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第一篇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2015幼儿园教学心得体会》
第1幼儿老师的角色
今天看到一位幼教同行在我的帖子上留言:人生的角色随着需要在不断的变化,但一定要干什么像什么才行,我们的老师要做好了的确不易,但大家还是在像蜡烛一样默默的为孩子们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看完后我深有感触,做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每天能面对可爱的孩子们,他们天真的笑容常常感染着我,让我所有的烦恼都抛于九霄云外。老师的角色一:就像妈妈。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学习都是老师照顾的,老师无微不至的照顾令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同时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今天问恺恺:“上幼儿园好还是在家好”?聪明的恺恺说:“在幼儿园好,在幼儿园能和老师一起玩”。当时真没想到小班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我为自己的付出感到非常值得,班上的孩子们经常在我耳边说些甜蜜的话语:“老师我在家都想你了”“老师我长大了给你买好吃的”,每次听完后我都觉得自己很幸福。角色二:好朋友。做游戏的时候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开心的玩,我常常都忘记自己已经是30多岁的人了,总觉得自己很年轻,周围的朋友也觉得我越来越年轻,这就是因为我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很开心快乐。角色三:老师。这么小的孩子刚上幼儿园,有许多事情都不明白,他们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那我们就应该告诉他们,给他们正确的指引,不论从文明礼貌,还是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要有耐心给他们讲解。我总觉得爱孩子但不能惯着孩子,每次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这样做是不对的,现在的孩子就喜欢听好话,老师一批评他就生气了,我会告诉他们:“你做错事情的时候老师批评你都是为了你好,如果老师不告诉你就不算老师了。”渐渐的孩子们也理解了我,他们还是一样喜欢我,正如我爱他们是一样的。另外幼儿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在唱歌、跳舞、绘画、讲课、钢琴等方面需要不断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祖国的花朵们。我总觉得老师这份工作虽然有点累,但能和孩子们在一起每天都是快乐的,所以我很喜欢自己的工作,并一直在为孩子们奉献自己的爱心,我相信每一名幼儿教师都是这样做的。
第2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童年,不经意间已经离我们逐渐远去,青春也在飞逝般流失。可是每每儿童节,我们还是怀着那份童心,奢侈的、发自内心的想要再去体验一下作为儿童的那份天真、快乐!
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每一个人对于自己的童年相信都有很多的回忆。小伙伴们的相互追逐打闹,和爸爸妈妈一起的假日旅行,爷爷奶奶的亲昵问候,小学生活的点点趣事……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感觉时间的脚步也愈来愈快,快的来不及自己去回忆。每天忙碌的工作着,日复一日的生活着。随着知识的增加,欲望的满足,自己的愿望也越来越少,变得不容易满足,乐趣也随之减少。
童年的时光是珍贵的。看看现在的孩子们,我羡慕。看着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眼神,我向往。看着孩子们对于一块糖的满足,我感慨。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孩子的童年尽可能的变的有价值、有意义。《儿童文化儿童教育》一书中说到:儿童的生命是主动的、向善的、向真的、向美的。可是作为成人的我们却往往小视了这群孩子,认为他们的生活大多属于“胡闹”“顽皮”的状态,其实是我们成人不懂得发现和欣赏这充满天机的儿童生活。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这一点是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的,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
凡事多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来感受他们的心情。主题活动的选择是否是孩子们需要的,感兴趣的。游戏的设计是不是能够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孩子喜欢的。孩子的不开心是否能够耐心的询问、关心、解决。孩子的小秘密小心情是否认真的倾听。相信我们小小的举动对于孩子来说都会有大大的触动。孩子们是善良的,他们会永远记得老师的好,也许是一天时间、一段时间,也有可能是一辈子!
收拾心情,加入孩子的行列,和他们一起成长吧!孩子需要我们,让我们真正的为孩子!为孩子的童年增添更多的欢乐!为孩子的童年增添一份美好的回忆!
第3爱的乐章——“我的教育故事”报告会有感
今年的暑期,有幸聆听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5位教育人的故事,让我更为深刻地感受一个教育工作者“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神圣职责。“教师”自古到今都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人们也总是用这样的话语来赞美“教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辛勤的园丁”、“任劳任怨的铺路石”、……“教师”——你没有辜负人民赋予你至高无上的荣誉,因为你用事实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华丽乐章。
从小,我就很崇拜老师,立志长大后也要做一名教师。经过几番周折、几番努力,我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成了孩子王。我是一个喜欢想简单事、做简单活的人,所以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感觉,面对着一张张天真无邪的小脸,可以让我毫无保留地付出。初任教时,有孩子们捣蛋、闹别扭,我总是忍不住气的要批评一番,而事后却又总是责怪自己,为什么总是这么沉不住气呢。要知道,每个人都不喜欢被批评的,孩子更是如此,今天,我批评了他,他会不会就不喜欢我了呢。带着这样的惶恐,我会很诚心的找他聊天,拉近彼此的距离。因为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对孩子必需有的爱。
俗语说:“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圣人尚且要犯错,更何况是孩子,所以当孩子犯错时,我们要宽容、要耐心,我们要包容孩子的顽皮和可爱,要包容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多鼓励表扬他们。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一个小朋友犯了错,如果你去批评他,会激化他的反叛心,无法让他平静下来,他往往会不理你,甚至还会故意的再次这样做,跟你唱反调;相反,如果你选择了宽容,并耐心地加以引导,让他觉得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犯错而遗弃他、不爱他,让他在爱的怀抱中认识自己反的错,从而改正错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孩子有更多的信心和好感时,孩子受到激励,就可能会有更大进步。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以慈爱和宽容,给孩子们更多的理解,挖掘孩子的潜能,激励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当我们为工作累的疲惫不堪时,我们不免发发牢骚,埋怨压力太大。但我们的工作是充实的,意义是深远的,从事这一事业是幸福的,我们无怨无悔。
第4让我们用行动编织爱的梦想
一直不敢相信这世间的事物纠葛源自偶然,宁愿意那就是注定的缘分。
就如我与这行知幼儿园,多年前我还是一个正准备中考的学生,临考前的一个月,老师说需要体检,而且要到平湖。虽然自己是平湖人,但是毕竟乍浦对我来说更情切,出生到那时候,依稀记得去过不过3次,一次为看病,一次赴宴,还有一次已经记不得,估计是到公园之类的地方,我对平湖的印象可谓陌生而遥远。就这样,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初中老师的带领下驱车赶往体检的地方,汽车辗转,终于在一个感觉像学校之类的地方停了下来,当时我并不知道这就是教师进修学校,下车后我们赶忙排队在进修学校最前面的大楼前,我挤在队伍里,等待着老师的安排,无意间回望四周感觉树荫匆匆,一颗连着一颗,视线穿过前面几棵树后,我突然发现了一座漂亮崭新的房子,七彩色的栏杆,顿生喜爱,于是好奇地拉来同伴道:你看,前面的房子栏杆还漆成彩色的,是什么地方啊。同学没有回应我,就在这时,依稀听到人群里有人说:应该是座幼儿园吧。我半信半疑,从农村来的我见过的小学、中学,朴素而简陋,却不知最基础的幼儿园有这么漂亮的设施,还没来得及多想,我就在老师的引导下,匆匆往前赶。后来的中考,我阴错阳差地进入了幼师专业学习,此后的3年里,我早已把这事情淡忘,直到毕业前的实习,我被安排在第二幼儿园,当时我就拿着解放西路的地址,因为陌生辗转了半天,终于在二幼门口停下,一看表迟到了20分钟,纠结着等待我的是不是一顿“教育”,但事实不是,朱老师正带着另一个实习生我的同班同学阿邓在大一班门口,热情地对着我微笑,到现在都忘不了那情切、谦逊、柔美的微笑,让我有种迫不及待想要融入这个集体的冲动,她热情地带着我来到了当时的大四班,介绍了当时的班主任翟老师、顾老师,我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实习生活。然后,注定在某天,我无意间来到教室后门口,又一次遇见那似曾相识的栏杆还有对面教师进修学校熟悉的一切,多年前的一幕浮现在眼前,原来我们早就相遇过,也许很多事早在你过去的某一个不经意间的一瞥亦或是某个已经记不起来的瞬间中告诉过你,未来的讯息,那就是注定的一种缘分。
实习过后,我顺利地考取了第二幼儿园,在毕业那年的7月正式成为平湖市第二幼儿园(行知幼儿园)的一员。
此后的每一天,我在这里学习、工作,我的努力、我的快乐、我的荣耀、我的悲喜……一切都为着她,我的生命从此和这座幼儿园交织在一起,不能分离。
第5和孩子们在一起更多的是快乐
秋天的早晨是美丽的,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把金色的光辉洒在大地上,万物也随着第一缕阳光照耀在身上而苏醒了,而我也一样每当早晨的太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我身上时生物钟会准时醒来,吃过早饭开始一天新的工作生活。
伴着风姑娘那冷飕的秋风驱车欣赏完一路的风景踏进我工作了10年幼儿园,我们的礼仪娃一见老师就会有礼貌的弯下腰来,柔柔的一声“老师早,老师好”,带给我一天的好心情,心中不仅赞叹我们的香花娃个个是新时期的礼仪宝贝。
当富有童趣的晨间锻炼音乐响起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时,孩子们会自觉得排好队伍去参加户外活动,此时的我是孩子们的玩伴。聪聪会轻轻的拉我衣角,邀请我一起参加他的滚球游戏;浩浩会自豪的走到我身边,让我欣赏他连贯的跳绳本领;妍妍则会害羞的问我,这个玩具怎么玩……此时的我在孩子们中间走来窜去,和他们一起分享游戏的快乐,回味久违的童年乐趣。和孩子们在一起,我们是朋友、是玩伴、更是快乐的分享者。
当富有节奏的拍手音乐响起,孩子们会自觉地找到小椅子做在固定的位置上准备上课,此时的我是孩子们的老师。佳怡会有礼貌的举
第二篇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看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文中说到: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很没有礼貌,把转盘转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来,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为不熟悉也没有阻止。但是在家长带孩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孩子真没礼貌!” 在中国,没有谁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礼仪之邦的俗语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一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
“哦。”于是德国朋友就走开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那两个是你家亲戚的孩子?” “不是。”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
“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
“呵。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德国朋友淡淡地说着。
我沉思良久,想到一个景象:走在中国的大街上,你敢大声地喝斥那些不认识的孩子,教他们怎样做吗?
在德国期间,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德国社会何以文明,德国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通过了解和体验德国的教育,我们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战后之所以能崛起,与他们“严谨”、“勤奋”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们通常认为,德国这种高素质的民族性格,则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正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德意志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元帅毛奇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在德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与德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也有一定差异,但不会很大,至多为30%左右,因为德国社会最不能容忍的是不公正,这种价值取向已渗入他们的血脉,积淀成为一种民族文化。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放眼整个世界,德国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高于除瑞士以外的其他工业化国家而高居全球第二。在职业属性上,德国的中小学教师属于国家的公务人员,受不解雇的保护,无失业之虞,而且每年还有两个很长的假期。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这么好的收入待遇,使得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也随之提高。在我国,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学应聘任教。在德国,情况要复杂得多。你若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
首先,你得拿到大学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其次,你得一本正经地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训练,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相关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最后,你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这三关都不是轻而易举能闯过去的。与我们国家正相反,“上大学容易毕业难”,这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常规。在德国,大学学制一般为理工科4年,人文科5年,医科8年。大学前两年学基础课,考试不及格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是专业课学习,考试及格才能拿到学分,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学分,才能拿到大学毕业文凭。由于大学学习要求很高,加上许多学生要一边打工补贴生活,一边又要随“不懂变通”的教授们认真读书,因此,无论是基础课考试,还是专业课学分,都难以一帆风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据了解,目前德国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毕业的人是少数。如果想当教师,好不容易拿到毕业文凭后,还要应付心理学、教育学考试,尤其是难度最大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时间,而且,即便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培训应考,也不一定能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再加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减少,教师职位空缺主要靠自然减员,而德国的制度设置又基本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单纯的德国人要想成为中小学教师,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在30岁上下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备受尊重,基础教育界人才荟萃。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怎么可能!
网络上经常看到的“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德国的孩子并不是在上学前天天傻不啦叽的就是玩,而德国人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会学一些东西。他们的书包不比我们的小。
比如幼儿园时,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对某类学科,比如音乐、艺术或体育感兴趣,他们是有权利在一些学校或机构进行学习的,甚至有些是免费的。
在德国有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十分流行,叫Struwwelpeter:以很多荒诞诙谐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很多好习惯也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的结果。
比如自理能力: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
比如规则意识: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爱心:很多家庭会在家中养小动物、如小狗、小猫,让孩子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懂得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比如坚强:孩子摔倒后,只要不是很严重,父母不会马上去帮忙,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站起来。
比如尊重:告诉孩子要尊重别人的隐私。德国父母很多不会在未经过孩子同意时去翻阅孩子的东西。
比如礼貌:德国父母在寻求孩子帮忙时会说bitte(请),之后会说danke(谢谢)。 比如理财:德国父母会非常严格的控制零用钱数量,会让孩子做些简单的家务以获得零用钱,避免不劳而获。
比如承担后果:有一个德国母亲对自己总是起晚的儿子说“很遗憾,我不能开车送你去学校。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选择是放弃早餐,还是迟到。”
比如承担责任:有严厉的德国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脏衣服放进洗衣袋,他还得继续穿脏衣服。
比如诚信:德国家长首先会以身作则,并经常会告诉孩子,要遵守约定,不能轻易誓言,答应过的事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到。
比如自信:德国家长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自信培养,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家长都会给与更多的鼓励和赞赏,因为他们知道孩子从小的自信来源是父母。他们也绝不以成绩的好坏去否认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优秀。
比如合作:在德国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都会有意的去为孩子们组织一些集体活动。因为在德国有这么一句话叫做“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来看看他们长大后的好习惯
看书:德国人经常手里拿着一本书,在地铁上,玩手机的人少,看书的人多。在德国如果你留心能看到各种大小的书店,而书店里永远都有不少的读者。纸质的书籍在这个电子社会当中,似乎在德国仍然流行。德国人有91%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23%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年阅读量超过18本。 礼貌和谦让:礼貌和谦让其实是一种宽广的心态。有一次在德国高速上遇到事故,两排车并为一道,因为有急事,一个在我左方的车主动放慢让我先过。如果你在人多的时候坐地铁,你也会发现,站在门口的人会主动先下车,让后面需要下车的人下车后在重新上车。
准时:大多数德国人都能遵守规定好的时间,这里说的准时并不单单只德国人,还指德国的公共交通,在没有意外的情况下,每辆地铁、公交车都能按照时刻表的时间准时到达车站。
注重家庭:德国人与注重工作相比更注重家庭,他们会在下班后回家与家庭团聚,很少因为应酬而不回家,在节假日更是会把时间花在自己家庭身上。
记事本:几乎每一个准时的德国人都会有一本记事本,这个记事本不一定是要与工作相关,但一定与自己的生活相关,比如记录重要的事情或预约时间。
遵守交通规则:德国人十分遵守交通规则(不是全部,当然也有闯红灯的行人),尤其是司机,因为这关乎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在德国开车基本都会打开日间行车灯,而他们在变道时不仅要看后视镜,还要扭头去看盲点区是否有车(考驾照时必学的)。
注重生活质量:德国人绝对不是一个爱慕虚荣的民族,他们宁可把钱花在正在品质生活上去享受,尽管他们能造出世界顶级汽车。比如他们会花200欧去买一个保温壶,而不是一个Gucci钱包,他们会花500欧去买一个厨房用具,而不是一个LV包,他们会花上千欧去维护自己的花园,而不是一件Burberry大衣。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奢侈品是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不是一个包或一件大衣。 注重环保:德国人很少乱扔垃圾,因为他们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即便身在外国,他们也多数如此。我和一个德国人在中国爬山,由于没找到垃圾箱,这个德国人拿着自己的冰糕棍一路走下山,找到了一个垃圾桶后才扔掉。
第三篇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德国教育的力量(1)》
附件2:
德国教育的力量(节选)
—— 德国小学教育对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启示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看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文中说到: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很没有礼貌,把转盘转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来,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为不熟悉也没有阻止。但是在家长带孩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孩子真没礼貌!”
在中国,没有谁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认为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一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去)
“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
“哦。”于是德国朋友就走开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那两个是你家亲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
“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
“呵。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德国朋友淡淡地说着。
我沉思良久,想到一个景象:走在中国的大街上,你敢大声地喝斥那些不认识的孩子,教他们怎样做吗?
在德国期间,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德国社会何以文明,德国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通过了解和体验德国的教育,我们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战后之所以能崛起,与他们“严谨”、“勤奋”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们通常认为,德国这种高素质的民族性格,则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正如美国黑人
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德意志的胜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元帅毛奇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德国中小学教师任职资格的门槛也很高。在我国,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生、博士生都可直接到中小学应聘任教。在德国,情况要复杂得多。你若想成为一名中小学教师,至少要过三道“关口”。
首先,你得拿到大学本科或者更高的学历。其次,你得一本正经地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训练,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相关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最后,你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并取得合格成绩。
这三关都不是轻而易举能闯过去的。与我们国家正相反,“上大学容易毕业难”,这是西方国家高等教育的常规。在德国,大学学制一般为理工科4年,人文科5年,医科8年。大学前两年学基础课,考试不及格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学习。
第二阶段是专业课学习,考试及格才能拿到学分,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学分,才能拿到大学毕业文凭。由于大学学习要求很高,加上许多学生要一边打工补贴生活,一边又要随“不懂变通”的教授们认真读书,因此,无论是基础课考试,还是专业课学分,都难以一帆风顺。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据了解,目前德国大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平均需要7年, 4-5年能毕业的人是少数。如果想当教师,好不容易拿到毕业文凭后,还要应付心理学、教育学考试,尤其是难度最大的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这大约要花3年左右时间,而且,即便你花了那么多时间培训应考,也不一定能够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再加上自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的出生率呈下降趋势,中小学校学生人数减少,教师职位空缺主要靠自然减员,而德国的制度设置又基本杜绝了“走后门”的陋习,单纯的德国人要想成为中小学教师,竞争和筛选十分激烈,只有那些真正热爱教育而又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教师。而一旦实现当教师的梦想时,年龄已在30岁上下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职业备受尊重,基础教育界人才荟萃。
德国禁止学前教育?怎么可能!
网络上经常看到的“德国禁止学前教育”这种说法。德国的孩子并不是在上学前天天傻不啦叽的就是玩,而德国人
对“学”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们也会学一些东西。他们的书包不比我们的小。
比如幼儿园时,老师会教孩子们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果遵守交通规则,在公共场合不可大声说话,甚至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等遵守社会秩序的教育。
而如果孩子对某类学科,比如音乐、艺术或体育感兴趣,他们是有权利在一些学校或机构进行学习的,甚至有些是免费的。
在德国有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书,十分流行,叫
Struwwelpeter:以很多荒诞诙谐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他们最注重孩子的性格、品德培养,很多好习惯也是因为从小家庭教育的结果。
比如自理能力:如饮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训练。
比如规则意识:盛入自己盘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须先吃完饭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爱心:很多家庭会在家中养小动物、如小狗、小猫,让孩子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懂得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生命。
比如坚强:孩子摔倒后,只要不是很严重,父母不会马上去帮忙,而是让他们学会自己站起来。
第四篇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没有人会告诉你》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文/孟罗天
我见过许多没有礼貌的孩子,自己学生尚可以教化,邻家孩子只能由他。关于礼仪,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多了去了,比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都是。但世上最容易而又最遥远的礼貌,还是开口叫人。
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有个表姐的孩子上初中,见人从不搭理。有一次送孩子去夏令营,母子俩晒得黝黑回来,还向我抱怨说:“夏令营老师照顾得倒挺周到,但老觉得他们跟我家孩子不够亲近。”因为是亲戚,我便旁敲侧击地问她:“孩子是不是很少跟老师讲话?”其实我是想说——是的,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不讲礼貌的孩子,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她若有所思,因为,她懂的。后来再见面,小外甥就忽地懂事了,小嘴巴可甜啦。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冰雪聪明的父母,你的心里必须跟明镜儿似的。中国人好成人之美而不揭人之短,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因为,那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儿。
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
朋友聚会,一个初次谋面的朋友带着孩子来出席,孩子的老爸见面先打圆场:“我这孩子,就是从不叫人。”然后话锋一转:“唉,只要他的学习成绩好,我也懒得管他了!”这位宽容的爸爸不懂,倘若孩子早已习惯了被周围原谅,知书未必就能达礼。 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不懂礼貌的孩子,世界就为他关上了一扇门,空有一纸文凭和一身本领也难以登堂入室。
如果不懂礼貌,你的人生将不会及格
以前有个女学生,我教她语文。因为住同一栋楼,我们常在电梯里相遇,她却从未主动跟我打过招呼,我以为孩子是害羞,总是主动跟她搭话,你好啊吃了吗去玩呀……
有一次刚刚考试完,又在楼下遇到她们一家子在散步,女生的妈妈拉着我问分数,女生照例没有理会我,和爸爸在一侧旁若无人地闲聊。唉,比孩子没有礼貌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浑然不觉。
我想,让孩子叫声老师比帮她打听分数,要重要一万倍。即便一个考了满分的孩子,如果不懂礼貌,他的人生也永远不会及格!
学生可以教化,家长谁来点化
有一次接到台风预警,有个学生给我发了条信息:“明天上不上课?”我回复了,但总觉如鲠在喉。不管发信息的是幼稚学生还是成年父母,我都想弱弱地问一句:叫声老师那么难吗?
我做班主任时,也曾接到一个妈妈的短信:“还没放学吗?”五个字,哇凉哇凉的,让我顿觉悲从心起——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我们可以教化学生,但点化家长,却是万万不敢啊!
你不理世界,世界就不会理你
有个朋友是音乐老师,她初到珠海那年,在一私立学校实习,一起入职的有四个音乐老师,但只能留三个人。她的琴是拉得最棒的,她的歌是唱得最好的,三个月后,她却是唯一被淘汰的人,她觉得比窦娥还冤。后来,人力资源经理请她喝咖啡,才告诉她这个小秘密:学校辞退你,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不懂礼貌! 如今,这个朋友已在珠海创办了一个幼教集团,但她总对我们笑谈这件陈年糗事,她自嘲:我那时年少轻狂从不与人打招呼,昂首走路埋头做事,总以为“我有才华我理谁”。现在才明白,你不理世界,世界就不会理你呀!
第五篇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读书感受》
读第14周校长推荐文章有感
“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彩虹艺术中心 苗苗
开始我读到这篇文章时特别有感触,应为我们作为教育者,能过接触很多的孩子,见到的没礼貌的孩子比比皆是,有时真的无奈。以我的性格,尤其是常年做教育,看到就想说,但发现有的孩子无论你说多少遍,她还都是那个样子,后来我分析是因为我们的标准不能从家——学校——社会都一致。
在第14周校长推荐的文章中有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 事例:我见过许多没有礼貌的孩子,自己学生尚可以教化,邻家孩子只能由他。关于礼仪,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多了去了,比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都是。但世上最容易而又最遥远的礼貌,还是开口叫人。
我觉得孩子不叫人有几种原因:1、孩子害羞,家长没有及时鼓励他朝着对的方向去做;2、有的孩子开始是叫的,但有时得不到回应,孩子慢慢放弃;由此可见,我们每一根成人都有义务完成教育孩子的使命,当然不止在您是老师获家长时才旅行使命。
有一次,我在金源,逛纸老虎,收银台前有5、6个人在排队结账,有一个穿着我们学校七彩校服的孩子径直走到第一个要结账,看到她穿着七彩校服,我急忙走少去问他,我说:“你没看到大家都在排队吗?”他不以为然地看着我,关键更可气的是他的家长就站在旁边,不但没有阻止,还走过去帮她付了钱,拿着书就走了!我当时很惭愧,是附小的孩子呀!为什么会是这样?当然家庭的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作为老师,我们是只要看到孩子不对的做饭就上前制止了吗?看到孩子的不正确行为,是上前教育呢,还是置之不理呢?当然除了学校,社会上的每个成人如果都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教育者的话,相信不礼貌的孩子会越来越少。我们国家的整体文明程度也会随之上升。
我作为一名教师,每天都要给不同的班级上课、会经常带孩子们外出活动,见到很多孩子不知道在公共场合要小声讲话、别人帮助你了不知道要说谢谢、不知道无论多么的开心也要顾及场合、不知道无论多么生气也不要骂脏话…….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不能一致,不是每个人都觉得我有这个义务。听梁鹏老师说,在美国参加合唱大会,150个孩子的和合唱
团不用组织纪律,两位老师搞定,我就在和老师们探讨,我们如何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做到,办法:就是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要有教育的意识,无论他是您的孩子、学生、甚至路人,那样整个社会合力,才可以让孩子明确的知道 ,我这样做不对,我要做对的,不然会受到指责。
今天写这些就是想提倡每一个老师先在我们的校园里做到,看到不对的做法就要上前去制止、教育,这样孩子才知道,我不能这么做,这样不对,会随时被老师提醒或教导,相信久而久之,好的习惯一旦养成,想改都难。
读《论语》有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三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三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比如说我们艺术中心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都是响当当的,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多看看别人的长处,然后谦虚的学习、进行反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句,我觉得应该是校长倡导我们读书的初衷之一,让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思考,通过读书、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激发我们不断学习、不断自省的习惯。
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有个表姐的孩子上初中,见人从不搭理。有一次送孩子去夏令营,母子俩晒得黝黑回来,还向我抱怨说:“夏令营老师照顾得倒挺周到,但老觉得他们跟我家孩子不够亲近。”因为是亲戚,我便旁敲侧击地问她:“孩子是不是很少跟老师讲话?”其实我是想说——是的,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不讲礼貌的孩子,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她若有所思,因为,她懂的。后来再见面,小外甥就忽地懂事了,小嘴巴可甜啦。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冰雪聪明的父母,你的心里必须跟明镜儿似的。中国人好成人之美而不揭人之短,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因为,那也是一件极不礼貌的事儿。
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
朋友聚会,一个初次谋面的朋友带着孩子来出席,孩子的老爸见面先打圆场:“我这孩子,就是从不叫人。”然后话锋一转:“唉,只要他的学习成绩好,我也懒得管他了!”这位宽容的爸爸不懂,倘若孩子早已习惯了被周围原谅,知书未必就能达礼。
礼貌,才是最重要的通行证!不懂礼貌的孩子,世界就为他关上了一扇门,空有一纸文凭和一身本领也难以登堂入室。
如果不懂礼貌,你的人生将不会及格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以前有个女学生,我教她语文。因为住同一栋楼,我们常在电梯里相遇,她却从未主动跟我打过招呼,我以为孩子是害羞,总是主动跟她搭话,你好啊吃了吗去玩呀……
有一次刚刚考试完,又在楼下遇到她们一家子在散步,女生的妈妈拉着我问分数,女生照例没有理会我,和爸爸在一侧旁若无人地闲聊。唉,比孩子没有礼貌更可怕的,是父母的浑然不觉。
我想,让孩子叫声老师比帮她打听分数,要重要一万倍。即便一个考了满分的孩子,如果不懂礼貌,他的人生也永远不会及格!
学生可以教化,家长谁来点化
有一次接到台风预警,有个学生给我发了条信息:“明天上不上课?”我回复了,但总觉如鲠在喉。不管发信息的是幼稚学生还是成年父母,我都想弱弱地问一句:叫声老师那么难吗?
我做班主任时,也曾接到一个妈妈的短信:“还没放学吗?”五个字,哇凉哇凉的,让我顿觉悲从心起——礼貌是人生习惯的第一件大事,我们可以教化学生,但点化家长,却是万万不敢啊!
你不理世界,世界就不会理你
有个朋友是音乐老师,她初到珠海那年,在一私立学校实习,一起入职的有四个音乐老师,但只能留三个人。她的琴是拉得最棒的,她的歌是唱得最好的,三个月后,她却是唯一被淘汰的人,她觉得比窦娥还冤。后来,人力资源经理请她喝咖啡,才告诉她这个小秘密:学校辞退你,不是因为你不优秀,而是因为你不懂礼貌! 如今,这个朋友已在珠海创办了一个幼教集团,但她总对我们笑谈这件陈年糗事,她自嘲:我那时年少轻狂从不与人打招呼,昂首走路埋头做事,总以为“我有才华我理谁”。现在才明白,你不理世界,世界就不会理你呀!
德国的强大,在小学教师的讲台
上就决定了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看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文中说到:前几天参加了一个婚宴,婚宴的桌上有一个孩子,那孩子很没有礼貌,把转盘转得忽悠忽悠的。一席下来,家长没有阻止自己的孩子,大家因为不熟悉也没有阻止。但是在家长带孩子去上厕所的时候,所有人都说:“这孩子真没礼貌!”
在中国,没有谁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礼仪之邦的俗语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一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去)“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哦。”于是德国朋友就走开了。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那两个是你家亲戚的孩子?”“不是。”“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呵。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德国朋友淡淡地说着。
我沉思良久,想到一个景象:走在中国的大街上,你敢大声地喝斥那些不认识的孩子,教他们怎样做吗?在德国期间,我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德国社会何以文明,德国人在全球何以受到普遍的尊重?通过了解和体验德国的教育,我们似乎找到了部分答案。
在很多人看来,德国战后之所以能崛起,与他们“严谨”、“勤奋”的民族性格密不可分。而人们通常认为,德国这种高素质的民族性格,则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正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据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大获全胜,普鲁士元帅毛奇说,德意志的胜利早就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决定了!
在德国,中小学教师的职业有非常不错的收入。据政府的相关统计,德国政府支付给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为人均国民收入的2倍多。德国中学教师人均年税前收入超过45,000欧元,与德国一些著名的跨国公司职员的人均年税前收入相当,与其他一些行业相比,中小学教师属于名副其实的“中高收入阶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教师的收入也有一定差异,但不会很大,至多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