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
第一篇:《诗歌写景的角度》
赏析写景特色有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
1、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觉器官角度赏析
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比如白居易《夜雪》这首诗,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觉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4、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诗人写景时,除安排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描写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后者如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或以虚写实),侧面烘托、白描、渲染、意象组合等。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的。
举例如下:
(1)虚实结合: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环境描写,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结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2)动静结合: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钟馨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这是引领人们进入纯净怡悦世界的奇妙佛音,这是回荡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天籁之音,悠扬而宏亮,深邃而超脱。显然,诗人欣赏这禅院与世隔绝的居处,寄托了自己遁世无闷的情怀。)
(3)白描:定义: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归园田居》的第九到第十二句:“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诗人写自己家的田园居所,对这里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是墨线勾勒,不着颜色,但清晰的形象却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景境氛围中住着一位从尘网中逃归的贫士,真可以说是情景相宜,神象相同。又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柳永《雨淋铃》),作者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情人分别时的情状——不忍离别又不得不别,万般无奈,只能手拉着手相对流泪。
(4)侧面烘托: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
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又如: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景物烘托出琵琶女技艺高超。
5、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答问题。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二、实战演练: 散文阅读
1、(1)在穿越了一条条宽阔马路,躲过来来往往的车辆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准备走进那座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然被不知藏在什么地方的孤独感袭击。于是,我飞离城市,开始找寻那些遗失在远处的疼痛或者温柔,来到那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
(2)转过一道山梁,又穿过一道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那是一种惊诧!仿佛一下子掉额度进了一幅最浓艳的油画里。一朵秋阳,斜挂山腰,被染红的山风成了最随心的画家。一笔画山,山披灿烂,一笔描水,水放金光,一笔泼在山沟里,沟里成了五彩的天堂。
(3)拨开路边密密麻麻鲜嫩的细叶,下面,竟藏有一弯清溪。凝神敛息,闭目细听,一股山泉之清凉,潺潺之清音,朗朗之清虹,刹那间沁过心田,直达肺腑,更是说不出的爽朗。寻着水声一路走来,水却似多羞的少女般犹抱琵琶半遮面,一会被浓阴掩翠,一会儿环佩叮当,一会儿弯成一枚碧玉,一会儿又不知躲藏到哪里去了。细看那水宁静之极,无波无痕,柔润如美玉。那是谁家的女儿?押着唐韵,携着汉风,—点点的走近,走近,将心清凉成一片温润的水域。
试赏析第三段写景特色。
2 昨天晚上羊群回来了。从早上起,大门便敞开的等待着;羊圈里铺了新鲜的干草。
不时地,人们重复着说:”现在,他们已经到艾杰尔了:现在,已经到巴拉都了。”
近黄昏的时候,突然间,一声大叫:”他们到那儿啦!”而在那边,在远处,我们看见羊群在尘土腾起的光辉里前进着。
整个的路好像在跟羊群一起蠕动,老公羊走在最前边,角往前伸着,现出凶野的神气;在它们的后边,是羊群的主要部分,有点疲倦了的母亲们,偎挤在腿间的乳儿,篮子里驮着新生的小羊羔,一边走一边摇晃着的,头上戴着红绒球的骡子;再后边,是全身浸在汗里,舌头伸到地上的狗;走在最后边的,是两个高大的裹在褐色毛布外套里的牧羊的家伙,衙门的外套像袈裟一样,一直拖到脚后跟。 所有这一切,在我们面前快乐地排成行列,带着一阵急雨般的践踏声拥进了大门。
那时院子里是怎样的骚乱啊!金绿两色相间的大孔雀,戴着绢绒般的冠,从它们的栖木上认出了来者,并用一种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它们。
沉睡着的鸡窝突然被惊醒了。所有的都站了起来:鸽子,鸭子,火鸡,竹鸡。整个的家禽场像是疯狂了一般。母鸡们谈着要玩一整夜……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①白描(或细节描写)。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欢乐时写到了大孔雀、母鸡、老公羊、羊羔等,作者都只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细部特征简笔勾勒,使羊群归家的群像得以简洁而传神的表现。②拟人化的描写。本文把羊、狗、鸡等都人格化了,如写羊儿回家后,大孔雀高兴地用惊人的号筒般的鸣叫迎接羊儿的归来,母鸡们兴奋地谈着要玩一整夜。这样描写给人以亲切温馨的感受,洋溢着朴实动人的生活气息,使文章更具有生动活泼的情趣。
诗歌阅读 1、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 万 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这首词在歌咏荷上雨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2、下面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歌答案
1、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下片将雨滴比作真珠、水银,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
这样写使得所写景物生动、形象,很富有动感。
2、本诗运用拟人手法,好象草树知道春要逝去,争着展示自己的美丽,连没有才思的杨花榆荚都不甘落后。这样就使描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
第二篇:《诗歌写景之作用》
诗歌写景之作用{写景的诗歌}.
1.出现在诗歌的首句,要考虑是不是点明了时间地点,是不是创设了氛围,是不是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首句点明时间地点,也创设了离别时的伤感氛围,传达出离别时心情的沉重。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以孔雀失偶徘徊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2.以叙述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写景是不是突出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气氛,传达了感情。
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不仅写出了左迁路途的艰辛,也创设了苍茫悲凉的气氛,表达了作者被迫远行的悲伤。
再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句,写环境幽寂,而非凄楚,这正是作者追寻的,因为此处可以“安禅制毒龙”。
3.以塑造人物为主的诗歌,要考虑对人物形象的烘托作用。诗歌中也常见反衬,这点需要通观全诗反复甄别。
如《桃夭》“桃之夭灼灼其华”句,以桃花的艳丽烘托新娘的娇美。 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句,以环境的幽静来暗示李凝的隐者身份。
再如李贺《雁门太守行》“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句,以环境的苦寒暗示战争的严酷和将士们报国的雄心。因为环境越艰苦,越能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
再如杜甫《南征》“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首联写南征路上的春天美景,作者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羁旅中无以自遣的愁苦。
1、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所有的诗歌都是要抒发一定的感情的,即“诗言志”,没有
纯粹的写景诗或是咏物诗,而抒情的方式除了直接抒情外,还有借景抒情或是融情于景。 于是作者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寄寓作者感情的作用了。
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作者
用飘落的桂花,空旷的春山,当空的月亮,鸣叫的山鸟来表达一种悠闲自在,淡泊宁静的内心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在这里运用的淋漓尽致。
2、先言他物,领起下文。这也是中国古诗中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最早出现于 《诗经》,《关雎》首章就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君子好逑”的句子,以 河洲上和鸣的鸟兴起**是君子的好配偶,而二者之间多少有一些意义、气氛上的关联处, 又接近于比。又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 来激发读者想象,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 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思考:
喜外弟卢纶见宿①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②。
[注释] ①见宿:留下住宿。 ②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
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
3、
渲染气氛,为主题服务。李珣的《南乡子》“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用烟、雨、落花 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给整首词奠定了一种感伤的基调,从而为 下文表达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做一个铺垫 。
再如《闻邻船吹笛》中“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中首句描写了秋江月 夜空寂、凄清的图景,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基调。
4、
营造氛围,烘托心境。岳飞的《小重山》上阕:“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
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中,“寒蛩不住鸣”“人 悄悄,帘外月胧明”用这些景物描写首先营造了一种静谧,凄清的的氛围,从而烘托出作 者内心的孤寂之情,使整首诗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再如李白的《独坐敬 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前两句写出了鸟儿飞 尽,白云飘走的动态,其实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
孤独和**,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这个作用主要是用于那些居于句末的写景而言的。如王昌
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
高秋月照长城。”诗的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而最后以景
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对此, 你会产生什么感想呢?是无限的乡愁还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呢?给人以无 穷的遐想,可谓含蓄蕴藉,意味无穷。
思考: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分析“细雨骑驴入剑门”的表达效果。
6、前后照应,完整结构。景物描写的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以景起语又以景结语的 诗篇中,如王维的《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
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
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7、
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除了上述的深层含义以外,诗中的景物描写还有其
表层的含义,如交待时间、季节及天气情况等。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熏风暖摇征辔”中“梅残“柳细”在写景的同时也交代了季节是初春。又如“寒雨连江 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寒雨”既交待了天气又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烘托了 人物内心的凄凉之感。
再如: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柳映危桥桥下路,归鸿飞,行人去,碧云边。”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烘托了离别之苦。
总之,每首诗中的景物描写都有其特定的作用,有时不仅是一种作用,而是多种作用交织在一起,所以在鉴赏诗歌或是在平时的做题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诗歌本身去鉴赏分析,总结积累。
第三篇:《诗歌写景的角度》
龙源期刊网 .cn
诗歌写景的角度
作者:张红
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4年第01期
胡应麟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一切景语皆情语。”古典诗歌不外乎写景和抒情,鉴赏诗歌自然也围绕着诗歌的景和诗歌的情。
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见到这样一类问题:(一)你认为这首诗写景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二)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三)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春色的;
(四)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等等。以上问题问法不同,但都是要求对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可从以下角度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写景的诗歌}.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的角度去描写景物。在鉴赏诗歌时,读出这些角度,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一)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如,周德清的《〔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这首散曲一句一景:一二句写万里长江宛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绸带,淮山点点愈加青翠,是远景;三四句写几片江帆疾飞如箭,千尺山泉直泻如电,是近景。接下来由地面到天空:由前四句关于长江、淮山、江帆、山泉等地面景物的描写转到后三句的晚云、新月、塞鸿等天空景物的描写。
(二)色彩角度。
诗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的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如,王维的《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