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中作文】
【篇一】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小说阅读
一、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
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二、 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5.分析人物形象
A.身份(思想) 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 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 E.创作意图 F.比较
三、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夫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法)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四、归纳主题
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篇二】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模式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 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2、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答题格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这一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②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概述)。
③本文描写了""的情节,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附: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
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某一细节刻画人物 "" 性格\ 追求\爱好。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二)环境描写
1、常见题型
(1)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2)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3) 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2、解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答题格式:手法+景物特点(概括性短语)+作用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或深化主旨。
附: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或者心理;
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
渲染""气氛、为""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突出小说主题。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
(三)情节
1把握故事情节
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交代人物活动的情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2、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某一情节的作用:(与上下文情节、人物性格、主题等有关)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⑶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以上一般在开头)
⑷ 承上启下,承上文的""情节,开启下文的""情节(位置在中间部分)
⑸ 照应前文""的情节。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题意,深化主题、
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位置在结尾部分)
⑹ 起到了线索作用或推动情节发展。
⑺ 通过这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或发展了人物""性格。
〔8〕通过""的情节,表现""主旨或点题或深化主题""(概括主题内容)
◇某一情节或者结尾合理性的探究:
明确是否合理,分析理由(从表现人物性格、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回答。)
(如删去了就情节不完整了,不能很好表达主题了等话语。)
(四)主题探究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分析写作技巧
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术语
附 :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作用已分析)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梳理描写的层次,如远近、动静、高低或者视觉、听觉、嗅觉等
作用:从"的角度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 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4)语言辞格: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比拟、夸张,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3、答题格式:
小说用了""方法,表达了""内容,有""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加以说明此种写作技巧的一般表达效果)
(六)品味语言特色
1.常见题型:
⑴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⑵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解题思路: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3、答题格式: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附:常用术语:
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语言风格,如幽默风趣、辛辣、自然、简明、典雅庄重、含蓄凝练
( 七)开头、结尾、题目
常用的开头方法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
作用: 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
②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 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常用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3、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附:评价小说结尾常用术语
卒章显志、斗转直下、深化主题、拓深内涵、余音绕梁等
小说标题的作用
1、题型: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
小说以“××”为标题的原因或以“××”为标题(题目)的深层意蕴。
2、解题思路:要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来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答题模式: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XX ) 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4、常见的作用有:
①.设置了悬念。
②.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③.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
⑤.突出"主题,一语双关(解说其含义),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小说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一)人物形象
1、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⑤ 分析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2、解题思路: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答题格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某一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这一人物的""性格烘托或者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是人物性格更加鲜明。
②通过两个形象的""对比,表达小说的主题""(主题内容概述)。
③本文描写了""的情节,这一形象安排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附: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对话/独白)、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
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
⑵ 语言描写:①
②
⑶ 心理描写:
⑷ 细节描写:
(二)环境描写
1、常见题型
(1)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2) 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起到的作用;
2、解题思路: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3、答题格式:手法+景物特点(概括性短语)+作用
【篇三】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思路模式
高三语文 YW—14—03—066
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思路模式
小说标题的作用
1、 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棋王》、《阿Q正传》
2、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项链》
3、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让人物在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环境中活动,描绘出一幅诗情画意的风俗图,更能突出中华儿女为了保卫美好的祖国河山浴血奋斗的主题。
4、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如《宝玉挨打》《失街亭》。
5、寄托作者的思想情感,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比如《祝福》)
题型示例:
《半张纸》:“小说标题‘半张纸’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1)半张纸是小说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 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
(2)半张纸是主人公对爱妻思念之情的载体;
(3)半张纸与“两分钟”“两年”一起深化了小说主题。
另见余华《活着》最后一题。
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
A、 点题
B、 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出所写的对象
C、 设置悬念,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渲染氛围,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E、照应下文 或者首尾呼应
F、为下文作铺垫
G、与下文形成对比等。
2、中间句段的作用:
A、过渡(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实→虚);由"转而写"
B、为下文铺垫或者暗示
C、照应:与标题相照应、与上文(下文)""相照应
3、结尾句段的作用
A、照应题目、开头、上文
B、拓宽内容
C、总结全文,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D、深化主题
E
小说阅读之人物形象
一、如何把握人物形象
要把握人物形象,就要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相结合。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2.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把握人物性格
上述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
3.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
4.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
5.注意从不同角度或者多侧面的把握人物。
二、人物的作用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3.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4.答题思路和答题模式
常见的语言表达形式:X X X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另一种分条阐述,答题模式:(1)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2)观点(思想性格是什么)+阐述(在原文中找)……
小说阅读之环境的作用
1、环境的分类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环境的作用
(1)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在小说的里,一般会有社会环境的描写,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如《孔乙己》中开头对鲁镇酒店的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环境描写赋予人物活动以特定的空间,顾客贫富悬殊,阶级明显对立。这咸亨酒店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缩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以《药》为例,比如开头对时令的描写,作者以“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夜是黑沉沉的”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代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还有积分恐怖,从而渲染了夏喻就义市沉寂而肃杀的气氛。
(3)烘托人物的心情。
(4)烘托人物形象
如《炮兽》中对海上风浪的描写。《荷花淀》中开头对小院的描写。
(5)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如《林教头风雪册神庙》中,“风大雪紧”的景物描写。正是由于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御寒,才见沽酒途中见到小神庙,风雪紧草场被压倒,林冲到庙中御寒,才用巨大后门,才听到仇人的谈话。这里对风雪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
(6)深化作品主题。
比如《祝福》中首尾对鲁镇祝福场景的描写。
小说阅读之情节
1,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叙述顺序来说有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
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
述的方法。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一些
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
作用: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或推动故事情节(如《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让前一个故事为后一个故事的解决提供因由),或丰富文章内容(如《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中插叙爷爷独轮车上的婚礼、三叔大金鹿自行车上的婚礼),或更好地表现主题(如《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插叙两个故事强化了“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不了幸福感”的主旨,表达了对于爱情婚姻幸福最朴素也是最深刻最本真的理解。)
4、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线索人物(如《峡谷》中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展开),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作者感情的红线。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明暗线双线并行交织)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识记和情节有关的艺术手法:抑扬、对比、悬念、伏笔、铺垫、细节、突转。
7、和情节有关的题目,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综合分析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
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④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⑤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边城》《桥边的老人》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炼金术士》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现状、民族心理等。 《狂人日记》《丹柯》 另外,需注意小说的主题,有单一性主题和多样性主题。
1.单一性: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官逼民反
2.多样性:如《边城》
观点一:一幅世外桃源般的自然山水画
观点二:一帧趣味盎然的湘西人情风俗画
观点三:一个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悲剧
小说主题高考设题方式有三类:概括、评价和探究。
对主题比较单一的高考往往以概括的形式考查,对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挖掘的,往往以评价、探究的形式考查。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3)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4)读完作品后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1、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入手
人物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某种本质,显示着作品主题的价值。
人物是某种典型性格的代表和化身。这种典型性格及其生成发展的历史,是作品主题所要展示的内容。
人物是特定环境的主要感受者和由此产生的特定心理的主要反映者。主要人物的心理状态,往往具有对特定社会环境客观认识的普遍价值,是作品的主题所在。
《孔乙己》《桥边的老人》
2、从小说的情节入手 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中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变化中,去挖掘小说所要揭示的社会意义。 注意把握小说的高潮及情节运行 《丹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3、从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入手
抓住小说中的典型的环境描写,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把握小说主题。《祝福》
4、从小说的标题入手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象征意义或双关义,隐含着小说的主题。《药》
5、从揭示主旨的重要句子入手
抓住小说中的关键性词语,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 《装在套子里的人》
通过塑造××人物""的形象(或描写、叙述了""),表达了(赞扬了、批判了、揭示了)""
[特别提示]
在评价、探究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在
【篇四】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睢海英 一.“人物形象”常见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人,他……,表现了他……的性格(思想品质)。
对这种题型,一般可从四个方面揣摩:
⑴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⑵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⑶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⑷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⑸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人物形象分析题表述要点】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格、品质特征+ 形象的意义
二.“故事情节”常见题型
(1)文中写的×××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创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埋下伏笔;四是总结上文,点明题意;五是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语言表达的一般格式: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1)全文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小说情节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3)开头运用倒叙,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4)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或引人深思。
(5)结尾出人意料,情节逆转,深化主题。
(6)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注意】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因此要注意体会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上的作用。 。
三.“环境描写”常见题型
1.常见题型: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 ):①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②交代人物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心理;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⑤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衬托主题。
2.环境类试题答题思路:
(1)表述要点: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 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衬托)→→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2)表述格式:×××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四.“主题思想”常见题型
1.赏析把握小说主题的常见题型:
⑴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⑵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体会);
⑶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小说主题分析概括题解题思路:
⑴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⑵从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与典型环境上把握主题。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⑶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主题的常见表现形式: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
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五、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1.常见题型:(1)文中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塑造形象?有何作用?
细节描写、正侧结合、对比、衬托、抑扬、铺垫、伏笔、照应、悬念、巧合、象征等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表情达意服务的? 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3)小说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
▲六、小说的常用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文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渲染环境氛围,交代主人公活动背景,烘托人物性格。暗示小说主人公的命运。
七、小说的常用结局及效果
1.出人意料的结局。 (《项链》)
【篇五】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高考小说答题模式
(小说)阅读答题方法总结
一、环境描写
1、环境分类及作用
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答题模式: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1、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 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答题模式
⑴ 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 答题模式 人物+情节+主题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情节安排:①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可读性;②开头与结尾的呼应;③倒叙式,制造县念;④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出人意料等。⑤以""为线索,以心理活动的描写等为主要方式来展开。
三、人物形象
1、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 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⑹ 刻画人物性格。⑺ 表1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 常见题型
①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② 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③ 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④ 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3、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4、答题模式 人物+情节+主题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的性格(思想品质)。
赏析主要把握两点:一是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二是注意人物之间的相互对比、映衬及用环境表现人物,即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实写与虚写的结合等。另外,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思考时注意视野的开阔。
四、主题内容
1、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主题挖掘的基本途径:
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3、答题模式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2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
①歌颂、赞扬、张扬、同情、尊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忧虑、关注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折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表现人性和人文关怀,反映社会现状,体现人际关系,对人性、社会现状、人际关系的思考,对如困难挫折等生活方面的态度,所蕴含的人生折理。)
五、写作技巧
1、常见题型:
①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 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 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2、一般常识
⑴ 表达方式
① 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 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①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②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③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
⑵ 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4)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
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3
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3、答题模式:
小说用了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手法在文句中是要表现什么内容)+有何效果或作用
六、品味语言特色
从三方面入手:
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
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
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常见模式:(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 、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③叙述语言简洁、传神。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⑤刻画人物的手法,如侧面、心理、动作、语言等。⑥体现地方色彩,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心理等,生动活泼、幽默诙谐,有生活情趣或生活化,口语化,用对比手法,善用各种句式如长短句等。
七、分析题目
1、小说题目的含义。一语双关、反讽,分析本义,文中的比喻义或引申义或比喻义,注意要与人物形象相联系。
2、小说题目的作用。线索,制造县念吸引读者,所折射的社会现状、人际关系、所表现的主旨等,主题思想方面(更集中深刻、更丰富),结构艺术方面(精巧高明、紧凑有序、平中见奇),人物塑造方面(更鲜明突出)。
3、答题模式
①、以“XX”为题,起到线索作用(贯穿全文)。 ②、以“XX”为题,能概括""情节。 ③、以“XX”为题,突出了""人物的形象。 ④、以“XX”为题,揭示文章""主题。 ⑤、制造悬念,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⑥、以“XX”为题,象征了""。对""具有暗示作用。 (写几点,一般看分值)
4
【篇六】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格式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超全)
一.考纲解读
(一)考纲要求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
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
文精神。
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二)小说的考点
高考中小说的命题指向四个关键词: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具体来说可以分
为以下几方面:
1.把握故事情节;2.揣摩人物形象;3.注意环境描写; 4.概括主题内容;5.品味
语言特色 ;6.分析写作技巧。
(三)小说考题主要命题方向
(1)“理情节”题型:①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这一情节在文中起什么
什么作用。
(2)“析人物”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并说明好处或者
作用;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3)“看环境”题型:①在文中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②就指定的
环境描写分析其对人物或表达主题的作用。
(4)“谈构思”题型:①说说作品在材料安排有何特点,分析其好处;②这句(段)
话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③联系全文,指出某某物在文中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5)“讲方法”题型: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
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④从语言运用角度,鉴赏文中画线句子。⑤本文人物语言有哪些特点?请分别举例说明。
(6)“明主题”题型: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的主题;②这篇
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④阐释小说社会意义。
二.探究思考
(一)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分析环境描写是全面理解小说的重要环节。
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促使人物行动的指定场所和范围。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时是为
了表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社会条件,用于烘托人物活动的时代意义;有时是为了
渲染气氛,从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它是整个作品中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对于增强故
事的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也要分析环境,要连带写景的部
分一起分析。
⒈ 环境分类及作用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
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
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 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
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时间、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④展开、推动情
节发展;⑤深化主旨;⑥象征和暗示。
2.命题指向
⑴ 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⑵ 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⑶ 找
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⑷ 依
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⒊ 环境类考题类型示例
(08浙江卷)《乌米》19题: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
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
(08海南)《二十年以后》12题: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
用?(6分)
[参考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
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09安徽)《董师傅游湖》13题: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远岸丁香、连翘在
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
(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09浙江)《魔盒》12.概括第一段所写景物的特点并简析其作用。(4分)
[参考答案]特点:封闭压抑,阴沉死寂。作用:营造忧伤、压抑的氛围,渲染“我”
孤独、烦闷的心情。
4.答题指要
⑴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等);③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性格;④渲染气氛、奠定基
调;⑤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 ⑥揭示或深化主旨;⑦象征暗示,对比烘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⑵ 答题规范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⑶ 环境类试题的答题思路:①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
氛围,渲染""气氛)-→②情节(推动,暗示,铺垫)-→③人物(烘托,映衬)-→④
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
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
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二)故事情节
情节是由人物之间的关系、矛盾和性格冲突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情节一般是
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
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
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
内容的试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
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 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
盾冲突;② 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
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
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⒈ 情节的作用
⑴ 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⑶ 侧面烘托,
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⑷ 照应前文。 ⑸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⑹ 刻
画人物性格。⑺ 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⑴ 情节安排评价
① 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
可读性。
② 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 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
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 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 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
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 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
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
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
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⒊ 考题示例
⑴ 情节类常规考题示例
(09四川)《想象》15、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
(09辽宁)《遗璞》2、小说两次提到小孩的凉鞋,各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县里
当了书记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
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
(09安徽)《董师傅游湖》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⑵ 情节类探究题示例
(09辽宁)《遗璞》4、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
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
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
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
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
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
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4. 答题指要
⑴ 命题指向: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
一方面); ②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③情节的高潮或结尾作用的理解;
④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使用;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⑵ 解题技巧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
服务。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④赏析技巧,注
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⑶ 答题思路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三)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
1. 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 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2. 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 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 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 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如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会“回”字的四种写法,典型地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迂腐和呆气。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六回,严监生临终前望着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芯而不肯断气,入木三分地表现了这一人物的吝啬和刻薄。
②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如鲁迅《药》中的“人血馒头”这一“物”的细节,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辛亥革命脱离人民群众的根本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