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卖炭翁改写 卖炭翁改写剧本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卖炭翁(扩写)》

卖炭翁 写意

南山中住着一个年迈衰老,饱经风霜,白发苍苍,双手早已沾满了炭黑的老翁,他没有孩子,只有一个多病缠身,整日躺在床上的妻子。老翁没有办法,只能靠每天卖炭挣点辛苦钱。他每天起早贪黑,每天一大早就拿着锄头,拉着他那心爱的老牛去山顶砍柴。老翁每砍一下,额头上就会流下大豆般的汗珠,每砍一下,就要捶捶他的老腰,喘几口气。砍好了柴,老翁把捆好了的柴扛在肩上,步履维艰的走下了山。老翁回到家,老练地把柴放在锅里。锅里冒出了一团在千里之外都能看见的黑色浓烟,熏得老翁又是咳嗽又是流眼泪。

夜晚,月光朦胧,老翁拉着炭车去卖炭,渐渐地,城外飘起了鹅毛大雪,衣着单薄的老翁全身的发抖,嘴唇发紫,不禁打了几个寒颤,缩着脖子,拉着衣领,人蜷缩着走在冰天雪地里,虽然冷,但心里却高兴,想:这么冷的天,又下怎么大的雪,大家肯定急需要炭取暖,今天的炭一定能卖个好价格。老翁想着想着便不由咯咯地笑了起来,于是迫不及待地驾着炭车。老翁早已不顾白雪皑皑的雪地和堆在他身上沉重的雪,他的心中燃起了一团火,眼神中也露出了一丝希望之光。老翁艰难的走着,他已经走了好久好久,看到前面就是市南门了,他似乎看到了光明,用尽他最后一点力气,走向南门。此时老翁再也走不动了,看看早已疲惫了的牛和

快饿得腿发软的自己,便把牛栓在一根木柱上,自己坐在南门的泥堆中,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得,得,得,得”一阵马蹄声吵醒了老翁的美梦,老翁朦胧地睁开双眼,他发现那些商人不是躲就是藏,街上已是空无一人,自己也慌了手脚,迅速地爬起来,不顾被脚下的冰滑了几脚,硬是拉着自己的炭车拼命地向城门外跑,可人的两条腿哪里跑得过马的四条腿啊,这时马车上走下来一个衣冠楚楚,穿着厚厚棉袄的黄衣太监。太监先是和蔼地说:“大爷,这天真冷,您别怕,不如我们谈一笔公平的买卖, 我看您一个人在这卖炭也不容易,正好皇宫中正急需要炭,不如您把炭给我,这半匹红绡,还有这一丈绫就全部都归你了。”“老爷,不,祖宗,求求您别拿走,我求求您了,我可是靠这车炭养家糊口的,没了它,你可让我还有我的家人怎么活呀!我家有一个老弱病残的妻子,我只有靠这车炭给她买点吃的,您给我留条活路吧!”老翁一边哭着,求着,一边抱着太监的腿死拽着不放。“死老头,你可别敬酒不吃吃罚酒,来人啊,把这车炭拉走,哼,臭老头我告诉你,连皇上的话都敢违抗,当心犯了杀头之罪。”太监狠狠地踢了老翁一脚,然后翻了一个白眼,气势汹汹地走了。老翁呆呆地坐在雪地中,愣是傻了眼,看着自己的辛苦弄的炭被无情地拉走并远去,流下了辛酸的泪水。

篇二:《卖炭翁》

卖炭翁续写

卖炭翁待在风雪里,远望着官吏们拉走了他满载着炭的车,手里还紧握着那半匹纱和一丈绫,直到官吏们消失在地平线望不到影。围观在旁边的行人们也都议论纷纷,“哎,可怜这辛劳工作还不得到回报的老翁

啊······”“这官府的人也太不讲理了吧!”“没错,这老翁烧炭运炭,不知道有多辛苦呢!官府的人简直就是强夺民财嘛!”“算了算了,快走吧,到时被官府的人听到了还不知会不会被抓取呢!”“哎呀,就是就

是······”人群一哄而散,只留下卖炭翁一个人呆呆地站在南城门外的泥地里。

他回过神来,望了望远处躲在云霄里隐隐绰绰的南山,想当初,他为了家里那刚满3岁小孙女、老弱多病的老伴和已经入土的儿子和儿媳,咬了咬牙到南山的深处开始寻找炭卖,原以为生活有了希望,但每次辛辛苦苦地采集到炭以后都在运送的路上被官府的人抢夺了去,所以生活丝毫不见好转。卖炭翁的心里既悲痛,又愤恨,悲痛的是自己没能为家里年老多病的老伴和刚满3岁的小孙女做点事,愤恨的是官府这种欺压暴行,强抢民财的行为,感叹大唐社会的黑暗,又不敢说出口,恐怕被官府的人抓了去,心里是无比的悲痛。 他踏这一尺厚的雪,手里紧紧攥着官府给的一点点绢钱,踉踉跄跄地走着。他也不知道要往哪里走,只知道跟着自己的本能,跟着,跟着。不知不觉的,他来到了城里的一家绢布店门口,他瞅了瞅自己手里的快近褪色的绢布,走进了这家店。

“掌柜的,帮我瞧瞧价吧。”说着把自己的绢布递给了店主。店主接过绢布,眯起眼睛仔细瞧了瞧,随后把绢布放回了卖炭翁面前,“以后不要再把这种绢布给我瞧价了。我每次都告诉你,这种绢布不值钱了!”卖炭翁打了一个寒战,抬起头哀求店主:“掌柜的,你就行行好吧!我家还有一个半身入土的老太婆,还有一个刚满3岁的小孙女,我采了炭,也都被官府给抢了去,你叫我怎么活呀!”“好吧好吧,哎哟,就当行善积德吧,不过我自己也生活的相当困难啊,官府每次都来逼交赋税,这个月都三四次了!我自己都特别困难,这次只能给你十个铜子,再不好多了!”说完抓了十个铜子给卖炭翁。卖炭翁颤抖地抓起那十个铜子,踉踉跄跄地走了。

卖炭翁走过了几十里路,他翻过了一座座山,穿过了一片片树林,顶着风雪回到了自己的家。来到家门口,小孙女哇地哭着扑向了自己的爷爷。卖炭翁抱起面黄肌瘦的小孙女,感觉到有一种不详的预感。他快步走进破烂的自己搭的茅草房里,发现自己的老伴静静地躺在床上,他快步走上前去,却发现自己的老伴已经咽了气。这时突然涌上一股前所未有的悲痛和愤恨冲击着自己的心脏,一下子全身无力,一下子坐在地上,他握着老伴冰冷的粗糙的手,老泪盈满了干涩的眼眶,但他知道,在他的孙女面前,绝对,不能流泪!

他把老伴安葬在了深山的一处安静的覆盖着银白色的雪的地方,感觉到浑身的麻木。他努力站了起来,抱起小孙女,渐渐地消失在深山银白色的树林里······

卖炭翁改写

天蒙蒙亮,昨夜的雪很大,地上积了足有一尺深。临街店铺的门板紧闭着,偶而

一 阵寒风卷着地面的雪花吹来,吹得门板呼呼作响。

这时,静静的街上传来一声微颤的吆喝:"卖炭啦–卖炭–"一辆牛车载着一位蜷缩着 身体的老汉正缓缓向前移动,老汉脸上灰扑扑的,额头上烟火熏染的乌黑与车上所载的木炭 ,很容易让人看出,这是一位靠终日砍柴烧炭为生的人,老汉身上的单衣显然抵不过寒风的 凛冽,他又打了个寒颤,极不情愿地抽出褪在袖子里的那只长满老茧,沾满炭黑的手,挥了 一下鞭子,又向前赶路了。

天已亮了,路上的行人多起来,可买炭的人却少之又少,即使有人打探一下,价格也压 得极低,老汉本盘算着用今天赚的钱买些口粮回去,再给自己添件过冬的衣服,可这样一来 ,便没指望了,老汉用疲倦的眼睛回头望了一眼这一车浸透他心血的木炭,又想起赶早卖炭 的艰辛,不禁一阵心酸,眉头紧拧在一起,车行至集市南门已牛困人饥,只好在泥泞的路上 稍作休息。

得得,得得马啼声由远而近。两个骑马人在老汉面前勒住了马,他们一路经过的地方小 商贩躲的躲,藏的藏,一片狼藉。老汉对朝延宦官出来强买强换的行为也早有耳闻,正要驾 车离去,"老头,慢着",那个骑马的白衣人拦住了他的去路,老汉不敢反抗,试探地问: "大人有何吩咐?"

白衣人开了口,说:"跟你做宗买卖。"边说边从行囊中拿 出半匹旧锦绫,系在老黄牛头上,"这些,换你一车炭。""啊!"老汉听后犹如五雷轰顶 ,苦苦哀求道:"大人,您可不能啊!这车上千斤的炭怎么也比这缎子值钱啊!你这样 ,不是要了我的命吗?"说罢跪下抱住白衣人的腿,白衣人一脚把老汉踢开,去卸牛车。马 上那个宦官大声喝斥道:"老东西你知足吧,我等依圣上旨意办事,你敢抗旨?"说罢,两 人骑着马,拉着炭车往北去了。

老汉瘫坐在地上,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眼角流下。

枯叶带着雪花,缓缓落下来,再一次飘落在他身上,远远的,就能看到一条马车辗过的痕迹,一条雪的痕迹。如今,他像一尊雪人,慢慢地,他疲倦得走不动了,他倒下了,永远倒下了,再也找不到他那雪的身影

谁都知道,他是附近一带一位卖炭的老翁,无儿无女,专靠烧炭卖炭为生。这种天气谁都不愿出来,只有他,只有他会在这种大雪纷飞的时候卖炭,为了什么—为了身上穿的衣裳,口中的食物,为了不至于受到冰冻的困迫和饥饿的折磨。看,他身上穿的衣服又脏又破又旧,可是他还宁愿天气更冷一些,更冻一些,好能够为自己的炭卖个好价钱,他没有一天能够轻松,每一天都在寒冷饥饿中度过,他怕再有一次,再有一次遇见黄衣使者,怕自己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化为乌有,他怨恨,他怨恨世道的不公,上天的不平,可是,他又能怎样呢?只能看着千余斤的一车炭被抢走,只能看着自己呆若木鸡。

也许死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他再也不必受到这种压迫与折磨,可以安心享太平了。

篇三:《语文七上《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教案》

《放言五首(其三)》《卖炭翁》教案

篇四:《诗歌改写现代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指导》

巧将古典唱新篇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作文训练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434321) 雷元周

千万不要以为课文里的那些古典诗歌只可以读读而已。要知道,这些诗歌之所以千古传诵,实在是中华文明的精华之所在。如果仅仅只为了应付考试而机械背诵,那实在是一项天大的浪费。如果你愿意将这些诗歌用现代汉语改写出来,那么,你不仅认真钻研和深刻理解了它们,同时又增加了练笔的机会,那是不是一举两得呢!

改写不是文白直译,它需要我们依据诗歌原文的内容展开联想,将一些合理的有机成份(如诗中压缩了的内容或弦外之音等)扩充或补写出来。具体要求有以下四点:

一、把握全诗,确定要素。改写诗歌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明确诗歌所写的是何时何事,都有何人何物,还有何景何情等。这些,其实也就是我们改写作文中的记叙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且最好能跳出诗歌原文结构、形式上的框架,把原文提供的内容信息烂熟于心,这样改写起来才会自然顺手。

二、再现情景,填补空白。诗歌以凝练跳跃的语言见长,古代诗歌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改写现代文时,则必须将这些精炼的语句进行扩展充实,把减少的成分补充上来,把省略的过程连接起来,还要注意还原或者扩写诗中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的各个意象的方位、形状、色彩、声音、气味等,填补当时环境下各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例如改写《木兰诗》,第二节“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一句,显然是父女对话,但诗歌没有提及父亲,改写时就应该添加进去。有同学是这样改写的:木兰皱着眉头,轻轻叹息着。满头银发的父亲走过来,问:“木兰啊,你怎么啦?”木兰低声回答说:“征兵书上卷卷都有爹的名字,可是您没有成年的儿子,我也没有哥哥。爹,就让女儿替您出战吧?”父亲叹了口气,安慰说:“唉,木兰呀,爹爹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功夫不老,就让我这把老骨头去陪敌人周旋到底罢。”当夜,木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后来,她暗暗下定决心,要女扮男装,替父亲上战场厮杀。

三、巧妙选点,浓墨渲染。诗歌改写现代文不是简单的翻译。如果说补充原诗中压缩了的情节是给改写文章添枝长丫的话,那么恰如其分地扩充渲染则是给改写文增叶着色。我们不妨根据自己对诗歌个性化的阅读理解,选取最能激发自己想象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把最精华的部分突出在文章里,使改写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木兰诗》中很多情节都写得很简略,如木兰在家织布的情节、见到军帖后的忧虑和决定替父从军的情节、出征前准备的情节、行军途中思念父母的情节、战场上英勇善战的情节、凯旋后天子召见的情节、回到家时亲人团聚的情景以及以女儿身份和战友相见的情景等等。当然,以上不需要也不可能一一详尽的叙述和描绘出来,我们只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作为重点,其余则可以一笔代过。如有同学就重点描绘了木兰回来见天子的情景:皇上紧走几步,紧紧握着木兰的手,感激地说:“辛苦你了,这么多年来,你带领军队英勇奋战,保住了朕的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朕要重重赏你。”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木兰这时臊得满脸通红,赶紧抽出手来,说:“皇上不必记怀,保卫江山是臣下应尽的责任。”皇上又说:“你立下了屡屡战功,朕的江山也有你的一半。你想要什么,尽管开口,朕全部都答应你。”木兰赶紧回答:“谢谢皇上对我的恩赐。不过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要,只想尽快回家见到我的亲人。”皇上大为赞赏,说:“是啊,这么

多年了,远离父母兄弟,现在也应该回去看看了。朕赐你千里马一匹,黄金五百两,你回乡省亲去吧!”木兰赶紧下拜:“谢皇上!”

四、去伪存真,圆满细节。由于押韵的需要、时代的变迁或者流传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古典诗歌中可能有一些初看起来有误解和争议的地方,在改写成现代文时就要灵活圆满,使其合情合理。如《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就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经过千百次激烈的战斗,将军和壮士们有的壮烈牺牲,有的胜利归来。我们在改写时就要结合这个意思进行,而不能理解为将军牺牲了,壮士回来了。同样,诗中还有东南西北市买武器装备等句,也要灵活处理,不能死扣书面字眼。

我们相信,只要注意了以上四点,你的改写文就必定能够新颖独特,情趣横生。不想试试吗?

[学生例文]:木兰还乡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七年级10班 陈雅

近了,近了。只需半个时辰,就可以再见阔别多年的亲人了。木兰的眼睛湿润了:娘啊,女儿十年疆场冲杀,今天,终于回来了!一时间,过去的一幕幕,又闪电般的从她眼前掠过(“近了”开篇,抛弃原诗结构,起点不凡。“从她眼前掠过”自然引出后文的回忆。)

怎能忘记,离家前夕的那次父女长谈。“孩子啊,让你一个女儿家上战场,是爹无能啊,爹不放心”老父亲须发皆白,老泪纵横。“爹,女儿自幼习武,你又教导我行军布阵。这次代您从军,正好让我一显身手,您应该高兴才对啊!再说,只要打败了敌人,我们不又可以团圆了吗?”(涉及诗歌直至“北市买长鞭”的内容,“父女长谈”更显亲情绵绵。)

怎能忘记,夜宿黄河边的绵绵思乡之情。军情紧急,一整天的急行军,让宿营的军士们一搭好营帐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只有木兰毫无睡意,她信步走出营帐。夜幕下的黄河显得雄壮而又安静。听着河水冲刷两岸的声音,木兰不觉想起了家里的父母兄妹:他们在做什么呢?是在灯下谈心?还是默默的祈祷和祝福?(细写“暮宿黄河边”,“不觉想起”其情确是,毕竟,木兰是一个代父从军的女子啊,远离家乡,怎能不深切思念!)

怎能忘记,两军阵前智取敌先锋。我军两员大将啊,都被敌方那黑塔一般的先锋用狼牙棒砸得脑袋开花。悲痛不已老元帅就要催马上阵。木兰一咬牙上前请令。“小伙子,那可是敌营第一猛将,你能行吗?”木兰点点头。上阵后一交手,发现那人果然力大棒沉。十余回合,木兰回马便走。敌将紧紧追来。马头马尾相衔之时,木兰回身就是一箭。弓弦声响,敌将赶紧俯身躲避。不过,当他直起身子时,木兰的枪尖刚刚扎进他的咽喉。(联系“百战死”、“十年归”的合理想象,突出木兰智勇双全,也为后面的“倚赖器重”铺垫。)

怎能忘记,老元帅的谆谆教导和倚赖器重。乱世出英雄,木兰凭着一身武艺赢得了将士们的尊重。特别是老元帅,木兰越来越觉得他就像自己的老父亲。元帅呢,对木兰的称呼由“小伙子”变成了“花将军”,又变成“花贤侄”,并且视她为心腹爱将,参赞军机,制定战略。一次,老元帅居然说:“战争结束,老夫定会奏请皇上,这帅印当由你来掌管!”(作者的即兴发挥,充满了人情味。)

怎能忘记,凯旋回京后的依依惜别。十年征战,敌人终于递交了降书顺表。在京城的庆功宴上,木兰婉拒元帅的挽留、皇上的封赏,只求早日还乡。皇上、元帅、将士们好不敬佩和惋惜。他们哪里知道:这位温文尔雅却又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年轻将军,其实是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孩儿(依据诗歌第五节改写,“哪

里知道”巧妙对应“不知木兰是女郎”,颇有情趣。)

“花将军,快看,你的亲人来接你来了!”随行军士的声音将木兰从回忆中唤醒。可不是,黑压压的一群!“爹,娘,孩儿回来了!”木兰从翻身下马,扑向人群最前面那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戛然而止,余音袅袅。)

[总评]: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改写。小作者抛开原诗的结构层次,从木兰还乡切入,将十年征战的思亲与柔情、惨烈与悲壮融入片刻的回忆之中。这样从时间、空间上高度浓缩,体现出作者高度驾御课文和大胆创新的能力。作文撷取了诗中“暮宿黄河边”、“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因素进行了合理的虚构和想象,并增添了一些人物和故事情节,增加了作文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另外,每一段回忆都由一个“怎能忘记”引起,文章层次明晰,读来一目了然。

(发表于吉林《语文学习报》语文七年级版2006年10月16日p-A4版,刊号:CN22-0045)

诗歌改写现代文

湖北省公安县章庄中学(434321) 雷元周

现行教材里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叙事诗,如《卖炭翁》、《石壕吏》等。在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之后,动手将其改写成记叙文或散文,对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是很有益处的。

改写不同于课文的续写或片断扩写,它不需要另行设计情节,只依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展开联想,将一些合理的有机成份(如诗中压缩了的内容或弦外之音)扩充或补写出来就可以了。{卖炭翁改写}.

诗歌改写现代文,可从以下四点入手:

一、准确把握全诗脉络。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反复诵读,反复琢磨:写的是何时何事,都有何人何物,还有何景何情等,并且要跳出原文形式上的框架,把原文提供的内容信息烂熟于心,这样改写起来才会自然顺手。

二、补充诗中的压缩情节。诗歌以凝练跳跃的语言见长,显而易见或可以推理想象的内容在文中往往会略而不叙。改写现代文时,则必须将其补充出来。例如《石壕史》诗中“听妇前致词”一节,从“三男邺城戌”开始直到“犹得备晨炊”止,这么长的一段语言决不会是老妇在差吏前面不慌不忙地娓娓道来的,原诗将差吏的若干次喝问压缩了,只保留老妇的哭诉。改写时就要根据老妇“致词”的内容设计出差吏凶神恶煞般的反复喝问,如:“人呢?你家男人在哪儿?”“还说没人?里面是谁在哭?”“没人?我们进去搜搜看!”等等,有了差吏蛮不讲理的大呼小叫,才引出老妇的悲苦哭诉和被迫服役,也才能揭露安史之乱给贫苦百姓造成的沉重灾难。

三、注意适当扩充渲染。诗歌改写现代文不是简单的翻译。如果说补充原诗中压缩了的情节是给改写文章添枝长丫的话,那么恰如其分地扩充渲染则是给改写文增叶着色。如改写《卖炭翁》,开篇增加环境描写:“冬天的一个夜晚,北风嗥叫着,摇撼着终南山上的一间小茅屋,仿佛要的它吞下”,然后引出人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炭窑边烧炭”。这样,就有助于表现卖炭老人生活的艰辛。原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可以增加一些对“黄衣使者和白衫儿”的动作和语言描写:“黄衣使者坐在马上,从怀里掏出一纸公文,尖着嗓子说:‘皇上有旨,官市采购,公平付值老头,算你运气,你的炭我们买下啦!’一个公差饿虎般的扑上来,把炭车向北面的皇宫拉去。‘啊,大人,大人,使不得啊!我还指望这车炭换口饭吃啊,开开恩吧!’‘哼,你敢抗旨?你不

要命了吗?’”黄衣使者和白衫儿的一言一行,无不表现出封建统治者的专横霸道,黄衣使者“尖着嗓子”的声音让人直起鸡皮疙瘩,白衫儿的落井下石更活画出狗奴才谄上欺下的丑恶嘴脸。

四、灵活圆满相关细节。由于诗歌押韵的需要或者流传失误等多方面的原因,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中可能有一些有争议的地方,在改写成现代文时就要灵活圆满,使其合情合理。仍以《卖炭翁》为例,有“回车叱牛牵向北”一句,看诗中卖炭翁的行踪,从“南门”到“南门外”,再到北面的宫中,照理是不需要“回车”的。有同学改写时说卖炭翁发现“黄衣使者白衫儿”来了,急忙“赶起牛车,掉头想走”,只是可惜没有走脱,所以才“回车叱牛牵向北”。这样一来,就合情合理了。

(发表于河南《作文指导报》初中版2001年10月1日,刊号:CN41-0086,邮发代号:35-108)

篇五:《2012届福建省晋江市四校高三第二次联合考试理科语文试卷》

1.古诗文名句默写(6分)

(1)补漏趁天晴,_________ ____________。

(2)_________ _____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

(3)关心民生疾苦是诗人的良知。白居易《卖炭翁》把对老翁的同情、怜悯包含在描写其矛盾的内心活动中“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发出了为民请命的最强音“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

2.古诗文默写(8分)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卖炭翁改写 卖炭翁改写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