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单元以我国古代杰出人物为主角,选文主要为史传形式,记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物的言行,彰显其过人的胆识和独特的风采。由诸葛亮亲自写作的《出师表》是这位老臣出师伐魏前呈给后主的一篇表忠心和决心的表文,情辞恳切,意味深长,打动了古往今来众多忠志之士。学习此文,可继续利用经典名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和词句,理清文章贯穿全文的情理双线,有条有理地将名篇读出深度,读出情味。
二、 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已学习过很多文言文,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到达一个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阶段,学习这个单元,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翻译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以及小组内互补充帮助去疏通文章词句,教师可针对对疑难适当点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善于结合以往所学文章的例词、例句给予学生启发指点。
三、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情理双线的写作脉络。
能力目标: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谏言的语言艺术,感受诸葛亮忠诚尽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1、反复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并分析文章情理并进交织的写作脉络。
难点:1、品析文章谨言善谏、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
2、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五、说教法
1、诵读法,本文言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路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停顿,读出层次,读出感情。
2、点拨教学法,梳理文章内容及脉络时,教师以情理双线加以点拨,给出方向,帮助学生理清长篇幅文章的内容脉络。
3、情境教学法,多次创设情境,探究文章“理至而情深”的特点。
六、说学法
1、质疑提问法
2、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法。
3、朗读理解法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为:
1、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反复诵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小组合作翻译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大意,提出疑难师生共同解决 。)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品析文章谨言善谏、
情辞恳切的写作特点。结合文章分析诸葛亮忠臣形象。
一、导入:复习导入:1、古今词:开张,痛恨,卑鄙,感激,谨慎,涕
2、朗读四字词: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兴复汉室 北定中原 攘除奸凶 还于旧都 猥自枉屈 作奸犯科 危急存亡 临危受命 计日可待陟罚臧否 裨补阙漏 苟全性命 攘除奸凶 察纳雅言 咨诹善道 斟酌损益 感激涕零 不知所云 夙夜忧叹 深入不毛 有所广益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进尽忠言 以彰其咎
(设想:对第一课时的文言词汇积累再次复习巩固,对第二课时的朗读品味作铺垫。)
二、师生共读课文,理解重点、突破难点。
1、教师范读作为引子,帮助学生把握语速、语调、情感,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中去。
2、学生个人悟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进入文本,体悟作者情感,并作适当评价。
三、综合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反复朗读,自主理解,以理清文章思路,品味文章情理双线为目标。
1、品味文章中的情感线索:读文中最后一段,围绕“涕”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此时这位两朝开济的老臣心中会翻涌着怎样的感情?(重点品读文章六、
七、八段,感受诸葛亮的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沉重的责任感、对后主的担忧和期望和心胜的信念。)
2、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什么?(重点品读文章1—5段,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及他的远见卓识。)
四、课外拓展
下边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你能说出描写了他的哪些具体的事件吗?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设想:通过这则对联再次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超凡的智慧。)
五、作业布置:{出师表说课稿}.
文章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设想:交流学习感受、收获。)
八、说板书
投影展示
本课的板书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抓住了文章情理并进交织的写作脉络,简明扼要地点明了文章的要点,突出了《出师表》理至而情深写作特点,并用了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作结,更突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形象。
篇二:《《出师表》说课稿3》
从容说课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彪炳千古,奥妙何在?“忠有《出师表》,孝有《陈情表》”一语道破。 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本文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通过质疑问难、相互辩驳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诸葛亮的“忠”及诸葛亮的时代意义。通过课堂教学双边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诵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3.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德育目标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 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 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VCD及光盘、三国形势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背景资料介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理解文意,并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思读课文,理清背诵思路,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以背景导入。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著名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千古至文。 设计(二) 以文体导入。“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出师表》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是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盛赞“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评价“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设计(三) 以诸葛亮本人导入。诸葛亮不但才华卓著,而且文采烨然,他创作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今天让我们一睹其风采。 设计(四) 以有关诸葛亮的诗作导入。如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 设计(五) 以《隆中对》导入。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隆中对策,提出伟大的战略构想,之后的历史在相当程度上证实了他构想的正确性,但也确实有些想法未能实现。今天我们再对《隆中对》提出后所发生的一些史实进行探讨,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二、资料助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图片文字均可投影显示,教师也可提供相关资料,如: 1.关于刘备托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勒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2.关于刘禅: 刘备子,小名阿斗。刘备死后他继任蜀汉皇帝,昏庸无能,由诸葛亮辅政,“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北伐军中,他逐渐信任宦官,朝政腐败。公元263年魏军攻成都,他出降,第二年举家迁
洛阳,被封为安乐县公。由于他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庸碌无张的皇帝,所以后世就把“阿斗”当作昏庸无能的人的代称。 3.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初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4.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要背得抑扬顿挫、感情丰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2.教师领读课文片断,学生跟读,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相关读音,多媒体显示:…..
篇三:《人教版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说课稿》
《出师表》说课稿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它是臣子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却一直灿烂于文苑典册,为后人传诵不已!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选自人教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出师表》,本文是传统名篇,文质兼美。它是本单元继《隆中对》之后的又一篇课内文言文。本文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对朝廷内政提出的建议,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达了作者“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雄,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全文语言质朴真切,措辞深浅适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字字句句似从作者肺腑涌出,真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障,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
能力目标
★ 反复诵读,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作方法。 德育目标
★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难点{出师表说课稿}.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2.如何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二、说教法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学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激发学生情感,引起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朗读是文言文语感教学的重要方法。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领会文章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采用名家范读、学生自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作品的意蕴,收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讨论法——利用质疑,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下面我结合课件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雨果曾经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凡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要使学生用心灵、用真情去拥抱作品,就需要教师创设与之适应的情境,营造与其作品相适应的氛围,引导学生自觉地投入到作品中去,忘却自我,与作者和教者“声气相投,心心相印”。为此在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刘欢倾情演绎的mtv《哭诸葛》,然后伴以教师精彩而又富有深情的开场白,营造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
(附教师开场白)
一首《哭诸葛》不知感动了多少人,一声声的深情疾呼,一声声的悲悯责问,一声声的痛彻心扉。让人透过刘欢的天籁声线和倾情演绎,看到了一个智慧灵魂的感召力,一个民族呐喊的震撼力!
恸哭六军俱缟素,痛哭涕零肝肠断,怎一个悲字寄托得了?
篇四:《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教师招聘初中语文面试《出师表》说课稿》
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教师招聘初中语文面试《出师表》说课稿
根据15年的考试时间,预计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考试时间在12月进行,教师招聘考试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你知道哪里有相关资料的吗?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16年顺德区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考试备考专题。 一.说教材
《出师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该单元大部分课文皆选自历史著作。通过文章的学习,可以增长历史知识,还可以了解古人的的智慧、勇气、情操,并受到感染和激励。《出师表》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文中表达了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贞,叙述诸葛亮的生平及出师北伐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慷慨深沉。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对语文知识已经有了长时间的积累,但是表是一个新的文体,与之前学过的完全不同。诸葛亮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历史人物,很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他们也存在文言文理解困难,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在上课环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出师表说课稿}.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疏通理解文句,学生逐步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愿望;体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体会不同时代背景的忠诚,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朗读法:本文情辞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读通读懂课文。
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 探究法:提供有关本文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使学生从探究中找出乐趣。 以上这些方法结合传统的讲授法,相辅相成。
(二)说学法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学法:用字典、词典及资料疏通自学障碍;朗读与默读相融合;借助经验、资料独自完成课文的翻译;小组交流讨论文本的内容、层次、写作特点等,以及人物的思想感情。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故事或多或少学生都会知道一些,由此入手引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呈上的奏章,表明报国之心,或呈攻城掠地之策。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初读感知
读课文,学生自己读通课文,对于不懂的可利用工具书及资料,扫除障碍。通过学生自读,熟悉课文,提高自学能力。
(三)细读赏析
师生共读课文,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难点、重点。
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速度、语调、情感。之后对于文中难懂的词语、句子进行讲解。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朗读。此外在读的过程中以理清文章的思路。
(四)再读深化
反复朗读,自主理解,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寓情于理,寓情于事的写作特色。感受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以及他的远见卓识。
(五)小结拓展
总结归纳文章大意,以及掌握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篇五:《陈情表说课稿范文(共12篇)》
篇一:陈情表说课稿
以“孝”为本 以“情”纬文
——《陈情表》说课稿
襄阳市田家炳中学谭辉
一、说教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陈情表》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单元,是高中教材中的古文经典,晋代李密的名作,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李密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虽然在文言文的学习上有了一定的基础和方法,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甚至有惧怕的心理,这就直接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
三、说重点:
高中语文课标特别强调对中学生的情感培养,一封《陈情表》,篇幅不满五百字,却流传千古,作者李密也因此被后世的史官载入正史《孝友传》,成为封建时代立德立行的楷模。
四、说教学目标和教法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2、能力目标:学习和运用融理于情,融情于事的构思艺术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陈情表》情辞恳切,婉转凄恻。“学习语言,要把‘读’作为开启语言宝库的钥匙。
五、说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以声激情,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以读诉请,整体感知
理解文意是品读的基础,学生边自由诵读全文,边对照注释自行圈点加注。
伴着舒缓忧郁的节奏,老师背诵全文,将学生引进文本后,学生配乐朗诵,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出问题: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用心灵触摸语言形象。
介绍背景进入
第一自然段主要是在教师的带领下,以问题引导法导引学生品读
我设置的问题如下:
(1)李密与祖母有着怎样的情谊?
——明确:相依为命(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出师表说课稿}.
——明确:“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四大不幸: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4)找出描述李密身世艰难的形容词,用自己的语言来再现李密的身世之苦 学生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贴近作者,在赏读中设身处地的体会到李密的苦况:这样一个自幼失怙失恃、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年少多病的孩子,他的成长要饱含祖母多少关注之爱,要倾注祖母多少经营之情,要耗费祖母多少操劳之力。
2、后三自然段采取合作探究法分组学习后三段,
(1)后三段中作者所陈之情是什么?
(2)请结合文章之中的文字具体把握
(3)并且采用第一段的形式,用对联的方式进行总结
(4)学生分组讨论相关段落,老师随机引导。 第二段:两难之情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 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第三段:感恩之情。——敬谢朝廷知遇之恩, 感激祖母抚养之情。 第四段:两全之情。
【设计意图】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领会所讲的道理,体悟恳切动人之情。
第四个环节:真情拓展,抒写孝情
(一)请同学们展示孝的名句名段,搜集孝的事例(学生搜集并展示)
(三)布置作业:请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在父亲节来临之际,编写一条祝福短信来表达自己的孝心
作家毕淑敏说:尽孝要趁早。
板书设计:
孤苦之情
陈情表 两难之情 寓理于情
感恩之情 陈情于事
两全之情
篇二:陈情表说课稿
《陈情表》说课稿
张 福 霞
我说课的题目是千古名篇——《陈情表》。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陈情表》是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话题的第一篇,它文质兼美,可以说是“言”之典范,“文”之精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知识,体会作者的真情实感,在讨论质疑中培养探究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学大纲及文本特点的认识,结合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3.品味作者在直抒真情、不加雕琢的叙述中蕴含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
考虑到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的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导学学案的帮助,在疏通文意、句法与章法的理解上障碍不大,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相对容易解决,可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采用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在鉴赏方面,则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师
生配合解决。语文新课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标在文言文教学上有“两重一轻”,“两重”是指重诵读,重积累,“一轻”是指淡化篇章的琐屑分析。
1、诵读法
通过学生多种方式的诵读(缓读、诵读、品读)体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真
2.问题探究法
设计一些探究性思考题目,训练学生探究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
品质
3.讨论点拨法
点拨重要的字、词、句,使学生积累字词;学生在质疑讨论时,老师在
必要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凄苦身世苦情、孝亲之情、君臣
三、说教具
1、多媒体
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省时的优势,对作者、写作背景、必要的文化知识以
2、录音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下发导学学案
学案应包括作家⑴出生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化成就;
⑵表的文体用途;
(二)导入新课设计(3分钟)
古人把向君王提反对意见称之为“批龙鳞”,要冒着掉脑袋的危险,而晋代的亡蜀旧臣李密仅以一篇不足600字的《陈情表》不但拒绝了晋武帝征召,反而获得了阴险多疑的晋武帝 “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的厚待,李密用什么打动了晋武帝哪?宋代学者曾经说过:读《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出师表说课稿}.
(三)一问:李密为什么要给皇帝写《陈情表》呢?(用时5分钟)
目的:引出对文体、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介绍
在充分预习的情况下,让学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总结即可。 西晋建国初年,为了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帝又征召他为太子洗马,李密又上表辞谢;晋武帝很生气,地方官催逼甚紧。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千古闻名的《陈情表》,真挚地表达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感情,详尽婉转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召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感激之情,又申述了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四)一读: 缓读领会,感知全文,字词质疑,交流答疑,师生总结梳理文言现 象(15分钟) 在深沉苍凉的背景音乐中,师生齐读。
由于课本注释比较详尽,也为了培养学生重视课本注释的学习习惯,所以,在正音时主要提示几个多音字的读音,课本很清楚的没有指出,用5分钟补全学案以下内容, 1 、文言实词:夙、凶、薄、息、寻、除、听、卒
2 、古今异义:至于,成立,告诉,不许,希冀,辛苦
3 、通假现象:闵,零丁,蓐
4 、文化知识:孝廉,秀才,拜,除,拔擢,陛下
(五)(10分钟)
二问:假如你是晋武帝,李密正对着你在倾吐肺腑之言,你心情如何?听出了 什么感情?体现在哪里?{出师表说课稿}.
(六)(10分钟)
三问: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点拨:本文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首先为唤起晋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围绕“情”“孝”二字,凄切婉转的表明心意,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借以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举出朝廷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求准许所请,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案: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2.思考:现代社会中,“忠”与“孝”有何时代内涵?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应以简洁实用为原则,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也易于学生学习。而我这节课,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以简洁的文字,体现了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论证过程。以板书为提纲带动各个教学环节,利于学生背诵、理解。
本课板书设计从思考“情”之内涵出发,引导学生赏析本文以情感人的思想力量,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通过诵读来品味陈情恳切、流畅自然的语言
风格。
篇三:《陈情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课文。从纵向来看,这一单元是高中阶段必修的最后一个文言文单元,而紧接着就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所以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个承上启下的单元。
二、解读学生
必修五的学习在高二第一学期,经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学习,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字,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汇,能够独立判断大部分文言现象,对我国古代叙事、抒情、议论各类散文都有了一定的体会。但同时学生本身觉得与文言文离得远,漠视文言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