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发散思维与作文立意

写作指导 zuowen 3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如何运用发散性思维写好材料作文

如何运用发散性思维写好材料作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发散性思维,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那么,什么是发散性思维?我们又该如何运用发散思维来写好材料作文呢?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人类智力的性质》一书中指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己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向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要正确把握发散性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变通性,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

运用发散思维写作材料作文,就是要根据发散思维的这三大特征,对材料(或题目),作不同角度、不同方面的分析,以确定不同的立意,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写作点。

我们先以材料《薛谭学讴》为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谢求返,终身不敢言归。

我们该如何运用发散思维来思考上述材料呢?可以先提出如下问

【篇二】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发散思维作文训练案例 Microsoft Word 文档

发散思维作文训练案例

所谓作文中的发散思维立意,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不同方面去思维,确定不同的立意,并从中选择最佳的文章立意。发散思维方式的立意可以形象比喻为:题目或材料为一盏发光的灯,思维为一道道光束向周围发散,立意为每个光束所照到的周围物体。所以有很多好的立意是客观存在的,要通过思维的光束去发掘它们。对于学生而言,生活经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个体存在着差异,所以学生写作擅长的立意也不同。利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找出适合自己的立意,从而为写出好文章打好坚实的基矗可以说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极为典型的一种。思维不发散,就不具备真正的联想能力,也就不能真正做到创新。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发散性思维的思维图式,其立意方法用流程图表示如下: 以中考作文题为例来阐述如何利用发散思维进行文章立意。在原有的材料中,如果采用发散思维,将形成几个立意。从鹰妈妈对幼鹰锻炼做法的角度立意为:对孩子不能溺爱,应该让孩子自立自强;从幼鹰情感的角度立意为:被迫接受锻炼,最终学到了本领并自立,理解和证明了老一辈是对自己用心良苦;从幼鹰接受锻炼过程的角度立意为:逆境易成才。但在考场作文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皱眉蹙额,搜索枯肠,仍是思路不畅,笔下艰涩,文章枯燥乏味,叫人不忍卒读;而有些学生则仿佛文思如潮,左右逢源,文章写得痛快淋漓有声有色。应该说同是高中生,他们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相差并不是太远。前者看后者文章也往往慨叹:“这些内容我也知道,只是当时想不起来。”实际上,前一类学生的问题主要是不善于联想;而后一类学生则一般具有较强的联想能力,善于“由此及彼”地调动记忆仓库中的有关知识。

下面我们来尝试着以“风”为话题进行审题立意。

话题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象作文,联想作文。围绕“风”做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所谓合理,就是文章的主题不能脱离风而凭空想象。首先就要联想起与风有关的一切,从成因,形状,性质,作用以及有关风的历史典故和习语俗语中寻找风的影子和神韵。

[角度一]大自然的风

一、描写自然的风或美或恶,抒发自己的情怀或爱或憎(写景状物,抒情、抒情散文)

二、介绍风的知识,或说明或想象 谈怎样利用风为人类造福(以说明为主、兼以描写。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科幻小说)

1、风是自然的馈赠还是自然的惩罚

2、风化、台风、沙尘暴、美国卡特里那飓风——人与自然如何相处,强调风带给人类的灾难,联系时代问题,如《假如我能给风上色》。

3、四季之风——热爱自然

4、暴风雨——直面挫折、勇于战胜

5、大自然的艺术家(可做上佳美文)——给大地以起伏的韵致,飘逸的神韵。如破浪,飘飞的落叶,浮云,稻浪等等。

6、风化,风蚀作用的启示——防微杜渐,目标如一。常人只注重其凌厉迅猛的一面,而忽视其坚韧和百折不挠的一面。在人生道路中,要防微杜渐,目标如一,才能取得大成功。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富有改造精神和能动意识。和风细雨,春风化雨与狂风暴雨,沙尘暴等产生的不同效果。要乘风破浪,争取对事物的主动驾驭和利用。联系人生和社会实际深化话题。

7、学孔明借东风——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条件

8、成因方面:是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虽然无色无味无形,但却有产生和起源的深层的自然规律——一切皆在规律之中。任何看似扑朔迷离的东西其本身并不具有诡异性,人可以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疑惑。要有探究精神和怀疑意识,通过理性思考和科学认知,揭穿现代社会中上演的大量神话中的骗局,与一切蛊惑人心的非法言行作斗争。

9、流动性,灵活性——为人处事上随机应变,应时而动,因势利导。审美意趣上象征着洒脱,自由。可联系实际谈现实问题,也可以从精神层面做升华。

10、个性张扬而有生命活力。它的存在总会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大自然的风吹草动,涛走云飞等都是他的行迹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敢于表现自己,坚持正义但同时要辨证分析,首先要做生命能量的储备,要深沉而有节度才能避免浮躁和轻妄之举。可做议论文,也可以就某一方面单说,加强观点,作出新颖之文。

11、同样是风,来源不同,性质不同。来自海洋的风和来自沙漠的风就有明显的区别,所到之处,影响也不同。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和我们所生活的环境无所不在各种或好或坏的风气之中,接受熏染也酝酿气团,受特定风气的或好或坏的影响也影响他人。所以要对自己所置身的环境和成长空间,甚至自己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反思意识和批判精神,独立思考,明白一切事物的有限性,有不断的有走向远方永久冲动,不盲目和迷信。同时要对社会有责任心,敢于引领时代风气之先,开拓新的时代风气和生命精神。

12、微风——润物细无声,默默无闻的人群

[角度二]社会之风

三、叙述描写社会上的优良之风或不良之风,赞美好人好事好风赏,揭露坏人坏事坏风气

四、评论社会上的优良之风或不良之风 扬善除恶 (加叙加议,以议为主 议论文)

1、风,气也,古人以气驭神,所谓节气,气势,风度,风采等都用以形容人由内而外,由神至形所具有的独特品格和精神气质。古往今来很多名者大家甚至隐者都具有这种品格和气质。可具体写:陶渊明的隐逸之风,苏东坡的豪迈之风,李白的飘逸之风,杜甫的忧思之风,魏晋人物的魏晋风度等等。可单独写某种,也可联结写。

2、学风、助学风、文明风尚、统一风潮《风吹大地暖人间》

3、送礼风、腐败风、流行风、****功之风、侠义之风、炒作风潮、盲目从众之风

4、拥有风一般的信念

5、不知源头、来去无踪的风——

6、无孔不入的风|——锐意创新、勇往直前

7、流动性强、无所羁绊——追寻无拘无束、自由的人生,像风一样自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8、永远不会停息的风——人类历史永远向前推进(从战国末年风萧萧易水寒的荆轲、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刘邦、南宋夜阑卧听风吹雨的陆游)

9、风中的人生——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高祖刘邦、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的易安居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八声甘州>柳永、风急天高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杜甫

任何材料都可能具备多义性,因此立意也是多角度的。作文材料、话题有它的基本意义,但围绕这个基本意义却可以引申出许多相关的立意,我们用发散思维去考虑立意,就能从多种立意中找出最适合自己作文的主旨,下起笔来也就能纲举目张了。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靠平时长期有意识地培养而形成的。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多种问题的情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多方向地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和操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得到足够的创造空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发散顾名思义就是向四面八方展开、扩大、分散。发散思维就是通过想象,让思想自由驰骋,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组合,得出两个或更多个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者方案。显然,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就像一个光源向四面八方发射一样,思考者从不同方向、方面去思考。所得到的答案肯定也是多个的,其中有些性质相同的,就是同种类的;另有一些是别人都没考虑到的,这就是有独创性的。如果我们把一普通答案记为1分,那么具有独创性的答案就至少应记为10分。这是因为,这种独一无二、前所未有的答案正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本质体现。也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只有经常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才能使人越来越聪明,思维的独创性越来越强。美国人伯纳姆在现代科学管理的基础上针对创造中的问题提出了著名的三问:(1)能不能取消?(2)能不能合并?(3)能不能用更简单的东西取代?仿照这三问,我们可以再来几问,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思维发菜。当别人充分展开思维的时候,旁人不要随便打断,更不是妄加评判。创造思维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发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有人认为科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是和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的,表示为公式就是:

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也可看出发散思维的重要。

正确把握发散思维。一是要保证思维的流畅性,即在思维过程中善于排除干扰,当然,旁人也不应该进行干扰;二是要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即触类旁通、闻一知十;三是要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即具有超常的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不"炒现饭"。

正确看待发散思维的结果。发散思维的结果并不一定都是有价值的,其中的某些结果可能不是错误的。这些并不影响我们的发散思维,正因为有错误,旁人和自己才能判断出正确;有价值的东西正是通过与无价值的东西的比较才能证实自己的价值。如果因为没有价值,或者出现错误,就否定发散思维,那是错误的。当然,我们应当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对其结果适时地进行收敛思维,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结合将地提高思维的质量。

训练题

(1)阿拉伯人,特别是信奉伊期兰教的穆斯林为何特别喜欢阿拉伯数字"7"?请你尽可能多的说出其原因。

(2)尽可能多地说出牛的好处。

(3)尽可能多地设想利用太阳光可以做些什么?

(4)尽可能多地说出收音机可以和哪些东西组合在一起?

(5)怎样才能达到取暖的目的?请您列出多种方法,越多越好。

(6)尽可能多地列出用"谈心"的方法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7)假设人长生不老,世界会怎样?

(8)"灯不亮了"是什么原因?

(9)尽可能多地说出既是红的,又可以吃的东西。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10)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联系,那么邮局还有什么用处?说得越多越好。

(11)给你一个冬瓜,你准备如何处理。

(12)请仿照"司机驾驶汽车"这个例句,用"驾驶"这个词说某某驾驶什么,越多越好。

答案:

(1)"7"重天是最高境界;"7"在简谱中是最高音;"7"是阿拉伯数字;北斗"7"星最吉祥

[正确答案是:北斗"7"星最吉祥]("正大综艺"第383期)

(2)牛可以耕田、拉车;牛肉可食;牛黄是名贵中药;牛皮可制革,做皮鞋、皮带;牛毛可加工成御寒的衣被等。

(3)可利用其光照作用,促进植物生长;可利用太阳能发电、取暖;可晒腊肉等。

(4)收音机可以和录音机、报时钟、镜子、台历、笔筒、话筒、灯等组合在一起。

(5)方法很多,如:用暖气、烤火、多穿衣服、多盖被子、跑步、做广播体操等。

(6)可以联络感情、多交朋友、沟通关系、消除误会;可以说一些在公开或大众场合不好说的问题;可以平等相待等。

(7)世界将人满为患,粮食匮乏,资源殆尽

(8)停电、电线断了、保险丝烧了、灯泡坏了

(9)西红、胡萝卜、火腿肠

(10)为出差乾收发电子邮件、卖饮料

(11)一般回答:红烧吃、炖汤喝离不开吃;创造性回答;雕刻成飞禽走兽的开头装点餐桌、用剃须刀练习刮胡子、研究冬瓜的生长规律、以冬瓜为题写一首诗

(12)一般回答:农民驾驶拖拉机、飞行员驾驶飞机等;创造性回答:我们驾驶历史的航船进入21世界,人们驾驶自己的爱情之舟驶入幸福的港湾等。

【篇三】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作文中要有发散思维

作文中要有发散思维

四川省合江县马街中学 周隆秀

写作课上,常常有学生为写不出满意的“800字”而发愁。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他们不会运用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导致思路枯竭,以至于泛泛而谈,只有空洞的议论或轻描淡写的述说,这样的文章读来干瘪无味,在评分场上当然得不了理想的分数。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训练:

1、联想和想象

社会生活本来就是纷繁复杂的,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可以看到同一事物的不同特点,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面对落花,有人赞美“化作春泥更护花”,有人感叹“流水落花春去矣,天上人间”,有人在唱“碧云天,黄花地”。所以,我们提倡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是让我们想象的翅膀飞到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从多个层面去综合,找出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这样写出的文章就血肉丰满。

同样是一个话题,“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有的考生想到了现代淳朴的农村妇女与古代满腹经文的县官对瘟疫的不同认知,写出了高考满分作文《石碑上的历史》,唤起了情感社会与理性社会的思考,给人以历史使命的凝重感。 有的同学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李白的“恰似飞燕倚新妆”写了《李白的眼泪》,进而想到屈原、比干,深刻地反映出李白的悲剧不是个人悲剧,而是一个历史悲剧、社会悲剧。

06年安徽高考的高分作文《读懂母亲》的作者就善于用发散思维,联想到不同时代不同人对母爱的解读:“孟郊读懂了母爱,写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名篇。郭沫若读懂了母爱,认为‘生命中有一种爱是最深的,最浓的,它就是母爱。’肖复兴读懂了母爱,认为‘世上有一部永远写不完的书,那便是母亲。’作者还想到了安金鹏读懂了母爱,他说‘如果说贫穷是一所大学,那我就说,我的农妇妈妈,她是我人生最好的导师’老舍读懂了母爱史铁生更是读懂了母亲”文章因联想而内容丰富,既有说服力又有文化底蕴,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无论怎样的题目,只要我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就能突破限制,得到新巧而富有创意的立意。请听一个古代的故事。一次,画院老师给学生出了一道难题:要求画一副花香图,但不许出现花朵。这确实有些困难,试想“花香”既无色又无形,怎么画?但聪明的学生经过思索后便自信的画了出来:一个满面春风的骑者正从春天的原野踏青归来,背景是桃红柳绿,近景是马蹄高抬,两只美丽的蝴蝶正围着那马蹄翩翩起舞!天!连马蹄都成了香的!于是恍然大悟:原来“限制”并不能捆住人的手脚,只要你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就能展翅飞翔!

再如08年浙江高考满分作文《感受乡村》,作者就展开飞翔的翅膀,想到了诗人霍尔顿的“我愿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想到了明代梅鼎祚的“半水半烟著柳,半风半雨催花”;想到罗丹·莫提格里昂对着妩媚的美女模特;想到凡高笔下的星空,庄严、深邃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作者把对乡村的感受,化为笔端的情感清泉,汩汩地流淌于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到一种夏日的清凉。

2、变换角度

如果观点是他人的,话也是别人说过千百遍的,这样的文章如同嚼蜡,滋味

全无。更何况照搬现有的思路必然是船头之路——越走越窄。倘若变换角度,则一定会海阔天空。比如文章《生活感悟》中的一个片段是这样写的:“一天,一位朋友突然问我:‘夏天是走路凉快还是坐着凉快?’我突口而出:‘当然是走路凉快,因为有风。’朋友又问:‘是单衣挡得住阳光,还是厚棉衣挡得住阳光?’‘当然是棉衣。这么简单的问题也值得问?’朋友连声说道:‘别忙!别忙!照你的逻辑,夏天穿棉衣走路的人就应该是世界上顶顶聪明的人了?’我愕然!是啊,人们往往把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看得简单,却不去思考其中的奥妙。” 文章虽不长却含义隽永,这恐怕就是作者深挖一层所致吧!“朋友”提出的问题,看似简单,只要深入地思考下去就会发现并不只是什么鸡毛蒜皮的小事了,简单中蕴含着复杂,小问题中折射出大道理。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又如08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很多考生针对“小龟与老鹰”的材料,都从规律、放弃角度来构思作文,而吉林一考生却变换角度,从善意的反面构思,写出《不要让善意插错了枝头》一文,在开篇极力渲染善意的各种好处后,一个急转,论述“不是所有的善意都有好的结果,善意,有时候也会插错了枝头。”进而告诫我们:做事应该有个“度”,应该“三思而后行”。这样的作文不仅立意新,而且还高人一筹。

有一个事例可以更现实的告诉我们变换角度的好处:有一家人(夫妻俩和一个5岁的孩子)去找出租房。他们看到一则出租广告,就赶紧跑去。房子很好,然而房东却说:“我的公寓不租给有孩子的住户。”夫妻俩听了,大失所望的走开了。5岁的孩子把一切看在眼里,他又返回去敲开房东的门,对房东说:“老爷爷,这个房子我租了,我没有孩子,我只带来两个大人。”房东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最后把房子租给了他们。试想,如果孩子的父母依照惯性思维,装出一副可怜相,苦苦地哀求,述说自己多么需要这个房子,甚至出高价,也不能解决房子问题,而5岁的孩子却变个角度,从父母带孩子转向孩子带父母,问题迎刃而解,这就是发散思维的妙处。

俗语说:“水随器而圆,人随水而变通”。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多观察、勤动脑,用发散思维深入一层去思考,变换角度写出的文章就一定会满意十分。

【篇四】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diwen论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编号: 学籍号:

姓 名:刘弟文 邮 编:616556

通讯地址:雷波县黄琅中学

指导老师:聂海燕 电 话:5624527

专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题 目:论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论发散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刘弟文

[内容提要]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是要抓好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不断创新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表现出了最本质的思维特征――创新,即思维的求异性。而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思维方面的,如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可以说是因为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到作文教学的失误:不注重思维训练,从而使写作这一思维性很强的科学,脱离了思维的规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

[关键词] 发散性思维 求异性 创新 发散机智 转向机智 创优机智

“思维是无形的文章,文章是有形的思维。”这句话精辟地揭示出文章是思维形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关键是要抓好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因为学生作文的过程,就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不断创新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表现出了最本质的思维特征――创新,即思维的求异性。而求异的实质在于创新,目前,学生作文中反映的问题很多都属于思维方面的,如结构的模式化,语言的成品化,材料的通用化,可以说是因为学生的思路过于狭窄,思维混乱造成的。写人,则千人一面;状物,则万物一色;叙事说理,则往往拾人牙慧。况且学生手头上“作文选”“范文集”比比皆是,作文抄袭成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不能不归结到作文教学的失误:不注重思维训练,从而使写作这一思维性很强的科学,脱离了思维的规律。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显得特别重要。作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运用的培养呢?我认为应当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探索和试验。

一、加强“双基”教学 优化思维环境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过程的两个重要特征。(间接性就是以其它事物为媒介来认识客观事物,即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或把握那些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可能感知到的事物,预见和推知事物发展的进程;而思维的概括性就是把同一类的事物的共同特征和本质特征抽取出来加以概括。)由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重要特征,我们不难得知,人的思维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进行的,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握好每个教学环节所构成的这个特定的环境,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其它环境,切实注意多方面创设和优化思维环境,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如班级可以自己创办学生刊物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这样一个平台,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的成就感中强化作文的动机。某老师曾在所教班试办了这样一种学生刊物,每期刊出学生优秀作文十余篇,组稿、编辑由学生轮流担任,筛选作文时适当照顾进步大的作文,同时定期选评出最佳作文。 刊物办得有生有色,而同学们的写作动机是日趋强烈,作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而发散性思维的展开,必须建立在牢固掌握丰富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只有记忆系统中和知识越丰富,思维的发散点就越多,也就越容易广泛地联想和进行深入的逻辑推理;发散性思维的展开,还必须建立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能。实践证明,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越熟练,思维发散的起点就越高,作文在立意、遣词、造句、结构上就越有新意,作文表现出的水平也就越高。

二、训练发散思维机智 加强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运用

1、 发散机智

什么是发散机智呢?即在一个问题面前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思维尽可能向多方面发散的一种思维能力。

如何训练学生的发散机智呢?教师可以在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很多方面去进行探索和实践。例如:一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了“春风( )细柳,淡月( )梅花。”让学生动脑筋想出一字填在两组词语中间的括号中,使之成为两句意思清楚通顺的句子,并看谁填的字所构成句子表达的意境最好。很多学生开始认为很容易,分别在“春风”、“细柳”两词中间填了“吹、刮、拂”,在“淡月”“梅花”两词中间填出了“照、射、晃”而有两个同学,一个在春风细柳中间填了一个“扶”字,一个在淡月梅花中间填了一个“失”字,师生一起分析后都觉得“春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这句所表达出的意境最优美。常对学生进行类似的训练,能够增强学生思维发散的流畅性。

2、 转向机智

何为转向机智?即思维在某一方面受阻时马上转向另一方面的一种思维能力。例如:在一堂说话训练课上,我出了“深山藏古寺”这一说话题目。让学生用语言把这一题目的意思描述出来,要求在其描述中必须体现出“藏”字的意思。学生看着这个题目都很茫然。众说纷纭起来:

“在一座大山中,在密林深处隐隐约约地露出了寺院黄屋檐的一角来。”

“在起伏的山峦深处,有一座白色的佛塔在阳光下格外地醒目”

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大家的描述都非常精彩,但与文题里的“藏”字都不很切题。佛塔、寺院这些都与古寺有关,但同学的精彩描述里都未能很好地解决题眼‘藏’字,要体现出古寺藏在深山中同学们就要开动脑子,不能把思路死放在寺院本身上要多方面来考虑,请同学们想想与古寺相关的除了寺庙本身外还会有什么与寺庙有关系呢?”

“庙子里的和尚。”一学生答道。

“对了,大家想想深山藏得往古寺,但能不能藏得往和尚呢?你们不妨把思路反其道而行之,在和尚身上打打主意呢。”

这一点拨,学生们茅塞顿开,个个作出了精彩的描述来。

3、 创优机智

创优机智,就是从发散机智所提出的多种设想与假设中寻求最佳的组合来构思和行文的思维过程。是在大量发散思维收集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判断,选择最有价值的设想,好比一个人面临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要设法找到一条通向目的地的最佳路线一样。作文运思的过程,可以说是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多次循环反复的过程。 因而,我们说:人的思维活动是写作的核心。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自觉地把思维规律运用于作文教学,帮助学生自觉的运用规律,使文章的格调、意境升华到一个新高度。 那么,怎样才能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运用呢?

(一)、激发兴趣,敢于质疑,鼓励思维求新。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快感和兴致的激发剂和推动器。强烈的兴趣是靠学生

在求异质疑中产生的。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同时,兴趣还可以培养人的主动性和顽强性,能强烈地吸引人去创造和探索,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巴尔扎克也说:“兴趣比一切人为的阻力都强。”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发散性思维运用的兴趣,关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求异心理”,让他们敢于质疑求异,善于提出问题。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用新的眼光、新的概念来审视一切、分析一切。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和间接进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反其意而为之。如“这山望着那山高”,本来含有贬义,是指责那些见异思迁、朝三暮四的人。有一位学生却敢于从新的角度进行质疑:难道“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对吗?人类不就是在不满足后不断攀登而进步的吗?因而,他以《把眼光投向高山》为题写了一篇议论文,文中对此话赋予了新意,赞扬了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以鲁迅弃医从文、冯骥才弃球求文为例,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使文章有了时代性和新意。所以,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质疑求异心理,来激发学生敢于不囿于传统思维模式,不断写出富有时代感、有新意的作文来。

(二)、打破定势,解放思想,培养思维方法。

据报载:美国的大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常有独特的创新见解;而我国留美学生平时学习很刻苦,学习成绩也很不错,但写毕业论文时却四平八稳,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思维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长期以来,我国作文教学多运用定向思维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不敢越雷池半步。我们应该培养学生运用思维,从多角度、多元化、多维式去考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打破常规。

总之,在思维过程中以上三种思维机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常常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既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机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要注意学生能聚敛思维力的培养和在作文中的运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应变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重视对作文教学中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运用。

参考书目:

1、卢家楣主编,《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上海人民出版社

2、汪安圣主编,《思维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叶奕乾主编,《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作文时运用发散思维收集材料 发散思维与作文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