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学作文】
第一篇:《送给漂泊在外的你们》
送给漂泊在外的你们
编辑:郭玉娇
音乐【因为爱情;天天想你–陈绮贞;陌生人–蔡健雅;流浪记–杨宗
纬;张三的歌–齐秦】
生命是一首诗,相遇是幸福,别离是离感。喜欢忧伤的感觉,却受不了悲情的落魄,总是揪着那快乐悲伤。大家好,这里是每周与你相见不散的放飞心情,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篇文章的名字是《我想我是雪》。那么,听完这首歌(因为爱情),进入今天的故事。 那个冬季,一个人孤孤单单地上路,心情随着车窗外走过的城市,而没有任何的伤痛,习惯了不断远行的凄清,我又一次放逐了自己,这回不是因为梦想,我需要的只是平静。 北京的冬天不是很冷,却有很大的风,到北京的那晚,天飘起了碎碎的小雪,朋友说是我带来了这份浪漫和纯洁。我笑着不语,心情如雪飘飘落落,眼睛望着昏暗的天没有表情,而那晚,与你初次相逢的刹那,看见你目光中有一抹温柔的问候,仿若我们早已相识,让我感动。
初到的陌生让我一个人守在小屋里,听忧伤的音乐,看凄婉的小说,我把自己的故事小心地隐藏在异乡的冬天里,没有人认识我,也没有人打扰我,这时,你笑着说:“为什么不出去走走,看看北京。”我回答:“我怕迷路,找不到回来的方向。”在说着这句话的时候,我发现也许我的人生也在迷失方向,没有太清晰可见的未来和前途。
可是,我没有理由守住自己的一方天空,拒绝外面晴朗的阳光,你给我一张北京的地图,一只笔,告诉我北京的名胜古迹和路线,我根本没有去听,因为我的心只想任意自由地行走。你又小心地给我记下你的电话号码,如果迷路,电话给你,我点头,问需要给你带回什么东西,你笑着,轻轻地说:“别忘了,把你自己带回来。”
北京的街道又宽又长,好象没有尽头,北京的桥又多又杂,我记不住名字,于是,我便一站又一站地坐着地铁,没有要去的地方,也没有想看的风景。
终于,有一天离开了朋友,我一个人单飞,寻找着自己生活的世界,那晚你在电话里对我说:“好好照顾自己。”我在电话的另一端沉默了许久,望着北京夜色的朦胧,高楼大厦林立,我守在窗边,有泪湿的感触,知道你在这个城市的某个地方惦记着我,在心里无声地对你说声感谢。
相约与朋友再见的那个周末,你骑着单车载着我,那晚北京的街灯幽幽地照着,风吹乱了我长长的头发,那一刻间,流浪的滋味就象陈年的酒,我把家的一切抛在脑后,不去想前尘往事。午夜单车缓缓前行,飞扬起我的思想,我知道,我只是在异乡寻找一种浪漫的氛围,总有一种梦想在心中缠绕不去。
我说:“唱首歌吧。”
于是,你轻轻唱起你曾经唱给我听的英文歌《此情可待》。你低沉深厚的声音,充满感性地演绎着歌中的深情,我静静地聆听,夜是沉默的,星星是无语的,我的心如平和的流水,容纳着那份美好。
流浪的行程终于要划上一个句号,我知道,你属于漂泊,是孤独的行者,我没有告诉你归期,怕你的目光穿透我的心,怕一份留恋面对你的伤感,怕你用温热的手掌紧握我的冰冷,更怕你说出那句等候的承诺,其实,没有发生的故事,留在心中就已足够了,我不想让你说出永远。
在那个不再飘雪的午后,我又一个人启程,踏上了归途,带走了你的北京地图、你的笔、你的两本世界名着和周刊杂志,这些都是你送给我的礼物,而我什么也没有给你留下,只有长驻在你心中的微笑和清纯的脸,一直想对你说声谢谢,谢谢你的爱护,谢谢你的关怀,谢谢你的一切。
回到家,一切都淡淡地去又来,可生命却在变幻着另一种色彩,我知道,远方的你在为我祈祷,而我也会为你祝愿。常常在夜晚想起你静静地拨响那把吉他,唱那首古老的歌谣给我听的时刻,想起你帅气的脸常常做些幽默的表情,只为缓解我思乡之情的真诚。我知道,北京是记忆的一个章节和片段,属于一份难忘,也属于牵挂。
而我就是北京的一片雪,留给你一份不真实和来去匆匆的背影,在清冷的冬季,轻轻地飘在你的面前,融化在你的心里,在春天来临之际,又悄悄地远走,甚至没有说声再见,只留给你一份淡淡的惆怅和一份无暇的美丽。
第二篇:《关于流浪儿童的问题的研究》
社会学课题论文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社会救助研究
学院: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行政管理
班级: 行政管理二班
学号:姓名: 卢璐
摘要:随着中国快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流浪儿童出现得越来越多且现象越来越严重。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流浪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根据2006年全国流动人口的规模以及几个典型城市流浪儿童与流动人口的比例规律,推算出全国流浪儿童大约有100万。流浪儿童的大量出现对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危险,解决流浪儿童的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流浪儿童的概念,出现的原因,救助流浪儿童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以及解决的方法,对策以及预防等方面出发。
关键词:流浪儿童,原因,政策,解决方法,预防
一、 流浪儿童的概念及其救助保护理论
(一)流浪儿童概念。
“流浪儿童”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其含义略有区别。国际上广泛接受的概念是一种“把流浪儿童就其居住方式而区别开来”的定义。此定义把流浪儿童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与家庭脱离关系,居住在街头包括无人居住的废弃房屋里没有任何负责的成人来保护、照顾、指引的儿童(children of the street),称为完全流浪;另一类是白天在街头从事某种工作以帮助家庭维持生活,晚上回家同家人同住的儿童,称为“不完全流浪儿童”。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精神,我国将流浪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入贫困的人。在这里,流浪儿童的内涵要相对狭窄,不完全等同于国际上使用的“street children”的概念。“street children”既包括所讨论的流浪儿童,相当于“vagrant children”,同时还包括在街头打工的儿童,即童工。
(二)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长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春秋时期管仲所说的“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即阐述了人类需求满足的这种先后层次关系。我国当前的流浪儿童救助工作首要的任务是满足流浪儿童的基本生活需要和安全归属需要,使他
们摆脱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同对,为了避免再次流浪,对流浪儿童的救助还应该上升到满足他们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高度,从而引导流浪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对流浪儿童从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到救助的人性化、社会化走向正是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的反映。
二、流浪儿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一)社会原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上的贫困是流浪儿童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尚有592个贫困县,有近5000万贫困人口。这些贫困地区中,很多还没有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困境。在农闲或者遇到自然灾害时,有些家庭就带子女或者单独让子女外出务工。贫困人口的盲目外流,无法获褥稳定就业,造成一些人衣食无着而流落街头。据调查,大部分的流浪儿童都是来自灾区、贫困地区的农民子女和城镇下岗职工的子女,他们的家庭生活都比较困难,被逼无奈只有乞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以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激发了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对富裕生活的渴望。人们出于对自身利益的深深关切,以巨大的热情和勇气自主地、积极地投入到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人们在农闲时节或有合适的机会携带子女或让子女单独出来到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务工挣钱,这已经成为摆脱生活困境、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和方式。然而,由于1000多万的失业人口,1500多万的企业富余职工,1.6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这三支庞大的劳动力群体,给中国的就业工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盲目流动、无事可做、又没有一技之长的人,特别是那些未成年的儿童,只能无奈地流落街头,或者随家人流浪,或者独自漂泊,朝不保夕.
(二)家庭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细基本细胞,承担着人类的生育、抚养、教育、保护等功能,是一个人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人格、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要素的形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流浪儿童的产生。对流浪儿童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在以下几种情况可能导致儿童的流浪。
1.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始自婚姻。男女两性的结合缔结为家庭,家庭为孩子的正常成长提供了基本的生活环境和最起码的社会化条件。然而由于家庭矛盾的出现,夫妻病故、离异等原因导致了家庭气氛的紧张和家长角色不全的问题。有关资料显示,随着婚姻、家庭、两性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化,离婚率逐年上升。以同年的结婚数和离婚数相比,20世纪70年代末仅为100:3,到1998上升到100:13.有的大城市甚至高达100:25——100:30 。据调查,流浪儿童家庭亲生父母的家庭和谐情况不容乐观(图1)。家庭解体的直接后果是孩子失去稳定的家庭环境,失去父爱或母爱,造成了情感世界的残缺。有的儿童因此失去了完整的情感依恋,导致内心的苦闷和心理的创伤。从自我角色评价上将自己等同于社会的弃儿,为了寻求感情上的慰藉,流浪在外,成为有着相同体验和感受的能够引起感情共鸣的流浪儿童的一员。
图1
2.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家庭是入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承载着传授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品质、指导行为规
范、帮助成人自立等社会化的责任。然而,由于整个社会缺乏对教育者的教育,一个人似乎只要实现了生育子女的自然功能,就天然具有了教育者的一切能力、知识和资格,以至于一些有着错误的亲子观、儿童观、教子观、人才观的父母未加任何的修正和提醒,就通过各种本能的行为传递到孩子们身上。{流浪的孩子漂泊在外}.
(三)学校原因
1.大量失学儿童不能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是流浪儿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从流浪儿童的年龄统计看,15岁以下的占96%。如果保证适龄儿童接受正规的九年制义务教育,他们不可能流落街头。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龄儿童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受教育权利,也就注定难逃流浪的命运。
一是我国对基础教育的投入经费,师资、设施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的需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一些地区还处于口号提倡阶段。据我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状况报告》的证实,有15%的人口地区只能初等教育3——4年小学教育,未实现“普九”教育的人接近两亿。
2.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以及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学校和老师的考核指标的做法,使学校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表现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锻炼提高的机会,越来越好。而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关心和帮助,反而遭到冷落,严重的被讽刺、责骂或体罚,在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久而久之成为具有心理障碍的“边缘儿童”,对同学、老师、学校进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排斥、抵触、反抗的心理,最终,有的被学习劝退,有的为了保留一点做人的尊严,自动辍学,浪迹天涯。
(四)自身原因
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模仿,而且逆反心理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主观上 有要求家长和社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的艨胧意识,但实际上又不具备分辨是非和 解决生活中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一旦家长或老师的教养方 式失当,就会导致一些性格偏激的儿童负气离家闯世界。还有一些儿童,特别是 农村儿童,看到很多同村的人外出打工,也就萌发了外出打工的念头,但是他们 受谋生能力所限,往往难以得到安定就业,因衣食无着而四处漂泊
第三篇:《我的身体在漂泊,我的心不再流浪》{流浪的孩子漂泊在外}.
我的身体在漂泊,我的心不再流浪{流浪的孩子漂泊在外}.
孟家友
我喜欢流浪的生活,我喜欢漂泊的日子,喜欢流浪的感觉。然而,我流浪的生活很累很累,我的心以及我的身体,特别是我的心。
在流浪的城市里我迷了路,再也无法找回原来的路。在美丽的城市公园里,我孤独一人在黯淡的夜里仰望天空看流星隐隐划过就像伤痛隐隐的划过我的心田;看着凝云飘过天空,天空变得更黯而我的心也跟着变黯从而吞噬了我心中所有的阳光;看着凝重的树影投落在地面如我的心投落在地上无人拾起也无法拾起直到被遗忘。想着那些孤苦的漂泊流浪岁月一个人孤独的流着眼泪。眼泪流过脸颊尝到了那苦涩的味道然后再坠落在手背。我只有叹息,为自己的叹息而叹息。
我想告别孤独,告别那些漂泊无涯的日子,我只是想让我的心有个安定,那怕是一刻钟也好,身体是永远都要漂泊和流浪。但是我终于明白:生活必须为了自己的现实的理想去发奋斗,不要为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去痛苦的艰难的生活, 将人世的一切视作风景,便有忘我的神韵,一切只是花开花落、清晨、黄昏、春露秋霜、风吹柳絮、雨打芭蕉,雁过天空,顺其自然而已,这就是心的栖息地。
如今,我的身体仍然要漂泊,但我的心不在流浪。我的身体流浪得疲惫了,我的心必须休息。身体在漂泊的同时我会用知足长乐来安慰心灵,让心不在疲惫和难堪。在生活中我呼吸新鲜空气,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快乐的生活每一天。我听到校园里强劲的节奏时就情不自禁地摇摆身体;我看到外面阳光灿烂时就想蹦出去疯玩,我在球场的跑道上挥汗如雨;我渴望学习生活爱情样样精彩风头尽出。但我不会生活着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而生活得很累很无味,那样会过着身心孤独空虚的流浪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是不会追求不属于自己的生活而去和别人相互攀比,因为痛苦来自比较之中。我生活得很平淡、真实。但是我不后悔也没有后悔,我告诉自己要知足长乐,这当然包括爱情。我虽然是一个孤独的忧伤的人,我可以忧伤可以孤独可以寂寞但不能自私而强把别人禁锢在自己的心里,我必须给我所爱的人以足够的空间、足够的自由。我自己的眼泪我无所谓,但我不希望她流泪。我不希望因为我的出现而打扰她的平静生活,给她带来忧伤和烦恼。我由于自己贫穷,我给她的爱太贫穷了,我内心希望像个百万富翁一样爱她,但我又穷得只剩下一颗爱她的心。
我虽然物质上很贫穷,但我不自卑,其实我也很富有,我有一颗年轻积极向上的心。 因为我年轻,总拥有最美好的梦想,最素净的情感,最纯洁的灵魂;因为我积极,总以为春天就永远是开满鲜花而美丽的;因为我向上,总以为年轻是人生不老的风景。
以前,我根本没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这对本身来自贫困山区贫困家庭的我算是雪上加霜。没有自己的生活中心,无法找到自己的心灵客栈。现在,我终于明白贫穷不等于穷酸,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杆竿,我虽然不能撬动整个地球,但是我可以控制自己的生活重心。 我生活得很现实,在现实中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真爱。在现实中逐渐成长,懂得了领悟人生的喜悦与失意的烦恼,懂得了理解人生的快乐与困境的忧愁;学会宽容、学会解脱、学会执着、学会在现实中成熟;年轻的心,努力地去学习、创造、积蓄,生命中的每一天都会有新获得,生命的每一天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因为我这样想,也努力去这样做,心不再飘飘然了。我目前还得漂泊,因为有她,但至少我可以让心灵“回家”了。
第四篇:《关于中国流浪儿童产生与应对措施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中国流浪儿童产生与应对措施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宏波 1013003036 2010级行政管理三区队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较快不平均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流浪儿童。研究学者对社会流浪儿童的定义和成因存在一定的分歧,大多学者通过研究均发表了自己对流浪儿童定义和流浪儿童成因的分析。而流浪儿童的大量存在会给国家以及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流浪儿重的救助亟待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学者从流浪儿童的定义、形成原因和解决对策进行研究,但就流浪儿童的形成原因学者就从自身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和经济原因展开了研究。在中国当代的经济形势下,努力探索出一套快速有效的解决流浪儿童问题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试图从流浪儿童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流浪儿童问题角度对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梳理。
关键字:流浪儿童;政府救助;教育;干预
一、流浪儿童的定义
流浪儿童是一个缺乏明确界定的概念。安怀世将流浪儿童界定为四类:(1)与家人分离后独自生活的儿童;(2)与家人分离后与群体生活的儿童;(3)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谋生的儿童;(4)与家人同住,但在街头游荡的儿童。但是刘继同将流浪儿童区分为:(1)主要为打工赚钱外出的流浪儿童;(2)纯粹流浪动机的儿童;(3)因暂时和偶然性因素离家出走的儿童;(4)因非本人意愿影响而流浪街头,失去家庭温暖的儿童;(5)具有纯粹的流浪动机并且染有盗窃恶习的长期流浪儿童。
中国对流浪儿童的官方定义是:18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并最终陷人困境的人。薛在兴则认为将流浪儿童的年龄界定为18岁以下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理由有三::(1)16~18岁的人在外居住,绝大多数为打工者,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并不需要救助;(2)少数因暂时找不到工作而寻求救助者,也不会接受救助站帮助他们返家,在救助站内与较小年龄的孩子在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欺负甚至误导其他孩子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3)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儿童为不满14岁的人。对此则建议将流浪儿童的定义修正为“16岁以下的离开家人或监护人在外游荡超过24小时且无可靠生存保障的人”。
印度,如西孟加拉邦政府将流浪儿童定义为没有父母,没有家庭,容易受到社会伤害的儿童。印度的非政府组织认为用儿童劳工来定义流浪儿童则更确切。
中国政府对流浪儿童定义中的“陷入困境”部分大大缩小流浪儿童的救助范围,而印度的定义范围就比较宽泛,包括了从事经济活动的儿童。
二、流浪儿童的现状
1、中国流浪儿童监护制度现状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六条的有关规定,末成年人的父母是末成年人的监护人。末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末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末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
2、中国流浪儿童现状
中国儿童福利报告披露,截至2008年底,中国0-18岁儿童总数是2.78亿人。中国弱势儿童群体数量中,孤儿人数从2005年的57.4万上升至2010年的71.2万,五年间增长约24%。0-17岁的各类残疾儿童共504.3万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估计2010年底,约有49.6万-89.4万儿童受艾滋病影响。钟钢、李小玲认为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刑时期的中国社会,儿童外出流浪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十一五”流浪末成年人救助保护体系建设规划》就客观指出:“在目前我国流浪末成年人数量在100-150万人左右”。中国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所做的研究显示,流浪儿童13~15岁居多。鞠青的调查显示年龄12~16岁居多,14岁是高峰。男女之间的性别比足7:3。中国流浪儿童现状不容乐观!
三、流浪儿童的形成原因
王久安、张世峰、张齐安认为造成儿童流浪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自生原因。8~14岁的孩子好奇心强,是心理学理论认为的“危险年龄阶段”,也是逆反心理强的阶段。处于这段时期的孩子不具备辨别是非的和解决生活中的复杂问题的能力,当在其受到外界的刺激时,有些性格偏激的儿童便可能负气离家出走闯荡世界,又因衣食无着而四处漂泊,流浪社会。
2、家庭原因。单亲家庭、与继父母生活的儿童与监护人不融洽,造成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