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第一篇:《雨季不再来读书笔记》
《雨季不再来》读书笔记
本名陈懋平,因为学不会写“懋”字,就自己改名为陈平。十三岁就跷家去小琉球玩,初中时逃学去坟墓堆读闲书。旅行和读书是她生命中的两颗一级星,最快乐与最疼痛都夹杂其中。她没有数字观念,不肯为金钱工作,写作之初纯粹是为了让父母开心。她看到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感应到前世的乡愁,于是决定搬去住,苦恋她的荷西也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然后她和荷西在沙漠结婚了,从此写出一系列风靡无数读者的散文作品,把大漠的狂野温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大家面前,“三毛热”迅速从台港横扫整个华人世界,而“流浪文学”更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接着,安定的归属却突然急转直下,与挚爱的荷西锥心的死别,让她差点要放弃生命,直到去了一趟中南美旅游,才终于重新提笔写作。接着她尝试写剧本、填歌词,每次出手必定撼动人心。最终,她又像儿时那样不按常理出牌,逃离到没人知道的远方,继续以自由不羁的灵魂浪迹天涯。她就是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
三毛全集的第一本,《雨季不再来》,那是我在高中时期,在朋友的推荐下阅读的。这本书对我的影响很大,让我在那些天一直在思考,思考过去的生活以及过去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选择。 三毛通过这本书讲述了自己17~22岁之间的经历,其中多数讲的是求学经历,以及个人的喜好。三毛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个性,活的有压力却很是潇洒的。对于自己的喜好勇敢去追求,去拼搏;对于强压更是敢于反抗。虽然三毛在书中多次说到自己痛哭,但是在我心里她是很坚强的一个女子,在她身上可以读出柔弱伤感多情的女子之风,亦可以品出刚强独立洒脱的男子之态。
三毛是多情的且重情的。小学时代对于“大朋友”——哑巴炊兵她一直怀着愧疚之心,从文字之中可以读出她内心的自责,自责自己的软弱,自责自己的不反抗,愧疚老兵的友情。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我想老兵也是可以理解的。对于三毛以后的写作生涯影响很大的就是书中提到的三毛的国文老师何宗周,对于他三毛此生也是无法忘却的。他们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何老师更是三毛的读者,很是欣赏她的,也是他对三毛说的那句话:你这支笔从此不要放下。可见老师对她的欣赏和喜爱。三毛特别在此书提到,希望寻到老师的墓,去拜祭他,由此可见三毛对于何老师的牵挂至深。
三毛是热爱艺术的,所以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艺术。三毛在十多岁的时候被认定是智商不够的,为此三毛就没有再去学校上学,一直在家看书,几年间她几乎没有出门,终日与书为伴,我想她是不孤独的。三毛很喜欢画画,改变三毛的也是与画分不开的。三毛在家几年第一次出去求学她详细的讲述了当时的心情,不过很庆幸的是自己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所以三毛也就遇见了她的三位恩师之一的画家——顾福生。三毛的素描是不好的,一直苦练,顾老师一直鼓励她,但是从未强迫过她,这使得她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成就了一个几乎完美的三毛。但是还是被迫放弃了,选择画油画了。三毛的油画从书中看出还是不错的,在画展展出过,还得了一个三等奖。对于这个三等奖三毛的父亲当然是十分高兴,所以当天与三毛在外面吃的饭,以示庆祝。这时这位父亲的心可能才放下了一些,一个被认为智商低,神经衰弱的孩子,父母无不担心的,但是此时我相信他是慰藉的。绘画,三毛一生都在追求,所到之处的名画三毛总是要看的,所以三毛与博物馆的管理员也是熟识的。画给三毛的生活也增加了不少乐趣。
三毛对于书的喜爱是无与伦比的。就藏书而言,三毛20岁时就已经藏书3000册之多,这是多么庞大的阅读量,此生我也只能望尘莫及了。书是她忠实的朋友,伴她度过了漫长的
光阴。对于读书多数人只是浏览的,但是三毛是用心真实的在感受,与书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想之所想,感之所感。这是我们做不到的,所以我们不能理解三毛和珍妮之间的关系,为珍妮的痴,为珍妮的狂。读书无数也为三毛之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毛是喜欢旅行的,她不安于现状,她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流浪者。在她那个年代有勇气出去,有勇气背井离乡,是很让人钦佩的。她的求学经历是坎坷的,但是生活确实精彩丰富的。那个年代中华民国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出国求学以及游玩总是出各种状况的。但是三毛不卑不亢,不仅没有丢掉中国人的美德,而且展现了国人该有的那份自信与自尊。这也是三毛为什么每次都能逢凶化吉,并且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也是三毛求学的精彩所在。三毛不止一次的为此进过拘留所,对此她丝毫不避讳的在书中提起,因为她认为依心而活很重要,这让我钦佩不已。对于求学三毛是刻苦的,所以成绩也是很优异的,得到老师和同学的亲睐。 三毛虽然一直说自己是一个流浪者,但是对于故乡,对于亲人朋友还是牵挂不已,念念不舍,时时的写信给家人朋友,分享着自己的快乐。一丝丝的乡愁陪伴着这一位流浪者,留在所经过的每一个角落。
在我的印象中三毛好像不管走到哪都有朋友,朋友形形色色,生活也都是洒脱的很,顺便说一下,这种生活也是我想要的,但是我是无法与她比拟的,不及其万分之一……
读完了《雨季不再来》,认识了这样一位女子,我想,同是20多岁,而生活经历与态度却是千差万别。
相比之下,我的生活一直是无聊乏味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认为我是我众多朋友中生活的很洒脱的一个人了,也是敢于为自己生活奋斗的人。但是现在我怀疑了,进而我开始否定了自己过去认为的那些还算不坏的生活。
对于生活,很多人都是习惯逆来顺受,而三毛却不甘心被约束,她时时刻刻为自己不喜欢的事进行抗争,去争取自由的人生,这是我们所做不到的。能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但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坚持。而三毛做到了,并且做得还是那么的好。如果早些时间看到这本书,我想我会去追求我想要的人生,即便现在我也想像她学习,学习她的勇敢,她的坚强,哪怕付出十万分的努力。
三毛对待人生的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值得我们去细细体会,品味她生活中的那些美好,那种孤注一掷后成功的喜悦。用拼搏来获得生活的满足。对于现在的我们她是一个指路明灯,但是我们却不能按照其路前行。三毛是生活,而我们只能说我们被活着,在种种压力之下活着,我们的一切都被规划的规规矩矩,我们也就顺着走下去,没有反抗,没有努力,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等到迟暮回忆时什么也没留下,我们的一切已经被定格,所以我们生活的不快乐,我们抱怨着世界种种不公。
我爱三毛,爱她的生活。三毛让我再次陷入生活的思考,我不知道我活着追求什么,我想要的我真正努力过多少,我又是如何散漫地渡过了这么久,我是何等的麻木。
三毛,一个敢爱敢恨的女子,为了自己心中的追求无所畏惧,这是我心里的三毛,她离我如此之近,我能读懂她的坚持,原来真实的做自己并不难,只要你想,只要你敢……
土木1302班
徐嘉明
31303053
第二篇:《论三毛中期散文的艺术魅力》
论三毛中期散文的艺术魅力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当这首歌开始流传的时候,一个名字也开始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那就是它的词作者,台湾女作家三毛。不仅是歌词,三毛的作品和她的人格魅力更是吸引读者。“人生苦短,不喜平淡。”逃学、苦恋、远走高飞、沙漠中美妙的爱情……以及最后自断生命,她大喜大悲、有笑有泪,她很流浪,也活得很精彩;她在寻找心灵的故乡。三毛的作品充满使人一愣一惊继之一喜的传奇性;三毛自身充满奇特而动人的神秘性;她的真性真情,是动人而美丽的。
在文学这个领域里,三毛作为一个女作家实在算不了什么。可是,在她那些浅近的作品里,总有一些东西在呼唤着人们,吸引着人们,使人如饮苦茶,回味无穷。三毛作品的体裁如何归属,评论者分歧颇多。三毛自称是“自传”,也有人称作小说或游记,但更多的人称其的作品为散文。不管体裁如何划分,三毛的作品其真人真事、真景真情都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让人感到心灵的震颤。
奇女子的自传人生{雨季不再来散文}.
三毛把自己的作品称为“自传”。确实如此,与一般的自传一样,三毛作品里始终都有一个作为第一人称的“我”存在。作为作{雨季不再来散文}.
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三毛,可谓是三位一体,这就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把对人物的兴趣和评价直接导向了作者本人。这就是读者体会三毛人格形象的基础,因此,她的人生经历也就与她的创作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三毛,本名陈平,浙江定海人,1943年3月26号(农历2月21日)生于四川重庆。她的父亲陈嗣庆是一名律师,母亲缪进兰。
1948年,六岁的陈平岁父母去了台湾,并在台湾开始上学。50年代台湾的小学存在很多刻板的清规戒律,甚至还有体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小的陈平格外向往自由,向往成长。 上中学后,由于受到数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陈平开始了长达7年的自闭生活。她不再去学校,而是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这时,她的父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女儿走出自闭症,父亲不仅亲自教她古典文学和英文,还请人教她学钢琴,学山水画,习花鸟。童年无歌,寂寞多愁不安的日子就这么流逝了。 16岁,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出了家门,并师从顾福生学习油画。在三年的学习中,顾福生了解了她的过去和性格,深知她没有绘画的天才,但在文学上却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璞玉,于是引导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三毛的处女作《惑》,也是顾福生交托好友白先勇发表在《现代文学》杂志上,当时的署名是“陈平”,那是1962年12月的事。对三毛来说,白先勇是改变她命运她生命的第二个人。这两个人帮助三毛由自卑走向自信,由那
个自我封闭的陈平变为开朗自信的三毛。此后三毛又在《中央日报》发表了《异国之恋》,在《皇冠》发表了《月河》等小说。又经过顾福生的介绍,三毛与当时刚从台大外文系毕业的陈秀美(即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陈若曦)成为好朋友。并在陈的劝说下给文化学院的创办人张其昀先生写了封要求上学的信。于是她又成了文化学院哲学系的学生。
这一时期,是三毛作品创作的初期。
她初期的作品,是从17岁顾福生老师鼓励她创作开始,到22岁远走他乡之间那段时间发表的小说散文,收集在《雨季不再来》中,代表作为《惑》、《异国之恋》、《雨季不再来》。 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那时的三毛,人生阅历有限,视野也还不够开阔,其作品体现出一种“苍弱”的青涩,但其个人化的遐想和伤感却已能让读者深深理解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从中所透露的纯挚情怀和异质美感,却别具一种奇特的亲和力。《雨季不再来》只是三毛写作历程起步的回顾,也是表征六十年代初期,所谓现代文艺少女心智状态的上乘选择。”①(舒凡:《“苍弱”与“健康”——<雨季不再来>序》) 三毛自己也说:“《雨季不再来》是我一个生命的阶段,是我无可否认亦躲藏不了的过去。它好,它不好,都是造就成今日健康的三毛的基石。”②(三毛:《雨季不再来》,自序《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
也正是在文化学院的这两年里,走过雨季的三毛经历了一场
伤神的恋爱。之后因为感情上的打击年轻而任性的她选择远走他乡,来到了西班牙马德里留学。从少女时代不成熟恋情中走出的三毛,辗转西班牙、德国、美国,经历了异国求学的艰辛,但也开始展现出了她热情、活泼的乐天性格,这也是她作品风格转变的一个前提。正是在这里,她遇见了她一生一世的爱人——荷西,但当时的三毛并不知道这就是她今生的心灵归宿、灵魂伴侣。在修完马德里大学的课程后,三毛又感到前途茫茫,之后她来到德国学习德语,一年后,她又来到美国,在伊利诺斯大学主修陶瓷。 天涯寻梦,她最终要找的是什么呢?多年的游学,三毛一直在追寻,但她的学业都没有结业,她开始迷茫。26岁时,在父母的召唤下,她回到了台湾,并开始在台湾教授西班牙语。这期间,她拥有了一段甜蜜的爱情,但就在筹备婚礼的时候,新郎却突然逝世。三毛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女人,爱人逝去,她无法再独活,但却被家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八年的生活历练,幸福的、痛苦的,她都经历过了,三毛的人生阅历也增长了不少,对人、对事、对待整个世界,都有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心态。虽然她已不再是那个忧郁的少女,但为了爱情的伤,她还是重新逃到了西班牙。
《芳邻》一文中,拉布的母亲要把小山似的骆驼尸体放进三毛那鞋盒般大的冰箱里,三毛摊手无奈拒绝了。好沾光的拉布母亲却不屑地说:“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这句精彩的话,仿佛使我们看到了这个黑人妇女翻白眼、露白牙的欺生姿态,让
人觉得荒谬又无可奈何。还有那个受过文明教育的医院男助手,拒绝与家人一起用手吃饭,但又舍不得买餐具——刀叉。于是,每到吃饭时,就指派他儿子来向三毛借刀叉,而这孩子的话又是千篇一律、雷打不动:“我爸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时间长了,三毛有些烦,就干脆送给他家一套新刀叉。没想到过了两天,那孩子又出现在三毛的门口。三毛说:“怎么又来了?上一次送你的那一套呢?”那孩子还和两天前一样“讨债”似地瞪着眼回答:“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就这样,笔调谐而不谑,将受过文明教育的身份和理直气壮地借刀叉两个元素奇妙地交织在一起描绘,使读者爱不释手,而且捧腹之后,深深感怀。撒哈拉居民令人苦笑不得的固执跃然纸上。在文章末尾,她又发出一声无可奈何但有超脱的幽默——“感谢这些邻居,我沙漠的日子被他们弄得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了。”
《亲爱的婆婆大人》写了圣诞节前与荷西同回西班牙的婆家去见公婆的故事,用自身事例,把婆媳关系这东西方社会同样存在的问题写得生动有趣。“丑媳妇总要见公婆。”但她见公婆却有点特别。文章从一开始就把荷西的母亲,自己的婆婆大人确立为自己的“假想敌”。然后把与婆婆的交往写得象一场斗志斗勇的战争。手法新鲜而奇特,语言犀利而又俏皮,让人不禁为这个做了人家媳妇的小女子的聪明和可爱而叫绝。虽说是“斗争”,却又真情流露。没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即使是委屈,也算是爱的奉献。
第三篇:《散文》
做自己的神 一世浮华,不知为何,认为自己只是一颗尘埃,随着风而飞起,而落下,一生如是。而自己一直都和命运有个约定,做自己的神。把自己当做神那样的崇拜自己,把自己当做神那样的爱护,微小的尘埃永远也不会懂得神的伟大,来自于心的强忍,来自于思的源泉。
开天辟地,本就是一个人浮萍于世,摇摇学步至行走如飞,哇哇大哭至能言能语,神话般的自己,一开始自己本是神。
岁月流光,在忙忙碌碌中,为此失去的不但只是约定,还有的就是自己。时常会扪心自问,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会是那样,在茫茫的旅途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己,而总是在迷失了自己之后,神是什么,无从所知,因为在这个时候,自己不再是神,而是生活的奴役,过着忙中不知所以的生活,过着如雾那般看不清生活的生活,可怜的自己,而神从来都不是这样的。
不是这样的,会是哪里,只因在大大的世界里,在蓝蓝的天空下,有太多的五彩缤纷渐欲迷人眼,有太多的可能出现在面前,不知所措,应该是何种的选择,不是这样的,会是在哪里,应该是这样的。
芳香的玫瑰,曾是特意为别人而准备的惊喜,而忘记了自己是神,而也应该拥有这们的娇艳的玫瑰。去折一枝含苞待放的玫瑰吧。放在透明的水晶瓶中,然后浇满水。过了一夜醒来,当晨光照射进来,含苞待放的玫瑰正吐露着迷人的光芒,散放着幽幽的醉人清香,微带水珠,那样子,真的是很开心,这里,看见了神了吗?开心舒心的一天就是自己的神。
做自己的神,于是去了旅行,人说,旅行了是最好的放逐灵魂,回归自然。张开双臂,就犹如雄鹰那样展翅高飞,广阔的天空是你的,辽辽的大海是你的,高高的山是你的,清清的水是你的,感受这个时刻的神圣,感受着海阔天空的迷人风采,青春是冲天的鸟,乘风舞动的翅膀,让自己飞得更高更远,放飞的旅行中做自己的神。
手执一本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做自己的神,怎么不可以有书呢。在书的海洋里尽情的遨游,想游多远就游多远,想游多久就游多久。人生百态,千味世间,翻过一页是生活,翻过一页是人生,听说,心情烦闷,找不到答案的时候,坐下来,静静地好好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总能找到心中的那个答案。只是,从来都不肯给自己的一个机会,从来都不肯为自己做一回神而已。
泡一壶香茶,和几个知已好友,谈谈聊聊,有的没的。茶香四溢,飘绕着你和我,就这样,可以在有着暖阳的午后,议论着时事变迁,说着家长里短,谈着近期的变化,你侬我侬,仅仅是友情带着点点的温情,和着茶的香味,几颗心一直都在这里,不离不远,这样细细品来有着不错的滋味。
似乎有时候,命运不如人愿,它是一个多么不安份的因子,总是给予太多的考验。它把梦踩得破碎淋漓,把本来的爱撕得四分五裂,把生活弄得乱七八糟。命运很弄人,很狰狞,即使它的面容不友善,即使它的很狂妄,但它始终在自己的手上,始终去相信,自己是神,要做回自己,不能向命运低头,不能向命运妥协。做自己的神,命运逼迫不了自己,命运的斗不过自己。只有做自己的神,永不言弃。
人生是一段漫长的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没有捷径可以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莫回首,宁静坦然地踏上亦真亦幻的人生路,坚信着,要做自己的神,人生路自己选择{雨季不再来散文}.
的,人生路自己去闯荡的,人生路,路漫漫其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是做自己的神,而无怨无悔。
岁月的波纹荡漾,还能做多久属于自己的神。时光在指缝中不经不觉地流走,剩下的只是一些若有若无的影子。莫等白了少年头,空悲叹,话凄凉,岁月不会理会带给你什么,又带走些什么。有的,是做自己的神,芳年流逝,向岁月去勇敢的争取,轻轻叩开记忆的门扉、缓缓翻阅历史的文集,愿百年之后,留下的是无憾。
和自己有个约定,要做自己的神,神一样的自己,神一样青春年华,神一样的永恒。 桃花依旧笑春风——写给林徽因
如今花香漠漠,落花盈盈,唯树下不见伊人,曾经的引以为傲的曾经呢?现在的无处安放的现在呢?怅然心酸,过往情踪,我斗胆叫你一声“徽因”吧。那个长我90岁的女人,我借光阴的红线,穿越过往,爱上,爱上一个只属于那个时代的女人——林徽因
我有时会庆幸自己出生在你的过往之后,庆幸自己只是你世浮尘的看客,庆幸的缘由终究是太爱与你的美丽和才华,大家小姐和贵太太,你却没有一丝架子。我怕自己果真出现在了你的生命之中,也会想那徐先生一般爱你,如痴如醉。动情时为你欢歌,悲伤时为你写诗。我怕我会想金老一般,看你已成人妇不愿破坏你的幸福,却又为你终身不娶。我怕呀,怕你会对我说“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你给我的情动是我还不起的感动。”然后我成为了不可取代的泡影湮没你的如梦如幻的河
或许你背负了太多的包袱吧,新中国第一才女,徐志摩为你离婚葬爱,就连徐志摩的死也是因了去听你的讲座。陆小曼的情敌,梁启超的儿媳,你和你丈夫梁思成成就的桥梁建筑上的神话也是无人可以超越的。金岳霖为你终身不娶,所有的一切都告诉人们你要成为一段无法被历史湮灭的传奇。
或许大家都是更可可[好你嫁给徐志摩,那个能为你点墨成痴狂的男人,浪漫到别致,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个对桥都能遗留情愫的男人。我想你是承受不起那份刚刚相识,就要粉身碎骨,海誓山盟的爱吧?你是一个理性的女人,他有过家庭和子女,有万千的追随者,还有他给你的爱,多了太多的浮华,少了些沉淀。爱情开始与浪漫却终究要归于平凡,当激情随时间退化成财米油盐酱醋茶的时候,爱情还会不会泛起涟漪的浪花。有些人,是用来一起经历一段岁月的,有些人,是用来念起和遗忘的,有些人确实用来陪伴一生的。徐志摩算是错误的时间,地点,遇见了正确的人,但终究是无缘吧。现实中树洞或许比那一张船票更有用,至少树洞里面躲雨,可以让你看出一个人最真实,最落魄的样子,而相对于船票无非是一场盛大的舞会,遮掩好的脸,和一颗随世俗沉浮的心,无关风月的爱情,注定了只会出现于那些无关风月的梦里,
若只如初见,你还做那个摇笙以梦,写情写意的诗人如是,珍惜那个为你生儿育女爱你如痴的妻子,亦或等候你和陆小曼的偶然相遇。而她还做她的绝代美人吧,等候她的旷世明主,等候一段不误江山不误美人的爱恋。
时至今日,我仍是最爱两个半人的对于爱妻的吊亡词,一个是苏轼,苏子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还是就是纳兰容若的:凭仗丹青得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剩下的那半个就是金岳霖,金老了,为什么算半个一是林徽因不是金老的妻子,二是金老的
也不是吊亡词,只是在金老八十八岁时接受采访时说:她去世我给她写了一副挽联“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在金老的心中林徽因就是他的四月天,不温不火,有如春的盎然,夏的静谧。林徽因曾对金老说过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一生便是无法做还了。金老却也当真如此,一生只钟情于徽因一人,此生未娶。相比之下的徐先生与陆小姐的爱情,梁思成晚年续妻,金老可谓当真的爱呀!而且一爱就是一辈子
有些人是不会在回来了,即使他们仍然与我们同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