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备课主备 汪振学(教师中心稿)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5、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十一个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讽谏谤讥面刺书期美(我)私闻
2、掌握二个通假字
有孰
3、归纳四个实词和虚词的义项
实词:修朝
虚词:孰诚
4、熟悉三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地方左右明日
5、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
6、解释六个文句,注意其句式特点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B、忌不自信。
C、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E、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F、王之蔽甚矣。
教学难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可以在多媒体教室利用课件组织教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唐朝名臣魏征批评他的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可以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很会“照镜子”的人。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子,他敢触龙颜,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的过失;唐太宗纳谏如流,及时改正自己地错误。圣君、贤臣,使唐王朝的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籍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原名《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等,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至于这部书的作者,已不可考。
《战国策》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公元前216年)共245年的历史。全书共三十三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与现代汉语“讽刺”不同。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3、孰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例如:“吾与徐公孰美”可译为:我和徐公谁漂亮呢?“吾孰与徐公美”可译为:我和徐公相比,谁漂亮呢?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一样的。
2、“忌不自信”句应如何理解?
明确:“忌不自信”句应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学习文言文不能仅停留于浅层次的字、词、句的理解上,还要进一步品味语言的感情、韵味,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行文技巧,领悟所含哲理。
本文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品味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5、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中赏下赏
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进行讽谏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
排比与层递,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讨论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他讽劝齐王的行为的作用。
邹忌这个文章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他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终能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实事求是地得出了结论。然后他从日常生活小事情联想到关系国家治乱的大事,委婉地劝谏齐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建设民主法制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还应当指出的是,《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往往美化了封建统治者,过分夸张了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性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像本文邹忌讽劝齐王后,出现了一个“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的理想境界,这种夸张的手法确实突出了广开言路的重要,但在当时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这样的进谏结果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是与史实有出入的。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
2、巩固所归纳的字词知识
3、阅读《召公谏历王弭谤》一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相比较,写一篇鉴赏文章,谈谈邹忌与召公的劝谏技巧。
【篇二】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梁实秋《鸟》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2.分析作者对鸟的感情,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
3.感悟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思考。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析作者对鸟的感情,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
难点:感悟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思考。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在朗读中感知内容,积累优美的语句,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自学互助】
1.自学要求
(1)自读课文,掌握字词,勾画积累优美语句。
(2)熟读课文,对文章的语句及内容进行批注交流。
(3)完成自学检测,并在小组内交流展示。
2.教材助读
梁实秋(1903-1987),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笔名子佳、秋郎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代表作《莎士比亚全集》(译作)等。
3.自学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羽翮( )瞵视( )栅栏( )鸟啭( )鸱枭( )干瘪( )丰腴( )臃肿( )秾纤( )高踞( )釉绿( )豪横( )倏地( )跼蹐( )料峭( )感喟( )鸢( )喙( )褛( )抟( )
(2)解释词语。
瞵视: 昂藏:
斑斓: 丰腴:
倏地: 伫立:
秾纤合度:
跼蹐缩缩:
写一段话,尽量多用以上词语:
(3)请划分意义段,并概括大意。
(4)作者对鸟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通读全文,说一说作者喜爱鸟的原因是什么?
(5)作者在文中除了表达对鸟的喜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感情呢?请按照“读了
,我体会到作者对鸟 的感情。”的句式在组内交流。
(6)第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我的疑惑
【展示互导】
(请教师根据学生学情,结合“自学互助”环节,确定展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二课时
【质疑互究】
1.预设问题
(1)文章前面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两段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呢?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
【检测互评】
三个月后,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儿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的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再三的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竞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结合文中描写“我”的举动的语句,请认真思考一下,完成下列题目。
①当珍珠鸟刚有雏儿时,“我”
②当小鸟在“我”屋里飞来飞去时,“我”
2.小鸟在你的眼睛里是怎样的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3.“我”和小鸟一步步建立了感情,你最喜欢哪个情节?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4.“美好的境界”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个境界是美好的?
【总结提升】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篇三】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高中语文《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歧义概念、探索歧义产生的原因、掌握避免歧义的基本方法。
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歧义及歧义的类型;熟练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及设计:
一 、导入
1、轻松一刻——脑筋急转弯: 有个字千百年来都读错,请问是什么字?(“错”)
汉语是一种充满艺术魅力的语言,准确运用词汇能增添生活和文学的趣味性。如:唐时汪伦想邀请李白到自己居住的地方游玩,于是寄了一封信给李白,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喜欢游山玩水和饮酒的李白,十分向往,于是欣然赴约。谁知到达之后却不见桃花,也无一万多家酒店。(原来酒店老板姓万,桃花潭方圆十里)
但多数情况语言的多义会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至是误解,不符合语言表达“简明”的要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歧义的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消除歧义的方
法。
二、何谓歧义
指一个词、短语、句子表示二种或以上的含义,给读者或听者造成理解上的偏差甚是误解。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课堂活动:
1、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
2、两代教授,人格不同
3、新生市场苦熬淡季
4、贺顺顺:我和凌峰挺好的
三、造成歧义的原因
1、词语的多义性造成的歧义句。
贺顺顺:我和凌峰挺好的2、结构的多样性造成的歧义句。 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四、歧义的产生探索
1.多音多义词引起。
例如:这个人好说话。(“好”读“hào”,指“爱好、喜欢”;读“háo”,是“易于、便于”这意。)
2.结构层次划分不同引起。
例如: 咬死了猎人的狗。(△动宾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偏正短语:(咬死了猎人)的狗。)
3.“和”字或“顿号”连接的前后部分界限不清引起
例如:身长等于头长和尾长的一半。
4.语义模糊不明引起
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 (△可指医生。 △也可指病人。)
5.主语承前者略,指代不明引起。
例如: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里提着一个黑色皮包。(划线部分的主语: △可指张原 △也可指老人)
6.定语修饰对象不明引起。
例如:桌子上放着许多朋友送来的礼物。 △许多朋友(好几个朋友) △许多礼物(礼物有好多)
7.表数量的词语修饰不明确
例如: 三个学校的领导.
8.语序不当而引起歧义
例如: 博物馆最近展出了5000年前出土的文物。
A 文物是5000年前的,最近才出土。
B 文物是5000年前出土的,最近才展出。
9.有些动词,如“通知”“关心”“请”等可以用同一个名词短语作他的主语和宾语,当他们在句子中出现时,可能产生歧义 例:通知的人,还没有回来。
A 人作通知的主语,即施动者(通信员没回)
B 人作通知的宾语,即被动者(被通知的人没回)
五、歧义的分类 P95
六、妙手回春解歧义:
“修改法” 在没有上下文的情况下,通过添加、替换、移位等办法,直接修改原句使有歧义的句子变成没有歧义的句子。
“补写法”在保持原句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原句的前后补写上必要的句子来消除歧义。
1、我们要进口家电。
2、我想起来了。
3、汤都凉了。
七、从哪些角度去判断一个句子是否有歧义?
一、看相关短语结构是否可以作不同理解。
1、领导群众要注意些什么?
二、看重音是否可以落在不同的字眼上。
1、一个季度就生产了五百台录音机。
(对本句来说,如果读时重音落在“就”上,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产量太少了。如果重音落在“五百台”上,句子表达的意思则是产量真不少。)
三、看相关词语是否存在不同指向和多义的现象。
1、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四、看相关字眼在句中是否存在多音现象。
1、 还欠款两万 2、 这个人好说话
五、看“和”字是否造成歧义。
1、天津和北京的部分地区下了雨。
歧义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积极作用?举例说明。
歧义就是一个句子有两个意思。在语言交际中,尤其是在纯信息交流中,歧义会导致误解而成为交际的障碍,从这一角度出发,歧义是应该努力避免、尽量消除的。
但是有的歧义句令人发笑,笑解歧义句,那也是一种乐趣。 收集一些歧义句,并经常地玩味,那情调,也不亚于泡杯浓茶来细细品味。
【篇四】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吉林省梅河口市实验高中 语文组 崔娜
【篇五】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第五课第四节
“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一、教学目的:
1、认识、辨析歧义现象;
2、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类型;
3、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在语言表达中避免引起交际障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歧义产生的原因、类型;掌握消除歧义的方法;
2、难点:辨析歧义句的不同意义,掌握消解歧义句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辨析法、归纳法、实践法、多媒体导学法。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赵本山的小品《卖车》导入。并简析小品包袱的形成原因。
从脑筋急转弯的两道题说起:狗为什么不生跳蚤?树上qí个猴,树下一个猴,一共几个猴?
(二)歧义概念:
歧义是指语句有两种或多种意思,可同时形成两种或多种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一般情况下,歧义是一种非常有害的语病,它将使作者(说话人)与读者(听话人)之间无法建立起一致的理解,无法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
有歧义的句子虽然在语法和逻辑关系上都是合格的,但是它表达的意义不明确,比应该表达的意义多了一个(甚至几个)意义;因此,也属于病句的一种。
(三)“火眼金睛”:
1、课堂热身活动:找歧义
①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结构层次可以划分为: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或台大∕学生上网成瘾如患绝症)
②电监会设立六区域电力监管局(可以理解为“电监会设立了六个管理各自区域的电力监管局”或“设立了一个统一管理六个区域的电力监管局”)
③两代教授,人格不同(“代”是一个多义词,可以理解为“辈分、时代”或“代理”) ④被控私分国有财产—专家总经理成了被告人(“专家总经理”的结构关系可以理解为并列关系或偏正关系)
⑤新生市场苦熬淡季(“生”是一个多义词,“学生”或“产生”)
⑥朝鲜十年走近国际社会第一步(可以理解为“朝鲜每十年就向国际社会走近一步”或“朝鲜最近十年间向国际社会走近了一步”)
⑦贺顺顺:我和凌峰挺好的(“和”和“好”都是多义词。)
2、师生说说在生活中见到的一些歧义现象:
3、课堂活动二:辨析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否相同
①我借他两本书。(多义词引起的歧义)
②这个人好说话。(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③作为演员,一定要演好戏。(语法结构歧义)
④反对的是少数人。(语义结构歧义)
(四)梳理探究:
1、歧义的种类概括:
口头歧义
同音词引起的歧义
词汇歧义多义词引起的歧义
歧义
多音词引起的歧义
书面歧义
语法结构歧义
组合歧义
语义结构歧义
2、消除歧义的方法:
(1)修改法:
①替换词语,消除歧义。
例:他走了三个小时。
他离开了三个小时。他步行了三个小时。他驾车了一个小时。
②调换语序,消除歧义。
例:已经七十多岁的他的父亲身体还很硬朗。
他已经七十多岁,他父亲的身体还很硬朗。
他已经七十多岁的父亲身体还很硬朗。
(2)补写法:
①前或后加提示,消除歧义。
例:开刀的是他父亲。说一不二避免歧义教案
如果“父亲”是施动者,则是:我弟弟得了阑尾炎,开刀的是他父亲。或开刀的是他父亲,医术真高明。
如果“父亲”是受动者,则是:他母亲没有病,开刀的是他父亲。或开刀的是他父亲,他得去照料。
②补足省略部分,消除歧义。
例:我见到他时才读初中。
我见到他时,我才读初中。或我见到他时,他才读初中。
③添加标点,消除歧义。
例: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或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五)随堂演练:
1、分别用“修改法”和“补写法”,分化下面歧义句的意思。
①我想起来了。
我想起床了。我想起来了,他昨天和我说起这事儿。
②他有个女儿,在医院工作。
③学生家长都来了。
(六)高考真题再现:
1、“我们要学习文件”是个有歧义的句子,接在它后面能消除歧义的一项是:(B)
A、请做好准备。B、请把电视机关上。
C、小说不要带来。D、请你告诉小王。
(1994年上海高考试题)
2、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
A、印度洋海啸发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对外救援行动。
B、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C、祈爱群看见组织部新来的援藏干部很高兴,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
D、因患病住院,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没能到场领奖。
(七)小结:
语言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它是变幻无穷的,能表达出我们所想表达的一切,但前提是我们得掌握一定的语言规则与运用经验,并能在实践中习惯它。
(八)布置作业:
完成“小试身手”的第一、三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