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小说阅读第二课时教师版》
小说阅读复习训练
【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
2、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和表达技巧
学习过程:
一、1、【课前准备】:(1)、了解考纲:见《核按钮》P110页
(2)、熟悉《核按钮》
2、课前练习:完成《核按钮》P122页第一题
3、鉴赏小说的方法:
A、表达技巧:
B、获得信息的途径:
C、答题的步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意 外 (乔 紫)
汪建国驾驶的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他瞅了身旁正呼呼大睡的父亲一眼,又把头探出车窗外看了看渐渐发黑的天空,便小心翼翼地试着发动了几次,但汽车只是空响就是不肯挪窝。汪建国没办法,只好寄希望于父亲,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
“爸,醒醒,车坏了,你醒醒""”
如果你也有一腔墨水想抒发,幻音教育网里有个博客征文比赛,介绍给你们,另外还有卡通形象设计大赛,英语之星等比赛,奖金达1000多,那里将是你们发挥的殿堂哦,百度一下就行了,里面语文,数学,英语资源很丰富,有很多试题,有不懂的还可以在线解答,最主要的是里面知识很生动,讲解都很详细,还可以边玩小游戏边学习,介绍给大家!记得保密哦!
汪建国的父亲醒来的时候,听完汪建国结结巴巴的叙述,什么也没说。他伸手试着发动汽车,但车依然没动。汪建国感觉父亲用一种极其复杂的目光瞪了自己一眼,便拿着一张破席子和工具箱下了车。汪建国看见父亲把席子铺在车头下的地上,便钻了进去。之后,他便听见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从车底传出。
这时的汪建国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便将脑袋探出车窗外,观察起附近的景色来。他发觉这里似乎是个不太好的地方。一条只能并排行驶两辆汽车的柏油路直通向远方。路两旁是高而瘦的泡桐树。再往前看去,便是生长着农作物的田地,借着黄昏里太阳发出的最后一点光亮,他看见远方有几块红色的屋顶从黑压压的树丛中露出来。
车底下,金属与金属相碰的声音仍在继续""
汪建国就是在这时看见那个白衣少女的。最先,他从反视镜里看见远远的有一个白点点在迅速地滑过来。当那白点点变大时,他便看清了那是一个骑着白色自行车的少女,汪建国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个美丽的少女。但他知道这种可能性等于零。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并且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来。
白衣少女从汪建国的汽车旁经过时,扭头看了坐在驾驶室里的汪建国一眼,那表情好像是奇怪这辆车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停在这种地方。她走过之后,遗留在空气中的香水的气味使汪建国用力地翕了几下鼻子。 看着白衣少女渐渐远去的背影,汪建国不禁有些怅然。他的目光被白衣少女的背影牵引着,越牵越长。接下来发生的一切令汪建国猝不及防。他看见当那少女距自己的车约两百米远的时候,从路旁的地里窜出一个人,他看见那人将少女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汪建国很快就明白了那人想干什么。他叫了声不好,手便下意识地向汽车电门的钥匙伸去,引擎轰响起来,车底下传出一声极其可怕的惨叫""
“坏了。”这一句话是从汪建国的心底发出来的。
(选自《语文新四书》)
1.小说以“意外”为题,结合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小说中的“意外”事件。
答:汽车在行驶到距目的地还有十三公里的地方突然熄火了;白衣少女出现后被一个人掀下车来,往田地里拖;只顾去救少女,却忘了“爸”还在车底下,就把车发动了。
2.小说第一段写到“他在用手去推父亲的时候,感觉自己的手在颤颤地抖”,为什么会“颤颤地抖”? 答: 第一次跟父亲跑长途就出了“意外”,怕父亲指责。
3.文中两次写到听见车底下传出刺耳的金属撞击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答: 写出了汪建国内心的烦躁,也为后面专注少女而忘了车下的父亲而出意外作铺垫。
4.小说结尾“坏了”,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 ①这一声“坏了”,是对车轮之下的父亲说的——为什么我没有意识到?②是对发动的汽车说的——为什么意外发动啊。③是对刚才那个女孩说的——救不了她了。④是对自己说的——我坏事了,人没有救,又害了一个人。
三、学以致用,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雪夜 (日)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惟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选自《外国小小说选》)
5.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
答: 选择了一个雪花飘飞的冬夜,突出了环境的静谧和温馨,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6.两位老人惟一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就死了,为什么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答: 因为儿子是他们的希望,是他们的精神支柱,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促使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它蕴含着老夫妇对儿子真切的感情和深深的爱。
7.文章对歹徒着墨不多,然而他的“匕首”却前后出现了三次,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歹徒执意要上楼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①为了刻画陌生人凶残而丑恶的嘴脸。②他以为楼上有更贵重的东西。
8.“老伴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她眼中的陌生人是怎样的形象?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运用学过的描写方法,将陌生人的形象刻画出来。
答:要求:描写生动形象,刻画真切自然,与文章的情节相吻合。
四、课后练习:完成《核按钮》P122页第二题
反思:
篇二:《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14年)》
第五章 学生与教师
一、单项选择题
1、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老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被
毛泽东称为“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教育家是
( B )。
A.陶行知 B.徐特立 C.蔡元培 D.鲁迅
2、当代教师的质量集中体现在教师的( C )方面。
A.政治素养 B.教育素养 C.专业素养 D.道
德素养
3、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 D )力量。
A.权力 B.权威 C.威严 D.人格
4、“教有法,而无定法”说明了教师的教育活动具有
( A )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个体性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
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这是在哪一年?( A )
A.1966年 B.1976年 C.1956年 D.1965年
6、教师对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进行不断的自我认识和反思
的能力属于( D )。
A.教学设计能力 B.教学组织能力 C.教学决策能
力 D.教学监控能力
7、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
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B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背师性 D.示范性
8、教师或学校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
得对学生关禁闭,因为学生有( B )。
A.身心健康权 B.人身自由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
权
9、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C )。
A.人身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人
身自由权
10、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漫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
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C )决定的。
A.人身自由权 B.隐私权 C.人格尊严
权 D.荣誉权
1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其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C )。
A.独立性 B.调控性 C.创造性 D.自我意识性
12、“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并且只有通过经常的学习才能
完善自己”。这句话出自( B )。
A.《教学与发展》 B.《学会生存》 C.《教育过程》 D.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13、教师必须做到“严以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
劳动具有( B )。
A.创造性 B.示范性 C.连续性 D.主体性
14、“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反映了( B )。
A.师生关系的不平等性 B.教师的责任之大
C.师生关系的平等性 D.教师的权力之大
15、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是由( B )的特点决定的。
A.劳动内容 B.劳动对象 C.劳动手段 D.劳
动方式
16、教师的职责是( A )。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思想品德教育 D.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
17、以下哪个不是教师劳动的特点?( D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不稳定性
18、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工作中起
( B )。
A.决定作用 B.主导作用
C.辅助作用 D.核心作用
19、师生关系中的( B )是一种基本关系,其他师生
关系皆服务于这一关系。
A.社会关系 B.教育关系 C.心理关系 D.道德
2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是( B )。
A.儿童中心论的代表 B.教师中心论的代表
C.劳动教育中心论的代表 D.活动中心论的代表
21、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C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
代表人物。
A.布鲁纳 B.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22、“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
成年学生”这是下列哪一部法中规定的?( C )
A.《义务教育法》 B.《宪法》 C.《未成年人保
护法》 D.《教育法》
23、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 A )。
A.人身权 B.受教育权 C.人格尊严权 D.隐私权
2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
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C )。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
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
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2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教师劳动的那个特点?
( C )
A.复杂性 B.示范性 C.长期性 D.稳定性
26.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中,“儿童中心论 ”的代表人物是
( C )
A.赫尔巴特 B.裴斯泰洛齐 C.杜威 D.夸美纽
斯
27.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
习的( A )
A.促进者 B.研究者 C.建设者
D.开发者
28.教师的机智属于教师劳动的哪个特点?( B )
A. 长期性 B. 创造性 C. 复杂性
D. 示范性
29.学生林某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怀疑是他的同桌拿了,
于是,班主任就把林某的同桌叫到办公室对林某进行搜身,
班主任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 B )
A.人格尊严权 B.人身自由权 C.隐私
权 D.名誉权
30.教师的根本任务是( D )
A.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 发展学生的智力 C.教授
科学文化知识 D.教书育人
3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 C )
A.进行科学发现 B.进行技术的发明
C.创造性地运用教育规律 D.探索未知领域
3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除要求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
的教育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一定的(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