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作文 zuowen 2浏览

【 – 高中作文】

【篇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_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案

高一语文导学案 自主、合作、探究

【永遇乐oo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句,背诵全词。

方法与过程: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以及对比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背诵这首词。

【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以及对比手法在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练习册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本词的写作背景。

(2)结合课下注释,阅读全词,理解诗词大意,掌握词中重点字词。

(3)完成以下题目。

1、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 时期历城词派代表词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 舞榭( )巷陌( ) 元嘉 ( ) ....

狼居胥( )仓皇( )可堪( ) 佛狸祠( ) ....

3.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常:

1 (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 并称“苏辛”,同属

高一语文导学案 自主、合作、探究 草草:

风流:

赢得:

北顾:

可堪: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北: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5.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

②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 )

③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二、合作探究

【用典】

(一)知识链接

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前人之事、之言来比喻 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永遇乐》用了哪几个典故?

上阙用了 、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 、 三个典故。

(二)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意思对即可。 学习提示:1、结合注释了解本文所用典故的事实。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体会用典的作用,理解作者抒发的情感。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2

高一语文导学案 自主、合作、探究

【追问1】:上片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李怎样的情感?

【追问2】写孙权和刘裕一详一略,详写了那一位?为什么这样安排?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对比】

3

高一语文导学案 自主、合作、探究 对比手法的应用。这首词用到了大量的对比,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小结归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1. 齐声朗读课文。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2. 总结归纳,把握主旨

【作业】

1、背诵《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完成练习册相关习题。

2、阅读诗歌,完成作业

南乡子o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释】兜鍪:(dōu móu)即头盔,此处借指士兵。坐断:占据、割据。

(1)赏板本词上、下片各使用了什么手法,若有表达效果。(4分)

(2)赏析本词中“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4

【篇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语文苏教版必修Ⅱ《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 “稼轩体”的独特风格。《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背景: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读或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四、赏析探究:

1、上阕作者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明确】前四句:怀孙权,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之情。(2分)后六句:怀刘裕,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像刘裕那样建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2分)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委婉。(2分)

简析:词的开头用孙权独踞江东的故事起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两句,慨叹江山虽依旧,曾在京口建都的孙权却早已作古。很有气魄的文字犹如异军突起,倾注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倾慕。事过境迁,物换星移,孙权最初在京口起事的遗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舞榭歌台”两句,写当年歌舞楼台的繁华景象,连同那英雄业绩都被雨打风吹去。“风流”指英雄业绩,洋溢着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和钦佩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2、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明确】⑴两人都是在京口起事建立了政权(孙权据此(京口)以称霸江东,刘裕在京口起事),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 。⑵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⑶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3、下阕引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明确】引用刘义隆的典故,告诫统治者引以为戒,汲取教训,慎重行事。(2分)引用廉颇的典故,以自况,表达自己空怀报国之志,却无人问津的愤懑。(2分)通过用典使词含蓄洗练,达到字少意丰的效果。(2分)

提示: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中的情况下,听信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

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而自己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缅怀古代英雄人物,表达力主抗金的决心;下阕写历史教训和自己的经历,表达收复失地、为国立功的心愿。全词借古讽今,长于用典,形成对比,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时注意体会。

六、内化巩固: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撙酒,重与细论文。

注释:①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人。早年出入于梁朝宫廷,善作宫体诗,风格华艳。出使西魏,被强留北方,因有很高文学修养,得到优待,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居高位,却内心矛盾,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乡关之思和羁宦北国的悲愤感情。用语清新,风格也变得苍劲沉郁,

与前期显著不同。

②鲍照,字明远,东海人。出身贫寒,曾做过临海王萧子顼的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其诗善七

言歌行,情感充沛,形象鲜明,语言劲健,风格俊逸。

试说明《春日忆李白》诗中使用的典故,并指出其作用。

(参考答案:“清新庾开府”用庾信的典故,“俊逸鲍参军”用鲍照的典故,说李白的诗就像庾开府的诗一样清新,像鲍参军的诗一样俊逸,借庾信和鲍照来赞美李白的诗才。)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预习《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教师版)

主备人:于春霞 校对人:于忠滨 审核人:王雪茜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②反复品读吟诵,理解内容,并背诵。③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

提到宋词的豪放派向来以“苏辛”并称,辛弃疾继承并发扬光大了苏词的豪放风格,“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其词的豪放风格与其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下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体会其内心的愤慨和爱国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二、写作背景介绍

辛弃疾满怀爱国热忱,活捉叛徒张安国,率耿京义军的余部渡淮南归。但是,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却并未对他加以重用。他上疏给宋孝宗的《美芹十论》和上给宰相虞允文的《九议》也未受到重视,十多年来他只是担任过一些地方官的僚佐。淳熙元年(1170),他应叶衡之聘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登上建康城西下水门城楼上的赏心亭,眺望祖国壮丽的河山,想到报国之志得不到实现,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名作。

三、赏析探究 :

(一)指导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教师范读或听录音,学生正音)

(二)积累成语:

1、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颂。

2、莼羹鲈脍:比喻为怀念故乡的心情。

3、莼鲈之思:思念故乡的心情。

4、求田问舍: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三)赏析探究

1、词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4分)

【明确】这两句诗选取了“楚天”和“秋水”两个意象,(1分)“千里”和“无际”写出了江南秋季的特点。描绘了一幅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流向天边,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气象阔远的画面。(1分)创设了一种苍凉凄清的意境。(2分)

2、“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6分)

【明确】⑴作者采用移情及物和拟人的手法(2分),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2分)“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2分)。

3、“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是写景,学生讨论“落日”“断鸿”“游子”几个意象的含义。

【明确】“落日”在此含有南宋国势衰败的意思。“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游子”指自己。这几句寓情于景。落日的余晖映照着楼头,失群的孤雁传来阵阵的哀鸣,一见一闻,通过日暮景色渲染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气氛,以有声有色的景物更进一层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和悲苦。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是怎样抒情的?抒何情?

【明确】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动作 “看”,是说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动作 “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栏杆拍遍”是表达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

5、下阕应用了那些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6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明确】⑴“莼鲈之思” 用张翰自指,表达了作者家乡沦陷,有家难归,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⑵用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词人会以天下为己任,济世救民。⑶用桓温“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典故表达了词人忧惧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的情感。

简析:(1)季鹰即晋人张翰,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2)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3)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平生的雄心壮志。

四、课堂小结:

上阕写景抒情,由水到山,由无情之景到有情之景,景中含情;下阕运用典故,直接抒情言志。全词意境雄浑阔大,写景独特,景情结合,用典精当,褒贬分明,通过用典寄托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对朝廷的怨恨,以及年事已高、报国无门的苦闷。

五、内化巩固: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泊舟严滩 真山民

天色微茫入暝钟,严陵滩上系孤篷。水禽与我共明月,芦叶同谁吟晚风。 隔浦人家渔火外,满江愁思笛声中。云开休望飞鸿影,身即天涯一断鸿。

【注】①严滩:即严陵滩,相传东汉初年隐士严子陵在这里隐身钓鱼,故名。

②真山民:真名不详,宋末进士,宋亡归隐。

1、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全诗表现了诗人因国家沦亡而孤独无依、漂泊凄苦的感情。(关键词“国家沦亡”1分,“漂泊无依”和“孤独凄苦”1分)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2、首联一个“孤”字领起全诗。请具体分析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这一“孤”字。(6分) ①用拟人手法表现“孤”。独自泊舟严滩,身边没有亲友,唯有禽鸟作伴共赏明月,只能和芦叶同吟晚风,这就表现了诗人的孤独。

②用衬托的手法表现“孤”。隔着水面星星点点的渔火,远远传来哀怨凄清的笛声,此情此景更衬托出诗人的孤苦。

③用比喻手法表现“孤”。诗人把自己比喻为天边的一只孤鸿,孑然一身,凄惶无依,形象描画出诗人漂泊生涯的孤寂。

(其他如情景交融、渲染铺陈等,只要所列艺术手法及分析能够表现“孤”的内涵即可。一点2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充分体会这首词用典的艺术魅力,熟记三个典故的含义及其表达的情感。

3、预习下一张导学案。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学生版)

主备人:于春霞 校对人:于忠滨 审核人:王雪茜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反复品读吟诵,理解词的内容。

②学习作者用典的写作手法,领悟词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比较、合作交流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

教学重点:体会辛词的内容、艺术魅力、风格及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典故的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虽说英雄迟暮,但雄心不已。怀着一腔报国之情的辛弃疾面对破碎的河山,追慕着古代英雄,希望能为国出力,可终究事与愿违""

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的词多以缅怀故国河山、抒发抗金报国之志和揭露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为主题。词的笔势纵横,境界开阔,形成了豪放、激昂的风格,与苏轼并称“苏辛”。文人写词较多的使用密集的意象拼合成句、跳跃地连接句子构成整体意境的方式,而辛词完全打破这种形式,它语言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比较长。它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而且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别有妙趣,这些就是辛词 “稼轩体”的独特风格。《稼轩长短句》是他的代表作。

2、创作背景介绍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tuō)胄掌握了政权。韩侂胄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他便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并非真正为收复失地,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三、诵读(教师范读、学生读或播放录音带)

读这首词,应保持豪壮的基调,作者褒扬历史人物,忧愤南宋王朝,慨叹壮志难酬,应读出昂扬的基调和磅礴的气概。

四、赏析探究:

1、上阕作者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学生探究: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3、下阕引用了哪些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

【篇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掌握重点字词,翻译全词

方法与过程: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诗词鉴赏的步骤

【学习难点】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学习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研讨法

【知识链-接】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

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

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

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

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

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

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

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课前自学】

1、了解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 ,号 , 南宋时期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擅长作词,与 并称“苏辛”,同属

词派代表词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 舞榭( ) 巷陌( ) 金戈( ) 元嘉 ( ) .....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佛狸祠( ) 拓跋焘( ) ......

3、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气吞:

风流: 寻常:

草草: 赢得:

北顾: 可堪:

凭谁问:

4.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5.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6、翻译全词

7、辛词长于用典,所谓用典,就是引用古人 、古事来比喻今人,今事以抒发情怀,这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用典的好处在于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富有文采,含义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故讽今。

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永遇乐》用了哪几个典故?

上片用了 、 两个典故;

下片用了 、 、 三个典故。

二、分析典故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3、分析第四个典故。

① 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立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②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4、分析第五个典故。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小结归纳】

1、分别总结归纳上下片内容大意

2、总结归纳,把握主旨

3、这首词除了用典,还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作具体分析?

【篇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整理精校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必修教案

1015 19:52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第一课时)(教师用)

【学习目标】

1.了解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自主学习】

一、了解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 幼安 ,号 稼轩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辛词现存 620 余首。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 豪放 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 “苏辛” 。他的作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享有盛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另外有奏疏 《美芹十论》 、《九议》。著有 《稼轩长短句》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二、关于豪放词常识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 并为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大体是:其作品 气势豪放 , 意境雄浑 ,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创作视野较为广阔, 用事较多 , 不拘格律 ,汪洋恣意,崇尚直率。南渡之后,由于时代巨变, 悲壮慷慨 的高亢之调应运发展。

豪放派内部的分派较少,仅有 苏派 、 辛派 、叫嚣派三个阶段性的细支。其风格虽然总称豪放,然而各词人风格亦有微差:苏词 清放 ,辛词 雄放 ,南宋后期的某些豪放词作则显粗放。

豪放派虽以豪放为主体风格,却也不乏清秀婉约之作,如苏词《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 ,辛词《粉蝶儿·昨日春》、《青玉案·东风夜放》等皆是可伯仲婉约词的名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永遇乐”是 词牌名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词的 题目 。

三、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tuō zhòu)把持朝政,企图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伐金”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四、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孙仲谋( zhòng ) 舞榭 (xi^a ) 巷陌

(xiàng mò ) 金戈 ( gē )

元嘉 ( jiā ) 狼居胥( xū ) 仓皇

( cāng ) 可堪 ( kān )

佛狸祠(fó 或bì ) 拓跋焘(bá tāo ) 张浚

(jùn ) 王玄谟( mó )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找不到。 气吞: 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

风流: 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 寻常: 平常;普

通。

草草: 引申作草率马虎。 赢得: 落得、剩

得。

北顾: 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 可堪: 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凭谁问: “难道(还有)谁会问?”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①赢得仓皇北顾 北:名作状,向北。

②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名作动,吃饭。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①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

去 (被动句)

②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无觅英雄孙仲谋

处 (倒装句)

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倒装句)

【合作探究】

一、诵读课文

1.听录音

2.集体齐读

二、译读课文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展示译文(朗读或板书)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舞榭歌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风雨的吹打而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杂草树木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骑战马披铁甲、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那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是何等的威猛!

元嘉年间,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像汉朝霍去病远征匈奴那样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欢庆成功,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败逃的下场。我登上山亭,向北遥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往事不堪回想,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拓跋焘(佛狸)的庙前,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目标检测】

分学习小组背默课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第二课时)(教师用)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体味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自主学习】

(一)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 古事、古人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富有文采,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例如:

《锦瑟》引用了蓝田玉烟、鲛人泣泪的典故,是为了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用卢家莫愁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答:上阙用了 孙权雄才大略 、 刘裕北伐完胜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刘义隆北伐惨败 、 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 、 廉颇思国 三个典故。

【合作探究】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分析第一、二个典故。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2.分析第三个典故。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篇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导学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篇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一、知人论世

1、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号,(朝代)著名的爱国词人。

2、诗词风格

豪放派代表作家,与苏轼并称“ ” ,词风。

二、弄清典故,分析情感

稼轩的词长于用典,这首词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

1、本词中共用了几个典故?

2、具体分析典故中包含的情感

典故一: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此句是怀念孙权的。

(1)、孙权做了什么事值得作者怀念他

(2)、“舞榭歌台”指什么?

(3)、表现什么情感?

(4)、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

典故二: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是怀念刘裕的,这个典故所表现的作者的感情与上一个是否一样?

1、刘裕有何功绩?

2、试比较刘裕与南宋皇上的不同表现。

3、作者对刘裕的感情如何?

4、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典故三: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1、刘义隆是个怎样的人?

2、北伐结果如何?

3、作者对刘义隆北伐持何态度?

典故四:佛狸祠

下六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实际描写了两种场面,想一想这两种场面一样吗?

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场面?

2、“烽火扬州路”指什么?

3、二者对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典故五: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1、廉颇和作者在对待国家这方面有何相同之处?

2、国家对待廉颇和作者这方面有何不同之处?

3、“凭谁问,—?”的“凭”如何理解?

4、这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悲愤)

三、思维拓展

“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辛弃疾更是通过赞颂自己心中的英雄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志,请你试着运用类似的方法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段,借心中的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