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世界最经典短篇小说篇目大全》
世界最经典短篇小说篇目大全
我的写作生涯从阅读短篇小说开始。起初也读长篇,那时还念书,断断续续看长篇的感觉,
像正吃饭,接一电话,接完挂掉再吃两口,铃又响起,反复数次后,饭菜已凉,走味。看短
篇就没这烦恼,这是吃饭团,吃得快,还饱肚子。
以下短篇都或多或少给过我惊喜。我曾多次看不清人世的真实面貌,对生命也产生过许多
困惑,它们曾给我指过几条光明坦途,或调皮地使我更加无力,对世界生出意料外的疑问,
更多时候,它们只是呈现另一个世界的入口,让我感觉自己像上帝在窥探人间。
《饥饿艺术家》卡夫卡
表演饥饿,最早的行为艺术,跟现在一样,很少能吸引别人认真的关注。
《“搞定”夫妇》林·拉德纳
将爱心泛滥者写到极端。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马尔克斯
被美好唤醒的人们。
《1870年的气球飞行》史蒂文·米尔豪瑟
热气球下的世界。
《阿内西阿美女皇后》
杰出的循环。
《艾皮凯克》冯尼格
机器人和爱情。
《安阳》冯唐
试图重现创世之初。
《艾德沃坦夫人》巴塔耶
放荡不羁。
《柏林之围》
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扳道夫》阿雷奥拉
荒诞的火车,绝佳讽刺。
《宝贝儿》契诃夫
完全依附于爱情,而不是爱人。
《鼻子》芥川龙之介
可怜的自尊。
《趁生命气息逗留》罗杰·泽拉兹尼
机器人重创世界。
《水月》川端康成
描写极细腻。
《穿墙记》马塞尔·埃梅
奇人。
《出租车上的吸血鬼》春上村树
扩大概念。
《逮香蕉鱼的日子》塞林格
战后人的精神创伤。
《地球上的王家庄》毕飞宇
诗意写愚昧。
《地狱变》芥川龙之介
不疯魔不成活。
《断魂枪》老舍
时代变更后的失落。
《二路电车》马哈姆德·台木尔
寻常爱情。
《封锁》张爱玲
逢场作戏。
《南方高速公路》科塔萨尔
类似《封锁》,稍广博。
《狗日的粮食》刘恒
中国农民。
《好心的中士》塞林格
更美丽的真实。
《河的第三条岸》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的个人理想。
《黑帮老大》希区柯克
就悬疑性来说,希区柯克胜过欧亨利太多。
《红死病的假面具》爱伦坡
沉着、克制的悬疑。
《猴爪》W·W·雅克布斯
铺垫结实,结局妙。
《换妻记》胡·何.阿雷奥拉
成人童话。
《婚宴》王祥夫
丰盛的婚宴。
《威克菲尔德》霍桑
跳脱出自己生活。
《江边纪事》高军
小说式散文。
《警察与赞美诗》欧亨利
意料之外。
《狙击手的一个早晨》 弗拉基米尔·索罗金
心惊动魄。
《巨翅老人》马尔克斯
有翅膀,就有飞翔的可能。
《巨蟒》杜拉斯
阳光下有形的吞食和阴影里无形的吞噬。
《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
梦接近于现实。
《十八岁出门旅行》余华
社会规则。
《教长的黑面纱》霍桑。
人人都只向大众呈现了部分自己。
《近视眼的故事》卡尔维诺
是否戴眼镜成了悖论。
《孔乙己》鲁迅。
凑起来的形象异常饱满。
《苦恼》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老妇与猫》多丽丝·莱辛
城中流浪。
《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池莉
汉口夜生活。
《理发》林·拉德纳
理发师的独白。
《立体几何》麦克尤恩
源于《零侧曲面》,更丰满。
《烈火平原》胡安鲁尔福
战争全过程。
《罗马惊艳》希区柯克
和《猴爪》有一拼。
《马口鱼》张万新
虚构的真实。
《蚂蚁》鲍里斯·维昂
战争的讽刺。
《瓶装地狱》 梦野久作
不同顺序,不同的解读。
《太阳鸟》 尼尔.盖曼
美食家和传说中的鸟。
《歌利亚》尼尔盖曼
黑客帝国。
《西西里柠檬》皮兰德娄
忘恩负义。
《七层楼》迪诺布扎蒂
死亡的诱引。
《出埃及记》恰克·帕拉尼克
亡命天涯。
《冬日之旅》乔治·佩雷克
对历史的误解。
《青鱼》拉克司奈斯
看天吃饭。
《情书》岩井俊二
过于完美的巧合。
《色戒》张爱玲
平静下面的动荡。
《狮子头》张大春
另一种江湖。
《受戒》汪曾祺
纯真的美,同样不染世俗。{换妻短篇小说}.
《四把蓝色椅子》哈尼夫·库雷西
爱情中的难堪。
《太阳与阴影》皮兰德娄
三起三落。
《巴比伦塔》特德·奇昂
天空的尽头。
《王佛保命之道》尤瑟纳尔。
现实即画。
《罕福之行》威廉萨洛扬
完美的对话。
《我们看菊花去》白先勇
残酷的爱。
《箓竹山房》吴组缃
鬼屋。
《午餐》毛姆
高级黑。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福克纳
自私的爱情。
《萧萧》 沈从文
凄美的乡村生活。
《小径分叉的花园》博尔赫斯
时间迷宫。
《雪中的猎人》 托拜厄斯·沃尔夫
见风使舵。
《一场不算严重的蝗灾》多丽丝莱辛
蝗灾丽景。
《一天》陈村
一天是重复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大概也能看作小说。
《婴宁》蒲松龄
没心没肺。
《游仙窟》张鷟
古人逛窑子。 《阿拉比》乔伊斯
幻梦的破灭。
《再见爸爸》约翰·契弗
与虚伪道别。
《鸡蛋》舍伍德安德森
生活的胜利。
《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全方位庄园游览图。
《这次我演什么角色》库特·冯尼格
人生如戏。
《南方》博尔赫斯
梦和现实的分界。
《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
冰山效应。
《疯狂时期的大海》马尔克斯
这是《百年孤独》短篇版。
《公道》福克纳
详尽有趣的历史描述。
《魔法外套》迪诺·布扎蒂
有得就有失。
《距离》卡佛
极简主义。
《不值一文的老奶奶》布莱希特
自己的生活。
《射象》乔治奥威尔
违心的事。
《最后一名》埃梅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换妻短篇小说}.
上面短篇,想阅读原文,可关注微信号【xiaoshuoquan】。
以下短篇只有PDF或纸质版。
《相遇》格非
相遇既是开始,又是结局。
《呕兔》科塔萨尔。
《红花》伽尔洵。
《手电筒》埃尔德里克·克利弗
篇二:《日本的性淫乱 究竟源自哪里》
日本的性淫乱 究竟源自哪里
日本最伟大小说男主角至少有5次乱伦
我 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所有日本人都是如此;但是从客观上说,日本大和民族乃至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确实有着非常鲜明而浓重的个性特征,既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东方 人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西方人,或者说既有东方人的一面也有西方人的一面,这当中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比如说,部分日本人性格当中狠的、硬的、狂的成分,而这 些成分一旦走向极端和偏激,那就成了凶暴、残忍、畸形、变态。是故,相当一部分日本人的男女性关系非常开放、泛滥、病态、混乱,堪称是性淫乱。比如说乱 伦、换妻、兽交、肛交、口交、3P、强奸、轮奸、性虐待、同性恋、童妓、成人礼、色情写真、裸露癖、办公室性骚扰、影视AV、变态节目、“重口味”词汇、 淫秽书刊五花八门、乱七八糟,十分不堪。
那么,日 本的性淫乱传统,究竟源自哪里呢?一则是前文提到的他们骨子里本来就有的偏激和变态成分,这是遗传基因和种族本性;二则是日积月累的各种文艺作品、精神产 物的影响,这一点与上一点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的。说到这里,虽然说日本历史上由古至今这些文艺作品非常之多,但是其最伟大的一部小说——《源氏物语》 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甚至这部小说还可能是最终的根源。
日 本平安时代的女作家紫式部撰写的长篇历史小说《源氏物语》,大约成书于公元1001年至1008年之间(中国是北宋初期),是日本乃至全世界第一部长篇小 说,是日本历史上最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对日本的文学、文化、社会生活、民族性格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说描写古代日本的风貌,揭露复杂人性和宫廷斗 争,反映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作者内心细腻、敏感,文字细腻、优美,人物众多、情节纷繁、篇幅宏大,仿佛一部古典静雅而又美丽哀挽的“言情小 说”和世情文学,号称“日本的《红楼梦》”;而这两部小说在许多方面确实有相似之处。
在 《源氏物语》里,记述和描写了男主角光源氏的大量性乱伦情节,想必对后世日本人的性开放思想和行为影响甚大。小说说的是桐壶帝在位时,出身低微的桐壶帝 (光源氏父亲)更衣(光源氏母亲)独得桐壶帝宠爱;后更衣生下一位皇子(即光源氏),其他嫔妃愈加忌恨,更衣不堪凌辱折磨,生子不到3年便悒郁而亡。小皇 子没有强大的外戚做靠山,很难在宫中立足;桐壶帝不得已将其降为臣籍,赐姓光源氏,不仅貌美惊人,而且才华横溢。光源氏12岁行冠礼之后,娶当权的左大臣 之女葵姬为妻;但葵姬不遂光源氏的意,故他又追求桐壶帝续娶的女御藤壶(据说藤壶酷似光源氏生母),不久两人发生乱伦关系,生下一子,后即位称冷泉帝。光源氏到处偷香窃玉,向伊豫介的后妻空蝉求爱不成,又向比他大7岁的婶母六条妃子求欢,这同样又是乱伦。当光源氏骗拐一位不明身份的弱女子夕颜(其实是他妻子葵姬之兄的情人)去荒屋幽会时,这女子不幸暴亡,故他为此大病一场;病愈上山寺进香时遇到一个女孩,酷似其日思夜想而不得相见的藤壶,得知她是藤壶的侄女紫姬,趁机收为养女,几年后待她长大便把她据为己有,这是第三次乱伦。光源氏还曾在宫廷斗争失败,被迫远离京城,到荒凉少人的须磨、明石隐居时,当地有一明石道人隐居乡野,是其远亲,他又与道人之女明石姬结合并生下一女(后选入宫中做了皇后),这是第四次乱伦。他还奉旨将桐壶帝继任者、其同父异母兄弟朱雀帝的女儿三公主(即其堂侄女)娶为正妻,这是第五次乱伦。——要是把这些都加起来,可比《红楼梦》里所说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严重多了。
有 人这么评价:“书中大量写实的白描让贵族们糜烂而又出奇优雅美丽的生活横陈在读者眼前,相隔千年却始终魅力不减。对于异国读者而言,弄明白这部著作的首要 问题是心随意动,在没有被大量的人名弄糊涂之前先领略到日本文化里美丽和暧昧交错互动的气氛。书里有许多关于性爱的描写,所以日后出现《失乐园》或是《感 官王国》一类日式作品实在无须惊讶,毕竟1001年的时候,日本人就已经用他们的严肃态度来享受这道人生易垮的堤防。”正是如此。
【补 充:那么,《源氏物语》的性淫乱主题最终又是来自哪里呢?哈哈,转到咱们中国自己的土地上来了。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深受中国唐朝传统的影响,而唐朝正是中 国历史上一个男女关系和性生活非常开放甚至随意的时期,我们都说“脏唐臭汗”呢,而《源氏物语》正是受到了唐朝风习的巨大影响。所以说,日本的性淫乱传 统,最终源头是中国唐朝,但直接源头还是《源氏物语》这本东瀛本土小说。中国只是到了宋朝以后,程朱理学盛行,倡导“存天理,灭人欲”,唐朝的这种过于开 放泛滥的作风才受到禁锢和压制。但是,程朱理学在日本并没有什么市场,影响变得很小了。那么,程朱理学对中国历史和中国人的影响究竟利大还是弊大?看来一 言难蔽之。】
篇三:《约翰》{换妻短篇小说}.
约翰·厄普代克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父亲卫斯理(Wesley R. Updike)是高中数学教师,母亲琳达格雷斯霍耶(Linda Grace Hoyer)是一名作家,热爱写作,一度是《纽约客》的撰稿人。厄普代克年少时,常常看到母亲坐在打字机前敲敲打打。厄普代克小时有口吃的毛病,又患牛皮癣。从小嗜读推理小说,喜欢的作家有阿嘉莎·克莉丝蒂,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尝试写作。
1950年在哈佛大学攻读英文系,1953年娶牧师女儿玛丽潘宁顿(Mary Pennington)为妻,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年。返美后成为《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城中话题”(Talk of the Town)专栏作家,辞去《纽约客》工作后专事写作,为了解决经济压力,他养成了每天必写5页纸的习惯,并长年定居麻州新英格兰区(New England)。1958年,厄普代克出版诗集《木匠母鸡和其他驯兽》(The Carpentered Hen and Other Tame Creatures),隔年《贫民院义卖会》出版。
编辑本段创作生涯
他的作品充满性描写,在当时是一种文学禁忌,如《夫妇们》(Couples,1968年),撰写露骨的性爱情节,有换妻派对,惹起争议。2008年英国《文学评论》杂志称其“现代文学中粗鲁、不得体或荒谬的性描写段落”,授予“糟糕性描写小说终身成就奖”。1967年,他的名著《半人半马怪》获得{换妻短篇小说}.
约翰·厄普代克
全美书籍奖;1968年,被授予奥·亨利故事奖。同年荣登当年4月2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上的大标题是“通奸社会”。
1960年出版《兔子,快跑》(Rabbit, Run),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厄普代克以“兔子”哈利·安斯特朗为主角,继续创作有《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年)、《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年)以及《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1990年),记录了美国自二战后40年来的社会历史的全貌,内容涉及越南战争、登陆月球、能源危机,有人称之为“美国断代史”。《兔子四部曲》中充斥着性的描写,有
兔子婚外情,兔子换妻,兔子一夜情,甚至与儿媳上床,“兔子”的“一生是一段向女人身子里钻的旅程”,可以说兔子走过风光无限又危险至极的性爱之旅。
约翰·厄普代克
1982年10月18日,厄普代克第二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在1982年之前,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只有三位作家有过两次登上《时代》封面的荣誉,他们是辛克莱·刘易斯、海明威和福克纳。
2000年,出版《哈姆雷特》(Hamlet)的前传《葛楚德与克劳狄斯》(Gertrude and Claudius)故事是哈姆雷特的母后葛楚德以及其丈夫,还有国王胞弟克劳狄斯。2003年,以短篇小说集《早期故事》(The Early Stories: 1953-1975)荣获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厄普代克喜欢抽烟,长期患有肺癌,2009年1月27日因肺癌病逝麻州家贝弗莉庄园,自1958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以来,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30多部长篇小说,10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两获普利策奖、两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真正的文人”,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说:“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像19世纪的纳撒尼尔·霍桑一样,他是而且将永远是国宝。” 杰恩·帕里尼(Jay Parini)认为“没有人可以像厄普代克那样,抓住宾夕法尼亚那个地区的空气的特殊气息与味道《鸽子羽毛及其他》(1962)或许仍是他这方面最好的故事集。”
尼古拉斯·米尔斯认为“如果社会历史学家们想知道美国是如何从20世纪50年代的艾森豪时代过渡到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的,他们会发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是必{换妻短篇小说}.
约翰·厄普代克
读作品。”
厄普代克生前是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每一次都与此奖擦身而过,对此他有理由不平,在他笔下的新教徒“亨利·贝克”,是美
国犹太裔作家,常遇到写作障碍,尤其是在写诺贝尔奖受奖演说稿的时候,1999年贝克却意外领得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对瑞典人的一种嘲讽。 编辑本段著作
兔子系列
(1960) Rabbit, Run
(1971) Rabbit Redux
(1981) Rabbit Is Rich
(1990) Rabbit At Rest
(1995) Rabbit Angstrom: The Four Novels
(2001) Rabbit Remembered (a novella within the collecti
约翰·厄普代克
on Licks of Love)
贝克三部曲
(1970) Bech, a Book
(1982) Bech Is Back{换妻短篇小说}.
(1998) Bech at Bay
(2001) The Complete Henry Bech
Buchanan books
(1974) Buchanan Dying (a play)
(1992) Memories of the Ford Administration (a novel) Eastwick books
(1984) The Witches of Eastwick
(2008) The Widows of Eastwick
其他小说
(1959) The Poorhouse Fair
(1963) The Centaur
(1965) Of the Farm
(1968) Couples
(1977) Marry Me
(1978) The Coup
(1994) Brazil
(1996) In the Beauty of the Lilies
(1997) Toward the End of Time
(2000) Gertrude and Claudius
(2002) Seek My Face
(2004) Villages
(2006) Terrorist
红字三部曲
(1975) A Month of Sundays
(1986) Roger's Version
(1988) S.
短篇小说集
(1959) The Same Door
(1962) Pigeon Feathers
(1964) Olinger Stories (a selection)
(1966) The Music School
(1972) Museums And Women
(1979) Problems
(1979) Too Far To Go (the Maples stories)
(1987) Trust Me
(1994) The Afterlife
(2000) The Best American Short Stories of the Century (editor) (2001) Licks of Love
(2003) The Early Stories: 1953–1975
(2009) My Father's Tears and Other Stories
诗集
(1958) The Carpentered Hen
(1963) Telephone Poles
(1969) Midpoint
(1969) Dance of the Solids
(1974) Cunts: Upon Receiving The Swingers Life Club Membership Solicitation (limited edition)
(1977) Tossing and Turning
(1985) Facing Nature
(1993) Collected Poems 1953–1993
(2001) Americana: and Other Poems
(2009) Endpoint and Other Poems
非小说, 评论集
(1965) Assorted Prose
(1975) Picked-Up Pieces
(1983) Hugging The Shore
(1989) Self-Consciousness: Memoirs
(1989) Just Looking
(1991) Odd Jobs
(1996) Golf Dreams: Writings on Golf
(1999) More Matter
(2005) Still Looking: Essays on American Art
(2007) Due Considerations: Essays and Criticism
编辑本段访谈精选
《兔子,歇了》中译本
Q:你是怎么决定成为一个作家的?
A:我母亲想当作家,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她坐在打字机旁敲敲打打。虽然我小时候最喜欢画画,但估计当作家的念头这时已经钻进我脑子里了。 Q:你的名字多年来一直同《纽约客》连在一起,你对此有何感想? A:很高兴。12岁时阿姨给我订了份《纽约客》,作为圣诞礼物,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杂志。1954年他们刊登了我的诗和小故事,这可是我文学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编辑的细心程度以及他们对喜爱作品的感激程度是其它杂志所无法相比的。我也喜欢他们的版式—在文章结尾处署名,所有人的字号都一样大。
Q:有一次你在谈《兔子,跑吧》时说过,开始写小说时想描写一种战战兢兢躲躲藏藏的生活。你为什么对这种生活如此有兴趣?
A:在1959年的美国社会,我身边这种胆小的人多的是。我自己内心也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和躲闪。这种人靠不住,不会作承诺,在社会中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