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学情分析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理解郭橐驼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第一课时

【独立自学】

一、走近作家作品

1、柳宗元(公元773一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又官至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自小喜欢读书,当其四岁就熟读了十几篇深奥的古代辞赋,十岁便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二十一岁考取进士。曾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顺宗时,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

柳宗元的政论文和哲理性散文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无神论的观点。如《封建论》、《夭对》等。柳宗元的文学性传记散文,大都取材于劳动人民。如《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都写得精湛感人,表现了作者本人的正直品格,寄托了他的政治主张,反映了社会现实,可以说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一个新发展。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

2、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时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本文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二、字词积累

Ⅰ、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橐(tu)驼 病偻(lǚ) 移徙(xǐ) 硕(shu)茂 蕃(fán) .....

窥伺(kuī sì) 孳(zī) 莳(shì) 勖(xù) 缫(sāo) 豚(tún) .......

长(zhǎng)人者 飧饔(sūn yōng) ...

Ⅱ、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而,通“尔”,你们)

(二)、古今异义词:

1、故乡人号之“驼” (故,所以;乡,乡里)

2、不抑耗其实而已 (其,它们;实,结果实)

3、其实害之 (其,那;实,实际上)

4、得养人术 (养,治理;人,百姓)

(三)、词类活用:

1、名作动:

①不知始何名 ( 叫 )

②病瘘,隆然伏行 (患病 )

③名我固当 (称呼 )

④早实以蕃 (结果实)

⑤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⑥其莳也若子 (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⑦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爪抓,掐)

⑧传其事以为官戒 (作传)

⑨而卒以祸 (祸,受到祸害)

⑩移之官理可乎 (做官)

2、名作状:

① 旦视而暮抚 (旦,在早上;暮,在晚上)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日,一天天)

3、形容词用作动词

①见长人者好烦其令 (使繁多,不断地发布)

②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保全)

③遂而鸡豚 (遂,成,喂大)

4、使动用法:

① 以致其性焉尔 (使达到)

② 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茂盛)

③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 ④ 鸣鼓而聚之 (鸣,使发出响声,敲响;聚,使聚集)

⑤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蕃,使繁荣,子孙兴旺;安,使安乐)

5、意动用法: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四)、特殊句式:

1、理,非吾业也。 (判断句,以“也”式表示判断)

2、不知始何名。 (宾语前置,名何——叫什么)

3、故不我若也。 (宾语前置,若我——如我)

4、吾又何能为哉! (宾语前置,能为何——能够做什么)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

6、然吾居乡。 (省略句,于,在)

7、而卒以祸。 (省略句,之,指代“好烦其令”。“以之”,因此)

8、传其事以为官戒。 (省略句,之,它,指代“本传”)

9、移之官理可乎? (省略句,于,到)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五)一词多义:

(1)虽

虽窥伺效慕 ( 即使 )

虽曰爱之 ( 虽然 )

(2)故

其土欲故 ( 旧 )

故不我若也 ( 所以 )

(3)实

早实以蕃 (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 (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 (实际)

(4)若

其置也若弃 ( 像 )

若不过焉则不及 ( 如果 )

故不我若也 (如,及,比得上)

(5)而

鸣鼓而聚之 (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 (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 (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驼业种树 (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 ( 职业 )

(7)然

隆然伏行 (的样子)

既然已 ( 这样 )

然吾居乡 ( 然而 )

(8)病

病瘘 (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 ( 困苦 )

(9)者

有类橐驼者 (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 ( 的人 )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

(10)以

以致其性焉尔 ( 来 )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 把 )

早实以蕃 (表并列的连词)

而卒以祸 (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来,表目的的连词)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表修饰的连词)

(11)且

无不活,且硕茂 (而且)

吾小人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 ( 又 )

(12)传

种树郭橐驼传 (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 ( 作传 )

三、主要内容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了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四、主要手法和艺术特点

1、语言简洁而生动

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短短的几句话中,这种笔法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劝谏婉约而多讽

本文结尾一句道出了写作意图,那就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它有着委婉

含蓄的特点,也间杂着幽默的成分。柳宗元这篇人物传记,也是通过故事进行劝诫的,这决定了它“婉约而多讽”的风格。这种风格基本上是通过所传人物的话语表现出来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3、对比鲜明而有力

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检测验学】

请翻译下列句子。 1、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参考: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恨他。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啊,其实,我又有能(特别)做些什么呢?” 2、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参考: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得是松是紧,这样树的天性就与实际情况一天天地相背离了了。 3、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参考:我郭橐驼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本事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来让它的本性尽量发展罢了。 4、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番。

参考:大家看到橐驼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又早又多。

第二课时

【合作互学】与【展示竞学】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书下注释,疏通文意,划出不懂的字词句; 同时,请找出认为是重点的词语并注出意义及用法;

2、检查初读掌握情况:

①请一生朗读课文,师纠正读音及停顿,评价朗读情况

②请一生说明找出的重点词语及其意义和用法,教师伺机加以点拨。

二、研读探究

1、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一般人物传记,主要写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个性,本

【篇二】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答案版)

内容:《种树郭橐驼传》(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翻译时落实文言现象。

2、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设事明理的方法。

一、学习情境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税,人民不堪重负,“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修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另一篇文章:《种树郭橐驼传》。

二、知识导学

1、关于柳宗元其人:

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2.关于柳宗元的文章:

论 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 寓 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 记: 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3.柳宗元的诗: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三、自主学习

1、识记下列加横线的字音:

郭橐驼(tuó) 为观游(wéi) 名我固当(dàng) 窥伺效慕(sì )早实以蕃(fán)木寿且孳(zī)其莳若子(shì)好烦其令(hào)

勖尔植(xù) 缫而绪(sāo)遂而鸡豚(tún)辍飧饔(sūn; yōng)

2、解释下列句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不知始名 当初

②.驼业种树 以为业

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即或

④.凡植木之性 方法

⑤.非有能硕茂之也 使硕大

⑥.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树干

⑦.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代词,道

⑧.字而幼孩 养育

⑨.故病且怠 穷困

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以之为”,把作

四、拓展阅读: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它有着)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如果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用牙齿咬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方法。然而捉到后晾干把它用来作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去除死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这种蛇的人,充抵他的赋税缴纳。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

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内容:《种树郭橐驼传》(第二课时)

三、探究与展示

1、翻译并研读课文:

① 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 阅读第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郭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碍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2、讨论此文的写作特色: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1)、文章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答: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2)、文章都用了那些对比? (答案:(1)郭橐驼与其他种树者的对比; (2)其他种树者中过于疏懒者与过勤勉者之间的对比;

(3)用种树之理与为官之理做对比。)

四、总结(从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上进行总结)

(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碍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四、拓展提升:得法其中。

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

一棵核桃树

刘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10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篇三】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学案

班级: 姓名:

预习导读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学前导引】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都在沙漠戈壁上种树。其中一人在种好以后经常给树浇水,以保持充足的水分,而且精心管理。而另一个人则在种好后给树浇了适量的水便不再管它,只是隔一段时间来看一看。一年后,两人种的树都长大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大风,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第一个人种的树大部分被风刮倒,有的连根拔起;而第二个人种的树却安然无恙。后来第二个人解释,浇水多了,树根便不再往深处扎,而浇水少,树为了生存,根拼命往下扎,结果反而长得更牢固。 故事当然是有深刻的寓意。本文也是写种树的,而且也有深刻的寓意。它的寓意是什么呢?读了文章,同学们就明白了。

【学习目标】

1.重点掌握“病、致、本、若”等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类比与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文章的深刻寓意。

【作者简介】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字 ,河东人,世称“ ”,曾被贬为柳州刺史,也称“ ”。他和韩愈共同发起了唐代“ ” ,主张“ ”。作品收在 里。

为 之一。其作品有 。

2.柳宗元的文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代表作《封建论》,《捕蛇者说》。

寓言:继承传统,并加以发展。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如《黔之驴》。 传记: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直接刻画山水景色的作品,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代表作有《小石潭记》等。

3.柳宗元的诗:

幽峭疏淡,用功精细,苏轼认为柳诗在韦应物之上,说他的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也就是杨万里所说“句淡雅而味深长”。代表作有《江雪》、《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等。

4.写作背景: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

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预习检测题】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郭橐驼( ) 病偻( ) 移徙( ) 窥伺( ) 早实以蕃( ) 木寿且孳( ) 其莳若子( ) 好烦其令( ) 勖尔植( ) 缫而绪( ) 遂而鸡豚( ) 辍飧饔(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⑴既然已

⑵早缫而绪

3.找出下列句中的活用字词。

(1)名我固当 (2)驼业种树

(3)且硕茂,早实以蕃 (4)非有能硕茂之也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7)其莳也若子 (8)鸣鼓而聚之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积累重要文言词语。

1、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3、质疑答疑。(记下你的疑问)

4、文言词语积累。

(1)病:

病偻,隆然伏行(动词,生病)

君之病在肠胃(名词,重病)

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也(名词,缺点)

君子病无能焉(动词,担心)

故病且怠(形容词,穷困)

今日病矣,吾助苗长矣(形容词,疲劳)

(2)致: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尽)

乃能衔哀致诚(动词,表达)

将成家而致汝(使来)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闲情逸致(名词,情趣)

专心致志(动词,集中)

学以致用(动词,达到)

(3)本:

其本欲舒(名词,树木的根)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名词,树干)

抑本其成败之迹(动词,推究,探求)

本末倒置(名词,根本、基础的东西)

变本加厉(本来的,原来的)

(4)若:

若甚怜焉(副词,好像)

故不我若也(动词,如,赶得上,比得上)

若不过焉则不及(连词,如果)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动词,像)

二、再读课文,揣摩寓意,并体会本文的写作手法。

1、朗读课文,概括各段大意。

(1)交待橐驼身世。

(2)介绍郭橐驼种树绝技。

(3)畅谈种树经验。

(4)由种树引申出为官治民。

(5)交待作传目的。

2、研读第三段,思考探究。

(1)郭橐驼种树的经验方法是什么?他植者又是如何做的?

郭橐驼:“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种时:“其本欲舒,其培欲故,其筑欲密。”

种后:“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他植者:种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种后:“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2)本段阐述种树的道理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对比。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

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

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郭橐驼:“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

之也。”

他植者:“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3、研读第四段,探究“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养树 养人

根拳而土易 促尔耕

旦视而暮抚 虽曰爱之, 勖尔植

已去而复顾 其实害之; 督尔获

爪其肤以验 虽曰忧之, 早缫而绪

摇其本以观 其实仇之。 早织而缕

字则幼孩

遂而鸡豚

勤虑害树 (类比) 繁政扰民

4、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课文主旨?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三、由郭橐驼种树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 仿照第四段文字,以下面的句子开头,另写一段,以育人之道,接第五段。可适当改写。

问者曰 :“以子之道,移之育人之理,可乎?”驼曰:“ 。”

示例一:我知种树而已,育人,非吾业也.然吾居于乡,见长者督其子之学,不令从于己之所好也,谆而嘱之,欲使其达而遂其志也,为之计深远也,实则不然。善育者,则

将顺其喜好而疏之,尽其禀赋,使其乐而不知倦也。若是,则与吾业者亦有类乎?

【巩固训练】

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A.郭橐驼,不知始何名(当初) B.凡植木之性 (方法)

C.去不复顾(离开) D.以子之道,移之官理 (治,统治)

2.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B)

A.吾又何能为哉? B.既然已

C.苛有能反是者 D.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3.解释加横线的虚词

A.名我固当(本来) 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没有人)

C.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连词,来) D.若甚怜焉 (副词,好像)

4.选出加横线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C )

A.非有能硕茂之也 B.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C.驼业种树 D.鸣鼓而聚之

5.翻译下列句子

A.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B.若不过焉则不及

C.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D.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

【篇四】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偻”等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手法。

3.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2、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了解“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及其现实意义。

教法:点拨、答疑、引导、讲解

课时: 1-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部分

(一)、作家作品

柳宗元(773-81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曾任唐朝礼部员外郎,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被贬,晚年居官柳州刺史,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一生创作600多篇作品,有诗有文,如《黔之驴》《小石潭记》《愚溪诗序》《捕蛇者说》《江雪》《渔翁》等,著有《柳河东集》。

(二)、体裁与背景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合作探究部分:

一、导入新课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两位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在古文理论上有相同的见解。但韩愈在排斥佛老、复兴儒学、提倡师道方面贡献较大,我们曾学过他的《师说》;而柳宗元则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映了"苛政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外一篇《种树郭橐驼传》。

二、积累文言知识,梳理文意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读音及停顿。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3、检查自主学习篇的习题,教师答疑。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1、《种树郭橐驼传》以一个什么故事寄寓了什么道理?

以郭橐驼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方法养树的故事,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深刻道理。

2、请学生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1)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2)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3)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4)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5)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合作探究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徏”,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课堂小结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但文章却不是直接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介绍橐驼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种树”与“治民”联系起来,委婉含蓄的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其写作特点主要有:对比与映衬,婉约而多讽,简洁而生动。

六、拓展联想

结合儿童教育谈谈“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现实意义。

说法参考:

树木与树人的道理也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教育规律实施教育。然而当前对儿童过度关注或放任自流,揠苗助长,或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等现象严重存在。因此,作者提出的“顺天致性”的观念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引导我们自觉抵制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发展的错误做法,它提示我们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性以致其性”的教育规律办事,以确保儿童的健康成长。

<p align=right>汤惠芳</p>

【篇五】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1

2

3

4

【篇六】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制作人:梁琴 2014.4.14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在充分预习、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导学案。

2.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探讨,答疑解惑。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

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阅读初体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2.想一想,自己从课文中能学到什么?用红笔在课文中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预 习 案】——再读课文,高效预习

【知识链接·知人论世】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

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他的创作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黔之驴》)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渔翁》、《江雪》)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寓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种树郭橐驼传》一文作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当时作者正在长安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 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 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盘剥。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关于繁政扰民有生动的表述:“悍

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采用虚拟的艺术手法,创作了这篇传记体讽喻散文,以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繁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郭橐驼( ) 伛偻( ) 佝偻( )

名我固当( )窥伺效慕( )早实以蕃( )木寿且孳( ) 其莳若子( ) 好烦其令( ) 勖尔植( )

缫而绪( ) 遂而鸡豚( ) 辍飧饔( )

2、根据提示,选择下列文句中虚词的正确用法.

以(A.连词,又,并且,表递进并列关系;B.连词,表修饰关系;C.连词,来,用来,表目的;D.凭,介词)

①且硕茂,早实以蕃 ( A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 D ) ③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 ( C )④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 B )

且(A.连词,而且;B.连词,况且;C.连词,尚且;D.副词,姑且;E.副词,将近)

①郭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A )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E )③且壮士不死即已( B )

④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 ) ⑤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 )

3、整理相关文言知识点:提示:①通假字②古今异义③一词多义④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意动)⑤特殊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

4、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

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 垂泪千行便濯缨【3】【1】故道风烟在,翁仲【2】遗墟。

注:【1】伏波,东汉伏波将军马援。【2】翁仲,传说是秦时巨人。【3】濯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表明自己与好友刘禹锡(字梦得)都是清流,不是浊流,不言委屈,而人知其含冤。

① 这首诗从题材上看应属于 赠别诗 /送别诗 (类别)。(2分) ② 本诗颈联(五六两句)在表情达意上有何特点?试说说其妙处。(4分)

正话反说,寓庄于谐,似调侃,类解嘲:倘若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慵

疏”,非懒散粗疏也,意谓迂直,坚持操守,固其本性也,无怪乎新贵与你我冰炭不相容。

③ 是什么促使诗人“垂泪千行”?请结合全诗加以剖析。(4分) 命运坎坷,前途渺茫,可垂泪;生离死别,无缘再见,可垂泪;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可垂泪;新贵弄权,国之日衰,亦可垂泪。断肠人相别,国事家事,可忧可叹。

【探 究 案】——研读文本,探究深化

【合作探究·研读剖析】

东晋 “五柳先生”陶渊明就在归隐后专门在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朋友索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而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州边 ”的说法,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关于种树的文章,看看柳宗元对于种树有何独到的见解。第一课时着重解决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第二课时,分析课文,理解寓意,体会注重现实问题的风格。

一、翻译下列句子,总结文章思路:

1、郭橐(tuó)驼,不知始何名。 橐驼:骆驼。 始:最初、原来。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种树郭橐驼传导学案 种树郭橐驼传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