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语文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分类指导

1.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

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

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第五种类型: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

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诗歌鉴赏选择题常见设误方法:

1.语言语风类错误:或故意译错实词虚词;或对诗歌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

2.意境意象类错误:对诗歌的意象的含义判断错误;或对意境的概括错误。

3.技巧手法类错误:对诗歌运用的写作技巧的类型或作用判断错误。

4.思想情感类错误:拔高情感(对诗歌中描写的情感故意妄加引申,添上某种光圈);或转移情感。

5.观点内容类错误:扩大范围(把一个作家的某一具体作品风格用其整体作品风格来代替)。 (设置错误的方法有:扩大,错位,拔高,硬套,兼用等。

古诗鉴赏题10大解题规律

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

(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四、分清各种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

流派主要指诗歌的流派和词的流派。

1.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

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在更多的情形下,并不都是单一的,往往是综合复杂地运用。我们在鉴赏的时候,要注意在具体语境、整体诗境中分析艺术特点,不要简单地陷入术语、概念的怪圈,有时候还要根据不同的题型,不同的题干要求,从规定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判断。

六、注意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中对词句的考查往往由字面到内涵的深入解说,因此了解各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很重要。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庄重、严肃与诙谐、风趣;形象、生动与质朴;简练与缜密;含蓄与明了;犀利与平和;细腻、委婉与豪爽、热烈。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亮。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七、注意明辨各种修辞手法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八、注意关注诗歌题目

诗歌的题目很重要,往往可以透露出重要的线索,如2000年上海卷,试题为“约客”,作者约人,对方迟迟没有来,环境上“家家雨,处处蛙”的渲染,约了客人,怎么不来?突出了作者等待的焦虑。

【篇二】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文言文阅读(5题,21分)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 视事 用事 下车(伊始) 掾丞 洗沐 乞骸骨 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2001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20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娶妇必责财,贫人女至老不得嫁责:索求

B.夏人循环问见,疑以为诱敌不敢击问:间或

C.富人有不占田籍,而质人田券至万亩质:质问

D.颜无子,不克葬克:能够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05广东)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召晖拜为郎拜:授官 B.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候:等候

C.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爱:吝惜 D.顾谓掾属曰:“若之何?”谓:对……说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粜(卖米);籴(买米);穰(与农事有关);禳(与祭示有关);觐(拜见)。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05高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私:偏爱B.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第:暂且

C.此吾弄臣,君释之 弄臣:帝王亲近狎玩之臣D.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用事:凭感情做事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

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 如:2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通“意”,意思)也。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①词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②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③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④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⑤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重点掌握黑体词的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4.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

1.先翻译每组学过句子中的虚词,再将这个意思套到另一句中来推断虚词用法是否相同。2.具体辨析时,可在了解18个虚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运用五点意识法:

虚实意识:

例:第一组: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05高考) 第二组:1问其与饮食者,则尽富贵者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构意识:

例:第一组:1所居屋第,不免霜露2所食唯蘇麦盐而已3少时衣食无所(05高考) 第二组:1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2朝野服焉3尤且择师而问焉4咸私哂其矫饰焉 第三组:1以三公之府有案吏之名宾2欲勿予,即患兵秦之来3幸先以我名告之 第四组:1吾将以身死白之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05高考)

第五组:1因谓其友曰2所谓因人成事也

句位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 2尔其勿忘乃父之志3尔其戒之(05高考)

第二组: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唐临,长安人,周内史谨孙也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第三组:1顷之,拜受为少傅 2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第四组:1若素激义,能为我筹此 2显者惭,杜门若不闻者(05高考)

(4)呼应意识:

例:第一组: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2果为马所颠仆(04高考)

第二组:1视其沼,则浅混而污2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此则国人之最也 第三组:1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2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舞剑

第四组:1其所言不实2山峦为晴雪所洗(05高考)

(5)语气意识:

例:第一组:1其待君王乎?2其一人大叫

第二组:1其李将军之谓也?2能设而不能动也3此马氏所以不对也(05高考) 第三组:1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附:考纲所列18个虚词:

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

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

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

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

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

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

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

(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

(14)于介词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表比较,“比”;被动,“被”。

(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

(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

(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

(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

文言实词虚词

所谓常见的文言词语,就是在我们课文中常出现的文言词语,所谓“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主要是指实词。现在上海存在H、S、新教材三种版本,但不管哪种版本,传统经典的篇目总在必选之列,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中。所以我们同学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所谓高考试卷中的解释文言实词,无非是经典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搬个家。据统计,常见的文言实词有以下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

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

之、乎、者、也,乃、何、而、且,与、其、所、为,因、若、以、则,于、焉

一、【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篇三】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向来散文是个很扯蛋的问题。有时可以说,估记原创作者看了高中老师出的问题也只能感叹难以回答,因为这些老师们有时也没有读明白,他们更多是断章取义,道听途说,自以为是的取一些自已的看法,强加到作者头上来考学生。 这样看来,个人认为应当这样去努力:

一,即然是散文,就是形散神不散,要抓中心,实在抓不住,就猜,猜老师的心里,从文章出发,一般是反映了积极生活态度,正面思想。

二,如果你的回答就是建立在猜的基础上,那就不要说有太明白了,因为好多散文就是写得迷迷糊糊的,没有标准答案,可能你说什么都是错,说的越具体,就越有错,这个受老师主观影响很大。所以你就要模访作者,写一些似是而非,貌似很挂勾的东西。有时阅卷老师很心虚,看了他不明白的东西,不敢乱打分,怕骂他无知,所以会给个中上游分数。

三,要大胆自圆去说的写出自个所想,如果连猜也猜不出时,这样的好处是你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并能自圆其说,正应和了当下老师的心态,充分验证学生主动性能力,老师也会给个不错的分数。在许多作文上,就是跑题,只要能自圆其说,并很有理,也会有个不是太差的成绩。

四,关键是找中心思想。散文有时和更依赖语感和社会积累,一般感性强的人反而更能感悟出来。但理性超强的人,也能通过理性分辨出来的。

就不多说了,其实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多读多想,这个法子笨,但最有效。 评论(5)|110

2012-03-22 18:43冰☆雪12|三级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评论(4)|80

2012-03-22 19:53敏婧城|二级

做高中语文散文简单的方法就是先把散文大体浏览一下,然后看散文后的题目,根据题目找到对应的段落,然后看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句子,一般有的题要自己总结,这就要把散文总结一下。找出中心内容结合散文回答问题,写出关键词即可。

【篇四】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客观选择题)解题技巧——个原则四种方法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 再就是 2002 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本人结合几年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经验,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至于句子翻译题,许多大家已经有很多的见解,本人在此就不再赘言。 原则: 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 D 项。D 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 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 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 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⑥为张说据实回答。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 B。 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如 2004 年高考试题(天津卷):

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由此,可以确定就是 D。

3.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

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 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所以 B 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六招制胜

易错题诊断

文言翻译,高考试卷中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具体来说,应从“留”“换”“补”“删”“调”“贯”六个方面进行。“留”,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

中带修辞方法的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人名:原文是不是这个人所为,是不是一个人所为。官名 :是不是他在任职这个官职上做的事/

地名:皇帝名:无中生有:事件的顺序: 张冠李戴 新课标卷1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马文升,字负图,貌瑰奇多力。登景泰二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风裁甚著。成化初,召为南京大理卿。满四之乱,录功进左副都御史,振巩昌、临洮饥民,抚安流移。绩甚著。是时败寇黑水口,又败之汤羊岭,勒石纪之而还。进右都御史,总督漕运。淮、徐、和饥,移江南粮十万石、盐价银五万两振之。孝宗即位,召拜左都御史。弘治元年上言十五事,悉议行。帝耕藉田,教坊以杂戏进。文升正色曰:“新天子当使知稼穑艰难,此何为者?”即斥去。明年,为兵部尚书,督团营如故。承平既久,兵政废弛,西北部落时伺塞下。文升严核诸将校,黜贪懦者三十余人。奸人大怨,夜持弓矢伺其门,或作谤书射入东长安门内。为兵部十三年,尽心戎务,于屯田、马政、边备、守御,数条上便宜。国家事当言者,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尝以太子年及四龄,当早谕教。请择醇谨老成知书史者,保抱扶持,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山东久旱,浙江及南畿水灾,文升请命所司振恤,练士卒以备不虞。帝皆深纳之。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吏部尚书屠滽罢,倪岳代滽,岳卒,以文升代。南京、凤阳大风雨坏屋拔木,文升请帝减膳撤乐,修德省愆,御经筵,绝游宴,停不急务,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已,又上吏部职掌十事。帝悉褒纳。正德时,朝政已移于中官,文升老,连疏求去,许之。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五年卒,年八十五。文升有文武才,长于应变,朝端大议往往待之决。功在边镇,外国皆闻其名。尤重气节,厉廉隅,直道而行。卒后逾年,大盗至钧州,以文升家在,舍之去。

(节选自《明史·马文升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登景泰二年进士 登:升职。

B.录功进左副都御史 录:记载。

C.振巩昌、临洮饥民 振:救济。

D.勒石纪之而还 勒:铭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马文升劝谏皇上修身爱民内容的一组是(3分)

①新天子当使知稼艰难 ②即非职守,亦言无不尽

③凡言语动止悉导之以正 ④文升请命所司振恤

⑤减膳撤乐,修德省愆 ⑥止额外织造,振饥民,捕盗贼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仕途顺利,政绩卓越。他被委任御史以后,历任多项职务。功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处理受灾民众的善后问题;二是击败扰乱社会秩序的贼寇。

B.马文升为人正直,处事严明。他敢于直言劝谏,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又能够严格考察部属,曾罢免贪婪懦弱者三十余人,奸人怨恨,对他大肆威胁和污蔑。

C.马文升尽心军事,关注民生。他任兵部尚书十多年,对屯田、边备等职责勇于进言。在代吏部尚书时,南京等地遭遇风雨灾害,他又请求皇上救助灾地百姓。

D.马文升文武全才,名声远扬。朝廷大事往往等他决断,又有显赫边功,外国皆闻其名。为人重气节,品行端正,以至于大盗各处骚扰,也不去钧州他的家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在班列中最为耆硕,帝亦推心任之,诸大臣莫敢望也。

⑵家居,非事未尝入州城。语及时事,辄颦蹙不答。

参考答案:(一)4、A (登:考上,考中)

5、B(②说马文升正直敢言,③说马文升对太子的教育严格要求)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6、D(非不去,而是到了钧州又离开了)

7、(1)(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为年高德劭,皇帝也以诚相待十分信任他,诸位大臣没有人敢埋怨。(耆硕:qí shuò,年高德劭;推心:以诚相待;望:埋怨,怨恨。一词1分,句意2分)

(2)(文升)在家闲居时,无事不曾进州城。说到当时政事,(他)总是皱着眉头不回答。(时事:当时政事;辄:总是;颦蹙:皱着眉头。一词1分,句意2分)

新课标卷2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諲,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内抅求諲过失。諲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

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 属:撰写。

C.深昧求贤之意也 昧:冒犯。

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 恣:任意。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3分)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天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

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

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

D.李撰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

⑵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

参考答案:

(一)(19分)

4.(3分)C 【C】 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B。昧:不明。引申为违背。 5.(3分)A.【A】 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④是说李揆被贬官后,通过考核被任命为歙州刺史。⑤是说李揆被元载报复。这两项均是李揆不受重视的表现,与题干要求不符。 6.(3分)C【C】 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C。原文“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说明吕諲地位并未超过李揆,“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于文无据。而且,“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是在吕諲被“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之后,“他嫉妒吕諲地位超过自己”就更无从说起,李揆这样做的原因只是“惧其重入”。

7.(10分)

⑴(5分)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 译出大意给2分;“时名”、“滞”、“引进”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⑵(5分)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 (译出大意给2分;“薄”、“迁徙”、“盖”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012年高考语文题(大纲版)文言文试题答案及其解析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

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需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或采取筛选的办法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举一反三。冒:不顾、顶着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②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④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⑥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要准确理解题干语句的含义,注意满足题干的所有要求,再推敲各选项语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语句契合,要把语句分别放到原文中辨明真相,不能主观臆断。①②③为奋勇抗击金人,④为战果,⑤为平乱,⑥为战果。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连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据文意郭、吴产生隔阂在吴举劾之后。

四、(23分)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篇五】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2014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

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一、怎么去读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

其彼渠厥)

(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第二部分:如何答题

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

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

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

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相关知识】

一词多义的产生:

的本义。如“(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

附录: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根据义项之间的以上5种内在关系识记)

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二、内容归纳题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

【篇六】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技巧———

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文言文阅读试题涉及了高中文言文的大多数知识点,综观近几年的高考全国卷以及各单独命题的省市卷,我们不难发现,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题型大同小异,无怪乎就是实词解释、虚词辨析、人物形象特征性格的理解以及文章文意的理解与赏析之类,再就是2002年新增加的句子翻译题。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试题少(4小题),而且绝大部分以客观题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答题技巧,迅速排除迷惑项,是做好文言文客观题的关键。

现在就常考的四小题文言客观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一个原则,四种方法。

一.自下而上的原则

做文言文阅读题,首先应对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释往往有提示作用,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些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我们在大脑中应快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官运仕途、从政业绩、人品性格以及其他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卷上圈点勾画),但我们如果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分析概括题”,又必须重读选文,费时费力。同时,“分析概括题”不管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部分分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有助于我们理解阅读文段,有助于我们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以及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掌握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我们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二.四种方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我们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辨别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众所周知,汉字的词性不一样,字义也就不相同,我们可以运用这一特点来帮助解题。

如2001春季京、皖、蒙高考试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始视事,恂恂若不能 始事:官吏到职开始工作

B.不许,于是人人惴恐 惴恐:恐惧

C.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 雨雪:下雪

D.以石,行旅便之 行旅:行走旅游

此题考查实词的理解,解释不正确的是D项。D项中“行旅便之”的“行旅”是行人旅客之意,该是名词,不该是动词“行走旅游”之意。

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C项中“樵”应为名词,指柴草,充当“取”的宾语,而答案却是“打柴”,成了动词,与“取樵”中“取”重复,故错。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答题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用

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解释,看是否通顺,通那么用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如2002年春季全国高考试题:

1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

怀王以不知忠臣,故内惑于郑袖

B.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以恪为左辅……是为四友

是说也,人常疑之

D.使求过丸

行过夷门,见侯生

A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屈原列传》,意思为“因为”连词,套到第一句中解释为“于是诸葛恪等人因为(有才能)而被选入”,讲得通,故两个“以”用法和意义相同。B组中的第二句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见”是副词,表被动,解释为“被”,而第一句的“乃见释”解释为“于是放走了他”而“见”在这里相当于代词,指代第三人称“他”,因而两个“见”意思和用法都不相同。C项比较简单,第二句出自《石钟山记》意思为指示代词“这”,代入第一句讲得通,因此两个“是”意义和用法也相同。D项的第二句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过”是“经过”的意思,将这个意思代入第一句“派人寻找经过的弹丸”似乎也讲得通,但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过”解释为“射过”更好些。通过这样的代入法的运用,我们就可以准确无误地判断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⑴根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我们在答题时需要熟悉的仅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可能是两个人,2002年考题中的父子)的行为举止,此时我们可以根据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

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含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可以排除了。

如2004年高考试题(湖北卷):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魏元忠与张氏兄弟相互斗争的一组是( )

①张易之奴暴乱都市,元忠杖杀之 ②今承乏宰相,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③将使与昌宗廷辨之 ④昌宗密引凤阁舍人张说,贿以美官,使证元忠 ⑤若获罪流窜,其荣多矣 ⑥元忠为宰相,何乃效委小人之言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⑤⑥

阅读文段中“这个人”为“魏元忠与张氏兄弟”,而③中为太后之所为。⑤为宋璟劝说张说之语,假如得罪被放逐,也比党附邪恶、陷害正义以求苟且偷生好得多。⑥为张说据实回答。这样一来,③⑤⑥的叙述对象与题干中的“这个人”无关,故可排除,一下子就可以确定答案为B。 ⑵根据关键词也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如2004年高考试题(天津卷):

13.下列记述曹彰言行的句子,可以作为曹操“黄须儿竟大奇也”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的一组是( )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 ③“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④“率师而行,惟利所在,何节度乎?” ⑤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 ⑥如太子言,归功诸将。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曹操作此评价的依据是曹彰在北征中的言行,关键词在“北征中”,而①②③皆为北征之前,

况且②是曹操批评曹彰的话。由此,可以确定就是D。

4..分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点,之后,把难以区分的地方向原文词语上靠,找到对应的词汇,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是否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如:2004年高考试题(福建卷)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多已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宰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大案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

对照原文,我们可以发现本项的错误有几处,首先邓通“傲慢无礼”,与“皇上对他宠爱有加”位置交换,其次皇上是在邓通向他求救时,才想办法的,而不是袒护在前,再次是“发文叫来邓通”,原文是皇上让邓通去,他才去的,不是直接把邓通叫来的,最后原文没交代邓通被斩首的事。所以B项答案是不正确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高中文言文阅读技巧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