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场面描写作文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职教第二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

郭志海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1

风景谈2

第一教时2

第二教时6

包身工9

第一课时9

第二课时11

梦和泪13

作文训练:18

第一二课时:18

第三课时18

风景谈

教学重点:

《风景谈》谈的内容(政治意义、美学意义);谈的方法(对照、烘托的手法;写景和写人相结合,递进式精辟议论贯穿六幅画面,使散文的“形”“神”达到完美统一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构思,作者如何巧妙地“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2、余见本设计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教学设想:

1、文章的美学意义,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诉诸形象(多媒体情境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悟。

2、课前布置预习;自读课文,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一、三。课上再通过一道习题将这两道题的内容(即这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纲挈领,明确《风景谈》的谈锋所及,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知开讲

初中时我们曾学过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那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散文多采用含蓄的标题,间接地揭示中心。《白杨礼赞》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属于托物言志。《风景谈》谈的是什么?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学生速读课文,讨论。指名回答。)

明确:(1)题目风景谈,照字面理解就是谈风景,但是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的,实际上就是借“谈风景”来“谈政治”,赞扬延安儿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的民族精神,属于借景抒情。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风景来理解风景中所包含的政治的内容。

2)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它的政治意义。还有一个更深刻的方面,大家想想是什么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PowerPor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两组照片:一组是纯风景,另一组是在此风景的背景上加上一些人的活动,要求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思考:哪组照片更好,更有意义?

学生回答:有人活动的这一组。因为它(a)显得有生机;(b)能构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情境教学(蓄势):教师先用PowerPoint中的幻灯片浏览模式演示根据课文中的情境绘制的六幅风景画中的纯风景:沙漠、高原、延河、石洞、桃林、山峰,并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

学生回答:……(众说纷纭)

教师再在刚才演示的幻灯片浏览模式的下方,再对应演示另一组在原风景画的背景上分别加上了六幅风景画中“人的活动”的幻灯片。在演示的同时,可同步播放由“我赞美你,骆驼—军民大生产—延安颂—三月里的小雨—解放区的天—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六首歌曲或其它延安时期歌曲组成的“名曲联奏”。整个过程如下表:

画面地点自然景观(首先播放)人的活动(其次加上)名曲联奏(建议曲目)

沙漠驼铃猩猩峡外沙漠单调、平板、苍茫驼队出现我赞美你,骆驼

高原归耕黄土高原(解放区蓝天、黑山、明月、作物晚归的农人军民大生产

延河夕照解放区—延安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延安颂

石洞雨景解放区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的男女青年三月里的小雨

桃园小憩解放区桃林、茶社、作物学习与休息的青年解放区的天

北园晨号解放区晨光、朝霞、山峰号兵、哨兵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然后提问:这样的风景美不美?学生回答:美,美在有了生机。

教师明确:这就是《风景谈》这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赋于自然风光的美以生机,这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的“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所蕴含的意思。这是《风景谈》谈出的第二个方面——它的美学意义。

课文中把写景与写人的活动结合起来,那一幅幅美妙的画面是静穆的自然和充满活力的人组成,“人的活动”作为“风景”的组成部分,是风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风景”作为人的活动的环境,是衬托人的崇高精神的背景。落笔于绘景,着眼于写人,以景物突出人物,借风景来表现人的精神,“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构思十分巧妙。

三、分析作者如何“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一)、检查预习

1、指名同学说出自己完成“思考和练习”一的答案,并通过演示文稿放映中的飞入、驶入效果将它{即“沙漠驼铃”等四字句}添加到相应幻灯片的下面。

2、要求学生说出“思考和练习”三上的语句{文眼}在文章中的位置。

(二)、教师通过“演示文稿放映“播放下列习题,要求全班同学先一起做,教师巡视,然后指名同学说出做的不同结果,学生比较后予以明确,并通过飞入、驶入效果将它添加到题中空格部位,此时可再度播放刚才播放过的“名曲联奏”。

1、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说明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2、高原归耕与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3、石洞雨景与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和休息,说明人类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的贫乏。

4、北国晨号——写清晨山峰上两名战士的雄姿,说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人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三)幅散式提问:

a、本文的六幅风景画面是按怎样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讨论后明确:是按作者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的顺序组织起来的。

作者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严密的语言,进行一些简短的议论。这些议论都写了自然与人的关系,猛然看起来似乎差别不大,但仔细玩味,就可体会到其揭示的含义是逐步深化的,比如……(利用上面幻灯片上的习题进行直观的分析,下同。)

b、五段议论性文字在文章的思想表达和结构组织上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五处议论,连缀了六幅内容不同的风景画,形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了一幅历史长卷。五处议论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揭示了各幅“风景画”的画旨,又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是统帅全文思想内容的“神”。五处议论,如同乐曲中的主旋律,间隔出现,使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清晰的层次,增强了音乐美。

四、存疑探索式结尾

提问:本文主要反映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但第一幅画面是描绘猩猩峡外的沙漠,这里当时不属于解放区,作者为什么把它放在首当其冲的地位,而且充当了全文的楔子呢?我们下节再说,请同学们课后先思考一下。播放一首延安时期的或歌颂延安的乐曲(如〈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的录音并布置作业:

(1)、课后的[思考和练习]

(2)、给加点的字注音,然后解词:

妩()媚颀()长山坳()干坼()

浅濑()清冽()断碣()黑魆魆()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写作特点(对照和烘托),解决难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衔接导入,归纳已知,分析写作特点:

(一)、指名同学回答

(1)上一课时最后(存疑)的那个问题

明确:上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作者把即使是最单调、最平板的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会大大地改观,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的文眼,它是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的第一台阶,是一曲交响曲中的“序曲”。

(2)既然说到文眼,那么请回忆一下,这“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及贯穿全文的五处议论这五处议论逐层深入,象一条红线把六幅画面串联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也就构成了文章的……?

学生:线索!

(3)启发思考:既然文眼是作者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五处议论,那么文章在写作时必然要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对照和烘托的手法,使主题更加鲜明。如沙漠中“纯然一色”烘托“猩红大旗”;沙漠中形、声、色与驼队出现的形、声、色的对比;石洞中的一对与公园里一对儿的对照;静穆的大自然与弥漫着生命力的人的对照……把事物表现得鲜明醒目,强化了主题。

二、解决难点:

(一)教师范读(突出重点词语、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强化感情,声情并茂,以情感人)在读完每一部分后,依次分别计论、明确下列四个难点问题及“思考和练习”三上的五个小问题(后者的答案可参见《教参》,不赘。)

(1)、文章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入笔有什么作用?(在讨论前,有条件的话,可通过投影仪播放一段《塞上风云》的电影剪辑.)

明确:《塞上风云》是反映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抗战的爱国影片。作者在延安时期观看后,深受触动,回重庆写此文时,忆起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自然激起感情的浪花,触动了记忆的闸门,这样开始下笔,就交代了写作的缘起,起到了领挈全文的作用。这与学过的《故乡的榕树》、《土地》两茅盾同志在病危之际,曾嘱托他的儿子韦韬说明:“(调朱弄粉的手儿)应指鲁艺的一些做文艺工作的女同志。”

(3)、“更有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一句中,“天下最难走的路”是指什么路?

明确:1、他们年纪虽轻,但在他们这一代革命青年人来说,经历了诸多生活磨难,走过了曲折的人生道路。2、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阻止全国各地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爱国青年和文艺工作者,设置了重重关卡,因此爱国青年等人要冒着生命危险,克服自然的、人为的许多困难。

(在进行这一步时,可用投影仪播放一些各地青年克服困难,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电影或历史资料片断)

(4)第六幅画面写小号兵时,为什么又加入了白天所见到的一张照片这个材料?[可用叠加的办法放映一幅山岗上小号兵(左上、远景)和照片上小号兵(右下、近景)的幻灯片]

明确:这是因为山岗上的小号兵离得远,只能做粗线条的勾勒,照片上的号兵就在眼前,可以做细致的刻画,这里运用衬托的手法,使两者形象结合在一起,就使山岗上号兵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清晰了。

三、呼应开头结束

提问:学了课文,你觉得与姊妹《白杨礼赞》先写白杨树(实写),描绘和赞美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铺垫后升华,板书设计

沙漠驼铃——写……说明……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写……说明……

人的精神境界的美赞美党领导下的延安儿

赋于自然风光的美女所表现的向上、坚毅

以生机(美学意义)的民族精神(政治意义)

画面地点景观人的活动议论寓意

沙漠驼铃猩猩峡外的沙漠中单调、平板、苍茫驼队的出现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只有人才能使自然充满活力

高原归耕黄土高原(解放区)蓝天、黑山、明月、作物晚归的农人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之中尤其伟大者以劳动创造为乐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革命事业旺盛,从而歌颂创造这一切的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人民和革命知识分子

延河夕照解放区——延安晚霞河水、大山黄土、山坡、野火欢歌笑语的来自五湖四海的“鲁艺”师生

石洞雨景解放区雨天、荒山、石洞促膝读书的青年男女内心生活极其充实的人是风景的主宰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百无聊赖,他们使生活顿时生色

桃园小憩解放区桃林、茶社、作物学习与休息的青年人类最高贵的精神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革命青年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高贵品质创造了第二自然

北国晨号解放区晨光、朝霞、山峰号兵、哨兵这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为民族的解放,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战斗的人是最伟大的

包身工

教学目标

1、了解包身工的涵义及包身工制度。

2、学习《包身工》的写作手法。

A.刻画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

B.艺术构思;

C.细节描写;

D.语言风格。

3、了解《包身工》的影响。

4、注意课文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在记叙中穿插说明、议论和抒情的写法

5、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作品介绍

夏衍先生原名沈端先(1900——1995),优秀剧作家,戏剧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和电影创作,长期而多方面从事创作实践。著名的电影剧作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并改编鲁迅《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为电影剧本。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

《包身工》发表于1936年6月上海《光明》月刊创刊号,是作者仅有的一“七尺阔,十二尺深”,约为9个平方多。

“在不到十个平方的房间里”住着十六七个人;平均居住面积是0.6个平方房间除了作寝室外,还作“吃喝拉撒”用,生活如猪猡。

二)生活安排:作者描写了包身工起订时的混乱情景,紧张忙乱。她们为何这么紧张,可以慢点吗?

作息时间:四点一刻:起床要做多少事?其忙乱程度可想而知

五点上工

中餐及午休一小时

下午六点收工

除了十二小时强劳动,还有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务,而她们的年龄与在座的同学的年龄差不多。恶劣的生活条件,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摧残着这些未成年少女的身心健康。在这样的环境里,她们变得麻木,像机器一样。差不多失去了作为女性最起码的羞耻感。

三)生活条件

“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过而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吃”——早晚吃粥,中午干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它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在南方,碎米和豆渣根本就是猪食。

“住”——每间工房七尺宽,十二尺长——面积约9.32平方米。要容十六、七个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里。

“行”——她们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与工厂之间,两点一线。

可见所谓“供给住食”用“饲养”一词更符合实际——猪狗不如的生活。

3、带工老板如何压榨包身工的?

一)“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

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了纯利润339块。

每个带工老板带三十、王十甚至一百五十以上的包身工,三年至少可赚10170块钱!多者可赚50850块钱以上。

全上海当年有24000以上的包身工,她们仅在三年之内至少被带工老板榨取了8136000块钱以上。

包身工身受日本资本家和带工老板双重剥削的,日本资本家获得会更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夏衍,原名沈端先,他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其中有电影剧作《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改编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包身工》是一作者为什么要描写那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被他连踢带骂吆喝起床的“猪猡”为什么如此“懒惰”?

A、豪华的不合时宜的穿着,揭示了那个男子的身份、地位和内心世界,与包身工们“衣服破烂”形成鲜明对比。

B、在恶劣的劳动环境(音响、尘埃和湿气)的威胁下,经党挨打受罚而又只有两粥一饭的包身工们,每天从事繁重的工作长达十二小时,因而身体衰弱、精疲力竭,而“清晨四点一刻”那么早就又得起床,难免一些人一时起不来。但这不能说明包身工们懒惰,反而和包身工们所受的非人折磨和牛马般的生活,充分暴露出包身工制度的黑暗。

2:包身工们的“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为什么“似乎已经迟钝了”?她十五六岁,除了老板之外,大概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为什么朝夕相处两年多的同伴却“很少有人知道她的姓名?”这合不合情理?

A:这些都是一些反常的现象,是当时包身工们被压近得麻木不仁的悲惨生活的写照,完全合乎当时特定的“情理”。

3: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种地步的?

A: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据”,所心“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成了“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在“包身契”上早已写明“生死疾病,一听天命”。当女孩子真的有事时,她们真的没脸见人了吗?

4:“包身工”制度是如何造成的?它形成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

6-8由包工头“招工”的实例指出包身工制度的起因

12-17由“芒柴棒”等人的实例分析包身工制度得以发展的三个原因。

24、25以大量确凿的数据阐明包身工制度发展的实况。

19-23以包身工所受的三大威胁和三大罚规为例揭露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我们包身工的悲惨遭遇、包身工制度的形成原因及本质有了一个全面、概括地的了解,那么对于具体的例子也就是书上所说的点面结合的中典型人物“芦柴棒”、“小福子”遭遇:烧火、生病、抄身、挨罚。这样写的作用是:具体形象的面上的材料使课文的内容充分,典型突出的点上的材料使课文内容深刻鲜明。点面结合,相得益彰,增强了课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夏衍先生在1959年《从“包身工”引起的回忆》中写道:“对现在的年青工人来说,大概这些都已经是历史上的‘陈迹’了,在那个悲惨的时代,今天的青年人还没有出世。那么,我想,回头来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应付更深刻地感到作为一个毛泽东时代工人的幸福。人吃人的社会,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工人给资本家当牛马,当虫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是我们得记住:要赶走帝国主义,要推翻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人们的先人曾会出了无数的生命、血汗与眼泪。幸福不是无代价可以得来的。为了今天的幸福,为了更幸福的将来:爱党、爱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新中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青年一代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聂耳先生谱曲、;田汉先生填词的,当时有人提出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如果选用这首歌,是不是感觉上太悲壮了。当时议论纷纷,最后周恩来总理说了一句话:“我们要居安思危嘛!”我们现在学习这些作品,其中最大的意义就是懂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地来之不易的。

梦和泪

教学目的

一、学习冰心的爱国情感和赤子之心。

二、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三、了解课文标新求真,以小见大,巧妙的构思。

教学设想

一、本文抓住人物最富个性的本质特征,用梦的形式向读者全面展示冰心的一生,作者把冰心的梦和冰心的泪巧妙连结起来,这点学生不易理解,要抓住这个重点,结合课文结构框架,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二、文章的语言质朴而又真挚,凝炼而又形象,作者时而叙述,时而议论,时而抒情,时而描写。可让学生分类整理,深刻体会。

教学要点

一、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

二、通过阅读训练,学会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三、理解课文设疑与释疑、比较与衬托、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一、建议本课可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二、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可组织大家讨论,总结归纳本文学习的重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然后组织讨论。通过阅读与讨论,使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文章的中心?这些材料哪些写得详,哪些写得略?

2、文章细致地描写了冰心的哭,这对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3、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叙述了冰心父亲和母亲的经历,这与写冰心有什么关系?

4、文中写冰心“爱做美梦,很美很精”,这与写冰心的泪有什么关系?

5、画出文中的议论句,体会这些句子的表达作用。

6、文章中有好几处都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找出有关的句子或段落,说说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

1.根据表达中心意思的需要合理选材,巧妙剪裁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作者善于寻求构思的新角度,以小见大,使构思新颖独特。写冰心,可写的事物很多,作者却在冰心的微笑中别出心裁地发现了特殊的审美视角,描写冰心的哭,从而使文章成为众多描写冰心的文章中与众不同的一

《梦和泪》框架结构

《梦和泪》是一

第一部分(第1~24段)梦是泪的外在表现。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第1~3段)提出梦和冰心。

第1段,这层首括句;梦是人生的一部分。

第2段,点明冰心惯于把梦当作人生的一部分来描写。

第3段,人们从冰心他们描写的梦中知道许多事和人。

第二层(第4~24段)由题辞引出冰心哭的故事。

第4段:设疑。

第5—24段:释疑。冰心的哭是为了可爱的朋友,为了多难的祖国,为了民族遭遇的屈辱和劫祸。

第二部分(第25~35段)把冰心的泪和祖国、民族的命运连结在一起。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25~27段)梦是创作的源泉。

第二层(第28~33段)冰心父母所经历的故事,就是冰心泪的思想基础。

第三层(第34~35段)冰心的经历,使我们看见了民族的灵魂;冰心积压了近一个世纪的号啕大哭,使我们了解了她是怎样一个人。

第三部分(第36~40段)冰心的性格是永远追求完满美好,她创造了最精最美的梦。这一部分可分为二个层次。

第一层(第36~37段)永不失赤子之心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

第36段,梦即性格。

第37段,冰心在医院里。

第二层(第38~40段)

第38段,冰心爱做美梦,她永远在追求美和纯真。

第39段,冰心的梦和泪永不失赤子之心。

第40段,梦为冰心伟大人格的作证。

附简略结构图:

三、永不失赤子之心的泪和梦是冰心伟大人格的写照。(36)~(40)

写作特点:

一、择取典型

典型之人之事不一定是大人物或大事件。有时“大”的事件并不典型,有时“小”事中却凡中见奇。我们说选材要新颖、独特,就是要在所选之事所写之人非常典型。所谓典型,就是其人其事能反映出社会或生活的本质特征,只有这样典型的人和事,才最有力地突出文章的中心。

《梦和泪》这形散神不散。

散文分类:

作文训练:

写作范围:按照提炼中心合理选材剪裁的要求写记叙文

题目: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二课时:

写作

第三课时

评析

【篇二】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留住精彩——场面描写片断写作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河南省濮阳市范县大屯中学王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场面描写的内涵,通过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切实具备进行场面描写的能力。

2、在课上自主探究得出场面描写的方法、写好场面中的“点”的方法,使文章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而且也有助于描写人物行为,展现人物性格。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通过展现生活中经历的场面引发对社会的深入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课型】单课时作文指导课

教学过程:

一、前置导入:(5)

同学们,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的必修课,那么在写作中我们写的最多的一类文体是什么?——对,记叙文,特别是叙事性记叙文。我们现在写记叙文,大多数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的同学感到很顺手,写的具体生动,内容充实;有的同学却觉得无话可写,绞尽脑汁也只能三言两语,写的干巴乏味,空洞无物。同样处于生活的海洋,面对同样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呢?其实,一方面是因为你能否留心观察生活,如果你是生活的有心人,能认真观察事物,你就有话可写,写的具体生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你没有掌握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不能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加工,自然你就无从下笔。其实,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其生动与否,关键取决于场面的描写。那么如何对观察积累的生活素材进行巧妙的加工创造,从而写出精彩场面,成就自我记叙佳作呢?大家想不想跟王老师学一招?——好,那我们共同走进今天的作文指导课——点面结合,留住精彩(板书课题)。

二、个例分析

1.、范例感知:

(1)先看下面一段文字:片断(一)

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2)提出问题:这段文字写了一个怎样的场面?从哪些方面描写这个场面的?

——挤车;一大堆人和胖大嫂,重点写了胖大嫂挤车的镜头。

(3)、引出概念:

场面描写实际上就是事情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会,一场比赛等,其实生活中只要有事件发生,就会有场面出现。一家人一起吃饭,和朋友一块儿赶集逛街,甚至我们的课堂课间都在演绎着数不清的故事,回放着精彩的场面,真可谓“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再现事件风采呢?请看下面的片段。

2、阅读品味,感知写法 下面是一个同学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后写的一

片断(二)

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也挺丰富。有吹萨克斯的,有小号合奏。灯光暗了,演出者各就其位。他们用打击乐器合奏,每个人都很投入。一曲终了,掌声雷动。突然一束灯光射向大厅后方,大家都好奇地往后看。一位男乐手深情地用萨克斯吹着《回家》,他很用心,头也随节拍而动。他走近了,我看到他的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但他毫不在意。观众们也被带动起来了,和着节拍拍手,闭上眼睛随着节拍晃头。人们沉醉其中。乐曲结束了,男乐手在灯光投射下重返座位。人群中爆发出如潮的掌声,还有人大喊“再来一个!再来一个!”整个音乐厅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思考:(1)这个同学的片段描写是围绕什么中心去写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2)这段文字从哪些方面为我们描绘了演奏会精彩场景的?

(3)小作者巧妙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来突出中心的?

(4)以上片段其实是小作者的修改稿,他的原稿是这样的:晚上,我和妈妈一起去北京音乐厅听演奏会。到那里时,人很多。节目可丰富了。有吹萨克斯的,有小号合奏。我最喜欢一位男乐手吹奏的《回家》。好一派欢乐的气氛!想一想,后来小作者为什么进行了这样的修改呢?原稿和修改稿起到的作用一样吗?

(5)阅读品味之后,你能提炼总结几点场面描写的要求和方法吗?

小组交流、讨论,后分组展示。

三、归纳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提升场面描写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1、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

2、总景分人,面点结合——两个“基本点”。

场面描写除了写场景,也要写人物。整个场面的全景是“面”,场中的主要人物是“点”,写作时要做到面点结合。既要简单地写出整个场面的全景(即略面),又要选好角度,分别主次,有选择地具体地描写主要人物的活动(即详点)。

2、多种手法,浓郁气氛。

它可以包括环境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等各方面的细节描写等多种方法创造出场景的气氛,才能感染读者,突出文章中心。

3、发挥妙用。精彩的场面描写不仅可以起到渲染气氛,衬托或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推动事件发展,突出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4、写“点”妙招:

(1)面点结合,略面祥点是场面描写成功的关键,正如画龙要点睛,“一点”可代“面”,那么如何写好“点”呢?找出片段一二描写“点”的句子,品一品,说出其中秘籍。

(2)、展示总结:

锦囊一:特写镜头

锦囊二:侧面烘托

(3)默读片断(三)、(四),看看它们写“点”部分分别使用了哪种锦囊妙计?思考分辨,小组抢答。

片断(三)

忽然,“嘟”的一声哨响,双方队员的身子一齐往后一倒,紧紧地抓住绳子往后拉。看,我们班的“小胖子”陈圆圆的表现可好啦!他两脚牢牢地蹬着地,好像被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他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脸上还流着汗水呢!

片断(四)

歌手演唱大赛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评委和观众已经就座,大家拭目以待。

欧阳走进来了,很大方地向评委和观众鞠躬致敬。在柔和的灯光下,她脸上飞来一朵绯红的云。当她甜美的嗓音响起,便将大家带入了音乐天堂。一曲《茉莉花》终了,评委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观众们一直沉醉其中,竟未意识到演唱的结束。瞬间的寂静过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四、延伸练习

(1)小试牛刀:口头作文——运用两个锦囊之一描写刚才我们课堂抢答的精彩场面。

先同桌互说,后展示表达,师生相机点评。

(2)锋芒毕露:激情片段写作——运用两个锦囊之一描写自己班级课间十分钟的一个精彩场面。

五分钟快速激情写作,后朗读展示,师生点评。

五、精短小结

是呀,“事件发生中,场面时时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写作时不忘“点面结合”,就能留住精彩,成就记叙佳作。

王丽霞

【篇三】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2.掌握课文中的多义词,并能正确翻译课文中一些特殊的文言语句,解释其中某些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初步理解内容。

二、整体感知

(一)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杂记东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之事。其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460—220)。《战国策》是国别体。作者不可考,西汉刘向重加整理,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二)时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长侍(shì)足下樊於期(wūjī)骨髓(suǐ)燕(yōn)国

切齿拊(fǔ)心匕(bǐ)首忤(wǔ)视厚遗(wèi)蒙嘉

鄙(bǐ)人夏无且(jū)以药囊提(dǐ)轲被八创(chuāng)

倚(yǐ)柱箕(jī)踞以骂目眩(xuàn)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尽量读出一些味道。

3.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1)古今异义

①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眼泪。今:鼻涕)

②持千金之资币(古:礼物。今:货币)物

③樊将军以穷困(古:处境困难。今:贫穷)来归丹

④樊於期偏袒(古:袒露一只臂膀。今: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扼腕而进

⑤诸郎中(古:宫廷的侍卫。今:称中医医生)执兵

⑥乃引其匕首提(古:投击。今:拿着)秦王

⑦断其左股(古:大腿。今: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2)一词多义

A.今有一言,可以解(解除)燕国之围

B.庖丁为文惠君解(解剖)牛

①解C.少年大骇,急解(分开)令休止

D.后经婉解(解释),虽不谓吾言为是

E.悉埋于地,解(解开)其综缚

A.秦王还(环绕)柱而走

B.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回来)

①解C.予羁縻不得还(回来)

D.扁鹊望桓侯而还(旋转)走

E.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计日以还(归还)

A.振(举起)长策而御宇内

B.燕王诚振(震慑)怖大王之威

①解C.大命将泛,莫之振(救)救

D.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震慑)四海

E.且迁我如振(摇动)落叶耳

A.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

B.同舍生皆被(穿着)绮绣

①解C.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遭受)之矣

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表被动)逮

E.屈原至于江滨,被(披散着)发行吟泽畔

总结、扩展

阅读文言文要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切忌望文生义。古今词义的不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范围扩大。例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则泛指一般江河。

2.词义范围缩小。例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在则缩小仅指夫妻中男的一方。

3.词义的转移。例如“是”古代的意思是跑,而现在转为行走。

4.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谤讥”是中性词,而现在则为贬义词。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在是一个双音合成词。例如“地方”“至于”。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本文按时间及事件发展的顺序,完整的叙述故事的特点。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二、整体感知

《荆轲刺秦王》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个“刺”字展开,人物的性格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移,从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的描写和场面描写两方面得到栩栩如生的表现。

(一)开端(秦将王翦破赵——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缘起。

文章一开始,就连用“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定下丁悲剧的基调。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二)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行刺准备。

这一部分包括准备信物、利刃、配备助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利刃”“配备助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然属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其他三个情节均突出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特别是“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对秦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荆轲推心置腹,以诚感人,三言两语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继而“偏袒扼腕而进”,甘心自刎献头。这一段对话和动作描写,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行刺准备”中的高潮。“皆白衣冠送之”,一笔道出一场生离死别,加以萧萧易水,变徵歌声,垂泪涕泣,形成一种凄惊悲怆的氛围,使人预感到事有不测。然而作者笔锋轻转,“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悲凉变为悲壮,低沉变为高昂,生离死别变为同仇敌忾。这慷慨悲歌的场面,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去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描写这一场面,作者像一位高明的电影摄影师,运用点面结合和“蒙太奇”的手法,将全景镜头(“皆白衣冠送之”)、特定镜头(“既祖,取道”)、全景镜头(“士皆垂泪涕泣”)、特定镜头(“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交错次第展开,将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写,真是匠心独运。

(三)高潮(既至秦——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廷刺秦王。

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厚遗蒙嘉”,得以引见,可见行事周密。献图时,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竟“色变振恐”,眼看事情就要败露。在这猝然生变的节骨眼儿上,荆轲面不改色心不跳,几句话,既遮掩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再加上一“笑”一“顾”一“前”,沉着机智、镇定自若,表明他的确具有超人的胆略和非凡的气质,可谓神勇之人。而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对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与上文太子丹的疑荆轲信武阳的情节相照应。“图穷而匕首见”,矛盾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时,荆轲“取——奉——发——把——持——”,双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由于侍医夏无且以药囊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完全失去战斗力。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语,突出地渲染了千钧一发的紧张形势。在这惊心动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惊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惊呼,衬托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倚柱笑骂”,绘形传神,突出了荆轲的视死如归。“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今日读之,谁不为之感慨欷歔?

(四)结局(末段):荆轲被斩。一幕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活剧,以秦王“目眩良久”告终。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确】荆轲的谋划抓住了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提出用樊将军首与督亢地图为信物骗取秦王信任,具有超人的胆识和气魄。他在太子心急如焚时才提出这个计划,可见城府很深。太子“不忍”,反衬了荆轲智谋非凡。

2.【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明确】(1)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2)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3)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4)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5)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3.【提问】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干钧”。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才,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

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

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待吾客与(之)俱(往)(同上)

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同上)

乃(穿)朝服,设九宾(省略谓语)<BR<P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

使(之)毕使于前(省略兼语)

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

献(于)秦王(省略介词)

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

而(按)秦法……(根据文意省略)

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倒装句

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

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

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介宾短语后置,数量词作定语后置)

固定结构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将奈何表疑问,怎么……。下文“为之奈何”“既已无可奈何”意同。

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将军岂有意乎表反问,是否……呢。

荆卿岂无意哉表反问,难道……吗。

仆所以留者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事所以不成者……同上。

王红丹

【篇四】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写场面教案

点面结合写场面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场面概念及场面写作的要素

(2)品读文段,探讨场面的写作方法

(3)运用场面写作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气氛,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场景训练

1、师:同学们喜欢篮球吗?今天老师带来三个非常精彩的NBA进球,让喜欢篮球的同学一饱眼福,让不喜欢篮球的同学感受篮球的魅力,请看大屏幕。

3、师:他是谁?(林书豪)同学们,生活中这些精彩的画面总是转瞬即逝,我们只有把他们完整的记录下来,才能成为永恒的回忆.除了视频记录设备,我们还有一件留住精彩的工具,那就是文字。所以,我们今天这堂课的主题就是场面描写。

二、初步认知场面描写

1、要学习写场面描写,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叫场面描写,请同学们阅读文段一

走进车站,人潮涌动,沉闷的空气让人呼吸不过来,一个并不宽敞的车站将近容纳了几百人。我坐在车站的一个角落里,看到无数的人头在攒动,目光最终落到了一个老人身上。她衣衫褴褛,佝偻着那沉淀着岁月的身躯,艰难前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过来了,箭步如飞,不小心撞了老人一下,头也没回匆匆地走了。一个年轻人过来了,看着老人脏兮兮的衣服,捂着口鼻,快速地走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过来了,瞟了一眼老人凌乱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冷笑了一声,扭着那婀娜的身躯走了。一位农民工过来了,他将老人仔细打量了一番,小心翼翼地将她扶到最近的座位上,把手里剩下的矿泉水也递给了她,似乎又说了什么,然后带着最朴实的微笑走了。看到这里,心里悲喜交加。悲,是因为老人受到了无尽的委屈;喜,是因为这世上仍然有爱在传承。

(1)师让学生阅读后回答,场面描写的要素是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气氛

(2)明确:什么是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三、进入场景训练教学

(一)第一步:品读文段,探讨写作方法:

师展示文段二

科代表拿着试卷,刚进教室门,同学们立刻蜂拥而至,好像是狗仔队见着了寻觅已久的大明星。科代表随即淹没在人群之中。“曾琴,98分!”“哇!!”教室里一片惊叹。曾琴满脸笑容的拿到试卷回到座位。拿到试卷的人,有的伸长脖子到处问:“你考了多少分?”;有的语带讽刺夸奖别人:“你考得好好哦!”;还有的后悔的说:“早知道就不该改答案呀!”。最后拿到试卷的林小雨,不断摆头,似乎在后悔不已,又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怀疑老师将分数算错了,翻着卷子,念念有词的算分,结果丝毫不差。他气得把试卷揉成一团,觉得不妥,又打开,这时试卷就像泡菜坛子里的咸菜一样。他“唉”的一声趴在了桌上。“死得惨哦”,“看来不怎么样”,他后面的同学小声议论,“回去有笋子炒肉吃了”在分数的指挥下,同学们奏出了喜怒哀乐的乐章。

思考:

(1)这个片段描写是围绕什么中心去写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2)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哪些是略写,哪些是详写?

(3)讨论总结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二)归纳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场面描写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1、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气氛)

2、面点结合——两个“基础”。

同学们在看电影或电视(包括风光纪录片)时,一定会看到摄影师不仅运用全景(远景)镜头反映大场面的画面,也常结合使用特写(近景)镜头反映局部个别的画面。这里的“面”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总貌(概括描写,顾及全局),“点”指的是事物的有代表性的局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情景)详细描写,突出重点。这种把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的情况和反映事物个别的情况这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法。

3、写好点的小窍门:(1)特写镜头: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2)侧面烘托(口技课文里的侧面描写是典范)

(三)运用提高

师展示文段三:

下课了,老师还没有走出教室,同学们就已经开始各做各的事情了,有的同学上厕所,有的同学讨论作业,最热闹的是任君杰在开个人演唱会。教室里一片喧腾。

1、请评价这段场面描写。也就是要求同学们来找找这段文字的不足,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讲评:是否渲染整个场景气氛;是否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点的描写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是否写具体;语言是否生动,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没有;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请生选择文段三中的某一句话进行口头修改,并让生现场展示、互评

3、展示修改后的文段三

下课了,老师扯着嗓子布置今天的作业,满座学生仅十余人听着,其余人早已开始成就自己的大业了。一时间,教室百态,尽收眼底,二分之一者问老师留了哪些作业,四分之一者冲向WC。其余人在关注着任君杰开办的小型演唱会。 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片沸腾。哎呀,还真有点派头,偶像小天王任君杰大显身手,拿着扫帚当吉它,一只荧光笔当麦克风,开始表演了。他清了清嗓子,暗示为他伴奏的铁哥们准备。老韩像鬼魂一样悠然飘来接过“吉他”。“在你的心上,自由的飞翔”呵,还真是神气十足,任君杰的个子比较矮,在人群中像个跳蚤,他越唱越起劲,自我陶醉得把眼睛都闭上了,像获胜的将军走过凯旋门一样。“谢谢大家”,自恋使他的声音十分响亮。他把头一甩,摆出一个沉思者的造型。他的“铁杆粉丝”十分兴奋,“再来一个!”“偶像!签名!”喝彩声、起哄声把课间十分钟推向了高潮。

叮铃铃上课了,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像澎湃的潮水开始退潮了。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由于课间十分钟使大家紧张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缓冲,同学们又聚精会神地去迎接新的课堂。

4、顺势提出,你们初一的课间是什么样的?请以《课间十分钟》为题目进行一段场面描写,当堂完成。

5、生完成后先自己修改,然后同桌交换修改并做出评价,对习作中出现的精彩构思和生动的语言给予表扬,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

6、小组讨论推荐展示作品,让学生自己感悟写作中的优劣得失。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7、师小结、简评。对于多而复杂的事、景和活动,我们在动笔前,一定要有“点面结合”的表达意识,想好“面”,选好“点”,这样才能在文中重点泼墨于“点”,突出重点人物和活动,同时又有“面”的描写,烘托整体气氛。从而形成有点有面、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最佳效果。

四、课堂小结:

点面结合这种写作方法不仅仅在场面描写中可以运用,略写和详写相结合在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小作文中都可以运用。

希望这堂作文课对同学们写作能有一点帮助!

五、家庭作业布置:

2、师生共同审题,请生谈谈打算如何在这次作文中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篇五】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一般由 “人”、“事”、“境”构成,它是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构成单位,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那么如何写好场面呢?点面结合是进行场面描写最好的选择。

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场面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场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面结合一般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视角笔触横向化,就是要把观察的视线向横的方向展开。要看到整个场面在同一个时间里所发生的事,不能只集中看一点。如下面一段场面描写:

“王励勤,加油,中国队,雄起!”随着观众此起彼伏的呐喊声,中国对韩国的世界杯乒乓赛决赛被王励勤与韩国柳承敏的几个大力远拉推向高潮,场内翻滚着一股热浪,坐在电视机前的我们,也目不转睛地看着电视,我、爸爸、哥哥戴着头巾,挥舞着乒乓拍,用力捶着茶几当起场外拉拉队来,王励勤又胜一局,在加油声中一路高歌,这时,对方柳承敏奋起反击,几个短摆,直线,反手对拉,利用王励勤侧身过多,迎头赶上,观众的叫声更响亮了,震耳欲聋,把电视机前的观众的心深深地震撼了。我们一家也急得直跺脚,索性脱掉衣服

在此挥舞,终于,王励勤不负众望,在掌声与欢呼中尽显他的王者风范,一声大叫,一个手势,又使他崛起赢得了比赛,我们也抑制不住兴奋之情,相互拥抱起来。

二、 一面带多点,就是要有整体的概括,又有重点的具体描写。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这也是我们进行场面描写时所常用的手法。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的描写。

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作者为了把送总理的人很多这一特点写出来就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其中“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这是面的描写;“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这是点的描写。这样,我们一读文章就能够深刻感受到来总理的自发群众是那样的多。细读之后,我们更能够感受到人民对总理的爱戴和无限悲思。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一段中,没有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一个“多”字,但每位读者都会深有感触——人多情深。这就是说,我们的作文要“写出来”而不是用词“说出来”。

而运用“点面结合”来描写场面最经典的桥段当属《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一节了。原文如下: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在这一段中,开首“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一句总说了场面的热烈与欢快,这是对整个面的总述;接下来便选取了湘云、林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八个点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以很好地支撑起上面的面;最后一句“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又是一句面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的框架,对于当时满堂的欢快情境便让读者可视、可闻、可感、可知而生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之感了。

三是“多面带一点”。就是以某种活动为面,以“我”所见所感为点将

整个动态的场面贯穿起来。这种写法用来描写比赛的场面是再好不过了。

比如一篇描写 “拔河”的不片段,就写得很精彩。原文如下: 随着老师的一声哨声,比赛开始了。同学们摆好了姿势,成“工”部式,用脚顶着脚,勾住脚;身子住后倾,双手像只铁钳似的,用力抓住大麻绳。。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狮队,互不相让。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的方向拉。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脖子憋得通红,两只手像刀割一样疼,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我咬紧牙关,忍着疼痛,心想: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放松,要赢,一定要赢。比赛到了关键时刻,我们还是使劲地拔着,越拔手上就越“狠”,我们的腿不断地往后移,越挪越远,红领巾从中点慢慢地向我们这边移近。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没有一个字在说“激烈”,但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到比赛的激烈;作者没有说比赛精彩,但我们感到了精彩。短短的400字,把拔河比赛的过程写得如此精彩,就因为作者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做到了“三个面”和一个“点”的有机结合。第一个“面”:比赛初,同学们动作的描写;第二个“面”:写双方队员的神情,动作。第三个“面”:写双方的拉拉队员站脚助威。这三

个面的描写,就把场上激烈的比赛气氛烘托出来了。然后,作者再写“我”这个“点”。这样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环节——我是怎样比赛的。从而,一场激烈的拔河比赛就呈现在读者目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范文一:

一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直叫“我的妈呀!”挤车可真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呀! 范文二:

忽然,“嘟”的一声哨响,双方队员的身子一齐往后一倒,紧紧地抓住绳子往后拉。看,我们班的“小胖子”陈圆圆的表现可好啦!他两脚牢牢地蹬着地,好像被钉子钉在地上一样,他的脸涨得通红通红的,牙齿咬得咯咯响,脸上还流着汗水呢!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范文三:

教室里,同学们干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认真地劳动着。扫地的同学猫着腰,细心地扫着,不放过每一片纸屑;擦桌椅的同学拿着抹

【篇六】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中的点和面1-

一.作文中的场景描写(点面结合)

我们写作文时应该注意点、面结合。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一)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

所谓“面”,一般指一个场景的全貌包括天气、景物、人物、气氛等.运用叙述或概括性描写。

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写作中,写人物是常用的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这属于点的范畴,而面的表现则较多地使用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环境和场面就决定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写。我们一般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等顺序来描写。

(二)点.面结合的方式有:

1、突出式 先描写某个场面,再描写某个点。从一个场面写到某一个点,使这个点突出出来就是突出式。要在面中构建几个景物流,再在景物流(移动或流动的景物)中点染点。

2.枣糕式

3、点、面的作用 面用来交代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事件、地点、环境和气氛等背景要素。让读者在接触细节之前有一个总体印象。点用来刻画细节,突出作者着重写的部分,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例一.

1.①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②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那样长,人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③人们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眼睛都望着周总理的灵车将要开来的方向。║▲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了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夜幕开始降下来。几辆前导车过去以后,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了。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装饰着大白花,庄严,肃穆。人们心情沉痛,目光随着灵车移动。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十里长街送总理》

2.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②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故乡》鲁迅

景物流:1.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天/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街/人们的手臂上都缠着黑纱,胸前都佩着白花.—-人.(点:老奶奶,年轻夫妻和孩子,一群红领巾三个点构成一个面)

2.天空 圆月 沙地 西瓜(点:闰土举叉刺猹)

二、初步认知场面描写

1、要学习写场面描写,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什么叫场面描写,请同学们阅读文段

例二

春节.①╳ ╳ ╳车站,人潮涌动.②沉闷的空气让人呼吸不过来,一个并不宽敞的车站将近容纳了几百人。我坐在车站的一个角落里,看到③无数的人头在攒动,目光最终落到了一个④老人身上。她衣衫褴褛,佝偻着那沉淀着岁月的身躯,艰难前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过来了,箭步如飞,不小心撞了老人一下,头也没回匆匆地走了。一....

个年轻人过来了,看着老人脏兮兮的衣服,捂着口鼻,快速地走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过来了,瞟了一眼老人凌.............

乱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冷笑了一声,扭着那婀娜的身躯走了。一位农民工过来了,他将老人仔细打量了一番,小..............

心翼翼地将她扶到最近的座位上,把手里剩下的矿泉水也递给了她,似乎又说了什么,然后带着最朴实的微笑走了。看到这里,心里悲喜交加。悲,是因为老人受到了无尽的委屈;喜,是因为这世上仍然有爱在传承。

(1)师让学生阅读后回答,场面描写的要素是什么?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气氛

(2)明确:什么是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三、进入场景训练教学

(一)第一步:品读文段,探讨写作方法:

例三

科代表拿着试卷,刚进教室门,同学们立刻蜂拥而至,好像是狗仔队见着了寻觅已久的大明星。科代表随即淹没在人群之中。“,98分!”“哇!!”教室里一片惊叹。满脸笑容的拿到试卷回到座位。拿到试卷的人,①有的伸长脖子到处问:“你考了多少分?”;②有的语带讽刺夸奖别人:“你考得好好哦!”;③还有的后悔的说:“早知道就不该改答案呀!”。④最后拿到试卷的ΟΟ,不断摆头,似乎在后悔不已,又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怀疑老师将分数算错了,翻着卷子,念念有词的算分,结果丝毫不差。他气得把试卷揉成一团,觉得不妥,又打开,这时试卷就像泡菜坛子里的咸菜一样。他“唉”的一声趴在了桌上。“死得惨哦”,“看来不怎么样”,他后面的同学小声议论,“回去有笋子炒肉吃了”在分数的指挥下,同学们奏出了喜怒哀乐的乐章。

思考:

(1)这个片段描写是围绕什么中心去写的?用文中语句回答。

(2)这段文字中的人物哪些是略写,哪些是详写?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3)讨论总结场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二)归纳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提炼场面描写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1、场面描写要紧紧围绕文章主旨——一个“中心”

2、面点结合——两个“基础”。

同学们在看电影或电视(包括风光纪录片)时,一定会看到摄影师不仅运用全景(远景)镜头反映大场面的画面,也常结合使用特写(近景)镜头反映局部个别的画面。

这里的“面”指的是事物的全局和总貌(概括描写,顾及全局),一个场景中的全貌包括天气、景物、人物、气氛等.面交代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及气氛等背景要素,让读者在接触细节之前有一个整体印象. “点”指的是事物的有代表性的局部(一个或几个方面的情景)点刻画细节.详细描写,突出重点。

这种把反映事物的整体、全貌的情况和反映事物个别的情况这两者紧紧地结合起来写的方法,就叫点面结合法。

3、写好点的小窍门:(1)特写镜头: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2)侧面烘托(口技课文里的侧面描写是典范)

(三)运用提高

例四:

下课了,老师还没有走出教室,同学们就已经开始各做各的事情了,有的同学上厕所,有的同学讨论作业,最热闹的是任君杰在开个人演唱会。教室里一片喧腾。

请评价这段场面描写。也就是要求同学们来找找这段文字的不足,重点围绕以下方面进行讲评:

1、 是否渲染整个场景气氛;是否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点的描写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神态、动作等,是否写具

体;语言是否生动,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没有;是否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2、请生选择文段三中的某一句话进行口头修改,并让生现场展示、互评

3、展示修改后的文段三

下课了,老师扯着嗓子布置今天的作业,满座学生仅十余人听着,其余人早已开始成就自己的大业了。一时间,教室百态,尽收眼底,二分之一者问老师留了哪些作业,四分之一者冲向WC。其余人在关注着任君杰开办的小型演唱会。

此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一片沸腾。哎呀,还真有点派头,偶像小天王任君杰大显身手,拿着扫帚当吉它,一只荧光笔当麦克风,开始表演了。他清了清嗓子,暗示为他伴奏的铁哥们准备。老韩像鬼魂一样悠然飘来接过“吉他”。“在你的心上,自由的飞翔”呵,还真是神气十足,任君杰的个子比较矮,在人群中像个跳蚤,他越唱越起劲,自我陶醉得把眼睛都闭上了,像获胜的将军走过凯旋门一样。“谢谢大家”,自恋使他的声音十分响亮。他把头一甩,摆出一个沉思者的造型。他的“铁杆粉丝”十分兴奋,“再来一个!”“偶像!签名!”喝彩声、起哄声把课间十分钟推向了高潮。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叮铃铃上课了,喧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下来,像澎湃的潮水开始退潮了。同学们回到座位上,由于课间十分钟使大家紧张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缓冲,同学们又聚精会神地去迎接新的课堂。

4、顺势提出,你们初二的课间是什么样的?请以《课间十分钟》为题目进行一段场面描写,当堂完成。

四、课堂小结:

点面结合这种写作方法不仅仅在场面描写中可以运用,略写和详写相结合在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小作文中都可以运用。

希望这堂作文课对同学们写作能有一点帮助!

五、家庭作业布置:

1、作文题目布置:请以“初二班的我们”为话题,写一篇500字以上的小作文。

提示:运用场面描写展现出班级的学习生活画面。

2、师生共同审题,请生谈谈打算如何在这次作文中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六.知识积累:怎样在作文中表现鲜明的人物形象 我们写作文时应该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

在写作中,写人物是常用的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肖像描写。这属于点的范畴,而面的表现则较多地使用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环境和场面就决定我们可以按什么顺序来写。我们一般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内到外等顺序来描写。

3、点和面的要求

(1)、面的要求 A、流畅。(也就是一条线索贯穿全文,是文章自然流畅。)

▲已经是三月了。但是在北京,你仍然丝毫也闻不出一些春天的气息,刚刚解冻的泥土,被昨夜迟来的风雪一盖,使你走上去的时候,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再加上些断落在地下的枯枝,更变成行路者的一种痛苦了。

B、鲜明。(抓住鲜明的特征,恰当概括。)

▲午后的阳光静静的照射在医院那长长的走廊上。(概括)—-面

江雨薇走上了楼梯,—点. 走进走廊,竭力平定自己那有些忐忑不安的情绪,她稳定的迈着步子,熟稔的找寻着病房的门牌,然后,她停在二一二号病房的门口。(心有千千结)—点面结合

C、简洁(言简意赅,短小精悍。)

(2)、点的要求 1.生动:灵活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2.细腻:多角度刻画细节。

▲这正是初春时节,北国的春天,来得特别晚。去年冬天积留的冰雪,才刚刚融化。大地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小杂草,挣扎着冒出了一点点儿绿意,但在瘦瘠的黄土地上,看起来可怜兮兮的。几棵无人理会的老银杏树,伸展着又高又长的枝桠,像是在向苍天祈求着什么。—琼瑶《青青河边草》

【篇七】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再现精彩》场景作文教学设计

点面结合 再现精彩

——场面描写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沙县城三小学 邓灶姬

2016.10.26

教材分析:

人教版第九册第八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的同时,引导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次习作,安排了两个内容供学生选作:一是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按时间顺序描写一个场景;二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本设计是“写一个场景”。教师的习作指导往往侧重于在习作课上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构思,对于写作素材,则往往不予以重视。但对于学生来说,习作练习最大的困难莫过于没有内容可写。本次习作教学与学生的情境体验相结合,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获取写作素材,解决了“写什么”的难题,从而培养乐于写作的心理。

学情分析:

关于场景,在《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之前,人教版的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在编排上已经穿插排了一些有关场景描写的文章,如二年级下册的《难忘的泼水节》,三年级下册的《检阅》,五级下册的《狼牙山五壮士》等。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场景描写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场景描写的训练,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至这个单元的习作之前,虽然没有专门安排写场景的训练,但有安排了两次写活动的习作练习。活动的描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属于场景描写的范畴。

虽然写场景对于学生而言并不生疏,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场景描写的写作技巧,但对于“点面结合”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陌生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门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指导过程中,我把微课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微老师的指导下形象地认识场景中的“点”和“面”,在阅读感悟中领会“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习作的素材。

2.引导学生留心体验所处场景的氛围,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方面进行片断描写。

3.学习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场景,初步学会评价习作。

[教学目标制定说明:《课标》明确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结合本组教材的主题,我安排设计了这堂作文课,试图引导学生留心体验所处场景的氛围,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把场景真实具体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留心体验所处场景的氛围,注意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学习场景描写的方法,把场景写具体,写清楚。

教学准备:

学生:作文本、红笔

教师:微课视频、PPT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习作指导课)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2分钟)

(课件一:白板)

1.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你们认识我吗?(生:不认识。)我姓邓,又耳邓,来自沙县。

2.场景呈现:去过沙县吗?吃过“沙县小吃”吗?“沙县小吃”是中华饮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已享誉海内外。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12月8日这里都会举行盛大的“小吃文化节”。(课件二:小吃街两幅全景图)看,你看到什么?你仿佛听到什么?(人山人海、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课件三:打绿果、包饶麦、千人包扁肉)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人们的欢笑声)(课件四:小吃街全景+特写图)你会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样的场面?(热闹)

同学们,摄影师用仔细观察用摄影机捕捉到一幅幅精彩画面,其实我们每位同学身上都有一台摄影机,它们就是我们的(眼睛和耳朵)。今天的课堂,如果你能充分利用这两个宝贝,也能捕捉到精彩的画面。

(课件六:白板)

好的,马上就要上课了,让我们做好课前准备吧!(示意学生坐端正)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体验场景(5分钟)

1.师:同学们,上课铃声响了,我们正式上课吧。(师生问好)

2.师生问好后,教师微笑着扫视全体同学后,径直走到后面听众席,观察学生表现。(3分钟)

3.引导观察 感受场景

师:同学们,三分钟已经过去了,如果说小吃节的场面是热闹的,那么刚才这三分钟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安静、纳闷、惊奇、无聊)

预设:(生)无聊。(师)是的,本来课堂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师:你从哪儿感觉到这份(安静、惊奇、纳闷)的?

预设一:(安静)

生:老师突然走到后面。

师:同学们抬头看看横幅(电子屏幕),再转身看看听众席,今天的课堂可是一个严肃的赛场,然而老师却突然离场,看到这一幕,同学们有什么表现?

生:同学们的目光后来端端正正地坐着。

师:那你呢?当时有什么表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师点头)

生:

师:除了看到的,有没听到什么声音呢?

预设二:(惊奇)

生: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坐着,时不时回头看看老师。

(2)你从同学们的动作、表情中感觉到(惊奇)

师:那你呢?当时有什么表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师点头)

师:除了看到的,有没听到什么声音呢?

预设三:

生:同学们端端正正地坐着,时不时回头看看老师。

师:你从同学们的动作、表情中感觉到(纳闷)

(2)哪些同学有同感的?你还能从哪些同学身上感觉到?(动作、神态、心理)

师:你从某个同学的动作、表情中感觉到(安静、惊奇、纳闷)

(3)那你呢?当时有什么表现,心里又是怎么想的?(师点头)

(4)除了看到的,有没听到什么声音呢?(指2名答)

4.请是呀,刚才的三分钟课堂带给大家不一样的感受,同学们拿出笔和作文纸,带着这份感受把这三分钟的情景写下来。万事开头难,老师已经帮大家拟了个头,接着往下写吧!(写作时间10分钟)

(课件七习作开头语:师生问好之后,老师径直走向了听众席) (切换:幻灯展台)

二、回忆情境 自主习作(10分钟)

1. 师提醒:先思考再动笔,是一种很好的写作习惯。

2. 学生写作(师巡视辅导学生写作)*要体现老师在辅导学生、帮助学生

三、交流点评 感知场景(5分钟)

1.自读自检

师:十分钟已经到了,请大家放下手中的笔。来拿起自己的习作,轻轻地读一读。

师:读好了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愿意和同学分享的请举手!来,请你吧!(预设1人)我们用掌声把他请上来吧!

2.交流点评 感知场景

(1)交流一篇习作(有点有面:全体、个别)(评讲目的:明确场面描写的要素:全体、个体)

师:先告诉大家,你叫什么名字?(名字够响亮,名如其人)

师:字迹工整,写到了第*面旗的位置,老师要为你点赞。(画小旗)

师:能大声读出来吗?(师递话筒示意看着大屏读)好,咱们静静地听,学会欣赏同学习作中的优点。

师:读得声情并茂(读得字正腔圆),谢谢你的朗读!

[生读时,师边听边点圈:划出描写全体、个别、环境的句子,标上①②③。圈出错字,错

标点、错词(停一下!这里换一个词或标点可能会更好些),累赘(这**就是**,可以不必重复,用删除符号删去)]

(2)点评:同学们,老师了发现这篇习作有好几处(全体同学、个别同学、环境声音)写得精彩,这几处当中哪一处描写让你感受到课堂三分钟不一样的气氛?

生1:

师:这一处是对全体同学什么的描写?(神态、动作)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气氛?第二处句子谁来说?

生2:

师:这一处是对个别同学什么的描写?(心理)还有一处谁来?

生3:

师:这一处是对什么的描写?(环境烘托)让我们感受到怎样的气氛?

(3)小结:**同学在短短十分钟里写出了全体同学和个别同学(板书:全体、个别)在三分钟课堂里的活动情况,让我们仿佛又回到刚才那三分钟(惊奇、纳闷)的情景。师:让我们用掌声欢送这位小作家回到自己的座位。

(切换:展台

3.同学们,其实刚才这三分钟课堂就是一个场面(板书:场面)。如何把一个场面的特点写清楚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微老师的妙招。

四、妙招引入 自主修改(13分钟)

(一)播放微课(一)

1.认识“点”和“面”

2.什么是“点”的描写、什么是“面”的描写

3. 什么是“点面结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场面描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