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上海散文 赞美上海散文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语文散文汇总(含答案)》

奉贤区:

再忆萧珊① 巴金

(1)昨夜梦见萧珊,她拉住我的手,说:“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我安慰她:“我不要紧。”她哭起来。我心里难过,就醒了。

(2)病房里有淡淡的灯光,每夜临睡前陪伴我的儿子或者女婿总是把一盏开着的台灯放在我的床脚。夜并不静,附近通宵施工,似乎在搅拌混凝土。此外我还听见知了的叫声。在数九的冬天哪里来的蝉叫?原来是我的耳鸣。

(3)这一夜我儿子值班,他静静地睡在靠墙放的帆布床上。过了好一阵子,他翻了一个身。

(4)我醒着,我在追寻萧珊的哭声。耳朵倒叫得更响了。……我终于轻轻地唤出了萧珊的名字:“蕴珍”。我闭上眼睛,房间马上变换了。

(5)在我们家中,楼下寝室里,她睡在我旁边另一张床上,小声嘱咐我:“你有什么委屈,不要瞒我,千万不能吞在肚里啊!”……

(6)在中山医院的病房里,我站在床前,她含泪望着我说:“我不愿离开你。没有我,谁来照顾你啊?!”……

(7)在中山医院的太平间,担架上一个带人形的白布包,我弯下身子接连拍着,无声地哭唤:“蕴珍,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8)我用铺盖蒙住脸。我真想大叫两声。我快要给憋死了。“我到哪里去找她?!”我连声追问自己。于是我又回到了华东医院的病房。耳边仍是早已习惯的耳鸣。

(9)她离开我十二年了。十二年,多么长的日日夜夜!每次我回到家门口,眼前就出现一张笑脸,一个亲切的声音向我迎来,可是走进院子,却只见一些高高矮矮的没有花的绿树。上了台阶,我环顾四周,她最后一次离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她穿得整整齐齐,有些急躁,有点伤感,又似乎充满希望,走到门口还回头张望。……仿佛车子才开走不久,大门刚刚关上。不,她不是从这两扇绿色大铁门出去的。以前门铃也没有这样悦耳的声音。十二年前更不会有开门进来的挎书包的小姑娘。……为什么偏偏她的面影不能在这里再现?为什么不让她看见活泼可爱的小端端?

(10)我仿佛还站在台阶上等待车子的驶近,等待一个人回来。这样长的等待!十二年了!甚至在梦里我也听不见她那清脆的笑声。我记得的只是孩子们捧着她的骨灰盒回家的情景。这骨灰盒起初给放在楼下我的寝室内床前五斗橱上。后来,“文革”收场,封闭了十年的楼上她的睡房启封,我又同骨灰盒一起搬上二楼,她仍然伴着我度过无数的长夜。我摆脱不了那些做不完的梦。总是那一双泪汪汪的眼睛!总是那一副前额皱成“川”字的愁颜!总是那无限关心的叮咛劝告!好像我有满腹的委屈瞒住她,好像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好像我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每夜,每夜,我都听见床前骨灰盒里她的小声呼唤,她的低声哭泣。

(11)怎么我今天还做这样的梦?怎么我现在还甩不掉那种种精神的枷锁?……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我应当振作起来,即使是最后的一次。骨灰盒还放在我的家中,亲爱的面容还印在我的心上,她不会离开我,也从未离开我。做了十年的“牛鬼”,我并不感到孤单。我还有勇气迈步走向我的最终目标——死亡,我的遗物将献给国家,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12)……闹钟响了。听见铃声,我疲倦地睁大眼睛,应当起床了。床头小柜上的闹钟是我从家里带来的。我按照冬季的作息时间:六点半起身。儿子帮忙我穿好衣服,扶我下床。

他不知道前一夜我做了些什么梦,醒了多少次。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十一日

注①:1972年,萧珊去世。六年后巴金写了感人肺腑的《怀念萧珊》,记录了妻子在“文革”中因自己而受到牵连,身患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下一句就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又经过六年,写下了此作。

7.巴金的小说《家》、《春》、《秋》被称为“ 三部曲”。(1分)

8.(5)(6)(7)三节在叙事结构上很有特色,试加以赏析。(3分)

9.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4分)

10.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第(1)段“你怎么成了这个样子”指的是巴金“摔倒在泥淖中不能自拔,""又给打翻在地让人踏上一脚”后的狼狈。

B.文中“耳鸣”暗指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仿佛妻子的轻声细语一直萦绕在耳畔。

C.第(4)(8)两段每句话都出现“我”,强烈表达了巴金夜不成寐思念萧珊时内心的郁积。

D.第(9)段萧珊离家时“急躁”、“伤感”和“希望”都与巴金有关。

E.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仍然伴着他度过无数的长夜,可见巴金对萧珊的爱是非常深切、彻底、执着的。

F.第(11)段说“""悲伤没有用。我必须结束那一切梦景”说明对萧珊的怀念事实上已经成为巴金精神的枷锁。

11.本文标题看似平实,其实颇有深意,对此加以分析。(4分)

12.史铁生在《合欢树》里两度提到了那个“盯着树影儿”的“孩子”,巴金在《再忆萧珊》中数次提到了“儿子”,是否为闲笔?试做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1分)激流。

8.(3分)运用插叙,穿插了三个随时间推移的不同场景,通过语言以及神态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叙写了萧珊在短短的时间里从健康到患病再到死亡的过程,突出萧珊在巴金生命中的重要性,强烈抒发了作者对亡妻绵绵不绝的思念之情。

9.(4分)运用排比,突出了萧珊面对丈夫遭遇苦难时的悲痛、哀愁和关爱;“总是”一词强调萧珊这些形象在作者心中的深刻印记,既写出了两人生时相濡以沫,也突出了巴金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和深切的愧疚。

10.(4分)A F

11.(4分)标题“再忆萧珊”以动宾结构出现,明确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再”是“又一次”、“一再”的意思,是《怀念萧珊》后的又一次抒情,表明对萧珊的念念不忘,奠定了本文的情感基调。“忆萧珊”也是全文的线索,通过回忆亡妻在世时的几个片段,抒发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以及要摆脱悲伤、勇敢生活的决心。

12.(6分)闲笔不闲,都与散文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密切相关。史铁生借《合欢树》中的“孩子”表明母爱是普遍的,每一个人都能接触到母爱,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又表明母爱是特殊的,每一个人所获得的母爱都是独一无二的,表达了对母亲深切怀念的同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巴金数次提到“儿子”意在衬托萧珊的细致和对巴金难以分离的深情,说明父子之爱与夫妻之爱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委婉地表达了失去萧珊的无比沉痛,与直接抒情相得益彰,更能让读者理解为什么要“我的骨灰将同她的骨灰搅拌在一起,撒在园中,给花树做肥料”。 虹口区:

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陈丹青

①1982年秋,我在纽约认识了木心,第二年即与他密集过往,剧谈痛聊。我不愿独享着这份奇缘,便陆续带着我所认识的艺术家,走去见木心。当然,很快,众皆惊异,不知如何是好了。

②自1983到1989年,也是木心恢复写作、持续出书的时期。大家与他相熟后,逢年过节,通宵达旦听他聊,窗外晨光熹微,座中有昏沉睡去的,有勉力强撑的。唯年事最高的木心,精神矍铄。

③木心在大陆时,与体制内晚生几无来往,稍事交接后,他曾惊讶地说:“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这样子,过了几年,终于有章学林、李全武二位,纠缠木心,请他正式开课讲文艺,勿使珍贵的识见虚掷了。此外,众人另有心意:那些年木心尚未售画,生活全赖稿费,大家是想借了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或使老人约略多点收益。“这样子算什么呢?”木心在电话里对我说,但他终于同意,并认真准备起来。

④劝请最力而全程操办的热心人,是李全武。他和木心长期协调讲课事项,改期、复课、每课转往谁家,悉数由他逐一通知。五年间,我们都称他“校长”。

⑤1989年元月15日,众人假四川画家高小华家聚会,算是课程的启动。那天满室哗然,很久才静下来。木心,浅色西装,笑盈盈坐在靠墙的沙发,那年他六十二岁,鬓发尚未斑白,显得很年青。

⑥开课后,渐渐发现或一专题,一下午都讲不完。单是圣经就花去两个月,上古中古文学史讲毕,已逾一年。原计划讲到十九世纪收束,应我们叫唤,木心遂添讲二十世纪流派纷繁的文学,其中,仅存在主义便讲了五课。

⑦听课人几乎全是画家,课中说及的各国作家与作品,十之六七,我们都不知道。木心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与人初识接谈,从不问起学历和身份,他只顾兴味油然地讲,其状貌,活像谈论什么好吃透顶的菜肴。我猜他不会天真到以为众生的程度与之相当,但他似乎相信每个人像他一样,挚爱文学。

⑧木心讲课没有腔调,浑如聊天。他语速平缓,从不高声说话,说及要紧的意思,字字用了略微加重的语气。不止一次,我记得,他在某句话戛然停顿,凝着老人的表情,好几秒钟,呆呆看着我们。

⑨这时,我知道,他动了感情,竭力克制着,等自己平息。

⑩讲课与聊天究竟不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木心在上海高桥做过几年中学老师,此后数十年再没教过书。起初几堂课,谈希腊罗马、谈诗经,他可能有点生疏了,时或在读解故事或长句中结巴、绊住,后来他说,头几课讲完,透不过气来。两三课后,他恢复了平素聊天

的闲适而松动,越讲到后来,越是收放自如。

(11)我的笔记,初起也颇仓促,三四课后这才找回画速写的快捷,同其时,与木心的讲述,两皆顺畅了。好在木心说话向来要言不繁,再大的公案、史说、是非、纠葛,由他说来,三言两语,惊人地简单。

(12)而笔录之际最令我感到兴味的瞬间,是他临场的戏谈。

(13)木心的异能,即在随时离题。他说卡夫卡苦命、肺疥、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他说西蒙种葡萄养写作,昔年陶潜要是改种葡萄,那该多好!待我们闻声哄笑,他得意了,却假装无所谓的样子。他在哄笑中又起念头,果然,再来一句,又来一句。

(14)如今座谈流行的录音、摄像,那时既没有器具,木心也不让做。他以为讲课便是讲课。五年期间,我们没有一张课堂的照片,也无法留存一份录音。

(15)“结业”派对,是“校长”安排在女钢琴家孙韵寓所。应木心所嘱,我们穿了正装,分别与他合影。孙韵母女联袂弹奏了莫扎特第23号钢琴协奏曲。阿城特意从洛衫矶自费赶来,扛了专业的机器,全程录像。席间,众人先后感言,说些什么,此刻全忘了,只记得黄秋虹才刚开口,泪流满面。

(16)木心,如五年前宣布开课时那样,矜矜浅笑,像个远房老亲戚,安静地坐着,那年他六十七岁了。就我所知,那也是他与全体听课生最后一次聚会。他的发言的开头,引瓦莱里的诗。每当他借述西人的文句,我总觉得是他自己所写,脱口而出:

(17)你终于闪耀着了么?我旅途的终点。

7.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是表现木心虽年事己高,但精神矍铄。(2分)

8.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作者介绍自己认识的艺术家结识木心,是希望与大家分享木心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B.大家借听课而交付若干费用,使木心约略多点收益,是出于对木心的尊敬,而非怜悯。{上海散文}.

C.木心不问学生学历身份,全身心地投入上课,是希望将来他们达到与自己相当的程度。

D.木心最后一课引瓦莱里的诗句,意在告诫学生忠于内心的信念才不会迷失人生的方向。

9.请概括木心讲课的特点。(3分)

(1)语速平缓,清晰平正,娓娓而谈,亲切自然;(2)有时感情激越,则竭力克制;(3)收放自如,趣味盎然。

10.第(14)段画线句,平淡的语言包含怎样的感情?(3分)

对未能留下木心讲课音像资料的深深遗憾,对难忘的听课经历的深切留恋,对老师的深切感激和怀念。

11.请从表达的角度,赏析第(15)段。(3分) 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大家对共同的求学经历的恋恋不舍,对木心发自内心的感激、敬重。

12.请依据本文,写一段文字,将“木心”简要介绍给他人。(6分)

木心原是上海高桥中学的一名教师,后移居纽约(1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写作,以文养画,作品在华人中颇有影响(1分)。其间,应邀为一些旅居纽约的画家教授文艺课(1分)。木心为人随和、乐观(1分),学贯中西(1分),突破时代的束缚,执着追求人生理想(1分)。

普陀区:

谁在大学守青灯

孙逊 每当寒暑假来临,本是热闹欢腾的大学校园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尤其是寒假,因为中间夹了春节,加之又是冬天,更觉冷清凄厉。干枯的树枝,惨淡的衰草,阴霾的天空,寂寞的行人,构成了一幅萧瑟的校园冬之图。赶上雨雪天气,空旷的校园更是空无一人,正应了林黛玉《风雨词》中“那堪风雨助凄凉”之语。此时往往会想起开学时候的日子,那时笙歌盈耳,彩衣炫目,罗绮穿林,丽影塞路,充满了沸腾、喧嚣和活力。而眼下,则是萧条、冷清和宁静,静得可以听到寒风吹落树枝的声音,冷得不由你心头不掠过一丝阴影。

人心总是喜变,太过冷清时向往热闹,热闹过头了又喜欢冷清。在忙碌了一个学期以后,漫步宁静的假日校园可谓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且不说校园风景依然如画,你比平时可以更加悠然地欣赏;也不说校园里人特别的少,你走在路上很少会遇到熟人;更不说假日中没有任何的工作布臵和文山会海,只就这一份轻松和清闲,就值得你细细品味,好好珍藏。{上海散文}.

早就听北大的朋友说起,在以前的北大校园,一不小心就会碰上几个貌不惊人的名人。当时听了,真不胜羡慕。但在一般大学可没有这样的幸运,我相信在今天的北大校园也不会再有太多这样的幸运。但享受宁静的假日校园则是一样的。因为享受宁静,此时此刻,面对此园此景的想法和体悟也就自然会多一些。身处宁静冷清的假日校园,也就自然勾起一种寂寞孤独的感觉,想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注定就是要经历各种生活和情感的体验:热闹的,寂寞的;快乐的,痛苦的;成功的,失败的;欢悦的,孤独的……作为一个过来人,我们年轻时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快乐和痛苦,失败和成功;现在进入了老年,也许更多的就是要咀嚼寂寞和孤独。不过寂寞和孤独也并不可怕,你只要适应了,也就自然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成为你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个中奥妙,就在于不要放弃你的所爱,它会陪伴你排除寂寞,驱走孤独。

我的所爱就是读书写作。假期里每天早上起来,用过简单的早餐,然后去办公室,看书写文章。中午、晚上在学校食堂里用餐,晚上八九点钟回家,然后整理整理睡觉。不是家里没有电视,实在懒得打开它;也不是家里没有地方,就是找不到工作的感觉。只有坐到了办公室,似乎才找到了看书写字的感觉。这样的生活可以说是枯燥,但枯燥之中又自有乐趣,而且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虽然这种价值只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内得到认可,离开这个圈子,谁也不知道谁是谁。真是要感谢自己有这个所爱,否则,真想象不出如何打发这漫长的时日。说来也奇怪,寒假里的工作效率竟比以前高出了许多。

无独有偶,我们学院有一位比我先进入老年的郑克鲁教授,他退休以后,几乎每天来办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有时在办公楼前和他邂逅,讲起每天来办公室做些什么,他总说在翻译什么什么书,并说:“要不做点什么,待在家里发呆,没有意思。”他是晚清著名的改良派思想家郑观应的嫡重孙,本人是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和研究家,曾荣获过法国文化部勋章。2012年又因翻译波伏瓦的 《第二性》而荣获第四届“傅雷翻译出版奖”。现在他手头正在翻译法国一位著名学者写的 《世界爱情小说史》,也是一部艰深的理论著作。假期

篇二:《散文》

本次列车的终点

王安忆

陈信从新疆回到上海后,过惯了独自一人省心的日子,可如今感到真烦心。第二天是厂礼拜,他天不亮早饭没吃便出了门。他想出去走走,找个开阔一点的地方。在空阔的北方过惯了,在上海总感到气闷。{上海散文}.

他顺着江岸向前 走去,前边是外滩公园。一进去便是一个喷水池,水从假山顶上落下,落在池子里。记得很久以前,水不是这么直接落在水面上的,水珠子落在一把伞上。伞下是一个妈妈,搂着两个孩子,笑嘻嘻地挤在一起躲雨。他小时候第一次看见这座雕像时,是多么惊讶,多么喜欢。现在想起来,雕像在冥冥中引导起了共鸣。他们,从来就是这么生活的。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过了。可就因为大家挤在一起,再怎么苦都是暖融融的。有一次刮龙卷风,四口人全挤在大床上,紧紧抱成一团。闪电,霹雳,呼啸的狂风,引得大家又害怕却又兴奋。弟弟夸张地尖叫着,妈妈笑着诅咒老天,陈信以保护人的身份坐在离电灯开关最近的地方。雷打得真吓人,可真开心。这温暖,吸引着他,吸引着他归来。

水,落在空荡荡的水面 上,激起一个个单调而又空洞的水圈。一滴水珠落在他撑在池边的手背上,他忽然意识到,这水珠是从自己脸颊上滚落的。今天""他感到了一种莫大的失望,好像有一样最美好最珍重的东西突然之间破裂了。 商店开门了。他走到一个橱窗跟前,不由自主地站住了脚。他感到心里忽视什么被唤回了,是的,被唤加了。他离开上海时,心中留下的一片金色的记忆。这记忆在十年中被误认为是上海了。于是,他便拼命地争取回来。上海,是回来了,然而失去的,却仍然是失去了。

路上的人越来越多,漫下了人行道。人和人,肩挨肩,脚跟脚,这么密集的在一个世界里,然而彼此又是陌路人,不认识,不了解,彼此高傲地藐视着。新疆那个地方支孙是这样的,那里很清静,也许是有些荒凉了,但走在街上,可以奔跑,可以信步,可以畅快地呼吸。因为城市小,人和人,今天不见明天见,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面熟的,相识的,一路走过去,几乎要不断地点头,招呼,倒别有一番新切和温暖。看来,大有大的难处,小,却有小的好处。

他身不由由地跟随着人流向前走,自己也不知道走向哪里。他很茫然,十年里那点渗透他心灵的、苦苦的而又是甜甜的罹,消失了。十年里那种充实感也随即消失了。他的目的地达到了,下一步,他该往哪儿走?人活着,总要有个目的

地。人生的目的地,总归应该是幸福,而不是苦恼。他忽然感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地,应该再扩大一点,是的,再扩大一点。 他郁闷的心情开朗了一点,好像沉重的鸟云开了一条缝,一线朦朦胧胧的光透了进来。虽然是朦胧隐约的,他确实是光。

“阿信!”他转脸一看,见马路上,一辆公 共汽车窗户里,伸出大歌的半个身子,向他伸着手,他背后还有大嫂。他不知出了什么事,掉转身子追着汽车跑去。大哥一把抓住他的手,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呆呆地看着他。他心里一酸。大嫂也伸手抓住他:“阿信,你可别想不开!”

“你们想到哪儿去了!”阿信笑了,眼泪也滚了出来。

“回家吧!”哥哥说。

“好的,回家。”他忽然感到差愧,为自己把十年的艰辛当做王牌随时甩出去而感到羞愧。妈妈、哥哥、弟弟、嫂嫂,都有十年的艰辛。当然,人生中,还不仅是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欢乐。比如,林荫道、小树林、甜水井,天真无雅的学生、月牙儿般的眼睛""可全被他忽略了。好在,还有后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今后的日子还很长很长。该怎么过下去,真该好好想一想。

又一次列车即将出站,目的地在哪里?他只知道,那一定要是更远、更大的,也许跋涉的时间不止是一个十年,是两个、三个,甚至整整一辈子。也许永远得不到安定感。然而,他相信,只要到达,就不会怕惑,不会苦恼,不会惘然若失,而是真正找到了归宿。 (节选自王安忆《本次列车到终点》,有删改)

1、小说第2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叙述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文意,简要赏析第7段。(4分)

3、小说中陈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本次列车到终点”,有人说,作者在小说的最后一段却写了“又一次列车即将”,这不合情理,你认为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分)

奈曼旗的宝贝

乔叶

①每当看到落叶乔木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亲切之感,仿佛所有的落叶乔木都是我的亲戚。去年,我前往奈曼旗,又认识了两种落叶乔木——不,准确地说,是重识了它们。

②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科尔沁沙地南缘——科尔沁,我无论如何想不到这三个字会和沙地这个词联系到一起。在来到奈曼旗之前,科尔沁只能让我想起绿草茵茵的大草原。即使后来知道草原沙化这个词,我也还是想不到“科尔沁”会成为沙地前面的一个定语。但确实,沙地就在我们的行程里默默地站着,一片连着一片,蔚为壮观。有一些沙地还是寸草不生的白沙地,什么都没有,让人绝望。

③幸亏有了它们——杨树和柳树。

④杨树和柳树,这在中原是最俗常的树木,但到了这里,就觉出它们的不俗常。

⑤先说柳树。柳树到了此地就不叫柳树了,而叫怪柳。因为它们看起来确实怪。说是柳树,却不高大,也不粗壮,其娇小情形像是天然盆景,七扭八歪,形态各异,极富创意的造型常常大大超出我的想象力:有的像马头,有的像羊角,有的像拱门,有的像珊瑚""怪是怪的,但一点儿也不恐怖,因它从根到梢长满了嫩绿的枝条,看起来很是新巧有趣。当地的朋友介绍说,怪柳之所以如此情状,是因为如果要在沙地上存活,它必得顺应这里的条件,用深根抓牢土地,用身形顺应风沙,用所有叶片汲取阳光雨露""也因此,它就长成了怪模怪样的怪柳——突然,我觉得这个“怪”字极其不准确。这柳树怪吗?不,它们一点儿都不怪。如草原人放牧,海边人打渔,中原人种地一样,这些不会说话的植物,最听得懂自然的声音。它们根据水分、光照和大地的条件,听天命,尽树事,看似桀骜不驯实则是智勇双全地生长起来,对这里的环境而言,它们其实是最真切地“道法自然”。

怪的,反倒是如此将它们命名的人,是那些远离自然的被文明深深异化的眼睛和心。 ⑦杨树在这里也是另外一番模样,不再是 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里说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在这里,它们生长得虽也笔直,但旁枝多多,到处旁逸斜出。只要能长杈的地方全在长杈,长得繁繁茂茂,野性蓬勃。我曾问当地朋友为何不修剪一下?博得了全车人的嗤笑。回答说:在这沙地长出的绿色谁舍得修剪?这里的植物最重要的审美标准就是绿色,只要是鲜活的绿,那就是好看,那就是美丽,那就得像宝贝一样留着!

⑧我沉默,为自己的愚蠢。看着车窗外肆意生长的白杨树,这在中原最常见的树,忽然觉得心中一阵温热。是的,是舍不得,这些树,是宝贝,是不能修剪,是得任它们骄纵地生长,任它们四面八方地撒开了长去,因这些层层叠叠的青枝碧叶啊,确实是这沙地上最赏心悦目的笑容——当然,对这沙地来说,宝贝们不仅是杨,也不仅是柳,还有柠条、沙蒿、樟子松,以及星星点点不知名的野草""大大小小,疏疏密密,所有生活在这里的、默默生活在这里的绿色,都是珍贵的宝贝。

⑨宿命般的,又想到了文学。在这个物质日渐丰盈、精神上却日渐沙化的时代,文学难道不也是这沙地上的绿色?杨、柳、松,柠条和沙蒿和小草,让我以最敬重的心情重复这些宝贝的名字,这些可爱的代码,如同重复文学大地上那些宝贝的名字:小说、散文、诗歌、文学刊物、编辑、读者、评论者""

⑩向所有的绿色致敬。

⑾沙地在,绿色也在。我相信:沙地在哪里,这些绿色就会在哪里。甚至,绿色的生命会比沙地更长久。 (本文有删改)

9、请具体分析③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

10、对科尔沁的柳树,作者为什么说为“它们是怪柳,不如说它们是乖柳”?(4分)

11、第⑧段中,作者为什么“忽然觉得心中一阵温热”?(4分)

1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话的理解。(6分)

布鞋,渐行渐远的温情之舟

李 亮

把与自己相关的整个乡村从记忆中搬迁至眼前重新温习和试图回溯时,总会再一次看到那些大路小路上,黄土漫漫如细腻稀软的汁液,每每留住百千脚步踏过时的印痕,却转瞬又在风中雨里漾漾地翻覆,掩埋了路上一切踪迹。但记忆中土路印满脚印的画面却不曾被风蚀雨淋所破坏,那种诸多脚印交错重叠的景象怕是要做了土壤和人踪的化石。乡村中的人影早已湮没在沟沟岔岔中去了,最后经过的那个人留在路上的两行脚印却还清晰可辨,光滑,平整、单薄,甚至算得上是有些水润,这两行人的脚印旁,夹杂着牛、驴、羊们的蹄印,深浅不一,像是陪伴在那人弦乐般顺畅的脚印边的小鼓点。亦或像行舟时船舷边缘激起溅开的微小水花。在这样的路上,它们和谐共鸣。

这两行脚印便使人想到布鞋了——那浩瀚如海的高原之上,承载了一个又一个年轻力壮或年迈佝偻身躯的叶叶小舟。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

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男子们的 布鞋多是黑色。早些年,乡村的人们尚且生活在虽然清贫但不乏典雅的年代,这些黑色的布鞋上都曾被装饰了花纹。妇女们在丈夫能穿出去展示的布鞋上用针脚争奇斗妍,雍容优美的云勾子图案从容地舒展在鞋头鞋帮,再用规整严谨的城墙垛子图案饰了边儿,对一个男人倾注的感情在匀称的白色小针脚中被种植繁衍。如今男式布鞋只留下一面面肃静的黑,样式也变得简洁。女人们对美的敏感更为显著一些。当男子们的布鞋尚且飘着云朵时,她们的布鞋一律盛开着繁花。男为天,女为地,天地之象,阴阳之分,在更接近生活本质的陕北乡村中如此优雅地展现出端倪。成亲时,女子们的那双婚鞋娇艳欲滴,朱红的底儿上,女儿家的心思被小心收拢成莲花、牡丹、梅花、桃花,有的还欲语还休地在水绿的枝蔓上点缀了小小的果实,几乎要让人嗅到新媳妇心中清幽淑惠的香气。但如昙花一现,随着男子们的布鞋成为净面,女人们鞋子上那些花蔓也终于凋谢,她们的鞋面演变成了新式的红条绒或条呢布,有的则同男子们一样把自己的布鞋面也做成黑色。究其原因,大抵是女人们开始愈来愈多地参与生产劳动,旧时那些典雅的颜色已无法经受土埂田畔的磨砺。只有布鞋中的鞋垫作为附属物竟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鞋垫上依然花红柳绿、鸳梦鹊飞、蜂蝶奔忙。布鞋成了围墙,女人们把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和欢欣全部移植在了这围墙内的两畦花圃中。

母亲和姨娘、姑姑们的眼睛已开始昏花,年轻的女子们早已遗弃女红技能。多少年来,再也没有了与黄土地中的乡村隔着层层棉布相亲相近的时刻。城乡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工业时代的便捷正彻底取代手工时代的劳累和繁缛,在这期间丧失的美感已无法追寻。布鞋们已载着那些旧人飘向了黄土之洋的远处或深处,唯有留守在乡村的一些老人们依旧守着布鞋,把他们 光滑单薄的脚印再一次覆盖在已夹杂了诸多时尚花纹和形状的其他脚印之中去。我能体会外祖父那种穿着烂旧布鞋依然乐呵呵的心情,那是对过去岁月的怀恋,对给他做布鞋的女人们的怀恋,对乡村土地气息的怀恋,也是同自己命运属性之间的一种和协共鸣。

有一次在老家,我和弟弟妹妹们去看我们出生时所住的土窑。土窑门窗全无,即将坍塌般黄土粼粼。冬日的阳光斜照在灶台上,那儿有一小堆颜色各异的孩童布鞋。我和弟弟妹妹欢呼着进去把它们提起来,争论着哪双布鞋是我们几个谁谁谁穿过的,不知不觉中,眼睛就潮了。

朦胧中看到儿时的自己,穿了其中的一双红底黑点儿的布鞋,烂漫地奔跑在绵软的黄土路上。 (选自《散文》2012年第6期,有删改)

13、文章开头写脚印、蹄印有何作用?(4分)

14、布鞋承载着乡村人们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5、请结合文意,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这些小舟遵循着天时与人命,白天漂浮在黄土海面之上,吆喝了大鱼小鱼般的牛羊群去放牧,夜晚时,它们则停泊在主人的梦乡边。

篇三:《著名散文作家》

著名散文作家

社会主义初期

巴金(1904-2005)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李芾甘,笔名巴金,四川成都人,1928年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1982年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巴金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等职。

丁玲(1904-1986)现代女作家,原名蒋伟,又名蒋冰之,湖南临澧人。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

赵树理(1906-1970)现代小说家,山西沁水县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登记》等。他的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被誉为“山药蛋派”。

周立波(1908-1979)现代作家,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暴风骤雨》,曾荣获斯大林文学奖。解放后,他参加《解放了的中国》彩色影片摄制工作,再次荣获斯大林文学奖。另有长篇《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短篇小说《湘江一夜》获1979年短篇小说一等奖。

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上海散文}.

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联盟”,同年被捕。1936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大堰河》,其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之作,抗日战争期间,写了长诗《向太阳》《火把》。解放后写了《在浪尖上》《光明的赞歌》等。

{上海散文}.

杨朔(1913-196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山东蓬莱人。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反映抗美援朝的《三千里江山》,他的散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香山红叶》等都是优秀散文佳作。

孙犁(1913-2002 )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荷花淀》;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他的小说充满诗情有“诗体小说”之称。

徐迟(1914-1996)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浙江省吴兴人。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又写了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

贺敬之(1924- )现作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2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建国后,写了《回延安》《放声歌唱》《西去列车的窗口》等有名的诗篇。

新时期作家

王蒙(1934- )当代作家,北京人。其处女作是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他的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影响很大,从1976-1981年发表三十多篇作品。其中《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分获1978、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蝴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张贤亮当代著名作家,小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为代表作。

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北京通县人。十三岁就开始创作,十七岁就发表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青枝绿叶》,1979年以后写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短篇小说《峨眉》分别获得全国中篇小说奖和短篇小说奖。

蒋子龙(1941- )当代作家,河北沧县人。其成名作是《机电局长的一天》。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荣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开拓者》荣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刘心武(1942- )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其短篇小说《班主任》荣获1978年全国短篇小说一等奖,长篇小说《钟鼓楼》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张洁(1938- )当代女作家。其处女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和后来写的《谁生活得更美丽》分别获1978、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高晓声(1928- 1999)当代作家,江苏武进县人。代表作《李

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别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李存葆当代作家,山东五莲县人。其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荣获自卫还击战全军征文一等奖,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都是优秀作品。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风格朴素、现实主义;《平凡的世界》深刻描写社会底层,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贾平凹(1952-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作品《废都》、《病相报告》等,中国乡土作家代表。

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生死疲劳》、《檀香刑》、《丰乳肥臀》、《蛙》等,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 得者。

铁凝 《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多次获国内文学奖。中共中央委员,并任命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国先锋作家

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上海散文 赞美上海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