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

写作指导 zuowen 3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伶官传序 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

第二课时

攸县三中 谭琨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文言知识检测

二、导入

还记得李清照的那首《咏项羽》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惨败的原因,同学们记得吗?

(“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许多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还是在人事?

三、合作学习

(一)第一段

1、这是一篇史论文,前面我们学习过的《六国论》也是一篇史论文,它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的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那么这里是不是也一样呢?

朗读第一段。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呢?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翻译 (国家兴盛或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2、 本质上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 (没有。)

古人常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但在这里他更强调人事的作用。

3、 作者依据什么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呢?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翻译(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这一“得”一“失”,与论点中的一“盛”一“衰”相应,并领起下文。

4、 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呢?

明确:用庄宗如何得天下及怎样失天下的事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合作学习:默读二、三段,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注释,为庄宗做个简单的履历表。

明确: 年代 岁数 事件

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父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从表中可以看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翻译: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兴国”时庄宗是以怎样的面貌出现的?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4、等到庄宗即将要灭国时,作者是如何描写那种场面的?作者描写前后两种不同的场面有何用意?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答: 与前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引人震撼,发人深省。

5、想象场面,分组朗读,感受对比。

6、通过对庄宗得失天下的原因的分析,作者得出怎样的结论?

齐读:“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 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评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就是作者给出的结论。“忧劳”和“逸豫”都是人的一种行为,但其结果却是完全不同,庄宗已经成为历史一面永远的镜子,当他国破家亡对天长叹时,早已忘记了古人的一句名言:“成由勤俭败由奢。”

7、论证方法归纳 例证法、对比法、引用法

(三)第四段

行文到第三段,已得出结论,似乎可以结束了,那么最后一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齐读第四段

推论:“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翻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明确:首先,因为本文是为《伶官传》所写的序,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强调可以扣住题目。

其次,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身死国灭。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借古讽今,现实的针对性强。

四、合作探究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回顾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明确: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其次,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五、课堂小结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六、迁移训练

文章中作者通过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说明了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这些道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何帮助?你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交流一下,然后写一篇500字的心得体会。

篇二:《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

2、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对人生的启示

学习重点:

1、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名言警句的深刻含义及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的序文

二、释题:

《伶官传序》这篇短文是一篇传记的小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伶”是指封建时代演戏的人,“伶官”是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传”记述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这篇序文的写作目的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

三.听配乐朗诵,然后学生自己大声朗读,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四、分析课文:

(一)思考第一段:{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2.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明确:由此可知,作者认为:“盛衰在于人事”。

3.引导学生阅读第一自然段,作者立论的依据以现在那句话中? (论据)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师: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容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二)第二、三段

1、由时间理出过程 :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 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

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思考: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2、文章二、三段着重记叙了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引导学生分析此段论证方法)

思考:1、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作者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

2、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 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

(三).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思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只是伶人才如此吗?)

引人深思,升华主题。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了朝政,提醒北宋的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古人说的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篇三:《《伶官传序》教案》

篇四:《伶官传序 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大庆市三十五中学 迟建国

一、 课前系统部分

(一)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让同学们有计划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歌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情感,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 教材分析

本课时教材散文之部第五单元中自主赏析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古代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这是一篇逻辑性和抒情性很强的议论文,内在联系紧密,结构清晰,符合学生探究问题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

(三) 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经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素养,但本校学生相对于其他重点校学生来讲,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困难,基础知识部分比较薄弱,再有一点,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小毛病不以为意,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指出史论的一般写法。3.注重古代散文形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体味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2)过程与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体会本文的现实含义。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在分析中掌握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文言知识。2.古代散文形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

教学难点:古代散文形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体味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

(六)教学策略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 2、导读法 3、学生自主学习法 4、讨论法。

(七)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数:一课时

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略)

二.讲授新课:

(一)作家、背景介绍。

(二)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教师范读,纠正字音,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组讨论,解决疑难字词。(夯实基础)

(四)整体把握,突出重点。

问题1:表达了作者哪些观点?把观点句划出来。

问题2:欧阳修的作品很多,但有些文献上说,欧阳修认为《伶官传序》是他最得意的作品,那麽文章好在哪里呢?

找生读课文(边听边品味)

(答案提示:文章思路清晰 。进而体会此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五)分析、朗读第一段:

1. 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 请学生翻译

(2) 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学生齐读,进一步感受。

4.理解背诵

5. 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进行集体背诵。

(六) 分析、朗读第二段.

1.翻译后解读 。(“矢”字的妙用)

2.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3. 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4. 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5. 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6.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二段 。

8.学生集体背诵。

(七)分析、朗诵第三、四段:

【一】 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 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二】 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 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 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 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 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 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 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 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

词.

【四】 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1.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2.. 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七.小结。

八. 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诵读全文。

板书: 忧劳 盛

庄宗:恭恭敬敬, 兢兢业业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逸豫 衰

庄宗: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篇五:《《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

一、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

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

内容。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号文忠 ,北宋吉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

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三、时代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

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

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

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伶官传序》是欧阳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

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

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后叛乱四起,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 箭

射死庄宗。

四、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函: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东:名词作状语 四: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兴、亡: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五、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A、此 三 者,吾 遗 恨 也

B、盛 (之) 以 锦 囊

C、系 燕 王 父 子 以 组

D、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E、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F、遣 从 事 以 一 少 牢 告(于) 庙

G、燕 王,吾 所 立

介词短语后置:B C E

被动句:D E

判断句:A G

省略句:B F

六、翻译下列句子:{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1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

道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七、分析课文

1、找出观点句(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依据(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3、论证手法:对比

八、结构:

论点: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论证:举庄宗为例,原其得与失

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失: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九、小结:写作特色

清人王符曾、沈德潜评价《伶官传序》,都认为关键是“善用抑扬之法”,你能看出文中是怎样使用这种笔法的吗?

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十、名句积累:

1、“满招损,谦得益。”

释: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释: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3、“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释: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 十一、思考:

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明确: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戒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篇六:《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案例

宁乡十三中 赖先慧

教学设想:

《伶官传序》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鉴赏的重点是“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和特征。作者的思想情感、精神气质,通过字句音节体现出来。诵读时,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文气贯注,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教学时,结合本单元的鉴赏重点,就应该落实好两点:1、把握本文虽然材料繁复却散而不乱的结构特点;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贯穿于文章始终的气脉。文章短小,在要求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现在很多人追捧的一些歌星、影星等人,在古代的称呼是什么呢?

(板书:伶)同学们可知道,皇帝也追星呢,对他喜欢宠幸的伶人,皇帝就会给他封官,伶人当了官,就叫—-伶官(板书:官);伶人一旦受到皇帝的宠幸,当了官,往往就会左右朝政,甚至对国家的盛衰产生重大的影响,欧阳修呢(板书:欧阳修),就特地为伶官写了传,(板书:传),写了这传之后呢,欧阳修又捧读再三,感慨良多,于是又大笔一挥一气呵成,在传记的前面写了序,(板书:序)那么,在这篇序文当中,欧阳修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什么观点呢?

二、整体感知,理解作者观点

请同学们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勾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加以翻译。(出示灯片一)

请一个同学来说说,你读到了哪些观点性的句子。

明确: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