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2014年陕西省农业增加值 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陕西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陕西发布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5-03-20 09:34:56 来源:陕西省统计局 编辑:刘振华

2014年,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省委、省政府坚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化解“三期叠加”带来的不利因素,以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自主创新为抓手,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全年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结构向优”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17689.9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64.94亿元,增长5.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8%;第二产业增加值9689.78亿元,增长11.2%,占54.8%;第三产业增加值6435.22亿元,增长8.4%,占36.4%。人均生产总值46929元,比上年增长9.4%。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9324.4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7%,比上年提升0.5个百分点。

二、农业

据抽样调查,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076.53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9%。其中,夏粮1223.07千公顷,下降1.2%;秋粮1853.47千公顷,下降0.8%。粮食总产量1197.80万吨,下降1.5%。其中,夏粮451.30万吨,增长6.5%;秋粮746.50万吨,下降5.8%。

2014年主要农产品产量

全年造林面积331.75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6%。水产品产量13.93万吨,增长11.3%。

2014年畜牧业生产情况

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2%,轻工业增长12.1%;分工业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10.0%,制造业增长12.8%,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8.3%;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8.5%,非能源工业增长14.8%;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3%。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8313.64亿元,比上年增长7.8%;利润1706.45亿元,下降12.4%;税金总额1600.86亿元,增长16.9%。

2014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篇二:《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

2014年陕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监测考评结果分析

2015-6-16 10:41:00 陕西统计局

2014年,面对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新情况,全省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实施“稳中有为、提质增效”的发展战略,以新思路适应新常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各项政策措施,及时研判,精准发力,有力提升了县域经济增速、提效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增长,运行质量提升,结构不断升级,民生保障完善。

我省县域经济总量已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3.5%,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四化”进程的主阵地,在全省发展大局中举足轻重。春节前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对陕西工作提出了“五个扎实”推进的新要求,对于指导当前发展县域经济至关重要。 一、2014年全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1、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2014年,全省县域实现GDP946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高出全省增速0.4个百分点。县域GDP占全省经济总量53.5%,县均GDP113.98亿元,增加8.06亿元,有8个县超过了20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1039.06亿元,增长3.4%,县均财政总收入12.52亿元,比上年增加0.39亿元,有1个县超过100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8217.55亿元,增长1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704.22亿元,增长12.8%。

2014年,83个县(市)拥有现代农业园区面积10.8万公顷,增加3.3万公顷,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为2.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5352.72亿元,增长11.3%,高于全省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拉动县域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58个县(市)工业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县超过20%。县域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66.2%,县均工业增加值达到64.49亿元,增加3.23亿元;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74.82亿元,县均28.61亿元,增加3.52亿元。

2、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县域经济既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是转型升级的支撑,在加速经济总量增长同时,县域以工业和农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已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发展提速,经济转型已成为适应新常态的切入点。2014年全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8:62.5:23.7调整为13.3:61.6:25.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比56.6%,下降1.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40%,下降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4个百分点。二产贡献率49.4%,三产贡献率43.1%,已从二产强支撑型过渡到二产三产双支撑发展模式。

2014年,我省城乡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水平提高,县域城镇化率41.01%,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

3、经济质量保持提升

主要经济指标量速并举、提质增效。一是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9801元,较上年提高2717元,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二是非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4142.8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8%,提高1.3个百分点,经济活力增强。三是三个收入稳步增长,2014年,全省83个县(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32.09亿元;县均地方财政收入5.21亿元,增加0.38亿元,有6个县超过2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在工资性收入、务工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快速增长的推动下,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2014年83个县(市)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18元,较上年增加26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130元,增加986元,有20个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有24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2014年县域城乡收入比3.01,比上年下降0.04。

4、增长动力持续增大

我省项目建设继续以重点产业、城镇化、民生、基础设施等项目的投入为主,重点突出关中—天水经济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循环经济园区等项目建设,有力支撑了县域经济增长动力。2014年,全省县域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217.55亿元,增长14.8%,占全省44.8%,县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亿元,比上年增加12.73亿元,35个县超过100亿元,9个县超过200亿元;全省县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04.22亿元,增长12.8%,占全省30.6%,县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53亿元,增加2.32亿元,有11个县超过40亿元,发展动力增强。

5、民生保障稳步发展{2014年陕西省农业增加值}.

2014年各县市继续坚持民生为先,加大财政投入,深入实施十大领域民生工程,把民生工程作为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的重要任务,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2014年,全省县域财政支出1547.5万元,比上年增长6.1%,县均财政支出18.64亿元。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科学、文化体育和传媒等支出占到27%,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支出占到44.8%,分别高出全省水平6.1和6.5个百分点,两项合计占比较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14年83个县(市)人均投入城镇维护建设资金1121元,比上年增加145元。

教育科技事业持续发展,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91.1%,较上年高出1.4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随着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深入普及,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增加。2014年末,全省县域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9人,比上年增加1人。

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2014年县域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5.9%,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解决1954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4.9%,提高

4.6个百分点。

就业保障措施得力。83个县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618万人,劳动力转移就业比重为57.9%,24个区平均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6、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作为县域经济重要支撑,全省农产品加工业日益壮大。2014年,全省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近500家,比上年增加70家,主营收入达923亿元,增加120亿元。特色产业持续壮大,一批县市走出了“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凤县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特色种养业全面发展,椒果菜等主要农产品产销旺盛,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到462家,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现代农业园区面积占比4.6%,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利用旅游资源做大三产,县城及主要景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荣获第四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亿元,荣获“影响中国的文化旅游名县”称号。

—西乡县大力实施“农业倍增工程”和“扶贫攻坚工程”,农村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县形成了以茶叶、生猪、食用菌、烤烟四大特色产业为主导,蔬菜、药材、林果、其它养殖业等共同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的农业产业格局。全县茶园面积达29.6万亩,3.7万亩通过绿色有机论证,2014年茶叶产量8820吨,比上年增长22.6%,在第11届北京国际茶博会上荣获9枚金牌,东裕红韵茶为西乡赢得了首枚红茶类金奖。建成3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5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有力带动了茶叶、生猪、食用菌、大棚蔬菜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紫阳县特色产业规模日益壮大。已建成“全国富硒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富硒茶文化产业园,紫阳富硒茶品牌价值攀升至13.52亿元。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9万亩,茶叶总产量4565吨,实现收入12亿元。另外发展标准化魔芋基地3.42万亩,被授予“全国魔芋产业重点基地县”。

—-宜川县经济结构特殊,一、三产比重大,二产比重低,经济主要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全县苹果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6.2%,果业对第一产业发展贡献巨大。2014年,宜川县在果业发展上大做文章,从建园、生产、销售、储存等多环节给予支持。积极推广“一

斤果二斤肥”生产标准和豆菜轮茬、沼液施肥等果业管理技术,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县财政列支300余万元,大力支持果品营销和龙头企业发展,全县龙头企业达到12家,在上海、重庆等大中城市增设苹果直销窗口和专卖店12个,加大营销推介力度。新增冷库7座,总容量为4300吨;气调库2个,总容量为3200吨。库容量增加0.75万吨。2014年,宜川县苹果量价齐增,较好的拉动宜川经济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7、现存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县域经济总体水平不强。我省63%的人口在县域,而县域GDP只占到全省53.5%,县域固定资产投资占到44.8%,县域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占30.6%,地方财政收入仅为全省22.9%,与经济总量不匹配。

二是县域综合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在全国百强榜单中,我省只占据3席:神木县、府谷县、吴起县,2013年我省县均人口、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全国县域平均水平的61.4%,71.3%和52.3%。2013年,全国百强县平均经济总量达到682.2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9.26亿元,我省只有神木一县超过。

三是各区域、县域经济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全省三大区域综合实力、资源禀赋差异悬殊,2014年度十强县分布显示,陕北关中各5县入围,陕南依旧缺位,经济明显落后陕北关中地区。县域之间,经济基础好、资源丰富的县较为富余,财政资金雄厚,经济基础较差,资源匮乏的县,财力紧张,两极分化严重。2014年经济总量最高、最低值相差14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差近两倍。

四是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发展不协调。一产不强、二产不优、三产不足是县域发展普遍问题。一产比重偏高,现代农业还没形成规模,占比小,支撑不足,我省还接近四成的县一产超过20%。县域工业发展缓慢、总量过小,重工业比例过大,传统产业发展广而不精,产业层次不高;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对经济发展贡献不足;高耗能行业仍然是工业的主要推力,十强县中7成能源县也说明我们的县域经济对资源开发还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反映了我们的县域经济结构、经济质量还有待优化和改善。现代服务业明显滞后,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信息传输、科研开发、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占比小,对二、三产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支撑不足。

五是收入偏低差距过大。201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7932元,与全国水平10489元相差2557元,比上年又多了164元,2014年我省城乡收入比3.07,比全国平均水平2.75高出0.32。2014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全国排名第26位,我省GDP在全国排位16位,人均GDP14位,农民收入水平明显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与全省经济发展不协调。

二、县域经济考评结果分析

县域发展实力评价标准是富强、绿色、幸福,富强体现的是经济规模,绿色体现的是增长质量,幸福体现的是老百姓富裕度和满意度等。2013年新出台的县域经济考核办法,更加注重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增加了用于科教和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现代农业园区占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等发展指标,个个都是硬杠杠,体现了科学发展观。

{2014年陕西省农业增加值}.

1、“十强县”“五强区”实力强、质量高

2014年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考评“十强县”为,府谷县、神木县、靖边县、高陵县、吴起县、韩城市、彬县、志丹县、凤县、兴平市。“五强区”为雁塔区、未央区、莲湖区、碑林区、秦都区。

从总体上看,“十强县”“五强区”综合实力更强,国富与民富兼顾,既各具特色,又均衡发展,体现在:

一是经济规模大,支撑强。在连续十年的考评中,“十强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占整个县域经济的比重越来越高。2014年只有全省县域的13%人口的“十强县”,实现

GDP3265.68亿元,占全省县域的34.5%。县均GDP达到326.57亿元,比上年增加14.22亿元;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08.14亿元,占全省县域48.2%;实现工业增加值2430.83亿元,占全省县域45.4%,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85户;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22亿元,占全省县域16.6%;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2203.38亿元,占26.8%。2014年“五强区”实现GDP3310.61亿元,占全省城区的40.5%,平均GDP662.12亿元,增加68.61亿元。西安雁塔区,积极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稳增长各项措施,经济增速、效益持续提高,2014年全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7.06亿元,增长13.6%,经济贡献突出。碑林区调节构促转型,经济提升快,2014三产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9.9%,增速达10.7%,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2014年全区人均GDP94956元,人均财政总收入13758元,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二是结构调整快,工业化程度高。2014年十强县非农比重达95.8%,三产比重为4.2:76.6:19.2,与上年水平4.2:78.3:17.5比较,二产下降1.7个百分点,三产提高1.7个百分点,工业占GDP比重达74.4%,下降1.9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占比56.1%,下降2.1个百分点;非公占比39.2%,提高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达到59.1%,结构进一步优化。“十强县”在经济转型中各展其长,榆林靖边县以新能源开发为切入点,促转型谋发展,新能源产业并网发电和在建规模达108万千瓦,率先在全省建成百万千瓦新能源发电示范县,被国家能源局确定为“全国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基地”、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荣登全国新能源百强县第6位。凤县积极落实工业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加速工业经济转型,大力扶持传统工业向循环经济型和能源效益型转变,推进新兴工业产业化项目建设,2014年加速新培育中小微企业60户,全年工业实现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8.3%。

篇三:《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西省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进一步安排落实“十二五”期间农村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发展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省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单产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达到246公斤,比2005年增长9.3%,粮食产量保持在1100万吨以上,连续五年获得丰收。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全面发展,苹果面积、产量、质量稳居全国首位,猕猴桃面积、产量位居世界第一,设施蔬菜发展成为西北面积最大的省份。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建成了引红济石、渭南涧峪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启动实施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重点项目;解决农村12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户用沼气达到131万口,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长江防护林、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

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全省造林绿化2461万亩,森林面积增加到1.2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1.42%,“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多公里。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达到4105元,年均增长14.9%;城乡收入差距大幅度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4.03:1降到3.82:1。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为重心,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落实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为支撑,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加快推进以水源、防洪、灌溉三大水利体系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生态陕西建设、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十二五”农村经济发展坚持以下原则: 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城乡一体化。

夯实农业基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打牢农业发展基础,提高粮食自给水平,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发展现代农业。大力培养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农民持续增收。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建设生态家园。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2014年陕西省农业增加值}.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2014年陕西省农业增加值 2014年物流业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