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2013年福建卷优秀作文》
2013年福建卷优秀作文
【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的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会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①必须符合文体要求;②角度自选;③立意自定;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解析】
一、难得一见的“好材料”
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材料”为顾城的诗 《忧天》,算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材料”。仍是“供料作文”题型,“供料作文”逃不掉的是“材料”的片面、简陋,以至虚假、杜撰;逃不掉的是命题者“命意”(显性或隐性),考生“被立意”。但由于这道题所“供”之“料”是诗歌,内涵较丰富,属于“半隐性命意”,诗中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
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就“命意”而言,“隐性”的优于“显性”的。考生要理解该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其次,该诗之意是“二元对立”的,较去年“人生的赛跑”只讲要跑得快的片面性要好。该诗的规定性较丰富,可以发掘的空间较大。这些都是该题值得肯定之处。
二、命题知性与理性兼具
总体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错,材料充满诗性,同时蕴含理性思考,展示了多元的矛盾关系。而矛盾是议论分析的基础。知性与理性兼具,避免了考生在写作时空洞抒情。 对考生来说,能否透彻、到位地理解材料的深层意义,决定了其作文水平的高下。一般考生可能会关注到流星与树根、天空与地层、理想和现实的这几组矛盾冲突。层次高一些的考生会关注到流星如果没有地球引力,在空中就会无依无附,没有束缚(“自由”)的代价是
没有归属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如果只看到流星,没看到状态、原因等对比,或与材料有所偏离,写不出高分作文。只有贴近材料,全面还原和揭示材料的多对矛盾,分析、思考得更为深入,分数才会更高。
三、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考生临场容易发挥。
此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析主旨。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考生据此可以顺向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 “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优秀作文】
守望心灵的月亮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题记
总觉得,最美的树,要在厚土里扎根,在风雨中坚挺,在喧嚣中独立,写葱郁的文章,做笔直的栋梁。
人也一样。大写的人,要守住做人的根本。厚德载物,笃实淳朴,心宽有容。觉人之诈,不形于色;受人之侮,不动声色。面对各种权谋与诈术,依然能够保有最初的纯净、善良与正直,不为黑暗所侵,不为流俗所动,始终坚守着自己最朴素的心。
当今社会,诱惑太多,汲汲于富贵的计较与谋算时常上演,且往往会在短时间内使人获利。因此,慷慨大度的退让与善良的成全似乎便受到了功利主义者们的颇多质疑,而这些做人最不可或缺的品质,也正在惨遭这一群体的摒弃。
可是,人之为人,如果失去了这些根本,世界又会成为什么样子?若没有了这些,便不会有十二岁的小女孩何 在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还不忘帮助他人的善举,便不会开启一个有爱的未来;若没有了这些,也不会有高淑珍以泥土一样质朴的心十几年如一日为一群残疾孩子遮风挡雨,撒下辛苦的种子让爱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不会有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孩子们上的最震撼人心的一课人性之中,一旦失去这些根本,整个世界便会失去太多真、善、美,天地便不会有爱,人间亦不再有情,灰灰漠漠的生命里便不会有暖色,苍苍凉凉的故事里亦不会有温情。大千世界,便纵有再多的物质上的繁华,可人与人之间,却唯有冷硬如寒冰的壁垒横亘。
所以,坚守自己做人的根本吧!让心灵生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厚德载物,善良宽容。这是一种修行,人性的自我坚守与磨砺会教会我们不必勉强与扭捏,用一种淡然的心态来面对人生里的沉浮,用一种独立的姿态来对待外界的各种诱惑。如此,我们面对俗世纷争,便会拥有处之不惊、淡然以对的从容;便会有直面心灵、毫不动摇的坚定和无怒无怨、勤恳努力获取成果的踏实。
《菜根谭》中有句话,一直很喜欢:“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是的,或许汲汲以求各种势利繁华、不断动用各种阴谋诡计的人会有短暂的名利上的荣华,可这些转瞬即逝,恰
如流星。我只愿做一棵树,扎根厚土,在清风夜拂中看守好自己心灵的月亮,在明媚灿烂的白天里沐浴阳光,洒落阴凉。
【点评】
考生紧扣材料,由树及人,进而写到人生,写到心灵,举例论证,事例丰富,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有如下几个突出亮点:
(1)铿锵有力,长于说理。作为议论文,本文的说理可谓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从古训到现实事例,从人生感悟到心灵守望,环环紧扣。
(2)事例详实,引用得当。在举例论证上,选用了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例,具有典型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事例后面议论恰当,不会使人感觉烦冗。《菜根谭》的名言用在结尾,切题的同时又使文章显得古雅厚重。{不计较代价的作文}.
守望千年的美丽
又是一年端午,又是粽子飘香时。算来端午节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想我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遗留太多的美丽下来了。单就文学一脉而言,从《诗经》到《楚辞》,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便足以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华宏阔的文化精神和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更别说还有曲艺的优美,国画的空灵,茶文化的高雅,各种器具各种建筑的精致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根,那种传承千百年的美丽常让我们觉得它们美令人无所适从,目不暇接。
可惜,这种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美丽似乎正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敢于破格、日新、造世界、思将来,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的中国青少年正在为追寻思想上的“自由”而努力远离传统带来的“束缚”,我们的成年人也在努力为他们搭建这样的平台。于是,我们青少年的英文、韩语流畅无比却看不懂一段文言文;我们会写漂亮的英文花体字,却不会拿中国的毛笔;我们喝着咖啡、可乐,却忘记了曾是世界级奢侈品的中国茶;我们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却忽视了营养丰富、色香味俱佳的中餐;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却被韩国人拿着我们的端午节去申遗;我们看着美国大片、韩国电视剧、日本动漫,却忘记了曾经让世界惊诧的中国水墨动画;我们狂热地学习外国文化礼仪,盼着孩子出国留洋,可外国人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要学习中国文化
正因为如此,传统文化的缺失日益严重。可这种缺失,并没有给我们带走发展中的束缚和带来真正的思想解放的自由。恰恰相反,这种无所依附的“自由”让我们感到的是无所归依的彷徨。放眼看去,小学生对传统美德的了解仅限于“勤俭节约”,成年人不知道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题内容,不了解中国典型性人格的核心——怎样做谦和好礼、勇毅力行、孝悌仁爱的中国人,这些问题,正在因为我们文化根基的缺失而让我们茫然无措。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的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们知道如何做人做事。所以,让我们扎根民族文化的厚土,守望那千年的美丽,拒绝无所依附的“自由”,给自己一个宁静踏实的精神家园。
【点评】
本文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流星的“自由”和树的扎根。只有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精神上
才能有所依附,才会建立起宁静踏实的精神家园。角度准确,材料丰富,极具说服力。
(1)深思熟虑,找准角度。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题目中所给的素材是具有自己的独特感悟的。所以在衡量比较之后,作者选取了文化之根这个角度进行生发。
(2)举例翔实,善于提升。文章从眼前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写起,进而列举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流失、在传承上面临危机的例子,从这些例子上升到精神层面,写到现代人的精神迷茫,使文章上升了一个层次。
(3)开阖有度,一气呵成。从文章材料的组织来看,从文学写到文化,从文化写到人的精神家园,大量列举触目惊心的事实的同时又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全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空谈会误事 实干见成效
与其做一颗无依无附飘行在天宇的流星,不如做一段树根,深深扎进地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拥有树根“深深扎进地层”的精神,道理不言而喻:空谈 会误事,实干见成效。
人生的确如此,梦想并不会因为你的空谈而现实,只有拥有实干的精神,用自己的打拼,自己的奋斗,才能得到丰硕的果实。 莫言的成功,不仅得意于魔幻现实主义的巧妙运用,还离不开他的实干精神。君不见,他扎根高密乡村几十年,致力于打造乡土题材作品;君不见,他将自己的切身 体会融入字里行间;君不见,他写下的是源于生活有高于生活的传世佳作。 如果莫言的作品脱离了现实,毫无根据地高谈阔论,它们还有拥有这么大的魅力吗?俗话说:“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可以说,实干精神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莫言 的成功。 邓小平层说过,没有实干,就谈不上实现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袁隆平的事迹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忘不了,他叮嘱学生“仅仅埋在实验室里是种不出庄稼”的教 导;忘不了,他烈日下黝黑的皮肤分泌出的豆大汗珠;忘不了,他躬耕陇亩,刚握过奖金的手上又沾上了泥土。 如果袁隆平一味做着在稻穗下乘凉的美梦却在实验室里吹空调,他还会演绎一个又一个田间的神话,从而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吃饭问题吗?冰心如是说:“成功的 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得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可以说,正是因为袁隆平心怀梦想的同时脚踏实地,讲求实干,他 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成功。 如果只是高谈阔论不脚踏实地地,终将误国、误事。翻开史册,漂落在扉页的因空谈招来的恶果而哭泣的面孔不胜枚举。赵括纸上谈兵,因战败而悔恨的眼神仍历历 在目;马谡盲目指挥痛失街亭,因败北而沮丧的泪水还未蒸干;历代国君耽于声色,摔下龙椅的闷响还在耳畔萦绕。 我们应牢记历代前贤“空谈会误事,实干见成效”的忠告;畅游红学海洋,我们不妨学周汝昌“为芹辛苦见平生”的执着;观世界政坛,我们何不学奥朗德“改变就 是现在”的热情? 我们的确要仰望星空,更需要脚踏实地。我们青少年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应该谨遵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导,脚踏实地,不尚空 谈,共同描绘祖国的美好明天。 空谈会误事,实干见成效,只有实干,我们才能入树根般深深地扎进地层,在华夏大地上烙下我们的足迹。{不计较代价的作文}.
做流星还是做树根{不计较代价的作文}.
在人生道路的前行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追求,有人愿做闪亮夜空的“流星”— —瞬间的壮观辉煌,有人愿做扎进地层的“树根”——平凡自在的生活,也有人愿做??其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思想,当然就有不同的追求,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同的追求,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乔布斯,在事业上与他的伙伴就体现了不同的追求。乔布斯为苹果公司而奋斗,可以说他的追求都体现在“苹果”上。而他的事业伙伴,却在苹果公司发展期间毅然决然卖掉了在苹果公司的股份,回归平静悠闲的生活。他追求的是自在快乐的生活。很明显,乔布斯和他的伙伴的追求并不相同:乔布斯得到了辉煌的成就。我们不能评判他们哪个更好,但他们得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不同的结果。 不同的追求,只要能彰显生命的意义,都值得称道。 沈浩,小岗村的书记。他不辞劳苦,始终站在人民的前列,带领他们摸索前行,最终心力交瘁,倒在了时时刻刻工作的岗位上。李灵,河南师范的一名毕业生。她为了让留守儿童有受教育的机会,用自己的钱办起希望小学。她顶烈日、冒酷暑当街收废报旧书,二十七岁的容颜因为过度操劳而不再靓丽。他们不同的追求,却同样彰显出生命的意义:沈浩的生命虽然短暂如一颗“流星”,却永远活在小岗村人民的心里、全国人民的心里;李灵虽平凡如扎根地层的“树根”,却成为孩子们眼中最美的校长。难道他们不值得我们称道吗? 追求虽不同,但心无旁骛、奋斗不止却相同。再美丽的蓝图,在懒汉的手里,也是一张废纸。而奇幻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在李安的手里就成了电影大作。这是为什么呢?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得到那么多影迷的喜爱,正是由于他惊人的毅力。他为了得到投资,将小说原稿整整修改了四百多稿,为了让投资人更加清楚明白,又制作了一段七分多钟的动漫帮助理解。这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后来为了将3D技术达到最好的效果,又花费了三年的时间将电影效果精确到每个水分之的质感,李安为了自己的追求,义无反顾地奋斗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所欠缺的吗? 司马迁何以能为《史记》倾尽了13年的光阴?李时珍哪能为《本草纲目》研究27年?马克思又怎能耗费40年心血写出《资本论》?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追求,心无旁骛,为了奋斗。
朋友,在人生前行的路上,不要在意是做“流星”,还是做“树根”,关键在于你能否为自己的追求奋斗不息并彰显出生命的意义。
耐得住寂寞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扎进地层”,“树根”在地层是黑暗,是寂寞的,但它正是在黑暗寂寞中吸收养料,让大树枝繁叶茂。由此联想,面对现今喧嚣浮华的社会,一个人只有心灵耐得住外界的纷扰,守住寂寞,人生才会更加美好。
深深扎进地层的“树根”,只有耐得住黑暗的寂寞,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人只有耐得住生活、事业和心灵的寂寞,才能在潜心修行中让心灵的到升华。我国的文学大家钱钟书先生生前潜心专注于编写《管锥编》,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期依旧恬静淡泊,耐住浮躁与寂寞于牛棚中读书写字。这就是一种对寂寞的坚守品质。钱钟书先生之所以能够学贯中西,游走于古今,正是因为他能耐得住文人研究学问、钻研难题的寂寞,摒弃对外界纷繁迷眼的物质追求和享受,所以他的人格魅力持久弥香。 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正是因为懂得耐住寂寞,专注事业,人生才更加美好。
苏轼面对荒凉寂寞的黄州依旧笑呤“也无风雨也无晴”,中国无动力帆船航海第一人崔墨心怀梦想,独自一人耐住旅程中的寂寞与艰辛完成壮举;李桂林、陆健芬夫妇在大山里为孩子们撒下希望的种子,在寂寞中坚守18年??他们的时代不同,事业不同,他们却中谙一个相同的人生真谛:人生的奋斗旅程是充满寂寞与艰辛的,唯有守住心灵的寂寞,始终默默无悔地执着于自己的梦想和事业,我们的人生之树才能由此绽放艳丽的花朵,从而在收获得季节结出累累的硕果。 与此相反,当代的某些所谓“文人大师”却无法按捺住坚守的寂寞,
篇二:《2013福建卷作文分析及例文》
福建卷
【真题回放】
阅读顾城的《忧天》一诗,根据要求作文。(70分)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分析点评】
一、难得一见的“好材料”
今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材料”为顾城的诗 《忧天》,算是多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材料”。仍是“供料作文”题型,“供料作文”逃不掉的是“材料”的片面、简陋,以至虚假、杜撰;逃不掉的是命题者“命意”(显性或隐性),考生“被立意”。但由于这道题所“供”之“料”是诗歌,内涵较丰富,属于“半隐性命意”,诗中阐明了作者“一半”的观点:“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拒绝这种‘自由"就是显性“命意”。
另一半“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是“隐性”的“命意”。就“命意”而言,“隐性”的优于“显性”的。考生要理解该诗的半隐性内涵,才可能较好地“选意”或“定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考察到了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发现力、概括力、选择力。 其次,该诗之意是“二元对立”的,较去年“人生的赛跑”只讲要跑得快的片面性要好。该诗的规定性较丰富,可以发掘的空间较大。这些都是该题值得肯定之处。
二、命题知性与理性兼具
总体来说,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错,材料充满诗性,同时蕴含理性思考,展示了多元的矛盾关系。而矛盾是议论分析的基础。知性与理性兼具,避免了考生在写作时空洞抒情。 对考生来说,能否透彻、到位地理解材料的深层意义,决定了其作文水平的高下。一般考生可能会关注到流星与树根、天空与地层、理想和现实的这几组矛盾冲突。层次高一些的考生会关注到流星如果没有地球引力,在空中就会无依无附,没有束缚(“自由”)的代价是
没有归属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如果只看到流星,没看到状态、原因等对比,或与材料有所偏离,写不出高分作文。只有贴近材料,全面还原和揭示材料的多对矛盾,分析、思考得更为深入,分数才会更高。
三、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延续近几年的“新材料作文”题型,保持了试题的稳定性,考生临场容易发挥。
此类材料的审题关键在于抓意象,析主旨。诗中的“流星”、“树根”实际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诗歌的重点是在后面几句,“我要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它体现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抓住它就可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命题者的意图。
考生据此可以顺向从“树根”的角度写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找到精神依托,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逆向从“流星”的角度写愿做一颗流星,哪怕无依无附,也要追求闪亮的瞬间,以短暂的生命划出美丽的风景;还可以从“无依无附”、“深深扎进”等关键词联想到现实中的种种 “无根”与“有根”的选择取舍,等等。
【佳作展示】
守望心灵的月亮
福建一考生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题记
总觉得,最美的树,要在厚土里扎根,在风雨中坚挺,在喧嚣中独立,写葱郁的文章,做笔直的栋梁。
人也一样。大写的人,要守住做人的根本。厚德载物,笃实淳朴,心宽有容。觉人之诈,不形于色;受人之侮,不动声色。面对各种权谋与诈术,依然能够保有最初的纯净、善良与正直,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