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关于谈钱的文章 励志文章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谈金钱作文引导》

我们也来谈谈“钱”

——“金钱”话题写作导引

【导语】

曹雪芹在《红楼梦》写过一首著名的《好了歌》,其中有这样的诗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小沈阳在春节晚会上的那句台词:“人生最痛苦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了。”我们常说,钱乃身外之物,可是没有金钱却又万万不能。面对金钱,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技法指导】

自从金钱诞生的那一刻起,人们就对它评说纷纭,褒贬不一。有人说“钱乃万恶之源”;有人则说:“拥有金钱的多少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志。”面对金钱这一话题,我们该怎样表达自己的看法呢?

首先,要确定文题。

就“金钱”这一话题而言,多数同学可能会选择写成议论文,围绕金钱,谈自己的看法,这当然可行。比如下面佳作展示中的《一张纸》,就从“人类被金钱迷失方向”的角度入手,写成了一篇精彩的议论文。但对于擅长写记叙文的同学来说,此话题亦可以写成一篇记叙文,比如下文名作链接中的《钱不会走错路》一文,作者就是结合自己的经历,叙述了自己对金钱的认识,表达了一种正确的金钱观,叙议结合,以叙为主,效果也十分理想。

其次,观点要明确。

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立意,即在文中表达出自己对金钱的观点。相信,“金钱迷失了人性”,“钱会使人堕落”等观点必定会得到多数同学的认可。确实,我国自古就有“视金钱如粪土”的看法,这种思想影响了很多中国人,这样的观点写成作文未尝不可。但是我们也可以反向立意,比如某同学写了一篇题为《钱是个好东西》的作文,乍一看,似乎有过分崇尚金钱的观点,仔细一读才明白,这位同学想表达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现状的志向,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感动,相信这样的习作也一定会博得读者的青睐的。

再次,语言要清新、有力。

语言是否清新流畅是评价一篇作文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所以,同学们在写作时,要力争是自己的语言有特色,要么清新、要么幽默,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比如作家周涛在《金钱》一文中幽默的将钱比作鞋子,他这样写道:“人在不断地追赶自己脚上穿的鞋子,却永远也追不上。因为鞋子总是要比脚大一点,脚在鞋中追赶鞋,鞋随脚动,鞋总在前面。诚如一个追逐自己的影子,影随人动,只要日光在后面,影子是追不到的。”此句就十分形象,将人追求金钱却永无终点的贪婪本性表露无疑,读后令人忍俊不禁。

【我来练笔】

老百姓说:“金钱是衣,是饭,是房,是车。”哲人说:“金钱是一位债主,借你一刻钟的欢乐,会让你付出一生的艰辛与不幸。”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人们鄙视金钱,古代的清高之士视金钱如粪土。今天,人类已进入21世纪,金钱的力量似乎已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金钱呢?

请以“金钱”为话题,写一篇少于600字的文章。

【佳作展示】

一张纸

河北省武安市第二中学 连国辉

有人说:“钱只不过是一张纸,一张印有伟人头像的纸。”可是,随着朝代的更替,钱的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五字刀币走向圆形方孔,再奔向黑字红印,直到现在的人民币、美元等。与其说是金钱的进化,智慧的结晶,毋宁说是金钱的増威,人心的利刃。

今天的金钱已经谋权篡位了。它在统治着人心,统治着人类,统治着世界。为了金钱,小人偷夺抢掠;为了金钱,各国针锋相对;为了金钱,利欲熏心的不法分子为非作歹,肆虐猖獗,制假贩假,以权谋私,甚至草菅人命""金钱驾驭了人类,而人类甘为它们的坐骑。这样的例子还算少吗?

任晓峰、马向景不就是被金钱鬼迷心窍,而监守自盗,竟偷得银行五千万元吗?陈希同、赖昌星不正是被金钱迷失头脑而贪污受贿,最终将自己送进监狱大门了吗?到底是金钱出卖了他们的灵魂,还是他们的灵魂自愿被金钱腐蚀呢?

有的同学或许会说,这样的例子离我们太远了,我们也不会去贪污受贿呀!行,咱们说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吧。在学校,常听到有人喊:“连国辉,借我五元钱!?”这时,我该怎么办呢?钱倒是有,可是那却是我用来吃饭的钱,想来想去,只要抱歉地如实回答。不料对方却气愤交加地说:“好你个连国辉,有钱不借,咱们俩人真不是朋友!”为了点钱,朋友不再是朋友。钱,居然可以将珍贵的友情替代,它还有什么不能替代的呢?

人类创造出金钱,却是金钱统治了人类。在当今社会,人们总喜欢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才能的高低。这样的背景下,很多人不择手段地去赚钱,他们真正成了“金钱的宿儒。”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有道”二字正是告诉我们不要被金钱迷失了双眼。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双慧眼,学会在金钱散发的五色光环下辨清是非,做金钱的主人,不要做金钱的奴仆!

【在线点评】

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对金钱的看法——“人类创造了钱,但金钱反过来统治了人心”。围绕这一观点,作者采取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举例时,既有全国皆知的案件,又有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实,这一切让文章的观点更加深入人心,使论证显得更加有力。文章的结尾处围绕金钱发出了一个倡议,这一倡议使文章的观点得以升华,引人深思。

【名作欣赏】

钱不会走错路

文/潘石屹

我出生在西北农村最贫穷的地方,我家又是村里最贫穷的一户人家。小时候,我想做医生,因为医生能够解除人们的痛苦。医生是很受尊重的,天天背着药箱,挨家挨户地转,所有的人家都杀了仅有的老母鸡请他吃。我还想过做电工,村子里那时刚刚装上电灯,这个东西多神奇啊,一拉线,灯就突然亮了。我觉得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除了医生就是电工。上了中学,我的理想又变了。那时经常被饥饿折磨,看到食堂里的馒头和发糕,想长大后当一名厨师,因为能吃饱饭。后来渐渐感到有钱太重要了,有了钱我就能去给妈妈治病,就能让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

从当医生、电工的理想,到想做一个有钱人的理想,中间有很大的转变。当医生、当电工,首先要学习技能,并且把有关技能应用于对他人的服务,这是个朴素的职业规划的萌芽,还有一些人生的设计在里面,我觉得很好。其实后来的理想根本不能叫做理想,那是为贫寒所迫,是一种对金钱的支配力的崇拜。

抱着年幼时候的贫寒记忆,怀着对金钱的强烈占有心,是改革初期大多数人的状况。那时“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思想将金钱放大到无比崇高的地位。到处都是财神,法国部长给当地的华人拜年时,都会说“恭喜发财”。外国人都认为中国人有信仰,信仰财神。财神取代了玉皇大帝,取代了观音菩萨,取代了释迦牟尼,在任何事中我们都唯财神马首是瞻。那些年的生存渴望,令金钱对我们施了咒语,控制了我们的灵魂。现在很多人富裕了,觉得这种想法有问题了,觉得我们的神不应该仅仅是财神,还应该有智慧之神、爱情之神、艺术之神。我们的精神应该全面发展,首先就要从单一的财神信仰中解放出来。

钞票是商品价值的度量,同时钞票只有在流通之中才能发挥其功能智慧。它状如流水,没有一个人能够在流水中挖一个坑,占有某一部分,说自己是这里的“财主”。资金流,跟随信息流,代表着物流,永远在流动之中。在世界巨大的流动资金里,可能有部分划归你的名下了,那是标记你做了其中某一部分工作,是你工作的报酬。就是这部分法律保护下的私有财产放在你口袋中了,也很难说它就安静了,你还是要把它花掉。因为你生活在一个互为支持、互为服务的社会,金钱是这种服务往来的凭证。总想着占有金钱的人,事实上是挣不了多少钱的。你也许理财的才能高明,懂得将资金放到合适的水渠中去,成为组织和调动某个商业事件的力量,从而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和财富,那你就是一个资金流动的指挥者,但你不能占有它。你一占有它,就是僵化了它,就好像把一条鱼放到冰箱里一样。一个最善于使用钱的人,终其一生,可能会留下一个优秀的企业。他死后,这个企业依然在社会中自行生存、发展,给其他人带来收益,给社会创造价值。{关于谈钱的文章}.

爱钱,不如去了解钱的力量,而钱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独占它。流通是它的天性,从这点来看,它是人类发明的灵性之物。在健康、合理的社会中,金钱的流向、交易的保证都完善,钱不会走错路,它走的路永远是绝大多数人的需求满足和财富增值之路。

【写法借鉴】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将自己对金钱的看法呈现给读者。“有了钱我就能去给妈妈治病,就能让全家人有饭吃、有衣穿。”这一朴素的看法正

是作者儿时对金钱的真正评价。下文中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金钱的正确看法——“爱钱,就应该了解钱的力量”。作者按照自己的年龄发展,叙写了自己对金钱的认识,并能够表达出正确的金钱观,这一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素材链接】

把钱叫做水,真是耐人寻味,因为钱同水的共通之处还真不少。

{关于谈钱的文章}.

你活在世上缺不得水,也缺不得钱;如今,钞票贬值得厉害,大家都说钱成了水;钱多的人花起钱来就像流水,钱少的人把钱捏在手里也能捏出水来;有手段的人赚起钱来,钱就像水一样往他口袋里流;没门路的想挣口吃饭的钱,就像走在沙漠里的人很难喝上一口水;你的钱太少,同水太少是一回事,不是渴死就是饿死;你的钱太多,钱也可能像洪水一样给你带来灭顶之灾。

有位圣明之君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时下,有人偏忘了这话,只记住那句“水涨船高”的俗语。

(选自《金钱的水性》作者:王跃文)

的确,金钱是人类的创造物,然而当我们发现这一个创造物能够购买到世界上一切的物质财富,染及人类最纯洁的灵魂时,它还仅仅只是一个创造物、一个工具那么的简单吗?当我们发现金钱反过来异化人的本性,奴役人的自由时,我们还能说钱不是万恶之源吗?钱是万恶之源,然而,万恶之源本身并不是恶。只要我们发扬自身的理性和良知,在历史的天平上,钱仍然有自己应该有的位置,在这个恶之源,同样可以开放出美丽的善之花。的确,总有一种力量能让我们迷失本性,那是金钱无所不能的魔力。然而,同时也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返回本心,那是我们心中永恒不灭的人性之光。{关于谈钱的文章}.

(选自国际大专辩论会《钱是不是万恶之源》辩词)

第二篇:《一些文章》

GDP的20种中国纠结

文/黄俊杰(第331期)

GDP排世界老二,没让中国人膨胀,反让中国人自省——一个国家不能只谈GDP,一个人不能只谈钱。金钱是一种魔障,平常心才是中国之禅。

在世界GDP竞速赛上,中国无疑是超车高手——我们在2005年超过了英国,2008年超过了德国,2010年第二季度终于超过了日本,成为了全世界GDP第二名。

不过,中国用来超车的,是一辆里头人挤人的公共汽车——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人均GDP才只赶上日本的1/10。《富饶的贫困》作者白南风说中国的改革有一块“变心板”,这块变心板如同公共汽车车门的踏板,车下的人想车上的人往里让,好让自己挤上去;车上的人冷着脸,大声嚷嚷:“里面没地儿啦,别挤啦!”

在中国,有90后炫富女在网上发手捧钞票的炫富帖,称下等人才挤公交。这就是人人都想挤上这辆跑得飞快的、叫做财富的公共汽车的原因。油钱大家都有份给,凭什么唯独我跟在时代的车轮后吃尘——我们开心,因为人人都是受益者;我们有些不开心,因为人和人也拉开了差距。这就是属于我们国家的,世界排名第二的纠结:国家与国家差距缩小,人和人差距却被拉大了。

这种纠结对于国家,是为十大纠结:纠结于经济成就与国民福利,纠结于阶层板结与机会公平,纠结于财富权力与社会正义,纠结于开发力度与环境保护,纠结于资源垄断与市场开放,纠结于城乡差距与地区先富,纠结于中国制造与创意立国,纠结于西方价值与传统文化,纠结于外交战略与国际压力,纠结于功利的现世与持续的未来。

这种纠结对于个人,也是十大纠结:纠结于快节奏与慢生活,纠结于拜金与仇富,纠结于攀比与知足,纠结于家庭与事业,纠结于物欲与爱情,纠结于梦想与生存,纠结于金钱与幸福,纠结于物质化的友谊与理想化的纯真,纠结于一线城市的成功学与二线城市的安居梦,纠结于价值迷失与身份焦虑。

GDP排到世界老二,没让中国人膨胀,反让中国人反省。事实上,除开GDP排世界第二,中国还是很多的世界第二名——碳排量排第二,皇马球衣销量排第二,结核病耐药率全球排第二,税赋负担排第二,超级计算机性能排第二,人体器官移植数排第二""这些第二名排列起来,描述的是一个说不清的中国。

中国人没有外国人想象中激动。至少,中国人面对GDP的纠结,早已有正确的共识:一个国家不能只谈GDP,一个人不能只谈钱。金钱是一种魔障,平常心才是中国之禅。 贫富困惑与身份焦虑

有人在网上贴出他2010年2月份的工资条:基本工资1300元,扣除养老保险144元、社保198元、失业险18元、医保36元,加上迟到4次被扣900元,最后实发工资为4元。这4元堪称中国工薪族的魔幻现实主义。

有评论分析中国人收入现状,引用了两份报告——一是北京政协主席会议上一份调研报告,北京一线职工收入水平现状是“增长缓慢,长期偏低”;二是广东2010年的“社会温度计”调查报告,居民认为广东当前存在的最重大社会问题排在第一名的是:工资涨得慢。 与薪水成为对比的是生活成本的增加——最近流行晒全国各地娶老婆成本,广州要128万、杭州要178.2万、上海要200.82万、北京要202.8万、深圳要208万。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说,“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了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社会保障了生活的基本需求之际,就是身份的焦虑滋生之时”。在晒工资和晒生活成本背后,是一种心理的比较,有中国工薪阶层对生活的焦虑。

这种焦虑也体现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上——学者张维为曾写文章《GDP镜子照出什么样的中国》,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形成一个3亿人口左右的 “准发达国家板块”,在这个板块,北京和上海的人均预期寿命均超过纽约,多数城市居民的住房水平超过了日本和中国香港,住房自有率超过发达国家,人均教育水平也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整体科技能力高于一般发达国家。

成年人在焦虑自己是社会名流、伪上流社会人士还是弱势群体,他们的焦虑则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了“富二代”与“穷二代”的身份焦虑——王朔在《致女儿书》自序的第一句话就说“我们比较关心谁比谁”。安徽省灵璧县今年曾被曝存在“贫富班”,交3000元钱的孩子能享受“小班待遇”,教室有空调、彩电、DVD,不交钱的孩子只好去挤百人大班了。 “CCTV在六一儿童节期间,采访了中国各地的孩子。问他们六一的时候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一个北京的男孩要一架真正的波音飞机。一个西北的女孩却是羞怯地说,她想要一双白球鞋。”余华在《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感慨,在“伦理颠覆、浮躁纵欲和众生万象的时代”,“现实的差距将同时代的中国人分裂到不同的时代里”。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许解铃还须系铃人——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GDP增长是解决贫富分化的前提。“没有GDP就是穷人打架,大家要分一块很小的蛋糕。首先要有GDP,然后再解决好分配,两者缺一不可。但有个轻重,不要看错了,以为公平是第一,公平第一的话,那就是穷平等。”

“穷爸爸”好,还是“富爸爸”好?

一个爸爸说贪财乃万恶之源,另一个爸爸说贫困是万恶之本;一个爸爸努力存钱,一个爸爸不断地投资;一个爸爸相信政府会关心并满足你的要求,一个爸爸信奉完全的经济自立;一个爸爸说顺梯子一步步往上爬,一个爸爸问:为什么不当梯子的主人?

罗伯特·清崎写的《穷爸爸,富爸爸》,描述了两种爸爸的不同。如果把我们经历的社会环境比作爸爸,这与中国30年的观念之变何其相似。祖国已是“富爸爸”,但不是每个

孩子都是富二代。关于国家,过去我们想的是,让穷爸爸变成富爸爸;现在我们想的是,让富爸爸继续当个好爸爸。

当中国的GDP成为世界第二,围观的外国媒体前来给中国“捧场”,也许亦怀有“捧杀”的想法——《纽约时报》说这是中国经济的一个里程碑;《联合早报》说这是世界发展史的重要章节;《华尔街日报》说这是个从未享有过的地位;《朝日新闻》说日本影响力开始黯淡;《金融时报》说世界将会适应一种新方式。

“赶超”一直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情结。1957年,中国就提出15年内要在钢铁和重工业方面赶上英国,然后终于在1995年实现了目标。但这次,中国人对GDP排名世界第二,则是从民间到政府都态度冷静—— “骄傲的GDP它噌噌地长啊,能给我换来几包尿不湿

吗?”,是网络流行歌《郑钱花》的歌词。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是商务部的表态;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是国家的态度。

GDP不是万能的,没有GDP是万万不能的。更多的中国学者开始思考“GDP的含金量”,或用GDPW(国内生产福利总值)取代GDP。毕竟,有的GDP,我们是应该拒绝的——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曾指出,发展中国家有三种可以选择的现代化,其中一种是象征性的现代化,营造设施一流的机场、发达的高速公路和大型工程项目,但不代表带来福利水平的提升。马路不断开拉链带动的GDP,实则是一种退步。

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曾经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关于GDP的一切纠结与反省,或许皆能让我们想起,提高GDP的最初的目的,正是为让公民生活更美好。

中国年轻人在世界的哪个坐标点上?

范儿是让人思考的一种生活哲学

(转自第330期新周刊)

文/胡赳赳

什么是范儿?范儿是一种精气神儿

在当代,范儿业已演进为生活方式的学问了,你甚至可以说,范儿是让人思考的一种生活哲学。

范儿是个百搭词:大到宇宙范儿,小到不吃午饭范儿,都能成立。作为最佳后缀,前面既可接名词,也可接形容词、动词、短语和句子。它说白了是一种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又影响至众生模仿,从而产生“从众效应”,而聚众为群,群起而趋之,则最终演化为一种趣味、一种风尚和一种美学。

范儿类似于;贴标签”和;定位”,戴礼帽、玩摇滚,那是左小祖咒;头发一丝不乱、喝咖啡、说清口,那是周立波;头发一丝不乱、当评委、好大词,那是余秋雨;头发一丝不乱、演电影、做闷骚状,那是梁朝伟;头发一丝不乱,表情一丝不苟,偶尔一丝不挂,那是汤唯""处在一个品牌当道、传媒横行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谈钱的文章 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