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记梁任公一次演讲教案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考点、知识点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掌握重要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3.通过分析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描写方法,了解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点,领悟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学习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掌握重要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治学风格,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

1.了解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点,领悟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

2.精彩生动的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描写方法。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他的政绩呢?(戊戌变法、云南起义、与康有为并称“康梁”、公车上书)

那大家是否知道他在文坛上也是个不可多得的才子呢?如果大家想认识一个真实而活生生的学者梁启超的话,就要读读梁实秋写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二、作者及梁启超简介

梁实秋(1902——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中国著名的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祖籍浙江杭县(今余杭),出生于北京。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8月毕业后赴美留学。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作品:散文集《雅舍小品》、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风格:风趣幽默、朴实隽永。

梁启超(1873年~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清光绪举人,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饮冰,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我今天早上接受国君诏命到了晚上就得饮用冰水,恐怕是因为我内心焦躁担忧吧!)梁启超于戊戌政变逃亡日本后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非常真实地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忧心如焚。

梁任公先生是中国近现代政坛风云人物,也是学术界一位难得的才子。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并未从政治家的角度表现先生,而是从他的学者身份着眼表现其学识渊博以及他自由洒脱的真性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梁任公。

三、梁启超的这次演讲给听众留下怎样的印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用原文语句回答)

明确:深刻印象从课文中找原句

①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⑤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四、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记这次演讲的?从中可以看出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1、演讲的时间、地点、题目

2、演讲稿:美观(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

3、人物形象:精干有神采(潇洒自信)

4、开场白:①语言:独特(谦逊、自负)

②声音:沉着有力,宏亮激亢(沉稳睿智)

③语种:广东官话

5——9、演讲过程:①内容:丰富感人(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②语言:生动形象(风趣、博闻强记)

③神态:有趣丰富(感情丰沛)

④动作:表演可感(自由洒脱)

10、评价: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可见,梁任公是一个有学问,有文采,感情丰沛,沉稳睿智,潇洒自信,热心肠而又谦逊的学者形象。

五、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刻画梁任公先生的这些性格特征的?

明确: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正面描写,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六、讨论: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答案:①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诵读课文,细读注解,完成预习工作。

2.课堂根据教师要求,自由思考、讨论交流、回答问题、记好笔记,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3.课后完成布置的作业。

一、提出预习要求,检查预习完成情况

二、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梁实秋和梁启超)。

2.学习掌握重要生字生词的形音义。

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1.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治学风格,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作者及梁启超简介

四、文章内容分析探究(以问题方式开展)

五、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练习题。

罗浚齐

【篇二】《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把握全文,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情的技巧,把握人物形象,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探究来引导学生学习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并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如《箜篌引》等诗文的相关内容,加深学生对人物精神内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敬仰之情,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

透过文章精彩生动的描写语言去感受人物的特点与风采。

通过丰满立体、极具特点的人物形象去了解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补充《箜篌引》、《桃花扇》等诗文的相关材料,品味梁启超在演讲这些作品时的动作、神态和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梁任公先生最重要的精神特质“热心肠”,即爱国情怀。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近代维新派的领袖;他是 “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参与者;他是发檄文声讨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者。他也是倡导文体改良的文艺先驱;他是著作丰厚的学者;他是饮冰室的主人。他是于19世纪初高声呼喊出“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带给人希望与鼓舞的人,他就是梁启超。如果去除外界对于他的种种身份界定,去除他头上的种种荣誉,一个最真实、最鲜活的梁启超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通过梁实秋的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来看一看。

二、介绍作者

梁实秋(1903—1987),北京人,著名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作品有《雅舍小品》、《浪漫的与古典的》、《莎士比亚全集》、《远东英汉大辞典》。语言风格为风趣幽默 、朴实隽永。(解释语言风格)

历经37年,以一人之力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可以说梁实秋自身就是是一位才华横溢、极有修养的人。是我们景仰的对象,那么一个能够让他折服、能够让他亲笔记之的梁启超到底有何种魅力?这就需要我们走近文本,找出答案。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要求:在读课文时,思考怎样划分文章结构。

教师泛读第一段、学生跟读2—9段、齐读最后一段。

学生展示,划分文章结构:

演讲前(1)简述演讲的背景;

演讲中(2-9)具体描述这场演讲;

演讲后(10)对学者梁启超的评价。

四、合作探究

初看题目,本文似为记事,阅读完课文,明确实际上是在写人。课文是通过演讲这件事来表现梁启超先生的特点和风采。那么请大家仔细阅读2——9段,找出描写的语句,仿照课后习题一,做出批注,完成题目:梁任公先生是一位( )的学者。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出自第二段) 得出结论:梁启超是一个(认真、严谨、有修养)的学者。

学生可能得出的答案:身材短小精悍、步履稳健、谦逊自负、博闻强记、学识丰富、情感丰沛、潇洒自信、风趣幽默、有活力、自由洒脱等。

那么在作者看来,梁任公是一位( )的学者?

明确:梁任公是一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五、解决疑问

(1)第6段: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读,在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

这句描写,出现在诗歌《箜篌引》之后。教师简述这首诗歌背后的故事:一天早晨,韩国水兵霍里子高来到渡口摆渡,远望见一白发狂夫提着葫芦,奔着河流而来。霍里子高想阻拦已来不及,眼看那老人就要冲进急流之中,他的妻子在后面抱着箜篌也在阻止他,然而,一切都晚了,疯癫的老人最终坠入洪流。那位妻子特别悲伤,抱起箜篌唱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声音悲哀凄怆。霍里子高回到家里,向妻子丽玉述说了这段《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故事,丽玉早已是泪流满面。她弹拔箜篌把曲子和歌声记录下来。于是我们见到了文中的乐府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下。

谈一谈:你对“渡河”行为的看法。

(2) 第8段: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哭主那一段,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补充《桃花扇》内容:以李湘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记录了明朝灭亡的历史。哭主一章写镇守武昌的左良玉,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面向北方痛哭。《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崇祯帝在明朝后期即为,勤于政事,大力铲除阉党,只可惜明朝大势已去。李自成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缢。

(3)第8段:讲杜氏,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补充诗歌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52岁的杜甫在剑门外听到唐军收复失地的好消息,这个消息意味着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忧国忧民的杜甫怎能不欣喜若狂。梁启超同这位知己一起悲、一起喜,这样的情感起伏的原因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源于国家的衰与盛、分裂与统一,这正是梁启超“热心肠”的最真实的写照。

六、作者情感

是的,先生眼里常含忧时伤世之热泪,心中总怀强国新民之梦想。这样的梁启超,作者对他充满了无限的景仰之情。请大家找一找,文章中哪些语句能够表达出作者这样的情感?学生画出句子,教师点拨抒情方式是直接表达还是间接表达。

七、结束语

通过梁实秋的描绘,我们领略了一次精彩的演讲,透过梁实秋的语言,我们认识了独具风采的梁启超,感受到字里行间作者对恩师的敬仰之情。

在短短的篇幅之内,梁实秋将记叙、描写、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为大家呈现了一篇精彩的文章。如果评价一下这篇散文,老师认为,这篇散文其实和梁启超很像,因为他们都精悍短小,极具内涵。

八、课后作业

仿照梁实秋刻画人物的技巧,选择一个自己比较熟悉的人,对其进行描写,力求突出人物的某个特点。

【篇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向学生):请大家再说一句“各位老师好”!

生:各位老师好。

(师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我向大家提两个小小要求:一、朗读课文的时候,向老师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的时候,挺起胸,声音要响亮;二、你必须使用麦克风,不用麦克风不说话。记住没有?

生:记住了。

师:现在我们看看文章的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是梁实秋。梁任公,梁实秋,这两个人物,同学们了解吗?谁来介绍?噢,沈浩同学。

生:在我的印象中,梁任公,就是梁启超,是变法的策划

师:仅仅是变法的策划者吗?什么变法?

生:百日维新。

师:百日维新是什么变法呢?

生:(其他生:戊戌变法)

师:邓丹霞同学,你还想补充吗?

生:他是广东新会人,他是康有为的徒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

师:好,补充了一些答案,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呢?欧英,除了他们的答案之外你还有什么补充吗,对梁任公?

生:他曾经在政治、军事、哲学和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文学、音韵学方面做过演讲,还和他的师傅康有为,一起倡导过变法维新。合称为康梁。

师:很好。大家看看下面的注释。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那么我们这里梁任公是他的什么?

生(齐):号。

师:好,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室”是他的书斋,也是他居住的地方。广东新会人,也是中国近代维新派的领袖、学者。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全集》,这是课本上一个简介,和刚才我们同学们搜索的资料合在一起,基本上就是梁启超先生的一个概况。梁实秋是谁?有同学知道吗?举手!好,唐建波同学。

生: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志华,浙江杭远人(生笑),生于北京。 师:浙江什么地方人?

生:浙江杭县人。

师:是杭县,(笑)要读准,不要搞错了地点。好,同学们,其实梁实秋是个大人物。刚才我们这位同学介绍了,他还是中国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还有一点。在历史上,他和鲁迅发生过

生:激烈的争论。

师:对,争论。当时他很年轻,才20多岁。鲁迅大他22岁,发生了争论。鲁迅的很多文章都谈到了梁实秋。梁实秋的身体很健康,所以呢,一直活到了84岁。他的著作也很多,今天,我们不多介绍了。我们看, “二梁”都是大人物,今天学这篇课文很有意思啊。下面,我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呢,可以默读,但要思考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好,现在读课文。

(范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师:下面,我请同学们把文章再默读一遍,还是思考一下:一,这篇文章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把它写出来吗?这是第一个任务;第二个任务,这篇文章有具体内容,你能用若干句话,把每个具体内容写出来吗?现在我们来完成这两个任务。我再重复一遍,用一句话把主要内容写出来,用若干句话,把具体内容写出来。有一个技巧,先要做的是,把每一段标上序号。开始!

(生默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师:(巡视,交流)

师:我看到有些同学已经完成了。很快啊。好,同学们,停下笔来。其实我们做的这个,叫做小作业吧,是一次概况能力的训练。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把主要内容写出来。哪一句话?

生:(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师:对,同学们很聪明,题目就是《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主要内容。具体内容呢?那就是每一个自然段所讲的内容,我们来看看。我看到有些同学很快就在书上写下来了。我建议能写在书上的尽量写在书上。天头地头把它写满,字里行间都把它写满。这是最好的。好,我们来看,第一段讲了什么?第一段讲了什么?

生:深刻的印象。

师:对。梁任公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齐)。作者对比了其他人,是哪些人呢?

生(齐):显宦,

师:对,“显宦”、“叱诧风云的人物”,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唯有梁启超先生的演讲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段,讲什么?

生:演讲稿。

师:对。他的演讲稿。以及读和听之间怎么样?趣味和想法。好,第三段,讲什么?这是一段很精彩的肖像描写,写梁启超先生的?

生:

形象以及自己的印象。

师:好!第四段讲什么?。

生:开场以及自己的印象。

师:对。

师:第五段讲什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生:古诗。

师:一首古诗。什么古诗?

生:《箜篌引》

师:对,再读一遍《箜篌引》(师正音)《箜篌引》是乐府,乐府知道吗?《乐府· . 相和歌辞》。这首诗很短,是不是啊?我们再来看,第六自然段。

师:讲了什么?是谈梁启超朗诵这首古诗的效果,给大家的印象。另外,作者触景生情,在什么地方?

生:(齐)茅津渡

师:对,茅津渡,“渡”是什么意思?

生:渡口

师:渡口。好,第七自然段讲什么?

生:梁启超的

师:用四个字概况。

生:博渊

师:对,博闻强记。这一段也有描写,是不是啊?什么地方用了描写啊?用手指敲他的秃头。

这一段描写很生动。第八段。讲了什么?

生:讲演变成了表演。

师:讲演变成了表演。那么,从里面我们看出梁启超先生的什么性情。

生:率真。

师:他的率真,是不是啊?另外他还有一种情怀。什么情怀?

生:爱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师:对,爱国的情怀。待会在这里我们会谈到有些问题。《桃花扇》是清初孔尚任的作品。孔尚任有没有听说过啊?

生:没有

师:没有啊。孔尚任,孔子的64代孙,《桃花扇》,好像是写爱情,事实上是写兴亡之事——国家兴亡之事。如果大家有空的话,读一下《桃花扇》的剧本就好了。《桃花扇》还有小说啦,叫做“话本”。好,再来看第九段。讲什么?

生:演讲的

师:对,演讲的效果或作用。是不是啊?第十段讲的是什么?

生:(议论中)

生:实际上是评价,还有

生:写作的缘由。

师:是不是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写。第十段在全篇里有什么作用?

生:(讨论)

师:起什么作用?第十段在全篇起什么作用?张如讯同学。

生:第十段是拿来总结上文的,表现出作者对梁启超的赞美。

师:是的,同学们,第十段实际上就是全文的

生:总结。

师:还有?

生:

师:主旨。好,请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里,就如第十段所讲,他说:“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个?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用我们自己的话讲一下。

生:像梁启超这样有学问,有文采的,有热心肠的学者当代已经很少了。

师: 所以

生:我要把我从前的经历记下来给大家看。

师:好,我们这一段时间做了两件事。第一,我们用一句话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我们用十句话概括了文章的具体内容,然后我们对第十段做了简洁的研究和分析,认为它 “就是文章的(生齐)主旨”。现在,我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下面我们做这样的一件事:阅读思考,质疑问题。我想让同学们把这篇文章再阅读一遍,提出一些问题。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哪些方面的问题呢,希望同学们记一下。第一,不理解的地方;第二,自己的见解。自己有什么见解啊,对这篇文章?好,不理解的地方和自己的见解。现在开始阅读。不理解的地方,需要自己思考,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以和旁边的同学进行交流,马上交流。还可以和后边的同学展开讨论,马上讨论。我们争取通过交流和讨论,把这些小的问题解决掉。大的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好吗?除了和同学交流,当然还可以和我交流(学生笑)。

(学生阅读,师巡视指导)

师: 好,同学们,我巡了几圈。知道同学们发现了很多问题,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是:第一,为什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一开头要引用《箜篌引》这首古诗;第二,梁任公先生为什么要引

用《桃花扇》?好,我来给大家做一个讲解。我可能比大家先读点书,知道的内容要多点。我们先把《箜篌引》这首诗读一遍,不管你是真懂、假懂,真情感、假情感,先把它读通。《箜篌引》一二

生:(齐读《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师:我们这样读的话,我不会被感动的。梁启超先生也不会像我们这样很平淡的念经一样的读过去。公元前两百年,朝鲜,我们现在讲的朝鲜,就在那里啊。叫“朝鲜津”的地方,有一个人叫子高。子高早晨起来,划船出去。原文叫“刺船而行”,刺,刺刀的刺。突然见到一个人,“白首”,头发是白的。“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入”。“乱流”,河水汹涌啊。“其妻随而止之”,他的妻子在后面跟着他,要制止他。“不及”,赶不上他,追不上他。后来这个白首狂夫,怎么样?“堕河而死”。“堕”,会写吗?“堕落”的堕,会写吗?

生:会。

师:好。梁实秋先生犯了一个错误,他引错了那个字。他引成什么呢?引成了“渡河而死”。大家把它改过来,改成“堕河而死”。“堕河而死”不是“渡河而死”啊!“白首狂夫”的妻子就非常悲痛,拿着那个箜篌——箜篌是一种乐器,半月形的,中间竖着好多弦——就坐在那里,弹唱了这首歌。这就是他妻子唱出来的歌:“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然后,子高就将这个白首狂夫妻子的歌告诉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叫做丽玉。丽玉又把这首歌传出去,于是就有了《箜篌引》这首诗。它的动人之处在哪里呢?我们想一下,梁启超先生经历了戊戌变法。这首诗的第一句“公无渡河”,这是妻子劝他的丈夫,你不要过河,为什么呢?因为一过河就意味着死亡。

生:死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师:第二句“公竟渡河”,这是指责他的丈夫,你这个家伙竟然去渡河。她说,不能渡,你还要去渡,为什么?这个“竟”,太有味道了。“公竟渡河”!第三句“堕河而死”,这是讲他渡河的结果,你堕到河里了,结果怎么样?

生:死了。

师:死了。你明明知道要死,还要去渡河?一千种不死的理由给你,但战胜不了一个死的冲动。你居然要去渡河,结果就是“堕河而死”。最后,又想起前面。他说“其奈公何!”这句话,我们怎么翻译?“我对你有什么办法呢?”。“其”这个语气词摆在前面,我有什么办法,你居然是这样一个人。她感到困惑,你明明知道渡河会死,你为什么还要去渡河呢?为什么会这样去奔赴死亡呢?有学者研究这首诗,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说为什么? 他明明知道渡河会死,还要去渡河,为什么?

生:

师:因为他,他已经是非正常啦。

生:(笑)

师:这叫什么,精神病,疯狂,疯狂!但是有的学者把这疯狂讲得很美。他怎么说,他说“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搞到我们听得懂又不懂,什么“强大到疯狂的人格的力量”?就是疯子嘛,他疯了嘛,所以他才不怕死。正常人肯定就不去渡河了嘛。但是我们看,梁任公为什么在前面引用这首诗呢?什么样的背景呢?

生:戊戌变法。

师: 是啊。有了戊戌变法这个背景,我们就理解了。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他经历了变法的许多动乱:追捕、逃亡、淋漓的鲜血。为了国家和人民,他已将生死置于度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难怪他要引用《箜篌引》。第二,为什么要引用《桃花扇》?他从讲演变表演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掩面,顿足,狂笑,叹息,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不能自已”的行为,都是因为读《桃花扇》而来的呀,是不是?特别是那一段“高皇帝,在九天”,这个地方,噢,梁实秋先生又引用错了。

生:啊?

师:又引用错了,因为我是读过《桃花扇》的,我一看就不对头。是“高皇帝,在九京”,不是“在九天”,北京的京。大家改一下。“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他亡家破鼎,哪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为什么这个时候,他这样难受呢?《桃花扇》主要记录的是南明王朝时候的事情。它的主人公,一个叫做候方域,一个叫做李香君。李香君是秦淮河边的一个名妓。候方域呢?是一个才子。后来他们相遇了,他们相爱了,他们结婚了。结婚跟现在讲法不一样。结果,后来,居然和政治搅在一起了。由于南明王朝的腐败,后来亡了整个明朝。其实《桃花扇》的主题就是借这种悲欢离合谈兴亡之事,国家兴亡之事。所以,我们看梁启超,他很喜欢读《桃花扇》,读了这些,他就会想起些什么呢?大家说。

生:国家

师:国破家亡。好,再看“杜氏”,“杜氏”是谁呢?

生:杜甫。

师:因为梁任公讲到《闻军官收河南河北》的这两句“剑外忽传收冀北,初闻啼泪满衣裳”,所以他就有下面这样的表现,怎么样?“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这是非常感人的。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背景,如果不知道背景,我们不能知世论人,我们也不能知人(生齐)论世。好,我们一起来把这段读一读,好不好?“先生的讲演”,一、二,

(学生齐读)

师: 同学们,跟我一起读这段吧。不能这样读,要像我这样读,好。大家跟我一起读。 (师领读)

师:先生的讲演,生: 先生的讲演,师: 到紧张处,生: 到紧张处,

师: 变成为表演。生: 变成为表演。师: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生: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师: 有时掩面,生: 有时掩面,

师:有时顿足,生:有时顿足,师: 有时狂笑,生: 有时狂笑,

师:有时太息。生:有时太息。

师: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生: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

师:讲到“高皇帝,在九京,不管”那一段,

生:讲到“高皇帝,在九京,不管”那一段,

师: 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生: 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师: 他掏出手巾拭泪,生: 他掏出手巾拭泪,

师: 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生: 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师:又听他讲杜氏“剑外忽传收冀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

生:又有听到他讲杜士“剑外忽传收冀北,初闻啼泪满衣裳 ”,

师: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生: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师:好,朗读,阅读都要又要读出我们的个性,我们自己对文章的解读。下面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什么地方最感动你?为什么?我们已经读了几遍了,你看,什么地方最感动你?然后,谈谈为什么。

(师巡视)

师:好,我们请陈洁和同学

生:最感动的就是听他讲到他最喜欢的《桃花扇》一直到“泪下沾襟了”。就是说能以自己的情感调动整个课堂,让无数人跟着他同喜同悲,他的魅力很大。

师:原因是什么呢?生:原因是他有很丰富的情感,他很爱国

师:爱国的情怀感动大家。好,请坐。还有哪位同学?把这个麦克风递给他(生传麦克风) 生:我不大懂《箜篌引》,所以我没有被它感动。一开始,我还是被《桃花扇》感动,听这

【篇四】《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

年级:高中一年级 第一学期

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三单元(写人记事散文) 第三课

注意点: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自读、自评文中的精彩描写, 感受大师的风采和人格魅力,领悟文章简练而生动传神的语言特色。

教学目标(三维):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梁启超的资料和相关知识,;

(2)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以及通过叙事表现人物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文章典雅有趣、隽永朴实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运用诵读、评点阅读散文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察任公先生的真性情与爱国情怀,体会作者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习如何在叙事中加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的写法。《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旁注评点的阅读方法,准确地把握梁任公先生的形象和性 格特征。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三处韵文,体察任公先生演讲中表现出的情感,从而感知其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阅读、点拨法、旁注评点、交流借鉴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学法指导:资料搜集法、自主阅读法、旁注评点法

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1)课前认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书籍或网络搜集一些有关梁启超的资料,了解他涉及到的事件,以及相关文学作品。

(3)借助网络或工具书,查找 《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相关资料。

2.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引用名人作品作为导语。同学们,上个世纪初,正当我们中华民族处于积贫积弱、

饱受凌辱之际,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地寄希望于青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

这激情澎湃、气势磅礴的话语出自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一文,它的作者是谁呢?(学生答梁启超) 对! 他就是梁启超,即梁任公,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梁启超!

3.检查预习,进入学习状态

导语直接过渡到对学生预习作业的检查。请同学们介绍关于梁启超的资料以及涉及到的相关事件的知识,教师点评并总结,PPT显示名片,打出梁启超的个人档案。

然后对课文中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梳理:戊戌、叱咤、莅临、迥异、箜篌、酣畅、蓟北

4.初读感知,走近大师

通读全文,请学生概括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提问:作为学生,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总体评价是什么?找出来。

教师总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

5.研究示例,讲授方法,能力提高

作者梁实秋有幸聆听到了梁任公先生的演讲,并作出了“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评价,而我们只能依靠这篇文章遥想梁任公先生的风采了。请同学们看“研讨与练习”一示例的作旁注的阅读方法,就从文中的一两句话看出了先生某一方面的性格和修养,我们能不能也用这样的方法来阅读文章呢?

让学生看示例,并拓展延伸评点的阅读方法

(1) 选取细节———写了什么

(2) 运用方法———如何写的

(3) 内涵挖掘及作用评价———写的怎么样

(4) 简洁表达

然后继续引导:写人写事有很方面,肖像、语言、动作、神情等,有正面也有侧面。 教师范例:“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把梁任公先生与其他莅校讲话的“显宦”、“人物”人作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他的演讲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间接说明了他的演讲给学生们带来的感动以及他的文采。

然后请学生模仿示例,参考评点阅读的方法,再次阅读文章,选取自己比较喜欢或者觉得写得特别好的几处文字进行旁注。

(大约用10分钟,期间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查看并做指导)

6.展示交流,借鉴补充,教师点拨

由教师引导,按照段落顺序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旁注评点的成果。有的学生可能有补充意见,有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教师要注意鼓励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总结。

这一环节,重在彰显学生阅读的主体性,自主运用旁注法阅读课文, 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教师的引导重在纠偏拨误, 了解旁注要求。

明确:

第一段:侧面描写

第二段:办事认真,书法好

第三段:外貌、风采

第四段:开场白,幽默,语言特点

第五段:讲古诗《箜篌引》,学生可能不理解,也不明白为何作者会有“哀从中来”的感受。此时教师点拨,让学生将预习过程中搜集到的有关这首诗的资料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课文中所引《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时蔡邕的《琴操》。其中,《箜篌引》产生的背景有较完整的记述:

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也。子高晨刺船以濯( 通“ 櫂”, 意为“ 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则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 ”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从记述中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白首狂夫”怀揣了一份怎样急不可耐的人生目标,竟然促迫他在天色刚亮时就冲出家门,一路狂奔,竟快到跟在其身后的妻子都无法赶上, 且涉险蹈死而不顾、堕河而死而后止呢?

《箜篌引》中的这位执意要渡过滔滔黄河而竟不听规劝,终于献出生命的悲剧英雄形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等意蕴,隐含了梁任公先生的政治倾向与立场。他就如那位白发狂夫般坚持自我理想,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仍执意为之,即使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颇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气概。这种直面死亡的勇气让他想到了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本可以逃离,但他选择了直面死亡。“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还有一首题在监狱墙壁上的绝命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实,任公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即使经受了维新变法失败的惨痛打击,仍不畏惧退缩,一直为随后的反对袁世凯筹划了云南起义等,为报国的理想努力着。这首诗也反映了梁任公先生内心执着的坚持与理想。这也是他的演讲为何能够如此精彩感人, 使人20 年后仍记忆犹新的原因所在了。

第七段:博闻强记,有学问;演讲让人入神。

第八段:演讲时放任自己的情感流露。本段又引用了《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处文字,并且先生“痛哭流涕”、“张口大笑”的情感变化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所以还是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和自己的理解,教师做点评并总结

其中引文出自《桃花扇》中的【胜如花】,原曲是:

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伤心煞煤山私幸,独殉了社稷苍生,独殉了社稷苍生!

这写的是崇祯十七年(1644 年) 李自成起义军杀入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煤山自缢而死。崇祯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即位后立即剪除魏忠贤的势力, 希望国家能强盛起来,但最终不能改变现实。在位十七年间,他勤勉辛劳,不溺于声色犬马, 只可惜当时明朝大势已去,积重难返,终于江山易主。

梁任公先生如此悲绝,肯定不是因为崇祯皇帝,而是由崇祯想到了自己曾追随的光绪帝。光绪帝也是位很想有所作为的皇帝,17 岁亲政,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面对甲午战争战败的屈辱,他深知“非变法不能立国”,决心变法图强。1898 年6 月,下诏变法维新。9 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戊戌变法失败,光绪“力图振作”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可见,是崇祯让他想到了光绪, 他悲的是自己曾经追随的光绪皇帝,悲的是国家的衰亡和变法的失败。一句话,他的“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在于他满腔的爱国情怀!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囚,六君子被杀。梁启超逃亡到日本后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饮

冰室”,笔名为“饮冰室主人”。“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梁启超以“饮冰室主人”为笔名,可见他内心的惶恐焦灼,忧国忧民之心的迫切。

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蓟北:河北省北部地区,即“安史之乱”叛军根据地洛阳一带。

背景:这首诗歌是杜甫52 岁流落到梓州(即今天四川省三台县)时所作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现在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已。

结合补充的背景知识,试分析本段中梁任公先生两次哭(“痛哭流涕”、“涕泗交流”)的原因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第一次哭是因为国家动荡,百姓陷入战争苦难中而痛心疾首。第二次是因为战乱终告结束,百姓总算告别颠沛流离的生活,国家走向稳定的期盼终于实现而哭,这是喜极而泣,突出地反映梁任公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第九段:师生情感共鸣,讲演精彩动人。情感强烈,热心肠。

教师点拨: 通过以上旁注品读, 我们走进了文本,仿佛看到了一个鲜活动人的梁启超先生的形象,宛如听到了先生那抑扬顿挫富于情感的演讲之声。感悟着大师的风采,我们由衷佩服作者梁实秋对梁任公先生的人格、修养等概括的精准。如果说“有学问”是先生“智”的体现,那么,“有文采”、“有热心肠”又表现了先生怎样的人格特征呢?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 有学问———智, 有文采———美,热心肠———德。

7.再次感受,深入理解

在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鉴赏的基础上,探讨“作者是如何把这样一位不同的梁任公先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让学生再次浏览全文,深入体会。

明确: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写作上的手法:

(1)作者围绕中心,选取了典型材料。

(2)抓住了人物个性特征,进行了细节描写。

(3)夹叙夹议,笔锋常带情感。

8.课后作业练习

(1)用旁注评点的方法阅读梁实秋的《忆老舍》,体会其中表现得老舍的个性特点,注意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3)课外阅读梁实秋的《雅舍小品》。

板书设计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梁实秋),教学方案 记梁任公一次演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