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朱子文化作文(一)
考点复习专题十五 议论文写作
近几年的话题作文,由于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恰当的文体。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各呈异彩虽然不少讨巧的记叙文取得了比较高的分数,但由于考生在记叙文写作中的套购、宿购现象比较严重,高考作文命题在一定的条件下,限定文体的选择,也不是不可能的。考场议论文,总体上不如人意,原因有多方面。一者,“感情与理性(认知)”是人生和永恒话题,对于还未涉世的中学生来说,由于受到年龄、阅历、思想等方面的制约,缺乏生活体验对这个话题感受、认识不深,无“米”之饮,“写什么”成了障碍。二者,中学没有开设“逻辑”课,学生抽象思维未能得到系统的训练,议论、说理成了弱项。三者,1999年出台的话题作文,几年来“三自”原则(立意自定,文体 、自选,题目自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愈来愈严重。有的学生高中三年始终抱着记叙文、散文不放,几乎没有写过一篇议论文,或者写得很少,教师也对此重视不够。“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中学生应当全面掌握,不可偏废。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是一名考生应具有的基本语文素养。
[例1]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参见专题十四)
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例文一]
情感一认知一文化
曾经热血沸腾地仰视你,爱你的一切。中华——我的文化。
那是《诗经》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和伊人;那是华美的的楚辞,闪闪发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争鸣;那是大唐华章,仙乐飘飘;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长城的细细青苔,那是岳麓书院的依依夕阳漫步在中华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归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黄的书页,将精华与糟粕统统吸收。
因为深爱你,我们忘了去洗净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觉中,流水静默不流,华美的书页一页页在腐朽。
我们变得自大,我们变得骄纵。大宋宫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们忙着作诗写赋,用程朱理学教子民时,北方的铁路席卷了中华;康乾盛世,书生们忙着去作八股,去作经注考证时,大洋的另一端,开始了科技革命,改写了历史我们有四大发明,我们有地动仪,我们有早他国一千多年的圆周率。可是,我们的土地上孕育的是以农为本、固步自守的黄河文明;我们有郑和去泫耀国威,可是我们没有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我们有李白杜甫,却没有哥白尼牛顿:我们知道天朝上国,却看到外面的文明我们陶醉于自己,我们不断地用《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去总结辉煌,却忘了重视审视自己的文化我们落后了。
历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热情并没有冷却,但我们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细的审视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样的笔尖为自己的文化做手术——他是鲁迅。我被子深深地震动了。我们不是不爱自己的文化,而是太爱,以至于束缚了自己的灵魂。他,让我们深深地明白,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来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东升,新的阳光在冲散陈腐的气息。崭新的人们放下了对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来了孙中山、李大钊,迎来了毛泽东、邓小平,“天朝上国”的幻觉消失了,代替它的是“与时俱进”。我们激动欢欣
我们终于冲破了情感的依恋,用一份理智去审视自己的文化。没有全部接收,也没有全盘否定,我们的目光更客观、理性而又智慧
远处,传来“关关睢鸠”的乐声,依旧那么传神、清晰、生动
[简评]本文的题目也可以是“感情亲疏和对文化的认知”,显然,作者把宽泛的“事物”圈定在具体的文化对象上,这样宽泛的内容便有了坚实的依托和形象的载体。作者正是将对中华文化热爱之情寄托于几个具体的对象上,充实、的阐明了“不能因为情感而影响对文化的认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还需注意的是,作者的思想并不是停留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写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给人以极大的启发。本文是满分作文。
[例文二]
我们需要的答案
这,是灰黑色的现象:亲,所以熟悉,所以相互影响着,用同一种角度,同一番伦理来看问题。久而久之,会把对亲近人的印象和情感渗入他们的人性之中,他们成为我想像中理所当的“他们”,而现实的他们却被遗忘了。疏,所以本能地产生一种抗拒力和警惕性,把那些一无所知的人们隔绝在对立面上。未知,等于任何一种可能,包括罪恶一不怀好意。他们令人紧张 ,让人渴望保护自己,人们把他们的其他品质搁浅了,而把可能带给人们最大的危险的罪恶放大了,于是现实的他们也在人们的头脑里迷失。
这,是沉甸甸的习惯:请回头,向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深深地看一看。孔子思想之中待人处事的“诚实忠信”归根到底要服从权力上的尊和血缘上的亲疏。这样扭曲自尊的气氛之中孕育出的道德也就难免事与愿违,封建的暗箱继承为自私,仿佛一种血深入血脉之中的遗传毒素:对亲人,对亲近之人的仗义和袒护:对外人,对陌生人的淡漠与鄙夷。沉甸甸地,它们积压下来,多少次的洗礼,也无法让其不留痕迹的离开。
这,呼喊着精神的革命:你自尊、自信吗?只有自尊自信的人坟如何尊重和相信别人。 你能客观与公正地对待问题吗?用自己空白思维接受新发生的事件,用宇宙的眼睛看世界,那将是一种无比辽阔的府望。
你能锻炼坦然与平静的胸怀吗?应该尝试地去相信,去分享别人的珍贵人生。被误解也是件好事,而他人的不幸却不能给你任何安慰,从误解中反省自己的过失,而把自己的帮助和关怀施予那些与你无关却不幸的人。
你找到发博爱这一根源动力了吗?把对亲近之人的浓浓情意化开,不让它迷蔽住你的公正和清醒,再把它们拿出来与所有人分享。当万分的劳累与倦怠之时卸下虚伪的面具,在禅烟与茶香的缠绕中冥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这,需在社会的支持:环境和社会是温床,是染缸。在瞬息万变的当今代,许多环境与社会因素可以引导人格发生本质性的改变。只有在良好的道德风尚传播下,人们才能不断地打开视野,发掘众人的闪光点,而不再把家门与心扉紧锁,不再“亲之溺近,疏之靡远。”
我们正在聚蓄着个人的努力,等待着群体的觉醒。
我们正在抛弃那个富人的眼光,公平公正地对待世界!
[简评] 文章撇开常人琐屑的视野,以深邃的眼光一开始就从深处、从远处挖掘出“感情亲疏”影响“对事物的认识”的原因,接着,还以较大的篇幅探讨了在感情和认知问题上,应该怎处理。全文思想深刻,思路清晰。尤其是作者的语言,灵活和整饬并存,理性和激情共显,值得大家细细品味。本文是满分作文。
[例2]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
某班开辩论会,一方有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任选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辨论。
1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 要求:○
2不少于500字 ○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把不选的题目划去)
[解析]此题为给材料命题作文。
两题都是单句结构形式,句意明确:“近墨者黑”是比喻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不良的环境能改变人的习性,“近墨者未必黑”是比喻接近坏人未必有能使人变坏,人对不良环境的影响有抵能力,可能不为其左右。前题强调的是事物变化条件,后题强调的是事物变化的依据;前题强调客观环境作用,后题强调主观能动作作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营垒分明。
从逻辑上看,“近墨者黑”为全称肯定必然性判断。用“全称”,是以偏概全,用“必然性”,是绝对化。两题相较,“近墨者未必黑”是更周延的判断。
哲理性强,思辨性强,是两题的共同特点,因些本题要求有较充分的辨证说理和充足典型的事例列举,写成阐发与列举相结合的议论文较为合体。
接“参加辨论”的要求,本文要带论争性特点,两种观点要交锋,内容上要有立有驳,写法上自然以“立破结合”为宜。
论证“近墨者黑”,以立论为主,驳论为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朱子治家的名言,其实早已是源远流长的古老名教,千百年来,它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和共识。论证这个“理”不难,有话可说。但必须掌握分寸:只能论到“情随物移”,环境影响人这一步。阐理时,可征引名言,诸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橘生淮南则为橘”等,以证物异于境的道理;列举时,“孟母三迁”的效果、王安石笔下“方仲永”的泯灭等,典型而有说服力。至于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实例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都可精选入文。既持“近墨者黑”,必驳“近墨者示必黑”,简便的方法是结合实例剖析,予以反驳。
论证“近墨者未必黑”,构思同前题大体一致。“近墨者未必黑”,
具有真理性,它没有片面性和绝对化,阐理可能提到哲学上的“内因”、“外因”关系高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强调人的理想崇高、操守坚贞、意志坚强,都能转化为抵御邪恶势力诱惑和侵犯的力量,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类的列举,事例尤多。至于驳诘“近墨者黑”,则可从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辨证原理上,居高临下,一击而中的。
本题思辨性强,要求运用唯物辨证方法去分析问题,阐明道理,本题带论争胜,要求说理有据,驳有理。这些体现在构思中就是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和准确的语言。
本题思辨性强,要求运用唯物辨证方法去分析问题、阐明道理,本题带论争性,要求说理有据,驳有理。这些体现在构思中就是严谨的结构、清晰的条理和准确的语言。
阐理列举间有过渡,立论驳论间有过渡,着意写好这些过渡段,以使词连意贯,全篇浑然一体。
[例文1]
近墨者黑
我同意“近墨者黑”的观点。
有人说:“近墨者未必黑”,说“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我认为没有道理。荷花是花苞长出水现以后才开放的,所以能“不染”。如果它在污泥中开放,从物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我们不能想象出它将是一副怎样的“尊容”。
我们不难举出“近墨者黑”的实例:修理汽车的工人每天接触油污,日长天久,他们的手变得浸满油污;我们挖开煤厂中煤堆下面的土地,就会发现它们大部分成分都是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无论人手,不定期是土地,者是有一定空隙的,由于分子扩散作用,日久天长,油污必然会通过手的表皮进入皮肤内部,煤分子也针扩散进土层。
任何事物都不是无缝可击的,物质是这样不需说,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如此。如果你接触美好的事物或品质优秀的人,潜移默桦中,你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到陶冶,不自觉地接受真善
美的世界观,而自身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但如果你置身于一个“假、恶、丑”的生活环境中,渐渐的,你会不自觉地接受到坏的影响,这就是近墨者黑。
年轻人尤其如此,我们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辩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强。但这时候思想敏锐,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容量被“着色”,所以我们更要提高警惕,争取多接触一些美的事物,使自己得到熏陶,且防微杜渐,对丑警惕啊!近墨者黑!对恶的东西要坚决摒弃。
[简评]本文用开宗明义的方法,首句提出论点——近墨者黑。直截了当,旗贴鲜明。 本论部分条理分明:先驳“近墨者未必黑”,驳难其论据“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言简意赅;再举“近墨者黑”的实例。由物质的“近墨者黑”到人的“近墨者黑”,言之有理。
结论部分结合青年人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也易于被“着色”的特点,提出“防微杜渐”的实例问题,极有现实意义。结尾用独词叹句。响亮而发人深思。
[例文二]
近墨者未必黑
中国有句古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一直不敢苟同,这似乎有点“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味道。近墨者真的就黑吗?我看未必。
近墨者的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个人的抱负与思想品德修养。“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白莽,对我们来说都有不陌生。他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其兄徐培根是国民党的航空署长,其家庭想来不可谓还不“墨”,然而白莽这个近墨者真的就黑了吗?他没有,他放弃了舒适的家庭生活,为了追真理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背叛了他哥哥代表的阶级,最终为了革命惨死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下。对此,你能说近墨者黑吗?像他一样出身于墨缸一样的家庭没被染墨,却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实例实在太多了,这些近墨者黑了吗?未必吧。
我又想到了那些到西方发达国家求学的公派留学生们,他们到了那些资本主义心脏地区,耳闻目睹的都是资本主义的花花世界和所谓“自由、民主制度”,然而在那样的大染缸里近墨者黑的又有几个?除了极少数败类成为“和平演变”的俘虏外,绝大多数人都怀着对党对人对国家无比赤诚之心学成归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
如果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一再放松自己的品德修养,那么近朱者也会黑。刘宾雁、吾尔开希之流长在社会主义红色中国,是党和人民培育了他们,他们却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没有半点感激之情。黑了心的搞动乱,妄图“和平演变”在中国得手,这些动乱“精英”真乃白日做梦
由此看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训并非十分确切,我认为还是改为“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更恰当些。对于古训我们要批判地接受,我们不光要继承,还要加以变通,才能适应我们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简评]本文开篇表述论点,方法多种,充分有力。引证古训,再国以质疑,一法;用“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类比做因果论证,二法;三法为最后的设问。
本论部分先以“近墨者的黑与不黑关键在于近墨者个人的抱负的品德的修养”的分论点作总提,以“左联五烈士”之一的白莽作例证,从深层次上回答了“未必黑”的道理,较有说服力。接下去是正反事例的列举,对比鲜明、强烈,并据以聚焦出更深刻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没有崇高的理想,一再放松自己的品德修养,那么“近朱者也会黑”。这样就更深刻有力地论证了“黑与不黑的关键在于近墨者个人的抱负与思想的修养”。
结尾呼应开头,回到古训上来,并能开拓新意,顺便提出对于“古训”我们要批判地接受辩证思想。
[例3]1997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列三个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 到1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材料二 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三 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
① 把“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起来思考。是否结合“材料一”,自由决定。 ②不少于600字。
[解析]本作文试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去议论,旨在测试考生对问题的思辨能力。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是来自广州、江苏两省的报道,两者之间反映出的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它们展示了人们在头脑中存在着的双重道德标准;人们既有着对良好世风的企盼,又有着顾及私利的一面;人们既有‘乐于助人”的愿望,又因为有做好事招惹麻烦的经历而采取哲保身的态度这种“知与行”、“人与已”、“愿望与行动”、“道德规范与个人杂念”的矛盾,致使各种复杂的思想并存,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了不同的人生哲学,构成了不同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考生就材料二、材料三分别表明自己的褒贬态度是可以的,结合两个材料以下个材料为重点进行议论也是可以的,但如果能站在两个材料之上,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炼出一个观点,反映出一定的哲理,往往会谈得更为深刻。
有的考生能够在论证明过程中,巧妙地援引材料一作为目前世风日益好转的佐证,表明对精神文明建设充满信心,说明考生具备驾驭三个材料的能力,他不仅能够理理材料二、三之间的关系,还能不囿于材料二、三的束缚,看到了三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有的考生在把两个材料复选一篇之后,丝毫不加分析,就急切地联系社会实际,以此为论据来补充两个材料,而且在行文中对实例进行过繁的陈述,企图以此代替分析论证,这只能说明考生分析问题能力低下,落入了“字数不够,事例凑”的拙劣套路中。
由此看来,文章写得深刻与否关键在于洞察与分析问题能力的高低,当然,能力的提高,又非一日之功。然而,这毕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值得引起应考的同学思考。
至于有的考生在文中仅就材料二或材料三去分析论证,甚至有的考生没有用这两个村料,却仅就材料一加以论证,那当然是审题能力低下的问题,则应另当别论。
[例文一]
已所欲,施于人
非曲直 古语说得好,“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拿着这句话比照比照我们自己,恐怕能做到。但如晨林我们“已所欲,施于人”,我想,能够做到的人恐怕不多。据某杂志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是啊!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好人当中,都希望整个社会洋溢着关心、爱护的情感,都希望国爱稳定、团吉和繁荣。
可是又这样一件事: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到别人碰上麻烦事时会怎么办?”“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为什么问别人和问自己竟有如此大差距的回答呢?因为这些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他们脑袋里只有个人主义,没有奉献精神。
每个人都是希望自己生活好,事业好,都希望有人来帮助自己。可是,如果大家只等着别人来帮助自己,而却不主动、甚至回避去帮助别人,那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境况呢?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人的小圈子里,没有交流,没有爱,整个社会被一种冷漠的气氛所笼罩,国家萎靡不振,那还谈什么国与家,谈什么个人呢?
“已所欲,施于人。”君不见,互助的同学学得好,玩得好,互助的邻居亲密无间,胜
朱子文化作文(二)
朱子文化作文(三)
我爱美丽的祖国,她有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更有智慧勇敢的人民,在她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生生不息. 她环绕着青山绿水,拥抱着江河湖海,她是一个美丽的国度,一个令人向往的殿堂.
从诸侯割拒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从百家争鸣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从嫦娥奔月到飞船升天,从落后挨打到改革开放“““一切的一切,无不昭示着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演绎的一段段动人的故事.
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忧愤满腔,将自己与楚水融为一体;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即使前路崎岖但仍理想远大;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在潇潇雨歇中仰天长啸,壮怀激烈;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情壮志,用满腔报国心射退西夏来兵……
翻开历史积满灰尘的封面,我们却发现,昔日的祖国也曾不堪回首。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卢沟桥事变,九一八事变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个个不平等条约,天文数字的赔款。。。。。。中国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中,终于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一大批风云也儿女开始奋起反抗,奋力拼搏.
谭嗣同用他的生命诠释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乾坤”,戴望舒用他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艾青用他嘶哑的喉咙唱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鲁迅用正义之笔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手甘为孺子牛”……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安宁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历经一个多世纪的不屈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这三座大山,用自己的力量堂堂正正地站了起来.伟大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朱子文化作文 朱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