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周至县西宝中学王敏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设想: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乡愁曲》营造氛围。

  用《思乡曲》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

  一、设情景,导入新课(出示课件1:题目、作者)

  同学们,你们有过想家的感觉吗?谁能谈谈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其实,老师和你们一样,离家久远了就会想家,特别是夜深人静时更是难以入睡,每当这时我就会吟诵王慧敏的《想家的心情》其中两句至今记忆犹新: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体会的到,谁也说不清。

  是的,想家的心情,谁都体会的到,谁也说不清。同学们想家,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海外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由于海峡的阻隔,他们有家难回,那才是真正的“愁”啊,真正的痛。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于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去倾听诗人的内心呼唤。

  二、教学目标(出示课件2)

  指一名学生读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出示课件3)

  让我们先了解一下余光中先生,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的合影,老年的余光中。写《乡愁》诗的情景简介。

  四、诵读指导(出示课件4:图文并茂朗读节奏)

  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朗读录音,感受一下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诗歌的朗读节奏。

  问:这首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学生答:哀伤、深沉、悲凉)

  那我们应该用怎样语气去读?(缓缓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首是我们应该用缓慢的语气去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页,根据屏幕提示,边小声读边划出朗读节奏。

  指名读1、2节

  指导:这两节语速要再慢些,要读出思念之情。再指名读

  指名读第三节

  指导:这一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后来啊,“啊”要读成“y”,因为“啊”前边的“来”字的韵母是“ai”,母亲在里头的“头”要读轻声。教师范读,生齐读。

  指名读第四节

  指导: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教师范读,生齐读。

  学生齐读全诗。

  五、解读

  1、想景悟情(出示课件5课文图文录像)

  问: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对家乡祖国的思念之情)

  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感情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请同学们帮忙找一找诗中借助了哪些意象表达了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其实诗人是巧妙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言志

  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生分组讨论5分钟)

  问:通过讨论哪个同学先来演绎一下诗歌的内容?(指名两位同学发言)

  同学评价、教师评价

  问:哪位同学再来演绎一下诗歌内容?

  评价并深情小结:同学们表达的太好了,动了感情,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是啊,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汗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土地……我离开他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长江断奶之痛已43年,这含泪的呼唤揪扯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师生共同概括诗歌每一小节抒发的感情。

  第一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板书:亲情)

  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板书:爱情)

  第三节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

  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

  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

王敏

【篇二】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余光中之《乡愁》教学设计

郧县杨溪中学 程国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学习现代诗的朗诵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较有感情的朗诵。 能力目标: 抓住意象体会丰富的想象所创造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所表达的乡愁,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重点: 感悟诗的主题,同化爱家爱乡爱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法: 诵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由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导入

师:同学们,有谁会唱《我的中国心》吗?

师:好,请我们一起唱这首歌。

师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黄山”“黄河”“长江”“长城”“中国心”九个大字。师:同学们,这是香港歌手张明敏的一首抒情歌曲。请问,此曲中抒的是什么情? 明确:“中国心、爱国情”

师:(表情变得严肃)是的,是中国心、爱国情。也是归国梦。香港已经回归祖国,你们知道邓小平爷爷还有什么心愿没完成吗?

明确:“台湾还没有回归”

师:是啊,台湾,和大陆仅一水相隔的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台湾人民会不会想念祖国呢?

明确:“会”

师:当然会,有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为证,请大家翻到书,我们一起来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体会诗中的感情。

二、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

2、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3老师指导

本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重音和节奏的处理如下:

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约停2。5秒。 读的时候要配合相应想象,全情投入。

4、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划分节奏和重音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重读“小小”)

我/在这头 (重读“这”,以下类推)

母亲/在那头 (重读“那”,以下类推)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重读窄窄)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注意“啊”与前一字连读轻声,不能当单字重读)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重读矮矮)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在里头”可拖轻微颤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重读“浅浅”)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那头”拖长音,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5、师:好,读完了,大家知道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吗?

“知道,也是爱国情,归国梦”

6、师:很好,你们真聪明,我现在再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大家仔细听,感受它里面的感情。

当我死时

余光中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

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

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解,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

用十七年为餍yàn中国的眼睛,饕餮tāo tiè地图,从西湖到太湖,

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

7.练读、展示。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8.学生试着课堂背诵。

三、赏析诗歌

1、随着同学们声情并茂的朗诵,课堂上也弥漫了浓浓的乡愁。通过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 ——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四、课堂小结

师:好,我的可上到这里,我有最后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我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吗?二组一个学生举手回答说:“教我们领会诗中的爱国情”。

是的,《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忆写乡愁的古诗,看看谁的积累最多,阅读面最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板书设计

乡愁 ( 爱国情,归国梦 ) 少年时 ——邮票—— 母子分离 成年后 ——船票—— 夫妻分离 后来 ——坟墓—— 母子死别 现在 —— 海峡—— 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时间为序 感情为线索 思亲、 思乡思念祖国

【篇三】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商州区大荆中学 刘文博

【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思乡。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曾勾起无数漂泊异乡的游子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然而时至今日“乡愁”仍萦绕在离乡别国的人们的心头。“乡愁” 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换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使乡愁有了依附。《乡愁》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中两年的学习,在诗歌学习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已经能够初步阅读、理解诗歌,背诵也不成问题。主要问题在于初中生大都在本乡本地上学,远的离家不过几十里,每周末都回家,没体味过思乡的滋味;而父母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则因为与父母联系较少,感情疏远等方面的原因,所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上可能会有些难度。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重音、语速 、语调、节奏等);

(2)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

(3)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4)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5)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

2、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作者作品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注重引导与点拨;

朗读法、赏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歌产生的特殊时代背景,体味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感悟诗歌主题,深化爱家乡爱祖国的意识。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象,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体会诗人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升华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一、背诵导入,知道乡愁

1、 学生背诵李白的诗《静夜思》。

2、 《静夜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3、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诗歌联读,解说乡愁

乡愁:思念家乡的忧伤心情,怀念家乡的不绝情思。

乡愁诗:表达远离故乡的人对家乡的思念、对故土的眷恋、对亲人的怀念的古今诗歌。

乡 愁

席慕蓉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介绍作者,初读乡愁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台湾著名诗人和评论家。1949年随父母到香港,次年赴台,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经64岁,期间两次赴美进修。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当我死时,葬我

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

——余光中《当我死时》

四、美读诗歌,感悟乡愁

1. 用深沉的语气表达诗中低回怅惘的情感。

2. 用舒缓的节奏来传达诗中悠远的思绪。

3. 用短暂的停顿来表达意境的升华。

五、美析诗歌,理解乡愁

1.话题:《乡愁》的表达之美。

2.活动建议:每位同学写几行文字,集中地欣赏《乡愁》在某个方面的表达之美。

3.赏析角度示例:

请大家先观察一下:

观察它的四节诗之间的顺序;

观察《乡愁》中选取的意象;

思考每个意象所代表的具体情感;

观察它的结构形态之美;

观察它的意境升华之美;

观察遣词炼字之美;

手法之美;

……

六、课堂小结,再悟乡愁

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美感。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这里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我们发现,作者运用借物抒情的手法,借助这些意象所要表达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份浓浓的“乡愁”啊!

七、再读乡愁,收束本课

醉 汉

非马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来……

八、诗意仿写,表达乡愁

1.仿写(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_。

幸福是__________________。

欢乐是__________________。

悲伤是__________________。

痛苦是__________________。

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搜集抒写乡愁的诗歌、诗句,读一读,抄一抄。

九、板书设计

【篇四】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讷河市育才学校 李秀英

教学目标:

1、深情朗读: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2、细腻品读:品味语言,解悟情感

3、诗意联想:仿写训练

重点:深情朗读: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难点:仿写能力训练

学情分析:

学生对诗歌的朗读鉴赏能力较差,这种传统的优秀的文学样式在中学阶段几乎失去了审美市场。而《乡愁》是一首情意深长动人的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适合对学生进行诗歌方面的审美培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及音韵之美。

教学过程:

一、前测补救(导入):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乡愁是游子们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乡愁》,来感受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别样乡愁······

二、出示目标 PPT

三、教学过程

1、深情朗读:听朗读视频,学生自由朗读,找学生示范读

师:这四节诗中,最感人、最沉痛的是哪一节?(学生齐读第三节。)

这一节与其他三节不一样的词是什么?(外头、里头)这区别有多远?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母亲在坟墓里静静长眠,儿子在外面伤心欲绝,诗人最最挚爱的母亲,不仅生了他、养了他,而且是带他逃难的母亲,当日寇的铁蹄踏进南京的时候,这位坚强的母亲带着年仅9岁的他从南京逃到上海,再逃到香港,又经越南进入昆明,经历了千辛万苦,最后来到重庆,而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战乱的年代始终让他求学,而现在,母亲静静地躺在坟墓里,却再也听不到外头儿子的呼唤。在坟墓的外头,余光中写了很多的诗作来呼唤他的母亲,这里选了他的另外两段文字,大家听一听:PPT (教师朗读)

而现在,母亲静静地躺在坟墓里,再也听不到外头儿子的呼唤。同学们,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的父母,为了我们有更好的生活,他们含辛辛苦苦,劳碌奔波,有的甚至离家别子,在外面打工,为了你们的幸福,他们舍弃了自己的幸福;为了让你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尊严,忍受着别人的白眼,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我们父母年老的时候,能够过上安逸的生活,同学们,我们是那样爱我们的父母,我们能够感受到,多年以后,站在母亲坟前的诗人的痛苦,下面我们把这种沉痛的感情通过最后两句把它读出来:学生读最后两句。

师点拨:为了表达沉痛的感情,可以一字一顿的来读。教师示范读,学生跟着读。 师指导“后来啊”三个字的读法:吸一口气,缓缓吐出来,读出那种叹息来。学生再次齐读此段。

2、细腻品读:(小组合作探究)

A、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哪些独特的词语来抒发他的思乡之情呢?(我们把投入了作者感情的这些事物称为意象)找4名学生分段读课文,体会各个意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第三节的品读,我们体会到了“坟墓”所蕴含的浓浓的情感。其实,邮票、船票、海峡都饱含感情,诗歌就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情感的。板书

B、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除了借助意象,还用了哪些独特的词语呢?(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使用叠词有什么好处?(感情重了、浓了,读起来声音变长了)

师:这几个叠词读音有什么特点?(都是三声)把百转千回、挥之不去的乡情给表达出来了。生再读这四句诗。规律点拨PPT:形容词叠用,表达的意味重(红红的、高高的);动词叠用,表达的意味轻(看看书、动动手)

师:还有哪些独特的词语进入你的视线?(表示时间的词)表明他的乡愁是一生的乡愁。(数量词:面积小、程度轻,反衬乡愁的浓重)再读课文,读出越来越浓的感觉。男生齐读一段,女生二段,老师读第三段,全班齐读第四段。最后有个人乡愁上升到家国之思。

师:再读,看看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重章叠句)把乡愁的浓重、绵延体现出来了,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

3、诗意联想(仿句训练)余光中2008年回国访问,做客清华大学,有学生问:您在《乡愁》里写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如果让您写写将来,您会怎样写?老先生沉吟一会,奋笔写到“将来啊······”请你发挥想象,以““将来啊······”开头续写《乡愁》第五节。

四、全面检测:PPT1、这首诗属于( )

A抒情诗 B 叙事诗 C哲理诗

2、诗中使用了4个叠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古人作品中写乡愁的名句有很多,唐朝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代表作,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床前明月光, 。举头望明月, 。

你是否联想到古人以“月”为触发点,写思乡之情的诗句:

4、诗人把乡愁比作、、、吗?

乡愁是 。

五、回顾重点 :师生共同完成

六、作业:

童年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是一首不老的歌,试以“童年”为题,仿照本文句式,写一首小诗。

【篇五】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

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 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

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②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

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

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这首诗。

2、仿照这首诗,写一首题为《童年》的诗歌。

(八)板书设计 :

乡愁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

别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现在--海峡-两岸分离

故乡之思 主题 升华 家国之思

七、教学后记:

《再别康桥》教案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黄磊朗读的《再别康桥》,老师指导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篇六】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参赛教学设计

课题:《乡愁》

年级:九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参赛单位:河北省黄骅市第三中学

教师:王桂香

《乡愁》教学设计

黄骅三中 王桂香

【教材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九年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结,选编的

是中外现代诗歌的名家经典。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

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有益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乡愁》一诗语言形象、含蓄、精练,意境优美、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艺术手法精湛,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是初中生学习的优秀的诗歌鉴赏教材。通过学习本诗,可以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学生进入初三,对现代诗歌的形式不陌生,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但本诗的思想感情丰富复杂,这对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概括归纳能力有一定要求。

【教学设想】

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听读——诵读——悟情——迁移——仿写”。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掌握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乡愁”这种抽象情感方法,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4、以文带文,拓展阅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走进意境,感受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自制课件 、朗读录音资料、flash朗读资料

【教学策略】 教法设想: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则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

是“美”,我指导学生“听”、“读”、“悟”、“说”。 力争能通过这四个环节使学生感受诗歌的

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能力。 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

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决定花一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本课重在文本解读,在听读

悟说等一系列活动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情感美;拓展与实践,让学生了解不同作

家就乡愁这一主题写的不同风格与类型的诗文,还有学生自身对诗的解读与拓充。在教学中以

学生参与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法设计:《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也可以说是一篇带有淡淡哀伤情思的美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诵读法、发现法。

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正所谓:“熟读百遍,其意自现。”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

美,节奏美。

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例如由家愁到国愁的升华。 引导学生比较余光

中的《乡愁四韵》和席慕容的《乡愁》,以文代文,发现不同作家对乡愁的不同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中学乡愁教学设计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