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初中作文】
第一篇:《中考考场作文的拟题造就一双美丽的眼睛》
中考考场作文的拟题造就一双美丽的眼睛
——浅谈考场作文的拟题
维西一中余騠
中考常见的作文形式有四种: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除了全命题作文不需要自拟题目,半命题作文有一半要自己补充,话题作文只提供一个话题或者范围,更需要自拟题目,材料作文也相当于一个话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一些作文拟题的技巧。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拟出一个好的作文标题,如果能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那么这篇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
一、半命题作文的拟题 半命题作文比话题作文容易把握,又能比命题作文灵活,一直深受命题老师的青睐。如2013年云南省9套中考试卷中,有5套采用了半命题形式。玉溪的“品味 ”,红河州的“我眼中的”,德宏州的“美丽普洱市只有一个半命题作文题目“那些日子,我们”。
表面看,半命题作文只是填充一个部分就好,实际上这一个题目从填充完成就决定了作文成败与否。因此不得不慎重下笔。
1、拟题注意正确性
自己选择填充的部分要和另一半衔接准确,如果不太通顺甚至出现毛病就会影响分数。
2、拟题要注意熟悉性
这里涉及选择材料问题,一般说来倡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所拟题目最好切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这样容易把握。山里的孩子偏要写城市生活,那种偏离自己实际的内容,一看就显得虚假。如“的味道”可以写“母爱”“蛋炒饭”等的味道。就“蛋炒饭的味道”而言,通过多角度构思立意,我们可以表现“自己学会做蛋炒饭”(体验成长的滋味)、“母亲给我做蛋炒饭”(感受母爱)、“和朋友一起做蛋炒饭”(合作与友谊)等不同的主题。
3、拟题要注意新颖性
大多数学生只能写常规题目,很难超越,有的勉为其难也效果不佳。但少数成绩不错,有功力的同学如果稍稍有点创意,拟出一个好题目,就像造就了一双美丽的眼睛,以灼灼之光吸引老师的眼球,作文就可以锦上添花。尽量避免与多少同学的作文雷同,减少撞车的可能,是获得理想分数的保障。
如“成长路上,我多了一份“友情”等等,但有的同学别开生面,填“成长路上,我多了一份别样的伤”(写老师对自己严厉管束和激励,这份“伤痛”是别样的,因为有爱,而且这种伤更难忘),这个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你也可以填充“勇敢的担当”“温暖的记忆”“前行的力量”。
由此可见,半命题作文不但可以写一个单音节或者双音节词语补充进去,还可以写一个词组。这样表意更加明确,还有些新意。如“永不过时的”这个题目,你可以填“记忆”“友谊”等,也可以填写“中华美德”“家风祖训”。再如“那些日子,我们 ”可以拟“那些日子,我们携手走过”“那些日子,我们紧紧相拥”。
当然,作文标题一般不要超过十二三个字,太长也不好。
二、话题作文的拟题
话题作文,顾名思义就是提供一个相关话题,或者划定一个范围让学生根据这个话题或范围写作。这种作文审题难度低、抒写自由、文体灵活,学生有话可说,便于写出真情实感。2003年左右高考和中考中普遍盛行话题作文。后来,因为学生不易把握,老师也难以统一尺度,渐渐淡出。
但就2013年中考来看,还是有话题作文的一席之地。如“成长”的话题(云南德宏州);以“告别”为话题的作文(山东青岛);以“难题”为话题(湖北十堰);以“提醒”为话题写作(山东聊城)。
在学习话题作文拟题之前,应先区分命题与话题的不同。命题作文的标志是“以……为题(题目)进行写作”,而话题作文是“以……为话题(内容)写作”要求自定文体,自拟标题。
那么话题作文如何拟好标题呢?
一个话题包含宽广的范围,范围大,写出来容易空洞或者肤浅。所有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才能让内容缩小、细化、具体化。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拟题:
1、限制法
所谓限制法就是对所给话题进行一定限制。具体方法可以在话题前边或后边添加一些成分,缩小范围,让内容更具体。如“成长”的话题,在前边加上“我的”“不一样的”“山里的”“一个傈僳族女孩的”就比较具体了。也可以在后边加上“的烦恼”“不是一天炼成的”“是一首歌”等。还可以在前边后边同时加,如“我的成长我做主”。一般不要离开话题,最保险的就是在标题中带上相关话题字眼,免得让阅卷老师认为你离题。
2、修辞法
巧用修辞手法是拟好作文标题的手段。
a、 比喻。如《成长是一首歌》(成长的话题);《诚信———人生的通行证》《诚信是金》
(诚信的话题);关于“孝”–《请给老人一轮暖阳》。 b、 引用。即引导学生引用与所给话题有关的名言、诗词、歌词或对它们加以变通作题目。教
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鼓励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从中提炼出精练、含蓄、韵味十足的题目来。可将话题的题目拟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开卷有益》《无巧不成书》《说书》等。使题目更具吸引力。 (关于“书”的话题) 可分为直接引用和化用。 A、直接引用: 引用诗词。如:99年高考“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表示对移植记忆的困惑; 2000年高考“答案是丰富多采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题西林壁》)。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以“宽容”为话题–《一笑而过》(那英);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 以“家庭”为话题–《我要的幸福》(孙燕姿);以“心一千零一个愿望》。引用名句。如:
以“素质教育”为话题–《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以“关注生活”为话题,写生活对人的考验–《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高尔基《海燕》);以“友谊”为话题–《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同名小说);以“亲情”为话题–《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氏咖啡广告语)。
B、化用。如:以诚信为话题–《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化用了诗句“若为自由故,二者{作文那一双迷人的眼神}.
皆可抛”;以环境为话题–《都是风沙惹的祸》,化用歌词“都是你惹的祸”;以读书为话题–《读书就是爱自己》,化用娃哈哈矿泉水广告语“爱你就是爱自己”。
c、 对偶。如:以环境为话题–《一头白发,满山青葱》;以读书为话题–《读智慧之书,
做有用之才》。
d、 拟人。就是指导学生把所给的话题拟人化,拟出人性化的题目。如:以“树”为话题-
-《树的“叹息”》;以“环保”为话题–《地球就诊记》。《书的自白》《'我'心灵的镜》《书与书柜的对话》等。这样的题目使文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e、 对比。《躺着读书,站着做人》(浙江温州)“躺着”与“站着”形成姿势上的对比,
使得标题包含哲理,令人回味。
f、 设问。《错?对!》(江苏南京)先问后答,以简驭繁,又穿插标点,构思巧妙。 g、 反语。《我发现了家中的“贼”》(河北石家庄)家中几次“失窃”,“作案者”原来
是瞒着别人给灾区寄钱的一家人的三个成员,题中用“贼”,贬词褒用,凸现一家人的高尚品德,幽默风趣。
h、 借代。辽宁大连一位考生紧扣母亲乌黑发丝中的白发展开叙写,揭示岁月无情、母爱
无价这一真谛,给文章拟题目《黑白债》,借色彩代本体,又亮出线索,寄托深情。又如《人生需要掌声》(安徽合肥),这一标题借“掌声”代“鼓励”,也很有创意。 i、 呼告。以“书”为话题——《别了,漫画书!》。以“关注生活 ”为话题——《给生
活加点苦吧! 3、巧用歌词、书名、影视剧名称或者台词
如“成长,让我欢喜让我忧”(化用周华健的歌名);“成长,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化用电视剧《糊涂的爱》的主题曲)“我的成长我做主”(化用电视剧《我的青春我做主》名称);再如“提醒”话题,可以拟《提醒幸福》(化用毕淑敏小说名) 《走进新时代》(话题“家乡变化”)
4、 嫁接术语法。就是把各行各业、各学科的专用术语巧妙的引入标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诚信旅店》《拍卖诚信》(金融)、《无良心病历》(医学)、《点极“选择”》(科学)、《心灵的审判》(司法)、《心灵实验报告》(实验)、《纯天然诚信口服液》(广告)。 《给自己开张处方》(医学)
三、材料作文的拟题
1、认真读懂材料
2、确立主题
立意拟定标题
如2013年云南大理八州市联考题: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中有一种树,是那里长得最高的树。可它的生长过程却极为奇特,在最初的几年里,它几乎是那里最矮的树,只有一米多高,但五六年后,却像施了魔法一样,可以一直长到四五十米的高度。原来,在最初的五六年里,这种树不是不生长,而是一直在长根部,虽然只露出一两米,但扎根地下超过28米。
要求: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除诗歌外),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字数不少于600字。
材料作文的拟题,首先得读懂材料的意蕴,根据立意,确立标题。这段文字强调了长根的过程、时间、效果,突出了积累和打基础的重要性。根据这样的意义,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可以围绕“扎根”“积累”“成长”几个关键词拟题。
如可以拟“不怕慢,就怕站”(强调坚持积累慢慢进步);可以拟“长得高与扎得深”(强调积累的作用);可以拟“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根深才能蒂固”“打好人生的基础”“有底子,才能站得更高”“蓄势待发,一鸣惊人”“由亚马逊河的树想到的”等议论文标题。
还可以写记叙类的文章。如《机遇在准备中来临》《每天进步一点点》
第二篇:《那是一双美丽的眼睛》
那是一双美丽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虽然只见过一面,但至今我还记得她那双美丽的眼睛。
一天下午,我准备乘车回家,车子许久不来,我便在附近转转。一个青年人在旁边的烟摊上买了一包“大重九”便走了。可是,不久,那年轻人又转回来了,满脸不高兴,他指着摆烟摊的姑娘大声责问:“你这叫什么香烟,发霉的!”姑娘听罢,连忙道歉:“对不起,我是帮妈妈看烟摊的,我也不知道这烟是发霉的。这样吧,我把钱退给你。”那个青年人拿着钱走了。
我便开始打量起这个姑娘,她大概十六七岁,个儿不高,一双朴实的眼睛。这时,走来一位中年妇女,她走进烟摊刚要坐下,就发现了那包拆开的“大重九”,马上问姑娘:“这包烟怎么拆开了?”“妈妈这包烟发霉了,我把钱退还给他了。”中年妇女听了女儿的话正想发作,这时,又来了一个人要买“大重九”,姑娘的妈妈满脸堆笑地把一条香烟递过去,接过了钱,正要清点,姑娘对买烟的青年说:“叔叔,这烟是发霉的,你还是到别处买吧!”那人先是一愣,再看看姑娘诚恳的眼睛,他放下香烟,要回钱便走了。
这下可好,姑娘的妈妈恼火极了,她用手指戳着姑娘的头,“你这傻瓜,哪有你这样做生意的,这烟是咱们家进来了,又不是我们家生产的,烟卖不掉,亏本的是我们……”“妈,你
下次进货注意点,再亏本也不能亏顾客呀!”姑娘轻声坚定的说。{作文那一双迷人的眼神}.
这时,我才感觉到她那眼睛是那么善良。她的美,能净化人的心灵,是一种伸张正义的美。面对母亲的训斥时,那姑娘不但没有惧怕,而是理直气壮地和母亲讲道理。
干什么职业,什么行当,都要讲职业道德。昧着良心,可睡不安稳哟!汽车来了,我上了车,那姑娘朴实的话仍在我耳边回响,我从心底生起一股敬佩之情。我虽然不知道那个姑娘叫什么,但她的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的一大特色是:人物神态、动作描写很形象,字里行间让我们感受到小姑娘形象活生生展现在我们面前,真可谓动人的情感、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感染力。
第三篇:《语文还学生一双美丽的眼睛》
语文课堂还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半壁江山的位臵,因而语文教师本着“得高分”的急功近利的心态“狂”做课外阅读题,“狂”读课外名著。实不知这些教师却没有真真正正吃透、研精叶老“课本是例子”这句话的真谛。现行的语文课本选入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而我们的教师竟然视而不见,花费大量时间广泛搜罗课外文章。阅读课内的文学作品,同样会引起或美好的、或丑陋的、或高尚的、或卑下的等等感受,这时文学就是了解世界的一扇窗户,陶冶情操的一座熔炉,判断是非的一面镜子,而且文本都是现成的,也不必让老师劳心费力地四处寻找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感受美的思想和美的情感,培养学生鉴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文学作品发挥愉悦人、感染人、教育人的功用。
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往往片面强调语言教育的语文教学模式,仅仅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当作语言教育的简单工具,没有较好地利用和发掘语文课文中的文学因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质,造成学生审美能力低下。语文被当作政治工具和思想的“物质外壳”,语文课上成了对字、词、句、段、篇的烦琐拆解过程。老师成了备课的机器,学生成了记忆的工具;老师讲的是课本上、参考书上的观点,学生重复的则是老师“贩卖”过来的观点。语文教学远离了学生的人格精神,学生已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觉,学会了用公共的思想模式代替丰富多彩的思维方式。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重新找回鲜活的自我,怎样还给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在此谈谈个人的点滴体会:
一、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感受作品
过去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沉溺于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急功近利的状态之中。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对文本的分析力求准确、精确,细致入微,为保万无一失,将学生的个性化答案也进行标准化改造、总结。因此阅读教学便有了“一背景、二作者、三段意、四主题、五写法”的标准化教学程序。虽然也有些启发式的倡导,有各种各样的点拨,有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热闹场面,但这一切仍然在老师的“算计”之中,实质上还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学生成了老师的玩偶。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性
体验、主观认识被冷落,甚至被遗弃。
教师应指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唤起学生的美感,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诱导,使学生产生不可遏制的审美期待。
如鲁迅的《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有这样的一段外貌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描写幻化成可感的形象,谈谈自己对孔乙己的印象,结合老师对孔乙己处境的介绍,想想他为什么时时处处非得穿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为什么“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感受那个时代的科举制度对封建文人身心的残酷摧残,学生自然从能中体会到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体味到一名普通工人为什么会对鲁迅先生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感受文学形象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指导学生在诵读中品悟{作文那一双迷人的眼神}.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心灵对话的桥梁,只有阅读,反复阅读才能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使二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师在课堂上应强调诵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悟。
(一)诵读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
鲁迅的散文《藤野先生》的开头,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以及无情的嘲讽通过“油光可鉴”、“标致”等词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乍看却尽是赞美之词,经过反复地朗读,细细地咀嚼,学生不但领会了作者的用意,也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高妙之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妙。
(二)诵读中将书面语言有声化,表现文章的形象美。
朱自清的《春》,学生通过诵读能表现出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绚丽、春风的和煦、春雨的温馨,品味春天特有的气味,感受到春天的盎然生机。饱含感情地诵读可以让学生找到春天的感觉,有身临
其境之感:躺在软软的草地上,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暖风吹过,花香扑鼻;站在满目新绿的田野上,感受绵绵春雨的滋润……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春天呢?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鲁迅对《红楼梦》做过精辟的分析:“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个人表现空间。作为个体读者,学生有权利进行再创造,对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描绘的生活境界融进自己的经验情趣。
《标准》中提出“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保持倾听的姿态,并给予鼓励。对于学生发表的见解,哪怕是最肤浅的看法都要予以鼓励,同时对学生的理解偏差给予科学、恰当地引导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完成审美活动,而不能越俎代庖,把一个现成的结论强塞给学生,或是先入为主,限定条条框框,这些都是对学生鉴赏活动的不自觉的粗暴的践踏。
例如,对《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人们历来都称赞愚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愚公并不智,他为什么不搬家?搬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远远超过移山所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以及给他子孙带来的那点便利。甚至有学生从当今环境保护的角度批判他“鼠目寸光”。这样大胆质疑,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气质,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在其中得到提高。
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过去教学中被浪费掉的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和准文学作品中美的因素重新利用起来,将求真与求善统一起来,重视人的积极情感和美的心灵世界的审视和培育,以实现《标准》中提出的认知、情感、操作多重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
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的错误认识,尊重语文审美活动的规律,体现《标准》的要求,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喊几句
口号,应落实在具体行动中,落实在五彩缤纷的文苑里,要把学生那双尚处在朦胧中的审美眼睛擦亮,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活动中,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树立表达的自信,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堂还学生一双审美的眼睛
诸城市石桥子镇石桥子初中
张 培 华
第四篇:《描写眼睛的优美段落》
描写眼睛的优美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