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学设计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②、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他又将人分成了几种呢?

出示课题:《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二)、解读《自嘲》,构筑形象

1、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

我们真能忘记他吗?十三年后.,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

2、(出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尝试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最后进入新课

(三)、介绍背景、拉近距离

1、师: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中华民国”建立后,新旧军阀、 地主阶级和达官贵人为非作歹,视人民如草芥,走狗替他们歌功颂德,同时,还想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期“流芳百世”。对于鲁迅,地主阶级及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反动派,怕他、恨他,发动攻势“围剿”他。而人民,尊敬他、爱他,把他作为自己的代言人,作为阶级斗争的勇士、文化的旗手、伟大的民族英雄。 1949年全国解放,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的纪念日,全国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

家,诗人目睹人们的纪念盛况,深切追忆鲁迅先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和着以前郁积胸中的感情一齐迸发,写下《有的人》一诗,抒发了自己的无限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四)、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1、教师范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想一想:我能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3、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的特点

4、全班交流汇报

5、归纳总结:这首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处就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 诗的每一节都用了对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坏的作了对比

(五)、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师:诗的小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请大家快速默读全诗,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补充

3、讨论以下问题:

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句中两个“死”字、两个“活”字的含义有何不同?有的人教学设计

归纳点拨:前一个“活”是指“肉体的生存”,后一个“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个“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个“死”是指“生命结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归纳点拨:“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当牛马”,使读者联想起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话,感受到鲁迅对人民的热爱

3)“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什么精神?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这句话使我们联想起白居易

A、分组朗读(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前两行,另一位同学读每节诗的后两行),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有的人教学设计

B、讨论:把这首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归纳点拨:诗人不是为了歌颂鲁迅而歌颂鲁迅,而是在歌颂鲁迅的同时,也歌颂与鲁迅品质相同的人,而且谴责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众“伟大”,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不让别人活下去的人这样一个对照,比单纯赞扬鲁迅更加显示出诗的思想的广度与深度

(六)、精读诗歌,领会诗情

1、学生齐读诗歌

2、师小结: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划亮了天地之间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们整个民族的血污、苦难、彷徨与觉醒…… 他走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

他走了,留下了铁骨铮铮的思想和精神!

3、齐读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 毛泽东

【篇二】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案

20 * 有的人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学生评价)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初读体会

1.自读课文,读熟读通顺。

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检查,评价)

2.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3.你读懂了什么?尝试理解这样几个问题:

A、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着,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三、听录音,朗读

1.请同学们听录音。

2.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个人读得怎么样?

(感情处理得比较好语速把握恰当 语气语调抑扬顿挫 重音恰倒好处读出了诗歌的层次等等 读出了对前者的恨,对后者的爱……)

诗歌重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仅仅靠听朗读录音是远远不够的。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设计朗读。

自由朗读。

3.我们齐读这首诗。

要想更好地诵读,还必须深刻领悟诗歌内容。

下面,以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读各小节,而后在班级交流心得。同学们如果能够引述课外在网上或其他传媒上获取的纪念鲁迅的文章、资料进行评点的话,就更好了。

讨论、合作、交流。

A、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呢?

(1)理解课文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

化用鲁迅《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幻灯补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在最艰苦的生活和最险恶的环境中,不管国民党的天下是“冬夏”还是“春秋”,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理解课文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

【幻灯补充《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

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观,比价值观:学习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

师:妄想流芳百世的人,灵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却极强,正像白居易所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对这两种人的回报也一定是爱憎分明的。

小结: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鲁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写下了《喇叭的喉咙──吊鲁迅先生》,其中有这样一句:“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诵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五、拓展

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语言极为凝练。同学们能不能试着动笔写一写,用自己的语言将它们具体化,将“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

互相交流有的人教学设计

让我们看看集体的智慧能产生怎样的结晶。先请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说一句,不可以重复。(同学或老师评点)

【评:以读代讲,结合大量课程资源,结合本组所学课文,边读边悟,体会诗歌内容的同时更加了解了鲁迅为人。】

【篇三】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篇四】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一、导入

通过本组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怎样的印象呢?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他吗?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已经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让我们共同分享。

二.合作学习,初悟诗情

通过合作学习定会理解这首诗歌的情感。学习朗读,交流诗歌的意思、情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合作学习,初悟诗情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这首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联系朗读,交流诗歌的意思、情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展示交流,品句悟情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每节中重点句子朗读的语气以及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活”、“死”、“有的人”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并结合本单元前面学过的文章,补充的资料,深入理解诗的意思。通过2——5、3——7、4——8几个小节的对比读,感受到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四、诵读表演,升华情感

配乐朗读

思考:为什么以“有的人”为题?

更含蓄,更为重要的是以《有的人》为题,大大扩大的诗歌的思想内涵,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

五、总结,拓展延伸。

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篇五】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茨榆山总校 刘亚静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 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诗歌语言的一般特点。

2. 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3.认识这首诗所表达的活与死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对比的写法。

2.诗中的议论。

教学设想

1.这首诗语言通俗,结构匀称,适于朗诵。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

2.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诗的哲理内涵和作者的感情。

3.有些诗句的内容,教师要分析、点拨。

4.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导学卡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提出问题

(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朗读鲁迅先生的《自嘲》一诗,引人对鲁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辉精神的评价,带入新课时的学习。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有的人教学设计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是鲁迅先生对自己的评价,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他确实做到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导语:人都有生和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活着的人,有的活得崇高、伟大;有的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毛主席曾经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有的人》这首诗以形象、凝练、通俗的语言写了对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的态度和表现,抒发了作者由此而发的感受,以此来纪念鲁迅以及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二、自主学习,尝试解决

1、反复朗诵诗歌,试着解决下列问题:(出示幻灯片)

诗歌前四节中每节有两个“有的人”前后两个“有的人”有什么不同?

2、通读全诗,首节两个“活”与“死”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呢?(出示幻灯片) 前面的“活”是指 活着,后面的“活”是指 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死了。

3、反复朗诵诗歌(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1)第二小节与第五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2)第三小节与第六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有的人教学设计

(3)第四小节与第七小节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分析,教师评析、归纳:这首诗分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第2、3、4节是第二部分;第5、6、7 节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 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

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教师提问:从以上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这三部分之间是什么结构关系?

学生分析,教师归纳: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 解说和深入开掘,形成了以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抒情主线。

对比:一是前后两句话。二是二五小节、三六小节、四七小节的对比)有的人教学设计

4、自主学习总结

(1)最难以理解的词。

(2)你学会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通过与鲁迅先生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出示幻灯片)

(3)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三、讨论交流,合作解决

1、品读诗歌并思考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诗歌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世界上两种截然相反的人,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的命运?

2、探究性学习总结:

在小组的合作交流当中,你的观点与其它合作者们的观点是否一致,长处在哪里?不足之处在哪里?怎样改进。

四、展示评研,运用提升

导语:《有的人》,丝毫没有觉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们在诗的字里行间却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抒发出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

反复诵读诗歌,达到会背诵,有感情朗诵。

1.学生齐读诗歌。(出示幻灯片)

(1)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将诗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点出,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变化?

2.引导学生细读诗歌,对诗歌当中其他语言运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骑”字生动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态,而人民要推翻他们,打倒他们,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又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摔”字用得 多么形象,多么生动!

艺术形象的表现力还在于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天地,人们用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来丰富形象的内容。例 如,这个“摔”字,它是生活中一个普通动作,但在诗句里,它包含一定内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动作,读者可以联想到人民大众推翻一切反动派统治,唾弃一切历史丑类的种种壮举。这才是真正的诗的语言。

作者是对大众语言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加工,把它们凝练成自己的诗句的。诗贵在炼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句,而又浓缩着作者的爱憎感情。

五、巩固达标,拓展深化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出示幻灯片)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这一节写了( )种人

前面的“活”是指

后面的“活”是指 活着。

前面的“死”是指 死了,

后面的“死”是指 死了。

2、有的人这首诗歌使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 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诅骂他,唾弃他。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内涵,扩大了思想容量。

这首诗从人生观的高度,采用对比的写法,热情歌颂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鞠躬尽瘁为 人民的伟大精神,同时也揭露了反动派的种种丑行。这首诗的直硬、冷峻的语言风格,表达了作者浓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

板书设计:

有的人

活 虽生犹死

死 虽死犹生

一、解题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最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一直受到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1949年全国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 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 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 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 考。

“有的人”这个题目包含了诗中所写的两种人:即作者歌颂、赞美的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 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动派。联系诗的副标题,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以歌颂、赞美为主旋律的。 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写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为歌颂与赞美的一种反衬,在鲜明的对比中,抒发作者 的感情。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诅骂;相反,第二个“死”字却表达了作者的惋惜的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作者的爱憎感情是多么鲜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例如: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篇六】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作者说过:“对于这样一位巨人作全面的歌颂,那是很难下笔的。我只是概括地从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在他死后,人民热烈纪念他这两点上来表现的伟大。”“为了加强、突出主题的意义,丰富这篇短诗的内容,通篇用了对比的表现方法,题目不写做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这首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涵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步入五年级的学习,对现代诗歌的学习经验还不充足,在理解诗歌的含义也有困难,尤其是这种跨时代的经典诗歌,在学法和朗读方法上都需要教师去引导,所以指导朗读是本课的重点,应让学生在多种方式的诵读中品味诗歌的韵律美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设计理念:

诗歌是一种美,而美的传递方式应该是一种熏染而不是一种解析。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2、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的人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鲁迅先生1936年去世到现在,他离开我们已经78年了,78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

二、精读品悟

1、学生自由读诗,回顾:

整首诗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汇报交流:诗歌分为三部分。第1节是第一部分,写了有两种人;第2、3、4节是第四部分,写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第5、6、7节是第三部分,写两种人的结果。全诗以总分结构呈现。

2、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思考问题:这一节写了哪两种人?如何理解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有的人虽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那是因为他们的精神永存。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运用了鲜明的对比。

(2)指导朗读:要铿锵有力,态度鲜明。

3.学习诗歌的二、三部分。

出示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1).读课文,找出两种人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人民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与同桌合作读一读。(2).交流讨论:诗歌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写作目的是什么?(3).你从这首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跟伙伴们说一说。

汇报交流:

(1)指名读出写第一种人对待人民态度的诗句。

在这几行诗中哪一个字集中代表了这一类人的形象?(板书:骑)你看到了一副怎样的嘴脸?那你就读出来吧。是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他们还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样对他?(痛恨、蔑视、讽刺)

齐读,读出痛恨、蔑视、讽刺。

师:人民的朋友呢?鲁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样对待人民的?

指名读出第二种人对待人民态度的诗句:

几句诗中,哪个字代表了鲁迅先生的做法和态度?(板书:俯)这个字让你想到了什么?(俯下身子给黄包车夫疗伤、亲切地和工人聊天结合鲁迅作品自嘲,感受鲁

迅一生的革命态度。)

是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把你的感受放进诗句中读,让我们听到你的情感。

鲁迅先生不仅为人民做牛做马,还情愿做野草,因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结合《野草》了解鲁迅革命的一生) 是的,他活着是为了对于这样的人,我们怎样对他?(歌颂、敬佩、赞美)

齐读,读出歌颂、敬佩、赞美。

分组对读。

(2)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不同,其结果当然也会不同。“骑在人民”(引读)师生对读。

谁能用恰当的词形容出两种人的不同结果?(遗臭万年、流芳千古)

通过刚才的对读,你发现这首诗歌在内容上还有什么特点?(互相照应)

同桌对读,感受写作特点。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哪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回读赏析

1. 总结写法。

刚才我们在短短的几行诗中读出了欺压百姓的人的可耻,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一心为人民,甘愿给人民当牛马的伟大精神,现在咱们再看标题,明明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同时写两种人呢?(对比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两种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2.欣赏视频诗朗诵,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体会现代诗的优美韵律。

3.感悟精神。

作为小学生的你将来长大了,想做哪种人?为什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刘芳百世的先辈们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

4.课件出示,帮助学生拓展。

补充相关历史名人名言。

四、续读升华

1.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2.结合诗歌写法动手写一写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提示: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写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对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总—分) 骑

活——死 →遗臭万年

↑对

↓比(互相照应)

死——活 →流芳千古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有的人教学设计 有的人公开课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