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节日作文】
【篇一】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微型小说两篇教案
《我与地坛》(教师版)
1
2
3
4
5
【篇二】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
微型小说两篇教学设计
广州市白云中学 谭形形
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旨,注意小说中对比手发的运用。
2、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
3、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把握主题,了解微型小说的基本特点,体会《差别》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意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出话题
二、基本解读:
复述情节,把握内容
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样受雇于一家店铺,拿同样的薪水,阿诺“青云直上”,而布鲁诺则“原地踏步”,布鲁诺不满老板的不公平待遇,跑到老板那里发牢骚,老板听后让两人分头去了解集市情况。结果是布鲁诺跑了三次得到的信息,阿诺德一次就得到了,还带来了许多有利的相关信息。
三、 问题探究: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两人的差别是什么。
布鲁诺:原地踏步、薪水低、去了三次市场,带回来的信息少(被动)
阿诺德:青云直上、薪水高、去了一次市场,带回来的信息多(主动)
2.为什么办同样的事情会有这样的差别?他们真正的差别是什么?
二者的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态度、方式和观察能力。最主要的差别是思维态度和方式。两个人都很勤快,但是仅仅做到“勤”还是不够的,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态度和方式不同。
3. 微型小说是通过写生活的一个片段或一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的一个大主题,那么作者写他们的差别表现了什么主题?
从阿诺德和布鲁诺两人待遇的不同引出故事,叙述了两人在市场调查中,捕捉、汇 总信息的能力、办事效率的高低方面的差别,高度赞扬了阿诺德有责任心、办事周密,有超前意识。
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被动者终将会被淘汰,只有主动向上的人,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4. 小说是通过什么手法来揭示这一主题的?
用对比叙述的方法来揭示深刻的道理。
四、表达交流:
小说所表达的主题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我们也是社会中的一员,那么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觉得自己更接近谁?读完本文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相应的提高,所以只被动地完成别人布置的任务(或作业)是不够的,只有主动动脑筋,想问题,把问题追寻到底,并学会举一反三,才会进步。我们现在都在一起读书,但未来的命运也会有所不同,这也取决于你怎么想和怎么做。如果你现在学习上主动,多动脑筋想问题,那么你的成绩就会提高;如果你将来在工作上主动,多动脑筋把工作做得最好,那么你就会有出色,否则则相反。
五、微型小说的特点总结与归纳
短小精悍,意蕴深远
截取片断,以小见大
布局谋篇,独具匠心
人物速写,传神写照
六、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的特点
留白手法——
小说最后并没有直诉读者两人的差别是什么,而是用老板的一句问话结束,给读者留下了自己去想像和体会的空间。
七、片断练习:
(一)书法家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的提起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好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劲秀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____________。 ”
人群里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文作者构思非常巧妙,虽以书法为切入点,但却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表现局长的多才多艺,题目《书法家》似褒实贬,其实是以此来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官员不作调查研究的官僚主义作风。看似出乎意料,实则又在情理之中,针砭时弊,入木三分。 参考答案:同意
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二)在柏林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奋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车厢里一片静,静得可怕。
提示:本篇小说揭示了法西斯的罪恶,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后备役老兵”虽不是主要人物,但却借他的口道出这个沉重的主题,可以说老兵的话正是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主旨所在。
参考答案: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
八、课后作业
微型小说完篇训练
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各色的人,纷繁的事,洋溢的情请加以观察、思考和提炼,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行立意,写一篇微型小说。字数不限。
【篇三】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小小说教学设计
《小小说》教学设计
云传瑶
一、教材分析:
新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阅读部分重在培养学生文学欣赏能力,写作部分着重进行文学写作。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主力军,第四册现代文阅读部分安排了三个小说单元,占现代文的四分之三;而第四单元的小小说写作训练显然是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的桥梁,也是进行文学写作的最佳手段之一。托尔斯泰认为:“小小说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人物关系简单,情节事件单一,篇幅短小,以小见大,这些都使学生易于掌握和驾驭。同时,作为小说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又具有小说的一般特点,由小小说的创作能很轻易地转到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而且,高考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和对文体限制的降低为小小说留下了发挥的空间,较之诗歌、戏剧,小小说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赤兔之死》等一批小小说得以在高考的舞台上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基于此,小小说写作训练就显得更有价值。二、学习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小小说的一般特点和写法,如选材上的以小见大,立意上的见微知著,情节结构上的悬念反转等。
2、情感目标:学生能感受到了小小说的美,并能培养和具有阅读小小说的兴趣。3、能力目标:学生能借助理论知识来分析和鉴赏小小说;能写出基本符合特点的小小说。
4、信息技术素养目标:能较好地运用BBS和其他同学交流,能从Internet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在Word中进行筛选加工,能将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Internet发布。
三、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欣赏能力,阅读小说已不存在知识上的障碍。为提高其欣赏能力,使学生不但知其美而且知其所以美,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成了必要的一环。同样,就高二学生中一部分对文学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不仅有创作小说的冲动,甚至还有了较长时间的实践,为使其掌握文学创作的规律、提高文学创作的水平,指导学生感悟经典名作、提高理论素养也必不可少。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上网搜索、浏览、筛选信息的能力,已能在Word中进行编辑排版,部分学生已能较为熟练地制作网页。借助Internet来利用网上资源学习是完全可行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让学生掌握小小说的一般特点、基本的技巧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该教学重点让学生达到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学生能运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在网上进行初步的小小说的创作。该难点主要在于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和信息技术素养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突破
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例文,让学生能比较清楚的发现小小说在立意、选材、情节和结构方面的突出特点,以便于学生发现小小说的一般特点,从而突出教学的重点内容。而难点则引导学生从选材和列提纲入手,将初步的小小说的创作分成若干步,让学生分步完成。
五、教学环境设计和教学资源准备
1、提供一人一机的网络教学环境,含Internet和Top2000教学控制系统。 2、提供:小小说作家网:
精短小说秀:http://shcsc.myrice.com/xxsj.htm
小小说:http//www.qh.cninfo.net/edu/wenyuan/beauty/xxs/ 休闲文化——小小说:
中国新世纪读书网——小小说:
小小说——哈哈中文网:/fun/xiaoxiaoshuo/index.htm 小小说大王:
等站点,提供学生访问服务。
3、在校园网语文组主页中开设小小说论坛,提供BBS讨论服务,供学生交流使用。
4、提供学生打印服务。
5、将学生随机分成8个学习小组,每组6—8人,课堂教学时该组成员的座位成一个多边形(六边形或八边形),便于交流讨论。
六、教学过程
本课遵从兴趣原则,依据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规律,并借助网络丰富的资源和信息技术的优势设计教学过程。选取精美的小小说开路,用小小说的立意美、选材美、情节结构美来撞击学生心灵,激发兴趣,诱发其创作冲动。并以小小说评论文章引路,使学生认识、掌握小小说创作的一般规律。其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和设计目的如下: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七、预期教学效果
附:教学流程图:
通过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对小小说在立意、选材、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一般特点有着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能初步鉴赏小小说,并能会写具有一般特点的小小说;个别接受、领悟和表达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能写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稍作加工,便能在刊物上发表。
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能将网络资源和课本资源很好地组合起来,并能熟练地利用BBS在Internet上和其他人交流。
八、后记
1、本节写作知识的学习重在对小小说有关知识、特点和写作技法的感悟,仅记
住几个专业术语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2、要感悟就得认真阅读和思考。那些令自己感动、让自己叫绝、使自己开怀的小小说,阅读之后一定要思考一下它成功的奥秘。
3、小小说的专业网站(如“小小说作家网”)不多,学生到网上去搜寻查找资料和阅读小小说作品时,要指导学生防止无效信息的干扰,不到与学习无关的网页中去,以免浪费时间。
4、本课教学时数设计为一课时,学生写作实践可留在课外完成,写完之后,要求学生将作品发送到校园网中,可再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共同点评。
教材版本: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四册 章节:阅读第四单元 学科:语文 年级:高二
开始
提供资源,认识小小说
结束
【篇四】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小说教案
1、小说的定义
是一种叙事文学形式。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以及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
(2)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感情等。
3、欣赏小说
(1)欣赏小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欣赏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体味其思想内容、生活情趣和艺术特色。
(2)欣赏人物形象,可从两个角度入手:
一是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人物的性格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二是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共性+个性
如祥林嫂: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
勤劳、善良、朴实——共性
倔强、愚昧、麻木——个性
(3)学习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
欣赏小说的语言,必须细细咀嚼,细心品味,通过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领悟其言外之意、含蓄之美,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考点内容】
文学类文本阅读及其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2)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解说】
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既然小说情节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作用,它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四部分,还有的包括序幕、尾声。那么,要分析小说的结构,第一步就是把握故事情节。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开端”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往往能够看出作者的褒贬倾向);“发展”是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过程;“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人物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格的部分);“结局”是矛盾得到解决,人物的发展已经完成,故事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展示,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往往是议论抒情句段)。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
1、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
①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1
②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①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③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起线索作用。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3、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
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作用:引发读者想象,耐人寻味。
4、总结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5、挖掘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分析综合C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对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看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景物描写等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
②从选材组材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
④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是否烘托铺垫,前后照应;是否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是否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修辞运用角度。看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哪些艺术审美情趣;文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效果如何,等等。
综合近年高考试题,考生应注意以下“表现手法”的作用:
1、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晰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3、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2
4、修辞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色彩鲜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5、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结构方式(双线索、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试题例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等待葛多
王洋
葛多回来了。
那个六月的午后,我照镜子时发现头上长出了几根白发,我说:“孙俪,给我拔白头发。”
孙俪坐在阳台上,我的头枕在她的腿上,阳光下,我的白发格外醒目。
孙俪的手温柔地抚过我的头发和脸颊,我惬意地躺在她的怀里,太阳光晒得我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迷糊过去的时候,我听见孙俪说了一句:“葛多回来了。”
葛多回来了。我醒了,阳光刺得我睁不开眼。
我听见孙俪又说:“葛多回来了,我要去找他。”
孙俪和葛多最后一次相见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两个人席地坐在沂河边的沙滩上,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在这六月里,葛多挥舞着双手对着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这句豪言壮语似乎成了葛多的谢幕词,从此以后,他从孙俪的生活中消失了。
一晃十年过去了,在这漫长的十年里我和孙俪结婚、生子,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
婚后的日子是琐碎而单调的,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子削去了我青春的锋芒,在我的眼角、额头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葛多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为青涩年代的墓志铭,青春不再,日子像和尚手中的木鱼,敲一天是一天。
孙俪似乎还在怀念着那个激情四射、壮志满怀的葛多,她还没有从梦里醒来。她整日埋怨我窝在那个不死不活的单位里混日子,让她恼怒的是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单位里至今仍是一个大头兵,任别人呼来喝去。
吵架是不可避免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最后的最后,我们经常为了一点鸡零狗碎的琐事吵得天翻地覆。
在一次争吵过后的午夜,我听见孙俪在梦中喊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现在,葛多回来了,我该怎么办?
我出了家门,尾随孙俪而去。
孙俪沿着出城的道路一直向北,再向北。人流稀了,车辆少了,沂河展现在眼前。
孙俪轻车熟路地沿着河岸西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孙俪从河沿的台阶下到一片空阔的沙滩上。
六月的阳光照着静静的沂河,河面上有水鸟在盘旋。孙俪静静地站在沙滩上,一任风吹乱她的乌发,掀起她的衣角。 黄昏降临了,落日的余晖淡淡地洒在孙俪身上,她的脸上竟然呈现出了少女般的红晕,她的目光清澈而深情,她拢了拢鬓角的乱发,用少女般甜润的嗓音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孙俪的深情呼唤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十年前那个六月的午后:湛蓝的天空下,阳光、沙滩、盘旋的水鸟、仰脸倾听的孙俪和侃侃而谈的我。
在那个多情的季节里,美丽纯情的女大学生孙俪已经被我的言语蛊惑了,她眼神迷离,两腮酡红,深深地沉醉在我编织的梦网里了。在我的“演讲”中,未来已经幻化成一条金光大道,无限伸展,触手可及讲到最后,我站起身,挥舞着双手对着滔滔河水激情澎湃地喊了一嗓子:“十年后,这座城市将是我们的天下!”
夜幕悄悄降临了,远方的城市已点亮了星星点点的街灯。孙俪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她对着茫茫夜色呼唤着:“多多,我的多多,你在哪儿呀?”
呼唤声惊飞了一只水鸟,鸟儿扑腾着翅膀飞向了天空。这只腾空而起的水鸟突然把我的一颗沉睡的心扇动得猛跳起来,我感觉双臂像长了翅膀,我的嗓子痒痒的,我身轻如燕,展开双臂朝着呼唤声响起的地方飞奔而去:“孙俪,我来了——”
我和孙俪手牵着手回到家,打开房门,灯亮的一刹那,我和孙俪都笑了。
葛多真的回来了。(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3期)
1、小说在构思上具有双线交织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我”为明线,以曾经的“我”(即葛多)为暗线,双线结构,组织情节发展。(2分)叙述中两线交织,在人物切换中表现人物,丰富人物性格。(2分)将现实中“我”的平淡、单调和过去“葛多”的激情、昂扬比对,深度开掘小说“呼唤易于流逝的少年豪情”这一主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中的情节结构安排。小说中情节的一般考虑从对情节本身的发展、对突出刻画人物、对揭示深化 3
主题等几个方面的作用。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就情节而言,应注意其完整性、连贯性、曲折性、紧凑性等,如悬念,倒叙,双线,伏笔与照应,出人意料,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等情节安排。既然题干中提示“结构布局的独具匠心”,就应该从情节结构安排的超常性考虑。
2、小说中“葛多”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怎样的主旨?(4分)
答:
【答案】(1)曾经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和强烈的生活激情的青年,由于生活的琐碎、单调,而逐渐变成了一个浑噩、平庸之人,但终于幡然醒悟,重回自我。(2分)(2)“葛多”是“理想和激情”的譬喻或象征,通过这个人物,作者想告诉我们:不要被世俗消磨掉自己的生命激情,要让理想不老,要让生命激情澎湃!(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和小说的主题内涵。本题在答案表述的时候,要兼顾人物形象和主题两层意义。人物形象的作用往往要考虑对情节的推进和主题的体现两个方面。主题一般要从歌颂或批判这两个角度分析。
3、小说结尾说“葛多真的回来了”,作品这样安排结局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答案】两种答案。只要意思对即可。
(1)合理。①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毕竟是一个曾经充满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只暂时被削去了青春的锋芒,一旦有转变契机,必将找回自我。(2分)②符合生活实际。妻子孙俪自始至终不甘平庸、不愿平淡.十年的争吵、埋怨都是对“我”的麻木生活的不满,一朝深情唤醒,“葛多回来”是必然。(2分)③更利于表现小说主题。小说从“葛多”到“我”,再到“葛多”,由热情到平淡再到重焕激情,给人以明确的人生方向,更能突出“生命不应自甘平庸,要激情满怀,不断进取”。(2分)
(2)不合理。①不符合人物自身性格。“我”虽然曾经充满理想抱负,但十年平淡早已失去了青春锋芒,“我”十年没能振作,能突然转变吗?(2分)②不符合生活实际。十年中,孙俪一直是整日埋怨、恼怒,天翻地覆的争吵,十年没能吵醒“我”,仅一次沂河边的呼唤就能唤醒吗?(2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意义。十年的“等待”揭示的是现实中人们的平淡与麻木。“等待”一词意味不言而喻。如果安排“葛多没能回来”,不是更能引入深思和批判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安排的合理性探究。答案基本从对原文的深入分析理解中来。小说情节和入物、主题以及情节自身密不可分,所以情节类探究题的一般答题指向是:情节的合理性,人物【考点解说】
鉴赏评价 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小说的语言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含蓄丰富。语言的品味赏析,包括含义理解、作用分析、语言技巧和手法的赏析。这是小说阅读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考查点。对语言的品味也是感知形象、概括主题、把握作者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的有效途径。品味语言要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品味语言,还要挖掘语言中的潜台词;品味语言,还要注意字句凝练,称谓变化,注意个性化的语言等。
第一类是分析理解小说中的语言含义,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
1、人物语言。即作品中人物对话、独白,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应该是性格化的语言,要能充分地揭示人物性格特征和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2、叙述人语言。也就是作家在作品中描绘人物、叙述事件、评价生活等使用的语言,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一般主要就叙述人语言而言。
结合语境,分析理解优美、精彩的语言,分析理解重点段落的含义及其蕴涵的思想感情。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
题型有以下2个方面:
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第二类是品味与鉴赏精彩语句的表现力,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
①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
②鉴赏叙述语言的概括、简洁和传神。
③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品味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委婉含蓄、尖锐直露、冷峻深沉、热情澎湃等);给读者的艺术审美情趣;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创造出的意境、表达效果,等等。
④从作品实际出发对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另外,“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还包括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我们将在另一专题讲读。
【试题例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修 面
晓 尧
随着九爷推子擦擦的声响,父亲浓密而微卷的胡子一绺一绺地掉在白色的围布上。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 很快,九爷就将父亲的络腮胡子和嘴唇周围的胡子推了一遍,父亲剩着胡碴的脸像收割后的麦地。
九爷放下推子,说你爹怕有一两个月没剃胡子了吧?
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
4
九爷取出香皂盒,吩咐我去倒点热水来。
我提起墙角那只父亲用了许多年的铁壳水瓶,倒了开水,又从缸里舀出冷水对上,试了试水温,把脸盆端给了九爷。 九爷拿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脸帕,卧进水里,停了一会儿后捞起,稍稍捏捏水,便用帕子在父亲的腮上和嘴唇四周来回地润;润过后,才用细毛刷子刷上香皂沫子,刷在父亲刚推过的胡碴上;然后九爷才掰开剃刀,向父亲抹满香皂沫子的脸上刮下去。我看着九爷努力地叉开腿,弓下身,不断地变换着姿势,以便更好地剃掉父亲粗壮的胡碴 小的时候,父亲总爱用他的胡碴扎我的脸。记得有一次我拉着父亲的手,指着墙上的马克思、恩格斯像对他说:爹,你为啥不留个他们那样的“大扫帚”呢?父亲笑着刮刮我的鼻子,说那多不方便,吃饭还得撩着胡子。说着父亲就做了一个撩起胡子的动作,惹得我哈哈大笑。其实我知道。作为民办教师的父亲工资微薄,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经常去理发修面,因为每天都有两个班七八十名学生的课等着他去上、作业等着他去批改,还有许多永远做不完的家务。而父亲的胡子又属于长得特别快的那种,像割后的韭菜,因此父亲不得不每隔两三天,就用剪刀剪掉自己的胡子。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相反,他在学生面前总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
九爷的剃刀刮过,父亲的腮边及嘴唇四周一片铁青。应当说,刮了胡子的父亲是个相貌堂堂的男人,尽管那脸庞多少显得有些苍白和瘦削。二十多年来,父亲很少正经八百地修过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九爷是个地道的老剃头匠,每道工序都极熟练极认真,不多时,九爷的剃刀就又刮完了父亲的额头、眉下、鼻梁、耳廓,最后拧一把热毛巾,给父亲擦了脸。这样,修面的全部工序才算结束。九爷撤去围布,我扣上父亲半新的中山装的风纪扣,然后走出门,对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说,你们可以进去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
1、写出你对“剪掉胡子可以说是父亲不多的课余时间里十分关注的事情”的理解。
答:
【答案】①父亲不是那种不修边幅的人。②父亲工资微薄,工作量大,家务繁重,没有时间去修面。③父亲很尊重自己的学生,在学生面前总是保持严肃、端庄、整洁的形象。
2、“等在门外的一长串臂缠黑纱、手拿白花的学生”中“一长串”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
【答案】不能删去。“一长串”表明来悼念父亲的学生很多,更能表现父亲在学生们心中的地位。从而使父亲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民办教师的形象更突出、更高大。
3、故事的结尾出人意料,但并不是故弄玄虚,文中有多处伏笔,请写出其中的3处。并写出这样结尾的作用。 答:
【答案】伏笔:①父亲紧闭着眼,一动不动。②我说是的,他病了两个多月了。③现在父亲有时间躺下来享受那每个成熟男子应当享有的刀子轻轻拂过的快感了。作用:扣人心弦,震憾人心。
4、作者晓尧曾说:“小小说就是那种真正让自己感动过的东西,久久萦绕于怀之后,最终以绝佳的方式流泻出来。”在这篇小说中,①真正让作者感动过的“久久萦绕于怀”的是什么?②“绝佳的方式”又指什么?
答:
【答案】①父亲默默无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②侧面描写。通过我的回忆以及我、九爷、学生们对父亲的态度来写父亲。
鉴赏评价 D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作家在作品自然会寄寓对时代、社会和生活某种看法,即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那么,我们该怎样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呢?
从近几年高考小说的选文看,一般都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等等,其实也折射出作家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所以,我们要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还应该把着眼点放在把握小说主题上。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在高考阅读测试时,可能出现的题型是: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这种题型往往涉及到“探究性题目”。所谓“探究”就是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所谓探究题型就是探寻(或追究)式题型,属于开放性试题。
如何探究小说主题所体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解读作家的的价值取向;
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分析作家的主体意识;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评价作家的审美意趣。
【试题例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伞
汤学春
5
【篇五】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小说教案
小小说情节的巧妙设臵
大兴安岭实验中学 杨淑芳
教学目标:
1、了解小小说的特点。
2、学习巧妙设臵小小说的情节。
教学重点:了解小小说的特点
教学难点:巧妙设臵小小说的情节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课前印发下面例举的小小说让学生阅读)
一、导语设计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出示幻灯一)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蟠桃献寿辰(拍手叫好)。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其实,写小小说也同作诗一样讲究技巧。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小小说情节设臵的技巧(板书课题)。
二、问:首先 ,什么是小小说?
(出示幻灯二)小小说,又称为微型小说、一分钟小说、超短篇小说。小小说与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并称为小说的"四大家族"。
问:小小说最主要的特点?
a以小见大,文短意长{ 小小说的这一特点是指它反映的内容和
意义而言的.小小说所选的题材截取生活面要小,只有这样才适合小小说体裁表现的需要.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小".但是,它虽然小,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在此我们可以感受到时代的折光,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角一面来认识大千世界.小小说篇幅虽小,但它有较多的丰富的意蕴,有一定的生活容量,它反映的内容和意义并不小.这就是"以小见大"中的"大".,}
b以少胜多,。{小小说因为篇幅短小,不能象中篇长篇小说那样以情节的丰富取胜,而是要通过精心布局,在情节的曲折变化上做文章。尤其要在结局上下一番功夫,着力开挖小小说"尾部"的力度,达到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且意味深长、绝妙之至的艺术效果。}
为此,我们需要掌握一些情节设臵技巧。
三、读材料,分析技巧。
1、有一家美国杂志曾以3000美元的悬奖征求一篇小小说,不少人绞尽脑汁应征。结果,下面这一篇题为《猎狮》的小小说获得首奖。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伊莉薇娜的弟弟佛莱特伴着她的丈夫巴布去非洲打猎。不久,她在家里接获弟弟的电报:"巴布猎狮身死–佛莱特"。 伊莉薇娜悲不自胜,回电给弟弟:"运其尸回家"。三星期后,从非洲运来了一个大包裹,里面是一个狮尸。她又赶发了一个电报:"狮收到。弟误,请寄回巴布尸。"很快得到了非洲的回电:"无误,巴布在狮腹内。–佛莱特。"
分析:这是文字简短、情节曲折的小说。故事以电报和运尸为线索,一波三折:一折丈夫打猎身死;二折收到狮尸;三折尸
体在狮腹内。情节单纯、简捷,不拖泥带水,且曲折有波澜。结构最妙的地方是小小说的结局:"巴布在狮腹内"这一情节大大出于人们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而且解决了留下的疑惑:巴布是怎么死的?小小说就在这一高潮之处戛然而止,给读者想象回味的空间。
2、(出示幻灯三)
美国作家凯特〃肖班的《一个小时的故事》情节:
A.在得知马兰德太太患有心脏病后,人们小心翼翼的用一种尽可能温和的语气告知她丈夫在铁路事故中遇难的消息。
B.马兰德太太不仅没有表现出悲痛欲绝的神情,相反却还有一种挣脱了束缚,获得了自由的喜悦。
C.马兰德太太的丈夫突然风尘仆仆地提着旅行包和雨伞回来了,原来关于他遇难的死讯是失实的。
D.马兰德太太那短暂的喜悦刹那间化为乌有,她承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反差,心脏病突发猝死。
思考:这篇小说情节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这篇作品的情节转了三个相反的弯:在马兰德太太的丈夫车祸遇难,这是情节的突起,丈夫去世,妻子不但不悲伤,反而感到高兴和喜悦,这是第一次反转;谁知她的丈夫并没有死,他又回来了,这是情节的再次反转;这个时候的马兰德太太并不因为丈夫的生还而高兴,相反,她因承受不了这样巨大的一悲一喜、一喜一悲的心理反差而引发了心脏病。
总结: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小小说常用的手法。它是指事情的发展在人
们的意料之外(逆常理常情而行),但又在情理之中(虽逆常理常情却又可能发生)。这样既能使叙述曲折有致,又能丰富文章内容,有时还能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这一方法可简洁的表示为:
情节突起–情节反转–情节再反转–情节再次反转直至高潮
3、(出示幻灯四)制造悬念
《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
"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
"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
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
" "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
4、(出示幻灯五)巧合兴波法
《谁烧"阿房宫"》
从前,有位县督学来到县立中学视察工作。他一进校门,便见到该校的壁报上写有杜牧的诗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督学的文学底子很厚,看到杜牧的诗句,油然想起他的《阿房宫赋》,于是顺口问起了学生:"你们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 学生们一脸惶恐,不住地摇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看到眼前的窘迫情景,督学啼笑皆非。他立即来到校长室,对校长指责道:"贵校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心平气和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篇六】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微型小说教案
《项链》教案
教学目标
1. 分析罗瓦赛夫人的形象,了解造成其悲剧的根源。透过小说描绘的环境来了解人物的活动背景
2. 理解曲折的情节、巧妙的布局对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情节分析来透视人物的思想及品质
3. 分析小说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挖掘人物复杂的精神世界。
4. 整体阅读小说,对主人公玛蒂尔德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深刻内涵 。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鉴赏、评价玛蒂尔德既有着虚荣心,又有着诚实、坚强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 ,俄国的契诃夫同为世界文学是上 三大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名篇《我的叔叔于勒》小说写的是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于勒一生从贫穷到发财又到沦落。我们今天学习他的另一名篇《项链》,也是取材于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家庭,人物命运也是大起大落。这篇小说曾受到鲁迅先生的推崇。他说“无论从形式 结构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短篇小说要求的高度”。不过,我们今天重在研讨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
二、走进作者
莫泊桑是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当时的法国社会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们巧取豪夺,政府贪污风行,社会道德沦丧,小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莫泊桑长期在政府小科员圈子中生活,对他们有很深的了解。《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是当时法国社会的 一个典型。怎样写小小说教案
三、整体感知
1. 快速阅读课文,疏理故事情节。
(1)“项链”是小说情节结构的线索,围绕“项链”都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2)在这几个情节中,哪些情节出乎人的意料?你欣赏吗?欣赏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丢项链——人物命运的制高点和转折点。
识项链——人物再次受到命运的捉弄。
(3)进一步深入情节,分析在不同情节中作者对人物的描写,透视人物心理、性格发展过程。
A)借项链前,玛蒂尔德有哪些想法?
明确:想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
B)得到请柬后,情绪怎样变化 ?
明确:懊恼地丢——哭起来——迟疑地提出要求——似郁闷不安忧愁——迟疑而焦急地借——跳、搂、亲、跑
C)舞会上她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明确:用两个字概括——陶醉
D)舞会结束,她马上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赶快逃走
E)丢项链后,她怎样处理这件事?
明确:她懂得一个穷人的艰难生活了。一下子现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注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
F)她是怎样还债的?
明确:辞退女仆 迁移住所 刷洗杯盘 洗衣 倒垃圾 提水 争价钱 受嘲骂 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
G)十年后,还清了债务。玛蒂尔德再次见到女友,她为什么要告诉女友十年前的事实? 明确:内心的坦然
3. 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评价玛蒂尔德 。
玛蒂尔德的悲剧是由她的“梦想”引起,题中指明这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我们跳出阶级论,思考玛蒂尔德该不该有梦想?如何看待她的梦想?
明确: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爱美、爱豪华的心理,虚荣心人皆有之,只是程度有别。她参加舞会只是展示美丽,得到艳羡,并没有损害他人,而且晚会后她没有依靠男宾,甚至部长去解决困难。她那狂乱的虚荣心是她的弱点,也是人性的弱点。 作者在文中感叹:“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
也可以成全你!” 玛蒂尔德是不是听任命运摆布,她心中有无宿命论思想?
她的英雄气概,毅然决然的选择偿还债务,表现了她在命运面前的坚强 勇敢 果断。再次见到女友,她仍然亲昵地称呼对方,说明十年的经历后说:“不过事情到底了结了,我倒很高兴了。”甚至“带着天真的得意的神情笑”。说明她对命运无所抱怨与悲叹,有着敢作敢当的自豪。
“她先是因为虚荣心导致错位,后又诚实劳动导致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她的美丽可爱表现:诚实守信,勤劳坚韧。
4. 鉴赏小说精巧的构思
A)“借项链”是命运转折之由,在玛蒂尔德身上,为什么是必然的?
明确:序幕写她的梦想,为下文参加舞会赶制新衣及借项链做了充分的铺垫。
B)“丢项链”看似偶然,为什么又真实可信?
明确:舞会上的狂热,以及后来的逃走,很容易丢失东西。
C)“识项链”中得知项链是假的,是否符合情理?
明确:三次伏笔:女友的慷慨——老板的回答——还时女友的随意
D)构思的“巧妙”体现在哪里?“深刻”体现在哪里?
明确:铺垫与伏笔,为展开情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四个有关项链的情节,只有“赔项链”不具有偶然性,是玛蒂尔德对生活的抉择。项链是假的衬托玛蒂尔德的单纯、诚实 与守信,也暗示着上流社会的虚伪。
三、小结
世界文学史上还有优秀作品像《项链》一样既有个性复杂的人物形象,又有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前者如《红楼梦》中的王熙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我们都应从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中去认识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后者如《智取生辰纲》中的伏笔与照应,《我的叔叔于勒》中的巧遇的必然性,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的结尾。
第二课时
一、理清思路
《项链》是莫泊桑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她向往豪华、舒适的生活,并为此去努力,结果不切实际的追求使她放弃了对梦华生活的痴想,并为此花费了10年的心血与青春。
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从借项链、丢项链、到赔项链,
生动地刻画了主人公地性格,从社会根源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提示造成她不幸地原因。小说那意想不到地结局――项链是假的――把故事推向高潮,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回味无穷。
二、分析人物形象
1. 玛蒂尔德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态度是什么?
明确:美丽、虚荣、善良、诚实、质朴坚强,不屈于命运,忍耐和吃苦的精神。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无情的批评、嘲讽的同时,对她的善良、诚恳、不屈于命运的精神给予肯定和赞赏。
2.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玛蒂尔德的内心世界的?
明确:丰富、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是刻画玛蒂尔德形象的主要方法,作者提示玛蒂尔德内心世界的方法有:
A)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直截了当地的内心世界, B)通过玛蒂尔德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示其内心世界。
3. 玛蒂尔德生活在虚荣心很强烈的社会中,其他人物身上有否有虚荣心?请简析。 明确:作者是将玛蒂尔德的悲剧命运放在广阔的背景下展示的,虚荣心是弥漫当时法国社会的瘟疫。所以玛蒂尔德身边的所有人都在较强的虚荣心的体现。如其丈夫罗瓦赛先生存着一笔款子,打算买一种猎枪,好在夏季的星期天跟几个朋友到南代尔平原去打云雀。罗瓦赛经济拮据,为什么要积钱买高级猎枪?虚荣使然,因为打云雀是当时的时髦、高雅的贵族活动。福雷斯蒂埃夫人用精美的首饰盒装假钻石项链也是虚荣心作怪。“夜里做生意的马车”巴黎只有夜间才看见,白天,他们好像自惭形秽不出来。此处看似顺手牵来的闲笔,其实不然,表面上是马车主人的自卑,实际上是写乘客的虚荣。作者就是通过玛蒂尔德身边都具有虚荣心的人物来完成一幅巨型的社会众生的虚荣图。玛蒂尔德生活在其中,怎么能不沾有虚荣心?这便是玛蒂尔德悲剧的社会根源。
4. 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事件,还是有必然因素?为什么?
明确:丢项链是偶然事件,但蕴含着必然因素。玛蒂尔德受虚荣心的驱使,为了不使自己在晚会显得寒酸,把自己精心包装起来,借了项链,这已埋下了悲剧的导火线。在晚会上她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沉迷在欢乐里,“什么都不想了”。晚会结束,怕丈夫披在她身上的家常外衣被穿珍贵皮衣的女人看到暴露她的穷酸相,于是匆匆逃走,她在回家的途中依然沉浸在晚会的成功之中,得意忘形,在这种陶醉和慌乱中,丢失项链是符合情理的。所有这些情节都为“丢项链”作了铺垫,丢失项链的必然性,正是以玛蒂尔德的性格为基础的,是她
那爱慕虚荣的性格造成的。
5. 小说结尾说出项链是假的,这是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两点:A)给玛蒂尔德心灵上沉重的打击,进一步批判其虚荣心。玛蒂尔德以青春为代价,节衣缩食,倾其所有,用10年时间还清债务,支撑她的是对朋友的信义和社会的道德。丢失了项链要还,在朋友那里不能丢脸,借债要还,不能沦为社会不齿的人。一旦得知项链是假项链,她为了晚会“成功”所付出的代价太沉重了,是对她的虚荣心狠狠的一击。
B)深化主题。项链固然是假的,她所追求并陶醉于其中一夜狂欢也是假的,她梦寐以求的奢华享受同样也是虚幻的人生,不值得用有意义的生命云追求,以启示人们,应努力从虚幻的人生中摆脱出来。给读者欣赏结尾的艺术,体会前面三处铺垫的效果,从而经一步理解情节的发展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如果在前面就让她知道项链是假的,也就不能充分表现虚荣的代价,也无法表现作者对爱慕虚荣,追求响了的讽刺。
6.《项链》精巧的构思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小说精巧的构思体现在两个方面:
(1)波澜起伏和顺境逆境的强烈对比。小说的主题是通过玛蒂尔德追求奢华而遭受不幸来讽刺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为了突出这种不幸,作者为主人公设计了一个从逆境到顺境,然后再坠入逆境的曲折经历,从波澜起伏和强烈对比的反衬中,突出玛蒂尔德这个人物,起初玛蒂尔德婚姻上的失败,似乎使她陷入了逆境,但是教育部长的晚会,给她打开了希望之门。顺利地解决了舞服和首饰,晚会上大出风头,眼看达上了成功之路,不料不经意丢失项链,使她再次坠入厄运;这样,逆境——顺境——逆境的转换,使人物的境遇越发显得悲惨,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明,主题也因此更加突出。
(2)前呼后应,彼此照应,前后情节的照应,看是出人意料,却是合情合理。
三、小结
附 板书设计
项链: 借—— 失—— 赔—— 识
(玛蒂尔德) (错位) (复位) (找回自我)
(铺垫) 借项链 丢项链
(伏笔) 赔项链 偶然——必然
识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