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庄子读后感1000 庄子读后感1000字

话题作文 zuowen 1浏览

【话题作文】

第一篇:《庄子读后感》

《庄子》读后感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

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

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

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

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

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

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

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第二篇:《《庄子》读后感》

专业:管理科学1001 学号:2501100119 姓名: 许媛媛

《庄子》读后感

犹记得我是在高中的时候才对庄子有了初步的了解,是因为我们课本上节选了庄子的《逍遥游》作为我们那时的课堂学习任务。直到那时我才初次接触到了《庄子》,后来又渐渐地许多关于庄子的文章,也逐步体会到了庄子的“无为”即无所作为的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现世之人陷于滚滚红尘之中,诸多诱惑,只怕多半已丢失了一颗宁静的心灵和睿智的目光。读《庄子》却仿佛超脱尘世,另有一番超凡脱俗的感觉 。《庄子》开篇就是《逍遥游》,这篇文章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讲到一个姑射山上的神人,皮肤洁白像冰雪一样,温柔美丽像未出嫁的姑娘,不吃粮食,只喝清风,饮露水,乘着云气,驾着飞龙,在四海之外遨游。这里所说之“游”并不是指形游、身游,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放任。此篇《逍遥游》是庄子人生态度的综括,主要是阐述人生生存的方式:无为。其实,道家并不是只知道吸风饮露、不食五谷、遨游天下,他们也跟我们一样。庄子所提出来的“外化而内不化”,是要我们的心灵逐渐地腾空,把我们心中的杂念逐渐的排除,让我们心底真正那个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承。而外在,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我们可能会把每一个当下活得更好,会把人生整个的流光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最后会获得一个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好好听听自己内心的呐喊,紧随这喊声去做出相应

的行动。珍惜眼前的一切,从每一天中总结人生的意义,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能拥有辉煌和成功的人生,只要认真的去聆听自己那可爱的心声。既然说到庄子,则必然要说到《缮性》中的“庄子钓于濮水”一文了,我最为欣赏他的那句“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深深地被他的那份自由超然的人生态度所感染。另外,还记得庄子在《大宗师》里面,讲了这么一个老人的经验:一个老者,年事已经很高了,却面如孩童。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年轻? 老人说:我懂得道啊。要参透圣人之道,必须有所持守。这持守参悟,有七个阶段:“悟犹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也,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也,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也,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不死不生”。这样得首先忘记天下所有牵绊自己的人情事故;也要有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不去想明天自己生命中还有哪件事没有做?超越了生死,活在当下,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安详地穿越人生。于是,心灵开始有了虚灵之境。然后,不会再孤立地看很多事了。当古人的切肤之感、天地之叹都进入到我们的生命之中时,就达到庄子所说的第七重境界了——不死不生。当然,这七重境界,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而言,做起来太困难了。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有几个人能做到完全不顾及“物质”而单纯追逐“精神”的超脱,至少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是做不到的。但庄子的人生境界,给今天被物欲所累的人们一种提示,怎样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也许范仲淹那种超

然物外的洒脱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幸福生活吧。《庄子·齐物论》中有一篇庄子梦蝶的文章也颇为人知。《齐物论》是庄子人生观和生存方式的哲学基础,所谓“齐”就是“同”,就是“一”,就是“无差别”。庄子把世界万物看成浑整的同一,此篇“庄周梦蝶”寓意即“齐”,庄周与蝴蝶有什么区别?到底使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谁能分得清呢?世界奇幻多变,万物不断运化,形生神聚则为人,形之神散则回归大自然。此外,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至乐》了,在此篇中庄子的观点是“至乐无乐”,真正的至乐是超脱世俗情欲,求得内心恬和之乐,从世俗的小我中超脱出来,与天地精神往来,达到与宇宙相合的大我,达到与天同乐的境界。当庄子的妻子逝世时,庄子不悲反歌,正是因为他看破了生死,生不由己,生有何喜?死由天定,死又何悲?不以生喜,不以死恶,一切随顺自然,这就是最大的快乐吧。

其实,我们真的有必要去研习一下庄子的文章,以前之所以喜欢读他的文章,一方面是由于他的文章语言优美,通常用一些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他人或他物来自喻,内涵丰富,韵味无穷,引人深思。另一方面,则是我深深地被他文章中透出的超然物外,无为而治的境界所深深的震撼了,以至于深深地被它所吸引,所着迷。

第三篇:《《庄子》读后感》

品读《庄子》——略显消极的人生观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庄子》一书,虽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可思想广度绝非字数能比。《汉书·艺文志》有载“《庄子》五十二篇”,宋代起又有人认为内篇为庄子所著,外篇和杂篇是后人托名而著,更让《庄子》一书众说云云。不过总的来说,大部分人的共识是除《杂篇·说剑》类似纵横家所著以外,其思想还是统一的。如今后人再来品读《庄子》虽不必深究细问,不过我们始终无法绕开那略显消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那别具一格的寓言似的浪漫主义散文。

对于庄子的行为,有些人认为这是真正的逍遥,也有人认为是愤世嫉俗的表现,“人只知三闾之哀怨,而不知漆园之哀怨有甚于三闾也。盖三闾之哀怨在一国,而漆园之哀在天下;三闾之哀怨在一时,而漆园之哀怨在万世。”(清.胡文英《庄子独见》)所持正是此观点。而我觉得这样的处世态度是略消极的与当今中国社会生活所提倡的主流观念有点格格不入。这也正是让我引起思考的地方,那就是《庄子》这种经典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还能给我们以什么样的思想指导作用。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一狂言出自庄子,庄子反对儒家的礼法治国和法家的以法律治国。认为这使其民“失其朴”。庄子与老子这类道家代表更愿意无为而治。这有一定道理,现在宣传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遵循自然的法则来搞生产。这一思想在这方面挺先进,可是用在人身上,是走不通的。东西方政治经济发展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法则不是毫无道理,庄子在治人的思想方面还是略偏理想主义,这有从侧面看出庄子有“性善论”的一些思想,并且庄子在他的言行之中也确实流露过“性善论”的思想,他的“无为而治”在治理国家时也不得不以“性善”为基础。在他治理漆园时,他也验证性地将自己的“无为而治”运用到对漆园日常的管理实务中来,与漆园里的工人相处的不错,这是就管理经营方面针对漆园进行的小范围的对“无为而治”的实践。治理漆园之后,庄子也再无治理社会团体的实际案例,他的“无为而治”缺乏一些实践经验,更没有经历多少实践再修正再实践,这一经典的思想修正理论。对于现今的中国社会,显然儒家的一些思想是更适宜统一、和谐社会,可是再完美的思想也有不足的地方,我觉得儒家思想在人的成长以及生活等方面过于保守及教条,它论起学问及人的后天的学习等方面还是太过常规。一直强调谦逊好学,却从不在打破常规逆向思维等方面给人以指导意义。

庄子因为其历史环境及生活条件,我觉得主要还是他的处世的态度及思想境界能够给现代人以启发。这些关乎人的自身的发展,以及人格和价值观的养成。{庄子读后感1000}.

首先说,庄子的文章在高中课本上才开始采用,并且在导读的文字中就已说明庄子文章中的思想有一定的消极性。庄子认为神圣是有悲的,这与佛教的因果论有些相似,都是体现人生有悲这一方面,“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齐物论》)。这说的是“人一旦禀承天地之气而形成形体,就不能忘掉自身而等待最后的消亡……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人们说这种人不会死亡,这又有什么益处!人的形骸逐渐衰竭,人的精神和感情也跟着一块儿衰竭,这能不算是最大的悲哀吗?人生在世,本来就像这样迷昧无知吗?难道只有我才这么迷昧无知,而世人也有不迷昧无知的吗!”人的死,圣人的死,庄子将它说的太过直白,说的毫无人类感情,说的太过无助。反正都是死,死了之后还有什么可以保留和遗憾的。这种思想容易使一些人觉得人生意义何在,生活过即逝过,消极之情溢于言表。我觉得如果进一步理解,可以不理解的这么消极,既然凡人与圣人都得死,为何不做真正的自己,顺应自己内心的声音,放弃尘世中追求功名利禄的欲望。庄子即知生命必有终止,将受到束缚的

自己摒弃然后有了《逍遥游》,《逍遥游》中的论点,否决世间人们所依靠的一切,要做到真正的逍遥对于普通人几乎不可能,先进的人类社会谁能彻底的摒弃所有的欲求以及物质束缚。我觉得庄子的逍遥只是一种过于偏执及理想化的生活态度,当然这中间仍夹杂着些许相对于社会生活所持有的消极态度。相比之下,我觉得当今的社会之中那些诸如成功学、励志演讲基本都是些目光最为短浅的人生态度了。庄子的处世态度虽然略显消极,但绝对不会向低级趣味所妥协。《庄子》中始终显露着庄子本于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其中有不少现今人们可以借鉴的地方。突出人的本性,在于放大人本身的价值,不过庄子不会因此而自大,突出人的自然习性,不过庄子显然没有把自己沦为野蛮一类。他的消极,在于对世间庸俗事物的抵制,而不能说他没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他认为人的长大就意味着失掉儿童时代的纯真与幸福,人一旦长大就学会了尔虞我诈,人还是不要长大的好。这有避世的味道,可是庄周不正是在追寻人的美好品行而去生活吗,这不正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当有了妻子颜玉,庄周不得不为家里的生活问题而犯愁。他是一位为了自身的清高不远出仕的书生,而他也逐渐意识到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得不接受世界强加于人的一切。你喜欢它,它是世界;你不喜欢它,他也是世界。通过一个人的能力去逃避它、改造它都是不可能的。这也反映了《逍遥游》中的逍遥是一种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思想。

最终,庄子还是为了生活而选择出任了漆园吏。而他后来对自己这一看似矛盾的行为给自己进行过解释。

庄子的学生——蔺且,曾经问过庄子,“先生以前的思想学说是以不出仕而名的,而如今又出仕漆园吏,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矛盾?”庄子首先承认了自己思想的转变,但又强调了自己思想的转变是为了一个不变的思想,那就是追寻适意的人生,这里的适意是顺应自己心中的意志之意。他认为人应当让自己的生命充分享受它的自由,一切妨碍生命自由的东西都是不可取的。庄子以前的不仕是怕出仕之后有东西阻拦其意志,而出仕也是为了给自己的“适意”寻找一个能够“适意”的前提,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也是《庄子》难以品读之处,时时都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出现。他的很多思想及言论看似消极,可为了实现还是不得不积极地去争取。{庄子读后感1000}.

{庄子读后感1000}.

《庄子》是难以品读的,我也是仅汲取其中之一分一毫而已,我相信随着我对生活的感悟的积累,对《庄子》中思想进一步领悟我或许会一次又一次推翻我原先的看法,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学里的思想之美。我不由地心里默想,以上拙见,若是庄子见了又会是何想。或许是嘲笑我,后生思想还是太过肤浅吧。

第四篇:《庄子读后感-笑看生死》

笑看人生

——读《庄子》有感

最初听说庄子,是来自于那首“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只觉得诗句好美,关于诗中人,却还不曾有什么认识。后来渐渐长大,从最初的《逍遥游》到后来的去读《庄子》,不敢说能够了解圣人心中意,但总归,能从圣人对人生的豁达中浅显的学习一二。初读《庄子》,欣赏老庄的睿智;又读《庄子》,感慨老庄的逍遥淡定;再读《庄子》,更被老庄的笑对生死而折服。

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妻子去世的时候,鼓盆而歌,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这样的态度,说起来潇洒,但是贯穿到每一个凡人的生命中,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个人这一生在忙忙碌碌、紧紧张张,在整个这个匆忙过程中,其实对于越来越短的时光,都心存畏惧,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笑谈生死呢?

庄子对于生死的豁达,自然是与他“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是“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既然如此,面对生死,我们又何必抗争,除了顺其自然,节哀顺变,又能做些什么呢?然而纵观我们的社会,却少有人能有这样的坦然。

于丹曾经说过:真正的仁人志士不怕生活上的贫困,怕的是精神上的潦倒。而庄子,无疑是在精神上极其富有的。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当代社会,人的寿命得以延长,已经远远胜于远古。但是,在心理上,对于死亡的畏惧,对于生命的留恋也远远超乎从前。应该说,在今人的生活里,有太多的隐私,有太多的牵绊,有太多让人闭不上眼睛的事情在心头纠缠。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在功名利禄的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快乐,心灵的快乐,心灵的闲适放松。这些离我们太远了!如今媒介如此发达,资讯如此快速,科学给了我们无穷力量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人的人格在今天更健康,更明朗。也许,我们在心智上的残缺更多了。

人有肢体上的残疾,也会产生心理上的残疾,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心理上的残缺,那是因为心理上的残缺,不像身体上的残疾那么容易被人看见。这种残缺有可能是在某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犯的一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在某种时刻自己受到的一个打击,从此不知不觉就积淀下一种毛病。

庄子的人生哲学,就是教我们看人生时,感知已心,淡泊心态,合乎自然,超越利碌功名和自我。是一种超理想的境界。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世间的大,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世间的小,也同样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因为真正的大小不仅在眼界之中,还在人的心智之中。比如一个太大的葫芦,惠子因为“其坚不能自举”皮太薄不能做容器认为它没用,庄子却说;你怎么就认定它非要剖开当瓢,而不用完整的它系在身上去遨游江海呢?

所以每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

地价值,而只有大境界地人,才能看到事物地真正价值。顺应外界,与外界相处要通达,而内心又要有所坚持,这样才能在复杂社会中不迷失自己。大智慧者,永远不教给我们小技巧,庄子教给我们的是境界和眼光。庄子“逍遥游”里的境界,我们心向往之。但是,这种完整地看待一个事物地眼光,我们真正了然于心了吗?如果我们有这样的眼光,你也会抓住从你眼前走过的每一个机遇。

读过此书,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砝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伴随了身心的成长,满足了心与心的交流,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于己于人,无论你在何种岗位上,环境只是一种需要你去顺应的外在世界,却需要你坚持自己内心的秉性而不随波逐流,并让自己尽力把自身的潜能激发到最佳状态,那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无论在家庭还是社会,你充当的任何一个角色都需要你用心面对,真心付出,等到再回首时,我们可以无怨无悔,因为我们已经尽心尽力。

“庄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以心为镜,才可看清现状,联系过去,看到未来。“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闭上目,静静的,我问我自己的心,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梦,怎样努力过?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一幅画卷?“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奈何。”懂得生命真谛的人,不会花时间在不该当的事情上,不会因为执拗、较劲追逐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于丹老师说,为了娶绝色女子,为了虚荣嫁给富商,离开了爱情,于是此生与他(她)错过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结果猴子给逮着了。“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倒置之民。”将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开,以心为镜照见自己,再去思索问题,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生活状态。”且好的心态,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艺重要,像运动员往往场上显不出场下的好成绩;搭在板凳上的板条我可以轻易走过,但横到悬崖上就我就却步了。静心达而见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颗清明的心,以规律迎合规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会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书禅明了一种“道法自然”的生命状态,以真求真,以真发现真,“大道合乎自然”是庄子所有理论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们平常断章取义的无为、懈怠、隐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们才能最后获到大自然里“和缓的凝聚力”。天地运行,万物更迭,四时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间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大圣大哲,能聚贤纳士传授至理,是他们不可或缺地拥有和缓的凝聚力。中华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国,骨子里就是有着一股和缓的凝聚力,团结共济和谐发展,在大浪淘沙的历史长河里不息不灭。“和缓的凝聚力”,让我们的心恒久澄静清明,精神有了足够的强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只要开始接触庄子,你便会不自主地神往于他所开辟的思想园地。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在柴火上燃

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 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 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中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

第五篇:《庄子心得读后感》

庄子心得读后感{庄子读后感1000}.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庄子读后感1000 庄子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