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上课啦作文 关于上课的作文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上课如作文,好课如好文》

上课如作文,好课如好文

四川成都棠中外语学校 周永孝(610225)

一节课,如一篇文,好课如好文。设计教学,如构思文章;实施教学,如写作文章:两者既有科学的技术规范,也有个性的艺术发挥。

课堂目标问题。好文章主旨集中,而思路清晰;好课堂目标清一,而效果清纯。课堂低效益常常起因于课堂目标多了,而不是少了;课堂目标大了,而不是小了;课堂目标空了,而不是实了。低效课堂常常是水过地皮湿,日出地面干;泛泛而为,重点未突出,难点未突破,让人感觉隔靴搔痒,甚而不痛不痒。其实,“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立足一课一得,才可能实现课堂的真得、课堂的新得和课堂的深得。如欧阳代娜老师教读初中课文《岳阳楼记》第1课时,其教学内容就是课文的第一二部分(第1—4自然段),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口译这两部分,并重点解决其中的“则”“然而”“乃”等词语,并兼以朗读训练,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的能力。其课堂目标具体实在,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课堂反馈切实有效。[1]

教法变化问题。一节课中的内容,如几个段落的解析,几道习题的评讲,几点知识的学习,几个问题的解决,一般都不能平均用力,也不应通用一法。相同知识要不同处理,主次内容要详略处理,难易问题要重轻处理。这样才能既有示范,也有练习;既有举一,也有返三;既有得法,也有增效。就像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切忌详略不分,切忌平铺直叙。比如语文新课教学,老师都常常有导入,然而目标常单一——多为创设情境;内容常单一——多为单则材料;形式常单一——多为教师动情地述读诵,而黄玉峰老师执教《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其导入部分,设计大胆,教法丰富,着力充分。{上课啦作文}.{上课啦作文}.

我把他导入部分的教学方法整理如下(加黑字提示教师的教学方法):

1、导入一:出示托尔斯泰和茨威格的照片和倾向性的介绍文字。

2、导入二:联系《光在黑暗中发亮》介绍托尔斯泰的晚年;边评述边朗读茨威格“逃向苍天”片段。

3、导入三:描述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推测茨威格临近托尔斯泰墓的心理状态。{上课啦作文}.

4:出示篇名“世间最美的坟墓”。[2]

从横向比较而言,黄老师本课的导入,无论是目标、内容、比重还是方式都和多数老师、一般课文的导入大大不同;从纵向来看,同样是导入,这里针对丰富多样的内容,灵活采用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以达成其丰富深厚的教学目的。由此可见,教学目标决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目标的多维、内容的丰富决定了教学方法必须富于相应的变化。

教学生成问题。课堂首先要循理,有时也要率性;它需要科学的必然,也需要艺术的发挥。整堂课都是四平八稳,毫无意外和插曲,这样的课往往是平凡的课,甚而是平庸的课;课堂上的旁逸斜出,往往使之跌宕生姿,让课出彩,让人惊喜,因为它表现了教育的机智,凸显了学情的真实。课堂满足常理要求,遵循常态原则,遵守常行规范,看似四平八稳,最多只能获得“正确”或“合格”的等级,如高考作文评改中的“基础等级分”,而兼有或间有意外与惊喜,才可能获取“突出”或“优秀”,如高考作文批改中的“发展等级分”。

例如吴根华老师执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当“要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时”,一个学生意外提出,那块用来顶住庙门的大石头,为什么林冲一个人“掇”得动而陆虞候等三人却“推”不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临时调整教学,让学生充分讨论,最后形成的主要观点是⑴林冲的力气比陆虞候之流大;⑵陆

虞候等人当时只想看一场自演的“好戏”,并不急于推门进庙避风;⑶“掇”和“推”受力的支点不一样。[3]这里的问题和学生们的讨论都很有意思,老师的灵机处理让本节课增彩不少。当然,如果教师再借机追问:“如果林冲也‘掇’不动那块石头,故事会怎么样?”“如果陆虞候等人‘推’动了那块大石头,故事又会怎么样?”那样,这一插曲会生成更有价值的课堂精彩。

另一方面,没有预设,就无所谓生成;而预设越充分,生成才可能越精彩,它可能是因为情境具有刺激性、任务具有挑战性或问题具有启发性,这才能使课堂避免波澜不惊,反而使课堂“等闲平地起波澜”,摇曳生姿。

可以说,教师课堂教学不敢“放”,主要是因为没有信心“收”;没有信心“收”,常常是因为课前没有充分“备”。如郑逸农老师执教的高中课文《再别康桥》其教学基本步骤是:学生自读;在此基础上说说各自的原初体验;再读,据此确定自己的学习主题;根据各自的学习主题,开展研读欣赏;欣赏之后交流体会;再将研读中的各种疑问提出来讨论;教师根据研读情况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研读体会(并不是答案,更不是标准答案);最后,每人代老师做一个结束语。[4]

这是郑老师“非指示性”语文教学的典型课例,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他及其同事提出的“四自”的主张,即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和“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由此可见,教师对课堂生成的期待,体现其教育思想的先进和专业心态的自信;教师对课堂生成的珍惜,体现其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和求新求变的专业精神;教师对课堂生成的巧妙处理,正体现其教学技巧和教育机智。

上课如作文,好课如好文。笔者常用这样的理解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和反思教学,收获颇丰——至今已有10多个课例、50多篇论文公开发表。尤其是

上课之前备课和观课之后评课,以及对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指导时,以文比课常能得心应手,献课教师也多能心领神会。当然,“任何比喻都是跛脚的”,文和课,主要是在上述三点上有相似相通之处,切不可全面照搬,以致胶柱鼓瑟。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8.{上课啦作文}.

[2]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

[3]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6.

[4] 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86-193.

作者简介

周永孝(1969年—)男,汉族,祖籍重庆,现为四川成都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师,研培处主任,高级教师,重庆工商大学毕业,西南大学研修班结业,华东师大名师班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已在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六十来篇,其中核心期刊上二十多篇。编著出版专业书籍三本,教研兼涉教学、教育和管理。{上课啦作文}.

联系方式

作者:周永孝

地址:四川成都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

邮编:610225

Email:qzzyx@163.com

电话:13880129325

篇二:《开学了!上课啦!作文》

{上课啦作文}.

“终于开学了!上课啦!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了。”同学们大声欢呼着。

虽然甜蜜的暑假过去了,可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学期。我早早地来到了学校门前,想早一些看到往日的好朋友、好同学。

我刚走进校门看到的是姜海川,平时在学校中,当我闷闷不乐时,姜海川总会来到我的面前,做着他那幽默风趣地动作让我开心,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上课啦作文}.

我们俩不一会就走到了一块,聊起了自己暑假一些有趣的事。走着走着就跨进了教室。立刻发现同学们三、五个坐在一起讨论在什么。一定是有什么开心的事正和大家分享吧!

{上课啦作文}.

我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毛杭彬就走过来了,我一眼就发现他的鼻子上破了,于是问道:“毛杭彬你的鼻子怎么了?”他却一本正经的说:“鼻子被我挖掉了!”我被他的话逗的哈哈大笑,我把他的话传给别的同学听,大家也被逗笑了。

终于,班主任周老师来了。他那炯炯有神的双眼总能发现我们作业中的错误;他那严格的态

度让我们全都认同。周老师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成绩,还让我们学习到要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我决定在这个学期要好好学习,不开小差。争取语文考九十分以上,数学考九十三分以上,英语九十分以上的好成绩。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上课啦作文 关于上课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