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浅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中国画这一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代表了东方民族特殊的艺术审美观念。纵观中国绘画史,我们会清醒地发现,创新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问题。从隋代的展子虔到清代“四僧”再到近代的黄宾虹、齐白石、徐悲鸿等,哪一个不是在创新中崛起、发展、壮大的呢?
艺术贵在创新。对于这一点,中国画家似乎没有太大的分岐。但关于中国画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怎样把握、如何去创新等问题倒是众说纷纭,因此,我们很有探讨的必要。对于传统,多数画家仅把画史上几个著名画派的技巧及风格当做传统的本质而加以继承。画派的技巧和风格是形成与发展传统的重要因素,是传统的具体体现,但绝不能代替传统。所谓传统,笔者认为,指的是对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观点、艺术方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等的概括,具有本质性。什么是中国画的传统?根据中国画发展的特点,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点: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画讲究气韵、追求意境。一个画家应具备“画得像”的功
夫。但如果作品有形无神,那么即使画得再像也不是中国画所要达到的目的。有形无神的画是存在的,而有神无形的画是不存在的。写形是为了传神、为了畅神。形可在“似与不似之间”。我们要知道,“以形写神”的最终目的是“达意”。苏轼曾言:“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没有“形”的支架,“神”无处依附。相传五代荆浩为松写生的画集达几万册,所以用笔能够“运转变通”、“如飞如动”,用线既不专以浑朴胜,也不专以娟丽胜,而是达到了所谓“神化”的境地。中国画历来要求以“形”这个支架表现“神”。这个“神”指的是客观对象的生命力、生动气韵和本质特征。“形”是次要的,而“神”是主要的。现代大家齐白石、黄宾虹都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画才算是好画。也就是说,画得太像就太俗了;画得一点儿也不像,更不是中国画。所谓“意象造型”就是这个道理。而从西方绘画史来看,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绘画着重于形的逼真再现;发展到现代派,则走上了另一极端。现代派画家主张绘画是“自我表现”的凭借,因此,可以随意摆弄“形”。既然如此,“神”就更谈不上了。
二、中国画以线、墨为主,讲究笔法,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讲究骨法用笔。这些都是对笔墨内涵的要求。“骨法”又作“骨力”,指书写点画中蕴蓄的笔力。它是构成点画与形体的支柱,也是表现神情的依凭。画家以挺劲的笔法将自己
的感情倾注到形象中,使其更具有生命力。在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就一直和笔力融在一起。笔所到之处,留下的尽为画家感情活动的痕迹。
用笔中的“骨法”、“骨力”也是中国画区别于西方画的重要特征。虽然西方画家也用线条,现代派绘画更追求曲线美,但西方画的线条不像中国画这样具有丰富的变化,同时又有严格的用笔规律和用笔方法。黄宾虹这样总结中国画的用笔:“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坠石。”这是对中国画笔法的高度概括。中国画中虽然有“没骨法”,但此法在着色过程中仍然很注重笔法。要知道,点是有体积的,点是力量的积聚,积力而成的线也有内在之骨。
三、中国画在色彩上以墨为主,强调“墨分五色”、“尚纯而戒驳”。中国画虽也讲究随类赋彩,但最重要的是画面整体效果。为了整体的需要,对象的色彩可以做大的变动。在中国画中,无论是平涂的重色,还是晕染的轻色,都“尚化而戒驳”。墨是中国画必不可少的基本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每一种墨色若运用得巧妙、适当,则会呈现丰富的变化。{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
创作中国画时,如何继承传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继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创新的前提是继承前人的宝贵经验。当然,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并不是不加思考地继承,而是有选择地继承,且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扬州八怪”认为,绘画“不能死摹、死守古法”,对于前人的绘画,应该“师其意不迹象间”;或者说,要“学一半,撇一半”。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四、中国画的构图讲究气势,不受透视规律束缚。画家取景时,要步步移、面面观;要善于利用纸的空白,做到疏中有物、密而不闷。“画意”是画家精神感受的传达。构思“画意”是创作的开始。它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画意”在构思之后并不是不可变化,而是可根据需要在作画过程中不断调整。画家边作画边改变自己的“画意”,在逐步完善绘画中寻找创作的乐趣。因此,作品的“画意”产生于作画前,完善于创作中。
构图是因得势而称尽善的,是因所欲得之势不同而变化的。构图、布势有两种,一张一敛。张的力量是向外扩散,呈辐射状,能给人一种画外有画的感觉;敛的力量是向内集结,能给人一种画中有画的感觉。一张一敛以求其变、求其势。宋王微《叙画》载:“夫言绘画者,意求容势而已。”而西方
画的构图有严格的透视规律,不太讲究对画家情感的抒发。
五、诗书画印有机结合,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特征。传统的形成,取决于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经历和生活习惯,以及特殊的审美观念。它是在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下演变而成的。而这种传统反过来又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是民族的东西,才越是世界的。中国画之所以被许多国家的人民所喜爱,也正基于这一点。{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
若用以上的传统精神来审视我国绘画史上的各种流派,我们可以发现,一切优秀流派的画家都在艺术上既继承了传统精神,又有独特的画风,正所谓“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家之生面”。而守旧派大多是把前人的技法当做传统来继承,以此代替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表现,使艺术失去了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正所谓“只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传统就像大树的主干,一切创新的流派是它无数的分枝。这些创新的分枝一方面从主干获取水分和养料,另一方面又从外界获得阳光和空气,在光合作用下形成更丰富、更充足的养分提供给主干,使其成为葱郁茂盛的参天大树。因此,当代画家要创新,不能仅从传统的技法和表现形式出发,而是
篇二:《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复习题-国画》
新闻学院艺术鉴赏课考试复习题-国画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
中国画自古就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其师承传授,都依老师的专长按科进行。元代以后,人物画衰落,山水、花鸟兴盛。
中国画的“画分三科”,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唐代最杰出的画家吴道子(约685-785年),被中国古代的评论者和收藏家公推为空前绝后的巨匠——中国“诗圣”杜甫称他为“画圣”;与其同代的文人张彦远(815-875年)在著名画论《历代名画记》中给予其极高评价:“国朝吴道玄(道子)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意为超越了六朝画家顾恺之、陆探微),后无来者。”宋代大诗人和画家苏轼认为:“诗至杜子美(杜甫),文至韩退之(韩愈),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事毕矣。”后世所有画史及画论,几乎无一不尊其为“百代画圣”。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工笔是中国画中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画法,与“写意”对称。写意是中国
画中属于放纵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作者的意境。工笔画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鸟类
王敬平(1946.5—2009.8.6),男,号虎啸堂主,1946年5月生,河南杞县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国美术家协会原会员,宁夏美术家协会原秘书长,宁夏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原副主任,银川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兰州军区宁夏军分区老战士书画协会原艺术顾问。擅长画虎,人称“王老虎”。另有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
以画的形式或颜色分类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1水墨画,指中国画中纯用水墨的画体。相传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明,清以来继续有所发展。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取得“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在中国画史上占重要地位。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所谓“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青,或指浓、淡、干、湿、黑。实际上都是指墨色的变化丰富而言
2、青绿
青绿,指中国画颜料中的石青和石绿作为主色的画。若为山水画还有大青绿和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皴笔少,着色浓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施青绿。
3、金碧
金碧,指中国画颜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绿。凡用这三种颜料作为主色的山水画,叫做“金碧山水”,比“青绿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钩染山廓、石纹、坡脚、沙嘴、彩霞、以及官室、楼阁等建筑物。
4、浅绛
浅绛,是在水墨勾勒被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元画家黄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种山水画,形成了一种风格。赭
石又称“土朱”,有火成的和水成的。入画的赭石,出在赤铁矿中。原石伴随着赤铁矿产出,用手捻摸,感觉滑腻的是好原料。原产山西雁门一带,古属代郡,所以又叫“代赭”。凡是有赤铁矿的地方,均产赭石。
以画的技巧分类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相传唐人王洽每于酒酣作泼墨画。后世泛指笔势豪放、墨如泼出的画法为“泼墨”。
3、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源于古代的“白画”。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人物和花卉画。
中国画的颜料可分为矿物色类和植物色类。我国的绘画发展到唐代,以重彩设色为主流,自从宋代水墨画盛行以来,在文人标 淡雅的趋势下,色彩的运用有逐渐 衰退的倾向;然而习画者应该对传统的绘画颜料有所认识,作 多面性的发展,或与水墨作更佳的结合。
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
传统中国画颜料依其制色原料,主要可分为矿物颜料、植物颜料、金属颜料、动物颜料、人工颜料
矿物性颜料从矿石中磨炼出,色彩厚重,覆盖性强,常用的有:
(一)石绿:通常呈粉末状,使用时须兑胶,石绿根据细度可 分为头绿、二绿、三绿、四绿等,头绿最粗最绿,依次 渐细渐淡。
(二)石青:性能与用法大致与石绿相同,石青也分头青、二 青、三青、四青等几种,头青颗粒粗,较难染匀,应多 染几次才好。
(三)朱京:朱京又叫辰京以色彩鲜明成朱红色者较佳,也有 制成墨状,朱京不宜调石青、石绿使用。
(四)朱膘:(朱标)是将朱京研细,兑入清胶水中,浮在上 面成橙色的部分。
(五)赭石:又秩士朱,从赤铁矿中出产,呈浅棕色,如今赭 石大多精制成水溶性的胶块状,无覆盖性。
(六)白粉: 可分成铅粉、蛤粉、白垩等数种,蛤粉从海中的 文蛤壳加工研细而成,日久易「返铅」而变黑,用双氧 水轻洗则可返白,至於白垩 ( 白土粉 ) 在古代壁画中 常用,亦历久不变色。
常用的植物性颜料有:
(七)花青:用蓼蓝或大蓝的叶子制成蓝淀,再提炼出来的青 色颜料,用途相当广,可调藤黄成草绿或嫩绿色。
(八)藤黄:南方热带林中的海藤树,从其树皮凿孔,流出胶 质的黄液,以竹筒承接,乾透即可使用,藤黄有毒,不可入口。
(九)胭脂(脂):用红蓝花、茜草、紫梗三种植物制成的 暗红色颜料,但以胭脂作画,年代久则有褪色的现象, 如今多以西洋红取代。
矿物色也称石色,为天然矿石研磨而成的粉末状。使用时放在乳钵中渐渐加胶研磨,加胶要适度,以干后不脱落为好。胶大则色泽灰暗,矿物颜料具有覆盖能力,但大多没有渗化的性能。真石色虽然贵些,但很稳固,不会变色。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象征,已然发展了数千年,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它的发生发展与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同步,是中华民族审美经验的集中体现,它曾以其自成体系的美学特色光照。辉映千古,中国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既继承传统,又变革传统,通过这种继承与变革、演变与发展,比较与鉴别,消化与吸收的历史过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民族艺术精神的无比可贵,进一步明确了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坚定信念。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它以其独特的富有深刻文学哲理的绘画理论,特殊的工具材料、系统精湛的技能技巧、综合的品评等级,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同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一、 中国画发展历史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春秋战国最为著名的有《御龙图》帛画。它是在丝织品上绘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
秦汉绘画极大地拓展了中国绘画的表现题材和领域,发展了中国绘画描绘现实生活及刻画人物性格的能力,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通过对战国绘画的综合与对外来文化因素的吸收,秦汉绘画为形成中国绘画的民族性特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秦汉绘画具有空前规模的艺术实践的基础上,中国传统绘画中以传神论为美学核心、以顾恺之为代表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绘画才得以发展起来,而灿烂的外来佛教绘画艺术也才得以找到它可能生根开花的丰厚土壤。
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汉族,晋陵无锡(今江苏焦溪)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洛神赋图》根据曹植著名的《洛神赋》而作,为顾恺之传世精品。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关于《洛神赋图》的本子
《 洛神赋图》画卷现存世有5本,4 本为绢本 ,1本为白描 (其上有东晋陆探微题写的画名),北京故宫博物院存有 2 本 ,辽宁省博物馆存1本,美国弗利尔美2 本 (其中一本为白描),皆为唐 、宋时的摹本。其中故宫博物院藏的 “洛神赋图”被专家认为是最接近于原作真迹风格的。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所存的与故宫博物院存本相近 ,但首尾有残 ,并做过修补补画。这也就是邮票所采用的摹本。 乾隆皇帝在御览 “洛神赋图”后 ,钦定了故宫所藏 “洛神赋图”为第一卷,而将现藏辽 宁省博物馆 的“洛神赋图”定为第二卷。这二者不仅图案不同 ,尺寸也各异 。故宫本尺寸纵27.1 厘米 ,横 582.8 厘米 ,辽博藏本尺寸纵26 厘米,横648厘米 。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
隋唐两代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大唐帝国的前期阶段,版图广阔,国力雄厚,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唐王朝采取种种措施,加强了各民族团结,并与中亚、印度以及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等地区国家有着密切联系,广泛而深入地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使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多彩的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1]
隋代国祚仅38年,但绘画成就显著。由于国家统一,南北地区的名家巨匠如杨子华、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孙尚子、阎毗等人,云集京洛,得以相互借鉴和交流。隋代统治者复兴佛教,使北周灭法中遭受 展子虔 《游春图》
打击的佛教又得以抬头和传播。隋文帝下诏修建寺院,宗教美术又重新活跃,并有大规模创作活动,长安、洛阳、江都等地寺庙都有名家手笔。敦煌莫高窟现有隋窟70余座,题材和风格都在进行新的探索。自南北朝兴起的描绘贵族人物肖像和生活风俗的绘画也有较大发展,以描写山川风景为主的山水画则开始脱离稚拙而逐渐进入成熟阶段。隋代统治者对古书画的收藏也比较重视,隋灭陈时即将其宫廷收藏尽数收纳,隋炀帝时又于洛阳观文殿后建妙楷台、宝迹台,分别收藏法书名画。隋代绘画的发展为唐代绘画艺术高度繁荣奠定了基础。
篇三:《国画》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汉族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工笔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几大类。表面上,中国画是以题材分为这几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
山水
欣赏中国山水画,先要了解国画制作者的胸襟意象。画家把名山大川的特色,先储于心,再形于手,所以不以“肖形”为佳,而以“通意”为主。一树一石、一台一亭,皆可代表画家的的意景。不必斤斤计较透视比例等显示的问题。
动物
动物种类繁多,大小不一,狮、虎、猫、犬可称为走兽,各种鱼类可称为游鱼,蝉、蝶、蜻蜓称为草虫,各种雀鸟称为翎毛。动物可以归到花鸟画。
人物
可分为古今两类:古装人物,或者是历代英 士为一类;现代服装,或者模特儿写生为一类。由于人物要有动作、表情,所以人物画是比较深奥的制作{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
根据制作技巧、笔法,国画可以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
工笔
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是工笔画的特色。 写意
心灵感受、笔随意走 ,视为意笔,写意画不重视线条,重视意象,与工笔的精细背道而驰。生动往往胜于前者。
根据画面内容又可以分为传统绘画和现代绘画。
传统
中国画画龄以千年计,形成了一套笔法、构图法 、皴法等固定的模式,所以具有此种风格的国画称为传统绘画。
工具:笔墨纸砚
篇四:《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