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三、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2、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4、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1、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看法:
①厉害,不容易接近。在唐弢先生的《琐忆》中谈到当时社会上的议论:“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词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②感情丰富。如《故乡》、《孔乙已》、《阿q正传》等小说都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同情与命运的关注;当朋友被反动派残暴地杀害后,作者表现了极大的悲愤,如《记念刘和珍君》。
③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如《一件小事》。
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竦sǒng(通耸) 裴péi(姓) 孺rú(小孩子) 化huā(同花) 偈jì(佛经中的唱词) 涅 nièpán(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 什shí(多种的、杂样的) 挈qiè(携带) 雏chú(幼小的) 缁 zī(黑色)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p87注④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p77注②
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p77注⑤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p77注⑥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p81注②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p82注①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p87注①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p87注⑿
拳拳: 诚挚恳切。p87注⒀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与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竦(sn g)身 不屑(xi ):不值得 隐约其辞:含糊、不清楚。
素不相识:平常,向来。曲(q )译 惴惴(zhu ):忧愁,恐惧,担心。
解(ji )往 挈 (qi )妇将雏:拉住。 缁(z )衣 累 及:牵连到。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教师可因势利导
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课堂练习:
题目:令人难忘的
要求:
1、根据行文需要,把标题补充完整。
2、注意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做到前后照应。
3、列出写出题纲。
(可根据需要采用书面或口头作文,若课上无法完成,可作为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五(1)。
附:本课时板书参考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与白莽的交往
二、与柔石的交往
三、柔石、白莽被捕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四、五人遇难→ →怒向刀丛觅小诗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五、抒发悲愤→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再说起他们的时候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齐背,可通过投影仪给出每句第一个字做为提示。)
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1、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2、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篇二】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教学目的
1、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议论和抒情的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2、理解本文在线索的确定、段落的衔接和首尾的呼应上都作周密安排的结构特点。
3、了解五烈士献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崇高形象,学习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明确文题含义,理解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目的。
2、把握课文五个部分的内容,理解白莽的为人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背景介绍。
三、解题。
1、提问。
作者把本文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即然是“记念”,为什么说是“为了忘却”?请从课文首尾两段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进而悟出正确的答案。
2、 学生阅读课文首尾两段,划出解答问题的有关句子。
3、 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一标题中寄寓着极其深刻的含义,理解好文章首尾两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把握文题的含义。 因为鲁迅“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所以“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因为“在这三十年中”,“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所以“埋得不能呼吸”。正是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可压抑的悲愤和长期积聚的精神重负,使他感到十分窒息。为了“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所以他“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是从主观方面强调“忘却”。同时,鲁迅又从客观方面强调“忘却”之必要:“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当时的中国,正是“大夜弥天”,鲁迅作为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通过三十年血的经验教训的总结,意识到需要节制自己的感情,过于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利于战斗的。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曲折,需要发扬坚韧不拔的精神去战斗。从以上两方面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所谓“为了忘却的记念”,实际上是:“为了战斗的记念”,事实上,对反动派杀害烈士的这笔血债,对战友为革命而
献身的光辉业绩,鲁迅是不会忘却的,他要将那无比的悲痛暂时搁置一边,把情绪从始终支配着自己的悲痛中摆脱出来,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所以他坚信,只要生者努力奋斗,“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可见,与其说“记念”是“为了忘却”,倒不如说是“为了战斗”,而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有价值的纪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个标题,反映了作者深切的感情,坚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 教师归纳、板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说明写作目的,回忆与白莽的三次见面。
(二)回忆与柔石的交往,顺带写冯铿。
(三)简述左联成立后对白莽的新的了解及白莽、柔石的被捕。
(四)五烈士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的境遇和悲愤的心情。
(五)抒发悲愤之情,揭露社会黑暗,表达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
3、 复述作者同白莽三次会见的情况,并说说作者通过哪些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白莽形象的什么特点。
提示:作者通过白莽对彼得裴传和诗的翻译及有意曲译;他与鲁迅初次见面后的来信并坦率地表示“很悔和我相见”;刚从狱中释出,热天穿厚棉袍、汗流满面,却毫无愁苦地便登门拜访鲁迅,并告知自己是革命者这三个具体生动的材料,表现了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的革命文学青年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第二、四部分用哪些材料表现柔石的什么性格特点。
2、具体理解“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过程
教师组织学生边读边议,先要求为各自然段编上序码,接着归纳出各自然段的要点,再理清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教师归纳、板书:
3、 第二、四部分通过哪些材料写出柔石的 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怎样体现他的“硬气”和“迂”的性格的?
4、引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四第2题。
答案:①在创作上,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看出他在艺术上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②单凭柔石与冯铿有交往和自己对冯铿的主观印象来推断柔石近来要做大部头小说,这一“疑”是没有根据的。③凭自己一时的主观印象,从而断定冯铿的“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是没有充分根据的。④两个青年人积极进取的可贵精神,使作者对自己原先的想法产生了怀疑,目的在于批判自己。疑心自己“偷懒的主张”,这个“疑心”是对上面两个“疑心”的否定。⑤只要学起来。⑥指“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的主张。⑦不应“迁怒”。⑧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二、讨论。
1、在第二部分中,除了记叙的内容外,穿插了哪些议论?这些
议论起什么作用?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提示:在叙述“我的决不与投稿者相见”的原因和“故意回避”一般文学青年时,议论了柔石是当时作者唯一“敢于随便谈笑”和“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体现了作者对柔石的评价,说明了作者与柔石的相知之深。
在叙述了与柔石的来往缘由和柔石的姓名、籍贯时,通过方孝孺的典故,简洁议论柔石的性格特点:“硬气”和“迂”。
在叙述了柔石在朝花社工作的种种表现之后,用“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的一句议论,它同上例一样,对所记叙的内容直接作出判断,对柔石的崇高品质作了高度的概括与评价。
在记叙了柔石“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决心和作者对冯铿“很隔膜”后,连用了三个“疑心”发表议论,逐一否定了冯铿的急于事功和柔石的受人影响后,承认自己不如柔石“决定地改变”的“斩钉截铁”,既谦虚地剖析了自己“偷懒”的“伤疤”,又对比显示出柔石的进取精神。
2、 引导学生阅读《基础知识·夹叙夹议》,在明确夹叙夹议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四部分的记叙与议论,并具体说明这些议论的特点和作用。
提示:
第一部分:
在叙述赠给白莽的两本书而失落时,议论这两本书落在“三道头”
【篇三】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记纪念课计划
教学目标
1.理解和使用文本中的单词(见短语表);
2.分析研究主题的含义;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验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总结全文的目的;
3.总结文本的各个部分的效果,并可以解释各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
4,要理解这种叙事的特点是:叙事,说话,抒情结合,情绪和毛。
5,学习使用之前和之后的文字与之前的写作和其他写作技巧,将碎片材料分成一章,使文章自然铁糊,严谨严谨。
6,学习革命烈士的崇高品格和鲁迅先生的爱与仇恨情感,坚持与敌人的斗争,相信革命的胜利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索文章的目的。
2.尝试找出关键词。
教学时间:3小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导入新课程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产生下一个问题,请学生选择一个准确的答案。)
记得刘松和鲁迅先生的文字写道:忘记救主即将结束,我必须写一些必要的东西。这个句子 理解是:()
(1)忘了刘和真俊等英勇牺牲的现场,作者可以写文章继续打。
(2)提交人担心人们将要忘记血债,有必要为结论性证据的血液的历史写一些东西。
(3)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记住血债,反抗抵抗,不要惊呆,只能写文章,记住烈士的需要。
经过修订后的答案变成了新课:在一所高中,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向爱国青年三十八悲剧致敬的刘和珍等用论文写的文章,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相同类型的文章(黑板主题)。 (使用投影仪或其他方法。)
对这种语义曲折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请选择最正确的一个:()
(1)记住他们为了忘记他们,只记住他们,使自己安全打架。记住它不被忘记。
(2)忘记是摆脱悲伤的重量,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战斗;记得死者,留下愤怒打斗 心神
(3)忘记加强记忆深刻的意义,忘记和记住是一个矛盾的统一,因为忘记写纪念,记得被遗忘或害怕别人忘记写纪念文章。
(4)忘记是表达强烈的愤怒愤慨,是讽刺的愤怒,不能忘记讽刺。
(5)作者真的想忘记,是完全直截了当地告诉真相,想忘记和受苦不能忘记,现在是同志爱情厚重,龙华怨恨。
静音阅读文本
1.一边阅读笔记或看看参考书,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新词,
2.阅读各部分效果后;
3确定正确理解标题;
4思考两个问题:
A,这种结构材料怎么样?
B,作者是如何写五个烈士?
5个老师在黑板上的块上标记了一,二,三,四,使四组学生在黑板上的问题很困难。 检查评估
1.解决新词(试着引导学生回答)
鄙视 – 认为事情是小的,鄙视不做或不接受。
含糊地 – 描述这些词模糊,回避。
沮丧 – – 快,紧张,恐惧,知道该怎么办。
愤怒 – 通过气体,让B喘不过气来,或者当他们对别人不开心的时候。
永远 – 战术,告别。更多的手指不再相遇。
说话或写作时的措辞短语。
被监禁绑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力,以禁止和抑制革命活动的进展 被灾难或重大变化牺牲。
延长残留呼吸。努力奋斗的意思。
2.命名学生告诉各部分的效果:
第一部分,指出意义,叙事和鲁莽交换的意义。
第二部分,写作和鲁仕交流,罗旭为人们(写冯冠)。
第三部分,承认对鲁莽和Roushi同时被逮捕。
第四部分,由Roushi和其他捕获这一进程的受害者撰写,进一步揭露反动罪行,对革命的烈士和赞美表示深切的敬意。
第五部分,表达烈士和尊重的记忆,表达了反动的必然死亡,革命的人民必须赢得坚定的信念。
3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灵感 学生提问,指导大家回答问题,教师修改(见信息)。
表情阅读的文字,念诵用到了晚上通过春天。
第2课
指导学生在填写表格后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测试。 (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班的实际做法,适当的假期为学生填写本课四个表和作业必须事先准备好。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问题:笔者写白色见面三次,如何表达苦的特点? (讨论的一面,板的一面。) ??第一部分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后测试填写表:
第二部分:叙述与鲁斯的交流与罗丝的人,和冯eng。
问题讨论:
1这种材料写的硬和迂回(重复)
2为什么笔者引用台州宁海方晓昊这个说法? (为了更生动地突出硬石中的软石特征和旁路)
3通过这部分的叙述,作者显示了那些宝贵的人物的山谷? (板书)
纯粹和简单
讨论:第三部分在文本中扮演什么?
这部分帐户的鲁莽,鲁西也被逮捕,因此过渡到叙事 五个人被逮捕,但也为以下抒情铺路。
4已阅读面试第四部分然后填写表格的候选人:
Roushi的第四部分被逮捕和杀害
问一个问题:
1 quote monk Tao Yue Zuohua这个说法的作用是什么? (暴露反动肆意杀害无辜罪行,批评崇拜希望的生活,倡导保持力量,坚持战斗。
2这部分和前三部分有什么区别? (前三部分为叙述主要,这部分的讨论和抒情)。 整个类在测试的第五部分后大声朗读表格:
第五部分表达了烈士的记忆和尊重
问一个问题:
这部分参考的显示思考老福是什么作用? (作者的情况和心情与表演相同,对今天的古宇,表达他们的悲伤感,表达了友谊的深厚友谊,反动派的极度愤恨。
摘要:本文作者引述三个寓意,无处不在周围的革命烈士高尚形象的赞美,国民党反动派暴露了非常深的使用。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困难,希望学生在阅读时能仔细理解。 家庭作业
1填空。
以下是相同的 ①这篇文章记得五位年轻作家是:赵平福,也被称为徐白,也被称为,冯eng也被称为李伟森也被称为胡同频。
②在三十年是从一年三十年。
③我目睹了许多年轻人的血,指的是一年,被杀,一年一度的运动,悲剧,政变等几个悲剧。
④夜间符号,道路符号;我可能会忘记,不说好罢工这是与前一个的关系。 2选择正确答案以填写序列号。
①悲伤总是来攻击我的心,这里不伤心的原因是。
作者为悲伤的受害者的同志,为敌人野蛮和愤怒,只有悲伤的表情周。
B也可以用悲伤,但着名的一直使用悲伤,切换到悲伤似乎难以服务。
C只能使用悲伤,只有悲伤不悲伤不能显示作者的革命者。
②会很伤心的摆脱,这里不要悲痛,原因是。
一个出了悲伤,也是出于悲痛,它不能显示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B作者 摆脱是悲伤,留下更深的愤怒;如果你改变悲伤,甚至出于愤怒。 C其实,悲伤和悲伤是出路的,所以轻战斗,更好,敌人战斗到底。
③事实上,我恐怕看不到文学青年的神经和自尊。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他的作品中有哪些也表现出这种精神?答案。
A在记忆刘和真君在表演这种关怀和爱的革命青年的精神。
B在洞中的自我表现,这种自我压抑的精神压迫。
C在小事情中表现的这种勇气,剖析自己的精神。
3判断正确,正确涂画√,错误涂画×。
(1)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五位革命烈士的深刻纪念,他们赞扬他们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怜悯,表示坚信反动派必须灭亡,人民革命必须胜利。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这篇文章是一个叙事,讨论,抒情组合的战斗文章。 ()
③文本文本带有省略号,即section 还有未选择的段落。 ()
④左派五位烈士杀了消息,上海新闻界不敢意味着害怕侵犯敌人的懦夫,不想携带的是,身体不会冒犯敌人的迷惑昆虫,鄙视指的是小爬行动物的报复反对革命。 ()
⑤这篇文章涉及很多人,事情更多的是物质,碎片,内容复杂,作者能够结构化成一块,深入,是他引用了三个暗示,突出了中心。 ()
课外阅读本单元的基本知识
第3课
检查修改后的家庭作业:检查学生背诵习惯到了晚上通过春天,表达阅读第五部分。
【篇四】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复习预习
了解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
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左联五烈士: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白莽 冯铿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字音字形
不屑(xi) 竦身(sǒng)
押解(ji) 吮血(shǔn)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涅槃(pán) 信札(zhá)
累及(lěi) 爱憎(zēng)
考点/易错点
1、字词的音、形、义;
2、字音字形辨析类题目。 朱棣(dì) 冯铿(kēng) 囚系(xì) 寥寥(liáo liáo)淤积(yū) 偈子(jì) 客栈(zhàn)
知识点2
重点字词释义:
1、词语解释
竦身:身体向上耸。
不屑:认为不值得(做)。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忧愁,恐惧。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人心险恶难测。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眷眷: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诚挚恳切。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考点/易错点
文章重点词语的辨析
【篇五】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第四周1.2课时 主讲人:杨晋
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揣摩重点语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者、写作背景及人物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左联"五烈士简介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旧时代之死》、《三姊妹》等。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白,又名殷夫,浙江象山人。曾担任共青团中央地下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者。他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决绝、并与他哥哥所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奋战到底的决心。诗歌作品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冯铿(1907–1931),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作品有《重新起来》、《红的日记》等。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求实,湖北金口人。作品有《小品文杂感集》、《杜思退也 1
夫斯基评传》等。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作品有《也频诗选》和小说《往何处去》、《到莫斯科去》等。
★《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二卷第六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国民党政府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警备司令部"。鲁迅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深刻的揭露。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又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探讨与研究
一、熟读文本,借助于工具书给下列斜体词语注音 不屑( ) 竦身( ) 朱棣( ) 淤积( ) 押解( ) 吮血( ) 冯铿( ) 偈子( )涅槃( ) 信札( ) 囚系( ) 客栈( )累及( ) 爱憎( ) 寥寥( )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竦身: 不屑:
明珠投暗:
惴惴:
情随事迁:
人心惟危:
急于事功:
眷眷: 拳拳:
延口残喘:
斩钉截铁:
三、1、题目中的“忘却”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了忘却,却写文章纪念,矛盾吗?)
2、关于白莽
白莽是怎样出场的?
从三次会面中,你能看出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对他的态度如何?
3、关于柔石
柔石是怎样出场的?
在鲁迅的眼里,柔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刻画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4、关于几处语句的理解
怎样理解第一部分中的“不敢、不愿和不屑”这几个词?
联系上下文说说“原来如此!”的意义是什么?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一句,怎样理解?
5、关于用典
柔石和方孝儒有什么联系?鲁迅为什么提到他?
《说岳全传》中摘录的内容是什么意思?
第五部分提到的向子期和他的《思旧赋》,有什么含义?
作业:背诵并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
2
【篇六】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学设计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泰安一中2013级 语文 学科 教案
课 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2013年10月
主备人: 张燕 审核人: 授课人:
一 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2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二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 三)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写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温故知新
1、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补充新知识并简介文章背景。 )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2.词语补释:
3、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四)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
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含义。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四 课堂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四 课堂达标练习
见ppt.
五 板书设计
六 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背诵文中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 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齐读。)
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 ,复习旧课ppt.
三、研习新课
( 一 )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改”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
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交代了白莽、柔
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镣、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 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③结合课后题中围绕《惯于长夜过春时》所设的练习展开讨论,教师负责归纳。
(五)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的不同是什么?(抒情色彩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