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不能忘却的纪念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围绕中心组织材料,在记叙事件过程中把记叙、议论、抒情完美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和“韧”的斗争精神;学习革命先烈勇于追求真理,为革命事业舍生忘死、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

三、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品质;通过师生共同研读课文,探讨文章的行文思路,揣摩作者含蓄而深刻的语言,深入领会作者的悲愤感情及其表达方式。

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

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二、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1、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看法:

①厉害,不容易接近。在唐弢先生的《琐忆》中谈到当时社会上的议论:“……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词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②感情丰富。如《故乡》、《孔乙已》、《阿Q正传》等小说都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同情与命运的关注;当朋友被反动派残暴地杀害后,作者表现了极大的悲愤,如《记念刘和珍君》。

③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如《一件小事》。

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

1、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与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竦(sng)身不屑(xi):不值得隐约其辞:含糊、不清楚。

素不相识:平常,向来。曲(q)译惴惴(zhu):忧愁,恐惧,担心。

解(ji)往挈(qi)妇将雏:拉住。缁(z)衣累及:牵连到。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课堂练习:

题目:令人难忘的

要求:

1、根据行文需要,把标题补充完整。

2、注意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做到前后照应。

3、列出写出题纲。

(可根据需要采用书面或口头作文,若课上无法完成,可作为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五(1)。

附:本课时板书参考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与白莽的交往

二、与柔石的交往

三、柔石、白莽被捕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四、五人遇难→→怒向刀丛觅小诗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五、抒发悲愤→→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再说起他们的时候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齐背,可通过投影仪给出每句第一个字做为提示。)

七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1、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2、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D、反映了作者对死难烈士的真挚深切的感情和坚强的斗志与必胜的信心。

三、研习新课

(一)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改”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附方教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交代了白莽、柔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镣、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心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③结合课后题中围绕《惯于长夜过春时》所设的练习展开讨论,教师负责归纳。

(五)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大的不同是什么?(抒情色彩更重。)

2、研究探讨:作者说:“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我懂了。”作者到底“懂得”了什么?

归纳:将自己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同向子期相比,意在揭露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与司马氏以杀夺手段建立的晋朝一样,在政治上都是极端黑暗腐朽的,人们稍有不慎,都可招来杀身之祸。因此,正直的人是没有言论自由的,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统治下,确实是“无写处”的。

3、揣磨语句含义:“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提示:作者意识到革命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必须摆脱悲哀以进行更有效的战斗,坚信反动派必然灭亡,正义事业一定胜利。

(六)小结

1、文章涉及的人较多,材料又很零碎,但文章的结构安排却显得十分严谨,这是为什么?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

提示:这主要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写作此文时的真情实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随时随地地积累总结,作文时以“吾手写吾心”为宗旨,克服“假、大、空”话。

2、作者三次用典,增加了文章的力量,简要评述。

提示:三个典故都紧紧围绕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揭露面展开。

(七)各抒己见:鼓励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继续质疑,师生共同分析归纳,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1、再次深入诵读课文,领会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巩固理清思路的基本方法。

2、完成课文后练习。

【篇二】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曲靖一中2009年高考冲刺指南》讲稿4(高三)

诗歌鉴赏

标题、作者情况、时代背景、意象、典故、逐句逐联会意、紧抓关键词、紧抓暗示句。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释】:

  ①雉雊(zhìgòu):野鸡鸣叫。。

  ②式微《诗经》草草读文,匆匆读题,乱用术语,欠缺理解,扣问不紧,泛泛而论。

消化知识要点,调动十几年的储备,

真正理解诗文,则答案都在文中。

(二)所有的答法/都在题干上。

审题:用足时间

不认真读题审题,力气会用偏,事倍功半,冲刺阶段,把高考真题中的设问方式和答题思路进行分类,观察揣摩,从中找出一把读题审题的标尺,是非常必要的。

示例: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1)漂泊的旅思;

(2)谪官的愁思;

(3)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

(4)年华易逝的伤感;

(5)宦海浮沉的厌倦;

示例:20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用比喻修辞,“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眺望长安的目光,使人心生无限哀愁。这里的愁含义甚广:(1)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2)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民忧君——深挖一联即可

四.作文

积极有为,用心储备

作文:常识过关

文体过关:记叙文,议论文。

形式过关:命题,半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意作文。

基础过关:审题不偏,中心不杂,思路不乱,内容不空,结构不倒,语言不差。

作文

命题话题材料命意——提供立意——观点——表现论证

(一)何为佳章?

作文写什么——更重要

怎么写

好文章的标尺是什么?

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

诗人•明月•黄花

一.东坡的明月

浪淘沙

  谪居黄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

  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

这首词是我特意写给贬谪之后的苏轼的,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

……

二.易安的黄花

南楼令

素月寄孤舟,只影随水流,家园破,一盏残酒。酒淡怎敌晚风疾,梧桐雨,点点愁。

晚来独登楼,恨字锁眉头,黄花瘦,雁声断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离苦,几时休?

这首词是我填给历尽漂泊的李清照。满腹感伤的奇女子,国破之凄,丧夫之痛,改适之苦。

……

1.用底蕴和视野增加文章的厚度。

才情俱佳,学会张扬。

有心储备,呈于卷上。

2.用思想和智慧标刻文字的深度。

(1)关注现实,显示思想水准。

梦想与和谐

竞争、发展、危机

沟通与合作

网络文明

物质与精神

传统与创新

90后

……

每一小海龟与好心游客)

我们绕开了什么

雨后初晴,幼儿园的阿姨带一队天真烂漫的孩子走在小马路上。路上有许多小水洼,阿姨绕开水洼走,孩子们于是也跟着往左绕;阿姨朝右拐,孩子们则跟着朝右拐,于是走成了一支“S”型的队伍。看到这支“S”型的队伍,路人没有表现出惊奇,但是一个心理学家却发出了深深的喟叹,他禁不住问道:我们究竟要带孩子们绕开什么?

绕开苦难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被选进了小学语文教材。原作写鸭妈妈孵“丑小鸭”孵的都不耐烦了,她看着这个丑陋的大个子,觉得他很“不正常”。鸭妈妈孵她孵得不耐烦了,当他出来以后,姐妹们都欺负她、驱赶她。她们对他大喊:“这个丑陋的家伙,让猫抓走你吧。”这个时候,鸭妈妈终于下定决心驱逐他了。她说:“你最好走的远远的吧!”显然,在大师的笔下,鸭妈妈并不是一个死心塌地的爱着自己孩子的伟大母亲。而我们的教材根本无视原作对鸭妈妈这个角色的定位,一厢情愿的改成了: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除了鸭妈妈疼爱他,谁都欺负他,他感到十分孤独。于是,钻进篱笆,离开了家。

也许改写者的初衷是好的,他不愿意让涉世未深的孩子看到人间的种种苦难,但苦难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我们不面对它,又怎能战胜它呢?

绕开真实

小学语文课本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片断:今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我的小表妹拿着她不及格的作文哭了.我看了表妹的作文,是写她的同桌不小心给她的新衣服蹭上了圆珠笔油.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新意,故事太平淡.我问表妹:”你们班有写的好的么?”她说:”有.有一个同学写他在公共汽车上和小偷搏斗,结果小偷把他的新衣服给撕破了.这“你写的作文最好,因为你写的是真实的。你看公共汽车上的小偷那么凶,怎么只撕衣服不撕人?还有马路那么宽,老奶奶怎么专往人新衣服上吐呢?”这是一个鼓励人编谎言的作文题?

绕开深思

请看下面两组中美两国小学生作文题目:

中国:《拔秧草》、《可爱的猫》、《我的好阿姨》、《快乐的星期天》、《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的父亲》;

美国:《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你认为谁该对二战负责》、《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在写作文时,中国的小学生最多意识到,我是个用眼看世界的孩子,而美国小学生在则意识到我是一个用心思考世界的公民。

每一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仿膳:高级餐馆,在北海公园内。〕’,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他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2)如何储备和使用素材?

盘点:压箱底的货有多少?

素材储备: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有我新

好素材又如一片沃土

一类现象一本书一个领域一个文化名人或时代名人一些诗句名“谁说光量子不是激光,这是上海医科大学陆应石教授发明的,你比教授还厉害?”

倔强的陈晓兰开始研究“光量子”,

实际上那位“陆应石教授”纯属子虚乌有。陈晓兰难以置信,亲自跑去上海医科大学人事处查询,但工作人员明确告诉她,该校包括附属医院在内的一万多名职工中,根本没有陆应石这个人。

陈晓兰再次去上海市医药管理局反映,但得到的答复是:那些医院没人举报,不能查处,而陈晓兰不是那些医院的职工,也不能举报。

“那谁能举报?”

“患者,病人是受害者。”

“那我来做受害者好了。”从1999年2月1日起,陈晓兰在3天内接受4次“光量子治疗”。在用“光量子”的前一天晚上,这个已经失去工作的女人躺在床上泪流满面。她说:“其实我也很害怕。”

取得证据后,她到上海市医药管理局举报,没立案;到法院起诉,也没立案。最后,她只好去北京,向卫生部等相关部门反映情况。

1999年4月15日,上海市卫生局会同医疗保险局、医药管理局终于作出了在全市医院禁止使用“光量子”的决定。

2002年12月31日,陈晓兰被彭浦地段医院以“工人编制”身份强令退休,由于当年调入时的手续交接存在问题不能解决,无法办理退休手续。但是陈晓兰没有畏缩。母亲的遗嘱鼓励她继续前行——“晓兰呐,你是医生,患者不懂,你懂,你要保护他们的权力。”

十年来,陈晓兰为举报假劣医疗器械在京沪线上往返了四十多次,花去了十余万元的积蓄。为了省钱,她尽量坐慢车。过去,陈晓兰衣着讲究,饮食精细,而现在她能啃黄瓜吃包子度日,没钱的时候,甚至连3元钱的澡都洗不起。

十年来,陈晓兰让光量子透射液体治疗仪、石英玻璃输液器、鼻激光治疗仪、光纤针等9种假劣医疗器械被取缔。她还促使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多个取缔相关器械和疗法的文件,包括3个法规性文件。说起这些成就,陈晓兰疲惫的脸上满是欣慰。

1.筛选储备可用好用素材

(3)积累内涵丰富、主题厚重的素材。

(4)多角度、多类型积累素材。

(5)对素材的关键环节和语句做勾画批注。

2.多角度挖掘、使用素材

鲁迅

《一件小事》《孔乙己》《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

《呐喊自序》《狂人日记》《啊Q正传》,鲁迅的生平与创作(第五册知识短文)

要领:有侧重,用某一个点,就把某个细节泡开。

可写话题

梦想

三个梦: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学医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谓之《新生》。

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办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他们正办《新青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价值

一个有价值的生命,总是把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鲁迅的一生,是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一生。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在这15部杂文集中,鲁迅把笔触伸向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种不同阶层的各种不同人物,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夫怒的控诉,有尖锐的批判,有辛辣的讽刺,有果决的论断,有痛苦的呐喊。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于上海,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

磨难

每一个梦想的破灭,都是一种磨砺。鲁迅童年的时候家道中落,尝尽了人间冷暖。那是读书应试是正路,而学洋务的人,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的人,是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鲁迅选择学洋务,因为是走异路,因此备受奚落。

在日本学医,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尤其“影片事件”的刺激,深深地的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

社会的混乱,民族的灾难,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幸,都使鲁迅感到苦闷、压抑;现实的黑暗,醒者的痛苦,练就她犀利的眼光和深刻的思想

创新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我的哲学都在《野草》里。”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最充分体现鲁迅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还应该首推他的杂文。“杂文”古已有之,在外国散文中也能找到类似的例证,但只有到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到了鲁迅的手中,“杂文”这种文体才表现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

鲁迅的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同时也记录了鲁迅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它彻底打破了中国古代散文“温柔敦厚”的美学风格的束缚,更自由、更大胆地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情绪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加宽广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抹煞的。

坚守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梦想的坚持;思想的独立;知识分子的立场。他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挣扎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培育新生力量。

选择

选择的初衷、意愿是什么?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命形式。

境界

最重要的选择:小我与大我;个人与民族。人生重大转折面前,他心里装的是天下,是民众,是民族,是国家的沧桑与时代的苦难。

奋斗

一个个梦想的升腾,也是一次次艰辛的奋斗;一个人的呐喊、战斗,也是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自新。

责任担当

最重要的选择;小我与大我;个人与民族。人生重大转折面前,他心里装的是天下,是民众,是民族,是国家的沧桑与时代的苦难。他的杂文是投枪匕首,他的笔下是丑陋病态,他用文字为整个民族杀出一条血路。他无愧于“民族魂”的称号。

超越

一个个梦想的升腾,也是一次次艰辛的奋斗,也是人生的一次次超越。

抗争

个人命运的抗争;弱国子民的抗争;投枪匕首的抗争;黑暗时代的抗争。

愚昧于文明

作品中的种种落后愚昧:人物,鲁镇,茶馆,酒店,未庄,阿Q身上呈现出的国民劣根性的大汇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第三样世界”的寄托。

国民性

鲁迅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传统

(屈原——杜甫——白居易——鲁迅)担当,责任,时代苦难,民族兴亡。士大夫精神源流。

精神家园

读鲁迅,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思想中磨砺思想。

与__________对话(半命题)

对鲁迅的人生、痛苦、思想、生命意义的追问。

追寻生命的意义。(几个梦)

★路

追寻民族的出路;成就自己的人生之路。

★欣赏

“我欣赏”段落排比,把鲁迅的精神、人格铺排出来。

★追星

追什么样的星,有什么样的导引。以鲁迅的人生为导引。写鲁迅的人生给自己的启示。

★诱惑

快餐式的阅读,浅表化的消遣,各种刺激的诱惑;读鲁迅如芒刺在背,不是消遣,而是为精神打底。

【篇三】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

重点难点

  1.把握作者思想感情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设想

  1.通过预习,理解生字、新词、难句,了解主要内容。

  2.通过讲读,理清本文结构层次,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主动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挖掘含蓄语句的深层含义。

  4.通过写练,学习运用夹叙夹议的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出示下题,要求学生选择一项准确的答案。)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写道:“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忘却了刘和珍君等勇士壮烈牺牲的情景,作者才能提笔写文章继续战斗。

  B.作者担心人们即将忘却这笔血债,有必要写点东西为历史留下血债的确凿证据。

  C.正是为了使人们不忘却,要记住这笔血债,要奋起反抗,不要苟且偷生,才感到有写文章记念烈士的必要。

  订正答案后导入新课:在高中语文第一册里,我们学了鲁迅先生为悼念“三·一八”惨案中死难的爱国青年刘和珍等用杂文手法写的记实性散文,今天我们再学一

  1.题目应该如何断句?

  2.“为了”什么?说明什么?

  3.为什么要“忘却”?

  4.为什么要“记念”?

  明确:A.“为了忘却”说明难以忘却,烈士往事历历在目,形象鲜明;B.“忘却”是为了摆脱悲哀,奋然前行;C.记叙烈士生前的举止言谈、音容笑貌,正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让后人永不忘却。

二、整体感知

  学生默读课文,同时解决下列问题:

  1.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工具书,了解时代背景,弄懂生字新词,勾画难句;

  2.读后编写各部分大意;

  3.确定一项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思考两个问题:

  a.本文是怎样结构材料的?

  b.作者是如何写五位烈士的?

  检查评改

  1.解决生字新词(尽量引导学生回答)

  不屑——认为事物轻微而轻视不做或不接受。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含含糊糊,躲躲闪闪。

  仓皇失措——匆忙、紧张,害怕而不知所措。

  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对别人生气。

  永诀——诀,辞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措词——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

  禁锢——束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势力对进步革命活动的禁止和抑制。锢。

  被难——因灾难或重大变故而牺牲。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意思是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2.指名学生说出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点明题意,记叙和白莽的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铿)。

  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的同时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

  3.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启发学生提出难句,引导大家共求答案,教师订正。

  例:(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

  不敢载:进步报刊的态度

  不愿载:中立报刊的态度

  不屑载:反动报刊的态度

  隐约其辞:“左联”领导的刊物的态度

  全句不仅说明了五烈士是被秘密杀害,而且反映出国民党反动派对社会各界施行高压政策,白色恐怖严重的现实。

  (2)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

  旧道德:旧有的,人民群众中长期形成的美好道德

  新道德:无产阶级新思想指导下的道德

  损己利人:为了别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的高尚品德,是柔石品格的本质。

  这一段议论性文字是对柔石崇高思想品德的评价和赞扬。

  (3)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和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禅。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感情?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解析:不能删。这段文字详记柔石等人被害的消息,表明这是集体遇难,秘密屠戮,是虐杀。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柔石无微不至的关怀,对敌人强暴罪行的揭露和控诉,抒发了极度悲愤之情。

  “原来如此”单独成段,感情十分强烈复杂。叹号表明愤怒与抗议,省略号则包含了许多难以尽述的复杂感情。

  深层含义:反动派竞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是作者始料不及的。全段记叙、抒情、议论结合,有利于表达感情,深化主题。

  (4)我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这几位遇难的青年不但是作者的朋友,更是无产阶级战士,他们的殉难与民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于是,作者由失去朋友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因为我们民族的损失而加重了。

  文中两次写到这句话,前后构成反复,加强了歌颂烈士和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感情。

  (5)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了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一切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这是怎样的世界”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6)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血的教训使作者既看到黑暗统治如夜,又看到革命之路还长,斗争还很艰巨。“不如忘却”与文章开头呼应,再次扣题。作者意识到“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表明他相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这是历史的必然。这就表达了对胜利的信心,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三、布置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和课文第五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课文分析

  1.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第一部分,讨论概括白莽的性格特点。

  明确:正直诚实、勤奋坦诚、坚强乐观。

  2.快速阅读第二部分,讨论:

  (1)哪些材料写出了柔石的“硬”和“迂”?(找学生复述)

  (2)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台州宁海方孝孺这一典故?(为了更形象地突出柔石性格中的“硬”和“迂”)

  (3)通过这部分记叙,作者表现了柔石哪些可贵的品格?(板书)

  单纯忠厚善良质朴

  3.讨论:第三部分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这部分交代白莽、柔石同时被捕,由此过渡到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

  4.指名学生有表情地朗读第四部分,讨论:

  (1)引用高僧道悦“坐化”这一典故有什么作用?(揭露反动派滥杀无辜的罪行,批判道悦束手待毙,主张保存实力,坚持战斗。)

  (2)这部分在写法上与前三部分有何不同?(前三部分以记叙为主,这部分以议论兼抒情为主。)

  5.全班表情朗读第五部分后,讨论:

  这部分引用向秀的《思旧赋》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处境与心情跟向秀同类,借此以古喻今,抒发自己悲伤心情,表达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对反动派的极端愤恨。

  总结:作者全文引用了三个典故,处处围绕着对革命烈士崇高形象的歌颂,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揭露用意十分深刻。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望同学们在阅读时认真理解。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①本文记念的五位青年作家是:赵平复又名,白莽又名,冯铿又名,李伟森又名和胡也频。

  ②“而在这三十年中”是从年起的三十年。

  ③“夜”象征,“路”象征;“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与前文的关系是。

  2.选择一项正确的答案填上序号。

  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①“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这里不用“悲哀”其原因是()

  A.作者为战友被害而悲哀,为敌人残暴而愤怒,只用“悲哀”表达欠周。

  B.也可用“悲哀”,但名家已用了“悲愤”,改用“悲哀”似乎难以服人。

  C.只能用“悲愤”,只悲哀不悲愤就显不出作者的革命性了。

  ②“将悲哀摆脱”,这里不用“悲愤”,原因是()

  a.既摆脱了“悲哀”,又摆脱了“悲愤”,那就不能表现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了。

  b.作者要摆脱的是悲哀,留下的是更深沉的愤怒;若改用“悲愤”,那就连愤怒也摆脱了。

  c.其实“悲哀”和“悲愤”都摆脱了,才好轻装上阵,更好地和敌人斗争到底。

  ③“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他的哪抽查学生背诵《惯于长夜过春时》,有表情朗读第五部分。

二、提问讨论:

  1.本文涉及的人多、事多,内容庞杂,材料零碎,可为什么又显得结构谨严呢?

  2.本文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3.除了写作上的技巧外,还有什么原因使这

  本文用杂文笔法,以记叙为主,兼以议论抒情,调动了多种表达手法,因而成为一

  1.有感而发。作者压在心中的悲愤已整整两年了,写出来气贯长虹。

  2.详略得当,主次勾连,浑然一体。

  3.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完整,内容深刻细致。

  4.语言朴实,深刻、含蓄,抒情激越,议论精当。

四、作文训练

  题目:对这件事应该引起重视

  要求:(1)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介绍班内或校内一件小事;(2)必须写你亲眼见或耳闻的事,不可胡编乱造;(3)500字左右,课内完成。

  请2—3位同学读自己的作文,大家评议,教师小结。

五、课外选读:鲁迅的《南腔北调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篇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见词语表);

2、分析探讨课文题目的意义;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全文的主旨;

3、归纳课文各部分大意,并能说明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

2、揣摩重点语句。

三、教学设想

基于本文篇幅较长和局部语言有不易理解的特点,学习时需从整体入手,由浅及深,在预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于无疑处生疑”的学习习惯。具体做法如下:

1、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预习,完成生字新词的认知,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敢于在文中发现问题并向教师质疑。

2、以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的方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行文思路、文章主旨,理解作者语言的内涵,培养学生既能提出问题又可通过探讨、深入研究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可采用“导读法”进行教学,即先布置一定数量的预习作业交由学生思考;也可采用“比较法”,从时代背景、布局谋篇语言特点、与《记念刘和珍君》进行比较,从而达到深入领会文章的目的。

4、学完本文后,可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强化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附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辨识下列挽联或对联分别是写的哪一历史人物,借此激发学生兴趣。(挽联或对联可用投影仪出示。)

①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②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人木三分(蒲松龄)

③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鲁迅)

二、温故知新

1、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看法:

①厉害,不容易接近。在唐弢先生的《琐忆》中谈到当时社会上的议论:“鲁迅多疑,世故,脾气大,爱骂人,睚眦必报,不容易接近。”而且鲁迅先生的文章言词犀利,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②感情丰富。如《故乡》、《孔乙已》、《阿q正传》等小说都表现了作者对下层民众生活的同情与命运的关注;当朋友被反动派残暴地杀害后,作者表现了极大的悲愤,如《记念刘和珍君》。

③为人正直,勇于自我剖析。如《一件小事》。

师生共同回顾:《记念刘和珍君》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之后写就的?(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悲愤”)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导入:1926年3月18日的那一幕,令鲁迅先生铭心刻骨,五年之后,反动派再次向进步青年举起屠刀,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惨遭杀害,鲁迅先生又一次失去了好朋友,中国又一次失去了好青年。试想,鲁迅先生会怎样?是沉默还是高声呐喊? 补充新知并简介文章背景。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1、“左联”: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均参加了这一进步组织。

2、文章的时代背景: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采取查禁书刊、封闭书店、逮捕、暗杀左翼作家等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手段“围剿”左翼文学。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着被捕的危险。但鲁迅先生毫不畏惧反动派的淫威与屠刀,在闻知柔石等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立即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8日,鲁迅先生用饱含血泪的笔,带着无限悲愤的感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纪念性文章。

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竦sǒng(通耸) 裴péi(姓) 孺rú(小孩子) 化huā(同花) 偈jì(佛经中的唱词) 涅 nièpán(超脱生死的最高境界) 赎shú(用财物把抵押品换回) 什shí(多种的、杂样的) 挈qiè(携带) 雏chú(幼小的) 缁 zī(黑色)

词语补释:

*隐约其辞:由于某种原因说话或写文章故意不把意思直说出来。隐约: 使不明显,不清楚。 *欣幸:欣喜而庆幸。

*郑重其事:对事情的态度严肃认真。

*刚健质朴:坚强有力,朴实而不矫饰。多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文艺作品的风格。 *永诀:永别。

*依稀:仿佛。p87注④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淤积:(水里的泥沙等)沉积。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存的呼吸,意为努力挣扎着勉强活下去。p89注②

明珠暗投: 旧时比喻怀才不遇。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p77注②

惴惴: 忧愁,恐惧。这里是担心的意思。p77注⑤

情随事迁: 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p77注⑥

人心惟危: 人的心地险恶难测。语出《尚书·大禹谟》p81注②

急于事功: 做事急于求成。p82注①

积习: 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p87注①

眷眷: 怀念,依依不舍。p87注⑿

拳拳: 诚挚恳切。p87注⒀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与划横线词语的意思:

竦(sn g)身 不屑(xi ):不值得 隐约其辞:含糊、不清楚。

素不相识:平常,向来。曲(q )译 惴惴(zhu ):忧愁,恐惧,担心。

解(ji )往 挈 (qi )妇将雏:拉住。 缁(z )衣 累 及:牵连到。

2、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第一部分:回忆与白莽的三次交往。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及冯铿)。

第三部分:写白莽与柔石的被捕。

第四部分:写柔石等“左联”五位青年作家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表达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

第五部分: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之情,表达了对反动派的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战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先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教师可因势利导

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课堂练习:

题目:令人难忘的

要求:

1、根据行文需要,把标题补充完整。

2、注意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做到前后照应。

3、列出写出题纲。

(可根据需要采用书面或口头作文,若课上无法完成,可作为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完成课后练习一、五(1)。

附:本课时板书参考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战斗的记念

一、与白莽的交往

二、与柔石的交往

三、柔石、白莽被捕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四、五人遇难→ →怒向刀丛觅小诗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

五、抒发悲愤→ →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

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

再说起他们的时候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齐背,可通过投影仪给出每句第一个字做为提示。)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复习旧课(利用投影仪显示)。

1、根据解释填写成语

2、课文题目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对于这个语意曲折含义深刻的标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忘却”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词,意思把悲痛暂时搁置一边,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b、“忘却”指暂时忘掉“两年以来时时袭击我的心”的“悲愤”的情感,振作精神与敌斗争,并以此作为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c、“忘却”与“记念”不矛盾,“为了忘却”实际上是为了战斗,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篇五】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泰安一中2013级 语文 学科 教案

课 题: 《为了忘却的记念 》2013年10月

主备人: 张燕 审核人: 授课人:

一 预习作业:

1、回忆以前学过的关于鲁迅的文章。

2、阅读《为了忘却的记念》,完成并思考:

⑴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⑵课文题目是不是一个病句,应该怎样断句,如何理解?

⑶文章中提到了三个典故,要求能够口述给别人听。

⑷课文共五部分,在每个序号后写下本部分大意。

⑸理清每部分大意后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⑹通过阅读课文,比比能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包括文意、思路、语言等方面。) 2学生展示思维导图

二 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4..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

3.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 三) 教学难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写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

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温故知新

1、提问:谁能给大家讲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

2、提问:就你的了解,谈谈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作者在行文中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补充新知识并简介文章背景。 )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注音:

2.词语补释:

3、由学生质疑,教师订正并补充个别字的音、义。

(四)研读课文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课文。可从预习题入手。

1、先找同学给大家讲讲文章中的三个典故。

2、哪些同学愿将自己归纳的各部分大意介绍给大家?

3、这五个部分是否可以颠倒一下顺序,能否先对烈士进行一番颂扬,再说与他们的交往呢?(同学讨论)

4、引导学生质疑: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同为写人,但从下文看,柔石与鲁迅先

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能否写柔石再写白莽呢?

5、在疏通了文意的基础上,讨论一下本文标题含义。

启发学生质疑:明明是一篇纪念性文章,可作者却用上了“忘却”这个词,是否有些不妥?

四 课堂小结:可采用学生归纳的方法来完成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①课文题目如何理解?

②文章五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

③为什么说五部分的结构安排是作者的匠心独运?

四 课堂达标练习

见ppt.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五 板书设计

六 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诵文章,体会作者边叙事边抒情议论的写法以及含蓄而深刻的语言。

2、在书上画出或利用课文右边的空白写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比比谁读得细,列出的问题多。

3.背诵文中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引鲁迅1932年写的《七律》(亦称《自嘲》),导入 新课,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生齐读。)

七 律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二、检查作业 ,复习旧课ppt.

三、研习新课

( 一 )先由学生质疑,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讨论:

1、第一段能否删去?

2、第二段中提到:“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其中“不改”者、“不愿”者,“不屑”者各代表哪类人?

3、在鲁迅的印象中,白莽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白莽的性格特点怎样?)

4、作者和白莽第三次相见时,白莽才告诉作者是“一个革命者,刚由被捕而出”,这说明了什么?

5、第一部分末尾处,为什么要提及给白莽送书是托柔石送去的?

(二)研读第二部分:

1、讨论:柔石是怎样的一个人?(到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并加以分析。)

提示:①为人随和,单纯、善良。(“迂”)②联系全文得出柔石是一位认定真理就

一往无前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好青年。(硬气)

2、深入领会作者把柔石比作方孝孺的用意

提示:柔石和方孝孺在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的刚烈精神上是一致的,他们都将为后人敬仰和赞颂;同时,作者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是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深刻的揭露和控诉。

(三)思考;第三部分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前两部分分别记述了作者与白莽、作者与柔石的交往,这一交代了白莽、柔

石的同时被捕,由此过渡过记叙五人被捕,也为下文抒情作了铺垫。可以说这一部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研读文章的第四部分:

1、讨论并概括第四部分的主要信息。

提示:①与柔石最后一次见面的原因、情形、时间。

②作者也因此而受到了株连。③烈士在狱中的情况及其遇难。

④痛悼烈士,控诉敌人的罪行。

⑤略及李伟森、胡也频、以白莽的诗作结。

2、研究探讨以下问题,深入领会作者的无限悲愤之情。

①作者提及《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典故有什么用意?

提示:这个典故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镣、罪名杀害了岳飞,柔石被害的案情也是“谁也不明白”;秦桧捉拿道悦,与国民党反动派要抓鲁迅又非常相似,暗示了这个社会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当然,鲁迅先生对道悦自行涅 的做法是不赞成的,他并不像道悦和尚那样束手待毙,而是“逃走”,保存实力,继续战斗。

②“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区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原来如此!”

思考:画横线的句子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原来如此!”中“此”指代什么?叹号和省略号各表达什么作用?试把这句话的深层含义说出来。

③结合课后题中围绕《惯于长夜过春时》所设的练习展开讨论,教师负责归纳。

(五)师生共同朗诵第五部分,深入领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质疑:这一部分和前四部分的不同是什么?(抒情色彩更重。)

【篇六】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第四周1.2课时 主讲人:杨晋

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2、揣摩重点语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作者、写作背景及人物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 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 《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 《小说旧闻钞》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左联"五烈士简介

柔石(1901–1931),原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二月》、《为奴隶的母亲》、《旧时代之死》、《三姊妹》等。

白莽(1909–1931),原名徐白,又名殷夫,浙江象山人。曾担任共青团中央地下刊物《列宁青年》的编者。他的哥哥徐培根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航空署长,白莽曾写有《别了,哥哥》一诗,表示同他决绝、并与他哥哥所代表的反动统治阶级奋战到底的决心。诗歌作品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等。

冯铿(1907–1931),又名岭梅,广东潮州人。作品有《重新起来》、《红的日记》等。 李伟森(1903–1931),又名求实,湖北金口人。作品有《小品文杂感集》、《杜思退也 1

夫斯基评传》等。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作品有《也频诗选》和小说《往何处去》、《到莫斯科去》等。

★《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鲁迅全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最初发表于1933年4月1日《现代》第二卷第六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反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等五位左联革命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国民党政府设在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警备司令部"。鲁迅发表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进行深刻的揭露。1933年2月7日至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鲁迅又写了这篇纪念文章。

探讨与研究

一、熟读文本,借助于工具书给下列斜体词语注音 不屑( ) 竦身( ) 朱棣( ) 淤积( ) 押解( ) 吮血( ) 冯铿( ) 偈子( )涅槃( ) 信札( ) 囚系( ) 客栈( )累及( ) 爱憎( ) 寥寥( )

二、解释下列词的含义

竦身: 不屑:

明珠投暗:

惴惴:

情随事迁:

人心惟危:

急于事功:

眷眷: 拳拳:

延口残喘:

斩钉截铁:

三、1、题目中的“忘却”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了忘却,却写文章纪念,矛盾吗?)

2、关于白莽

白莽是怎样出场的?

从三次会面中,你能看出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对他的态度如何?

3、关于柔石

柔石是怎样出场的?

在鲁迅的眼里,柔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刻画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4、关于几处语句的理解

怎样理解第一部分中的“不敢、不愿和不屑”这几个词?

联系上下文说说“原来如此!”的意义是什么?

“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一句,怎样理解?

5、关于用典

柔石和方孝儒有什么联系?鲁迅为什么提到他?

《说岳全传》中摘录的内容是什么意思?

第五部分提到的向子期和他的《思旧赋》,有什么含义?

作业:背诵并默写《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诗。

2

【篇七】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记纪念课计划

教学目标

1.理解和使用文本中的单词(见短语表);

2.分析研究主题的含义;理解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体验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总结全文的目的;

3.总结文本的各个部分的效果,并可以解释各部分之间的内部联系。

4,要理解这种叙事的特点是:叙事,说话,抒情结合,情绪和毛。

5,学习使用之前和之后的文字与之前的写作和其他写作技巧,将碎片材料分成一章,使文章自然铁糊,严谨严谨。

6,学习革命烈士的崇高品格和鲁迅先生的爱与仇恨情感,坚持与敌人的斗争,相信革命的胜利精神。

教学重点

1.探索文章的目的。

2.尝试找出关键词。

教学时间:3小时

教学过程

第一类

导入新课程

(用投影仪或其他方式产生下一个问题,请学生选择一个准确的答案。)

记得刘松和鲁迅先生的文字写道:忘记救主即将结束,我必须写一些必要的东西。这个句子 理解是:()

(1)忘了刘和真俊等英勇牺牲的现场,作者可以写文章继续打。

(2)提交人担心人们将要忘记血债,有必要为结论性证据的血液的历史写一些东西。

(3)这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记住血债,反抗抵抗,不要惊呆,只能写文章,记住烈士的需要。

经过修订后的答案变成了新课:在一所高中,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向爱国青年三十八悲剧致敬的刘和珍等用论文写的文章,今天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相同类型的文章(黑板主题)。 (使用投影仪或其他方法。)

对这种语义曲折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请选择最正确的一个:()

(1)记住他们为了忘记他们,只记住他们,使自己安全打架。记住它不被忘记。

(2)忘记是摆脱悲伤的重量,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战斗;记得死者,留下愤怒打斗 心神

(3)忘记加强记忆深刻的意义,忘记和记住是一个矛盾的统一,因为忘记写纪念,记得被遗忘或害怕别人忘记写纪念文章。

(4)忘记是表达强烈的愤怒愤慨,是讽刺的愤怒,不能忘记讽刺。

(5)作者真的想忘记,是完全直截了当地告诉真相,想忘记和受苦不能忘记,现在是同志爱情厚重,龙华怨恨。

静音阅读文本

1.一边阅读笔记或看看参考书,了解时代背景,理解新词,

2.阅读各部分效果后;

3确定正确理解标题;

4思考两个问题:

A,这种结构材料怎么样?

B,作者是如何写五个烈士?

5个老师在黑板上的块上标记了一,二,三,四,使四组学生在黑板上的问题很困难。 检查评估

1.解决新词(试着引导学生回答)

鄙视 – 认为事情是小的,鄙视不做或不接受。

含糊地 – 描述这些词模糊,回避。

沮丧 – – 快,紧张,恐惧,知道该怎么办。

愤怒 – 通过气体,让B喘不过气来,或者当他们对别人不开心的时候。

永远 – 战术,告别。更多的手指不再相遇。

说话或写作时的措辞短语。

被监禁绑定,强烈限制。用于落后或反动力,以禁止和抑制革命活动的进展 被灾难或重大变化牺牲。

延长残留呼吸。努力奋斗的意思。

2.命名学生告诉各部分的效果:

第一部分,指出意义,叙事和鲁莽交换的意义。

第二部分,写作和鲁仕交流,罗旭为人们(写冯冠)。

第三部分,承认对鲁莽和Roushi同时被逮捕。

第四部分,由Roushi和其他捕获这一进程的受害者撰写,进一步揭露反动罪行,对革命的烈士和赞美表示深切的敬意。

第五部分,表达烈士和尊重的记忆,表达了反动的必然死亡,革命的人民必须赢得坚定的信念。

3讨论确定对标题的正确理解。

4灵感 学生提问,指导大家回答问题,教师修改(见信息)。

表情阅读的文字,念诵用到了晚上通过春天。

第2课

指导学生在填写表格后快速阅读第一部分测试。 (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班的实际做法,适当的假期为学生填写本课四个表和作业必须事先准备好。

问题:笔者写白色见面三次,如何表达苦的特点? (讨论的一面,板的一面。) ??第一部分

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后测试填写表:

第二部分:叙述与鲁斯的交流与罗丝的人,和冯eng。

问题讨论:

1这种材料写的硬和迂回(重复)

2为什么笔者引用台州宁海方晓昊这个说法? (为了更生动地突出硬石中的软石特征和旁路)

3通过这部分的叙述,作者显示了那些宝贵的人物的山谷? (板书)

纯粹和简单

讨论:第三部分在文本中扮演什么?

这部分帐户的鲁莽,鲁西也被逮捕,因此过渡到叙事 五个人被逮捕,但也为以下抒情铺路。

4已阅读面试第四部分然后填写表格的候选人:

Roushi的第四部分被逮捕和杀害

问一个问题:

1 quote monk Tao Yue Zuohua这个说法的作用是什么? (暴露反动肆意杀害无辜罪行,批评崇拜希望的生活,倡导保持力量,坚持战斗。

2这部分和前三部分有什么区别? (前三部分为叙述主要,这部分的讨论和抒情)。 整个类在测试的第五部分后大声朗读表格:

第五部分表达了烈士的记忆和尊重

问一个问题:

这部分参考的显示思考老福是什么作用? (作者的情况和心情与表演相同,对今天的古宇,表达他们的悲伤感,表达了友谊的深厚友谊,反动派的极度愤恨。

摘要:本文作者引述三个寓意,无处不在周围的革命烈士高尚形象的赞美,国民党反动派暴露了非常深的使用。这是学习这篇文章的困难,希望学生在阅读时能仔细理解。 家庭作业

1填空。

以下是相同的 ①这篇文章记得五位年轻作家是:赵平福,也被称为徐白,也被称为,冯eng也被称为李伟森也被称为胡同频。

②在三十年是从一年三十年。

③我目睹了许多年轻人的血,指的是一年,被杀,一年一度的运动,悲剧,政变等几个悲剧。

④夜间符号,道路符号;我可能会忘记,不说好罢工这是与前一个的关系。 2选择正确答案以填写序列号。

①悲伤总是来攻击我的心,这里不伤心的原因是。

作者为悲伤的受害者的同志,为敌人野蛮和愤怒,只有悲伤的表情周。

B也可以用悲伤,但着名的一直使用悲伤,切换到悲伤似乎难以服务。

C只能使用悲伤,只有悲伤不悲伤不能显示作者的革命者。

②会很伤心的摆脱,这里不要悲痛,原因是。

一个出了悲伤,也是出于悲痛,它不能显示鲁迅先生的革命精神。

B作者 摆脱是悲伤,留下更深的愤怒;如果你改变悲伤,甚至出于愤怒。 C其实,悲伤和悲伤是出路的,所以轻战斗,更好,敌人战斗到底。

③事实上,我恐怕看不到文学青年的神经和自尊。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的精神?他的作品中有哪些也表现出这种精神?答案。

A在记忆刘和真君在表演这种关怀和爱的革命青年的精神。

B在洞中的自我表现,这种自我压抑的精神压迫。

C在小事情中表现的这种勇气,剖析自己的精神。

3判断正确,正确涂画√,错误涂画×。

(1)通过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五位革命烈士的深刻纪念,他们赞扬他们的崇高品质,表达了作者的无比怜悯,表示坚信反动派必须灭亡,人民革命必须胜利。 ()

这篇文章是一个叙事,讨论,抒情组合的战斗文章。 ()

③文本文本带有省略号,即section 还有未选择的段落。 ()

④左派五位烈士杀了消息,上海新闻界不敢意味着害怕侵犯敌人的懦夫,不想携带的是,身体不会冒犯敌人的迷惑昆虫,鄙视指的是小爬行动物的报复反对革命。 ()

⑤这篇文章涉及很多人,事情更多的是物质,碎片,内容复杂,作者能够结构化成一块,深入,是他引用了三个暗示,突出了中心。 ()

课外阅读本单元的基本知识

第3课

检查修改后的家庭作业:检查学生背诵习惯到了晚上通过春天,表达阅读第五部分。

【篇八】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记念》

人大附中 语文 张晓媛

设计思想

“研究性学习” 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侧重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它具体地实现出来,使得学生和教师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地发挥,圆满地完成教学的目的,这是许多一线教师一直在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恰好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要求以学生自主学习、发问讨论的形式来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以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中鲁迅先生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因牵扯到的时代背景复杂,文字很多地方晦涩难懂,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这种模式来教授的,学习后的效果有时并不很理想。基于此,我决定对这个单元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质疑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提高其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在教学中将采用多媒体手段,加大课文的容量和课堂的密度,拓展学生的视野。

实施方案

教学重点

1、探讨文章主旨,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2、揣摩重点语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手段

1、 学生分组质疑讨论,查找资料。

2、 教师组织归纳,深化思考。

3、 多媒体辅助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曾学习过鲁迅先生的为“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树碑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一篇同样为纪念“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时代背景

《记念刘和珍君》写于1926年,是为了纪念“3·18”惨案中被北洋军政府杀害的刘和珍和其他爱国青年,那么,《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何时,为谁而写呢?(结合课文注解和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初读质疑

1、 学生自读

结合课文正文下面的注解,自己阅读全文,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

2、 小组讨论

前后座四人一组,针对自己阅读全文后不明白的问题,相互讨论解决。教师巡回答疑。

3、 提出疑问

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仍无法解决的问题,写到纸上,交给教师。

(注意提问原则:针对全文提问,针对文章部分提问,语句理解难点。)

4、 归纳整理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删繁就简,分门别类,以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准

绳,提出本课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里我归纳了六组问题)

四、研读探讨

将教师归纳好的问题以抽签的方式交还学生的四人小组,让他们查阅资料,讨论协商,解决疑难。

下面是我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归纳得出的六组问题。每组问题分别由两个学习小组讨论回答,以竞争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对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在相互补充中更全面。

第一组:解题和理清思路

1.题目中的“忘却”有什么特殊含义?(为了忘却,却写文章纪念,矛盾吗?)

2.有的同学认为,这篇文章似乎没有一定的顺序,显得比较零乱,你的看法如何? 第二组:白莽

1.白莽是怎样出场的?

2.从三次会面中,你能看出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对他的态度如何?

3.第一部分最后一段为什么要提到两本书?

第三组:柔石

1.柔石是怎样出场的?

2.在鲁迅的眼里,柔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下文的材料是如何照应这一特点的?

3.刻画这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组:语句理解

1.第34页,联系上下文说说“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一句是什么意思?

2.第36页,联系上下文说说“原来如此!”的意义是什么?

3.文章中多次提到“彼得斐”,有什么特殊含义?

4.第36页(第四部分)“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一句,在第38页(第五部分)重复出现,为什么?

第五组:用典

1.柔石和方孝儒有什么联系?鲁迅为什么提到他?

2.《说岳全传》中摘录的内容是什么意思?

3.第五部分提到的向子期和他的《思旧赋》,有什么含义?

第六组:比较

1.比较《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异同点。

2.鲁迅自己为何不是反动特务的目标?左联作家他们为何不像鲁迅那样躲避起来,却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之下?

几点说明:

1.第一组问题学生提出较多,我把它放在前面,主要考虑是让学生对全文先整

体把握。其中的第1道题事实上就是对文章主旨的探讨。我不要求学生一开始就回答,而是把它放在第五组问题回答后再解答。之所以放在第一组,是希望学生在探讨其它问题时注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能更深层次的研读领会本文的主旨。

2.第二组至第五组问题设计基本是按照课文五部分顺序编排的,是对课文的全

面把握。这中间有对人物形象、性格的关注,有对作者思想感情的如何表露的分析(如“从三次会面中,你能看出白莽是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对他的态度如何?” 、“在鲁迅的眼里,柔石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下文的材料是如何照应这一特点的?”等问题),有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如第四组问题),还有对文章结构安排和写作手法的掌握(如“柔石是怎样出场的?”和第五组问题等)。

3.第六组问题事实上是一个附录,是希望学生能够拓展知识面,联系以前学过

的文章和自己掌握的相关资料来回答。

五、复读总结

对上面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加以准确、清楚地提炼和总结,从而避免问题的多样性和学生回答的多样性所带来的知识的破碎感,使学生对整篇课文不仅有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而且对课文的真正需要掌握的重点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在这里教师所要凸现的就是全文的核心线索和教学重点。我主要是从以下两点来予以扼要的阐述的:

1、 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2、 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

六、作业

1、 字词总结

2、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自己对资料的查找,写一篇人物传记或印象记(白莽、柔石、

冯铿任选其一)。

教学后记

1.从课堂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2.从教学效果来看,在教学前的准备阶段,学生收集了很多相关材料,自主学习,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而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的探讨又加强了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以及表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并通过讨论对这篇文章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了较深刻的体会。

3.就我自己的教学收获来看,我认识到,研究性学习虽然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弱化,相反却意味着教师作用的加强,因为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学生的发问与讨论向着深化对课文理解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流于空泛、表面与散漫,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时警醒的。同时,教师的作用不仅要明确地、有力地体现在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而且还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环节凸现出来,这就是整个讨论结束时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是教学的重点得到真正的落实。从而,研究性学习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的结合和共同的发挥。

4.最后,在教学中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个别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学生还习惯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不注意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而且学生对这一课知识点的落实还有待以后的检查。但从我个人教学感受而言,我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间相互协作的精神。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逐步完善这种教学模式。

【篇九】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又一篇纪念柔石、白莽等五位青年革命作家的悼文。在这篇悼文中,鲁迅深情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绩,愤怒控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表明了鲁迅先生无比愤慨、英勇抗争的精神。鲁迅怎样叙写五烈士的光辉业绩?怎样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法西斯暴行?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二、复习预习

了解背景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抨击吃人的旧礼教和封建制度,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旗手。后参加左联的领导工作,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艺运动的主将。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

左联 全称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由文学研究会、创造社、鲁迅先生发起的进步青年所组成的文学组织,鲁迅在“左联”成立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当选为常委。“左联”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并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工作方针,主张“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持、持久,而且要注重实力”。 左联五烈士:李伟森 胡也频 柔石 白莽 冯铿

二、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字音字形

不屑(xi) 竦身(sǒng)

押解(ji) 吮血(shǔn)

涅槃(pán) 信札(zhá)

累及(lěi) 爱憎(zēng)

考点/易错点

1、字词的音、形、义;

2、字音字形辨析类题目。 朱棣(dì) 冯铿(kēng) 囚系(xì) 寥寥(liáo liáo)淤积(yū) 偈子(jì) 客栈(zhàn)

知识点2

重点字词释义:

1、词语解释

竦身:身体向上耸。

不屑:认为不值得(做)。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到坏人手里。 惴惴:忧愁,恐惧。

情随事迁:心情随着事情的变化而变化。

人心惟危:人心险恶难测。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眷眷:怀念,依依不舍。

拳拳:诚挚恳切。

延口残喘:延长一口残余的呼吸。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考点/易错点

文章重点词语的辨析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不能忘却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