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新建 Microsoft Word语文古诗》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对理解《十五从军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描写一个服役65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剧境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从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饿沉重苦难。
答案:C
2对理解《十五从军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宋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B.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C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D.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 答案:A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下列对于《诉衷情》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 词的开头是作者的回忆。
B. “尘暗旧貂裘”借用了苏秦的典故。
C.“泪空流”是感慨自己的年纪大,力不从心。
D. “心在天山”表达了作者抗金的理想与愿望。
答案:C
2.下列对于《诉衷情》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中 万里 与 匹马 相对,用广阔的空间衬托出词人的渺小和孤单 B关河 两句述说了词人理想破灭,无法再赴前线杀敌的残酷现实
C空 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以及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D沧州 是指闲居之地,表明了词人决意淡出政治,隐居沧州,终老此生。 答案:D
3.对这首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两句是当年作者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心情与生活的概述。
B. 下片紧承上片,继续抒发自己念念不忘国事,却又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郁闷心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
C. “胡未灭”联系上片,“万里觅封侯”,就是为了消灭敌人,但是“胡未灭”自己却已老了,无法再去消灭敌人,心中无比悲愤的心情。
D 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
答案:C
篇二:《十五从军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1、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2、在熟读的基础上,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并有感情地朗读。
3、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 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昨天通过预习,我们知道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还记得我们曾学过的第一首乐府诗吗?生齐背:《江南》。乐府诗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是文人模仿乐府古题所作.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在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通过昨天预习,你在文中读懂了黑板上哪些问题?(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对于其他问题,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是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一生读)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窦,雉,舂,羹,贻.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结合刚才的交流,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十五岁参军,80岁才离开战场踏上回乡的路程,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2、是啊,虽然历经了艰辛,但终归活着回来了,这毕竟是件可喜的事。(板书:喜)他欣喜地归来,道逢乡里人,便向乡里人打听“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告诉他的?一小组读乡里人说
的话:“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那四句诗,,)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板书:泣)他在泣什么?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并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
五、小结,升华主题:
1、这就是这位80岁老兵回家的经历,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读出老兵从喜到悲再到泣的回乡历程。(生齐读)从他的经历中,你对战争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和看法呢?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
2、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深刻的认识。
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喜——悲——泣
说课: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战争带给劳动人民的痛苦和灾难。
学生经过5年的语文学习,在课内外都曾接触过有关战争的文章,同时,对诗歌也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步骤,但是,也还存在理解诗歌不够深入,特别是在体悟诗歌情境上有着不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及课文插图,根据诗句想象画面,对诗歌进行赏析的意识和习惯,帮助学生建构诗歌中所传递的对战争的全面认识。
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不仅要构建起老人回乡的情感变化脉络,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抓住对文中重点诗句的想象、感悟、品味、诵读,是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而依托诗歌中的语言文字,去丰满学生对战争的认识,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是本课主要实现的人文目标。二者以呈现人物情感变化线为主线,以读、议、悟文中的语言文字为手段,互为促进,实现本节课教学中的二性有机统一。
篇三:《习题》{十五从军征老兵回乡的过程是}.
七,检测题:
(1)这首诗是从( )的角度写战争的,表达了作者( )封建兵役制度的思想感情。
(2),《十五从军征》是一首( )诗,选自( )描述了( )的情景。
《诗词五首1》之《十五从军征》练习题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舂谷持作饭 井上生旅葵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3.按要求填空。
(1)本诗选自《 》,“乐府”原是————的名称,后人把————也称作“乐府”。
(2)本诗中表现从征历时之久的诗句是———— ;描写久经征战的士兵归来时家中凄凉景象的句子是———— ;暗示老人孤苦哭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
4.本文主人公家里还有哪些人?(用原文回答)
5.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6.诗歌的主题在于表现————————————————————————————。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松柏( ) 冢 ( ) 垒垒( ) 狗窦( )
雉 ( ) 舂谷( ) 羹 ( ) 贻 ( )
2、 解释下列词语。
始: 冢: 窦: 旅葵:
羹: 贻: 雉: 舂谷:
3、下列选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关无良将驻守,致使匈奴频繁入侵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和对良将的思慕。
B、一、二句以明月,关塞起笔,看似写景,都写出了自秦汉以来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C、三、四句点明主旨,希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军戍守边疆,讥朝廷用人不当。
D、诗人表达了对戍边士卒极大的同情,并希望象“飞将军”一样杀敌立功。
4、对理解《十五从军征》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描写一个服役65年的老兵回乡后无家可归,满目惨况的悲剧境遇。
B、作者选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人的凄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从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
C、这是一首抒情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及近,逐层描写。
D、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饿沉重苦难。
5、默写诗句
(1)但使龙城飞将在, 。
(2)《出塞》中表现诗人对历史变换,征战未断,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的感叹的句子是:, 。
(3)《十五从军征》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4)《十五从军征》中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 , 。
(5)《十五从军征》中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
6、在浩瀚的古典诗词中描写战争、吟咏军旅生活的诗词有很多,请写出你所知道的其中两首。
诗人 诗句
诗人 诗句
二、阅读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春谷持做饭,采葵持做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是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 本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情景,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可以看出老人怎样的心情?
3、 写出老人归家后所看到的无限凄凉之景的诗句是?
4、 诗中哪一句使的情感达到了顶点,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5、 结合诗中的内容,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参考答案
古诗二首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bai zhong lei dou zhi chong geng yi
2
3 D 4 C
5、 1) 不教胡马度阴山;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4)遥看是君家,松柏冢垒垒
5)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6、略
二阅读
1、这首乐府诗描述的是一位少年从征65年后返回故里的情景。这首诗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
2、惊喜而又急切的心情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杂树,井上生旅葵
4、泪落沾我衣
5、略
篇四:《十五从军征教案》
《十五从军征》教案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的阅读教学以往更多的关注内容,有时注重一下涵义,对形式关注不够。阅读教学应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不仅如此,还要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语言文字来阐述内容,表达情感的,通过这个得言。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既关注内容、又关注表达形式、文章的写法,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反复诵读,体会汉语的韵律美。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品味本诗以哀景写哀情的白描写作手法;体会乐府诗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4、叙事详略得当,繁简有法。
教学难点:{十五从军征老兵回乡的过程是}.
了解诗歌大意,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初步把握乐府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诗句,对难字注音,标注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深情回顾,顺势导入:
1、通过咱们的预习,我们知道第7单元的主题是“战争”,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有关战争的课文? 《歌唱二小放牛郎》《飞夺泸定桥》《囚歌》《生死攸关的烛光》《鸡毛信》等。
2、这仅仅是我们在课本上学的有关战争的课文。其实,描写战争的文章远不止这些。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主题。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在此期间,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的黄金,可以铺一条宽75公里、厚十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
——《文汇报》1991年2月13日
如果把人类的历史长河比作一天的话,那么和平时期仅仅只有一个小时。
全世界的情况如此,中国的情况又如何呢?据傅仲侠等在《中国历代战争年表》中统计,从公元前26世纪,即从传说中的“五帝”起,到1911年的4500余年中,共进行了3791次战争,其战争密度由此见一斑。
——《边塞诗选》佘正松编选 凤凰出版社2012.4
而单“从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军队共进行了重要战役200余次,大小战斗20万次,总计歼灭日军150余万人,伪军118万人”而“中国军民伤亡3500万人,一亿多人民妻离子散,损失财产及战争消耗超过6000亿美元。”
——《我的抗战》崔永元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10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与战争有关,题目是:(齐读诗名)《十五从军征》。
二、解读诗题,知诗人:
1、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打仗)。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 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集呢?
提问学生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教师点拨: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能比较广泛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很少文学笔法,有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就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我们再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当你预习时,第一次读到诗的题目时,有没有问题想问?(师做副板书。这首诗歌写的是谁?他的一件什么事?) (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一生交流,)它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作者想告诉我们有关战争的哪一方面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基础。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看看大家预习的情况怎么样。(请张涵、赵超然读) 查字典纠错正音。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 累累,窦,雉,葵,舂,羹,贻.
将这些字还原到文章中去,咱们一起读一读,争取把诗读准确。十五从军征——预备起——
3、在预习中,除了字音,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看大屏幕,看看老师和你的盲点一样不一样?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4、了解了词语的意思,请大家在下边自由的读一读,结合着大屏幕上的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生自己说一说)
5、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深入诵读,展开联想: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诗中原文是怎么说的?(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65年哪同学们,这是人生绝大部分的岁月。这位老人经历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经历了“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经历了十五从军征,才终于盼得了“八十始得归”。 我们的老兵终于活着回来了!体会一下:此时的他心情怎么样?生个性化地朗读。 对于老兵来说这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幸运,喜板书)带着这种喜悦和幸运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2、 他欣喜地归来,在返乡的路上,你想一想他都遇见了什么人?他们之间会怎么说?请用原文回答。(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他还会遇见谁?(生自由回答。)那他遇见儿童时会是怎样的景象呢?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现在的老兵能笑的出来吗?(不能)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好不容易遇见了他少年时的一个伙伴,他终于鼓足勇气问了一句“家中还有谁?”他为什么不是直接问家里人都还好吧?而是问“家中还有谁?”这说明了什么?(他已经做好了部分家人不在的思想准备。)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呢?好,看大屏。(《三国演义》第一集2分27秒至2分41秒视频)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张开口问了一句“家中有阿谁?”而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松柏冢累累”是什么意思?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哀景写哀情)(意思是说老翁的家人都已经死了)假如你是乡里人,会带着怎样的心情告诉老兵这个消息呢?不仅是乡里人,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是充满悲伤,(生齐读)假如你就是老人,听到乡里人的话,这时候的你会是什么反应,什么心情?
老翁六十五年有家不能回,现在回家了却是家败人亡,无家可归,这是怎样哀苦无告的命运
啊!
3、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80岁的老人拄着拐杖,一步一步,由远及近,走进自家小院,看到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发挥你的想象:配乐,师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生回答,师相机评价。)
4、这就是他现在的家,(配乐,生齐读4句.)而65年前他离家时,他的家,可能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而现在呢,一切都已经荡然无存,不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女生读第4句)他曾经的家人在哪儿呢?(出示,生读:松柏冢累累)是啊,他再也见不到曾经熟悉的亲人,感受不到曾经热闹的家园了,唯一能看到的,只能是:男生读: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人那颗带着期望回乡的心也已经由热变冷,(凉),由喜到悲/哀了。(板书:悲/哀)
5、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生齐读5,6句: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样的饭菜,吃起来是什么味儿呀?结合刚读的句子来谈。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让我们用朗读读出他心里的苦吧!(想读的齐读)
6、 面对这一切,他只能是:(生接读: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只能是老泪纵横,无声地哭泣呀!出门东向看,他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到了母亲临行前的叮嘱,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木兰从军的视频)父亲临终前的遗嘱:《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妻子在家盼望征人回来的情境。唐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可现实是——带着你对老兵的情感重读这首诗。
作为一名服了整整65年兵役的老人,竟然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郁郁葱葱,可以想见他们生前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六十五年前的岁月:苦竹叶,青又青,家家户户要抽丁。张家抽了张大定,石家又抽石耀廷。张大定,石耀廷,丢下家中老小一大群;挨饥受饿无依靠,哭哭啼啼有谁怜?就在他走的当年(青杠叶,二面黄,四面八方在征粮。征粮征得民叫喊,伤心伤意哭断肠。若问征粮做啥子,他说拿去打内战!——《青杠叶》(近代)沈迪群)
五、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无休无止的战争,使老兵背井离乡,田园荒芜,百姓离散,亲人夭亡。人忘了,家没了,国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对战争的另一方是不是就是幸福无比的桃花源呢?
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匈奴歌》 乐府诗集 战争如此残酷,那么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呢?(学生散议)
老师小结:战争是统治者为了一己的私利强加给人民的。(《花木兰》电影96分钟: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以为天下是刀枪抢来的?赫赫战功,不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就算是侥幸赢了,也有成千上万像我这样的人拼死搏斗。白骨累累,满足的只是你一个人的野心。)
那么我们对战争应该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呢?不挑战不避战,不主战不畏战。不战而屈人之兵。”乃上善之策。
五、小结,升华主题:
其实,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比如后面要学习的《出塞》,课外也还有很多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下课后继续搜集阅读,相信会让你对战争有更板书设计:
十五从军征
惨(悲)
语言 自然平实
叙事 详略得当
写法 哀景写哀情
白描: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
惨惨惨
篇五:《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读通顺古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文本,深入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紧扣单元目标,了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难点:从文章朴实的语言中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主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十五从军征老兵回乡的过程是}.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它来自劳动人民中间,没有具体的诗人。齐读课题:《十五从军征》
二、破解题意,咬文嚼字激感情
1.通过预习和读题,你们知道这首诗和什么有关吗?
2.在诗的题目中,从哪儿可以看出是与战争有关的?
3.这首诗是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选自《乐府诗集》(生齐读), 什么是乐府和乐府诗集呢? 提问学生小资料。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教师点拨:乐府诗大多来自民间,没有确定的作者。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能比较广泛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正因为来自民间,所以很少文学笔法,有自然朴素、打动人心的特点。
三、初读诗歌,了解诗意:
1.读完诗题,同学们有没有问题想问?
(这首诗歌写的是谁?他的一件什么事?) (谁?一位现年80岁的老兵,从哪里知道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姓甚名谁家住何方?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呢?(没有)那主要写的是这位80岁老兵的一件什么事呢?(生交流,)作者通过写老兵回乡的经历。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2、要解决这个问题,读通这首诗是第一步。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如果有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学,也可以问老师。
3我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听,他的字音读准了吗?咱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容易读错的字:(出示课件),正音,跟读:冢, 累累,窦,雉,葵,舂,羹,贻.
4.解决了字音问题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把故事读的更通顺、更流利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5、同学们已经把诗读通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内合作学习,首先讨论你不理解的词义,然后是这说说这首诗的诗意。
A.同学们还有哪些词不太理解呢?始,累累,窦;旅葵;旅谷;贻;舂;
B.我们请一个竖排小组,每个同学说一句诗意,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说完整了吗?如果有不完整的,我们来补充。
C.谁能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品词析句,对话文本悟诗情
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诗的大意,这是我们进一步品悟诗歌的前提,也是我们学习诗歌的第二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老兵,品读诗歌,进入诗境,去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是一位15岁参军,80岁才得以回乡的老兵。这首诗开篇第一句就给我们介绍了老兵一生的经历。诗中原文是怎么说的?(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谁能读好这一句?从他的朗读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位老人?正是这样一位老人,他兵役一共服了多少年?
在这长长的65年里,65年啊,两万三千七百二十五个日日夜夜啊,这样漫长的岁月,他是怎样度过的呢?(他风餐露宿、南征北战、浴血搏斗,多少危险,、艰苦、思念、期盼都在战场上),暮年时的他终于归来,一个始得归,写出了这位老人的回乡路走得太久,走的太难了“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位老人15岁离家时还是一个朝气蓬勃、容光焕发的少年,历经了65年战争折磨,此时,他已经是遍体鳞伤、老态龙钟了,在风烛残年之际,他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此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走在返乡途中,他亦喜亦悲,,百感交集,万般滋味都沉浸在这两行诗中“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暮年时的他终于归来,这是何等的惊喜,但是等待他的是怎样冰冷严酷的现实。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诗,划出如下相关的诗句:老兵回到家乡,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A、听到什么————-他听到了什么?(生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同学们,心急如焚的老人终于回到家乡了,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的打听到;家中有阿谁?”乡里人是怎么回答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