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台湾故宫国宝 故宫国宝南迁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溥仪退位后,故宫藏宝都去哪了》

溥仪退位后,故宫藏宝都去哪了 《法治周末》2011年2月15日第19版

清王朝灭亡,军阀混战,日本侵略中国,国共内战,原存于故宫的那些国宝何处容身?

在故宫建成后的585年中,经历了多次变故和灾难,故宫藏品与故宫古建筑都是旷世之宝。故宫藏品与故宫古建筑不可分割。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文物藏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1年将迎来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近来信息显示,我国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在今年将有重要的合作。这样的消息让人兴奋,也让人感慨。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建立是百年的政治风云变幻的结果,故宫的文物藏品是中国艺术品的集萃。百年以来,故宫的大量藏品经历了许多劫难,千万件藏品流失,万幸的是有更多的藏品有惊无险,得以保存,让人们在唏嘘感叹中颇感自慰。

高瞻远瞩建立故宫博物院

故宫即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禁地。故宫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完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从建成至1911年清朝统治结束,共491年,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宣告辛亥革命开始;1912年2月12日,清廷宣布退位,紫禁城的外朝部分为民国政府所有。而逊帝溥仪在内廷依然保持一个微型小朝廷,俨然国中之国。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临阵倒戈,发动了北京政变,接管北京全城防务,修改《清室优待条件》,将逊帝溥仪迁至什刹海醇亲王府。苟延13年的小朝廷寿终正寝。

与此同时,冯玉祥决定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对宫内文物进行清点并筹建故宫博物院。

1924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正式成立,宣布紫禁城完全收归民国政府。李煜瀛出任善后委员会委员长,易培基、蒋梦麟、鹿钟麟、张璧等9人以及清室方面代表绍英、载润等5人为委员,监察员6人,会同行事。委员会成立后,着手对故宫文物进行系统查点。不到一年时间,将宫内物品大部分查点完毕,登记造册。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共有117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各代的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无不尽有。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等。

1925年10月10日,经过一年筹备,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并举行庆典。这一天也正是辛亥革命纪念日。典礼请柬发出3500份,邀请北京各界名流人士代表参加。下午2时,隆重的

开院典礼在乾清门前举行。典礼过后,来宾与市民参观游览了宫内各重要殿堂。

几百年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第一次向大众公开。人们争先参观这座神秘的宫苑及其宝藏,北京市内万人空巷,交通为之堵塞。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接收了故宫博物院。10月5日颁布了《故宫博物院组织法》及《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条例》,规定“故宫博物院直隶于国民政府”。

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十分重视流失文物的回收与保护,常不惜重金从境内、域外收购国宝。国内的收藏大家、海外炎黄赤子满怀爱国之情,纷纷慷慨献宝,掀起捐赠热潮。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故宫博物院共接收新文物23万余件,极大地丰富了院藏种类。

故宫博物院的创建,是中国精英力量在“五·四”之后所作的一项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时吸收其精华并运用于中国实践的范例。

家贼外盗故宫宝藏惨重流失

紫禁城宫殿重重,辉煌壮丽。然而,在漫长的明清两朝,这壮丽的宫室中,多少年来却不断地发生着盗窃勾当。远的难以追溯,清朝最后的皇帝溥仪对此有明确的记叙。

溥仪说,就他所知,宫内太监们的盗窃几乎从没间断。他大婚的时候,刚刚行过大婚礼,皇后凤冠上镶嵌的珍珠、宝石、玉翠竟然整个换成了赝品。

溥仪从师傅们那里知道,清宫中的财宝早已在世界上闻名。他认为应该整肃内宫,清点库房,查禁偷盗。然而,计划还未实施,藏有无数珍宝的建福宫就突然起火。大火燃烧了一夜,建福宫院内的亭台馆阁全都化为灰烬,无数珍宝秘籍也都灰飞烟灭。

然而故宫最为严重的国宝流失,却发生在溥仪身上。退位期间,虽然溥仪被允许“暂居宫禁”,但他自知皇宫已不可久住,于是陆续将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

1922年7月,溥仪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溥佳二人每天上午进宫伴其读书之机,将珍贵的宋、元版善本书偷运出宫。因为善本书与溥杰兄弟平时随身携带的课本大小相类,方便携带,盗运活动没有引起“内城守备队”值勤士兵的任何怀疑。于是,几个月后,盗运活动的规模逐渐扩大。

开始时几天赏一次,每次10卷或10册;后来几乎是逐日赏赐,赏赐数量也逐日增多。盗窃活动一直持续到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才得以终止。

1925年7月31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了“赏溥杰单”和“收到单”。根据两单的数字统计,从1922年7月至12月12日,溥仪总共盗出历代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而事实上,尚有大批隋、唐、宋、元的珍品被盗出而没有登记到清单上。

日后,这批书画被溥仪等辗转携带,大部分被倒卖流散。

溥仪被逐出宫后,先是居住于其父载沣醇王府,被盗出的书画、古籍,就存在醇王府中,不久溥仪又躲进了日本驻华公使馆。

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的护送下,溥仪潜至天津。从宫中盗出的文物被分装成七八十个大箱,通过铁路运抵天津英租界。为了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溥仪开始通过各种人物搭桥,出卖盗运出宫的字画。

溥仪在天津究竟卖出多少书法名画,已无案可稽,但据王庆祥先生撰《伪满小朝廷覆灭记》书中所述,溥仪在天津时曾“赏赐”经手人陈宝琛的外甥一批书画,其中就有唐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步辇图》、《阆苑女仙图》等极为珍贵的作品。

《历代帝王图》最终流入美国,现藏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所幸保管《步辇图》、《阆苑女仙图》的主人没有转售给外国人,全国解放以后捐献给了政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在日本人的安排下,在长春成立了“满洲国”伪政权。据当时在津专门管理这批珍宝的严振文1952年初回忆,溥仪在天津搬家时,带有书法名画手卷约30箱,内装1300件;书法名画册页4箱,内装计40件;书画挂轴一箱,内装21件;宋、元版书31箱,内装200部;殿版书3箱,内装部册不详。

1945年8月10日,日本节节败退,伪满洲国迁往通化。慌乱中,溥仪挑选了一批书法名画而逃,其中有唐周肪《簪花仕女图》、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后被追回。但大量的书画则被留在了“伪皇宫”,遭到看守伪军的哄抢,许多珍宝因此下落不明。

据故宫博物院宫廷历史专家向斯统计,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流失的故宫国宝约为30万件。

国家多难故宫国宝辗转迁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故宫的国宝牵动众人心。{台湾故宫国宝}.

国难当头,国宝如何保全?一些专家提出“文物南迁”方案。但方案一提出,即引起轩然大波。北平各阶层及社会舆论普遍反对文物离宫,认为国家风雨飘摇之际,文物南迁必然动摇人心。且古物“一散不可复合”,一旦离开故土,重归之日将不可预知。

1933年1月3日,日军攻入山海关,战争的烽烟日益逼近北平。最终,行政代理院长宋子文下令国宝迁至上海,并代表政府表示“北平安静,原物仍运还”。故宫博物院随即召开理事会,决定自1月31日起将国宝分批迁往上海。

1933年2月5日夜,从故宫到前门火车站全线戒严,一大批板车停在了神武门广场上,世界文物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宝长征”就此拉开帷幕。故宫首批2118箱文物被装上了车,此后3个多月的时间里,又有4批文物先后运抵上海。文物在上海法租界一座天主殿堂里安然度过了3年的时光,之后,南京建立了文物库房,故宫文物又运至南京,并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奉命又将文物迁往四川,分别存于四川省的巴县、峨眉山和乐山。

抗战胜利后,分散于四川三地的国宝于1946年先后被集中到重庆。1947年底,西迁国宝安然无恙重返南京。南京沦陷后未能运出的2952箱文物也被找回。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故宫护宝人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多少次与险隘擦肩,多少次化险为夷,终于保住了大批文物。

1948年9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内战大局基本已定。11月10日,故宫博物院理事长翁文灏,理事杭立武、傅斯年等8人召开了一个非正式的秘密会议,决定将南迁文物运往台湾。

1948年12月22日,第一批文物320箱,由“中鼎号”护卫舰载运驶离南京。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文物1680箱,由招商局“海沪号”货轮运出南京。1949年1月29日,第三批972箱文物由“昆仑号”驱逐舰载向东南方。这3次航行的终点都是台湾岛的基隆港。

3次运往台湾的文物总共2972箱,是南迁文物的四分之一,大多为精品。

这些国宝迁往台湾后,国民党政府无暇顾及,文物专家只好租借台中糖厂的两间仓库存放。1950年4月,台中雾峰乡新建的北沟库房落成,迁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藏,在那里一待就是15年。1957年在亚洲协会的赞助下,在仓库之外修建了小型陈列室,公开展出一部分文物,但众多文物被尘封在黑暗的库房中寂寥无声。这期间,文物工作者定期翻晾维护文物,以免发霉变质。

1955年11月,台湾故宫博物院成立。1961年,台湾当局决定在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5年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同时,台湾当局还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其中规定:“将来国家统一后,故宫文物仍交回本院。”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馆。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一座仿古样式的现代博物馆,坐落在台北山清水秀的外双溪。建筑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宫殿建筑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米黄色的墙体,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风格清新雅丽。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馆内实现了恒温、防火、防潮、防震以及24小时安全监控的现代化科技维护。

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着文物60万件。其中器物、书画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加上迁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件。这个数字虽然不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数量,然其中的许多精品却是举世无双,价值连城,因而有“故宫宝物半台北”之说。

故宫藏品全人类文明精华

说到故宫,有必要提一下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是清朝入关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

又称盛京皇宫。沈阳故宫经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现已辟为沈阳故宫博物院。北京、沈阳两座故宫构成了中国仅存的两大完整的明清皇宫建筑群。当年沈阳故宫里也收藏着大量珍宝文物,但其中的九成已流失在各地。

沈阳故宫最早被沙皇俄国劫掠。1900年9月,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沙俄军队占领沈阳,打开了盛京皇宫禁地的大门。沙俄军队占领沈阳故宫两年半,其间一些建筑遭到破坏,大批珍玩丢失。1903年3月11日,俄军撤走,清朝官员接收沈阳故宫,通过清点发现,藏品丢失和损坏多达万余件。另丢失银锭8000个,共重6000两;各种金器,包括金锭、金条等总计上万两。

1913年冬天,北洋政府决定在北京故宫乾清门以南的“外朝”部分,即太和殿等建立“古物陈列所”。下令征调奉天故宫和热河行宫所藏清代宫廷文物运至京城,作为清宫艺术品陈列展览之用。

1914年1月至3月,调拨奉天宫殿古铜鼎彝、宋元明清书画、内廷玉器、御用武备、明清瓷器等11万余件,全部装箱,由火车运到北平。后文物南迁,沈阳故宫运出去的绝大多数文物,除少数去了台湾,大部分则留在了南京博物院。

1932年至1936年沈阳故宫沦为伪满帝国守护陵庙的办事处,剩余藏品大部外流。那时,沈阳故宫成为伪满皇室控制下的禁地,这是日伪统治时期沈阳故宫遭受的又一次劫难。这种倒行逆施,一直持续到1945年8月抗战胜利。

从1937年4月后,沈阳故宫的藏品,包括清代器物、图书、档案全被伪满洲国国立博物馆、伪国立图书馆、伪奉天陵庙承办事务处等分割完毕,分藏三处,沈阳故宫基本物去楼空。

1948年6月,辽沈战役爆发,国民党在撤退过程中,将原沈阳故宫的文物分两次全部运至当时的北平。

故宫藏品与故宫古建筑都是旷世之宝。故宫藏品与故宫古建筑不可分割。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的文物藏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是中国的,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篇二:《CCTV《故宫》解说词》

CCTV《故宫》解说词.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CCTV《故宫》解说词

《故宫》的宫殿建筑

破解《故宫》热播之谜

{台湾故宫国宝}.

《故宫》:一次华丽的尝试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第三集 礼仪天下

第四集 指点江山

第五集 家国之间

第六集 故宫藏瓷

第七集 故宫书画

第八集 故宫藏玉

第九集 宫廷西洋风

第十集 从皇宫到博物院

第十一集 国宝大流迁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

破解《故宫》热播之谜

<!–HTMLBUILERPART0–> 传统文化击败快餐文化 纪录片击败电视剧

《故宫》剧组的统筹以及第12集的导演邱民在忙碌的工作当中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在回忆起拍摄《故宫》的情景时,邱民意味深长地说,那段日子令自己记忆犹新。

拍摄纪录片,用电影手法

邱民导演介绍说,《故宫》将电影拍摄的手法应用到了电视纪录片中,因此,这个剧组既不同于电影剧组,也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剧组。

“《故宫》前后大约有8位导演加入,剧组最高峰时加上群众演员大约会有100多人。4月29日开机当天,负责统筹的同事发烧在打吊瓶,我还看见有两个同事在掉泪。现在说起来很轻松,但当时只要是有一个监视器协调不好,也会出问题。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根本没有时间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这么累,每一个人在最关键的时刻都没有自我。”

未送通知单,拍午门告吹

在进入拍摄高峰期后,一天之中就有6个组在同时进行拍摄。每次都要做一个繁琐的通知表,把3天内要拍摄的计划报告给故宫的保安部门,还要把使用的器材分配情况、每个岗位人员几点到场等所有情况都做成表格。因为工作人员只认单子,根据单子来展开一切工作。“一次,我们凌晨1点要在午门开拍,一切都协调好之后,却发现因为一个小助理的疏忽,一个通知单没有送到保安部门,因此拍不成。我看见这个小助理当时转过身去就哭了。”]

路不能乱走,墙不能乱摸

“我们每天最高兴的事情就是没有什么事情发生,”邱民说,“顺利地完成拍摄计划。故宫里的每一条路都不能乱走,每一堵墙都是文物,不能乱摸。所以每个人在进入剧组之前都会接受一定的培训,其实就是要学习故宫中的相关安全条例。而总导演每天都要无数次地叮嘱大家注意安全、保护文物。因此在整个拍摄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生过文物损伤的事情。有时候天气不好,为了不耽误器材的使用,我们就必须要协调。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电影的手法拍摄,这就意味着即使在天气不好的情况下,我们也必须拍摄。”

进宫那天起,先学会顺从

谈到这次拍摄的特别收获,邱民说,在没有拍摄之前,他们对故宫只是一个概念性的了解,“我之前觉得故宫是空的,只是知道历史知识。但是从拍摄开始,我们就必须和故宫真真实实地打交道。他们有很多个部门,工作人员每天都按时上下班,朝九晚五。而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必须要跟若干个部门的人交涉,比如提取一个文物的时候,必须有两个故宫的工作人员同时在场,还必须不得离开彼此的视线范围。要是想打开故宫中的某一扇门,就必须要得到好几个部门工作人员的允许。其实一开始,双方都不习惯。但是我们从进宫的那天起,就成为故宫的人,就必须要学会顺从。从那一刻开始,故宫也开始变得真实起来。我们每天都要和故宫的工作人员一起吃饭,他们的食堂就建在神武门那里,每天按时吃饭,吃得相当简单。” (记者 王琳)

揭秘火爆原因

《故宫》击败《京华烟云》

记者昨日从AC尼尔森得到了《故宫》播出第一周在北京地区的收视率,《故宫》以6.2%排名第五,而电视剧《京华烟云》以6%排在第六。专题片超过热播电视剧,这在以前很少见。

两年聚焦传奇宫殿

记者随后采访了《故宫》的制作方、央视新闻评论部中心组的负责人孙金岭。他表示,《故宫》在央视一套所有节目,包括娱乐节目和电视剧中排名第七,在央视的专题片里是创纪录的。

那么《故宫》为何如此之火,孙金岭认为:“首先我觉得是创作认真,拍得好看。为了《故宫》,我们新闻评论部特意成立了一个特别节目组,把整个部最优秀的编导、摄像等集中到了一起,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倾全部之力、历时两年拍出《故宫》,这种态度体现在片子里,观众能够感受到创作人员花费的心血,所以才会接受;其次,故宫本身蕴藏的丰厚文化底蕴,博大精深的内涵,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观众也想去了解它,这也是一个原因;还有,现在电视市场快餐文化流行,像《故宫》这样的片子是比较少的,物以稀为贵,吃惯了汉堡包、炸薯条,见识一下传统的四凉、四热、八大碗,观众也想换换口味。”

希望拍摄台湾故宫

揭秘特殊观众

史料:同样具有神秘感

何欣说:“每天站在这些大殿前看日落,都会产生很多心旷神怡的感慨。这里的每间房子都有它的典故,作为故宫的工作人员,我们每天对别人讲故宫的人和事,也听别人讲这里的故事,但还是不可能了解它的全部。前两天收看《文物大迁移》时,才了解到很多台湾故宫的事。”

与近些年来国内外有关故宫的作品相比,纪录片《故宫》有着前所未有的详细史料,而且拍得非常专业,是这一题材里非常上乘的作品。所谓“多少清宫玄秘史,尽在深宫不言中。”每个故宫的工作人员只了解这座宫殿某一方面,所以《故宫》开播时,单位领导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尽量收看这部片子。

责任:学习老辈故宫人

故宫博物院是从1925年10月10日成立的,当时的时局并不是非常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成立博物院并公示天下,对文物的保护可以说是当务之急。何欣认为,作为新一代的故宫人,收看《故宫》可以使他们更加了解老一辈故宫人在战争年代是如何冒着生命危险守护故宫和对待文物的。现在,为了保护文物、守护故宫,故宫制定了很严密的保密制度,除了密码和指纹结合、摄像头监督,还规定两人以上互相监督才能入地库。

艺术:一部绝好的教科书

何欣的爷爷是书画收藏家,从小何欣就耳濡目染。收看纪录片《故宫》时,他最感兴趣的也是故宫文物的艺术价值,很多从故宫中流传出来的书画,除了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上也令人叹为观止。对于学习书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教科书”,所以何欣打算去买一套《故宫》的光盘,以后随时学习。(记者 和璐璐)

17个第一次

12集《故宫》讲述了鲜为人知、真实鲜活的人物命运、历史事件和宫廷生活。给世人展现了诸多第一。

第一次展示了紫禁城如何被建造起来。

第一次用三维动画展示紫禁城在建造过程中,从未见过的壮观场面。

第一次展现于世人面前深藏太和殿屋顶内部的神秘符板。

{台湾故宫国宝}.

第一次全景再现清代登极大典的盛况。

第一次系统展示了皇家礼仪。

第一次运用动画详解明清政务流程以及明代14万公里的驿站、驿道体系。

首次解密性的展现了军机处通往养心殿的秘密通道。

首次展现清宫最大规模的书画专著。

首次揭示大臣向皇帝进献假画的罪证。

第一次近距离观赏号称“世界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揭示它被制作完成的详细内幕。

第一次向观众全面介绍鲜为人知的皇家制玉流程,并集中展示皇家的玉器收藏。

首次全方位展示西洋科技产品在中国宫廷的应用。

皇家历代藏品第一次接受国家的盘点。

首次发掘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曲折经历。

首次披露了溥仪盗宝的历史档案。

首次展示圆明园被毁之前的珍贵史料照片。

第一次以纪实的手法展现皇宫建筑的修缮流程和精彩的传统工艺

《故宫》讲述

世界玉王变身记

“世界玉器之王”之称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是故宫中陈列的我国现存最大的一件玉器。乾隆皇帝时,从新疆采集到了一块超级大的玉石,运回北京让皇帝过目。皇帝让玉匠看过之后,又请画师画出了图纸,继而把玉石运到扬州这个当时玉匠集中的地方。扬州的玉匠铸成蜡模型,运回北京,再次让皇帝过目后才能运回扬州进行雕琢。就这样从北京到扬州再到北京,辗转多次之后,这块当年在新疆采集的大玉石经过了十年的时间,才被雕琢成为“大禹治水图玉山”,最后摆放在紫禁城乐寿堂。

大臣上贡用假画

清朝的时候,有一个大臣非常喜欢书画。他收到了很多进贡的名家作品。按照规定这些作品是贡品,是要上贡给皇帝的。但是因为大臣爱画的私心,于是就将真品私自扣留下。可是,大臣又想讨好皇帝,于是就自己制作了完全可以以假乱真的作品献给皇帝。但是大臣家中有一个账本,上边记载了他将上贡的名家画作自私留下的资料,画家的名字、画作的真假好坏全部都在这个账本上一目了然。于是,这个账本就成为了大臣作弊的罪证,同时也成为

辨别当时那些名家名作真假的证据。此后,这个账本成为收藏界的必读资料。 <!–/HTMLBUILERPART0–>

《故宫》:纪录片的一次华丽尝试

<!–HTMLBUILERPART0–> 央视力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已在央视播完,在短短12集的篇幅里,观众看到了一个跨越明清、收藏丰富的故宫,也看到了一个被现代影像技术掌控的特技之城——片中运用了近80分钟的CG,创造了纪录片动画创作的纪录。于是,紫禁城上空朝夕翻覆的云彩弄得人有点眼花,观众也对这太过频繁的特技效果心有不满,专业人士指出,现代手法的运用丰富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段,能增强表现力。

场面宏大媲美《英雄》

据悉,纪录片《故宫》的拍摄历时两年,故宫出动了上百名专家,央视为此抽调了精兵强将,并邀请曾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的苏聪(《末代皇帝》作曲)、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的摄影师赵小丁(《英雄》《十面埋伏》摄影)、日本著名摄影师赤平勉等大腕加盟制作。首次登陆央视一套的这12集是央视从近4万分钟的素材中编辑出来的精华版,每集50分钟,上月26日起每天紧随《京华烟云》播出,包括《肇建紫禁城》《盛世的屋脊》《指点江山》《礼仪天下》等,以后央视还将剪辑出100集的系列片陆续播出。

在播出前夕的宣传里,“令人想起《英雄》的画面”这样的句子异常扎眼,但这夸张的描述并未让人感觉亲切,反而觉得不伦不类。在片中,CG主要用于再现故宫的修建过程以及场面浩大的典礼仪式,但是在观看了几集之后,不少观众发表意见说片中的动画特技太多太炫,削弱了历史厚重感,有时在故宫的藏画里也要用上动画效果,“令人哭笑不得”。

中国纪录片协会会员、纪录片编导、暨南大学广电系谭天教授分析说,《故宫》较之以往的纪录片,革新显而易见。“以前的片子大都节奏慢、纯纪实,再现能力比较差,一般是口述历史,采用图片和现有的影像资料,现在的内容已经是大大地丰富了。现在,纪录片在保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常常会借鉴现代科技,运用异类元素,比如加入动画和表演来再现历史场景,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DISCOVERY都很注重叙事,注重事件怎么讲才更好看。这和过去的纪录片不同,有时,‘扮演’占篇幅一半以上的片子都有,感觉就是在看好莱坞大片,但纪录片过度娱乐化当然会影响其真实性。”因此,他指出,在不破坏纪实性的前提下适当加入现代手法是可以的,有的观众不适应这样的手法也很正常,毕竟人们看惯了传统手法的纪录片,尤其是《故宫》这样宏大的表现对象。

配合奥运还是走向世界

谭教授还说,《故宫》这样的片子不太好拍,“因为它的文化积淀很深厚,能表现的影像资料不多,再加上纪录片是一个很小众的传播,有特定的受众群,不可能人人都看,让所有

篇三:《【资料】国宝:中国十大传世名帖》

第一名《三希宝帖》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为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神品,分藏于北京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

顿首,山阴张侯。”

《伯远帖》,晋,王珣书,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

《伯远帖》是晋王珣(350-401年)写的一封信。原文:“珣顿首顿首,伯远胜业情期群从之宝。自以羸患, 志在优游。始获此出意不克申。分别如昨永为畴古。远隔岭峤,不相瞻临。”{台湾故宫国宝}.{台湾故宫国宝}.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cm,横11.9cm。《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行书3行,共22字,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无署款。

第二名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第三名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七百五十八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铃有“赵氏子昴氏”、“大雅”、“鲜于”、“枢”、“鲜于枢伯几父”、“鲜于”等印。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第四名天下第三行书:苏轼《黄州寒食帖》

《黄州寒食帖》系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手迹。纸本,25 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原属圆明园收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第五名中华第一楷书:欧阳询《仲尼梦奠帖》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台湾故宫国宝 故宫国宝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