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人性的复杂 论人性的复杂和阴暗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把握复杂人性的技巧》

把握复杂人性的技巧

人性是十分的复杂,绝非短短的一段交流、几个表情、几个动作就能够迅速了解并做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实际的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需要掌握一些了解他人的有效技巧;然后,做出各种各样的判断与决策,比如:日常的工作沟通或者工作安排、面试与录用、与亲友相处、与他人进行商业合作等。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些有效的把握复杂人性的技巧,那么就能够妥善处理好识人、用人、做人等各种活动。

一、准确识别他心中的两种观念

每个人因为经历、背景的不同,自然就形成了不同的对事物的看法。而这种看法就是他现时的、且一定时期内固定的认知,它会有明确地告诉观察者:人们反对什么、认同什么。这种认知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别:工作观、生活观。

通常,我们需要借助言谈交流、现场观察来判定一个人心中的这两种世界观,透过他的世界观,我们可以预测这个人的大致工作与生活行为。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身边的朋友日常都在读什么样的书、跟什么样的人交往、业务时间都用来干什么、喜欢看什么样类别的电影,来推测他的工作观、生活观;也可以听听他对各种事物、现象的看法,来判定他的理解和认知。举例,一个业务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的人是不太可能用心尽力地去做好他本职工作的;一个喜欢结交狐朋狗友的人,是不太可能有更多的时间花在照顾家庭上的。

然而,因为人性的复杂,所以言不由衷的、说一套做又是一套的人也是存在的。所以,察言观色,耳目并用,是识别人们心中真实的想法的重要技巧。

一个人如果内心忧虑,那么他的外表就会显得疲劳;如果身心疲惫,那么他的神色就会显得灰暗;如果内心欢喜兴奋,那么瞳孔就会张开、炯炯有神。所以,当一个人用言语去描述自己内心的想法时,脸上却没有相应的神色出现,那么他的话就是违心之语;如果一个人说不清楚他想要表达的意思,但脸上却露出诚恳可信的神色,那么只是因为他不善于口头表达。

正所谓: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通过别人的言谈,了解他认同什么、反对什么;通过他的认同与反对,进一步推断他的心智是否成熟、正确。

同时,“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心中所想、判定其言谈是否真实,还要多观察,观察他的神色、观察的他的行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准确识别出他心中的工作观、生活观等。

二、全面观察他对别人的态度

一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会影响、甚至固化他的行为。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对待他人的态度,那么会造成我们日常人际交往寸步难行。

与人相处时,需要两种心态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一种是关心他人;一种是尊重他人。关心是爱心、尊重是敬心。这两种心,缺一不可,其中爱心比敬心更重要。

如果只有敬心,只是尊重他人,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很谦卑、恭敬。没有用爱去感化他人、关怀他人。时间长了,人们的关系就会相互疏远,显得毫无人情味。

如果只有爱心,只是毫无原则的关心,爱护,不懂尊重他人,那么就会出现偏袒、溺爱,这样的爱心是不能长久,最后也会因为没有端正的行为,而让人们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尊重他人,以礼待人,再辅以关怀、爱心,这种待人的态度,会让我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游刃有余,

为人处世方面也会一帆风顺。

爱和敬两者之中,“爱”属于情感,“敬”属于理性,若是“敬”的成分重,就只能招致那些理性至上的人物,这些人虽然很有能力,但欠缺了人情味,容易有流弊;“爱”的成分重,容易得众人之心,而且那些被感化的人很愿意为你做事,能得到最大的帮助。

掌握“爱敬”这门功课的办法是“诚”,人们都很精明,用来欺骗的“爱敬”最终不会成功,只有来真的,才能有效。

三、仔细观察他的情绪反映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对人的情绪控制能力要求非常的高,通常我们会受到六种本能的情绪反映控制。

这六种情绪本能反映是:“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代历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婟;以恶犯婟则妒”。

喜好,是因为满足了他的想要的东西;抱怨,是因为没有认识或者发挥他的长处;厌恶,是因为对方自我夸耀、自我表现;高兴,是因 为对方谦虚自损、甘居人下;生气,是因为别人冒犯了自己的短处;妒恨,是因为对方长处正好是自己的短处。

人性,就在于把得失看的太重,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就是这是人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坏事就是容易迷失自我,被得失奴役。

人性好胜,所以喜欢他人的谦卑,他人的谦卑意味着自己身价的抬高,所以用谦卑的态度去处世,别人就会很高兴,因此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人性都喜欢扬长避短。别人批评自己的短处,这就正好摸到了老虎***,就会愤怒。

人性都妒恨那些故意凌辱自己的人。

所有的这些,可以归结到一点上,那就是人,总想要处在他人之上,与其说是六种情绪反映控制了人,倒不如说是人类的欲望影响了人。

四、预测他的行为

我们要识人、用人、做人,除了观察他人、自己的观念、态度、情绪反映外,更重要,我们要预测并把握自己的行为。

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己。以佯爱敬为见异,以遇邀会为轻。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

所以高明的人在待人接物时,不会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冒犯,不计较就会显得谦虚退让,这样就不会受到伤害了。但是见识浅薄的人却不是这样,这种人既不能正确地审时度势,又要求别人听自己的;他们假装敬爱别人,以这种态度来使别人对自己另眼相看;要是别人不经常邀请他,他便会认为对方轻视自己;如果别人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就会怀恨在心。

更重要的一点,不是每个人都是高明的人。所以对于那些不明白我们的长处、而冒犯了我们短处的人,完全没有必要去计较。这种现象就如同,世间多的是千里马,而伯乐不常有一样非常的正常。我们自己不是圣人,就没有必要去苛求别人是圣人,这是严己的表现;这才是高明的人最终表现出的行为,容人所短、用人所长是宽人的表现;不苛求他人,只提升自己。一旦我们受到了浅薄的人冒犯、轻视、嫉恨,我们就更应该自嘲、自贬,以避免自己被人伤害,预防才是最好的保护。

从认知到观念,从观念到态度,从态度到反映,从反映到行为,这四个技巧是一环扣着一环,每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们在认识人性时不仅要了解每个环节,更重要的是把握整个过程的因果、逻辑关系,这样才能从系统上去理解、把握人性。

篇二:《人性其实挺复杂》

人性其实挺复杂

作者:徐国芳

对于人性的善恶,古今中外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尽管各个社会成员的分工不同,但人性趋同;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因此他主张通过后天教化来使人向善。

这两个观点看似相反,其实根本目的还是一样的,就是使人向善。我觉得,人性其实挺复杂的,并没有单方面的全是“善”或全是“恶”,人性其实或多或少会流露出“不经意间的丑陋”,就是说有时候人们会对恶人太善,对善人却太恶;对爱他的人冷漠,对害他的人热情。

三聚氰胺事件爆发之前,蒙牛是一个知名的国产乳业品牌,,其创始人牛根生也是一名知名企业家。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人看到了蒙牛和牛根生的真实面目,人们纷纷斥责牛根生在演戏,电视上“一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说教荒唐透顶。最恶劣的是,蒙牛并没有马上道歉,反而是推诿责任。

中国人是健忘的。三聚氰胺事件已经过去,蒙牛这些年却继续出现“毒牛奶”事件,亦曾公开对香港人宣称“香港的牛奶品质比内地安全”。是可忍孰不可忍!可是,仍然有许多人继续买蒙牛、喝蒙牛。国人对“恶”的包容度似乎太大了点。

与“善待”恶人相反的是,我们对“善”却更加怀疑和苛刻。还记得“彭宇案”吧,他好心扶起摔倒的老奶奶,送到医院,没想到反而被老奶奶指责是撞伤她的人,彭宇一片好心却遭到诬陷。在彭宇案之后,我们又经常看到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彭宇”们,以至于很多人都在心中立起一道屏障,不敢或者不愿轻易再去扶起马路上跌倒的老人。更有甚至,在救人时还要拍照留下证据,就是以防事后被讹。

对恶人太善,对善人太恶,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犯这样的错误?那是因为我们很多时候都很感情用事,缺乏理性的判断,有些事情并不如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在社会风气有些异化的现在,人性的复杂使很多“常识”都扭曲了,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当你看到弱者时,脑海中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帮助他,而是在想“他是不是装的”;当你想要伸出援手时,心里却有几个不同的声音在讨论着该不该伸出手;当你帮助了弱者之后,却还在时时刻刻担心着会不会给自己惹来麻烦因此,很多人宁愿放弃做一个好人的机会,而选择做一个默默路过的旁观者。

复杂的人性使我们很容易伤害和太不在意那些对我们最爱和最尊重的人,而却太在意那

些藐视和伤害自己的人。别人对你好你却总是视而不见,别人对你稍微欠缺就视如眼中沙;别人做得好你总是吝惜赞美,别人稍有差池就被无限放大。

其实,做人不能这么苛刻,应该要时时看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同事对你的关心,不要对别人的一点小错误就无休止指责,应该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要善于发现对方身上的优点,只要不是人品上的劣迹,一些小错误可以得到纠正。人生最蠢的事情,就是把别人看得太傻,把自己看得太聪明,那些把别人看得很蠢的人,其实自己才是最蠢的。有这么一个段子:

东坡问佛印:“你看我像什么?”

佛印答:“我看见一座佛。”

佛印反问东坡:“那兄台看我像什么?”

东坡哈哈笑道:“像一坨屎。”

佛印淡然不语

东坡甚得意,回家与苏小妹炫耀,说论禅论赢了,还踩了佛印一大脚。

小妹说:“大哥你输了,还那么得意?”

东坡愕然。{人性的复杂}.

小妹说:“佛曰相由心生。佛印心中有佛,所以所看之物皆佛;而哥哥心中有屎,所以所看之物皆屎。”

那些总是看到别人身上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缺少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这样的人,他们看到的世界应该是黯淡无光的,因为他们的心中、眼中也没有光彩,映衬不出他人亮丽的一面。

要找回自己心中的这道光,就要学会面对真实的自己,时刻反省自己,看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然后纠正它;还要看到自己性格中的优点,发扬它。一个人的性格有多面性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懂得直面这种多面性,要实事求是,不要抱着一颗虚荣之心,总是走形式主义,刻意去掩盖自己的内心,给自己戴上层层面具,到最后连自己都不认得自己了,又怎么能客观地去看待他人呢?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他的著作《重新认识你自己》中提到:“世上最难的事之一,就是单纯地去看一件事。我们的心智太过于复杂,早已失去了单纯的特质。我所指的单纯是那种毫无恐惧、直截了当地看一件事的单纯。我们要毫不扭曲地看待自己的真相,我们说谎时,就承认自己在说谎,既不掩饰,也不逃避。”

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要了解一样东西,就必须活在其中。因此,我们要面对真实的自己,{人性的复杂}.

就必须从自己的社会关系中去了解自己,人的性格和行为就是在社会关系中塑造和表现的。此外还应该有一颗谦卑的心,狂妄自大的人是永远看不到真实的自己的,用一颗谦卑的心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的局限,看到真实的自己,才能知道自己欠缺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成长,需要追求什么,这样的人生才能过得更有意义,才能更快乐。

——摘选自徐国芳的《谁偷走了你的快乐?》

篇三:《人性的复杂》

性 的 复 杂

人是何其复杂又自相矛盾的动物!

一方面,大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一方面又毫不留情的抛下糟糠之妻,另结新欢。理由是,没有感情,勉强凑合,没有共同语言。如果说,当初的结合是错误的,两人又怎能相濡以沫几十载?如果说没有共同语言,又怎能一个屋檐下,锅碗瓢盆碰撞了几十年?如果说没有感情,又怎能孕育了子女若干,尽享天伦之乐说不完?无非是昔人已老,青春不再,找几个接口推倒了下堂妻,因为已有了新的“红颜”。 人是何其复杂又自相矛盾的动物!

一面感叹,五柳先生、朱自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铮铮傲骨,大谈特谈,言语之中如此崇拜,台前高谈阔论,是何等的激昂慷慨!一面又极尽狗苟蝇营之能事,为名利“刻苦钻研”。无不为一己之私,结党营私,媚上欺下,甚至不惜夫妻反目,父子恩断,兄弟手足之情不见。

人是何其复杂又自相矛盾的动物!

一面人前,兄弟义气,哥们深情,恨不能,为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勾肩搭背,吆五喝六,酒酣之时,

恨不能断几根勒骨,为你两肋插刀,一面又做尽算计周围人之勾当。君不见,最终能让你翻跟头,栽倒再难有翻身机会的,都是昔日勾肩搭背之兄弟。 人是何其复杂又自相矛盾的动物!

一面羡慕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然自得,笑言知足常乐,一面又为不尽的欲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为那难以填满的沟壑,健康的身体,也被它所累,落得一身伤痕,满心的郁闷纠结,甚至还要付出一生的幸福快乐,代价何其大! 人是何其复杂又自相矛盾的动物!

人是聪明的,总能在危险的时候化险为夷。因此我们能成为这个大千世界的独裁者,没有哪一种动物,能与我们人类的伟大抗衡。人又是愚蠢的,没有什么能毁灭自己的的时候,我们可以自取灭亡。我们为了一己之私,扩大自己的领地,丰富自己的财产,大兴土木,不惜毁林填湖推山,以为天下,没有什么人类不可为,狂言“人定胜天”。殊不知,大自然的报复已经初露倪端。地震,海啸,台风,冰山融化,气候变暖,如当头棒喝,仍唤不醒愚昧的儿男。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家园,适时醒悟,刻不容缓!

人哪!

篇四:《人性本质的复杂》

宁夏师范学院毕业论文

题 目:一个复仇者的人性复苏历程

姓 名:

院 别:

专 业:

学 号:

联系方式:

指导老师:

人性本质的复杂

——《复活》中玛丝洛娃从良原因初探讨

内容摘要:借助于妓女从良的题材来呼唤人类道德的复苏是《复活》的重要主题之一。妓女从良表现的是一种善良品格,正好体现了作者设想温和的社会改良方案,蕴含了同情下层妇女的不幸境遇,并且关注它们的命运并为其指明生活方向,寄予了作者有贵族立场转向平民立场的决心和对俄国社会制度的不满。妓女从良的这个题材也是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娼妓制度的抨击和铲除的决心。

关键词:《复活》 ;玛丝洛娃 ; 从良。

关于妓女从良的题材,历来是中外文学界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妓女从良的题材即出现于中外的长篇巨著,也出现在短篇之中,在诸多巨作中,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之一《复活》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所谓妓女从良是指妓女脱离在春楼的卖笑生涯而嫁人,这在《复活》中主人公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现的重要主题之一。玛丝洛娃原来是一个女农奴和吉普赛人的私生女,3岁时母亲病逝,之后由聂赫留朵夫的两个姑母(地主)养大,形成了半养女、半侍女的双重身份。少女时代的玛丝洛娃天真善良,美丽纯洁,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幻想。16岁时与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相爱。三年之后,即将成为军人的聂赫留朵夫又去姑妈家,此时的聂赫留朵夫被彼得堡上流社会所腐蚀,早已不是三年前的那个热情、充满朝气的青年大学生,而变成了一个荒淫无度的利己主义者。聂赫留朵夫在临行之前占有了玛丝洛娃并无情的将其抛弃。从此,悲惨了命运便降临到了玛丝洛娃的头上。聂赫留朵夫走后不久,怀有身孕的玛丝洛娃就被主人赶出庄园,孤苦伶仃,尝试找了几个工作,但是都因男主人的凌辱相继辞退。在恶劣的环境逼迫下,她沦为了妓女,成了社会的牺牲品,一次,旅店伙计谋财害命,嫁祸了玛丝洛娃。在审判席上,作为陪审员的聂赫留朵夫认出了玛丝洛娃,突然良心发现,决定同玛丝洛娃结婚。玛丝洛娃深受感动,但她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嫁给了政治犯西蒙松,最终实现了从良了愿望。

就全书而言,作者从玛丝洛娃的身世写起,直到她实现从良的愿望为止。就其长达七年的青楼生活而言,作者用的笔墨并不是很多,而从接受审判到从良嫁人,相反的是这段时间并不是很长,但作者用了大量笔墨叙述描写。由此可见,作者描写的重点并不是玛丝洛娃的妓女生涯是其从良的经过。既然如此,那有是什么原因促使玛丝洛娃从良的呢?下面,我们从一下四点来分析玛丝洛娃从良的原因:

首先,玛丝洛娃的从良离不聂赫留朵夫的真心忏悔和热情呼唤。

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深刻的。年轻时彼此纯洁,真挚爱过;曾几何时,一个残酷的抛弃,另一个悲惨的毁灭。十年后的重逢,聂赫留朵夫出于赎罪的想法向玛丝洛娃求婚,这使得玛丝洛娃的精神受到极大的刺激。从良的希望几乎化为泡影。

第一次探狱时,玛丝洛娃不骂、不拼命,也不激动,并且还向他讨了钱。只是由于他的探狱而回想起了往事,回想起了以前那个让她倾心了青年聂赫留朵

夫。这种回想使她感到痛苦,这就是说她的善良本性并没有彻底的泯灭,既然能感觉到痛苦就表明有从良的可能。

第二次探狱时,聂赫留朵夫提出要和玛丝洛娃结婚时,玛丝洛娃愤恨的皱起眉头,并生气的说到:“我是个苦役犯,是个“““您是老爷,是公爵,您不用来跟我惹麻烦,免得辱没你的身份,还是找你那些公爵小姐去吧,我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1〉。了这种外在的愤恨表现,就足以说明玛丝洛娃没有死一般的麻木,并在从良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小步。

经过聂赫留朵夫的多次探狱,了解案情的经过,并且为她的冤案积极奔走。最终玛丝洛娃被他的忏悔所感动,不仅彻底的原谅了他,爱上了他。并且为他戒了酒,不但不再卖弄风情。还接受了聂赫留朵夫的建议,到医院做杂工。所有这些举动都表明玛丝洛娃已经在从良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而坚实的步伐。同时也表明了玛丝洛娃对自己的从良有一定的自信,更是进一步说明了广大处于社会地层的妇女对于从良有着坚强的心里过程。

其次,玛丝洛娃的从良从某种程度上说出了是因为认识政治犯西蒙松并受其影响。

玛丝洛娃之所以会选择和政治犯西蒙松结合并不是聂赫留朵夫,那是因为,一方面,聂赫留朵夫要和他结婚,是处于自己曾伤害过她,(所以)心里内疚,因此才以提出结婚来赎自己的罪过,而并非是从内心真正的爱玛丝洛娃。所以说,假如她和聂赫留朵夫结婚后,聂赫留朵夫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曾经对她的伤害而事事顺从她。另一方面,在玛丝洛娃的心里,自己和聂赫留朵夫虽然曾经相爱过,但毕竟就不属于同一个阶层的人。他是公爵,处处受人尊重。而自己呢不仅是个贫困的女人,甚至是位流落风尘的妓女。他们门不当户不对,并受当时封建伦理观念和贞节观念的制约,社会绝对不会允许一个风尘女子堂而皇之的扮演一个正经人妻子的角色,尤其是上流社会贵夫人的角色,这使得妓女从良之路便困难重重。这就说明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结婚不会有幸福可言,而玛丝洛娃有可能还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因自己连累了聂赫留朵夫而感到不安,就会有一种负罪感。所以永远生活在阴影之中,感到自己受到了聂赫留朵夫的控制,成为了聂赫留朵夫的附庸。因此,这样不但不能算是从良,有可能遭遇安娜的下场。

但是和西蒙松结合则就不一样了,因为他们不仅门当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人性的复杂 论人性的复杂和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