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林语堂论解嘲 林语堂作品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林语堂论解嘲

论趣 教案教学设计(长春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成语和蕴涵哲理的语句。

2.体会林语堂小品文的特点。

3.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4.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趣”的内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林语堂散文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趣”的内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林语堂说:“没有幽默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幽默是一种情趣,一种修为,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幽默本身一直存在于人类文化生活之中,但中国传统文化中并无“幽默”一词。今天我们有幸来接触这位将“幽默”一词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的富有“幽默大师”之称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文章——《论趣》。

二、林语堂的幽默故事,引起学生阅读兴趣。

林语堂是著名的幽默大师,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一生著作甚丰。他生性幽默,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每次演讲也是妙语迭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正如他自己所说,其一生“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他的性格中充满了东方民族的睿智和机警,又具有自然逍遥、无拘无束的精神。林语堂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时,开学第一天,上课了半天,他还没有来,学生们翘首以望。他来了,却带着鼓鼓的一个包。登上讲台,打开他的包,里面装的却是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课堂变成了茶馆。接下来他开始讲吃花生的道理:“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接着,他转了话题:“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学生们哄堂大笑,于是教室里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然后,林语堂宣布下课,夹起皮包飘然而去。

三、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朗读课文,勾画重点词句。

2.在学生预习基础上,整理字词。

手足胼胝(pi€醤 zh ):手掌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极其劳累憔悴。

摩顶放踵(zh ng):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掮(qi€醤)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扈(h€┐樱核娲印?

癖嗜(p  sh€欤厚焙茫群谩?

3.明确词义,并将课前连词成段的练习在课上展示、交流。

(设置此环节是帮助学生积累字词,并能学以致用。)

4.学生自由谈谈标题的含义,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

四、解读文本,理清思路。

1.在作者看来,“趣”是什么?作者又是从几个方面来谈“趣”的?(从文中找到相应语句)

作者看来:“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人生快事莫如趣”,“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作者从三个方面来谈趣: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

“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求知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

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教育、读书上要有“趣”。

“青年人读书,最难是动了灵机,能够知趣。”“必也废寝忘餐,而后有成。要废寝忘餐,就单靠这趣字。”

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是此文的主体,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也可以将第三方面分成两部分)

2.引用作用。

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与利的看法。

作者列举大禹治水和墨子摩顶放踵的事例来说明什么问题?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持什么观点?

明确:作者充分肯定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理想和信仰,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是作者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

教师小结:

此为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故事。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引出另一种行为动机——“趣”。

3.归纳总结。

正是因为有了第一部分的对比,才显得“趣”对于人生来讲十分重要而且难得。我们应万事以“趣”为行为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并让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且歌且行,快乐无比。

五、精讲课文,深入理解。

1.把你认为最关键的或者感触最深的句子画出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有人评价林语堂散文的特点说:“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我看至少有四条船,叫做名、利、色、权。世上熙熙攘攘,就为这四事。色是指女人,权是指做事的权力,政权在内。不爱江山爱美人,可见有时美人比江山重要,不能不说是推动人世行为的大动机大魔力。

(形象生动地说出了名、利、色、权都是众生难以抗拒的,但众生还是一头扎进去而不能自拔,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愚昧。)

生2: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这里有陶渊明的“惬己心,会己意”的脱俗贤者风范。我看到了一种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常乐的心态,看到了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生3:以前有位得道的大和尚,面壁坐禅十年,享有盛名。一日有一位徒弟奉承他说:“大师,像你做到这样超凡入圣,一尘不染,全国中怕算你是第一人了。”那大师不禁微微一笑。这也可见名心之难除也。

(一笑间,超凡之韵全无。经历了沧桑,不一定看破了红尘,淡泊了名利,不一定心如止水,“排脱”是一种考验。幽默地道出完全超凡脱俗是不可能的。)

生4: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

(思考的豁然开朗仅是一瞬间之事,玩味思考之趣,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思维的火花源源不断,这是人生的乐趣。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

……

2.纵观全文,体会散文特点。

本文是一“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

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起承转合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涌现而成……自成其曲折崭然之美,不是明堂大庙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故林语堂的散文一

论 趣

林语堂

 

王云

【篇二】林语堂论解嘲

我眼中的鲁迅

旷新年

  

  

  鲁迅出生在一个历史大崩溃的时代,不仅中国的历史发生了彻底的崩溃--这是“千古未有之变局”,而且西方的历史也发生了彻底的崩溃--尼采高呼“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这个世界的基础已经从根本上动摇了。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常觉得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因为其中本含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所以我忽而爱人,忽而憎人;做事的时候,有时确为别人,有时却为自己玩玩,有时则竟因为希望生命从速消磨”。鲁迅的深渊意识,鲁迅浓重的虚无情绪,与现代普遍泛滥的廉价的感伤和乐观区别开来。鲁迅厌恶那些冠冕堂皇的论述和说辞,那种窒息生命的历史目的论,他把自己的反抗看作不过是“捣乱”。他从来不为自己的斗争寻找可以依靠的“理路”,他也否定所谓“黄金世界”。鲁迅与很多人的区别在于,那些人总在热烈地拥抱每一个正在到来的“新纪元”和“新世界”。然而,鲁迅却说,“我疑心将来的黄金世界里,也会有将叛徒处死刑”。他在《影的告别》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呜乎呜乎,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我们一直在功利地对待鲁迅,我们总是拿我们已经习惯了的“圣人”之类的标准来估价鲁迅。我们很多人强加于鲁迅启蒙者、青年导师的“荣名”;然而,实际上鲁迅却是一个“怀疑主义者”,鲁迅的思想远远超越了启蒙者的“方案”和“蓝图”,从深渊中生长出来的鲁迅的思想总是面对着矛盾和难局。他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假使我真有指导青年的本领--无论指导得错不错--我决不藏匿起来,但可惜我连自己也没有指南针,到现还是乱闯。倘若闯入深渊,自己有自己负责,领着别人又怎么好呢?我之怕上讲台讲空话者就为此。”在鲁迅的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的黑暗,他承担了那个时代的压力。鲁迅一直对自己身上的黑暗有着清醒的认识,鲁迅对自己一直有着自觉的反省。我常常觉得鲁迅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他伟大的地方就在于他的朴素,不像正人君子、知识分子那样装神弄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鲁迅厌恶中国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把他们称为“做戏的虚无党”。鲁迅早在1908年发表的《破恶声论》里即指出:“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今日之急也。”鲁迅伟大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为中国知识分子开辟了新的生存格局,这是他根本不同于胡适等“帝王师”的地方。“帝王师”要驯服帝王,同时被帝王所驯服。与胡适、沈从文等人不同,鲁迅始终是从被压迫者的立场,从被压迫人民的立场出发来看问题。沈从文自称为“乡下人”,然而实际上,正如丁玲所说的那样,他一生努力要爬进绅士阶级的里面去。我不想从阶级的观点来褒贬鲁迅、胡适、沈从文,我只是从所谓“最普遍的人性”来区别他们。胡适、沈从文他们遵循着“最普遍的人性”的游戏规则--势利。鲁迅和胡适与国民党的关系就耐人寻味。有人说胡适是亲国民党的,鲁迅是反国民党的,这样的说法是缺乏历史感的愚昧和搅和。其实,1926年“三·一八”惨案前后,鲁迅与国民党站在一起的时候,胡适正在与北洋军阀、“宣统皇帝”调情。国民党南京政权建立,国民党得势以后,胡适又改从北洋军阀阵营投入国民党怀抱。为了做“诤友”,为了投怀送抱,煞费苦心。为了引起蒋介石的注意,“对大局有所垂询”,演出了“人权”的闹剧。胡适做上了国民党和蒋介石的“铮友”以后,也就“抛却人权说王权”了。他退出“民权保障同盟”,终于剥下了自己的画皮。正像瞿秋白所说的那样:“哲学班头博士衔,人权抛却说王权。朝廷自古多屠戮,此理今凭实验传。”鲁迅在《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中说:“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谨的,却不亲密。但我想,能像中国的愚民那样,懂得孔夫子的,恐怕世界上是再也没有的了。不错,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这就是‘礼不下庶人’。”对于“现代中国的孔夫子”或者“我的朋友胡适之”,广大的民众也是敬而远之的;然而,鲁迅却是一直活在我们的思想血肉之中,活在被压迫者的反抗性格之中。

  鲁迅把自己的集子叫做“二心集”,他感叹我们没有抚慰“叛徒”的吊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是一部剿灭“叛徒”和“异端”的历史,我们每一个思想家都是“叛徒”和“异端”的歼灭者。鲁迅是很丰富的,鲁迅的丰富性却被专制的时代剥夺了,鲁迅被专制思想化妆和控制起来,鲁迅被“规范化”了,鲁迅被贫乏化了。这是鲁迅最可悲的地方。很多对于鲁迅的反感,其实不过是对于有关控制鲁迅的“阐释”的反感。当我们否定鲁迅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提出一个问题:鲁迅已经成为了一种公开的遗产吗?鲁迅说:“自由主义么,我们连发表思想都要犯罪,讲几句话也为难;人道主义么,我们人身还可以买卖呢。”这些话包含了多少辛酸。尽管鲁迅说“我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的”;然而,他死后却被别人做成了木乃伊,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恐怖!恐怕他自己是怎么也想象不了吧。

  有人惋惜鲁迅放弃了文学创作去写杂文,现在暂且撇开鲁迅杂文的文学价值不说,我们退一步说,即使鲁迅的杂文没有丝毫的文学价值,对于鲁迅自己来说,也是应该没有什么遗憾的,因为鲁迅从他一开始文学创作,就并不是“为艺术而艺术”,并不是为了取悦于某些高尚的文人雅士,而是为了卑微的生命,为了生存而写作。用鲁迅的话来说,他甚至只是为了一种自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使某些人不舒服而写。然而,我们也未尝不可以这样说,在那样残酷的时代,沈从文写出那样美丽的文字来,不仅是一种虚伪,而且是一种残忍。

  鲁迅是病态的,毛泽东也是病态的,他们的病态来源于历史,来源于我们民族的现代历史,因为我们现代中国是一个被践踏、蹂躏、强暴的民族。我们每一个有感觉的人都会有一种耻辱感。如果我们不愿意永远都保持一种匍匐的姿态,如果我们的民族要从历史的罪恶深渊中站立起来;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脚下的土地。在我看来,对于鲁迅最准确也是最简炼的评价莫过于“民族魂”这三个字。如果没有鲁迅,我们中华民族就失去现代的地平线;如果没有鲁迅,我们中华民族也就失去了灵魂;如果没有鲁迅,我们就不知道怎样做人,怎样说话,我们就不过是没有心灵痛苦的“支那人”。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多重压迫,而没有痛苦感,是不可想象的。像胡适、林语堂、周作人,他们与我们民族的生存经验是脱节的。他们活得那样精致漂亮,和我们粗暴的灵魂灾难的历史有什么关系呢?胡适和林语堂的身上挂满了西方的奖章,周作人“得体地活着”的归宿就是汉奸。毛泽东说,我的心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毛泽东和鲁迅都同样厌恶武训,都批判《水浒》。因为这些东西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反对过现行的体制,而是相反是维护现行的体制的。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的武训,有点像印度的甘地,美国的马丁·路德·金。到了20世纪末,每一个正人君子都在诅咒革命,尤其是暴力革命。因为统治者总是在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统治从根本上都是用暴力维持的,都是暴力统治。只要统治阶级没有放弃暴力统治,那么我们就没有资格指责人民的暴力革命。统治阶级一方面用暴力维持他们的罪恶统治,一方面却幻想着天下太平,他们希望人民像家畜一样听任他们任意宰割。美国资产阶级只喜欢一个黑人--马丁·路德·金。张承志在《真正的人是X》中说得好:“非暴力主义完全可以当成体制的招牌或粉饰;它有那么一股奴才气,把正义通过下贱表达”。他发觉,在美国每一座大城市都有一条“马丁·路德·金胡同”。这是因为美国资产阶级体制可以消化马丁·路德·金,但是他们却没有办法消化马克西姆·X。张承志说,每一个美国混血黑人身上都有着白人强奸犯的罪恶印记:“每一个混血黑人,溯本求源,都可能出身于一个被白人强奸的黑女奴之腹。美国黑人的姓氏其实是不清楚的。在摆脱白人强加的烙印姓氏、重新找到自己的‘灵魂的姓氏’之前,黑人的姓氏应该是X.”被压迫者和被奴役者怎样才能找到他们真正的“自我”?那就是首先对于自己奴隶身份的认同和认识。被压迫者向压迫者乞求施舍,被统治者却奢谈宽恕,我为此感到荒唐和羞愧。“宽容”是胡适的标志,也是他的身份;然而,“堕落文人”鲁迅是没有资格谈“宽容”的。从根本上来说,“宽容”是统治者的标志,奴隶是没有权力谈论“宽容”的,被压迫是他们的宿命,奴隶们洗刷耻辱和摆脱奴役的唯一的可能性是反抗。张承志在比较美国黑人和中国历史的时候指出:“他们尽管被骇人听闻地奴役过,但是没有像中国产生汉奸传统那样,产生特殊的出卖阶层。”他还指出:“在西方国家挣扎的中国人只求个人摆脱歧视,而并不反对歧视的世界。”中国现代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买办阶级的衍生,买办阶级进一步毒化了我们这个从来没有争取到过人的价值的民族。像周作人这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最终沦为了汉奸,在中国这样病态的历史里买办文化很容易繁殖,这样一种买办文化在“历史进步”这一外衣之下容易使我们遗忘奴隶的身份瓦解我们被奴役者要求自主的愿望。我们中国现代的汉奸传统的后面是这种买办文化的传统。是不是这种“新文化”中本来就有一种可怕的东西存在?周作人在今天还受到那么多人的赏识,决不是偶然的。我们不应该忘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中华民族正像美国的黑人一样,我们的姓氏是X。我们的身上同样打上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强暴所带来的罪恶的印记,比如我们不再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是说:“物竞天存,适者生存”,“落后就要挨打”。然而,鲁迅和毛泽东一直在不屈不挠地反抗着并且战胜了西方帝国主义的强盗逻辑。作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他们没有失掉生命的尊严和生存的自信。早在1908年发表的《破恶声论》里,鲁迅就批评那些赞美侵略,讥嘲被侵略民族的所谓“志士”:“今志士奈何独不念之,谓自取其殃而加之谤,岂其屡蒙兵火,久匍伏于强暴者之足下,则旧性失,同情漓,灵台之中,满以势利,因迷谬亡识而为此与!故总度今日佳兵之士,自屈于强暴久,因渐成奴子之性,忘其本来而崇侵略者最下;人云亦云,不持自见者上也。”今天周作人的义子们,他们说不知道什么叫做汉奸,他们不仅为美国侵略南斯拉夫而欢欣鼓舞,而且为美国用导弹轰击中国大使馆举杯相庆。周作人沦为汉奸多少有些无奈,而今天的那些为虎作伥的人却是心甘情愿,这是他们和周作人不同的地方。他们把征服和剿灭叫做“文明”,他们把有奶便是娘叫做“进步”。然而鲁迅却反抗这种“文明”和“进步”。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这就是与现代买办文化和汉奸传统根本对立的鲁迅精神。

  无可讳言,鲁迅出生在一个变态的时代,鲁迅的性格是病态的;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谁的性格是“正常的”,你难道不觉得恐怖吗?

  鲁迅是普通的,也正是这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在某种意义上,鲁迅精神是传统道德所发出的新的光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为传统精神注入了新的历史内容。

  鲁迅是不朽的吗?鲁迅会过时吗?这不是鲁迅所关心的问题。鲁迅没有像那些“圣贤”那样要求过不朽,而是相反盼望着自己速朽,盼望着自己的文字和黑暗的时代一起迅速消失。鲁迅会不会过时,那要看我们是不是已经摧毁了奴役的历史,创造了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篇三】林语堂论解嘲

议论文如何架构文章

议论文如何架构文章?

同学们对议论文的写作或许并不陌生,大多人认为议论文无非就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块组成,没有必要在安排结构段落上下太大的功夫。是的,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如果没有好的设计和安排,文章往往会写得很生硬枯燥,干瘪瘪的话语罗列在一起很难取得高分数。为了让我们的议论文言之有物,我们可以选择叙议结合式的写法。那么,叙议结合式的议论文如何安排结构段落呢?

招式一

叙事开头,议事点题,明确论点。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对论点的提出不突兀。用记叙的内容作为论点提出的依据,避免了同学们在提出论点时常犯的要么论点大而无当没有针对性,要么过于绝对化而有失偏颇的错误。例如有一篇以“财富”为话题的作文是这样入题的:

奥莱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兰省乡下最贫苦的佃农。当他出世的时候,别人讥笑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注定是看鹅的穷鬼!”奥莱夫从6岁起就读路德的《训言集》。当他9 岁的时候,别人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看来还有点家当!”奥莱夫上中学后,把时间分配得很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他的老师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将来一定会拥有财富!”奥莱夫20岁的时候,创造了一项重大发明,成为瑞典出类拔萃的科学家。人们对他的父母说:“谁盗窃奥莱夫一分钟的时间,谁就是在盗窃瑞典!” 记叙完这则故事后随即提出这样的论点: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当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的时候才是真正拥有了财富。

招式二

叙议结合,叙中有思,议中有辨,分析论点。

同学们在论证过程中往往会先举例再议论,最后以三大段事例加三小段议论结束全文,这样写会使整篇文章结构非常单调,显得没有层次感,缺乏新意。余秋雨先生在写文化方面的散文时,就有意识地在记叙中添加了许多他对历史上某事的评价及结合现今社会的看法,使其散文带有了思辨性色彩。我们在举事例时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叙中有议,以议代叙,使分论点的提出与事例结合得更紧密,避免出现论点与论据相脱离的情况。如2005年全国卷高考作文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有篇满分作文这样举例:

泪已尽,牙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饮药自裁;朋友弃,亲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方成钢;孙子膑脚,撰《孙子兵法》,你想起了花香来自苦寒;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还未竟。于是任下流谤议,于是任乡党嘲讽,于是任口诛笔伐,于是《史记》铸就,于是汗青流光,于是你在出人意料中高大,于是你在情理之中不朽。

司马迁的事例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出现得比较多了,如果单单采用一般的记叙手法,会显得没有新意,最多只能算是一则较为陈旧的论据。但这位同学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将观点的提出与事例紧密结合,论证极为充分。

招式三

警句收尾,深化论点,彰显“豹尾”威力。

在行文结束时选择用格言警句再次阐述观点,会使你的文章观点更为鲜明。但在实际操作当中,许多同学往往流于一种贴标签、喊口号的模式。例如:

是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让我们人人有爱,去温暖这个世界!追梦,让梦想张开翅膀。一生有梦,让梦想照亮人生

这样会给人空洞乏力、拼凑应付之感。如果选择一则符合论点的警句,再配以记叙阐述,会让你的结尾充实不凡。如林语堂先生在写《论解嘲》时,最后将“善于解嘲”上升为一种人生境界,将“能够解嘲”解读为一种伟大的情怀。为深化这一观点,作者在收尾时写了两则故事,体现出林氏的幽默文风。他这样收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刺刺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对来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藏身朝壁,就此善终。我尝读耶稣最后一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当然林语堂是大家,我们常人写文章自然做不到他那样信手拈来。但是总结出警句解说论点,然后联系一下现实实例做到言之有物,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有同学在写“亲手的魅力”话题作文时是这样收尾的:

“机器再先进,也是没心没肝的设备;人手再笨拙,也是十指连心——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美好的、高级别的享受,永远是心与心的亲近、心与心的坦诚、心与心的辉映、心与心的温暖。而亲手写、亲手做,就是让人通过你伸出的手,感觉到你的‘亲’,看见你的‘心’。”

警句的总结精辟有力,观点解说到位、准确

【篇四】林语堂论解嘲

议论文架构

议论文如何架构文章?

同学们对议论文的写作或许并不陌生,大多人认为议论文无非就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三大块组成,没有必要在安排结构段落上下太大的功夫。是的,提出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如果没有好的设计和安排,

文章往往会写得很生硬枯燥,干瘪瘪的话语罗列在一起很难取得高分数。为了让我们的议论

文言之有物,我们可以选择叙议结合式的写法。那么,叙议结合式的议论文如何安排结构段林语堂论解嘲

落呢? 招式一

叙事开头,议事点题,明确论点。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对论点的提出不突兀。用记叙的内容作为论点提出的依据,避免了同

学们在提出论点时常犯的要么论点大而无当没有针对性,要么过于绝对化而有失偏颇的错误。

例如有一篇以“财富”为话题的作文是这样入题的: 奥莱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兰省乡下最贫苦的佃农。当他出世的时候,别人讥笑他的

父母说:“你那儿子注定是看鹅的穷鬼!”奥莱夫从6岁起就读路德的《训言集》。当他9 岁

的时候,别人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看来还有点家当!”奥莱夫上中学后,把时间分配得

很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他的老师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

子将来一定会拥有财富!”奥莱夫20岁的时候,创造了一项重大发明,成为瑞典出类拔萃的

科学家。人们对他的父母说:“谁盗窃奥莱夫一分钟的时间,谁就是在盗窃瑞典!”记叙完这

则故事后随即提出这样的论点: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当知识转化为创造力的时

候才是真正拥有了财富。

招式二

叙议结合,叙中有思,议中有辨,分析论点。 同学们在论证过程中往往会先举例再议论,最后以三大段事例加三小段议论结束全文,

这样写会使整篇文章结构非常单调,显得没有层次感,缺乏新意。余秋雨先生在写文化方面

的散文时,就有意识地在记叙中添加了许多他对历史上某事的评价及结合现今社会的看法,

使其散文带有了思辨性色彩。我们在举事例时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叙中有议,以议代叙,使

分论点的提出与事例结合得更紧密,避免出现论点与论据相脱离的情况。如2005年全国卷高

考作文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有篇满分作文这样举例: 泪已尽,牙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饮药自裁;朋友弃,亲

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

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

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方成钢;孙

子膑脚,撰《孙子兵法》,你想起了花香来自苦寒;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

还未竟。于是任下流谤议,于是任乡党嘲讽,于是任口诛笔伐,于是《史记》铸就,于是汗

青流光,于是你在出人意料中高大,于是你在情理之中不朽。 司马迁的事例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出现得比较多了,如果单单采用一般的记叙手法,会显

得没有新意,最多只能算是一则较为陈旧的论据。但这位同学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将观点林语堂论解嘲

的提出与事例紧密结合,论证极为充分。 招式三

警句收尾,深化论点,彰显“豹尾”威力。 在行文结束时选择用格言警句再次阐述观点,会使你的文章观点更为鲜明。但在实际操

作当中,许多同学往往流于一种贴标签、喊口号的模式。例如: 是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让我们人人有爱,去温暖这个世

界!追梦,让梦想张开翅膀。一生有梦,让梦想照亮人生??篇二:议论文如何架构文章 议论文如何架构文章?

林语堂论解嘲

同学们对议论文的写作或许并不陌生,大多人认为议论文无非就是由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三大块组成,没有必要在安排结构段落上下太大的功夫。是的,提出问题 、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总体思路,但在具体的写法上如果没有好的设计和安排,

文章往往会写得很生硬枯燥,干瘪瘪的话语罗列在一起很难取得高分数。为了让我们的议论

文言之有物,我们可以选择叙议结合式的写法。那么,叙议结合式的议论文如何安排结构段

落呢?

招式一

叙事开头,议事点题,明确论点。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对论点的提出不突兀。用记叙的内容作为论点提出的依据,避免了同

学们在提出论点时常犯的要么论点大而无当没有针对性,要么过于绝对化而有失偏颇的错误。

例如有一篇以“财富”为话题的作文是这样入题的: 奥莱夫的父母是瑞典西部伐姆兰省乡下最贫苦的佃农。当他出世的时候,别人讥笑他的

父母说:“你那儿子注定是看鹅的穷鬼!”奥莱夫从6岁起就读路德的《训言集》。当他9 岁

的时候,别人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子看来还有点家当!”奥莱夫上中学后,把时间分配得

很精密,使每年、每月、每天和每小时都有它特殊的任务。他的老师对他的父母说:“你那儿

子将来一定会拥有财富!”奥莱夫20岁的时候,创造了一项重大发明,成为瑞典出类拔萃的

科学家。人们对他的父母说:“谁盗窃奥莱夫一分钟的时间,谁就是在盗窃瑞典!” 记叙

完这则故事后随即提出这样的论点:真正的财富并不是物质上的东西,当知识转化为创造力

的时候才是真正拥有了财富。 招式二

叙议结合,叙中有思,议中有辨,分析论点。 同学们在论证过程中往往会先举例再议论,最后以三大段事例加三小段议论结束全文,

这样写会使整篇文章结构非常单调,显得没有层次感,缺乏新意。余秋雨先生在写文化方面

的散文时,就有意识地在记叙中添加了许多他对历史上某事的评价及结合现今社会的看法,

使其散文带有了思辨性色彩。我们在举事例时可以学习这种方法,叙中有议,以议代叙,使

分论点的提出与事例结合得更紧密,避免出现论点与论据相脱离的情况。如2005年全国卷高

林语堂论解嘲

考作文题“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有篇满分作文这样举例: 泪已尽,牙已碎,本以为你引刀自决;身已残,心已钝,本以为你饮药自裁;朋友弃,亲

人离,本以为你悲赴黄泉。而你却活了下来,坚强如山,意志如铁,在那个信奉“士可杀不

可辱”的时代,在那个推崇名节重似命的时代。文王拘而演《周易》,你想起了父亲临终之嘱;

仲尼厄而作《春秋》,你想起了雄才多磨难;左丘失明而有《国语》,你想起了百炼方成钢;孙

子膑脚,撰《孙子兵法》,你想起了花香来自苦寒;韩非囚秦,《说难》《孤愤》,你想起了英志

还未竟。于是任下流谤议,于是任乡党嘲讽,于是任口诛笔伐,于是《史记》铸就,于是汗

青流光,于是你在出人意料中高大,于是你在情理之中不朽。 司马迁的事例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出现得比较多了,如果单单采用一般的记叙手法,会显

得没有新意,最多只能算是一则较为陈旧的论据。但这位同学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将观点

的提出与事例紧密结合,论证极为充分。 招式三

警句收尾,深化论点,彰显“豹尾”威力。 在行文结束时选择用格言警句再次阐述观点,会使你的文章观点更为鲜明。但在实际操

作当中,许多同学往往流于一种贴标签、喊口号的模式。例如: 是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让我们人人有爱,去温暖这个世

界!追梦,让梦想张开翅膀。一生有梦,让梦想照亮人生?? 这样会给人空洞乏力、拼凑应付之感。如果选择一则符合论点的警句,再配以记叙阐述,

会让你的结尾充实不凡。如林语堂先生在写《论解嘲》时,最后将“善于解嘲”上升为一种

人生境界,将“能够解嘲”解读为一种伟大的情怀。为深化这一观点,作者在收尾时写了两

则故事,体现出林氏的幽默文风。他这样收尾: 西班牙有一传说,一个守礼甚谨的伯爵将死,一位朋友去看他。伯爵已经气喘不过来,

但是那位访客还是刺刺不休长谈下去。伯爵只好忍着静听,到了最后关头,伯爵不耐烦对来

客说:“对不起,求先生原谅,让我此刻断气。”他藏身朝壁,就此善终。我尝读耶稣最后一林语堂论解嘲

夜对他门徒的长谈,觉得这段动人的议论,尤胜过苏氏临终之言:“上帝啊,宽恕他们,因为

他们所为,出于不知。”这是耶稣的伟大,出于人情所不能及。这与他一贯的作风相同:“施

之者比受之者有福。”可惜我们常人能知不能行,常做不到。 当然林语堂是大家,我们常人写文章自然做不到他那样信手拈来。但是总结出警句解说

论点,然后联系一下现实实例做到言之有物,应该还是可以做到的。如有同学在写“亲手的

魅力”话题作文时是这样收尾的: “机器再先进,也是没心没肝的设备;人手再笨拙,也是十指连心——人活在这个世界上,

真正美好的、高级别的享受,永远是心与心的亲近、心与心的坦诚、心与心的辉映、心与心

的温暖。而亲手写、亲手做,就是让人通过你伸出的手,感觉到你的‘亲’,看见你的‘心’。” 警句的总结精辟有力,观点解说到位、准确篇三:议论文作文架构 辅 导 讲 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议论的结构。

2、学会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议论文的开头。

二、上课内容

1、议论文架构分析。

2、议论文开头。

3、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课后作业

见教案

四、家长签名

(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_

一、例文赏析: 例文2:

宽容是一种美德

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

林语堂论解嘲

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

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

——宽容。

宽容是一种美德。留心一下,不难发现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

众人的欢迎。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

敬。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

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由于各种主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

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

机会。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

了唐代盛世。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

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

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再说秦王嬴政,若不是听到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

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

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开头引用周恩来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周恩来外交故事讲解,积累写作素材。 例子2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1)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

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

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

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

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2)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

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

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

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

远离红尘。

(3)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

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

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 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4)“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

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

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

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

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

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

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

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

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

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

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6)“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二、议论文架构分析

谈骨气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

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

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

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

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

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

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

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

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3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

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

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

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

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

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

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

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

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

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

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

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两千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

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

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

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架构分析:

引论(提出问题):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1、 文天祥拒绝降元(富贵不能淫) 本论(分析问题) 2、 穷人不食嗟来之食(贫贱不能移)

3、 闻一多横眉努对敌人手枪(威武不能屈) 结论(解决问题)

1、并列式结构模式: 示例一:为“残缺是美”寻找论据,使之构成论据的并列篇四:议论文各种结构范文 最

议论文各种结构范文

这部分议论文范文是从教授如何写议论文的论文——《议论文的结构与议论文写作技巧》林语堂论解嘲

中摘取的议论文范文和精彩段落: 议论文范文1——并列组合结构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

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

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

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

【篇五】林语堂论解嘲

中国语文知识点复习(1)

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中国语文之散文

散文的萌芽与发展: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散文在先秦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中国古代散文流派

唐宋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明代 小说化古文:宋濂 、刘基(人物传奇化、情节细节化)

明清 复古散文(前后七子、唐宋派、桐城派) 性灵散文 八股文

从《春秋》到《左传》叙事的发展

(1) 将大事记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且叙事巨细结合,有“剪裁运化之妙”。

(2)将寓褒贬于文字之中发展为寓价值判断于叙事之中。 《左传》的思想倾向与时代价值

(1)以礼为核心; (2)人本观念; (3)民本思想。 古文运动的主张

(1)文以明道。(2)务去陈言。(3)文从字顺。(4)不平则鸣。

(5)修养人格。

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提比、小比、中比、后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

现代散文的类别与派别

1、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代表作家有鲁迅,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 鲁迅成就最高。

2、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抒我之情)的小品文。

他自己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作“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体式。

3、文学研究会(朱自清)与创造社(郁达夫)的散文

4、幽默闲适小品

1930年代前期,文坛上就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但真正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930年代林语堂办《论语》等等刊物之后,更是重新大力提倡幽默。代表作是,《东至之晨杀人记》《论解嘲》《纽约钓鱼》。还有梁实秋《雅舍小品》。

林语堂的散文写作分三个时期:

《语丝》时期、《论语》-《宇宙风》时期、《无所不谈》时期 他的语言平实而又生动,富于表现力,能在口语、古语与欧化语之间从容往来。

5、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最早也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但有意识地提倡这种文体,还是跟1930年代的“左联”分不开。比较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以及一些新闻界人士,如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萧乾《人生采访》、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等。

6、新散文/朦胧散文

1980年代一方面散文面临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文体模式(,另一方面又逐步开始“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如刘烨园、赵玫、周佩红、黑孩等。

7、文化散文/大散文

王小波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短文更接近于杂文,“问题意识”很强,往往针对具体的文化思想问题进行写作,并在嘻笑怒骂之间表现自己的态度。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北京口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中国语文之 诗歌

诗歌的美 一、语言美、意境美 二、含蕴美、感同身受: 《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先秦时通称“诗”或“诗三百”。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诗经“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两汉诗歌:

汉乐府民歌 《十五从军征》《妇病行》《艳歌行》《上邪》《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东汉时产生了第一首纯粹的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开创了新的诗体 《古诗十九首》不仅是定型的五言诗,也是文人诗进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1、巧用起兴发端、抒情委曲宛转

2、物我互化笔法、情景交融境界

3、用语浅近平淡、寄意新警深迥:语浅情深、语白理至、语淡味淳、语直意曲。

魏晋南北朝诗歌

“三曹”;“竹林七贤”;陶渊明;梁、陈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的内涵与特征:

(1) 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2) 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汉音魏响。曹操属汉音,丕、植属魏响。这是一般的意见。 唐诗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代表人物:初唐四杰、陈子昂、张若虚。

盛唐: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边塞诗 :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李白与杜甫 李白《襄阳歌》、《江上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独坐敬亭山》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林语堂论解嘲 林语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