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传统文化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
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剪纸啦! 剪纸的种类有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门筏、湾州布影、斗香花、剪纸团花、剪纸旗幡、剪纸汉字、剪纸图画等等。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鱼虫鸟兽、花草树木、亭桥风景这些人们熟悉而热爱的自然景物成了人们剪纸的花样。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喜事临门,人们都要剪一些“福”字、“喜”字等表示庆贺。剪纸图画就是在一张纸上剪出一副画来。你先看看这幅“书生”,上面有一位正在拿着书在读的先生,一看他的样子就是一位书生;再看看这幅“凤凰戏牡丹”,上面有一只凤凰在一朵牡丹上玩耍,像一个小孩在玩耍""
中国还有很多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刺绣、戏剧等等。怎么样,我们中国是不是有很多传统文化呀!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又可以叫端阳节,传说那天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抱石投江的日子。那天爱国诗人屈原听到自己的国家快要灭亡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抱起一块石头,
纵身跳入江河里。
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到端午节时,大家就划着船把饭投进江里,可是后来他们发现投入江里的米饭全被鱼吃了。于是,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米放在一种长长的叶子里包成四个角的形状,鱼见了以为是菱角,因为菱角有尖尖的刺,鱼就不敢再吃了。
直到现在,人们一到端午节就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外婆也会把长长的、青青的艾条挂在家门口。
我最爱吃的就是大肉粽了,特别是高速公路上的绍兴服务区卖的“诸老大”粽子,味道非常鲜美,让我回味无穷。
欢天喜地过春节
每年的正月初一是春节,俗称“过年”。它是我国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个辞旧迎新的日子,它意味着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回”家去了,而春暖花开的春天回归大地,多么令人高兴呀!人们自然要载歌载舞地迎接春节。
春节前,人们络绎不绝地到市场去。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人们去人山人海的市场办年货。每个人的
篮子装得满满的,有开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鸭、鸡、鹅、鱼、肉等菜,有烟、酒、巧克力等礼物。虽然篮子沉甸甸的,但是每人却乐得合不拢嘴。在家里,我们七手八脚地忙个不停。爸爸手拿扫把,脚踩凳子,把天花板上的蜘蛛网上上下下扫得干干净净。妈妈把抹布打湿,使劲擦着窗户。窗户像明亮的大镜子。我忙着贴春联。红红的纸上写着“合家 欢乐”、“财源滚滚”等金光闪闪的大字。有的家门口还挂着大大的红灯笼,显得喜气洋洋。
大年三十,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个不停,不一会儿,一桌香喷喷的饭菜就摆在面前。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叔叔拿起一杯酒,说:“让我们为明年的日子更红火而干杯!”“好好""”饭桌上飘荡着一阵阵笑声。团圆饭过后,大家围坐在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里面有滑稽的小品,风趣的相声,优美的歌舞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逗得我们哈哈大笑。“铛–铛–”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各家各户噼里啪啦地放起了鞭炮,鞭炮声震耳欲聋。最快乐的要算孩子们了!孩子对着引火线一点,“砰,”“小子弹”逃到自己家去了,又“砰”,花穗散开了,有的像小鸟飞向天空""
就这样,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年。啊,多么喜气的春节!
闹元宵
“正月里,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花灯花,花灯红""”正月十五元宵佳节,大街小巷“大红灯笼高高挂”,元宵真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今天,我和爸妈拿出相片簿,一起回忆着闹元宵的情景。
下午3点,一声礼炮响起,“民俗欢闹贺新春”广场活动拉开序幕。台上那些具有闽南民间特色的舞蹈节目牢牢吸引住观众的眼球,另一侧,一场木偶表演也让许多男女老少拍手叫好呢。一位老爷爷说:“元宵气氛真是好,那些节目让我回忆起童年,好久没看到这么好看的木偶戏了!”
不远处,灯谜引人入胜;围棋、跳绳、投羽毛球入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人玩得乐翻了天""这样的演出真是让我大开眼界。
好戏在后头,现场锣鼓声、鼓掌声、雨声、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舞龙、高跷小丑等具有典型民间特色的传统舞蹈,精彩得让人目不暇接。观众围得里一层外一层,小孩子坐在爸爸肩上,个子不够的脖子伸得老长看表演""
6时30分,天黑了,公园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闹元宵真叫人难忘。
毛笔
现在的毛笔有很多种,它们的“毛”主要是由狼毛或羊毛做的。
关于毛笔由来的传说故事也五花八门,众说纷纭。流传最广的是秦将蒙恬造笔的传说。
说的是从前没有毛笔,人们就用一种用竹子做的“笔”在绢帛上写字,但是这种竹笔写起字来很难得心应手。沾墨沾多了很容易把绢帛弄脏,沾少了又容易写不清,或只能写三、四个字,很麻烦。
有一天,一个叫蒙恬的武将出门打猎。不一会儿,就拖着一只兔子回来了。不经意间,他发现兔子的尾巴在他身后拖出了长长的血迹,突发奇想:用兔子尾巴代替坚硬的竹子做笔会怎么样呢?他试了试,写出的字却断断续续,一点儿也不像样。好好的一块绢布也白白浪费了。他一气之下,把这条兔子尾巴扔到了一个山沟里。
时光飞逝。一天,他从山沟旁走过,发现他以前扔在这里的“兔子尾巴”变得湿嗒嗒的。他灵机一动,赶紧捡起“兔子尾巴”跑回家,插在竹竿上,这时这个“兔尾笔”却变得十分听话,写起字来非常顺畅,写出的字也十分圆润、流畅。这就是历史上“秦笔”的由来。这种笔跟今天我们使用的毛笔已经很像
篇二:《2016届高三一模作文选读》
1、无需怀念
王安桐
有时也会想念曾经生活过的小院子,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至今历历在目。有时我又庆幸搬入了公寓房,远离霉烂的雨季和床下的蜈蚣。
有时我怀念儿童时代懵昧的自己,天真率性,无忧无虑。有时我又清醒自己已走过了无知时代,渐趋成熟,即将成人自立。
怀想,到底只能是件暂时的事情,被一阵无缘的风吹来,片刻再烟消云散。不管如何重申过去,它们终究成了镜花水月,不可复制,不可触碰。
常有人针砭时弊后,痛心疾首地慨叹古风不存,今人如此,古人也不例外。人们心中都有不少“古之圣人”,以为今人是绝无法企及的。过去的人,也许并没有那么崇高吧——也许只是不可考的距离感,带给人们无端的仰望冲动。其实古也好、今也罢,从来都是显愚俱存,善恶分明,何必厚古薄今?与其把尧舜的治世看作是昔日的辉煌,不如相信,它其实是人们由古到今的共同目标,是未来社会无限趋近的方向。
厚古薄今是太多人的通病。面对今日的不如意,人们总是习惯性地缅怀曾经的辉煌,甚至平淡的过去都被想象成绚烂的。过去的好,是一种惹人伤心的假象,既对比反衬着今天的苦痛,又显得生活在走下坡路。事实中的过去并非如想象般美好。当我推开久违的小院之门,企图寻找高大灿烂的花树时,迎接我的只是一棵普通而瘦弱的玉兰。这样的花树,院外也有,更高更美,我却总以为比不过曾经拥有的那一株。到真正见到时,完美的想象终于破碎,原来过去不一定高不可攀、只可仰望。
但过去拥有的玉兰毕竟还是最美的,不因其外表,而因为回忆。正如小王子的玫瑰,具有独一无二的美好。过去确有神圣的力量,但我们不必迷信它。过去的光芒不应吞噬了现在和将来。那一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能点醒多少追悔的失意人。路在脚下,通向前方。身后的事情,便放手让它过去吧。
二十年前电脑还未普及,十年前还没有网购和微博,五年前还流行着翻盖手机。回望一下过去,有太多是今天司空见惯、昔日闻所未闻的。生活中就还是在变好。无需怀念过去的美好,因为明天会更美。
2、沉淀时光,一路向前
曹珩
“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如普希金所言,回忆中的美好如同琥珀色的蜜糖,浓郁而动人。一本相册,半盛清茗,任凭午后的阳光为相纸上青色的面庞镀上一缕金色。
过去的回忆使人神往,使人不禁沉醉于一去不返的辉煌。它虽如蜜糖般甘美,同时亦凝滞住许多人前进的步履。现实的苦痛,日益沉重的问题,雾霭一般迷失了众人的方向。此刻,软弱者便会一味沉溺于过去,唯有沉淀时光,一路向前的智者勇者,才会看见路尽头的花开满天。
难忘汪曾祺笔下昆明的雨季,“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的从容与恬淡。汪曾祺多次在各篇散文中感激恩师沈从文的教导,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不要冷嘲”。汪曾祺出身清贫,早年文字多半是冷嘲当下。沈从文先生发现这一点,多次教导汪曾祺不要将自己囚禁在过去的牢笼中。将目光放在路的前方,岁月流驶,将过往种种沉淀为一份从容的智慧。回首看见美好亦看见苦痛,身已前行,不留后悔。想必汪曾祺先生亦是懂得了向前的智慧,使他的文字历经风雨却仍然干净如一。
作着眼未来的智者,同时亦要做不拘泥于过往功勋的勇者。著名现代小提琴家大卫·吉拉夫特八岁成名,十几岁的他拒绝去皇家音乐学院学习,而是投身于更加自由宽松,使他不用背负名誉的学校学习。他音乐中的洒脱不羁,得益于他心中放下过往、执著前行的信念。这份信念如炉火,给他穿越前方征途无穷的勇气。
纵然过往是美好或是值得怀念的,但一味朝向过去,抱着手中的美好不肯放下,智慧让美好变成沉重的负担,制约住你前行的步伐。常有人怀念往昔山清水秀,没有雾霾与尘埃,却只是让无用的怀念封住自己,不去寻找突破现实可行的办法。或许趁你过去正是源于根植于心中对未来的恐惧与懈怠的懦弱。不朝向前方,怎使自己在人生旅途之中不迷失方向?活在当下,朝着未来,而非满目往昔,自怨自艾。
就让美好的过去变成相片一般轻而薄,放下手,任凭时光使其微微泛黄。记住美好,不忘苦痛,让过去变成羽翼而非枷锁。终有一天我们会走到征途尽头的星辰大海,再回首时,不畏不悔,无愧于心,只因我们没有封住步伐沉溺过去,只因我们未曾放弃心底一直渴望的远方。
3、历史的浓茶
冯岳辰
历史就像一杯刚刚泡好的浓茶,温暖而悠香;而传统就如那散发的茶香,回甘而醇厚;过去的一切都浑然溶于茶水中,难分彼此。
然而,茶毕竟是苦涩的,人们开始向其中加入水,加入糖。浓茶不再被人们接受。
殊不知,我们冲淡的又何止是历史,更是自己的灵魂与执念。
没有哪个时代的人们会像今天一样渴望改变。到处弥漫着贪婪与欲望,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与历史隔离,甚至以摧枯拉朽之势。当老街变成了耸立的高楼,当小路变成了如牛角般粗硬的沥青地,你走在路上时,或许只能从公交车站牌与人们口中的方言寻觅到自己与脚下的土地不明不暗的关系。人们企图重建一切,改变一切,却不知道未来以历史为归依。当一代人的记忆在挖掘机的轰轰作响中轰然倒塌,当一个地方的传统在施工队的强拆中分崩离析,我们创造的看似美好的未来又有何种意义?
曾看过陈凯歌的一部短片:一位因强拆而精神失常的老北京让搬家公司去一片废墟之地搬家。当搬家队员按着老头的意思将一件件“家具”搬上车时,老头突然哭了。他坐在地上说:你们把我的花瓶弄碎了。
那种面对家园的毁灭却无力回天的感觉不禁让人感到辛酸,而现实中,还有更多的人从“原住民”成为了“流浪汉”。
但我并非在歌颂过去的一切都是如此完美如此无懈可击,而是在说明历史的浓茶容不得你兑开水,更容不得加糖。变,或风生萍末,或斗转星移,但一个民族立身其间,既不能因循故我,亦不能随波逐流。忘却历史即是背叛,忘却传统亦是可鄙的。试想,若是新一代的中国人对历史毫不知晓,那无异于将一个民族毁灭。记忆是一个人的根,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根,历史是一个国家的根。因为紧跟世界潮流盲目追求发展而降自己的命脉连根拔起,这固然是得不偿失的。坚守传统是必需的,坚持发展亦是必然的,将二者浑然相溶,自然会有悠远的清香。
端起那杯历史的浓茶,抿一口,绵密而厚重,消解着心中的浮华;放下杯子,细细回味那清香,似乎更加悠长。
4、从过去读出未来
周力源
回首历史,从人类诞生至今的一百二十万年间,人类由局限于非洲12.5万人口的族群演变为现在70亿人口的地球霸主。我们走过蒙昧、战乱、穷困等诸多黑暗的时代,而今天我们面临困惑,是不顾过去一心向前的奔向未来,还是回首历史,怀念过去?
但事实上,过去与未来并不矛盾,翻开尘封的案卷,我们能从中发现未来的影子。中医作为我国上千年医药研究的结晶,因为其指导思想为道家的阴阳二气说而备受质疑,沦为西医的附庸。然而屠呦呦却从经典中医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取”出了青蒿素,让过去的智慧备受瞩目,填补了西药的空白。中医与西药并不矛盾,它们的宗旨都在于治病救人。未来医药的发展将更多需要新的思想,而中医这一过去智慧的结晶必能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古代花瓶的作文}.
同时,这一从过去读出未来的例子并不只发生在医药领域。21实际中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华夏大地上演。当好莱坞大片装上京剧黄梅戏,脱口秀遇上传统相声,饶舌金属乐挑战宫商角徵羽,中国上千年的文化传承成了市场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我们不断哀叹文化退守的现状,悲观地预测中国“过去”文化的命运,新一代的艺术家却找出了另一条道路。
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开启了流行歌曲“中国风”的篇章,郭德纲的德云社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再次融合。他们的行动与成就证明了中国文化包容的特点,从“过去”与“现代”两条路中创出一片新的天地。这样再次表明了“从过去读出未来”的可能性。
当下,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暴露出种种难以根治的弊病,我们更需要从“过去”中寻找药方。据悉北京史上最严的《首都防治雾霾违规处理办法》最曾借鉴古代典籍中分而治之的思想,从而效果立竿见影。当科学成为主流思想,人们习惯于用线性方程去探求事物规律时,往往四处碰壁。因为生活是非线性的,人性的善恶也不是几个方程能容纳约束的。我们需要从残破的估计中与先贤古人去交流探索,领悟他们对人性的思考。难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对黑心商贩最好的告诫吗?难道“君子固穷”不是对贪官污吏最好的告诫吗?
若我们卸下现代人的骄傲,像学生一样重新研读经典,重温过去,我们一定能从灰尘中发现珍宝,从古籍中找到智慧,从过去读出未来。
5、吾名怀古,实伤今也
袁林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亭,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多依山水而造。既可纵观来路,也可眺望前程,偶见茂竹之质,颇有乡野之趣。
当故人远去,身影虽已不甚分明,可亭的身影仍在,留有一缕念想。
而今,亭却早已被厚重的柏油马路取代,像是在催促人们:不要“停”。
我站在古今交接的路口,感伤亭的消逝,并非是“转过身朝向过去”,只是吾名怀古,实伤今罢了。 普希金曾说过:“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念。”传统文化之所以让人怀恋至今,其中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龙应台在《如果你为<四郎探母>哭泣》中写她的老父亲身为国民党老兵,几十年不得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当他们去看《四郎探母》这出戏时,老兵们都已泣不成声。这才明白传统文化中总有一部分永远不会随时间而褪色。为何?因为其中凝聚着本民族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情感。情感的共鸣,在这一刻谱出了世间最动人的乐章。
而人们怀恋过去,正是怀恋那抔黄土,那些人,那样的情怀""
可若是这种“怀古”情结过了,只是“转过身朝向过去”,那就是陷于过去的泥潭之中了。综其本质是逃避现实,不敢直视未来好景。这样的人,我们真正的“怀古派”是决不敢与其同位的。
有这么一类人,激愤于世道的污浊不堪,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举起反对传统文化的大旗,看起来是彻底与“怀古”划清界限了罢?
不!我反倒要说,新文化运动中以笔为刀,以墨为枪的各位先生们,你们却也是我们“怀古派”所欢迎的有识之士。
所谓“道并行而不相悖”,胡适之、周树人们并非是单纯为批孔而批孔,而是为了救时局之危亡。真正“怀古”派们的最终目的不也正是借“怀古”之名,达到“伤今”“讽今”的目的吗?
正如上世纪80年代末中国文坛所兴起的乡土文学“寻根文学”。刘亮程等人怀念村庄,怀念河流,怀念正逐渐消逝的乡土文化。并非他们是冥顽不化的守成派,而是以此警示今人勿沉醉于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在眺望着前头好景的同时,莫忘了你的来路。
我依旧驻足在这古往今来路口的亭中,纵观来路,也眺望前方。
我为过去的消逝叹息,也为前路的美景而欣喜。
吾名怀古,实伤今也。
6、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
陈子璇
生活就是一支牧歌,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都是歌中美好的旋律,别顾此失彼,而徜徉其中。
有人钟情于暮鼓,恰如诗人普希金曾落墨:“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暮鼓声敲响,沉郁渺远之音不经意间便扰起了“怀旧”的情思。
钟情于暮鼓的怀旧之人也不可一概而论。一种多是流连于昨日的“美好想象”中而拒绝明日晨钟。
于他们而言,过去中闪烁着所有人最美好的影子。那里有鸟语花香,闲暇时光;那里有高薪报酬,悠长度假;那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簇新的梦想和无数大团圆结局。在一次次对过去的缅怀、对暮鼓的重温中,晨钟已悄然而至,而他们却仍惶惶不可终日。在这一次次无谓的怀念过去中浪费的不仅仅只是光阴。
而另一种钟情于暮鼓的怀旧之人才是丰子恺先生笔下的“有心人”,和着暮鼓去迎接晨钟。福楼拜日日早起去等待日出初现的第一缕阳光,刘亮程在木垒镇怀念村庄文明却不忘开创“木垒菜子沟文学奖”,去点亮“解字之中的等”,从村庄出发去寻觅流失的文化,去召唤一去不复返的游子。而我们在一次次考试的洪流冲击中,对于过去的高分不再沾沾自喜而是满怀希望地备战下一次。
画家黄永玉如是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堪,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若因昨日暮鼓而顾此失彼,对明日晨钟充耳不闻,岂不悲哉!
也不乏有只痴迷于明日晨钟的“右派人士”,对于未来信心爆棚。因为未来的不可控性往往给予我们理由去幻想前头的光景定美于后面的日子,明日的晨钟定胜于昨日的暮鼓,殊不知“未来”前的修饰语并非只有“更好”,还会有“更坏”。晨钟声响起,昨日的晨钟声也终沦为暮鼓。{古代花瓶的作文}.
应着昨日暮鼓,和着明日晨钟。那或沉郁渺远,或轻丽活泼的旋律,再配上你自己独特的低吟浅唱,生活这支牧歌应韵而生。
昨日暮鼓与明日晨钟,无一能完全与美好画上等号。但它们曾经美好过,也存在继续美好的可能。对于过去不贪恋,不漠视,对于未来不迷信,不忽略。
忽然想起于右任先生的一副对联“常想一二,不思八九”,稍加改之:常思昨日暮鼓,不忘明日晨钟。横批:生活如牧歌。
7、心灵的自然情结
李逸飞
在这样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文化的冲突与矛盾也愈显尖锐。网络上会不时看到人们对都市文明的热情追求,也有些许声音表露出对文化人留恋乡土情节的不屑。文化人看似背潮流而去的行为,真的只是固守不化、不能接受新事物吗?
我不认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