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我们是听话的孩子作文 我们是听话的孩子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我是一个特别听老师话的孩子。无论老师说什么,我都会言听计从。

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几个班委每人明天交一份手抄报。可那天偏偏赶上我有课外英语辅导,学校又留了很多作业。上完课已经八点了,我连忙开始写作业,十点还没写完。但那份手抄报还没有写一个字呢。妈妈看着哈欠连天的我,心疼地说:“赶紧睡觉吧,明天跟老师解释一下不就行了吗?”我心想,我才不呢,老师布置的作业怎么能不完成了,我可是宣传委员呢,哪能让老师批评啊。于是,我开始认真的构思,琢磨起来,妈妈看我神情如此专注,也禁不住流露出佩服的眼神。可写着写着我就打瞌睡了,到厕所洗了把脸,清醒了一会,又继续画。到了十二点我才把一份满意的作品完成了。

但有时候过分听话,也会酿出“苦果”。

记得是三年级的初秋,有一次老师说学校有重要活动,让第二天穿夏季校服。可老天爷偏偏和我作对,那天清晨,冷风嗖嗖的刮着,地面上被吹起的落叶在半空飘着;风中夹着细细的雨丝。姥姥看着天空担心的说还是穿上秋季校服吧,别冻着。我坚决不穿,梗着脖子还跟姥姥吵:“昨天你没听老师的通知嘛,老师说了穿夏季校服的。谁说能穿秋季校服了?”我穿着短袖短裤去学校了。进了教室,同学们大部分都穿着秋季。看见我,纷纷说:“你不冷啊。”“佩服,真经冻啊。”“你有神经病啊,不怕被冻死啊。”我吸着被冻得通红的鼻子,缩成一团,拿着苍白的手,摸着冰冷的腿使劲的搓起来。没到中午,就被老师送到医务室吃药去了。

篇二:《2015学生优秀作文》

听话还是不听话,这是个问题

作文评讲(2015-6-16)

如 何 听 话

作文材料: “做个听话的好孩子”,对于成长中的我们,这句话应该并不陌生。站在青春的路口,听话或许会让我们少走不少弯路。然而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临终之前却曾感慨太听话让他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如何听话,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请根据以上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资料链接:曹禺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等。当有人问曹禺近三十年不仅剧本少而且无力作的原因时,曹禺回答说:“在我一生中有两大遗憾。一是建国以来,我的时间越来越多地被写作以外的事情占据了。二是缺乏独立思考。在历次运动中我都没有独立的思考,而是按一种既定的要求去否定别人,也否定自己,结果在精神上完全丧失了自我。这是非常痛苦而可怕的悲剧。”他在临终之前感慨地说:“我真是太听话了。”

审题:曹禺所谓的“听话”,其实质就是凡事不作独立思考,一切唯命是从,失去了独立的意识和人格。一个人一旦失去独立的人格,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就会变得没有主见,人云亦云,被动地随着时代的浪潮沉浮。艺术制作是一项需要独立思考的富于制造性的工作,艺术家一旦没有个人的独立思考,一切听命于人,就算“强挤”出一些“作品”,也往往多是些用以图解某种观念,政绩的应时应景之作,毫无生命力。

艺术制造如此,其他行业亦然。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不仅应当成为文化、教育界人士,而且应成为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目标。做人有了独立思考,才能够不俯仰随惜,才能够做到独立不羁,才会有独立的人格。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被师长教育的一句话就是“听话”,“听话”从正面来看,意味着不违反纪律,不违背家长老师的意愿,但它的负面效应也是巨大的,因为“听话”很多情况下就意味着顺从,俯首帖耳,唯唯诺诺,在这样的育人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要想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在太难了。

本文可写成记叙文,以小说的形式,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出“听话”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宠,不“听话”者如何碰壁;也可以写“听话”者表面的风光和内心的屈辱,一时的风光和一生的屈辱;当然也可以写“听话”者充斥于我们这个社会所造成的悲剧。

如果写议论文,则要针对“听话”做辩证分析,观点和语言要力戒偏激,要站在时代精神的角度从教育制度,用人机制,独立人格,创新精神等方面展开论述。中国有着数千年封建专制的传统,也有着前仆后继的反封建的斗士,所以要从我们的历史和现实中寻找到有关“听话”的正面和反面的例子。但要记住,论据只是你立论的依据,不是你文章的全部,所以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以叙代议,叙多议少的现象发生。

1

学 会 如 何 听话

程逸舟

听话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但太听话会让我们会让我们失去独立的思考。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听话。(开门见上,提出论点)

听取良言帮助人避免错误。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齐景公因烛邹没管好鸟而要杀了他,晏子一番慷慨陈词,齐景公明白自己的错误,放了烛邹。

景公听取晏子的劝谏,最终未因此事影响声誉,是谓听取良言。而项羽何以失天下?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听范增的良言,一意孤行,刚愎自用,使他远不及刘邦的虚心纳谏。所以,听取良言乃听话之道。(正面论证)

“全盘皆收”的听话扼杀人的独立思考与想象。

美国一位母亲因孩子在幼儿园学会认“O”,而此前孩子对此有几十种想象,把幼儿园告上法庭,最终胜诉,使美国修改《教育保护法》。

孩子听取老师的话,将“O”当做字母 “O”,从而失去了原本有的丰富想象力。而一项针对21个国家的调查表明,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众所周知,中国孩子“太过听话”,将老师、家长的话当“圣旨”,接收一切信息,变得麻木,只有公式化的学习,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创造!所以,过于听话失去独立之人格并不可取。(反面论证)

有所选择地听话铺平前进的道路。

乔布斯打破传统思路,将充电器设计成白色,让手机只有一个按键。所有人认为他疯了时,他却做到了。但他也会听取朋友、同事的建议,将苹果产品的细节做到极致。

乔布斯听的是合理建议,不听的是市场主流,是思维框架,是所有人对他的质疑。这让乔布斯被人们所尊崇,苹果公司因他拥有更光明的前途。乔布斯有自己的思考与创造,也有接收良言的谦虚,他便是真正懂得了如何听话。

在青春路口徘徊的我们也要学会听话,既要听取老师对我们学习方法和人生规划的指导,也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对师长合理的建议虚心接受。(辩证思考)

听取良言帮你帮你清除前行路上的绊脚石;一意孤行让你仿佛在黑暗中行走,找不到方向,又容易跌倒,最终陷入迷途。不假思索就听取他人的话让你失去主见,像一头被牵着鼻子走的牛,只知道无休止地拉动水犁而不知道前行的目的。(比喻论证)

所以,学会如何听话,就是学会做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明智选择。

2

小 议 听 话

刘秋雨{我们是听话的孩子作文}.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临终前曾感慨:“太听话让我失去了独立的思考。”由此可见,虽然大人们经常要求我们“做个听话的好孩子”,但在听话的同时,我们必需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要听正确的话,听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话。(引用材料,提出论点)

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对二至五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一百名儿童和没有这种倾向的一百名儿童追踪观察到中年期,发现前者有八十四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却截然相反。前者虽看似不听话,但正因他们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才能自主判断,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若盲目听从别人的话,不加以自己的思考,会给我们带来本可以避免的损失。2014年4月16日韩国“岁月号”沉船事故中,学生因听船方指示未及时逃离而失去了生命。这名学生在危急时刻缺乏主见,或许他始终铭记着老师、家长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教导,而像一具木偶,自己没有主动观察船的情况,完完全全按船方指示来行事。如果这名学生稍加观察与思考,或许他也可以和那些淘气不听话的学生一起逃生。

听话是一门学问。对于师长平时用来教育我们的那些话,我们不可不听,亦不可全听。我们首先应当判断这话的正确与否,切记不能盲目地认为老师、长辈、甚至是专家说的话就一定正确。之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将对我们有益话记在心里,才能达到听话的真正目的。总而言之,我们要听有意义、有价值的话,并在听话的同时加入自己的见解与思考。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听话的方法、要领。比如说,当优秀学生向我们介绍学习方法时,我们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判断自己是否应当效仿,切忌盲从。或许有些同学“不上补习班就能考第一”但这是建立在他的高度自觉的基础之上。如果你一向缺乏自律,不擅长自主学习,却也“跟随优秀学生的步伐”,不上补习班,就可能会适得其反。

听话也要讲究方法。我们在听话的同时要持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而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让我们学会灵活地听取他人意见,做一个有主见的人吧!这样,我们才能把握自己的人生,而不至于在他人的看法中迷失自己。

听还是不听?(网上转载)

“听话”还是“不听话”,出自你内心的裁断。

谈及“听话”,我想古人是最“听话”的。要想做官,先要会写“听话”的八股文,写不听话的文章随时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成千上万的读书人在历史的洪流中读破万卷书,只为顺应皇帝的心意,只为“听话”二字。

但要说古人全是听话的,这又不免有些以偏概全,历史上也不乏一些不识时务的不听话者。就说柳永吧,慢词专家,也曾想谋求一官半职,可他倜傥不羁的

3

性格让他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且去填词。”皇帝寥寥数语便断送了柳七为官作宦的“锦绣前程”。这次,这个不听话的柳永听话了,他不再汲汲于功名,而是留连于秦楼楚馆,虽一生穷愁潦倒,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百三十多首彪炳千古的词章。

有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的李白,他也曾经为自己的仕途而慨叹。但他让高力士脱靴,贵妃磨墨这些不甚“听话”的事,让这位自诩“酒中仙”的李诗仙最终逃脱不了“赐金放还”的命运。但正是他的“不听话”,才让后人感受到了那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的大唐诗风。

谈到这里,你或许会问:一切俱往矣,当今之世,当“听话”否?

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先生曾是一位绝人,他做学生时就写出了巨著《雷雨》,此后一发不可收,《日出》《原野》等力作一次又一次震撼文坛,在舞台上久演不衰。但这位才情毕露的绝人自从进入新时期便鲜有新作,何以至此?据说是新社会里变得“听话”了。

海归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不听话”是出了名的,他的那股不听话的劲头也使得他的文章别具一格,具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他的《我的精神家园》《黄金时代》等作品使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你或许会问:照你这么说,只要是写作,就得不听话吗?这不是明摆着教人抬杠吗?

其实,没有绝对的听话与不听话,真正需要的是对你听来的“话”要有一个思考和分析的过程,要看它是否符合客观真理。当听则听,不当听则须毫不犹豫地拒绝。换句话说,是否应该听话应当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文学是自由的,真正的好作品一定是自由奔放的心灵留给人间的自信的微笑。文学上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历史上的一些性情奔放的文人大多被贬,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地拥有自己好恶的人,才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放不羁,才会吟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子斜”的凄婉动人,才会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苦苦追寻

也许你会笑问:你说了这么多,我该不该相信你?我该不该听你的话? 我也会笑答:你需要自己去判断,因为你是自由的!

评点:文章通过古今著名文学家成功与失败的事例的对比,证明了这样的观点:不盲目“听话”,往往会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一味地循规蹈矩,则极有可能一事无成。但文章的可贵之处更在于不是一味地要求人们拒绝“听话”,而是“对你听来的‘话’要有一个思考和分析的过程,看它是否符合客观真理。当听则听,不当听者则须毫不犹豫地拒绝。”这就使得文章观点更为辩证客观。文章结尾既照应题目,又不失幽默,意味深长。

4

目 标 与 人 生

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70余岁的老人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决定从家乡出发,步行到广州去看看亚运会。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难,他终于到达广州,看到了几场精彩的比赛。有位报社记者采访时,问他:“这么远的路,多难走,可是您还是走到了。我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险阻是否曾吓倒过您?您又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老人平静地回答:“这没什么呀,一步一步地走路是不需要什么勇气的,关键是你目标要明确,要清楚到哪儿去!”

要求:请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审题:材料中,老人面对记者提问平静回答:“这没什么呀,一步一步地走路是不需要什么勇气的,关键是你目标要明确,要清楚到哪儿去!”这个回答中“目标明确” 是立意的核心。老人的意思是说:我的目标清楚了,我就一步一步的走去。目标明确了,其他都好办。

材料链接一

哈佛大学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

踪调查

该项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况十分有意思:

5

篇三:《2014高考作文真题猜想:“听话”》

2014高考作文真题猜想:“听话”

【题目回放】

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意解读】

1.“听话”的所指包括两个方面:一作动词,是“听+话”,即用耳朵听别人的话语:他耳背,听话有困难;二作形容词,是指听从、顺从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这孩子很听话。

2.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只要文章能表现“听话”的任意一个方面的意思,即可视作基本切题。

3.切题的深浅及立意的高下,关键是看对“听话”内蕴的思考或解读。只平平地叙述“听话”的人与事或笼统议论“听话”的是与非,属基本切题;能呈现对“听话”的思辨,即为非常切题。

4.评卷时,从写的是不是“听话”入手,再看有无对“听话”的价值意义的思考。完全偏离题意的情况主要指通篇所写都不属于“听话”的范畴,或者抛开命题自说自话。

【阅卷感受】

此次作文,大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基本正确,但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理解。不少同学写记叙文,即写要听父母的话,缺少对“听话”的深度理解;写议论文,也是立论平平,鲜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很少能看到下面这样的精彩文字:

1.永远听父母话长大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从不听父母话的孩子,在他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就已经没有出息了。

2.我们不能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正如“春风春日有时好,春风春日有时坏。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听话”与“不听话”要看具体环境,该“听话”时,不要故意装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示与众不同,那样只会徒增狂妄与冥固的坏性情;同样,该“不听话”时,就要敢于“挺身而出”,你的坚持是最美丽的风景。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所选材料一定要品质不俗。下面这个材料是沈奇斌同学为论证“听话,也要懂得灵活变通”时所用的反面材料,体现出他的阅读积累和语文素养,值得大家学习: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次去公园游赏,见一朵花很美丽,便想留给自己的孙子。因有其他事,便随手点了一位士兵看守鲜花。岂料女皇随后便忘了此事,而那位听话的士兵却一直驻守在花旁,这一待就是五十年,即便花已成灰

总之,要想写出大气文章就得有大情怀、大境界!

【佳作阅读】(1)思考前三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相似。(2)第4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1、

听话

一日,因急需一条牛仔裤作为活动的统一制服,我匆匆地走进了一家牛仔店。 店主的年纪比母亲略轻,女儿在电脑前看电影,不一会儿就离了她母亲特意摆得远远的椅子,凑到显示屏前去。在我试穿的过程中,店主不一会儿就要叮嘱女儿:“坐到椅子上去,眼睛要看坏的,听话!”如此三番五次,可那显示屏就像磁铁,小女孩每每就被“吸”了过去。

等到离开的时候,我看见小姑娘揉了揉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人生的回忆就像是树上累累的果实,它们积蓄、成长,然后在你不经意的瞬间掉落下来,砸你个满怀。

“听话!”父母、长辈,总要适时提醒你注意天气变化、嘱咐你多穿点衣服,或是提醒你要注意安全。你偶尔听得烦了,稍一皱眉想反对,他们把眉头皱得比你更紧,抢先说了句:“听话!”你漫不经心,他们就更加无微不至。

直到如今,当我需要睁眼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眼镜的时候,当我想凭着年轻的身体少穿一件却最终得了感冒,呼吸不畅、头昏脑胀的时候,当我终于一不小心与人相撞,跌伤了腿,大声呼痛的时候,我想起了什么?

当我面对考试题目,下笔停滞,绞尽脑汁而不得的时候,我想起了小时母亲站在院子前,挥着手里的书大声呼喊在院子里疯玩的我的场景,更想起了什么?

张爱玲曾写过一段话:“当我走到那个路口,我垂垂老矣的母亲叮嘱我:‘听话!不要走这条路!’可我最终还是走上了那条路。那条路真的很难走,像母亲说的那样,而我迷路过,跌倒过,甚至受伤过。当我坐在路口喘息着休息时,我看见一个女孩,像我当年一样年轻,一样站在那个路口,我忍不住开口对她说:‘不要走那条路,听话!’”

每一声“听话”都是长者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每一次劝导都是父母对子女的真心关照,可若是这“听话”总是被辜负,它又将隐含多上忧虑和沉痛?

可是,这份情感终不会被辜负。

我将注重保护眼睛不让近视程度加深,我已学会自己查看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我骑车时会更加小心,我会在父母出门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听话,不止于长辈,而更将发于子女、小辈,终其轮回,使其圆融。

“听话”,它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

2、

听话

蓦然发现,原来母女一场,不过是一个听话的过程。

想起来,竟不禁笑了。犹清晰记得小时候有个绰号:“女大王”。我总是很调皮,每每会将收拾好的玩具全数倒在地上,离开时也不理会,也屡次差点将屋顶掀开,引来母亲一顿喝斥。

一次,母亲朋友带着年岁比我小的女儿来到家中,印象里妹妹很害羞,不怎么开口说话,只是把玩着手里的娃娃,自得其乐。只一眼,我也被那娃娃吸引了,粉嫩嫩的连衣裙,金灿灿的长发,灵巧活动的四肢于是,我将她从妹妹的手里抢了过来,开始为她打扮。突然一阵抽泣声传入耳朵,妹妹竟然哭了,我一时不知所措,只愣愣地站在原地。听到哭声,母亲和她朋友快步走出来,看了一眼,便心下了然。母亲走向我,说:“听妈妈的话,把娃娃给妹妹。”我那时只觉委屈,一个娃娃而已,偏不给。母亲声音略有提高:“听话!还给妹妹!”我虽不情愿,只得听话,恋恋不舍地将其塞回妹妹手中。

不知不觉间,我早已养成了听话的习惯,不曾想过母亲也有听我话的一天。

前些日子,陪母亲参加一场婚礼,待我准备就绪时,却见母亲眉头紧锁,看着瘫在床上的衣服,不知该穿哪件,我不免有些焦急,婚礼该迟到了。看着母亲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说哪件好?我走上前,指着一条格子连衣裙说:“就这个吧,快点。”母亲嘴角荡漾开一丝笑意,便匆匆将其换上。走出电梯,却听见她嘀咕着:“挺近的,要不要开车,还是步行?”我有些许不耐烦,说道:“开车吧,快赶不上了!”母亲开口道:“好吧,听你的!”

我不觉一愣,听我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都听我的了呢?抬眼间,却发现母亲的眉宇间似乎已有了浅浅的沟壑,即便不笑,眼角的皱纹也开始渐渐显露出来了,我怎么没有发觉,原来母亲也在日渐衰老。

我缓缓收回视线,蓦然发现了一件事。母女一场,不过是在你年幼的时候听她的话,长大后对换角色,一场听话的过程罢了。

3、

听话

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

“听话!”大人总是这么说。那么,我们究竟要样听话,听什么话?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要求我们要听话,听历史的教训,听他人的劝告。

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展望历史的舞台,让我们用心聆听。

他也曾火烧博望坡初战告捷,他也曾舌战群儒大败曹操,却因不听刘备的生前劝告动用了一个“不听话”的马谡而痛失街亭。那个不知天高地厚,心高气傲,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曾多么聪慧的帮助诸葛亮退去司马懿,却因为自视甚高,不听诸葛亮的话,不听王平的劝告,落得个挥泪被斩的下场。历史的教训要听,智者的训导要听。只有善于听话的人才能得到历史的认可。

站在时代的门槛上,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态来面对“听话”二字哪?

雄霸欧洲大陆的一代枭雄拿破仑在第六次与反法同盟作战时,身边几乎已无大将,只好动用一个叫格鲁希的将军,而正是这位“听话将军”使拿破仑痛失良机,兵败滑铁卢。当时英军威灵顿将军率军从北来袭,普鲁士元帅布吕歇尔从另一方向来,拿破仑击败布吕歇尔,为防止其与威灵顿会和而让格鲁希前去追击。拿破仑则与威灵顿展开作战,不久,双方都精疲力竭,尸横遍野,只待哪方援军先到哪方便可取胜。“听话将军”已知战事紧急,去固守命令追击布吕歇尔,即使部将极力劝告,他只沉思了一秒就果断下令继续追击,执行命令。就这样,威灵顿等来了布吕歇尔,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听话将军改变了这个世界。有这样的“听话将军”,拿破仑何愁不败?我们需要听话,但不能盲目地听话,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只有灵活地听话才是真正的听话。

丘吉尔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只有听话,正确地听历史的话,才能对未来有准确的把握,不至于迷失了自己。

一回首间,我才忽然发现,因为“听话”,我一生的种种努力只不过是为了获得他人的称许与微笑,因为“听话”,我已将自己套入了所有的模式和桎梏,陷入了“听话”的囚牢。对于自己的人生失去了把握,迷失自我于“听话“之中。让我做我自己吧,让我这一生做一次我自己吧!我会灵活地听话,听历史的教训,听老师的指导,听家长[微博]的训导,但我会灵活地听话,把握自己的人生,不至于迷失自己。

听话,是一门学问,我已懂得。看得到遥远的过去,故也看得到遥远的未来。 4、

听话

中国人似乎向来异常听话,甚至在压迫之下也并无怨言,所以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中指出中国人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个是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也许,我们真的有这种弊病,这种弊病真的来自于鲁迅所说的“国粹”。但现在,已全然另一番模样。

从原来“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想象,到后来对洋车、洋房、西餐以及出国留学[微博]的追捧,到现在甚至有大学自招考英语而不考国文的设想,中国人似乎又实在是敢于推翻传统的,毫无顺从、听话之意。其实不然,这不过是另一种听话而已。窃以为听话虽有软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心理认同。过去说中国人有“奴性”,是因为他们从心底里认同专制的模式,而后由于西方思想的涌进,才逐渐有所改变。如果说早年的崇洋媚外是民族自卑感在作祟,那么如今考外语而不考汉语恐怕已是对西方文化从骨子里认同了。人总需接受一

种价值观,现在我们已不再听古圣先贤的教导,或许正遂了鲁迅反“国粹”之愿,但却又成了洋人的“跟屁虫”,这恐怕是鲁迅也始料未及的。

或言近年传统文化日趋升温,一直有“国学热”,亦非专顺从西方。但所谓“国学热”不过是加强了对国学的“西学式”研究,并未将其精髓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梁任公(启超)论治国学之大道云:“德性的学问,要靠躬行自省来研究。”现在的学者显然大多没有做到,更不必说民众。大多数年轻人对国学除了觉得陈腐、过时,其实没有太多浸染,还是更乐意接受西方的价值伦理。

若是我言某人不爱国,他必要艴然而怒,反过来我亦会如此。可知人多是承认爱国之必要的,惟其不知爱国当是包含深刻的文化认同方才真切。一国之文化虽多有变迁,但亦不可离开长久的渊源积淀,如今国人却与之渐行渐远,西方重视外物的功利主义的精神成了人们的信条,许多青年人的理想不过是希望考一好大学,讨一好老婆,找一好工作,有一好收入而已,其患在迷途于外,不知关怀本心。其实,听话本身并无过错,但要学会选择听什么。这种选择乃是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之体现,蕴含着高度的自主,切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我们应当常常自加鞫审:“我到底需要什么?到底该听从什么?”否则还是难免要做奴隶的。

【习作升格】

听话

听话,如今似乎成了没有主见的代名词,但是,谁又能什么话都不听就直达成功呢?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中国孩子时常喜欢说:“我会好好听话,做个乖宝宝。”而美国孩子却说:“我不是小孩子了,我要独立。”

可能很多人认为美国孩子更成熟。没错,我不可否认,但是独立当真就意味着不听话?聪明人往往从自身经历中找出结论,然而圣人常常从他人经历中领悟道理。难道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一定得撞得头破血流吗?在尧在位时,他重用舜,后人也并未因此觉得他无能;刘备器重孔明以登帝位,众人也觉得他贤明,不是吗?

当然,如果对方是淤泥,你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对方是泥沙,你是泥沙中发出光芒的金子;对方是燕雀,你是展翅高飞的鸿鹄;对方是鱼虾,你是见尾不见首的游龙,那么你大可不必听话,相反地,你还有足够的本钱来轻视他的无知与傲慢。

因此,听还得把握不同的时机,并不是不听,也并非什么都听。

话是我们听的对象,那么什么样的话值得我们听呢?

是像商纣王听信妲己那样吗,是像董卓听信貂蝉那样吗?当然都不是,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冷静的心,清醒的头脑,无欲无求,就自然能判断是非。

有些话做起来很难,甚至不忍心去做,怎么办呢?

刘墉带女儿上电视,主持人问,如果刘墉在地震中被压倒了,女儿想救自己,但房屋很快就要塌了,怎么办?刘墉回答:“我会让女儿跑。“当主持人询问女儿时,她说,他会逃跑,一边跑一边哭着喊,她爱父亲。

女儿的回答同时也回答了我的问题。这些话我们得听,因为那是对方的祈求。 并非所有的话都是字面意思。

父亲给孩子项链,对他说这项链不值钱,但是这并非说明项链能随便送人,他是无价的,是爱,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父亲真正的意图只是不希望孩子为了保留项链而受一丁点的伤害。

听话听话,听要把握时机,而话也得理解透彻,不然怎么听呢?

篇四:《“听话”作文题意解读与佳作阅读》

“听话”作文题意解读与佳作阅读

【题目回放】

以“听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题意解读】

1.“听话”的所指包括两个方面:一作动词,是“听+话”,即用耳朵听别人的话语:他耳背,听话有困难;二作形容词,是指听从、顺从长辈、领导的意思、意志:这孩子很听话{我们是听话的孩子作文}.

2.无论直接还是间接,只要文章能表现“听话”的任意一个方面的意思,即可视作基本切题{我们是听话的孩子作文}.

3.切题的深浅及立意的高下,关键是看对“听话”内蕴的思考或解读只平平地叙述“听话”的人与事或笼统议论“听话”的是与非,属基本切题;能呈现对“听话”的思辨,即为非常切题

4.评卷时,从写的是不是“听话”入手,再看有无对“听话”的价值意义的思考完全偏离题意的情况主要指通篇所写都不属于“听话”的范畴,或者抛开命题自说自话

【阅卷感受】

此次作文,大部分同学对题意的理解基本正确,但缺少深入的思考和独到的理解不少同学写记叙文,即写要听父母的话,缺少对“听话”的深度理解;写议论文,也是立论平平,鲜有独到的见解和深入的分析很少能看到下面这样的精彩文字:

1.永远听父母话长大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从不听父母话的孩子,在他们还没有长大成人时就已经没有出息了

2.我们不能用“听话”与“不听话”来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正如“春风春日有时好,春风春日有时坏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听话”与“不听话”要看具体环境,该“听话”时,不要故意装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以示与众不同,那样只会徒增狂妄与冥固的坏性情;同样,该“不听话”时,就要敢于“挺身而出”,你的坚持是最美丽的风景

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所选材料一定要品质不俗下面这个材料是沈奇斌同学为论证“听话,也要懂得灵活变通”时所用的反面材料,体现出他的阅读积累和语文素养,值得大家学习: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一次去公园游赏,见一朵花很美丽,便想留给自己的孙子因有其他事,便随手点了一位士兵看守鲜花岂料女皇随后便忘了此事,而那位听话的士兵却一直驻守在花旁,这一待就是五十年,即便花已成灰

总之,要想写出大气文章就得有大情怀、大境界!

【佳作阅读】(1)思考前三篇文章在结构上的相似(2)第4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1.听话

一日,因急需一条牛仔裤作为活动的统一制服,我匆匆地走进了一家牛仔店

店主的年纪比母亲略轻,女儿在电脑前看电影,不一会儿就离了她母亲特意摆得远远的椅子,凑到显示屏前去在我试穿的过程中,店主不一会儿就要叮嘱女儿:“坐到椅子上去,眼睛要看坏的,听话!”如此三番五次,可那显示屏就像磁铁,小女孩每每就被“吸”了过去 等到离开的时候,我看见小姑娘揉了揉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人生的回忆就像是树上累累的果实,它们积蓄、成长,然后在你不经意的瞬间掉落下来,砸你个满怀

“听话!”父母、长辈,总要适时提醒你注意天气变化、嘱咐你多穿点衣服,或是提醒你要注意安全你偶尔听得烦了,稍一皱眉想反对,他们把眉头皱得比你更紧,抢先说了句:“听话!”你漫不经心,他们就更加无微不至

直到如今,当我需要睁眼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寻找眼镜的时候,当我想凭着年轻的身体少穿一件却最终得了感冒,呼吸不畅、头昏脑胀的时候,当我终于一不小心与人相撞,跌伤了腿,

大声呼痛的时候,我想起了什么?

当我面对考试题目,下笔停滞,绞尽脑汁而不得的时候,我想起了小时母亲站在院子前,挥着手里的书大声呼喊在院子里疯玩的我的场景,更想起了什么?

张爱玲曾写过一段话:“当我走到那个路口,我垂垂老矣的母亲叮嘱我:‘听话!不要走这条路!’可我最终还是走上了那条路那条路真的很难走,像母亲说的那样,而我迷路过,跌倒过,甚至受伤过当我坐在路口喘息着休息时,我看见一个女孩,像我当年一样年轻,一样站在那个路口,我忍不住开口对她说:‘不要走那条路,听话!’”

每一声“听话”都是长者对年轻一代的谆谆教诲,每一次劝导都是父母对子女的真心关照,可若是这“听话”总是被辜负,它又将隐含多上忧虑和沉痛?

可是,这份情感终不会被辜负

我将注重保护眼睛不让近视程度加深,我已学会自己查看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物,我骑车时会更加小心,我会在父母出门前叮嘱他们“注意安全”

听话,不止于长辈,而更将发于子女、小辈,终其轮回,使其圆融

“听话”,它其实是个温暖的字眼

2.听话

蓦然发现,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我们是听话的孩子作文 我们是听话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