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渔歌子写的意境是什么 渔歌子创作意境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渔歌子》意境》

《渔歌子》意境

生机勃勃的西塞山上,绿意盎然的树木耸立着。岁寒三友有;果树有;花树有;灌木也有。白鹭群在一颗颗树上安家筑巢。一行行白鹭在山前嬉戏追逐,有的在捕鱼,准备享用自己的大餐。

山脚下,岸边上,一朵朵桃花正竞相开放,红扑扑的,粉嫩嫩的。群花之中有些还只是花骨朵,正欲开放。开得正满的也有,很不少,向群山、花鸟禽兽淡淡的展现自己的美丽。还有的已经凋谢了,花瓣随着风儿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让风儿带走自己的思念。

清澈见底的流水犹如一块硕大的水晶,镶嵌在群山之中。又像琥珀,只不过里面是流动的。肥壮的鳜鱼嬉戏打闹,游乐玩耍。时不时来个“鳜鱼跃龙门”、吐几个小泡泡陶冶陶冶情操,似乎在吸引渔翁的眼珠,好不惬意! 水晶上,一顶青箬笠,一件绿蓑衣,一位老矣垂垂的渔翁坐在一叶扁舟之上。江南春雨蒙蒙,在细腻的微风,在如烟的细雨中寂然垂钓,多么逍遥自在啊!这,不正是世人们所向往的平淡生活吗?

广西柳州柳江县柳江县拉堡镇第二小学六年级:蓝思捷

篇二:《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生词。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自主学词,理解词的意思。

3、对这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方法:“七个一”古诗教学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赛一赛,激趣导入

同学们,喜欢春天吗?为了表达对春天的喜爱,我们来举行一个小小的赛诗会,怎样的赛诗会呢?规则是这样的:把同学们分成男女两组,男生背一首,女生背一首,轮流背,背哪一首呢,大屏幕会告诉你,看到大屏幕上的画面,你会想起哪首描写画面的古诗,就把它背出来。看谁积累的古诗多。有没有信心?请看大屏幕,男生先来。

师总结导入:刚才,我们背的都是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背得真好,尤其是男生(女生),把掌声送给他们(她们)下面,我们来学习一首写春天美景的词《渔歌子》。(板书课题)

二、简介词牌

猜猜看,渔歌子会写什么?

生:

师:你太有才了,一猜一个准。“渔歌子”又名“渔父”。意思就是打鱼人或者垂钓者唱的歌。

知道“渔歌子”是这首词的什么吗?

生:

师:先前我们还学过哪些词牌?

生:(忆江南、清平乐)。

师:释词牌(词牌就是词调的名称,因为词是配乐歌唱的诗,所以它有一个调,每一种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词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而张志和的这首词,内容恰好与词牌吻合,是专门用来写渔父的。)

导: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渔歌子》吧!

三、初读感知,描绘画面。

1、自由读,连读三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韵律,第三遍读出点词的味道。

2、检查反馈

想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吗?

指名读,评读,(读得真好,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把握好节奏。)

指导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读得好的再读一遍。

师:你再读一遍,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注意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指名反馈) 师:来,大家一起学着读一读。

3、读中理解:发挥想象

张志和有个好朋友叫颜真卿,是唐代有名的书法家他这样评价张志和的词 “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渔歌子》为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下面请闭着眼睛听老师读(配乐),边听边想象词中描写的画面。

交流:刚才在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

师:画面中有这么多景物,这些景物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青青的西塞山,雪白的鹭鸶,粉红的桃花,碧绿的流水,青色的箬笠,绿色的蓑衣。 师:真是一幅色彩鲜艳的画面。

师:白鹭在空中自由的飞翔,鱼儿在水底欢快的嬉戏,这还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

师:读到这儿,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渔歌子写的意境是什么}.

师相机点拨。

师:喜爱西塞山的景色吗?诗人喜爱吗?你是从哪一句感受到的?

生:

师:为什么张志和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生:西塞山风景太美了,他被陶醉了,不想回家。

师:请你陶醉地读一读。

师:张志和此刻的心情怎样?

生:赏心悦目、悠然自得

请你悠然自得地读一读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同学们,让我们读出作者的心声。生:

四、品读悟情。

1、师:因为西塞山风光迷人,词人——(生)“不须归”,仅仅是因为迷人的风光吗?听听老师对词人作简单介绍。(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今浙江金华人。他多才多艺,不仅是诗人,而且精通音律和绘画。他16岁就给皇帝写折子,写的是治国良方,深得皇帝赏识,赐名志和,并封他做了大官。但后来因为得罪了权贵,贬了官。一气之下,他干脆辞了官,隐居在太湖一带,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决定做一个逍遥的“烟波钓徒”,并写了一首自叙诗表明心迹。

自 叙

[唐]张志和

世事艰难如意少,

功名荣耀误人多。

浮云富贵非吾愿,

{渔歌子写的意境是什么}.

且买扁舟理钓蓑。

2、自由读一读,想一想,作者借这首诗表明了怎样的志向?

3、指名反馈,现在,你还认为“不须归”只是不愿意回家吗?还有什么原因?

生:

4、三度引读

师:原来如此,指板书:是迷人风光让词人(生读)——

斜风细雨不须归。

是垂钓的乐趣让词人(生读)——

斜风细雨不须归。

更是那悠闲自在的生活让词人(生读)——

斜风细雨不须归。

“斜风细雨不须归”反映了他淡泊名利,悠然脱俗的志向。也只有张志和这样清闲自在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板书)

师:你觉得这首诗哪一句写得最妙?指名反馈,师相机点拨,指导体会“不须归”的妙处。 师小结(据说,大书法家颜真卿在湖州的时候,有一天大宴宾客,张志和也在座。酒酣耳热之际,颜真卿吟唱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后来,张志和又即兴连吟五章,当众表演他的书画才艺。只见他一边击鼓,一边挥笔作画,随兴挥洒,笔下如有神助。片刻间,山水云石就

出现在大家面前,五首词的意境尽在画中。从此以后《渔歌子》风靡全国,不仅许多人在吟唱,还流播海外,连日本天皇都争相效仿。)

五、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写钓鱼人的诗。(《江雪》、《小儿垂钓》)

六、唱一唱

师:词还可以唱出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那美妙的歌曲。课件播放《渔歌子》歌曲,学生跟着学唱。

七、作业设计

1、课后收集张志和的另外四首《渔歌子》。

2、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渔歌子》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八、板书设计

迷人风光 淡泊名利

不须归

垂钓之乐 悠然自得

《渔歌子》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2、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题引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著名的一首词——渔歌子,教师板书。这里,“子”读第三声。“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大家齐读。渔歌子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表现了词的内容。大家看看这题目,猜测一下这首词写的是什么。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就是垂钓者、打鱼人唱的歌。

二、初读,读通顺。

词人张志和是怎样向我们描绘他的垂钓生活的呢?

出示:渔歌子

(1)自由读,注意读准生字,做到字正腔圆。

篇三:《渔歌子》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渔歌子写的意境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渔歌子写的意境是什么}.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因此这一环节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朗读:首先让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着重注意下面这些词的读音(课件出示):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然后学生再读诗词,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要求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这样通过试读、练读、个别读、范读,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首先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哪一句?通过释疑解难,初步扫清学习障碍。

(二)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

教师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学生边听边展开想象,此时你的头脑中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然后学生把印象最深刻,或者最喜欢的画面写下来。学生根据自读自悟所得,描绘出头脑中的画面,通过全班交流,形成生生互动,自主解读词义,形

成最初词境。同时也在渗透这样的一种学习方法:读古诗词,要善于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才能更好的理解其意,品出韵味。然后在此基础上有感情朗读。

(三)丰富画面色彩,有感情朗读。

首先引导学生领会在这首词有什么色彩?(白、红、青、绿等)然后教师巧设意境: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翠的西塞山,白色的鹭群,鲜红的桃花,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使人在读这首词时,仿佛是在看一幅优美的水乡春汛图。除此之外,有心的作者还给这幅画染上一层斜风细雨,使整个天地都浸在了一片烟雨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引领学生通过对本首词色彩的挖掘,丰富脑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到诗境之美,朗读的情感更上一个台阶。

(四)“身临”画面,有感情朗读。

欣赏视频,“身临”画面。播放西塞山景色录像,学生边欣赏边听老师旁白:郁郁葱葱的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翱翔,忽而低旋于水面,溅起层层涟漪;忽而停落于绿树枝丫,翘首远方;忽而飞向高空,尽展优美的姿态。岸边的桃花在万绿丛中显得那样娇嫩。这时正是鳜鱼最肥美的时候。渔翁戴上青色的箬笠,穿上绿色的蓑衣,荡舟于江上,静心垂钓。此时微风拂面,细雨如烟,眼前景象犹如仙境。在学生描绘画面的基础上,给出一个更加生动的画面,加上老师的描述,使学生深入其境,感受诗意,读来更有了情感。让学生动笔来写,更是注重全员参与,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动脑去想去写,进入词境,感悟词韵。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渔歌子写的意境是什么}.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说课稿

【说教材】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说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说学生】

五年级的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诗画合一”的表现特点,感悟不同诗人笔下勾画出的渔翁的心绪,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说教学流程】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

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4、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教材分析】

《渔歌子》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和三首古诗词,学生能够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是一首词,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天优美清新的水乡画卷。全诗意境优美,情趣盎然,生动的表现了渔翁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学习这首词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的学生,在前三个年级的学习中,对于古诗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大部分学生能通过看注释、查字典的方式理解诗意,但是在诵读中体验情感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这首词内容浅显,描写的田园风光优美恬淡,画面感强,因此教学这首诗词主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展开想象,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诵读与想象中入诗境,悟诗情,获得审美感受。

根据课程标准的年段要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文本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读“塞、箬、笠、蓑”四个生字,会规范书写“塞、鹭、笠”,

正确读写“白鹭、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3.通过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层层深入的诵读,学着运用展开想象的方法,初步理解词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描述《渔歌子》这首词呈现的画面,体会诗人寄情山水、心志平和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

4.拓展阅读,逐步培养对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并能主动积累优秀诗文。

5.通过学习这首词,进一步感知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加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词的意境。

【课前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诗歌特色。

关于词中描绘的画面的视频及配乐朗读的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乡村四月》,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悠闲和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板书题目《渔歌子》。齐读课题。

2.了解词牌名:“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古人用词牌表示词的节拍、旋律。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读完这个题目你好像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个渔夫划着小船,在江上一边钓鱼一边唱着快乐的歌。)

3.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张志和的资料。

【设计意图:板书完课题后,充分发挥想象,从字面上理解“渔歌子”是指渔夫在捕鱼时唱的歌,为“渔歌子”这个词牌名定下了快乐的基调,学生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词人的心境,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坚实的铺垫。了解词的知识以及作者的生平,有助于学生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为体悟诗词打下基础。】

二、自由读词,初步感知

1.学生初读诗词,要求读准字音。

2.认读生字词语:(课件出示)

西塞山 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学生行为预设:① “鳜”容易读成jué ;②“箬”的读音容易出错。这两个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

检查初读情况。(此处可指名读诗词,继续纠正字音,在此基础上全班齐读。)

(修改理由:从讲课情况看,读准生字词语是朗读诗词的关键,应当予以重视,因此把认读字词这一环节独立出来。)

3.学生再读诗词,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课件出示已划出停顿的诗词。(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因为标画出停顿,在读词时,可能会因停顿太长而把词读的断开。)教师适时指导:在读的时候读出停顿,并不代表读的断开,要句断气不断。教师可范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书的要求逐步提高,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学生一步一步走入诗境,初步把握了诗词的内容和情感基调。】

三、反复诵读,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一)释疑解难:再读诗词,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在小组内合作学习:说说你读懂了那个词

篇四:《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设计及评析

福建省永安市实验小学 江 雪

点评/殷 燕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词,感受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2、感受词的意境美,在想象画面、抒情练笔中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融情想象,构建画面,抒情表达,体会白鹭所蕴含的情感美。

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词,初知题意

(一)激趣谈话,巧引课题。

课前交流,以教师姓名──“江雪”导入古诗《江雪》,初知《江雪》描写的渔翁垂钓的画面。继而导入新课,学习一首与渔翁垂钓有关词。(揭题板书)

(二)“猜读”词牌,初解题意。

这是一首词。那么,“渔歌子”就是这首词的词牌。有些词牌,像 “渔歌子”和“忆江南”,它们是可以表现词的主要内容。请大家猜猜“渔歌子”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点评:能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课前,以教师的名字为话题,与学生展开亲切的交流,从而由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江雪》自然导入新课,又与之后拓展学习古诗《江雪》的环节首尾呼应。运用“猜读”词牌的学习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巧妙地理解了词牌的内容。】

二、诵读诗词,感受音韵美

(一)检查预习,相机正音。

(二)感受节奏,体悟音韵。

1、学生自画节奏,练习诵读。

2、指名学生按自己的节奏诵读。(指导学生注意“声断气连”,读出“藕断丝连”的感觉。)

3、出示教师提供的节奏,指名练读。(指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

4、多种形式反复诵读。

【点评:读准、读通、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课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循序渐进的反复诵读,为领悟词意、感悟词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走进诗词,感受意境美

(一)紧扣词眼,解意理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此时,江上春风轻拂,细雨蒙蒙。而在这斜风细雨之中,渔翁却还“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1、理解“不须归”的意思。

2、了解渔翁为何“不须归”。

(抓住学生的回答顺学而导,进入之后的学习环节。)

(二)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渔翁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而“不须归”?读出相关词句,并圈画出描写的景物,交流汇报。

2、静观文字,配乐想象,交流汇报:在斜风细雨中,渔翁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

3、引读“不须归”。

青山、绿水、桃花、白鹭,还有肥美的鲑鱼,渔翁陶醉在这样的美景中,他还想回家去吗?所以,他摇头吟唱:──(齐读) “青 箬 笠, 绿 蓑 衣,斜 风 细 雨 不 须 归。”

4、建构画面,了解作品特点。

此时,戴着青箬笠,身披绿蓑衣的渔翁,不知不觉也成为了这斜风细雨中美丽的一景啊!读着张志和的词,就像是欣赏着一幅美丽的画卷。难怪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称赞他的作品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啊!

5、想象画面,品读感悟。

【点评:紧扣词眼;不须归”, 想象画面,品读感悟。启发学生静观文字,用心思考,化静为动,将文字读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再化虚为实,将画面还原成灵动的文字。这词与景,景与情的不断交融,让学生感受到意境之美妙,语言之精妙,并巧妙地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到词人作品的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渔歌子写的意境是什么 渔歌子创作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