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语文朗读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技巧和方法》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熟读、默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朗读,按其熟练程度和教学进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音正确,停顿适当,不错不漏;二是流畅,即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连贯;三是传神,即能熟练地运用语音和表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和神采。
朗读之前,需要分析作品的内容风格,对文章有深切的理解和把握。比如《春》的清新明丽,《沁园春雪》的雄浑,《天上的街市》的飘逸,《背影》的质朴、清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豪放,《登幽州台歌》的悲慨等等。对其风格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才能用想象展开内心的视角,身临其境,体其味,缘其情,然后才能渲染语音表情,化声音为形象,把握其情感的起伏,“怒而如潮”,“疾而如驰”,“舒而如云”,以语流的起伏跌宕在听者的心壁上引起同振共鸣,从而实现朗读的艺术效果。
朗读技巧的训练主要应处理好如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安排好停顿。首先是语法停顿,即是根据语句的语法结构所作的停顿。定语较长时,距中心语远的定语后要停顿;状语较长时,状语后要停顿;宾语、补语较长时,宾语、补语之前要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要作适当停顿。
其次是逻辑停顿,又叫强调停顿。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特殊含义,可以在语法停顿的基础上变化停顿的时间,或者不是在语法停顿的地方适当停顿,
从而表示出词组、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再次是结构停顿,即是表示文章的段落、层次等次的停顿。停顿的时间长短是段落长于句群,句群长于句子。停顿的等级根据停顿的时间可分为5级。一级停顿是题目与正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一般停三拍;二级停顿是句号、冒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停两拍;三级停顿是分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以停一拍到一拍半为宜;四级停顿是逗号所表示的停顿,一般为一拍;五级停顿是顿号所表示的停顿,是最短的停顿,大体上是半拍。
适当的停顿可使朗读者适当地换气,恰当地控制语速,更好地表达感情,可使听者更清晰地理解朗读的内容,受到更强烈的感染。
2.确定好重音。为了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感情的需要,往往要把某些词语和句子读得重些,这重读部分就是重音。
首先是语法重音,这是由语法结构形成的重音,可分为词组重音和句子重音。词组重音:联合关系短语同样重读;偏正短语修饰成分要重读;主谓关系短语,谓语重读;表结果、程度、情感的补语重读,如“打扫干净”、“悲伤极了”;动补短语,表趋向的动词重读,补语不重读。句子重音:短句谓语部分重读;句子主语是疑问代词时,主语重读;一般情况下,定语、状语、补语应读得较重。
其次是逻辑重音,这是根据上下文对句子中一些词语加以特殊强调从而重读的音节。逻辑重音比语法重音重而长,其位置不是固定的,它随着语言、说话人的意图和感情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或“今天的努力,就是明天的荣誉”,重音不同,所强调的意思也就不同。逻辑重音常用来表示夸张、强调、比喻、照应等。
还有感情重音,这是对文章中表达感情最浓烈的词句所加重的读音。其目
的是激发感情,唤起想象,使听者受到感染。感情重音与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有时是重叠的,感情最浓烈的词语,往往正是句子中最关键的词语,是逻辑上应强调的词语。为了取得好的效果,除了重读之外,还可以用长音、顿音、急音、徐读等特殊手法来表达。
3.掌握好语调。每个句子都有一定的语调。语调包括语音的高低、强弱、缓急3类。
语音的高低,是因声带的张弛而产生的区别。文句之中特别主要的字眼,或是前后彼此关联照应的词,发音需高一些。就一个句子而言,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需前低后高;意义完结的文句,祈求或是感激的文句,需要前高后低。语音的强弱,是因肺部呼出空气的多少而产生的区别。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头部应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其尾部应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强。语音的缓急,是声音与时间的关系。单位时间内,发音数少就缓,发音数多就急。含有庄重、敬畏、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应该急读。
朗读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教师范读、录音范读、提问接读、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表情朗读、分角色读、轮读、领读、分合读、自由读等等。对所读材料可采取全篇读、分段读、重点读等。
现代媒体的迅速发展为朗读教学提供了方便。电影、电视、录像、广播,以及语音实验室等都可以为朗读训练提供较好的示范材料和手段。一些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如《动物世界》、《话说长江》等,都是优秀的范例。人民教育出版社聘请著名播音员夏青、方明、常亮等,选择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制作成的
朗读录音带,语言规范,声情并茂,对学生是极好的示范和熏陶,学生自会在模仿中增强兴趣,提高朗读水平。有学者指出:“不读是语文的百病之源。”要加强课文朗读,精彩段落、关键句子要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变成学生自已的语言材料。重视了朗读教学这一环节,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将会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篇二】语文朗读教学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语文朗读教学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各自的角色当中,从小动物的角度去感受玫瑰花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乐趣”的大道理,这种感受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领悟得到的,不是靠教师的分析和讲解得到的。
三、发挥想象,演绎揣摩人物。
学习语文知识时,想象是领悟人物情感的前提,而领悟情感能够深化学生对情境的感知。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对于能揭示情境的一些词句,如描写神态、动作的词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再现,让学生迅速进入情境中体悟情感。比如,在教学《草船借箭》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地让学生反复地进行朗读,让学生从语言中去揣摩、判断当时人物的内心动机和想法,然后再让学生在每一句话的提示语中添加一些自己内心活动的词语来辅助自己去理解课文内容。
四、朗读形式多样,激趣入境。
朗读的形式有很多,有范读、领读、齐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等。老师需要采用各种形式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其中范读指导必不可少,由于小学生的模仿性强,所以教师适时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的范读以情感人,使学生身临其境,引起共鸣,从而激发学生朗读的激情。范读《再见了,亲人》时,教师用那饱含激情的语言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文章的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浮现在他们的面前??当然,不能让学生机械模仿教师的语调,要让学生学会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会出发,使学生在真正感受文章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行朗读活动,那样读出的感情才自然真切。表演读是低段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朗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五、培养朗读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外,还要善于发现并且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二是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适当地进行圈点勾画,这样能够有效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还能够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三是要让学生了解并且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有效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读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让他们终身受益。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的朗读能够让学生在品读中去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们坚信,当学生喜欢上了朗读,并且学会朗读的时候,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向往的乐园。
【篇三】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本文就从学生兴趣、习惯、文体角度、学段特点这几个角度入手,谈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关键词] 朗读教学;文体角度;学段特点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
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1[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带的五年级学生,班级中还有少数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学生的朗读兴趣与他们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三)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2[②]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1.低年级
这一年段的学生,他们掌握的词汇量少,对句子结构也不熟悉,而且内部言语还未很好地发展起来。《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低年级学生“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3[③]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方式。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低年段的学生设合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以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这个学段可运用“图文并茂”法,即看图说话,由图到文,指导朗读。比如朗读《家》中“泥土是种子的家”一句,伴随着朗读,老师要求孩子们配上自己的动作,有的孩子把将头枕在双手上,做成种子睡觉的样子;有的孩子将双手从胸前向上逐渐展开,做种子发芽状,这是儿童的朗读,也是他们自己独到的理解和体会。
2.中高年级
这一学段的学生,语文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在增多。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是朗读仍然很重要,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之间的关系。
中高年级,记叙文和说明文多了起来。相对来说,记叙文大都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较为适合安排朗读任务,尤其是对一些优美语句、有丰富内涵的语句,需要重点读、反复读。比如《黄河的主人》4[④]中第三自然段“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的读法。 生朗读。(六个数字读得越来越慢,甚至犹犹豫豫)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从插图来看,作者离得太远了,看不清羊皮筏子上的人。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除了插图,课文中怎么说的,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我的眼光被河心一个什么东西吸引住了。那是什么?正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吞没。”
师:谁还有别的读法?
生朗读。(前“一、二、三”声音较大,后“四、五、六”声音越来越小)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紧张得都不敢数了。
师:是啊,太让人担心了,人越多越担心,越不敢数了,你的感受更细腻了。
师:还有别的读法吗?
生:(朗读六个数字越来越快)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小小筏子,居然能坐六个人,多危险啊,显示了作者的惊叹与担心。
师:好,三种读法,三种理解,三种感受。
这个案例中,教师重视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利用对关键句的反复朗读作为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小小的六个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读出了自己的感悟,使得原本单调的朗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四)分析文体特点,合理运用朗读技巧。
苏教版小学语文书共有12本,其中包括记事类文章、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体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经思考与整理,笔者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四大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语文朗读教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两类文章主要出现在低中年级的课本上,大多是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很鲜明,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两个人物形象,多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处于这个年段的小学生,很善于模仿小动物说话的口吻,并且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能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因此,教师在基本指导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2.说明文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并不多见,我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体会语言的客观性,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这类文章需要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非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所以这类文章的可读性不强。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第21课《恐龙》这一课便是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和特点。这类文章语言朴实,基本没有什么波澜,语气也没什么太大的起伏变化。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于用平行语势,注意停连以及节奏的控制就可以了。
3.写景类文章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西湖》、《庐山的云雾》、《北大荒的秋天》等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
4.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不论是现代诗、童谣还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选择恰当的语势,把握好节奏,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文字简略,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学生初读时并不一定能完全体会诗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要讲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特别要注意学生不能个性地朗读古诗。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问题,然后正确读出这首诗,先不强调分音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后,再划分音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还有一类是现代诗或者儿童诗。这类诗短小精悍,学生能读懂字面的意思,教师在鼓励学生个性朗读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学诗歌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朗读时一定要深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注意重音、停连、节奏等。
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中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要注意不同文体的朗读会带来不同的感受。朗读凝聚着语文教学的精华,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在新课程改革的如今,朗读教学也同样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笔者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2] 罗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朗读训练方法尝试,2005年10月第5期.
[3] 张立.重视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中国教师,2006年6月第3期.语文朗读教学
[4] 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第一版.
[5] 王宗海主编.有效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浅谈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读是进行语文训练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内容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感悟和表达,意蕴的品位和赏析,语言的运用和积累,都是以读为重要手段。要保证语言文字训练到位,务必以读为本,充分发挥读的多重功能。但当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篇四】语文朗读教学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朗读不应外在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包孕于这些活动形式。也就是说,朗读在性质上应从属于“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语文实践活动”。
那么,在新课标背景下现实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具有哪些特点?
一、学生朗读表达具多元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学生个体的知识与生活经历不同,其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各不同。因此,朗读指导中教师不应拿着自己的一套标准要求学生,而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朗读一年级第二学期《坐井观天》一文第四小节,青蛙说:“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有的学生认为这里是“没有见识”的青蛙对小鸟善意的规劝,要读出劝告的语气;有的则认为这里是“自以为是”的青蛙对小鸟恶意的嘲讽,要把讥笑的语气读出来。这些体验反映出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理解,笔者认为都可以成立。
二、注重学生朗读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哪个学生朗读后,教师对其的指导都应是既肯定优点,
又指出存在的不足,而且还要让他反复“再实践”。这样,长年累月下来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
三、朗读评价具激励性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朗读水平的提高。评价时,要切实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在尊重个性,促其发展的前提下,对他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尽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设置朗读水平阶梯。如:“我们班又多了一颗朗读小明星,老师真开心呀!”“这一次你比刚才进步多了,如果你吐字更清晰一些,老师真的为你骄傲。”“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已至身于那个美妙绝伦的仙境了。”“如果你能读得更响亮些,让全班的同学都能听到你的声音,你会得到更多人的赞美。”“听,大家的掌声已经响起来了。”“不久的将来,你会是一名出色的演说家。”这类评价语言,更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篇五】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技巧的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加语言的音乐美,为了清晰准确地表情达意,往往有意地强调运用朗读技巧。
朗读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说话”,也称作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课堂朗读隶属于这种艺术。这种语言艺术的技巧,集中表现在对语言节奏的掌握和运用上。听一篇文章或一部文学作品的朗读,如果内容好,又朗读得好,常常比我们自己默读感受得更深。朗读又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不少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朗读教学的宝贵经验,能够正确处理讲解和朗读的关系,精讲多读,在分析课文思想及其写作手法的基础上重视范读,并懂得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朗读的技巧,发挥朗读的感人作用,才能准确而有感情地传达课文的思想内容,才能唤起同学们思想感情的共鸣,增强教学效果。
对于语文的课堂教学来说,朗读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这一环节,对教好语文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握好这一环节呢?我们应该除了正确、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激发读者的真实情感外,特别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运用。对各种体裁的文章,朗读时虽然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但由于表达方法和思想内容不同,又各有一些不同的技巧运用。各种朗读的技巧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配合,综合运用。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思想发展的脉络很重要,正确表达每一篇,每一段,以至每一句的态度、感情,并在声音语调中自然流露出来,做到“以情带声”更重要,这样,朗读就有了生命力,就能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一般地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只是强调了声音、语调等表达方式的变化,却忽视了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产生学生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自己能够找到合乎课文思想内容的正确的表达方法。在朗读教学中,教师除了正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他们的真实情感外,特别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运用。这里主要谈谈朗读文章时如何读准重音,如何恰当停顿,以及如何注重语速语调的变化。所谓语调中的重音,并不是加重声音使劲读出来,而是在文章朗读中为了表情达意,往往要郑重强调某个词或短语,所强调的这个词和短语,就叫它重音,也叫做重读。如果重音读得不准确,特别是文章中重点句子的重音若读不准,语言就会模糊不清,甚至会歪曲原意。要准确把握重音,就得搞清文章中所强调的词或短语,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这句话的含意,这句话和上下文的联系,它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等。
重音的表达,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方式,而是和语气紧密相关,要用语气带出重音。语调的重音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重读的,这叫语法重音;一种是为了突出句中的主要思想或强调句中的特殊感情而重读的,这叫逻辑重音。语气是由朗读者的态度、感情所决定的。文章中的主要词语和次要词语、重音和非重音是相对存在的。比如:在读“我们一定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这句话时,并不是所有的字都是一样轻重的,这句话里最突出、最显著的一个词是“一定”,也就是说“一定”一词在这句话里读起来要比其他各词都重,其他各词相对就得轻读。朗读时,重音不能过多,过多了就等
于没有重音,反而会使词语表达得不明确,重音越精,词语内容表达得越明确,只强调主要词语,不强调次要词语,主要的词语才能突出出来。
所谓停顿,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语句中间或者意群或者节拍群后面出现的间歇。朗读文章时,要想使气息完全服从于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就要在分析文章内容,掌握思想脉络的基础上,把层次、段落、句子乃至每个词语都加以分解和组合。凡是内在联系不紧密,中间就要断开,停顿一下,再接着往下读。朗读中,不可能把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匀匀整整地摆得一样,必然要有或短或长的停顿。比如,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这句话时,在“国”字、“个”字、“的”字后面毫无疑问是应该停顿一下的,只是“国”字后面停顿比较长,“个”字和“的”字后面停顿比较短而已。朗读“伐木工人正在回忆他亲切的笑语”这句话时,在“人”、“他”、“的”字的后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停顿。可见,一般的规律应该是:主语比较长的时候,主语后面应有停顿,宾语比较长的时候,宾语前面应有停顿,主语之后宾语之前都有停顿的时候,前一个停顿比后一个停顿要长。有时,在特殊语境中,人的内在感情突然发生变化时,也会造成心理上的停顿,朗读时也应该注意。当然,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有标点符号表示停顿,但是,要把写在纸上的文字变成有声语言,就不能只受标点符号的制约。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有时为了突出某一事物,强调某一观点,表达某种感情,反而需要停顿。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根据思想感情的需要却不一定停顿。如果完全按照标点符号去读,并死板地
硬套段与段之间停三秒,句号之间停两秒,逗号之间停一秒,这就会使朗读机械呆板,毫无生气。
朗读中的停顿,不管是语法停顿,还是逻辑停顿,甚至是特定环境下的人物心理活动的暂时停顿,都是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不是思想感情的中断和空白。只要恰当地停顿,便可以更好地发挥有声语言的组织、区分、转折、呼应、回味、想象等作用。如若停顿不当,必然会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破坏语意的完整。所谓语调,是表达说话人的态度或情感的一种语流调子,语速又是表示语流调子的快慢速度,朗读文章是否节奏明快、优美动听、语调的高低升降和语速的快慢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朗读文章时,往往声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时抑时扬。如何恰当处理好这些对立统一的两个侧面,这就是恰当运用语调和语速的问题。
朗读前,最好能根据文章的体裁,思想内容的发展变化,采用完全服从于能够充分表示思想感情所需要的语调和语速,从理解到表达,从表达又进一步理解,反复研究,反复上口试读,划上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必要的提示符号,下功夫揣摩节奏、语气的高低快慢、抑扬顿挫等,从中找出最恰当,最贴切的表达方式,还应该掌握各个句、段、节和全篇的表达方式,不要片面地认为,只有高调、强音,快速才能表达激情,这要看文章的具体内容,在特定的具体条件下,激情恰好要用低调、慢速来表达。例如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三个典型事例,这是全文的重点部分,其中有的多处是战士的答话,要注意到这个战士是千万个最可爱的人的代表,同时又是千万个平凡的
战士中的一员,他的口气要朴实、淳厚。朗读时语气要朴实自然,不要故作豪言壮语,拿出英雄腔来表现他与众不同。声音不可太高,速度就放慢一点,像拉家常一样地实实在在,这样才能显示出所要表现的人物崇高而宽广的精神境界,至此,全文的主题就突出来了。可见,朗读文章时,恰当运用语调和语速也是十分重要的,将注意力集中于内容中并深入到内容中去,让感情跟着内容走,使朗读自始至终保住思想感情的贯穿线。
当然,不同文体的朗读,对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的灵活运用各不相同。
一、议论文的朗读
议论文是以议论和说理为主要表达方法。它的特点是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科学地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朗读这类课文,应该把握住:
1.论点、论据和层次要读清楚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问题的主张、看法和态度,尤其是中心论点,它是一篇议论文的论述中心。论据又是用来证实论点正确与否的事实和道理,是一篇议论文议论和说理的核心。朗读时,应该恰当地交错运用重音、停顿、语速和语调等技巧。要把论点读得突出、鲜明,把论据读得准确、扎实,有说服力,绝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吞吞吐吐,更不能似是而非,软弱无力。朗读中,应该根据需要分别以相应的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对课文读得清清楚楚,才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论点的理解。议论文是一层一层分析问题的每一个层次读得要紧密,
【篇六】语文朗读教学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沧州市第十三中学–刘晓霞
[摘要] 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本文论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兴趣;求知欲;语感
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部分中,对朗读做出了明确的划定:“用平凡话准确、流通、有情绪地朗读课文。”即读一般的 现代文,“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断”;“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地朗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与各个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深入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情绪,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蕴藉美和形象美。语文朗读教学
一、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语文教学中,我就特别注重朗读教学。在讲析课文之前,总要认真地向学生有感情地范读几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仿照朗读课文,这已成为习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枯燥无味的文字变成了秀美的山水、迷人的画卷,变成了优美动听的欢歌、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人,真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能把学生带进五彩缤纷的世界,使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习兴趣盎然;有感情的朗读,能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习兴趣,目标就无从谈起,而朗读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没有朗读的课堂,经常是“满堂灌”、“满堂问”,课堂气氛的沉闷可想而知。朗读有如一味“兴奋剂”,撞击着学生的耳膜,震撼着学生的心灵,激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朗读的抑扬顿挫,有如旋律和谐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试想一下,曲高和寡的音乐尚且被众人所喜爱,雅俗共赏的朗读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为了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经常读一些文章给他们听,每个学生都安静的听,哪怕是那几个最调皮的学生,而且尽管只读一遍,他们却能快而准地说出各题的答案。由此可见,朗读是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有感情的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途径
朗读,是一种作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翰墨转化为有声语言,变更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加入的庞大的头脑活动历程。
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光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明确,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作为培育学生头脑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头脑本事强了,他的概括本事、表达本事、构造语言的本事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本事作用于语言上,学生一定会说得趋于简明、流通、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效果一定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语言上,学生就能渐渐取得发音清楚、音量适中、熏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说来,朗读本事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本事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育语感的一种好要领,应有效地增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语义和语法的能力。如果对精致的文章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范例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准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欠亨的句子,就会从情绪上感到不适,并加以倾轧。
三、有感情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一篇文章,特别是文学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内容,首先就是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文章的内容在人的头脑中产生印象,产生立体感。在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收到良好的效果,就要注重朗读教学。特别是中学段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反复朗读,体会思想感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于一篇文章,有感情地朗读,遍数多了,文章的意思在朗读中就清楚明白了。这里所说的朗读,不是指懒于动脑筋的走马观花似的朗读,而是指勤于眼、口、脑共同作用于文章的有感情的朗读。
四、朗读启真,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
引导学生对形象的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领悟,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理解、抽象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这就是通常所讲的“以美启真”。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部分、精彩片段进行反复吟诵,而这样的反复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在高声朗诵、低声吟咏中,通过声音把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技巧表现出来,引导学生入境入情,逐步领悟教材真谛。例如在教《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的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对生命的热爱,相信幸福的生活一定会来临,就要求学生边读边体会,时而语速缓慢、语气低沉,时而语气加快,语气越来越坚定,读出了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与热爱。学生在朗读中悟出了语速、语气的变化,再反复朗读,声音伴随着表情,显得声情并茂。在学生情绪高潮阶段,及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时你想到了什么?你心里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文中的人物吗?为什么?这时候,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的激发中迸发而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鉴美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情感,智力也同时得到发展。这时,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去花时间解释词语、分析句子,甚至讨论文章中心思想了。
五、朗读欣赏,组织交流,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真情感染的基础上,教师要掌握“火候”,善于组织“高潮”。在朗读欣赏阶段,可以组织交流。例如:笔者在教《背影》一课时,要求学生说出自己认为文章好的地方?为什么说它好?学生说“父亲为我买橘子”这部分写得好。因为“蹒跚”、“攀”、“缩”这些词用得贴切,突出了父亲的爱。这时,我说“我认为这里可以这样读……你们的呢”,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出了“父爱”,于是,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读。这种通过朗读欣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到高潮时,学生情绪高涨,进入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好的朗读本身就是课文极好的解释,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课文优美的意境,象征性的意境都能得以充分、酣畅的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能否较好地把握朗读的各个环节,对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将起到“以车代步”的作用。 最后,有感情的朗读,能够起到突出作品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国著名的中学特级教师陈老师在讲读《土地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