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有关“良心”的写作指导及范文》
有关“良心”的写作指导与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代大儒程颢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天理良心”,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恪守的做人准则;“丧尽天良”,则成为民间社会谴责穷凶极恶者的首选贬义词。
社会的良心,是浊世泥流中的一眼清亮山泉,是精神沙漠中的人文绿洲,是昏昏长夜里唯有的一声有骨质的呐喊。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知识点】材料作文
【答案解析】材料有三段构成。
第一则材料引用程颢的有关“良知良能”的名言。“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粗看起来,“皆无所由”和“乃出于天”这两句话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仔细考究一番,就会发现这里大有深意。“皆无所由”的意思是说良知良能没有任何超越的根据:既不依赖于超越的天(自然的或神性的天),也不依赖于超越的人(经验的或心理的人)。这是因为在程朱理学中,“天”和“人”都有两种用法:超越的,或先验的。程朱反对超越的天,认同先验的天,认为后者与心为一,“原无内外” 之别;反对超越的人(如笛卡儿的心理经验的自我),认同先验的人,认为后者就是具有道心的人、本真的人。末一句“不系于人”之人就是经验的或心理的人,亦即超越的人;而“乃出于天”之天则是先验的天,这也就是说,出于天即是出于心。良知良能出于良心,乃是绝对地自明的自我给予。第二则从“天理良心”与“丧尽天良”两方面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良心”的态度。第三则用比喻说明了良心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由此可见,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引领考生关注中华文化中的“良心”。立意上,可以从良知良能出于良心去正面立意;也可以针对社会良心缺乏去表明自己对良心的态度,呼唤良心的回归。{关于良心的}.
【参考例文】{关于良心的}.
买卖中的良心
早就听说台湾是有名的“水果王国”,这次去台湾,大家都准备大饱一下口福。
导游关照我们:买水果,不要讨价还价,因为不管大店小铺,水果都是不二价。还有,记得不要用手去捏,芒果啦,香蕉啦,你要用手捏,老板一定会变脸,要买便买,这样捏来捏去的,水果就坏了。老板是宁愿不做这生意的
第一回是在新竹买菠萝。菠萝很是新鲜,一问价,100台币(合人民币20元)一个。想起导游的叮嘱,便不再还价,只让老板帮我们挑。老板很快挑好了一个,去皮,切开,粘稠的汁水立刻流了下来。一尝,以前从没吃过这么新鲜、这么甜的菠萝。一行人大约一共买了七八个菠萝,刚走了几步,老板在身后喊:“等一下!”转头看去,他拎着十来个芭拉追了上来:“多谢你们照顾我的生意,这些芭拉送给你们吃。”接过芭拉,我们心里暖暖的。
第二回在高雄,买的是槟榔。我们趁着夜色出去散步,路灯下,有个卖槟榔的小摊。青绿的槟榔用碧绿的槟榔叶裹住了一半,装在小塑料袋里,再摆在玻璃罩子下面,绿幽幽的,光可鉴人,煞是好看。一看价格,一袋100台币。这槟榔是什么味道呢?不如买一袋尝尝。卖槟榔的可不是著名的槟榔西施,而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阿嬷。我们掏出100台币给她,阿嬷却不收,只是问:“是你们自己吃吗?”
“是呀!”我说,“以前没有吃过槟榔,想尝一下味道。”
“哦,我的槟榔没有熟透呢,这味道,你们可能吃不惯。”阿嬷说。
“没事,就是尝尝鲜嘛。”唉,你说这阿嬷,管这么多干啥,我们又不会少给钱。
阿嬷拿起一袋槟榔,刚想递给我们,却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不如这样吧,50台币,我卖半袋给你们,好不好?”
咦?哪有这样做生意的?我们惊异地看着她重新拿出一个小塑料袋,小心翼翼地倒进去半口袋槟榔,再笑眯眯地说:“你们真的会吃不惯的哦。”回到宾馆,我们每人捏了一颗槟榔放到嘴里,呀!什么味道啊?有点苦,有点涩,还有点麻。那半袋子槟榔,果然全被我们扔了。
第三次,是在台北买莲雾。莲雾红艳艳的,看起来就很可口。我们记住导游的话,没有伸手去捏。老板是个阿公,帮我们挑了几个莲雾准备过秤。朋友开玩笑说:“阿公,可不能缺秤啊。”刚刚还笑容可掬的阿公立刻变了脸,怒气冲冲地说:“你们去别的地方买吧!”说完,居然就把口袋里的莲雾拿出来重新摆好,再也不正眼看我们一眼。
呀!这可真是个古怪的人!我们只好扫兴地转身走开了。导游听说这事以后哈哈大笑起来:“我忘记告诉你们了,我们台湾人做生意,绝对不会缺斤少两,大家讲的就是良心。”
我们嗤之以鼻,说有些生意人不缺秤我们信,说所有生意人都不缺秤,打死也不信!
导游说:“台湾用的还是老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你们一定不知道,最后面为什么是福星、禄星和寿星吧?这是告诫做买卖的人要有良心,不然的话,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失禄,缺三两折寿。这福禄寿都没有了,人还活着做什么呢?”
原来如此!后来几天,我们再买水果的时候,都放心地让老板挑选、过秤,再按价格付钱。因为,天凭日月,人凭良心。有良心在,我们还用提防什么呢?
篇二:《有关“良心”的写作指导与示例》
有关“良心”的写作指导与示例
有关“良心”的写作指导与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代大儒程颢说:“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
“天理良心”,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恪守的做人准则;“丧尽天良”,则成为民间社会谴责穷凶极恶者的首选贬义词。
社会的良心,是浊世泥流中的一眼清亮山泉,是精神沙漠中的人文绿洲,是昏昏长夜里唯有的一声有骨质的呐喊。
阅读上述材料,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知识点】材料作文
【答案解析】材料有三段构成。
第一则材料引用程颢的有关“良知良能”的名言。“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粗看起来,“皆无所由”和“乃出于天”这两句话显然是自相矛盾的;但是仔细考究一番,就会发现这里大有深意。“皆无所由”的意思是说良知良能没有任何超越的根据:既不依赖于超越的天(自然的或神性的天),也不依赖于超越的人(经验的或心理的人)。这是因为在程朱理学中,“天”和“人”都有两种用法:超越的,或先验的。程朱反对超越的天,认同先验的天,认为后者与心为一,“原无内外”
之别;反对超越的人(如笛卡儿的心理经验的自我),认同先验的人,认为后者就是具有道心的人、本真的人。末一句“不系于人”之人就是经验的或心理的人,亦即超越的人;而“乃出于天”之天则是先验的天,这也就是说,出于天即是出于心。良知良能出于良心,乃是绝对地自明的自我给予。第二则从“天理良心”与“丧尽天良”两方面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对“良心”的态度。第三则用比喻说明了良心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
由此可见,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引领考生关注中华文化中的“良心”。立意上,可以从良知良能出于良心去正面立意;也可以针对社会良心缺乏去表明自己对良心的态度,呼唤良心的回归。
【参考例文】
买卖中的良心
早就听说台湾是有名的“水果王国”,这次去台湾,大家都准备大饱一下口福。 导游关照我们:买水果,不要讨价还价,因为不管大店小铺,水果都是不二价。还有,记得不要用手去捏,芒果啦,香蕉啦,你要用手捏,老板一定会变脸,要买便买,这样捏来捏去的,水果就坏了。老板是宁愿不做这生意的
第一回是在新竹买菠萝。菠萝很是新鲜,一问价,100台币(合人民币20元)一个。想起导游的叮嘱,便不再还价,只让老板帮我们挑。老板很快挑好了一个,去皮,切开,粘稠的汁水立刻流了下来。一尝,以前从没吃过这么新鲜、这么甜的菠萝。一行人大约一共买了七八个菠萝,刚走了几步,老板在身后喊:“等一下!”头看去,他拎着十来个芭拉追了上来:“多谢你们照顾我的生意,这些芭拉送给你们吃。”接过芭拉,我们心里暖暖的。 第二回在高雄,买的是槟榔。我们趁着夜色出去散步,路灯下,有个卖槟榔的小摊。青绿的槟榔用碧绿的槟榔叶裹住了一半,装在小塑料袋里,再摆在玻璃罩子下面,绿幽幽的,光可鉴人,煞是好看。一看价格,一袋100台币。这槟榔是什么味道呢?不如买一袋尝尝。卖槟榔的可不是著名的槟榔西施,而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阿嬷。我们掏出100台币给她,阿嬷却不收,只是问:“是你们自己吃吗?”
“是呀!”我说,“以前没有吃过槟榔,想尝一下味道。”{关于良心的}.{关于良心的}.
“哦,我的槟榔没有熟透呢,这味道,你们可能吃不惯。”阿嬷说。
“没事,就是尝尝鲜嘛。”唉,你说这阿嬷,管这么多干啥,我们又不会少给钱。
阿嬷拿起一袋槟榔,刚想递给我们,却又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不如这样吧,50台币,我卖半袋给你们,好不好?”
咦?哪有这样做生意的?我们惊异地看着她重新拿出一个小塑料袋,小心翼翼地倒进去半口袋槟榔,再笑眯眯地说:“你们真的会吃不惯的哦。”回到宾馆,我们每人捏了一颗槟榔放到嘴里,呀!什么味道啊?有点苦,有点涩,还有点麻。那半袋子槟榔,果然全被我们扔了。
第三次,是在台北买莲雾。莲雾红艳艳的,看起来就很可口。我们记住导游的话,没有伸手去捏。老板是个阿公,帮我们挑了几个莲雾准备过秤。朋友开玩笑说:“阿公,可不能缺秤啊。”刚刚还笑容可掬的阿公立刻变了脸,怒气冲冲地说:“你们去别的地方买吧!”说完,居然就把口袋里的莲雾拿出来重新摆好,再也不正眼看我们一眼。
呀!这可真是个古怪的人!我们只好扫兴地身走开了。导游听说这事以后哈哈大笑起来:“我忘记告诉你们了,我们台湾人做生意,绝对不会缺斤少两,大家讲的就是良心。” 我们嗤之以鼻,说有些生意人不缺秤我们信,说所有生意人都不缺秤,打死也不信! 导游说:“台湾用的还是老秤,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你们一定不知道,最后面为什么是福星、禄星和寿星吧?这是告诫做买卖的人要有良心,不然的话,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失禄,缺三两折寿。这福禄寿都没有了,人还活着做什么呢?” 原来如此!后来几天,我们再买水果的时候,都放心地让老板挑选、过秤,再按价格付钱。因为,天凭日月,人凭良心。有良心在,我们还用提防什么呢?
篇三:《两个关于良心的惊天大案》
两个关于良心的惊天大案!
2006年彭宇案:一位老人在街上摔倒并受伤后,彭宇冲上前去将她送到医院,并给予200元作为帮助。但老人最后在法庭上状告是彭宇将其撞倒。法庭最终判决为老人应得4万元补偿费用。法官认为,彭宇给老人的钱就是其将人撞倒的证据(法官最著名的一句话问话是: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她去医院?)
曾有人说,救人好比一场豪赌,赢了的就只是平安无事,而输了的就可能倾家荡产。四年来,由南京“彭宇案”纠缠而成的心结,宛如病灶,一直存在于社会,潜伏于人心,顺势应景不时发作,既是道德滑坡的标志,还是诸多缺德行为的遮羞布和挡箭牌,他们之所以冷漠,实在是对事实人情做权衡之后的无奈抉择。可见今天社会的冷漠,本质上与法律有莫大关系。法律上,南京法院选择性的使用这种流氓做法——有罪推定!
彭宇案中,彭宇根本无法证明自己无罪,但法律也根本无法证明彭宇有罪,在这时候,法院看似帮助了那位老人,维护了弱势一方的利益,但此次的"有罪推定"持续的在社会发酵,一定程度上,你能说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社会人们的自私冷漠是不是被政府被法律逼的!
布鲁塞尔法院的判决:历史影响力的判决!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现一个案件:一名女子在半夜不慎掉下露台受重伤,一名男子路过时候发现了伤者,这名男子洗劫了毫无反抗能力的受伤女子,然后又不忍女子伤重而亡,于是报了警后离开。但事件的经过被附近的监控摄像头拍摄下来,于是警察成功的抓获了这名男子,并予以起诉!最后在经过长达四周的激烈辩论和商讨后,法庭做出该男子无罪释放的判决。当时法官给予的判决宣言是这样陈述的: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脆弱和阴暗的一面,对于拯救生命而言,抢劫财务不值一提。虽然单纯从法律上说,我们的确不应该为了一个人的善行而赦免其犯下的罪恶,但是如果判决他有罪,将会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极度负面的影响!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所以从表面上看,今天法庭不仅仅是单纯的赦免了一个抢劫犯,更深远的,是对救死扶伤的鼓励,是对整个社会保持良好风气的促进传承。{关于良心的}.
中国法官:不是你撞的为什么你送她去医院?比利时法官:我宁愿看到下一个抢劫犯拯救了一个生命,也不愿看见奉公守法的无罪者对于他人所受的苦难视而不见!
两个案例,必然造成两种结果……
2014-6-3 10:56:12
篇四:《谈谈良知问题》
谈谈良知问题
黄玉顺 / 演讲 崔罡 石永之 / 笔录
题 目:谈谈良知问题
演讲人:黄玉顺
主持人:高小强
时 间:2003年3月14日晚19:00
地 点:四川大学逸夫科技馆
主持人:我是高小强副教授。今天我们有幸请到黄玉顺教授为大家做讲演,同时欢迎大家的光临。黄教授是文学硕士、哲学博士。文字功底深厚,曾做《易经古歌考释》。后师从中国社科院的蒙培元先生,以一部三十余万字的专著《超越知识与价值的紧张——科学与玄学论战的哲学问题》结束自己的博士生涯。他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中西融贯。大家从他的讲演中可以明白我所言非虚。
黄玉顺:感谢高老师的全面介绍,欢迎大家的光临。我目前正在进行阳明心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比较研究,对这个问题我很慎{关于良心的}.
重,至今未发一字。但今天我好象不得不“发表”了(笑),希望大家多提启发性问题。
在现代汉语中,“良知”一般与“良心”同义,英文有两种翻译法:conscience,intuitive knowledge 。第一种译法
conscience是指的道德心,从哲学层面上看,这就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最重要的本体概念放在了一个较低的道德哲学层面上,把它放在伦理学的范畴内了,这是不对的;第二种译法intuitive knowledge是指的直觉的知识,在哲学上,一方面有直觉主义的倾向,一方面把传统的良知理解为知识,代表了一种知识论的西方传统观念,也是不对的。现在的中国人在谈良知问题时,会把西方强大的知识论传统带进来,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我们要破除现今日常的关于良知的说法。
一 为什么要重提“良知”问题
我简要回顾一下儒家良知论。“良知”最早由孟子提出来,而且只有一句话:“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以后,儒家思想虽然有很大发展,但没有人专门讲良知,直至明代,才有阳明子重提良知。(王守仁因他曾在阳明洞修道,故自号阳明子,人称阳明先生。)这是由于自明代中叶以来,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过程(当然也有人说中国的近代化应追溯至南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思想,是与时代潮流相吻合的。阳明心学的兴盛,被满清入关所打断,政治高度专制,回到了中国的中世纪,阳明学因
此衰落。再次的兴盛,也是中国近代化的再次启动。阳明子的学术思想虽然有变化,但比较一贯的主要讲是良知。他文治武功,戎马倥偬之际,随时不忘讲学,也就是讲良知。有一个乡绅请他讲学,问他:“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用原话回答:“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认为那个时代所缺乏的就是良知。
我们今天为什么要重提良知?余平教授有一句名言:“如果哲学没有意义,十年前我就卖烟去了。”(笑)哲学对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我们“时代的精神状况”是极为重要的。今天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当今世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我想把它们归结为两点,就是我们今天已经失去了两种最重要的感觉:羞耻感和敬畏感。
我的一个朋友张钊,在网上发过一个帖子《重读〈狂人日记〉》,大意是说: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狂人看书,足足看了一宿,才从字里行间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来。这就是说,那个时代,虽然不乏“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人,但毕竟还是在暗中,拿不到桌面上来的;可是今天呢?过去羞于说出口的事情,现在已经大言不惭地说了,大张旗鼓地做了,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鲁迅先生的年代,吃人是暗中的,现在却是赤裸裸地吃人!这是个突出的现象。 以前有一句名言:“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过去也有什么都不怕的人,但是他们怕天,怕天打五雷轰。今天的人们却完全失去了敬畏感。可以肆无忌惮了!同时,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现象,
一是封建迷信的死灰复燃,一是宗教信仰在某些层面有复兴的倾向。这说明了敬畏感是人的一种终极需要。
但是,我们为什么会丧失敬畏感呢?有一种观点,从百姓到学者都有,认为中国的问题出在没有上帝。几年前,我往返于北京和成都之间,在火车上看到偏远的山区都有越来越多的基督教堂。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我们是不是需要请一个西方的上帝来,才能解决问题?我不这样看。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轴心期大转型之后的走向是不同的。西方轴心期之后的上帝,类似于中国前轴心期的殷商时期的神;而轴心期以后,中国的主流意识是走向世俗化、甚至无神论的。没有宗教的神学的信仰,是否就不能找到敬畏感呢?我认为能,就是良知问题。
面对当今世界的严重的精神危机,就全世界的思潮大势来看,我们可以有两种选择:
(1)沿着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方向走下去。按二十世纪西方后现代思想家的思路,似乎可以作出一个判断:今天的精神危机的发生,是因为对传统还没有解构到位,应该更加彻底地解构。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危机的发生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一些核心的价值被解构了,被颠覆了,而走向了一种“绝对的相对主义”。例如,如何确定行为正当与否,其标准是在当下经验的个体好恶的判断,个体根据自己的好恶给自己定标准,这样就会导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这样继续解
构下去,就会走向伦理上的相对主义。所以,我在许多场合都提出自己的主张:重建第一实体!重建绝对!
因此,(2)另外一种可能的选择,就是重建传统。我可以说,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只能失落我们曾经拥有的东西。我们“失落”了羞耻感和敬畏感,就意味着那是在传统中曾经本来有过的东西。当然,我们应该“重建”传统,而不是简单地“回归”传统。我不主张所谓“回归传统”。传统至少在两种意义上是不可“回归”的:在现象学的意义上,如果说有一个摆在那里的传统,我们去回归它,那么,它恰恰是应该被悬搁起来的超越物,所以这样的回归是不应该的;在解释学的意义上,按其本来面目确切地回归传统,其实是不可能的。首先是不应该,再者也不可能。必须重建。
二 为什么要选择先验现象学
那么,如何重建传统?当代人有当代人的时代特点。我们置身于当代语境,有我们的此在。因此,我们应该站在当今时代的哲学之思的水平上来重建传统。在我看来,这就是现象学。
为什么选择先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关于良心的 两性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