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丰子恺知性散文》
丰子恺知性散文浅论
摘 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富有成就的优秀
散文作家,丰子恺就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其在绘画、文学、音
乐、艺术理论、翻译等领域的诸多建树,使他的散文写作呈现出了
学者散文特有的知性气息。
关键词:丰子恺;学者;知性散文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
古往今来,中外散文在知识传达方面不绝如缕,出现了不少
传世佳作,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台湾学者作家余光中在构建
他的散文理论体系时直接将追求“清明的知性”的散文称为“本位
的散文”,认为这类散文才是散文的正宗。在余氏那里,“知性”包
括知识与见解。并将散文分为知性散文与感性散文。喻大翔在余光
中散文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散文的知性阐释为学者散文的显著
特质,认为学者散文家只有与世界知识精华有内在贯通和切实的把
握,才是一个健全的知识人,也才能写出融知识、情感、见地于一{形容知性女人的美文}.
体的有高度审美价值的学者散文①。
丰子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不仅文学
造诣颇深,其在绘画、音乐、书法、艺术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样样
精通,这使得丰子恺的散文在自然和易、真纯隽永中多了一份理性
的知性色彩。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丰氏的知性散文。
篇二:《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余光中)》
散文的知性与感性
余光中
文学作品给读者的印象,若以客观与主观为两极,理念与情感为对立,则每有知性与感性之分。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却高一层。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不过散文的知性仍然不同于论文的知性,毕竟不宜长篇大论,尤其是刻板而露骨的推理。散文的知性该是智慧的自然洋溢,而非博学的刻意炫夸。说也奇怪,知性在散文里往往要跟感性交融,才成其为“理趣”
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一位作家若能写景出色,叙事生动,则抒情之功已经半在其中,只要再能因景生情,随事起感,抒情便能奏效。不过这件事并非所有的散文家都做得到,因为写景若要出色,得有点诗人的本领,叙事若要生动,得有点小说家的才能,而进一步若要抒情,则更须诗人之笔。生活中的感性要变成笔端的感性,还得善于捕捉意象,安排声调。
另一方面,知性的散文,不论是议论文或杂文,只要能做到声调铿锵,形象生动,加上文字整洁,条理分明,则尽管所言无关柔情美景或是慷慨悲歌,仍然有其感性,能够感人,甚至成为美文。且以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为例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短短九十个字,回旋的空间虽然有限,却一波三折,层层逼进,而气势流畅,议论纵横,更善用五个"士"和三个"鸡鸣狗盗"形成对照,再对鸡犬之弱反比虎豹之强,所以虽然是知性的史论,却富于动人的感性。在美感的满足上,这篇知性的随笔竟然不下于杜牧或王安石自己咏史的翻案诗篇,足见一篇文章,只要逻辑的张力饱满,再佐以恰到好处的声调和比喻,仍然可以成为散文极品,不让美文的名作"专美"。 因此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也就是说,感性之美不一定限于写景、叙事、抒情的散文,也可以得之于议论文的字里行间。
二
纯感性的散文可称美文,除了文体有别之外,简直就是诗了。六朝的骈俪文章,尤其像江淹的《恨赋》、《别赋》之类,正是纯感性的美文。但是中国文化毕竟悠久,就连这样的美文也不脱历史的背景。若求其更纯,或可向小品之中去寻找。齐梁间文人的小{筒,在清丽的对仗之下,每有此种短篇佳制。刘潜《谢始兴王赐花纨坛簟启》便是美丽的样品:
雨兼桃象,周洽昏明,便觉夏室已寒,冬裘可袭;虽九日煎沙,香粉犹弃,三旬沸海,团扇可捐。
寥寥三十五字,焦点只集中在一个感性上:收到的桃枝簟与象牙簟触肌生凉,虽在三伏盛暑,亦无须敷粉挥扇。相对于这种纯感性的散文,韩愈的不少议论文章,例如《原道》、《原毁》、《师说》、《讳辩》,讨论的都是抽象的理念,可谓之纯知性的散文。不过,正如法国作家毕丰所言:“风格即人格。”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散文常有议论文、描写文、叙事文、抒情文之分,准此,则其第一类应是知性散文,其余似乎就是感性散文了。其实,如此分类,不过便于讨论而已。究其真相,往往发现散文的名作,在这些功用之间,只是有所偏重,而非断然可分。文章的风格既如人格,则亦当如完整的人格,不以理绝情,亦不以情蔽理,而能维持情理之间的某种平衡,也就是感性与知性的相济。也因此,知性散文之中,往往有出色的感性片段;反之,在感性散文里,也每有知性的片段令人难忘。例如曹丕的《典论论文》,本质当然是知性的,可是读者印象最深的,却是"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以后的一段。那一段究竟算是知性还是感性,固难断言,可是到了篇末这几句,高潮涌起,感慨多于析理,则显然是感性的:
古人贱尺壁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同样地,《丘迟与陈伯之书》对于叛将晓之以义,动之以情,戒之以史,大致上是一篇知性文章,但其传世之句,却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最富感性的这一段。反之,《前赤壁赋》原为感性抒情之作,但是苏子答客的一段,就地取材,因景立论,而以水月为喻,却转成知性的高潮。“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知性的哲理乃成为感性美文的脊椎,支撑起全篇的高超洒脱。同理,《阿房宫赋》是一篇华丽的辞赋,前三段恣意铺张,十足成了描写文。但从第四段的“嗟乎”起,虽仍维持写景的排比句法,却渐从感性摆渡到知性。到了末段,正式进入知性的高潮: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议论一波三折,鞭辟入里,顿挫之中,势如破竹,层层相推,乃逼出最后的结论。逻辑饱满的张力,一路推向结论的高潮,其为美感,绝不逊于写景鲜活、叙事生动、抒情淋漓尽致的感性高潮。何以知性的议论也会产生美感呢?那是因为条理分明加上节奏流畅,乃能一气呵成,略无滞碍。理智的满足配合生理的快感,乃生协调和谐之美。就文论文,不难发现《阿房宫赋》末段的句法,不但语多重叠,而且句多类似,一路读来,节奏自多呼应,转折之处更多用"而"字来调节,尤觉灵敏。这么安排句法,语言本身就已形成一种感性系统了。
准此,则把散文分成知性与感性,往往失之武断,并无太大意义。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而其所以出色,正在两者之合,而非两者之分。就像一面旗子,旗杆是知性,旗是感性:无杆之旗正如无旗之杆,都飘扬不起来。文章常有硬性、软性之说:有杆无旗,便失之硬性;有旗无杆,又失之软性。又像是水果,要是一味甜腻,便属软性,而纯然苦涩呢,便属硬性。最耐品味的水果,恐怕还是甜中带酸,像葡萄柚那样吧。
所以太硬的散文,若是急于载道说教,或是矜博炫学,读来便索然无趣。另一方面,太软的散文,不是一味抒情,便是只解滥感,也令人厌烦。老实说,不少所谓的“散文诗”过分追求感性,沉溺于甜腻的或是凄美的诗情画意,正是此种软性散文。其实,不论所谓“散文诗”或是所谓“美文”,若是一味纯情,只求唯美,其结果只怕会美到“媚而无骨”,终非散文之大道。有一本散文集,以纯抒情为标榜,序言便说:“纯抒情散文是梦,是星空烟雨,是三月的柔思,是十月的秋云。”这几句话,尤其是“星空烟雨”一句,是否妥当,姑且不论,但是这样的风格论,要把散文等同于诗,而且是非常狭窄的一种抒情诗,恐怕也非散文之福。
要求作家下笔就得“载道”,不是自己的道,而是当道的道,固然是太“硬”了。反之,怂恿作家笔端常带“纯情”,到了脱离言志之境,又未免太“软”了。一位真正的散文家,必须兼有心肠与头脑,笔下才能兼融感性与知性,才能"软硬兼施"。
三
唐宋号称八大文家,而后世尤崇韩、柳、欧、苏。其中道理,当有专家深入分析。若以知、感兼擅为多才的标准,来权衡八大,则苏洵与曾巩质胜于文,几无美文可言。苏辙最敬爱兄长,也确有几篇传世的感性美文,亦能诗,堪称多才。剩下
一个王安石,能文之外,兼擅诗词,当然称得上多才。不过就文论文,他笔下的感性固然胜于老苏与曾巩,但比之四大,却也较为质胜于文。拿《游褒禅山记》跟《石钟山记》来比,两篇都是游记,也都借题发挥,议论纵横而达于结论。然而借以发挥的那个“题”本身,亦即游山的感性部分,则苏轼的文章感性强烈,如临其境,显得后文的议论真是有感而发;王安石的文章却感性平淡,未能深入其境,乃显得后文的议论滔滔有点无端而发。总而言之,苏文的感性与知性融洽,相得益彰,王文的感性嫌弱,衬不起知性。
因此我不禁要说,同样是散文家,甚至散文大家,也有专才与通才之分。专才或偏于知性,或偏于感性,唯有通才始能兼擅。以此来衡量才之宽窄,不失为一种可靠的标准。例如苏轼,在论人的文章里,其知性与抒情的成分尚有浓淡之分:《晁错论》几乎不抒情,至于《范增论》、《贾谊论》、《留侯论》,则抒情成分一篇浓于一篇。《方山子传》又别开生面,把抒情寓于叙事而非议论。至于《喜雨亭记》、《凌虚台记》、《超然台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五记,却又在抒情文中带出议论,其间情、理的成分虽各不同,但感性与知性的交织则一。更多姿的该是赤壁二赋:两篇都是抒情文,但是前赋在饱满的抒情之中,借水月之喻来说理,兼有知性,后赋却纵情于叙事与写景,纯是感性。苏轼兼为诗宗词豪,姑且不论,即以散文一道而言,其才之宽,亦不愧“苏海”。
四
自从新文学运动以来,散文一直是文坛的主力,虽然不如诗与小说那么勇于试验而变化多端,却也不像这两种文体那么历经欧风美雨而迷惑于各种主义、各种派别。散文的发展最为稳健,水准最为整齐,,而评价也较有共识。在所有的文体之中,散文受外来的影响最小,因为它原来就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力所在,并且有哲人与史家推波助澜;而在西方,尤其是到了现代,它更是弱势文化,不但作家逐渐调零,连评家也不很重视。和诗、小说、戏剧等文体相比,散文的技巧似乎单纯多了,所以更要靠文字本身,也更易看出“风格即人格”。
新散文中当然也有知性与感性的对比。如果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等等人文学科的学者,甚至报刊的主笔、专栏作家等等,笔下兼具文采,则其文章应该算是广义的知性散文,而且当然言之有物。可惜一般文艺青年所见太浅,品味又狭,不免耽于感性,误会软性的散文才是正宗的散文。其实文学评论如果写出了文采,塑造了风格,像《文心雕龙》、《人间词话》那样,其本身也可以当作品来观赏。我在高中时代,苦读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不太能够领会,嫌其文体有点不新不旧,不文不白。后来读到罗家伦的《新人生观》,费孝通的《重访英伦》,便欣然有所会心。但是给我启发最大的,却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与《给青年的十三封信》。这两本文艺欣赏的入门书,流行于三四十年代,很少人把它当做知性散文来读。我这位高中生却一丝不苟地读了好几遍,不但奉为入门指南,更当做文字流畅、音调圆融、比喻生动的散文来体会。
俗语说得好,“惟大英雄能本色”,所谓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世间有两种人的生活最不艺术,一种是俗人,一种是伪君子。“俗人”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则竭力遮盖本色。
朱光潜的文章,早在六十年前竟就写得如此清畅自然,颇为可贵。日后我自己写起知性散文来,不仅注意要言之有物,更知道要讲究节奏与布局,正是始于孟实先生的启蒙。
至于感性的散文,当然应该求之于当行本色的散文家。许多人很自然就想到了徐志摩,想到他的诗情画意。徐志摩原是诗人,下笔自然富于诗情画意,以散文艺术观之,其胜正在抒情、写景,《我所知道的康桥》可以印证。此文颇长,共分四段。就首段的缘起,次段的说理看来,叙事平平,议论也欠警策,均非所长;一直要等到后两大段描写康桥景象,并引发所思所感,才能读到十足的美文。更长的一篇《巴黎的鳞瓜》,缺乏知性来提纲擎领,失之芜杂,感性的段落固多佳句,但每逢说理,便显得不够透彻练达。这是我读韩潮苏海时未有的缺憾。
这种缺憾,见之于另一位诗人散文家的感性散文,情形恐怕更甚于徐志摩,那就是何其芳。其实,早期的散文家里,感性散文写得最出神最出色的,恐怕得数名气不及徐志摩而夭亡却更早的一位作家——陆蠡。在抗战期间,他被日军逮捕,继而杀害,成为早期新文学莫大的损伤。陆蠡的独创在于断然割舍冗文赘念,而全然投入一个单纯的情境,务求经营出饱满的美感。也许议论亦非他所长,但是他未曾“添足”,所以你也捉不到他的短处。例如《贝舟》一文,破空而来,戛然而止,中间的神秘之旅原来是一场白日梦。此文幻而似真,叙事、写景、笔法都飘逸清空,不像徐志摩那么刻意着墨,已经摆脱了写实的局限。《囚绿记》里,一个寂寞的人把窗外的常春藤牵进房来,做他的绿友,终于怜其日渐憔悴,又把这绿囚释回。不待细赏本文,仅看文题,己觉其别出心裁了。最出神入化的一篇《谶》,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竟抽出了一篇唯美而又多情的绝妙小品.且看下面所录是怎样无端地破题,才一转瞬,方寸之间早已开辟出如何的气象:
曾有人惦记着远方的行客,痴情地凝望着城际的云霞。看它幻化为舟,为车,为骑,为舆,为桥梁,为栈道,为平原,为崇岭,为江河,为大海,为渡头,为关隘,为桃柳夹岸的御河,为辙迹纵横的古道,私心嘱咐着何处可以投宿,何处可以登游,何处不应久恋,何处宜予勾留,复指点着应如何迟行早宿,趋吉避凶
陆蠡不愧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但仅凭如此的美文,却不能充分满足我们对散文情理兼修,亦即文质彬彬的要求。于是我们便乞援于“学者的散文”。
篇三:《随笔美文》
篇一:雨 下雨了,雨水打在房檐上,啪嗒啪嗒,既像流下的泪,又像滴落的伤 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心情,湿漉漉的心。思绪如细雨般缠缠绵绵,没有休止,望不到尽头。 曾经的轰轰烈烈,而今却如水般平淡。 淡淡的,是今日的幻像,昨日的影子。是曾经留下的脚印,是水漫过河床留下的湿湿印记,. 淡淡的,一切都来的轻盈,来的让人难以察觉。就像一根轻轻落下的头发,没人在意,可我看到了,闭上眼,千丝万缕。 你看他微微上翘的睫羽被露水浸湿了,眨眼闭眼间,睫羽如藕丝般蝉联,因为上面沾满了忧伤,那是以前的经历。我知道你整个生命已经凉透了,我知道你的世界好沉寂,我知道你的宇宙已无法转动。我知道,我理解,但我沉默,无言以对。 侬亦淡,淡曾浓。 淡淡的,其实一点也不淡,只不过是浓的借口,浓的代替品。 不知为什么这首歌总垠绕耳边:’把我的悲伤留给自己,你的美丽让你带走,从此以后不再拥有’ 雨天–紫色的 喜欢紫色,因为它总让我想起,——-话,在雨中更美。 墙角,依靠这一把紫色的伞,雨水顺着张开的棚,流下,嗅到残留在空气中的余香 窗外,雨水打在窗上,没有节奏,没有旋律,但好听,有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感觉,像敲在钢琴上,弹出一首紫色的忧伤。 篇二享受生活 生活中有酸有甜,有哭有笑,其实有波澜的生活是美好的,精彩的。人们可以在起起伏伏中体味生活的多彩,但是多数时候的生活还是平静的,没有多大的变化,不过在平静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享受美好。 多数人在抱怨生活的一层不变,无聊无味,亦或是奔波劳累,却不曾静下心来回味一下生活的美好。 无论多么的繁忙或是多么的清闲,都应该留下时间放空自己的身体,在精神世界里体味生活的另一面。忘掉现实,阅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感受书中人物多彩的经历;搜索一部自己喜爱的电影,体会别人的故事带给自己的感受;在络世界中搜索一切自己渴望知道的问题,满足自己奇怪的求知欲;与自己不能经常见面的好友聊聊天,感受感情的温暖。 我们在生活,或许现实中的生活与脑海中的生活并不同,但现实中的生活才是我们能够触摸到的且真实的,我们可以想象生活,但更应该把握当下的生活。生活中的我们积极美好,我们的生活或许也会变得美好吧!讨厌下雨天,才可以有机会享受窝在家中看电影的乐趣;讨厌如火的骄阳,才可以享受到冰淇淋带来的冰爽。 阳光很温暖,三五好友可以一起逛逛街,就算口袋里或许并没有钱;宅在家中,享受整理家务的成就感,再奖励自己吃了怕变胖的零食;繁忙的工作中,还可以有美味的咖啡陪伴;可以养只宠物,疼爱它,纵容它,享受它对你的肆意的撒娇;有计划的省钱,买下自己喜爱的东西 家或许不大,但一定要温暖;生活或许并不如自己所想,但一定要学会接受并尽量去享受。 篇三:岁月如水女人如歌 因为我不喜欢看电视,看选秀节目,所以我对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是后知后觉,危机感和求知欲导致我只看中央十台科教文化类的节目,中央七台的农业科教频道,中央三台我最喜爱的唱歌的节目,其它的一律闪过。可是,就在昨晚络电视上的湖南卫视的《女人如歌》就像一只柔软的触手,它就在瞬间穿越到我的内心,首先它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很浮躁的选秀的节目,它的舞台演绎着众生中这么多位女人的精彩,无奈,悲欢,离合,人性的知性美,人性中的真情,坚定在这里熠熠生辉。 每个人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首先是父母爱你,在未成人之时含辛茹苦予你衣食;然而人生的路漫漫,我们每一个人持着人生这张单程票随着这似水流年不断地奔向下一站,总有一站是终点,届时到站下车是天经地义的事,除了内心坚定的信仰,没有人可以真正地老天荒。在这一段旅途上,会有斜风细雨,会有雨后童话般的彩虹,会有阳光明媚,亦会有倾盆大雨,也有灭顶之灾,可是在下车之前,还可以有亲情友情爱情来陪我取暖,还有什么所求呢? 每一个登上这个舞台的女子,都破茧化蝶地翩翩飞上来,说着自己独一无二的故事,品着自己用岁月历练酿成的酒,或是醇美的葡萄酒,馥郁芬芳;或是一瓶浓烈的老白干,呛得眼泪
直流;有的是一瓶上帝不小心调错的鸡尾酒,喝下去五味杂陈然而不管是什么酒,喝下去了都有回味,那便是对生活的感悟。在这里,女人卸下了久负其重的包袱,在这里唱出了自己的欢与笑,喜与悲,厚积薄发的真情是被抒发得如此得酣畅漓淋。从此欢喜的更加欢喜,
悲哀的被乌云压头的面对着这么多的听众知音痛快地下了一场心雨,太阳出来了 有人说,生不易,活不易,生活不容易。同样爱不易,不爱也不易,人生因为风景太多,所以到处都是分岔路,央仓嘉措《问佛》如是说:“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人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没有人有人生这趟列车的回程票,都是《人在旅途》:“从来不怨,命运出错,不怕旅途又坎坷,想到那梦中的地方去,错了我也不悔过当那个历经感情的阵痛后 的的姐唱响这首我六七岁时流行并会唱的歌,我竟然觉得是命运的安排让我又听到了这一首歌,“千山万水脚下过,一缕情丝挣不脱,纵然此时情如火,心里话儿向谁说,我不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人生苦短,容不得你我细思量,如果还有个彼
此牵挂想念的人那就依偎着相互取暖吧。当你的站到了要下车时,还有个人跟你挥手再见。 或许由于命运真的很强悍,它的安排没人可以重新洗牌,每个人的站都不一样。那个唱《离歌》的妈妈早儿格外让我心碎,她的命运似乎是造化弄人,她自己是单亲家庭妈妈罹患癌症,现在她自己也是单身带孩子而且罹患癌症,她的儿子比我的皮皮大一岁,也叫皮皮。妈妈因为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格外想让孩子独立,甚至不愿意倾其所有去治病,还想拼命工作给孩子留多一点钱。她站在人生的这个舞台上,是面对海啸面对飓风一头冲进去!如果不想停靠在海港被狂风吹到礁石上拍得粉碎,那就冲吧!哪怕身体还带着对儿子的心痛和癌症的肌肤之痛,要让孩子看到一个多么勇敢无畏的妈妈!()笑着对她的皮皮说:“皮皮你看!妈妈也可以很拉风哦!为了帮助儿子更独立,在她仅8岁大的儿子面前撒娇,说因为我是女生,所以你要照顾我对于她来说,命运就算颠肺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她都在她下车到站之前好好地过每一天,对得起她爱和爱她的人。还有那个小有名气为了事业而婚姻不保的女人邬拉,听了早儿的故事两个本来博弈的女人主动让路给早儿,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再次闪亮。早儿,在人生的长途旅行中有人让座何尝不是一种温暖。看,除了爱情还有友情可以取暖。
篇四:《美文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