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高中作文 zuowen 1浏览

【 – 高中作文】

【第一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读后感

【第一美的历程读后感

  今天,我刚在网上看了一本这样的书,名字叫《美的历程》。书的题目就让人很想知道下面的内容是什么,很吸引人。
  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经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那么,从哪里起头呢?
  书的一开头就用:美是关乎心灵的事情,不可复制,几近于偶尔雪上留痕,一线佛里梵音。所以记录美的历程,实在是吃力不讨好,承载它的除了美自身,更在于后来者审视的心灵敏锐度。这样一段话为开头,同时也让我看到美的心灵是会怎样面对生活。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美学和哲学是我今年颇感兴趣的两门学科,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
  初始,卢照邻骆宾王使诗歌由宫廷走向生活,刘希夷张若虚又使之变而为青春少年的清新歌唱;王勃等初唐四杰继而把《春江花月夜》式的少年空灵的感伤,化而为壮志满怀求建功立业的具体歌唱;终于,陈子昂喊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盛唐之音自此而始。此后,边塞诗、田园诗各擅胜场,前者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后者优美宁静,明朗健康。而李白,更以其狂放恣肆的气魄,天纵神授的奇才,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惟其有盛唐,才能有唐诗,有李白。
  它们的出现离不开人的觉醒这个主题,是这个;人的主题”的具体审美表现。
  这是真实、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来是如此客观地描绘自然,却只有通过高度自觉的人的主观品格才可能达到。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尽管我们后来在知识的世界各自有一段自己的探险历程,但李泽厚先生的存在是永远的,正如对于我们,青春的回忆是永远的一样…….

【第二美的历程读后感

  借用书背的一段话来说明这本书,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
  记得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有一期介绍的就是此书,当时请到的嘉宾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李泽厚先生的弟子,看样子也已是年过半百了,在说到此书的时候,主持人、另一位嘉宾不管说到书里的哪段内容,此人都能大段背出,真是令人惊叹,从此处可看出此书对此人的影响有多大。
  此书名为《美的历程》讲的是从美学的角度对中国,从远古至清末的各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的分析。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美学的书籍,算是帮我扫了关于美学的盲了,好像打开了一扇从未打开过的窗,看见了一个以前从未看见过的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一个花园,历史中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是这个花园里面的一朵花、一树木。作者就像守园人,当我们打开书籍,走进花园之时,这个守园人,会为我们做一个认真的向导,一一给我们介绍花园里的花鸟虫兽,如数家珍。只是里面的东西太多、太丰富了,而且我这次走的也太快、太匆忙了,没有细细品味里面的美丽,但是当我走过这个花园之后,身旁却依然留着我从花园里面带出来的一点点花香,沁人心脾,久久不能忘怀。接下来我就采出几朵以诸君一起分享。
  1、 作者分析,为什么作为中国民族象征的;龙”的形象是以蛇身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可能意味着以蛇图腾为主的远古华夏氏族、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氏族部落,即蛇图腾不断合并其他图腾逐渐演变而为;龙”。
  2、 关于美,作者这样说,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3、 关于历史,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进。
  4、 关于青铜饕餮,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深沉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只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美—崇高的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用感伤态度便无法理解青铜时代的艺术。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
  5、 关于汉字,如同 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括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指事”、;会意”的内容,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6、 关于汉代艺术,也正是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容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阔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第三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从生命开始,走向生命,融化生命……——题记
  曾经以为,自己明白了美的真谛;曾经以为,美只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存在;曾经以为,美是冷峻而遥不可及的;曾经以为,美便只是那秋日梧桐静静散落的身影。镜中花,水中月,需要寂寞地欣赏……
  浮华的城市,斑驳的光影,阑珊的灯火,如昼的黑夜,喧闹的人群。眼前的一切,让我迷茫,困惑,矛盾。美在哪里?是柳永的杨柳岸,还是太白的杯中酒?是如水宁静的月光,还是午夜梦回,故乡依旧的悠然?于是,走进《美的历程》,走进美的记忆,感受美给予心灵的寸寸温暖,完成了心灵一次矛盾挣扎而充实圆融的洗礼……
  鸟瞰着美伴随着时间流淌千年的痕迹,渐渐发现,美是有生命的,她打开了每个时代的灵魂,她给予人们感性自觉与理性思考。渐渐发现,她拥有深厚的生命厚度与长度,她播洒智慧的光芒让人性在天地间闪耀。渐渐发现,美是庄周梦蝶那刹那的微笑,是孔子忧天下那沉重的脚步,是那高山流水的绝唱,是敦煌的飞天,是魏晋的风度,是盛唐的青莲,是梦断红楼后的苍凉与寂寞。真正的美是让人的灵魂颤动的。她带给人心灵的不仅仅只是那短暂的快乐与幸福,还有那记忆深处弥漫飘逸的一缕芬芳。
  陡然发现自己对美的认识的浅薄,只看到了美的表面,却忽略了美的本质,忽略了美带给人心灵的如生命扎根般的永恒感动。美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她来自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温暖而惬意的美,需要知己般的聆听与理解,需要生命的空间去容纳,需要用整个时代的生命厚度去衡量,需要用真诚透明的灵魂去感知。生活给予美以生命,美给予生活以感动。
  《美的历程》终于让我明白,真正的美是需要人与自然的交流与相互和解,是需要从生活的点滴中去仔细品味的,真正的美是要在如镜的心中才能看见,同时看见自己的内心感动。从《美的历程》中,我读懂了生活,读懂了美那澎湃无限的生命力正是来自于生活,而这种生命力需要我们用对生命的热情去感知,只有这样,美才能在眼前升华,真正富有一种动态的美感与生命的力度,而不是静止虚无、沉默寂寥。
  浮躁的世界,看着人们对美的理解在世俗的海洋里一点点堕落与沉沦,那欢笑过后的苍凉,幻灭,空虚,虚妄,在黑夜里,在月光下一点点发酵,破碎。美在这个世界似乎是混沌的,是迷惘的,忧虑如影相随,面对着那残阳之下渐渐升腾的喧嚣……
  千百万年智慧与生命的积淀在眼前的城市里流浪,没有归宿与认同的依靠。然而美的生命总是有规则地出发与回归,无论世事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绵延不止,她沉睡于每一个人最初清澈的记忆,一梦斑斓,梦醒之后依旧浪漫,感动,绚烂,美的尊严傲然于天地之间。;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美的历程》低语着。
  从先秦百家对自我精神来去的溯源到魏晋名士对于人的价值、文的觉醒的求索到南宋有无之境的深刻探讨,先人对内化本我的美的追求作为外在物质追求的另一面,承载了太多沉重而伟大的思考与记忆。从自然走向人类本身,从对未知力量的崇拜到对自我意识的发掘,神秘的图腾,古拙的汉塑,灵动的书法,哀婉的红楼,虚实相间的山水人情,都是历史在寻找美的最初的载体。《美的历程》引领我从感性的思考,从亲历式的阅读体验中去触摸生命之美的温度,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
  我仿佛触到了这个文明古国心灵的历史,仿佛经历了千年以来悬于灵魂深处的感动。在美的感召下,生命变得敞亮而豁达,平静而深邃。
  作为人感性认识中自觉触发的一种意识知觉,作为一个时代的精神火花的凝聚,美她永存于每一个人内心的深处。当外在的美使生命与感动合拍的那瞬间,我们需要做的,是聆听生命之大美,是让自己的心灵与美水乳交融,并成为内在美的自觉载体。
  一如庄子的生命有七重境界: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他不惜把一切的生命元素抛弃,甚至把肉体的生命在第三重境界便与意识相剥离,最后还剩下什么?是一种永恒静止的美的生命的延续,是一种面对自我世界的伟大思考和假设。生命成为了美,把世界凝固在意识的一秒,只有美在流动。庄子把如此抽象的内在的美的感动以生命的形式外化,生命价值的提升与意识的超越是美的终极意义与价值。这样的洒脱与超然,这样的大彻大悟是怎样的一种美的境界?她如扶风而来的笛声,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
  一刹那的感动,在千年风霜间永恒……我浮躁的心终于安静下来,窗外露台的一角有紫藤萝在柔风中轻歌曼舞,那随风飘摇的律动如生命的呼吸与吐纳于这林立的楼宇间,澄澈,绚烂,沉静,惊奇,原来美可以在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时间的流里潜滋暗长,只因爱美的心,生命的力,温暖的情。

【第四美的历程读后感

  前不久,我通读了李泽厚先生的著作《美的历程》。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太大的必然联系,但它们却深深吸引着我。 《美的历程》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美学的著作,深知李泽厚先生在美学上很有建树。刚拿到《美的历程》这本书时,觉得它厚得让人望而生畏。但打开了它便欲罢不能了。其中有大量的珍藏插图,使人对;美”的理解更直观更形象。从原始社会到明清文艺,《美的历程》从宏观的角度写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化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这是一段惊人的历史,一部真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significant form)的著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完善的。Clive Bell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决定于能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感”(Aesthetic emotion),而;审美感情”又来源于;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能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完善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克服了这一理论限于本身的缺陷。
  《美的历程》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龙蟒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三变迁等重要概念,多发前人所未发,它回顾了中国历史,引发人对美的探索,对历史的深思,对未来的憧憬。
  从东汉灭亡到唐帝国建立,这中间的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朝代屡换,战乱频仍,阶级和民族的压迫剥削残酷而野蛮,常有暴虐杀戮,苦难无边。现实世界毫无公平和合理可言,于是佛教走进了人们的心灵,人们在宗教中得到安慰,得以逃避现实世界。于是,相应的体现在石窟艺术上,如割肉喂鸽、舍身饲虎等悲惨的佛经故事成为壁画的主要题材,这无疑是悲惨现实的艺术写照;另外石窟佛身雕塑的造型特征却是宁静、高超、飘逸的,正是这与人世间的强烈反差,使得人们把绝望中的希望、美好的理想都寄托在它身上。此时的北魏雕塑,形成了中国雕塑艺术的理想美的高峰。这是第一时期。第二时期是唐前期,此时社会和平稳定,于是对佛国的想望和宗教的要求便有变化,在石窟中,则佛像有了更多人情味和亲切感,而壁画中先前那些残酷悲惨的场景图画也消失了,代之以各种幻想出来的;极乐世界!’的佛国景象。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被作者称为;幸福存梦想,以引人入胜的虚幻颂歌”。第三时期起于中唐,当时经济上较为发达,政治上科举制度确立,世俗地主势力大增,而中上层广泛追求奢侈享受。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它的后期。这一历史变化到北宋完成。而这一切在敦煌壁画中体现出来:现实生活的写真逐渐在壁画中占据重要位置,人世的生活战胜了天国的信仰,艺术的形象超过了宗教的教义。而到了宋代,雕塑同样迅异于魏、唐。它不是思辨的神(魏)或主宰的神(唐),而完全是世俗的神,即人的形象。这时的石窟艺术,其宗教意义已微乎其微了。石窟艺术这三个时期的演变,正昭示着艺术的发展与变更正与社会的发展与变更息息相关。
  在本书中,作者以细密的考察论述了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门类在各个时代的兴起与演变。并在充足的个例分析之下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指出了各个重要对代的艺术精神。

【第五美的历程读后感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拜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虽然这与我的专业学科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李泽厚先生在书中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展现出来,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艺术、文学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学把握,带领着我对古典文艺进行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巡礼。
  《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不过十几万字,却记录了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全书共分十章,其内容从远古的"龙飞凤舞",动物形象符号化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到青铜器饕餮纹狞厉的美,到先秦的儒道互补、建筑艺术,到楚辞汉赋的浪漫主义,汉代的气势与古拙美,再到"人的觉醒"、"文的自觉"的魏晋南北朝,还有六朝、唐、宋的佛陀世容雕塑艺术,到宋元山水及诗词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说和戏曲的兴起。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它不单对现代流行作了回应,还从哲学的高度分析了形成的原因以及从古至今的作了对比。让人从哲学来认识美学,以美学来理解哲学,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做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它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
  主要贯穿全书的思想乃是"有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的著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完善的。贝尔认为视觉艺术的根本在于他们都是"有意味的形式",坚持从"美在客观"来解释美。在远古陶器纹饰中由写实到符号化成为抽象几何纹样,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对于线条艺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常常是静止、程式化的,而失去生命感。"有意味的形式"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而中-
  国书法艺术则是后者。李泽厚先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阐释,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书法"线的艺术"的美感。它不是线条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鸟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有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地位。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原则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基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神秘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持了南楚文化的那种弥漫着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浪漫主义,呈现出;气势与古拙”基本美学风貌。第五章论述了中国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魏晋时期,人们从两汉经学中解脱出来,冲破了旧的传统和价值体系,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有了巨变,对人自身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索和追求。文学也进入自觉阶段,文学从广义学术中独立出来,比较细致的区分了文学的各种体裁和风格,最重要的是对审美特征的自觉追求。阮籍与陶潜是这一个时期非常有个性的人物。第六章分三小节论述了;佛陀世容”,佛教艺术从南北朝的;悲惨世界”到隋唐大统一时期的;虚幻颂歌”,再到趋近消亡的走向世俗。第七章的;盛唐之音”由青春李白、音乐性的美和杜诗颜字韩文组成。李白的诗歌奏出了盛唐艺术的最强音,这位具有天才美的酒中仙,蔑视权贵和世俗,饮酒赋诗纵情人生,秀口一吐就吐出了半个盛唐,让充满青春活力的盛唐艺术金碧辉煌。他的诗歌集中体现了盛唐巅峰知识分子的无所拘束的心态,达到了中国古代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第八章是;韵外之致”,论述了规范化、格律化、百花齐放、充满忧伤的中唐文艺和审美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矛盾以及苏轼的意义。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则经历了从;无我之境”到;细节忠实和诗意追求”,再到;有我之境”的美的历程。第十章;明清文艺思潮”,论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清时期市民文艺、浪漫洪流、从感伤文学到《红楼梦》和绘画与工艺四个方面的问题。以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描述的是那些社会矛盾和悲欢离合的世俗人情,而上层的传统文艺却笼罩着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又幻化成像《桃花扇》和《长生殿》那样的感伤文学。这种鸟瞰式的宏观把握
虽不能使每个问题都细致入微的描述,但给我们的印象却并不模糊。
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文学艺术意象,给人以不同层面的美干,这是因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文学艺术的形式也积淀了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等内容。虽然文艺高峰可以出现在民生凋敝的社会,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社会文艺有可能反而萎缩,但文学艺术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最终还是取决于经济政治等物质生活。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也低下,人类和自然界相比是那么的弱小,对大多数自然现象处于无能为力的状态,存在着惧怕自然万物的心理,他们觉得自然界有一种神秘的威力统治着人类,甚至不能将人和自然万物很好的区分开来,认为自然万物和人一样具有思想、情感和意志。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的生产、生活寄托于自然界的那种神秘力量,这也就有了当时的巫术礼仪等图腾活动。从曲折流传下来的远古;神话、传奇和传说”可以反映当时人们观念中,那代表中国远古文化的女娲、伏羲是巨大的龙蛇。;人面蛇身”是远古氏族里神、神人的主要形态,这个图腾标志是中国许多氏族部落的共有的。;龙”作为中国民族的象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流传到现在,在当时也是经过很多复杂斗争的。;龙”的形象是蛇加上很多动物形成的,似乎意味着以蛇为图腾标志的华夏氏族吞并、融合其他以别的动物为图腾标志的氏族部落,使;龙”成为华夏大地共有的图腾符号。而;凤”与;龙”的共同存在,则说明以;凤”为图腾符号的氏族部落强大到难以吞并。
在当时,物质生活都还难以满足,精神生活就变得次要了,它还不能从物质生产生活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当时的巫术礼仪活动其实是糅合了后来独立分化为宗教、艺术、文学等意识形态的东西。在现在看来简单的图像轮廓,其实是积淀了当时巫术礼仪活动的人们严肃、虔诚、狂野的情感内容的。彩陶中那些人们的手拉手一起舞蹈,并不像现在茶余饭后随意的翩跹起舞,而是在进行巫术礼仪活动,舞蹈只是活动的一种形式。当然,从他们舞姿中表现出来的活力与轻盈,也大概可以反映那是一个和平安定繁荣的时代。而当和平稳定的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以战争、杀戮为特征的父家长制时期,陶器文饰上那种安定有生气的几何线条消失了,转而变成有权利压抑的纹饰。
美学风格活泼生动的陶器纹饰逐渐走向沉重神秘时期,最终过渡到了充满狞厉美的青铜器时代。这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意识形态不再是未脱离物质生产的原始氏族部落时期的全民性观念和情感,而是少数统治阶级的意志。因为这时在上层建筑领域,等级制度已在社会中逐渐形成和确立,阶级分化为贵族和奴隶,宗教意义强烈的巫史文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政治载体。精神活动从物质劳动中分离出来,进行巫术占卜的巫师独立出来成为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家。那些附着在青铜器身上的纹饰让我们感受到的是那种权威神力和狞厉的美,也使我们穿越千年去感受那个充满血腥与野蛮的年代。历史要进入文明时代,是有必要经历战争和暴力的。青铜器作为祭祀的;礼器”,炫耀和铭记了当时人们引以为骄傲的野蛮战争的胜利。那些狞厉恐怖的青铜器纹饰,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沉重力量。青铜艺术美的本质,也就在于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的体现。
而当社会发展到理性阶段,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使原始社会时期的早期宗法制度逐渐解体,青铜艺术从巫术和宗教中解放出来,注入了现实的、世俗的、理性的意味,展示了另一种全新的美。青铜器的形态由厚重走向轻巧,造型由粗实走向精致,镂刻由深沉走向浮浅,它不再具有那种神圣的、狞厉的威吓力量,而变得力量薄弱,气魄狭小,内容浮浅,真正的具有崇高美的青铜艺术也走向了终结。
走向理性的不仅仅只有青铜艺术,在先秦,理性精神笼罩了整个时代,无论是中国思想文化儒道互补,还是诗中的赋比兴原则,还是建筑艺术,都充满着理性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生巨变的时期,具有巫术宗教观念的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结构解体,封建制度的逐渐确立,汉民族理性的文化、心理结构也开始奠定。这一时期形成的儒道互补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的基本线索。儒家思想把日常生活、情感观念纳入;礼乐”文化的理智制度,使强制化的规范内化为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构成日常实践伦理,而不同于西方那种神秘的、非理性的、超人世的迷狂信仰。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则作了积极乐观的儒家思想的对立和补充。儒家思想强调的是艺术服务于政治的外在功利,而道家思想强调的是那种超功利的自然美,艺术审美应独立的、自由的存在,不受其他外物的束缚。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深受这种儒道互补思想的影响,对外常常有;兼济天下”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对内则有;独善其身”的人格修养要求。他们通常在一开始乐观积极入仕,对国家怀有极大的政治抱负,想要建功立业,服务人民,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仕途中受到挫折后,往往选择道家的避世思想,或真正的超脱尘世,或只是聊以自慰,发出慷慨悲歌,表现出厌世的态度。
秦朝的大一统的局面造就了建筑热潮的高峰,建筑不再只有躲避风雨的功能,而追求美轮美奂的华美,虽不是独立建筑向上的高耸,但在平面延伸的空间上规模宏大,显示出的那种气魄着实惊人。你看那地下的秦始皇陵,材料之坚实,平面空间之宽阔,规模之宏伟。虽然规模宏大具有复杂性,但在结构上的严格对称,井然有序,层次上疏朗分明,充分显示出了理性精神的光辉。其实,平面上的空间规模宏大也是理性精神的昭示。由于儒家那种理性观念深入人心,使得供养神的宫殿与人世密切联系,思想情感指向平面的世俗世界,而不是;高处不胜寒”的神秘上苍,宫殿建筑也不像西方那种冲入云霄的形态,而是在平面纵深的空间发展壮大。
在北中国,理性精神已经成为主体,而在社会经济生产落后南中国,还没能完全摆脱原始氏族社会那种巫术宗教礼仪制度,浪漫神秘的意味充斥着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他的《离骚》中,美人香草,想象浪漫,感情丰富,他的《天问》保留了众多的远古神话传说,他的《九辩》不仅有远古社会的一峰,而且是可以歌舞的,这不是一般的舞蹈,而是关于巫术礼仪的祭神仪式。而楚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这和刘邦、项羽都兴起于楚不无关系。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意识形态作为作为政治命令在汉代盛行时,理性精神渐渐进入人们思想观念中,儒家教义和原始图腾,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共同存在于汉代人们文化艺术领域,造就了一个琳琅满目的世界。然而,这个浪漫古王国的生产力水平毕竟要比远古图腾时期的氏族社会要高的,人对物质世界和自然万物是征服的状态,他不再是神对人的征服,因此汉代文艺的神话不再是远古图腾那种威吓的神秘,而体现了人的强大,对自己征服自然万物的肯定和歌颂。这从今天发现的汉墓壁画描绘的现实生活多种多样的场景、画面和汉赋中极尽铺陈之能事描述的宏伟壮丽的山川宫殿,宽广辽阔的景象,都可以看出来。
魏晋是继先秦之后第二次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意识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剧变,封建社会正式揭幕,频繁的改朝换代使那个时代充满着动荡与混乱,灾难与凋敝。因此那个时代的文艺发出的是对人生短促无常,悲欢离合不定的感叹,这种对人自身的价值和命运的关注也就是人的觉醒。;人生忽如寄,寿天金如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表面看似伤感、无奈和颓废,其实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动荡不安,使本来正常的生老病死、人生无常变得更加凸显,人对宿命的感叹恰恰体现出的是人对生命的强烈欲望。人的觉醒是以否定旧的传统道德信仰为基础的,鬼神迷信和道德教义在短促的人生中变得毫无价值和意义。既然这是人的宿命,那么该如何对待人生呢?或建功立业,提高生命的质量,或及时行乐,增加生命的密度,或求食仙药,增加生命长度,或像陶渊明那样顺应自然、不以死生为念。这不同的人生态度也使文学艺术有了不同的主题和内容。或;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服身事干戈,岂得念所私”,或尽情抒写山水之美和游赏之乐,或求仙隐逸,;虚无求先列,松子久吾欺”,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就更能够体现社会经济政治因素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了。
在战乱频繁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占据了统治地位,到了隋唐时期便达到了鼎盛,在中唐转折进入世俗阶段,最终衰亡。这些时代的变迁可以从它的石窟艺术反映出来,同样是佛像和壁画,积淀的人世内容却不同。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石窟里壁画故事反映的是一个悲惨世界,这里有尸毗王割肉贸鸽,有摩诃国王子的舍身饲虎,还有五百强盗和须达弩的故事。然而洞窟的主人却不是壁画而是佛雕。在这个动乱时代的佛的形象却神采奕奕,飘然自得,表现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它对人世间的悲惨仿佛表现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与战乱的人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一种宁静美。高超、睿智的神给人们美好的希望,有了信仰的人生就不会惧怕任何困难与挫折了,也会形成一种坚忍的性格。佛教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对处于战祸、饥荒中的人们是有麻痹作用的,以更好的统治人民。对佛教迷狂、粗犷的信仰使人们甘愿忍受今生的各种悲惨苦难,对统治者的压迫逆来顺受,以求的像神那样的超脱。现实生活的残酷使人们不得不在宗教的因果轮回和今生来世中求的心灵的喘息和精神的安慰。
到了隋唐大一统的和平稳定时期,石窟艺术中雕像的形态和壁画的故事内容都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是截然不同的。佛的雕像形象变得健康丰满、和蔼慈祥,这时因为繁荣稳定的时期,佛教渗透力儒家思想而变得世俗化了,神不再是南北朝时期的那种不可捉摸,而亲切可人,不再需要人们把忍受痛苦当成一种目的和修养,而使人们在它的恩宠下得到心灵满足。壁画里呈现的不再是饲虎、贸鸽的悲惨世界,而是金碧辉煌、充满人性的;极乐世界”。故事里充满着人情味,比如;恶友品”里,恶友的背叛,并没有使故事发展成悲剧,善友遭遇也不错,最终还原谅了恶友,成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在繁荣昌盛的社会中,统治者不需要用悲惨的苦难威吓人而是用充满极了的佛国景象去诱惑人,他们可以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人世间享受现实的幸福。
如果说隋唐时期的佛教艺术展现的是一个神话了的人间,那么到了中唐以后的佛教就已经完全世俗化的人间了。这时壁画中神的形象缩小了,而供养神的人的形象却大了,很多是人世间一些热闹的生活场景,天国的信仰让位于人世的生活,正宗的佛教精神在这时已经丧失殆尽了。
唐代经历了初盛中晚四个时期,唐代文艺也表现出了青春朝气、气势宏大、满足颓唐和消极避世阶段性差异。以唐诗为典型代表,初唐时期的诗歌充满着少年时期的懵懂、憧憬和感伤。你看那刘希夷和张若虚的清新歌唱,刘的《代白头吟》:;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儿女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意境是多么的寥廓,节奏是多么的轻快,虽然有憧憬和感伤,但那是少年时代朦胧的莫名的淡淡哀伤,带着轻盈而叹息,是对人生宇宙的觉醒初期。就如同我们这个年纪,想着马上就要踏入喧嚣的社会,离开学校这一方净土,有时难免感伤,我想这也是走向成熟的的必要经历吧。到了奏响;盛唐之音”的时期,在经历的少年感伤后,建功立业、奋发向上成了歌唱的主题,;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多么豪迈勇敢,畅快淋漓啊!即使是那些优美宁静的山水田园诗,也表现出空灵阔大的特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而李白无疑是这一时期的顶峰,他笑傲权贵,蔑视世俗,饮酒作诗,纵情人生,放荡不羁,;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种仙人一样的旷达,天才般的创作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酒入豪胸,七分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张旭的狂草,在艺术表现上与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安史之乱后,唐代文艺进入一个现实典范时期。杜甫的诗、颜真卿的字、韩愈的文,对后世提供了新的标准和范本,不仅讲究形式,而且要求内容与形式像个,为以后几千年封建文化奠定了标准,树立了美的规范。中唐社会兵祸战乱,但经济持续发展,上层阶级趋向享受和奢华的,即使是边塞诗也是;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没有了盛唐那种畅快的感觉。到了晚唐,退避现实的态度充斥人心,诗的主题不再是对外在的人世的关照,而更多的是对人内在的心境的描写,;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形成新细纤腻的风格,逐渐向词过渡。
就像佛陀世容最终走向世俗一样,以戏曲小说为代表的明清文艺也描述了广阔的世俗生活场面。商品经济和城市的繁荣使得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相应的市民文艺也蓬勃发展起来。以广大市民为对象的说唱文学,由口头的说唱发展为正式的书面的语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等大量世俗文艺作品供广大市民消遣,;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表现出小市民庸俗、低级和无聊。戏曲可以说是文学、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的综合艺术,在明清时期,传奇推动了戏曲的发展,基础仍然是市井小民,是市民文艺的一部分。在当时,阳春白雪的上层文艺和下里巴人的市民文艺是同时存在的,世俗文学虽没有传统文学的诗词歌赋那样高雅和纯粹,但更能代表明清之际的文艺。

【第七美的历程读后感

细细研读了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程》,有很多感触,但是如果要我以此展开对中国美学或者中国美学中的一个点做出深刻的分析,还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曾经尝试写过的几一种;浩然正气”,一种;里仁为美”,一种儒道互补的;出世”;入世”的精神……这种气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理性精神,这也是我们为何为;中国人”而与地球上的其他人不同的原因,也形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与众不同成就非凡的美术。
这里我说的美术,指的是;大美术”这一概念,它自然包含着设计。我想我要老生常谈了,那就是:当代的中国没有自己风格的设计。当提到德国设计时我们会想到如包豪斯等的理性的功能第一的设计;提到日本设计时会想到如三宅一生等的静谧简朴充满禅意的设计;提到美国设计时会想到如可口可乐等的大众化消费的浮华的设计;提到北欧设计时会想到如宜家等;cozy”的设计……而提到中国设计呢?我们想到的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京剧上的脸谱……然后将它们做为中国元素放入设计,但这是祖宗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当代中国风格,我们的设计实际上是西化了,我们的行为习惯也西化了。每一风格的设计与该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意识息息相关,在读了《美的历程》时,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设计也许也应该与中国美术的;气质”相关,而不该是简单的符号元素的拼凑。而有中国美术;气质”的设计是什么呢?在青铜时代,它是宏大威仪的甚至是骇人的;在楚汉,它是浪漫奔放和古拙的;在唐代,它是华美的……它很难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但我想它应该是能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承载着极重的文化积淀,能承接五千年文明的;自然”形态,而决不该是古代符号的填充。也许这想法又空又玄,但是我知道有一天,我会看到一系列有现代气息的优美设计,这种设计能使任何人都赞叹到:;啊!这是有中国风格的当代设计。”而这背后就需要不懈的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体会属于我们自己的风格并把它具体化实物化,我想这就是学习中国美学的用处。
另外,我注意到本书的第三章是《先秦理性精神》,而第四章是《楚汉浪漫主义》,也就是说:如同其他谈中国美学的书籍一样,作者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一笔带过了。根据亚斯贝尔斯的著名的;轴心时代”理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古希腊、以色列、中国和印度的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换句话说,这几个地方的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同时也产生了宗教。它们是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而超越和突破的不同类型决定了今天西方、印度、中国、伊斯兰不同的文化形态。”而秦王朝是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它的存在时间正处于;轴心时代”时代的末尾;它所存在的地理位置从最开始的西北高原(今天水陇西县秦亭,一说秦州清水县谷名)直到统一中国定都咸阳,这一地理位置也正处于;轴心时代”的发生地区。
如果说在;轴心时代”里古代文化都发生了;终极关怀的觉醒”,各文化形态对原始文化都进行了超越和突破,那么,秦自公元前230年开始只用了十年时间就征服了所有的国家所有的部落,结束了500年的战乱(请注意:这五百年是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这恰好是中华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事件的发生是否具有特殊的意义呢?它对我们文明的持续影响会是什么呢?这也许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有意思的话题。
李泽厚先生在《先秦理性精神》的第三节《建筑艺术》中谈到中国建筑时说:;‘百代皆沿秦制度。’建筑亦然。”当然这里的;制度”不仅是指建筑的制度。;汉承秦制”,;百代皆沿秦制”,而秦的制度是由法家建立起来的。众所周之,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之后,秦迅速的崛起了,从公元前230年开始只用了10年就统一了中国,这是否可以理解为法家所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一举击溃了其他各家建立的上层建筑,在;终极关怀的觉醒”对原始文化的超越和突破中法家曾独占鳌头?紧随秦后的汉王朝虽然是;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为后世帝王所采纳,但是汉宣帝曾有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道破了;儒表法里”的天机。汉武帝虽以董仲舒开办太学,广布儒道,但以张汤为代表的酷吏,足以证实其法家的;内里”。再观后世的各个朝代,难道不都是暴力机器在;温文尔雅”;里仁为美”的外表之下,起着维护统治集权的主要作用。
1974年,陕西秦陵出土了举世震惊的秦始皇兵马俑。现在,让我们把注意力从兵马俑的身上转移一下,看一看随之出土的兵器之中的四万多只箭头。这四万多之箭头统一采用流线型的三棱锥形,放下这一与现代子弹几乎相同的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奇迹不谈,单从其型质进行考证:在科学家抽检的成百上千只箭头后发现,这些箭头的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每个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等,每个箭头的金属配比几乎完全相同。这就了秦人做了一件超越时空的事:大规模标准化的批量生产,而这正是现代工业的基础,这种生产方式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成就了现代文明。秦人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技术水平,建立如此超前的生产制度,和法家高效而先进的思想观念密不可分,正如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中写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如有不当,以兴其罪,以究其情”。试想,如果这种生产方式能够在秦以后就能得以延续并广泛而深入地发展,其结果可能会让人不寒而栗。那么,我们在之后的两千年中到底继承了多少呢?
在美学上谈到这一话题可能有些偏离中心了,但是统治者的思想观念影响着国家政治,经济,自然也就影响着文化,艺术。当谈到中国传统美学,我们只集中精力研究;儒道互补”;儒道相生”而将秦文化一笔带过,将;外儒内法”的法家只归为;百家争鸣”中的一派时,是不是有失偏颇了?也许是时候该深入研究一下它的价值了。
这些就是我在读完这本书后的一点疑问和想法,也想和有耐心看完这美的历程读后感

  主要贯串全书的思想乃是;故意味的形式”美的历程读后感。李泽厚先生的这一思想是在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提出的;美”是;故意味的形式” 的闻名观点上加以继续发展和美满的。红岩读后感50字 认为;故意味的形式”决定于可否引起不同于一般感受的;审美情绪”,而;审美情绪”又泉源于;故意味的形式”。李泽厚先生认为他的这一观点;由于陷在循环论证中而不克不及自拔”,因此李泽厚先生在这一基础上将其发展美满为;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降服了这一实际限于自己的缺陷。
  《美的历程》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紧张时期的艺术风格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三个火枪手读后感 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因此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接洽起来,点面联合,揭示出种种社会因素对付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阐发与说明。美的历程读后感
  如今,这本书我已经看完了,对付作者的学养除了敬佩我没什么好说的,而且,单凭那么多英俊的图片,我花这个价格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样,再好的书也有打折的时候,另外不说,我那本插图版精装《东方的智慧》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 便是半价买的。就一句话,万一哪天你们谁看见这本书打折处理了,可千万千万别告诉我。《美的历程》是由中国现代闻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撰写的一本美学著作,从宏观俯瞰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艺的数千年历史进行了一次;匆匆巡礼”,全书共分为十个章节。第一章论述了远古图腾时代那些糅合着后世歌、舞、剧、画、神话的原始巫术礼仪活动和陶器故意味的文饰、造型形式。第二章从充满狞厉美的青铜时代写到艺术由巫术宗教中解放出来了的青铜时代,与此同时,线条优美的汉字也开启了书法的艺术职位地方。第三章从儒道互补、诗的赋比兴准绳和建筑艺术三方面论述了先秦理性精神,此中最紧张的儒道互补是中国两千多年思想史的一条根本线索。第四章;楚汉浪漫主义”,论述了那种充满秘密图腾神话的楚文化,屈原—-中国最早、最伟大的墨客是它的的代表。;汉承秦制”的汉朝在文学艺术领域似乎脱离了先秦的理性,而保美的历程读后感
  《美的历程》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龙蟒主义”我为什么活着。

【第二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黑龙江省师大附中2013年高三第四次联合模拟考试

黑龙江省师大附中2013年高三第四次联合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第1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作家该向契诃夫学些什么?

童道明

①1月31日,俄国作家契诃夫诞生150周年。这一天,俄罗斯总统到契诃夫的故乡拜谒这位伟人。同一天,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和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契诃夫和我们——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②对契诃夫的纪念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从他那里学到什么。

③契诃夫崇尚质朴与简洁。他有句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在图书出版日益市场化,流行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学习契诃夫作品的质朴,学习他在平易中出真实、见深刻的追求,对我们的文学创作,对克服日常写作中的矫饰之风都不无好处。

④最早想到要向契诃夫学习的中国人是剧作家曹禺。他在1936年发表的《日出·跋》里写了一段他对契诃夫《三姐妹》的读后感:“在这出伟大的戏里没有一点龇牙舞爪的穿插,走进走出,是活人,有灵魂的活人。不见一段惊心动魄的场面,结构很平淡,剧情人物也没有什么起伏生展,却那样抓牢了我的魂魄。我几乎停住了气息,一直昏迷在那悲哀的氛围里。我想再拜一个伟大的老师,低首下气地做一个低劣的学徒。” ⑤在曹禺之后,美学家王元化也写过赞赏契诃夫的文字:“契诃夫的剧本一直是我心爱的文学读物我认为质朴深沉比雕琢卖弄需要有更多的艺术才华,虽然初看上去前者并不起眼。艺术需要含蓄,需要蕴藉,但这往往是贪多求快的读者所忽略的。当我逐渐懂得去欣赏契诃夫以后,不管经历多少岁月,面临怎样的艺术新潮,我再也不会发生动摇了。”

⑥而最近中国作家刘心武也发出向契诃夫学习的呼吁。他转述了一位青年朋友对社会上比富、追星等陋习的尖刻议论之后,笔锋一转,说起了契诃夫:“听罢小G之言,我说:你这描绘,属于典型化手段,若按契诃夫剧作或者再冲淡些表现,可能更接近真实。”

⑦契诃夫还有一个优点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他面对新思潮的态度。契诃夫所处的时代正是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兴起之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象征主义流派。契诃夫没有漠视这一文艺新潮的存在,并且为我所用地从中汲取有益资源,从而补充自己现实主义的机体。

⑧从1895年创作《海鸥》开始,契诃夫就开始大胆地在剧本中运用“象征”元素,丰富戏剧的形象内涵,其结果就如高尔基所说,契诃夫把“现实主义提升到了激动人心与深思熟虑的象征”。在文化多元化的今

天,面对现实主义创作是否“过时”的争论,契诃夫的创作态度无疑对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在把握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时有所启发。

(选自《人民日报》)

1.根据原文,下列不能作为“该向契诃夫学些什么”的理由的一项是(3分)

A.俄罗斯总统到契诃夫的故乡拜谒了这位伟人,中国也举办了“契诃夫和我们——纪念契诃夫诞辰150周年学术研讨会”。

B.契诃夫崇尚质朴与简洁,在平易中出真实、见深刻的追求,有助于我们克服日常写作矫饰的不良文风。

C.艺术需要含蓄蕴藉,契诃夫的质朴深沉创作就符合艺术的这种要求,虽然初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需要有更多的艺术才华。

D.契诃夫面对新思潮的态度,没有漠视,而是为我所用地从中汲取有益资源,从而补充自己现实主义的机体。

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当下的中国文化领域呈现的势头是,图书出版日益市场化,流行文化明显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B.曹禺是最早想到要向契诃夫学习的中国剧作家,1936年发表的《日出·跋》体现了他的想法。

C.契诃夫创作《海鸥》,大胆运用“象征”元素,使戏剧的形象内涵得到了丰富。

D.契诃夫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兴起,象征主义流派即将登上历史舞台之时。

3. 以下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对契诃夫的纪念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契诃夫那里学到什么。

B.契诃夫《三姐妹》抓牢了观众的魂魄,靠的是其结构上的平淡及没有起伏生展的剧情。

C.契诃夫剧作中的描写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段,如果能再冲淡些表现,可能就接近真实了。

D.契诃夫的创作态度对我们的作家、艺术家把握传统与革新的辩证关系会有所启发。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

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

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擅:擅权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5.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3分)

①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

②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

③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④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⑤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⑥独有斩错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杀了晁错,并未达到使吴楚七国罢兵的目的,还使天下之土不敢再直言进谏,汉景帝极其懊悔。

7. 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5分)

(2)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山夜月

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8.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诗歌首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5分)

9.诗歌第二联写得非常精妙传神,请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诸葛亮《出师表》)

(2)是故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3)千古江山,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玛莎

(俄]屠格涅夫

许多年以前,我住在彼得堡时,每次雇街头马车,总要和马车夫聊聊天。

我特别喜欢和夜间的马车夫谈话,他们都是近郊的贫苦的农人,赶着拉着上过赭色油漆的小雪橇的赢弱的瘦马,来到京城,希望挣些糊口的费用,凑些钱还地主们的代役租。

那一天,我就雇了一个这样的马车夫。他是个20岁光景的小伙子,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仪表堂堂。他有一对蓝色的眼睛,红润的面颊,他那一直戴到眼眉边的带补丁的帽子下边,露出卷成一个个小圈圈的淡黄色头发。而且,他那魁伟的肩膀怎么能穿得上这么一件褴褛的厚呢上衣!

然而,马车夫那漂亮的、没有胡须的脸上,露出悲伤和郁闷的神情。

我和他攀谈起来。从他的话语里,也听得出他的悲伤。

“怎么啦,兄弟?”我问他,“你为什么不愉快?难道有什么不幸吗?”

小伙子没有马上回答我。

“是的,老爷,是的,”他终于说道,“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不幸的了。我死了妻子。”

“你爱她爱自己的妻子吗?”

小伙子没有回过头来看我,他只是低下头。,

“我爱她,老爷。已经过去7个多月了但我还不能忘掉。我心里难过死了呢!她年轻,健壮!仅仅一天功夫,她就给霍乱病夺走了。”

“她待你好吗?”

“唉,老爷!”贫苦的农人沉重地叹了口气,“我和她在一块儿生活得多么和睦啊!她死时我不在家,所以,我突然在这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人们已经把她埋掉了——我立刻赶回村里去,赶回家里去。等到我回去,已经是半夜啦。我跨进自己的小木屋,站在屋子中间,就这样小声地说:‘玛莎!玛莎呀!’只有蟪蛄的吱

【第三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关于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四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讲稿

【第五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高一语文(必修34)备课组教学计划 (2)

高一语文(必修3-4)备课组教学计划

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

王世洪

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的教学目标继续定位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累·整合、(二)感受·鉴赏、(三)思考·领悟、(四)应用·拓展、(五)发现·创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 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班上的“图书角”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既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课时组合:3节阅读教学+1节图书阅读(因本学期课时紧,可隔周上)+2节课堂读写连堂课。 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介绍、美文选读等。 (四)、改变做练习的习惯

如何处理练习问题,我们尝试以下办法:

1、整合原则。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当中,在课堂上解决。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有专家说:“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自由原则。新课标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重视过程。传统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是注重结果,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常常预先设计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进入所谓标准答案的窠臼。这种消极接受的方式, 剥夺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把学生变成了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脚书橱”。而重视过程策略,是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过程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理解性练习,教师也不要急于让学生说答案,而是先让他们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最后再说出答案。运用过程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4、评价策略。评价是一种检测激励机制。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做出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评价策略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终结性评价,用百分制、划分等级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缺乏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评价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发现并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淡化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练习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克服过去那种学生练习由教师裁决的单一模式,除了教师评价,还可让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或让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从而在评价活动中,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又培养评价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进步的信心。

总之,新教材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起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通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写作。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作文教学,其操作程序为:

1、每周完成1500字以上的练笔,练笔的时间、内容自定;老师每周抽改一组。 2、每两周写一次作文。力争在堂内教会学生自改作文。

(六)、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如:手提电脑、投影等设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复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如:

1、进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经常找学生谈心,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解决学生的疑惑; 3、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关心学生; 4、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

为完成我们的课改目标,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所有成员将团结协作,发扬一中人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

南海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2007年3月1日 附: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高一语文(必修3-4)教学计划行事历

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高一语文(必修3-4)行事历

每位同学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改好后签上批改人的姓名。 以下10个方面,每个方面给6分,一篇作文满分为6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抽签批作文。格式没错,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 2.卷面是否整洁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每个扣1分,重复算一个,最多扣6分。6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2分,减至6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重点是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超过六处,不再多扣。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 8.看文章结构

包括三点:A、层次段落是否清晰;B、过渡是否自然;C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写记叙文要以记叙为主。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第六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高一语文(必修34)备课组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必修3-4)备课组教学计划

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

王世洪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一、总体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暨第一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的教学目标继续定位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积累·整合、(二)感受·鉴赏、(三)思考·领悟、(四)应用·拓展、(五)发现·创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素养,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积极研究课改实施办法。

高一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课改成员。所有成员都要认真学习语文新课程内容,探究其精神。充分利用每周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讨论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操作程序、教学方法,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有中心发言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语文课堂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为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我们提倡并实施在课堂上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性学习。 落实课前预习疑难问题收集制。

课堂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努力创设交流、表达空间。 (三)、多阅读,开阔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学上安排的阅读内容外,我们将充分利用图书馆和班上的“图书角”资源,让学生阅读更多的课外知识,同时要求做好摘记,写读后感、随笔等,这样,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理解文章内容的水平,训练学生学会自己找资料,既达到开阔学生的视野又积累资料的目的。

课时组合:3节阅读教学+1节图书阅读(因本学期课时紧,可隔周上)+2节课堂读写连堂课。 课前语文活动突出成语、古诗词、好书介绍、美文选读等。 (四)、改变做练习的习惯

如何处理练习问题,我们尝试以下办法:

1、整合原则。将练习处理融合到课文教学当中,在课堂上解决。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因此,决不能将课堂教学与练习的处理分割开来,而应该将二者巧妙地整合,有专家说:“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2、自由原则。新课标在练习设计上富有弹性及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学生自主处理练习提供了灵活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总之,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3、重视过程。传统的处理练习的方式是注重结果,追求答案的准确性。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常常预先设计好结论,然后让学生千方百计进入所谓标准答案的窠臼。这种消极接受的方式, 剥夺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把学生变成了不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两脚书橱”。而重视过程策略,是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过程策略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解和细化。对于一些难度不大的理解性练习,教师也不要急于让学生说答案,而是先让他们思考,并将思考的过程说出来,最后再说出答案。运用过程策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4、评价策略。评价是一种检测激励机制。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做出评价,能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激励他们不断进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运用评价策略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过去,我们一味强调终结性评价,用百分制、划分等级等方法来评价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缺乏形成性评价的意识。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评价学生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注意发现并及时表扬他们取得的微小进步,淡化学生之间的差异。同时,练习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克服过去那种学生练习由教师裁决的单一模式,除了教师评价,还可让学生互相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或让家长积极

参与评价活动。从而在评价活动中,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的兴趣,又培养评价意识、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和进步的信心。

总之,新教材练习设计的目的不是为了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课文。课上,引导学生动起来,质疑问难,深入探究,师生一起切磋学问,砥砺思想;课外,通过少而精的作业,积累知识,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课堂内外,都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

(五)、重视写作。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作文教学,其操作程序为:

1、每周完成1500字以上的练笔,练笔的时间、内容自定;老师每周抽改一组。 2、每两周写一次作文。力争在堂内教会学生自改作文。

(六)、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如:手提电脑、投影等设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增大课堂复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如:

1、进行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2、经常找学生谈心,以最大的热情和耐心解决学生的疑惑; 3、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关心学生; 4、对学生进行细致的心理辅导。

为完成我们的课改目标,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所有成员将团结协作,发扬一中人刻苦钻研的精神,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电子备课、电脑教学的优势,群策群力,努力探索并走出一条课改的路子,使学生真正想学、乐学和会学,真正爱上语文这门课。

南海一中 高一语文备课组

2007年3月1日 附: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高一语文(必修3-4)教学计划行事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2006—2007学年度第2学期高一语文(必修3-4)行事历

每位同学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改好后签上批改人的姓名。 以下10个方面,每个方面给6分,一篇作文满分为6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抽签批作文。格式没错,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 2.卷面是否整洁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每个扣1分,重复算一个,最多扣6分。6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2分,减至6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重点是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超过六处,不再多扣。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 8.看文章结构

包括三点:A、层次段落是否清晰;B、过渡是否自然;C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9.看表达方式:写记叙文要以记叙为主。 10.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第七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宋词精选

宋词精选-宋词三百首全集赏析 宋词三百首·柳永

《曲玉管》 《雨霖铃》 《蝶恋花》 《采莲令》 《浪淘沙》 《定风波》 《少年游》 《戚氏》 《夜半乐》 《玉蝴蝶》 《八声甘州》 《迷神引》 《竹马子》 宋词三百首·苏轼

《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蝶恋花》 《西江月 梅花》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念奴娇 赤壁怀古》 《永遇乐 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洞仙歌》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青玉案》 《临江仙》 《定风波》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贺新郎》 宋词三百首·晏几道

《临江仙》 《蝶恋花》 《蝶恋花》 《鹧鸪天》 《生查子》 《玉楼春》 《木兰花》 《清平乐》 《阮郎归》 《阮郎归》 《六幺令》 《御街行》 《留春令》 《虞美人》 《思远人》

宋词三百首·辛弃疾

《贺新郎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汉宫春 立春》 《贺新郎 赋琵琶》 《摸鱼儿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木兰花慢 滁州送范倅》 《祝英台近 晚春》 《青玉案 元夕》 《鹧鸪天 鹅湖归病起作》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词三百首·周邦彦

《瑞龙吟》 《风流子》 《兰陵王 柳》 《锁窗寒/琐寒窗》 《六丑 蔷薇谢后作》 《夜飞鹊》 《满庭芳 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过秦楼》 《花犯 咏梅》 《大酺 春雨》 《解语花》 《蝶恋花》 《解连环》 《拜星月慢》 《关河令》 《绮寮怨》 《尉迟杯 离恨》 《西河》 《瑞鹤仙》 《浪淘沙慢》 《应天长》 《夜游宫》

宋词三百首·吴文英

《渡江云三犯》 《夜合花 自鹤江入京,泊葑门外有感》 《霜叶飞 重九》 《宴清都》 《齐天乐》 《花犯》 《浣溪沙》 《浣溪沙》 《点绛唇 试灯夜初晴》 《祝英台近 除夜立春》 《澡兰香 淮安重午》 《风入松》 《祝英台近 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莺啼序》 《惜黄花慢》 《高阳台 落梅》 《高阳台 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三姝媚 过都城旧居有感》 《八声甘州》 《蹋莎行/踏莎行》 《瑞鹤仙》 《鹧鸪天 化度寺作》 《夜游宫》 :《金缕歌/贺新郎 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唐多令》

宋词三百首·欧阳修

《南歌子》 《浣溪沙》 《采桑子》

恋花》 《木兰花》 《浪淘沙》

诉衷情》《踏莎行》《蝶恋花》《蝶 《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读后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