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体会辛弃疾与苏轼豪放词风的异同。
2、理解文中用典的作用,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出的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及愿望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用人不当的愤概。
教学设想
1、注意诵读,从自由读到范读,再齐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2、注意比较,比较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1、检查背诵
2、指名学生回答:作者在词中描写赤壁景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赤壁之景,显得雄伟惊骇,既烘托了当年古战场战斗之激烈,又有力地衬托了英雄人物。
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的周瑜相比,东坡自然会发限的感慨,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完成
(1)学生查找资料,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正音、正义,疏通词语
(3)学生自读课文
(4)听录音,注意范读的语气和感情
(5)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2、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上阕:歌颂迨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感叹“时无英雄”。
下阕:借刘义隆,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四、品味鉴赏
1、要求学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分析其作用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怀念英雄,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2)人道寄奴曾住:怀念古人,表现北伐决心
(3)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今者对照,不堪回首
(4)元嘉草草,封猩居胥:借古讽今,批评草率出兵
(5)凭谁问,廉颇老矣:自我感慨,不忘为国效力
(这些典故的使用使诗文情思隽永,含蓄深刻)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针对南宋的萎靡不振。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这些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五、拓展延伸
《念奴·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此题设计,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两首词内容的异同,还要领会苏辛这两位豪放派代表词人风格上的异同)
1、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把古喻今
2、不同点:(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作纵横决荡,议论能上以形而上的层面,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弃疾的词作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事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篇二】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课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过程中注意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知作者写作此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朗读,疏通文字。
1、学生读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3、齐读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五、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六,课堂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布置作业(或当堂拓展阅读)
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
满眼风光北固楼。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
悠悠, 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怀古讽今
孙仲谋——景仰之情
刘裕——赞叹之情
刘义隆——警告当局
佛狸——怒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已
【篇三】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语文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作者、辛词: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宋代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斗争。他与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大体上可以分为抗战词、农村词、闲适词和爱情词等几类。辛弃疾的词意境雄奇阔大,气魄宏伟,形象生动,纵横激昂,沉郁顿挫,豪迈非凡。著有《稼轩长短句》。辛弃疾以词名世,其诗、文创作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另外有奏疏《美芹十论》《九议》。
三、写作背景简介:
本词作于1205年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此前,他已被闲置了近二十年,本以为终于有机会一展抱负,实现雪耻复国的愿望,辛初到镇江,积极为北伐作准备,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各人心怀鬼胎,对辛弃疾的正确主张不予采纳。作者对此看在眼里,忧在心里。北固亭下临长江天堑,拔地而起,登临纵目,满眼风光。作者登亭怀古,忧虑当前局势,感慨自己到老还不能施展才略为国效力,字里行间充满着抑郁不平的苦闷和愤慨。
四、朗读:
1、教师范读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
五、分析理解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孙权典刺南宋苟安,叹英雄无觅。(孙权继承了父兄的基业,大破黄祖,抗衡曹(操)、刘(备),终于成就帝业。当今国事多艰,多么需要孙权这样有作为的英雄啊!可是,眼下却是无处寻觅。)
名家分析:首句从时间着笔,纵观千古,把读者带进悠长的历史意境之中。词人面对腐败无能的南宋朝廷,发出了”英雄无觅孙仲谋”的沉痛感叹。次句说英雄业绩及其流风余韵也都随着自然和人世的风风雨雨而消失,更添词人之感慨!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裕典向往英雄业绩,表达抗金决心。(刘裕小字寄奴,是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他在京口起事,取代了东晋政权,后又兴师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和后秦,光复洛阳、长安等地,显赫一时。回想刘裕当年金戈铁马,驰骋中原,所向披靡,真是气吞山河,势猛如虎!当年刘裕就是在京口起事而成大业,现在自己正好也在京口镇守,天时地利,皆为我备,挥师北伐,光复中原,正当其时,但现实与愿望却相距甚远。)
名家分析:此六句回顾南朝刘裕。赞扬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北伐成就和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词人对抗金北伐、统一祖国大业的向往,以及对英雄事业后继无人,英雄人物身后萧条的深深叹惋。
小结:上阕怀念孙权刘裕,叹英雄无觅;往英雄业绩,抗金决心。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告诫韩佗胄
名家分析:此三句词人总结了历史上轻敌误国的教训,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告诫韩胄不可草率用兵,反映了词人正确的战略思想。(后韩果兵败被诛)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忆烽火岁月用佛狸祠典抒身世之慨叹朝廷无能悲百姓松懈
名家分析:词作由前面的怀古转而伤今。词人站在北固亭上北顾中原,回忆起43年前出生入死,突骑渡江南来效命的往事,不胜身世之慨!而在金占区的瓜步山上,百姓正在异族皇帝佛狸祠前迎神赛会,热闹非凡,一片平和景象!百姓斗志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更添词人之悲叹。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用廉颇典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名家分析:借廉颇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老而弥坚、抗敌之志不衰的报国之情和老大无成、壮志难酬的愤慨。爱国之情,忠义之气,溢于言表。
小结:下阕借古讽今,表达自己不被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六、中心主旨
全大量用典,借古讽今
风格:豪放悲壮
八、据《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
相同点:
A结构:”地点+怀古”
B意境:雄浑壮阔
C主旨:托古喻今,追慕古代英雄,抒发内心忧愤之情。
不同点:
A抒情苏词:多直抒胸臆;
辛词:多典故结合,蕴藏在其中
B风格苏词:开阔明朗;
辛词:激情愤世
九、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词。
【篇四】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优秀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词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2、 体会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心壮志和报国无门的忧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一员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失地;
他是一名词人,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失地。
二、诵读
1、 学生初读
2、 师范读
三、鉴赏诗歌,体味情感
鉴赏诗歌“四抓法”:①题目
②作者
③注释
④内容关键词
(一) 题目
永遇乐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 登临地点
怀古 临古地
忆古人 借古讽今
思古事 怀古伤己
抒己志
(二) 作者 (知人论世)
其词抒发北伐抗敌,伐金复国的爱国之情,
倾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是辛弃疾已经65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赵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率北伐,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所写下。
(三) 注释
1、 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意
2、 由注释可以看出,这首词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用典(引古事,古人来喻今事今人,以抒怀)
3、 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1)使作品简洁含蓄,余韵盎然
(2)与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增强作品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四)诗词内容
1、 词的上片,作者运用了哪些典故?
(1)孙权
幼承父兄之业,胸怀大志,建都京口,占据江东。赤壁之战大破曹操,遂使天下三足鼎立,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生“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终为吴侯。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2)刘裕
在京口起兵北伐,建立刘宋,为了恢复中原,几次大举北伐。在两次统帅晋师北伐时,先后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2、用典意图是什么?
南宋:统治者昏庸,不思收复北方失地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四、板书设计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孙权:
建都京口,保卫家园 建功立业
刘裕:
京口起兵,建立政权 令人仰慕
南宋:
屈辱求和,歌舞升平 作者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收复失地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题临安邸
林升(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金人攻陷北宋都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二、鉴赏诗歌,体味情感
下片选用了哪些典故?用典意图是什么?
(1)刘义隆
刘裕的儿子,草率北伐,惨遭打败。
写作意图:
借古讽今,以史为鉴。警告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
(2)拓跋焘
击败宋文帝,刘义隆。至瓜布山建行宫,北宋百姓祭拜他。
忆:四十三年前,烽火扬州路
看:四十三年后,一片神鸦社鼓。
通过对比,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当年的感慨心声。
写作意图:
告诫南宋统治者应尽早收复失地,不要让老百姓安于异族统治,民族意识模糊,忘记自己是宋氏臣民。对南宋的不满,对国情的痛悲和担忧。
(3)廉颇
虽老仍不忘国
写作意图: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三、小结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懑,也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篇五】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教学设计(宋丙彪)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教学设计
滕州五中 宋丙彪
【学习目标】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领会词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2、准确理解词人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慨。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背诵全词。
【知识链接】(课前了解)
1、知人论世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开禧元年(1205年)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后来,韩侂胄不听辛弃疾劝告,于开禧二年(1206年)草率出兵,结果大败而归。次年,为了满足金人媾(gòu)和要求,宋朝诛韩侂胄以谢罪。
2、用典
用典,是指引用古代的历史故事或古人的言论或俗语、成语等,来印证自己的论点或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可使诗文情感隽永,含蓄深刻。用典表达对古人的仰慕、否定等感情;或以古人与自己对比,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本课朗读方法指导】
适当拉长声音来读,分清轻重缓急,注意抑扬顿挫。悲凉惆怅时语速慢一些声音低沉一些,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叹惋处还它个叹惋。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读出辛词的音韵跌宕之美。
【自主学习】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英雄的业绩 元嘉草草: 草率 ....
赢得仓皇北顾: 落得;回头看 可堪回首: 不堪 .....
封狼居胥:封山,筑土为坛以祭山神 烽火扬州路: 宋代行政区划名 ..
【激情导入】
南宋时,有一位武将,戎马一生,满心想的都是收复中原;有一位词人,才华横溢,笔耕不辍,魂牵梦萦的还是收复中原。他就是——辛弃疾(学生集体回答)。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他的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今天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领会词人“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
2、准确理解词人的爱国之情和英雄之慨。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词,背诵全词。
【初读全词,整体感知】(PPT展示)
首先,大家大声自由朗读全词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然后,我找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做好点评准备。
找一生读。再找一生点评。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
大家读得很好。从预习中,我们了解到本词最大的表现手法是——用典(学生集体回答)。下面我们再读全词,把握内容,找出词中所运用的典故。
【再读全词,把握内容】(PPT展示)
找出词中所运用的典故。
要求:①用原词中的词语。 ②按照顺序,在词中用序号标注出来。
找学生回答,教师做好板书准备。
明确:孙仲谋、寄奴、元嘉、佛狸、廉颇(板书)
下面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辛弃疾站在京口北固亭上为什么会想起这几个人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品读全词,体会情感。
【品读全词,体会情感】
首先,让我们分析一下上阕。
1.词人为什么会想起孙仲谋(孙权)和寄奴(刘裕)两个人呢?
先给学生30秒的思考时间,然后找学生回答。最后由教师明确:
孙权和刘裕都曾在京口这里建功立业,都是英雄人物。词人也向往英雄业绩,期望收复中原。(板书:英雄)永遇乐教案设计
2.从上阕中,你能读出词人表达了对英雄的什么情感吗?上阕中的哪些词语或句子能表达这种情感?请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这些词语或句子。
先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加以引导、点拨。
讨论后明确:
敬佩、赞美、敬仰或仰慕都可以。从以下词语可以看出来: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教师补充讲:孙仲谋、寄奴。
师问:那要读出敬佩之情,刚才这些词语应该怎样读?
生:要重读,感情充沛地读。
师:在上阕中,除了敬仰之情,还能读出怎样的情感?
学生沉默思考后,教师提示:
请同学们找一找“英雄”“风流”怎样了?
生:英雄“无觅”,“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这是怎样的情感?
生:怀念、惋惜。
师:还有哪个词也表现了怀念惋惜之情?
生:“想当年”的“想”。
师:上阕中我们读出了词人对孙权、刘裕的敬仰之情,还读出了对现在英雄无觅的叹惋之情,听到了词人的第一声叹息,叹英雄无觅(板书)。
师:好,下面我们把这些感情注入词中,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朗读技巧:
适当拉长声音来读,分清轻重缓急,注意抑扬顿挫。悲凉惆怅时语速慢一些声音低沉一些,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叹惋处还它个叹惋。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读出辛词的音韵跌宕之美。
下面,我给大家范读一下上阕,就当抛砖引玉。
然后找两三位学生来读,教师适时点评:最后一句是上阕的总结,也是上阕的高潮,因此我们读的时候,要读得饱满,激昂、慷慨。
最后全体学生齐读上阕。
师:作者写孙权和刘裕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景仰、怀念和惋惜之情吗?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写作背景。(PPT展示)
①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和收复中原,但他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打击。
②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南宋朝廷的重用 。
明确:借两位英雄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中原。讽刺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这种手法就叫——借古讽今(学生集体回答)(板书)。 分析下阕
分析第三个典故。
①概述宋文帝北伐的经过(结合课下注释⑧),明确北伐失败的原因(用文中字词)。
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却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还。刘义隆志大才疏,轻举妄动,结果全线溃逃。北伐失败的原因:草草。
②你能读出词人表达了对刘义隆的什么情感吗?从哪些词语中能看出这种感情?
讽刺、不屑都可。草草、仓皇。
教师补充分析:元嘉、“赢得”换成“落得”如何,“北顾”的“顾”字。
顾:回头看。看什么?,看追兵来了没有。形象生动。把刘义隆大败而归的狼狈像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教师总结:我们关注一个词,不仅要关注这个词的音形义,还要关注这个词的质地和芳香。
③词人运用这个典故的用意何在?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PPT展示)
师:大家看这是词人借刘义隆来讽刺谁的?
生集体回答:讽刺当时把持朝政的宰相韩侂胄的。
师:对,作者借此典故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行事,不能轻敌冒进。
分析第四个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两句写了当时南宋怎样的现实情形?
生沉默深思(约1分钟)
师:看来这里不太好理解,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一片神鸦社鼓” (PPT展示) 那就请同学们听老师讲一讲。43年前,词人23岁,参加抗战,阻击金人入侵。那个时候,透过辛弃疾我们可以看到全南宋的人民上下齐心,同仇敌忾。这样的
激情令词人记忆犹新,深情回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如今,金人的铁蹄已经踏遍长江北岸,而那里曾经抗击金军的百姓却在“神鸦社鼓”,平静地生活,抗金已经不重要了。
师:词人借着这个典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生:对南宋朝廷的绝望。
师:沦陷区的人们为什么会绝望?“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人们的泪水已经哭干了。
继续让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
“烽火扬州”,国难当头,百姓生灵涂炭,民气可用。今日“佛狸祠下”,人们忘记了国仇家恨,在异族帝王庙前祭祀。今日再想收复中原,民心士气大不如以前了。
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发生了变化,但词人恢复中原的决心没变。这里表现了词人对百姓的失望,对朝廷的担忧和悲愤之情。国运艰难,词人借元嘉和佛狸两个典故,意在讽刺当朝统治者要么轻敌冒进,要么无所作为,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的第二声叹息,叹国运艰难(板书)。
师:词人叹国运艰难,他的心中始终装着什么?
生:国家。
师:对,位卑未敢忘忧国。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旨。 师:那表现了词人的什么情怀?
生:爱国情怀。(板书:爱国)
师:是的,辛弃疾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词人。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分析第五个典故。
词人引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该怎样读?
先找学生回答,然后师生合作探究。
明确:表达了词人不受重用的愤懑,更能体现出作者不顾年迈力衰,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
生:重读“凭谁问”,表达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重读“老矣”,表达年事已高的悲伤。重读“饭否”,表达为国效力的渴望。永遇乐教案设计
师:引用廉颇的典故,我们听到了词人的第三声叹息,他在叹息报国无门。(板书:叹报国无门)
师:下面我们读一下下阕,首先让我指导一下应该怎样读。“元嘉”的典故应读出警告语气,声满气促;“佛狸”的典故读得时候语调平直,语气缓慢;“廉颇”的典故应读得语气强烈而有力度,结尾用声调。尤其要注意“凭谁问”“老矣”“饭否”一定要重读。
师范读下阕。学生体会揣摩期中酝酿的感情。
找一名学生读。找另一位学生点评。
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读出形象,读出心得】
你读出了怎样的词人形象?读出了什么心得?
生:读出了一个力主抗金立志收复中原却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失落的爱国英雄形象。永遇乐教案设计
师:教师此时板书:失落。
生:我的心得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生:我的心得是爱国是一种非常崇高的感情。
师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怀着这份崇高的爱国之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背诵全词,布置作业】
先找一位学生背诵,然后师生共背。 课下作业:
①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词在抒发的情怀和所用的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②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怀古词的特点。
【篇六】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永遇乐》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3)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一导入永遇乐教案设计
登临赤壁,赤壁的惊涛骇浪勾起了苏轼无限遐想,与雄姿英发,少年得志的周瑜相比,年近半百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继苏轼后的另一位豪放词派的代表辛弃疾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来思考登上京口北固亭的辛弃疾,又会作何感想呢?
二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三释题
永遇乐,词牌名。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四整体把握,初步感受
1朗读
2译文
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五、研习课文,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我们知道这首词中用了很多典故。谁来说说什么是“用典”呢?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对照注释、材料想想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我们分组讨论。
(第一组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第二组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第三组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第四组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义隆典。
①分别简单说说孙权、刘义隆的故事。
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义隆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篇七】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以读代析,在朗读中体味《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3、深刻体会《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用典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分析典故”这一赏析诗词的基本方法。
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指导学生理解典故的含义。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们来齐背一遍。 赤壁的惊涛骇浪引起了苏轼的无限遐想,他怀念古人,但是与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周瑜相比,华发早生、壮志难酬的东坡自然会生发无限的感慨。同是豪放派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不被统治者重用的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又会借古人抒发何种感想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
常言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诵读”也是赏析诗词常用的一种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一遍。
(二)、诵读感知,体味风格:(6分钟)(完成教学目标1)
1、学生齐声读一遍。
2、根据学读的情况发现问题当时进行纠正。可能存在的错误: (1)、佛(bì误读为fú)狸祠下。
(2)、封/狼居胥,误读为“封狼/居胥”。狼居胥是山名,封是动词,封山,是在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山神,纪念胜利。
3、教师范读一遍。
4、学生再读一遍,体味豪放风格并思考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什么。(用典很多)
(三)、找典故。(8分钟)
1、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典故呢?
我们来看标题:《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是词牌名,“京口北固亭怀古”才是题目,大家知道,词往往用它开头的第一句话作题目,单独命题的很少,
如这一课中的《声声慢》《扬州慢》《雨霖铃》等,而只要单独命题了,它的主旨就很明确了。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在什么地点做些什么?京口北固亭,怀古(板书:怀古)
2、学生再默读一遍。结合课后注释,看作者都怀想了哪些古(典故)?
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寻找典故,我并没有笼统地提问“词中引用了哪几个典故”,而是把它细化成以下几个小问题,由浅入深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有几个典故? ○
2、在文中分别是哪一句话? ○
3、它们分别与谁有关? ○
4、请分别用一句简练而完整的话来概括这些典故! ○
3、老师再做总结。本词中共用了五个典故,它们分别是: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明确:○(孙权击败曹操,建太平伟业)
2寄奴曾住(刘裕) ○(刘裕北伐收中原,气势如虎)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刘义隆北伐,因草率而败北)
4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拔焘)(拓拔焘击败宋文帝)
5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 ○(廉颇虽老仍不忘国)
(四)分析典故作用,得出作者的观点立场及文章主旨。(18分钟)
在对辛弃疾这个人进行评价的时候,都说辛弃疾的作品典故用的特多,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与理解,其实啊,他把历史故事放在自己的作品中,是要借以表现自己的愿望或感情的。在这首词中他用了这么多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与立场呢?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何种句式??
4、表现什么情感与立场?
生:因为孙权以一个帝王的身份打败了来自北方侵略他的曹操,确保国土不受侵犯。“舞榭歌台”体现的是东吴歌舞生平的气象。又从“无觅英雄孙仲谋处”句可见作者认为如今已没有孙权这样能保证让国家太平的国君了。表达了对孙权的赞叹,表现他想抗金,收复中原的愿望。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偏安江南的不满,
(板书:赞叹惋惜。抗金,收复中原。)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表现?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作为一个帝王,刘裕为了恢复中原,率兵北伐,气势好像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同样是一国之君,可我们的南宋皇帝呢?偏安江南,苟且偷生。 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赞叹和对统治者的惋惜。体现了他主张北伐的观点。
(赞叹与惋惜。抗金北伐。)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刘义隆好大喜功,草草北伐,赢得仓皇北顾。作者主张打有准备的仗,反对草率北伐。他借古讽今,其实在劝说宰相不要草率出兵。
(板书:批草率出兵 批评)。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师:“烽火扬州路”写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抵抗金兵,战火纷飞,肯定是惨不忍睹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是写现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了国耻,忘了收复中原。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体现了他对国运的担忧之情。
(板书:今昔对照,不堪回首 担忧)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的处境如何?
2、作者的处境与廉颇完全一样吗?
3、 “凭谁问,—?”的“凭” 如何理解?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师:“凭”是“靠”的意思,全句是一个反问句。意思是没有人来问。
满怀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一心为国效力,可他忠不为用,报国无门。当年廉颇虽终不被重用,但尚有赵王想起,可如今自己呢?朝廷旱就没有起用的意思了。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五)总结:(3分钟)
分析到这里,就已经知道了一生致力于抗金收复中原,但终不被重用理想无法实现的辛弃疾在词作中用了这么多的典故,是用来“伤今”的。(板书:伤今)同时,他也用古人形象声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至此,分析完了这首词,解决了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即辛词是如何运用典故来表达他的理想愿望及主旨的。下面让学生齐背一遍,来再次感受一下作品中透出的那份豪迈,苍凉与悲壮!
(六)作业: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2分钟)
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怀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六、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用典
怀古— —–伤今——-悲愤
【篇八】永遇乐教案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作者:卢家法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4年第13期
【总体思路】以学生发展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就本课来说,如何理解辛弃疾的用典,如何理解从典故中抒发感情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把握住“京口”,“望”,“怀古”三个节点,做到对整个课堂的收放自如,以期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本首词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准确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能够找出词中的典故并概括其内容;
3.体会辛弃疾的爱国热忱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教学重点】
1.能够从词的典故理解词人的感情;
2.熟练地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教学难点】对词的典故的剖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环节:文本感知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辛弃疾中年时期的作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这首词里作者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辛弃疾晚年的作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看看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板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背景)
【篇九】永遇乐教案设计
念奴娇与永遇乐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