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第一篇:《《曹刿论战》改编剧本》
时间:鲁庄公十年春天
地点:曹刿家里
人物:曹刿、曹刿的朋友(下称朋友)
朋友:曹兄可听说鲁庄公即将迎战?
曹刿:此话当真?
朋友:千真万确,公文已贴在城门之上。唉,鲁国危矣!
曹刿:鲁军若要迎战齐国大军,必要有谋才能有过半胜算把握,近日研读兵法,有一谋于心,我这就去求见庄公,希望他能采纳我的谋略。
朋友:做大官的都在谋划这件事,你区区以书生,还是想好保全自身之计,又何必去参与呢? 曹刿:(打断他的话)这事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作为臣民百姓,我怎能不管?!何况当今的官老爷个个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我定是要入朝拜见庄公,不能置鲁国国危于不顾。
朋友:小弟有言在先,若你惹出什么事来,可怪不了我。
幕落
(宫门前,密杂匝匝的一片黑暗。曹秽一步步往前走去。前方是十名殿前卫士。他们黑盔黑甲,神情冷峻,如黑色的岩石,横互在宫门前,手中的钢剑泛着寒光。曹秽在他们的前面停下来。)
殿前卫士:来者何人?改写《曹刿论战》。改写《曹刿论战》。
曹刿(坚定):“我要面见庄公。”
殿前卫士(看了看曹刿的装束,轻蔑地说):“你是什么人?”
曹刿(无畏):我一介草民,闻齐军进逼,特来献谋。
殿前卫士(呵斥):大胆,庄公可是什么人都能见的?!
庄公的声音(隔着珠帘):让他进来吧。
(“哗嚓”!齐齐一声盔甲音,殿前卫士闪出了一条甬道。珠帘挑起,光线随着缓缓开启的印着蟠龙的大门照进来,眼前的庄公一脸愁容。)
庄公:(欣喜)这位壮士可是为迎战之事而来?
曹刿:(拜见庄公之后)正是
1
庄公:(惊喜万分)哦?!不知有什么谋略,还望尽快道来!!
曹刿(定了定神):好的,那么先请先允许我问您几个问题。
庄公:(感到有兴趣)好,你请问吧。
曹刿:(恭敬)您凭什么应战呢?
庄公:(稍微思考了一下,便说)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
曹刿:(微笑地摇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
庄公:(疑惑而心生敬意)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我相信神定会感动而保佑鲁国。
曹刿:(又摇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
庄公:(沉思片刻)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改写《曹刿论战》。
曹刿:(点头称意)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庄公:(信服)那好!寡人就同意你随寡人同去。
曹刿:谢庄公!草民告退了。
[曹刿退场,幕落]
(庄公同曹刿共坐一辆战车。鲁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驶到长勺,开始与齐国军国作战。) 庄公:(看着齐军战士向士兵喊)准备击鼓命令进军!
曹刿:(急忙阻止)现在还不是时机。
鲁庄公心中十分疑惑,当看到曹秽坚毅的眼神,心想此人定是深谋远虑,寡人还是姑且信他一回。一直到齐军的第三次鼓敲完。
曹刿:主公,现在请你发号命令进攻。
鲁军士气高涨,杀得齐军连连溃退,齐国的军队大败。鲁庄公大乐,一挥马鞭准备驱车追去。 曹刿(制止了):不可
曹刿弯腰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才发话。
曹秽:可以追击了。
鲁庄公立马下令追击齐国军队。大胜齐军,鲁庄公好不高兴!连赏君臣,随后便问曹秽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淡定)古来打仗就是要靠勇气。头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次鼓时勇气减弱,到三次鼓时勇气已经消失殆尽了。而若我方趁此时击鼓,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方就能打败了他们。齐国是个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就怕是会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看样子应该没有埋伏,所以才让主公下令追击他们。
庄公(哈哈大笑):果然是奇才啊!今后寡人就留你为朝廷效力了!
曹秽:谢主公恩典,微臣当效犬马之劳。
2
第二篇:《改写《曹刿论战》》
改写《曹刿论战》
一、训练目标:
1、 学会改写的要领改写《曹刿论战》。
2、 忠于原作又不拘泥于原作,大胆想象要合乎情理。
3、恰当剪裁又要加以补充,自由发挥创造能力。
二、写作指导:
(一)导入:
改写,就是对原文进行内容或形式的改变,是按照要求和需要把一种文章改变为另一种文章的作文方法,是对原作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再创造。改写主要有两个基本类型,一个是形式上的改写,另外一个是内容上的改写但在有些时候也兼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的改写。形式上的是指体裁、表现方法、语言、人称等方面的改变,而不涉及内容的重大改变;内容上的是指主题思想的转移和中心人物的改换。另外,还有内容与形式兼有的改写。无论内容或形式上的改变,仍然要忠实于原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否则就不是另外创作了。
(二)指导:
我们常见的改写形式有四种:一、改变人称,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二、改变叙述方式,即把人物对话改为叙述形式。三、改变文章的体裁,把古文改为现代文,诗歌改成记叙文等。四、改变文章的叙述方式把顺序改为倒叙或插叙,或把倒叙改为顺叙等。改写也是属于给材料作文,只不过所给的材料是一篇文章,比较特殊,它要求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重新构思,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和其他的写作方式一样,它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下面按改写的类型分别阐述。
1、改人称,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二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此时应注意改文中的主要情节应与原文中的情节相符,而且如有人物描写的话,改写后应合乎人物的实际。
2、改体裁,即将原文的体裁改变,以另一种方式将文章表现出来,如将诗歌改成一般文章,将小说改成剧本。改体裁时应注意:既要紧扣原文内容,又要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合理想象,从而使文章既合乎原文内容,又合乎现代生活审美的要求。
3、改结构,就是在抓住原文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将顺叙改为倒叙、插叙,或将倒叙改为顺叙等。这种改写,一般只要变动文章的开关部分,或删或增,当然,必须注意上下之间的自然衔接和前后的照应。
4、改主次,如把主要人物改成次要人物,把次要人物改成主要人物,相应的会涉及详写和略写的问题,所以也可以把详写内容略写,略写内容详写。
5、改手法,主要指改变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如将以说明为主的说明文,加上多种修辞,使其具有文艺性,要注意的是手法的改变往往会涉及语言风格的改变,所以要以语言的改变辅助表现手法的改变。 以上几种常用的改写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应遵循几条原则:
1、改写要有章法可依。这里的章法是指命题对改写的要求。写之前应先明确要求,再按要求写,切不可过分地自我发挥。
2、要把握原文精神。原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具体写法等,是改写构思的张本。要领会原文的主题、人物、情节、表达方式等,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对改体裁、改人称、改语体以及字数限制要心中有数。
3、要明确中心与标题。如有的原文是记事的,要求改成写人的,那么中心要相应变,标题自然不应用原文的,要按照要求确定中心,按中心确定标题。
4、要有自己的风格。改写是需要想象力的,在写作过程中,要融入自己的风格,避免千人一面,可以体现自己的语言风格、行文风格,既区别于原文,又有个性。
三、训练题目:
《曹刿论战》选自《战国策》,是表现战国时期谋士战略思想的文章。文中的曹刿虽然是一介布衣,却具备许多士大夫所没有的素质。文中曹刿与庄公的对话尤其发人深思,试改写此文,文体不限。
要求:
1、 能把握曹刿等人物的特点,体现曹刿的战略思想。
2、 可以改写整个故事,也可以改写其中的一个片断。
3、 注意运用学过的写作手法刻画人物。
4、要有合理的细节描写。
四、学生写作:略
第三篇:《改编曹刿论战》
鲁庄公十年,初春。“驾 让开 驾…”一位前线的士兵骑着骏马飞驰越过喧嚣的人群,直奔王宫去。“报!大王,齐国大军侵我领土,正准备向长勺攻去。”鲁庄公听完捷报,表情犹如五雷轰顶,急的不可开交。便吩咐大臣们在城中贴出告示,寻有才之士出法以抗齐国大军。
风平浪静的傍晚时分,鲁国依然热闹非凡,没有一点即将打仗的危机感。直到士兵在城门上贴出大红纸告示,才方知鲁国将被齐国攻打。告示前挤满了人群,百姓们人心惶惶。议论纷纷的言语有夹杂着对鲁庄公的不信任。曹刿得知此事,则去见鲁庄公。刚到宫门,后面的乡亲们就追上来说:“曹刿啊,那些国家大事是管你什么事?都是那些大臣们管的,你又何必去自讨没趣呢?”曹刿按捺住自己的情绪,说:“那些吃肉的大臣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说完,便向宫中走去…
曹刿来到鲁庄公的寝宫,只见鲁庄公走来走去像热锅上的蚂蚁,而鲁庄公一见曹刿,就好像找到依托似的。“草民曹刿想问大王,对抗齐国军队大王想凭借什么作战?”“吃的穿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我的大臣们。”曹刿回“这些小恩小惠,百姓们是不会服从您的。”“祭祀用的物品,不敢谎报。”“小处守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按实情处理。”曹刿回“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齐国大军已达长勺,将战。曹刿在城楼顶看战况。浓浓的雾气挡住了视线,但仍然可以看到远方的旗帜和数量众多的人马,可不久又被雾給覆盖。“嗯…雾!对,可以用大雾来作战。” 曹刿想出一计,即报鲁庄公。鲁庄公问曹刿“好大雾啊,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打仗吗?” “大王不知,草民今早观得雾浓,可以用来打丛林战,可用蘑菇战术。”浓雾中,只听见齐军击了一鼓。然后齐军震天动地的脚步声接连不断。“报,大王,齐军正向长勺逼近。”
鲁庄公一看战况,也准备击鼓。“大王,还不可以。”待到齐国三鼓,曹刿说:“可以了。”鲁庄公对着鲁军说了一声“安心上路”便击了一鼓。鼓毕,鲁军如波涛汹涌般冲进丛林中,他们抱着视死如归与齐军厮杀。雾散,前方传来捷报,齐军败了。鲁庄公将追赶,曹刿说:“大王,还不可以去追,让草民去探查一下。”然后看了下齐军逃走的车轮痕迹,再看远方齐军旗帜已倒。“大王,可以追了”
鲁国胜了,举国同庆。鲁庄公问曹刿原因。曹刿回“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所以胜了齐国。齐军,难测也。兵不厌诈,怕有埋伏,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痕迹很乱,旗帜倒下,所以才请您下令去追逐他们。”“方请曹刿先生当我国士大夫。”“不..草民曹刿还是当个百姓种田的好。”
曹刿婉拒了鲁庄公,便走出宫去…..
第四篇:《我的精神家园》
有些幽默并不使人发笑,而是使人忧伤。观卓别林喜剧,有时是要准备一块揩泪的手帕的:鲁迅先生的幽默,亦时时刺得读者心灵深处隐隐作痛。这是大师的幽默与市井幽默之不同处。市井泼皮被警察捉住,便央求道:“警察大爷,您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此等幽默,想象力不可谓不佳,可是除了逗笑,别无其他功能。大师的幽默,常常点到为止,却是一枚余味无穷的橄榄,常嚼常新。
时下能够于余音里品出几分深邃内涵的幽默高手所存无几了,王小波算是一个。可惜45岁上英年早逝。王小游侠般地在文坛突然出现,又遽然离去,可以理解成天妒英才,也可视之为上帝的幽默。同是混迹于京都文坛,有缘小聚自是情理中事。小波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幽默,不是王朔那种口若悬河的幽默,相反倒有些沉默寡言,至少在我这个生人面前是这样。但倘有什么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偶尔插言,则必是点石成金的妙句,令人长久不忘。
王小波死后出版了杂文集《我的精神家园》,寻来一读,果然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当然他写的不是相声,目的亦非逗笑;引人发笑,不过是不经意中的本性流露罢了。他的话题大多涉及文化状态与知识分子命运,除了文化的处境便是人的处理,这类话题,自然少不了尴尬与苦涩,所以读王小波杂文,是不能笑笑就了事的。他的幽默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幽黑的洞口,是浅尝辄止还是深入其中,就全看我们个人的兴趣了。
有趣的是,读王小波的同时,我还在读李辉,《风雨中的雕像》、《沧桑看云》等若干长卷都拜读了。李辉是将王小波涉及的一些问题具象化了,以历史中的文人作为载体,读来颇觉滞重和沉闷。同样是沉重的母题,王小波选择了轻松诙谐的外壳。王小彼与孪辉,仿佛一枚硬币的两面。读王小波文章常常令我乐不可支,可是当我试图寻找王小波的幽默例句时,却一句也找不出来,这才发觉王小坡的幽默并非皮肉上的滑稽与俏皮,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维特根斯坦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当世界荒唐时,以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它同样是荒唐的,而以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消解它,便成了智者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幽默。当然,绝对的“漫不经心”是无法做到的,这种幽默,也往往并非全然的消解,而是一种更为巧妙的反抗。在《论战与道德》中,王小波发现,国人的文化论争往往“不是争谁对难错。而是争谁好谁坏。一旦争出了结果,一方的好人身份既定,另一方坏蛋就昭然若揭;好人方对坏蛋方当然还有些话要说,不但要批判,还要揭发”,此言不谬。中国至今尚未发育出健全的论争机制,以及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心态 ,而学术论争一旦涉及道德问题,所谓的平等便只能是痴人说梦了。所以王小波才说:“我现在既不看国产电影,也不看国产电视剧,而且不看中国当代作家的小说,比方说,贾平凹先生的《废都》,我就坚决不肯看,生怕看了以后会喜欢--虽然我在性能力上是无懈可击的。但我深知,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老婆那样了解我。”“现在有很多文人下了海,不再从事文化事业。 不管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惟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 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甚至比赌命还严重。这种危险的游戏有何奖品?只是一点小小的文名。所以,你不要怪文人下海。”
王小波的文化意义也极有可能被一起消解掉。他的《极端体验》、《沉默的大多数》、《救世情结与白日梦》等篇,均直指现世中的尴尬处,以其特有的智慧与巧思,将世人熟视无睹的呆滞目光激活。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至于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虽是一篇被笑料包裹的故事,却不失为一支悲剧性的挽歌。
幽默,不仅需要学养与才具,同样也需要一个良性的氛围。这种氛围要求听者拥有同样的兴趣与机敏,更要一种积极宽容的品评。我不敢说所有人都会喜欢王小波的杂文,正是基于我对后者的怀疑,真正意义上的幽默永远是一种善意的表达,当王小波调和了他的理智与情感,试图建立他的公正和谐时,许多人却将他的机智之语当成粗鄙的攻击和恶意的玩笑。因而,从鲁迅到王小波、文人的幽默常常是一种悲剧性的操作。诸如果戈理《钦差大臣》、马克。 吐温《竞选州长》、安徒生《皇帝的新衣》这类政治幽默、无不以其民族深厚的幽默传统为依托,美国电影可以拿总统、议员寻开心,而中国要形成正常的幽默环境,尚需假以时日。
许多朋友为王小波这位古道热肠的文坛怪杰的过早离去黯然神伤,而我,却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第五篇:《读《朝花夕拾》有感》
读《朝花夕拾》有感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满是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最近,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一本名著《朝花夕拾》。《朝花夕拾》里有十篇散文,十分优美。在这本书里,有着作者追怀青年时代的往事。这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怀念,又真实地书写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所经历的种种生活。其中写了许多关于少年儿童的事,使我在读文章时,仿佛也在品味着自己的生活。
《狗·猫·鼠》记述了童年时对猫和鼠的好恶,有明确的针对性,论战性很浓。《二十四孝图》对荒谬愚昧的封建孝道进行了抨击,说明了作者斗争的决心是不可动摇。《阿长与〈山海经〉》回忆了保姆长妈妈的淳朴与善良。《五猖会》、《无常》则栩栩如生地描写了民俗风情,反映了鲁迅思想中恋乡爱民的一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生动的描写了鲁迅的童年时代……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了在中国抗日战争以前,有一位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来到了中国,他兢兢业业的工作,“救死扶伤”成了他的最高使命。在面对即将爆发的战争时,他也毫不退缩,丝毫没有回国的意愿,而是坚持留在了中国,最终在为病人手术时不幸被感染,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朝花夕拾》的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