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响亮的声音视频

写作指导 zuowen 3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朗诵技巧及训练》

朗诵技巧及训练

汉字的音节结构分为声、韵、调几个部分。声,又叫字头;韵,分为韵头、韵尾、韵腹三个部分;调,字神,体现在韵腹上。

汉字的发音应该以遵循汉字的音节结构特点。要求得“珠圆玉润”,应该尽量将每个汉字的发音过程处理成为“枣核形”,以声母或者韵头为一端,以韵尾为另一端,韵腹为核心,以下以“电”字为例,音节结构如下:

要达到枣核形是让自己的普通话更纯正的关键,但是,不可能,也不要片面强调字字如核,这样必然会违背语言交流的本质,去追求技巧和方法,削弱声音的感情色彩,破坏语言的节奏。

一个汉字的音程很短,大多在三分之一秒就会结束。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兼顾声韵调和吐字归音,必须从日常训练开始严格要求:

1、出字——要求声母的发音部位准确、弹发有力。

2、立字——要求韵腹拉开立起,做到“开口音稍闭,闭口音稍开”。

3、归音——干净利落,不可拖泥带水。尤其是 i u n ng等做韵尾时,要注意口型的变化。

——————————————————————————

朗诵技巧及训练

如何使自己的声音更饱满、宏亮

感觉说话费劲,声音传不远,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没有充分利用共鸣器官;其二是气息不稳。

我们所发出的声响都是依靠两片声带震动而成,本质上没有多大的差别,但是震动经过了咽、喉、口腔、鼻腔、胸腔等人体自然的空间后被逐渐修饰、放大,形成自己的风格,最终传达到听众的耳朵里。在我们说悄悄话(用气声)的时候,声带并没有震动,仅仅依靠气息的摩擦,再怎样用力,也不会有任何声响,因为没有震动,也就没有共鸣!反之,要追求声音洪亮,一味依靠声带的强烈震动,只能造成声带充血,声音嘶哑。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充分利用共鸣腔,让震动在口腔、鼻腔甚至胸腔得到共鸣,放大,自己的声音才会饱满,圆润,高扬。

哦,这样说是不是太专业了一点儿,教你几个小技巧:

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实就是打开口腔的几大要点,以后在大声说话的时候,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但是,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把你说话的内容给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再说气息的问题。

发音靠震动,震动靠气息,所以要使声音洪亮,中气十足,就要有饱满的气息。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随时保持一定的呼吸压力。平时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缓呼的练习,最好在练习说话的时候先站起来,容易寻找到呼吸状态,要坐的话,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倾。

运用气息的时候,千万不要“泄气”,要在上述的呼吸压力中缓缓的释放,并且要善于运用嘴唇把气拢住。这样来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压力平衡。

{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最后,顺便说说声音的线路问题。 我们的发音,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线路,比如打呼哨,声音很响亮,道理就在于气息畅通,声音集中,通行无阻。说话也是这样,要尽量让自己的气息贯通,让声音尽量沿着口腔内部的中纵线穿透而出。这样才能使声音集中而明亮。{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

朗读的基本要求

作者:肖晖

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形式。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几个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一、 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普通话朗读是一门学问。它除了要求应试者忠于作品原貌,不添字、漏字、改字外,还要求朗读时在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音变以及语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符合普通话语

音的规范。朗读一篇作品,如果连普通话都读不准确,甚至读错了,那就会影响听众对原文的理解,甚至会闹笑话。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大多数的情况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有大的规律和小的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单是总结还不够,要多查字典和词典,要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一字多音是容易产生误读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必须十分注意。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注意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各个不同的意义,从各个不同的意义去记住它的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由于字形相近而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由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就是指的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被称为“异读词”。为了使这些读音规范,国家于五十年代就组织了“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对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进行了审定。历经几十年,几易其稿。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着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二、 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结构、作品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三、 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一) 停顿{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1.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上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2.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3.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二) 重音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2.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涵意。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涵意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3.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三) 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1.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具体的内容有所变化。

2.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有记事、记言。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四) 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1.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2.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3.平直调。平直调一般多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4.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的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来源:中国语言文字网)

绕口令选

【声母】

b-p:补破皮褥子不如不补破皮褥子(《补皮褥子》)

b-p: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儿,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儿(《葡萄皮儿》)

d:会炖我的炖冻豆腐,来炖我的炖冻豆腐,不会炖我的炖冻豆腐,就别炖我的炖冻豆腐。

要是混充会炖我的炖冻豆腐,炖坏了我的炖冻豆腐,哪就吃不成我的炖冻豆腐(《炖冻豆腐》)。

l:六十六岁刘老六,修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楼上摆了六十六瓶苏合油,门前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柳上拴了六十六个大马猴。忽然一阵狂风起,吹倒了六十六座走马楼,打翻了六十六瓶苏合油,压倒了六十六棵垂杨柳,吓跑了六十六个大马猴,气死了六十六岁刘老六(《六十六岁刘老六》)。

d-t:大兔子,大肚子,大肚子的大兔子,要咬大兔子的大肚子(《大兔子和大肚子》)。

n-l:门口有四辆四轮大马车,你爱拉哪两辆来拉哪两辆(《四辆四轮大马车》)。

h:华华有两朵黄花,红红有两朵红花。华华要红花,红红要黄花。华华送给红红一朵黄花,

篇二:《如何做好配乐朗诵》

如何做好配乐朗诵

07师本(2)班 夏芸 070101237 学会配乐朗诵是对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虽然现在有许多的朗诵视频、音频,但是教师不应该依赖于此。教师应该懂得什么样的配乐朗诵,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要做好配乐朗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和素质。

一、朗诵的素质

(一)声音素质

1、日常声音练习

音色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练气、练声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声音素质。比如,声音太小的人,可以通过练习用丹田发声,来让自己的声音更响亮;而声音过大的人,平日需要注意练习如何把握自己的音量。

此外,吐字清晰与否对朗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普通话训练,把每个音都发到位。这不是一天两天可以提高的,尤其是我们福建人,特别要在这方面下苦功,平时严加练习。

2、朗诵时声音

(1)音量的把握

首先,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来调整音量,如教室的大小,学生人数的多少等等,音量适中,要让每个人都毫不费力地听清你的声音,但也不能让人有“震耳欲聋”的感觉。

其次,要根据课文的长短来调整音量,课文较短声音可以适当地大声些,而如果课文很长,你就要注意控制好音量,以防声音过大,到了篇末嗓音沙哑。

最后,根据音乐来调整自己的音量,不要让自己的声音盖过音乐声,更不要让音乐声淹没自己的声音(当然这与音乐音量的控制有很大的关系)。这就关系到你选择音乐的问题,音乐是依据课文而选的,因此这里的音量把握,从质上看,应该是要根据课文的内容、主题和氛围来决定。如在朗诵《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声音就不宜过大;而在朗诵《沁园春·长沙》时,音量就可以大一些。

(2)在感情上把握声音

朗诵时在感情上准确把握自己的声音尤为重要。首先是要依课文氛围来总体上把握自己的声音基调,朗读歌颂性的课文,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要用饱含敬佩的声音;朗读父爱母爱的课文,如《背影》时,就要用带着感动的声音;朗读送别诗,如《长亭送别》时,就要用充满感伤的声音等等。

其次在朗诵过程中,要懂得依照情境的不同来调整声音,该欢快的时候欢快,该低沉的时候低沉,做到感情的收放自如。

(二)身体语言素质

这里的身体语言包括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身体语言也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

(1)面部表情:富于变化,要与感情变化相一致。要生动、自然,不要太过夸张。

(2)肢体语言:要站有站姿,切忌弯腰驼背,无精打采;双手自然下垂,不要刻意摆放,给人别扭造作的感觉;手势适度,不能每句话都加之手势,要在适当之处配合语言的节奏、音乐的节奏,才能使手势运用得恰到好处;朗诵中如需移动位置也应当与语言、音乐的节奏相统一,步子不宜过快、过大,要在必要时为朗诵添色,而不是画蛇添足。

二、选取课文的能力

并不是每篇课文都适合配乐朗诵,因而在进行配乐朗诵之前,要从课文的体裁、篇幅、情境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判断课文是否适合配乐朗诵。这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语感和阅读分析能力,这也是对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因而,都是应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准确选取课文是做好配乐朗诵的前提条件,适合的课文能让配乐朗诵发近最好的效果。以《再别康桥》为例,这就是一篇适合配乐朗诵的课文,首先它是一首诗歌,诗歌的语言大都优美,读起来比较动听,配上音乐更是锦上添花。假如是用一篇枯燥的自然科学说明文来配乐朗诵,只会让人听来觉得别扭或者可笑。

从篇幅看,这篇课文长短适中,一般配乐朗诵的课文篇幅不应太长。一方面,对朗诵者而言,他们的声音可能不足以承受过长的课文,以致影响音质;而且篇幅太长的话,朗诵者的感情可能会慢慢淡化,不能保持最饱满的感情状态。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听众的听觉疲劳,如果文章长到让人听厌烦,那么再好的配乐朗诵对听者来说,都不会是一出精彩的表演。此外,课堂上的配乐朗诵,更不宜太长,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内容。

从情境上看,《再别康桥》充满眷恋、惜别、哀伤、惆怅的情怀,诗本身就好像一支轻音乐,十分适合配乐朗诵。

三、选择音乐的能力

1、教师自身的能力

好的朗诵者、好的课文要配上好的音乐,才能演绎出完美的配乐朗诵。选择音乐更能考验一个语文教师的解读分析能力,包括对课文和对音乐的解读。

选择音乐之前,教师应当在情感上准确把握课文,这样才能选出感情色彩得当的音乐。对于课文的内容要吃透,甚至要对课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进行斟酌。选择音乐时,先从大处把握,从主题开始,先选定一些音乐;然后对这些音乐进行分析,筛选出最符文意的音乐,进而考虑音乐的旋律是否合适,节奏的轻重缓急是否恰到好处;最后从细节落实,看看音乐的每一节与课文的每一段是否契合,有没有特别突兀的情况出现。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有的课文既有悲伤的部分,又有欢快的部分,我们不可能只用一首音乐就能完全地配合它。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音乐来配不同的文段,如《木兰诗》,朗诵木兰出征前,可以选用较为平缓的音乐;朗诵战时情景,可以选用较为壮阔的音乐;朗诵战争归来后,可以选用较为轻快的音乐。这样做时,还要特别注意几段音乐要衔接连贯,不能让人听起来觉得生硬。

2、发挥学生的作用

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力量,让学生为课文选择音乐,并让他们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然后筛选出优秀作品加以表扬公布。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发挥集体的力量,更能够为课文选出最佳的音乐。

四、协调音乐的能力

(一)控制音乐的能力

1、编辑音乐的能力

选择好音乐后,要对音乐进行编辑,如果你的音乐太长,你就需要把它截短;如果你只需要其中一段,那你就要知道如何截取某一段音乐。甚至,当你的课文需要两段不同的音乐时,你要懂得如何剪辑,如何将它们合并得更流畅等等。

2、掌握音乐音量{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相信只要你能选对音乐,就能大体上知道这支音乐该以什么样的音量来播放。在朗诵进行时,要注意考虑整个现场的情况,这与朗诵者把握自己的音量相似,要看教室大小、人数多少等,来调整音乐音量,并根据朗诵的课文内容和自身的声音条件,从总体上把握音乐的音量。

3、音乐播放的时间

我将音乐开始播放音乐的时间分成下面三种情况:

(1)在朗诵开始之前

在朗诵还未开始,就先播放音乐,用这段时间的音乐,为即将进行的朗诵营造课文所需

要的氛围。

(2)在朗诵题目之后

先有感情地朗读出课文的题目,让人先有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音乐前奏响起,带人进入你设置的意境,让原有的轮廓慢慢地明朗起来。

(3)在朗诵了一小段之后

在音乐未开始时先朗诵一小段,这一段一般是描述时间、地点之类的叙述性旁白,或是描写性的语段,又或是情感比较低沉的话语,诸如此类。这一段朗诵不能太长,音乐要在这一段话即将结束但话音还未落时播放,而且此时的音乐应当要缓缓响起,不能突然爆发出来;节奏则要柔和,不能太过激烈。

(二)朗诵与音乐配合的能力

音乐要与教师的朗诵相协调,如何做好朗诵与音乐的配合很能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首先,朗诵不是朗读,因而朗诵时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一定要高,不能看着课本读,而要做到以诵为主,课本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必要时看上一眼。先要熟悉诵读课文,才能谈怎样与音乐配合。其次,对音乐的熟悉,也是配乐朗诵的前提。反复听,反复感受,要让音乐深入到你的心底。只有对二者都十分熟悉,才能将它们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教师进行配乐朗诵之前,一定要反复训练,让自己的朗诵跟上音乐的节奏,仔细琢磨每一段诵读的感情变化是否到位。必要时,还可以叫人事先听一听,给自己指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加强。

现场朗诵时,要从容、自然,要具有良好的现场应变能力,要表现出最自信的一面,出色的表演能力能让朗诵与音乐的配合最终发挥到极致。

五、营造气氛的能力

1、以语言来营造气氛

在配乐朗诵进行之前,先说一段适当的话作铺垫。如要朗诵《纪念白求恩》,可以先讲述白求恩同志一件让人感动的事迹,来渲染气氛,然后再引出自己的配乐朗诵。

2、以多媒体工具来营造气氛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符合课文情境的幻灯片,以其为背景,增添气氛。如在朗诵《致大海》时,可以制作一张气势磅礴的大海幻灯片为背景,为朗诵课文营造“澎湃激荡”的氛围。

3、以引导学生想象来营造气氛

在朗诵开始前,引导学生想象与课文有关的画面,让课文的“大环境”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如在朗诵《春》前,可以先引导学生想象一幅充满生机的春景图,让学生感受到“春来了”的气氛,为接下来的朗诵增添“春意”。

配乐朗诵,既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也是一门艺术。做好配乐朗诵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考验,教师要在平时加强各方面的训练,并多加实战演练,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配乐朗诵能力。

篇三:《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

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苍南县灵溪二中 金荣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了朗读的总目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朗读,顾名思义就是运用响亮的声音把语言文字念出来,它是一种言志传神、负载丰富思想感情的口语表达艺术。一篇课文,要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精义妙理,体味作者的神思妙笔。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更富有魅力。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也应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真正的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法宝,但是,当今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常见的是庖丁解牛式的解剖作者的心灵,肢解文本,或改满堂灌为满堂问,朗读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不识其要,不懂其法,不得其味,是当前朗读教学的主要症结所在。

1、不识其要

不少同学甚至老师都认为,“朗读”是小儿科,小学阶段要学字组词造句读读是必要的,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既费时又费力,这样阅读效率太低;更何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师生的心态都渐趋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既然朗读不考,那还学它做什么,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殊不知,朗读本是学习语言的第一环节。古人把朗读视为学习语文的至妙之法。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得其深远之韵。”语文大师刘国正先生说,他的先生“喜欢吟咏,吟到得意处,音节铿锵,声震屋瓦。我也跟着吟咏,跟着铿锵,许多诗篇的妙,是在跟着吟咏中体会到的。”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是多么重要啊!

2、不懂其法

小学阶段,课堂上朗读的时间虽然较多,但由于缺少方法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并不懂得如何正确的发声、换气,不能灵活自如地处理声调的高低、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语速的快慢等。到了中学阶段,接触的诗文情感丰富细腻,语言含蓄隽永,学生虽能意会但却不能用朗读去传达这种情味、韵味。

3、不得其味

真正的朗读实际上是一种享受,在动情的朗读中,朗读者是用心灵去触摸作品,走进作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于是,想像被唤起,情感在流淌,朗读者的心与作者的心融为一体,仿佛两条来自不同源头的小溪汇入了同一条大河,同呼吸,齐喧腾。声情并茂的朗读令朗读者到达忘我的境地,令听者情不自禁地浸染甚至陶醉,也到达忘我的境地,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并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

不识其要,不懂其法,不得其味,朗读这一学习语文的至妙法宝遭受中学生的摒弃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中学教师长叹之余不能不反思,琢磨对策,如何树立朗读的新形象,让朗读真正走进阅读教学、走进中学生。

二、朗读教学的组织、形式和一般步骤:

朗读教学的技巧包括:语音(音量、音准、音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语势、节奏、感情。

课堂朗读的几种常见形式:默读、轻声读、大声读、自由读、诵读、美读、赏读、感情朗读。

课堂朗读的常见组织方式:教师范读、个别朗读、小组读、齐读、分角色读、竞赛读、配乐朗读、师生共读、边演边读、师生互评互读。

采用哪种形式组织教学活动,主要取决于教学内容。“一般来说,表达欢快喜悦的感情,适合集体朗读,抒发哀怨凄婉的情绪,宜用个别读;气势如排山倒海的最好齐声读,描述似精雕细刻的当然要自由读,段与段如串珠的可以接力读,层与层对等并列的可以轮换着读,篇幅长句子拗口的可以跟着读;对话多的可以分角色朗读;女性作家笔触细腻的文章,轻声朗读比大声朗读或默读更容易让学生入境,获得丰富的真实感受。

朗读教学一般分为五个步骤——读通(扫除文中的拦路虎,并能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读熟(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懂(就是说要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读懂课文内容和文体特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读情(不仅要使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声情并茂的语音将其表达出来);读美(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一步步实现这些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

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三、怎样的朗读教学才是有效的

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朗读教学可以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表情的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学生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使体验更加细腻,使感知更加深刻;通过有比较的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涵的解读在语句的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在比照朗读中,词句的优劣高下彰明昭著,达到选词(句)知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过有角色的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处于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最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有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金戈《导读,从最有效的朗读指导出发》

附件:

《社戏》朗读教学案例(片断)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夏夜行船”和“归航偷豆”有关段落,把表现“我”所见、所闻,所嗅、所感的美句分别摘出来。(学生朗读并记诵美句)

师:谁来说一说“我”所见的句子

生1: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生2: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生3: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还有几点火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生4: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

生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生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师:找得很多,谁来说说“我”所闻的句子

生1: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生2: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生3: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

生4: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小艇看着唱采起来。

师:很好,谁来说说从嗅觉角度来写的句子

生: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吹来。 师:不错,那么从感觉角度来写的,谁来说说

生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

生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生3: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乡的夜色里。

生4:回望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师:同学们看书都很仔细,这些语句作者写得很美,美词美句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请自选一段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然后用“我觉得_______(美词)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或表现了)_________”的形式对你选读的美词进行品味、讨论、交流。(学生自读课文,体验感悟、讨论交流)

师:谁来将阅读的感受说出来,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下。

生1:我觉得“朦胧”和“皎洁”用得好,好在它们写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师:很好,你从色彩的角度,读出了月色的美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 生:舒缓的

师:好,你来给我们读一下,要音乐吗?(生点头,师播放江南水乡月色画面及舒缓的音乐,生轻缓地感情朗读。)

师点头赞许: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朦胧的月夜,好,让我们也一起“朦胧”一下。(众生感情朗读)

师: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如气味、声音、心情、动态等方面来品味,谁再来谈谈。

生1:我觉得“清香”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豆麦和水草的气味美。 生2:我觉得“潺潺”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水声美。

生3:我觉得“宛转”、“悠扬”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笛声美。

生4:我觉得“起伏”、“踊跃”用得好,好在它写出了连山的动态美。

生5:我觉得“蹿”、“喝采”用得好,好在它们从正面和侧面写出了船行的轻快美。

生6:我觉得“自失”、“弥散”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我”的陶醉之情。 生7:我觉得“回望”用得好,好在它表现了“我”的依依不舍之情。

师:同学们的感受很真切,刚才我们对文中的两个精段进行了由句到词,由粗到细的品读,感受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秀美,我们在读的时候还要思考,这些自然环境描写对作品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请大家思考并讨论一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

生1:写“两岸连山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船前进之快,“但我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

生2:“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

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把“渔火”误以为戏台上的灯火。心急才产生误认,写这两点,既构成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我”急欲去赵庄看戏的心情。

生3:看戏归来小朋友一面议论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

师:说得很好,这几段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漆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优美,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独特的韵味,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愉快和迫切的心情,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师:好,想象一下一个清新秀美的月夜,一场精彩的戏正在开演,而你还在看戏的途中,带着这份情感,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朗读一下这部分景物描写的句子,好,请看画面,听音乐,开始!

(师播放江南水乡月夜画面、钢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众生齐读)

《安塞腰鼓》朗读指导课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以朗读教学带动学生从不同层面去理解、欣赏课文是本设计的特点。本文因其独特的句式特点而极具音乐美,同时还有丰富的画面美,以及充塞于全文的力量美。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文章之美,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

教学步骤:

一、 齐读、正音。(读音准)

1、首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齐读全文(课前有常规的预习)。

2、纠正学生误读的字音(主要有学生完成),并强调一些新词汇的读音。 瞳仁 恬静 晦暗 羁绊 蓦然 冗杂 戛然 磅礴 亢奋

二、 读出音乐美

1、学生自我评议:刚才齐读课文时所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说,教师先不作评议。

2、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带。要求学生带着刚才评议的问题去听,并根据录音在文中作一些标记,如节奏、重音等。

3、对比评议:将自己的朗诵与录音带中的朗诵进行比较,发现他人长处。 朗读指导:朗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接下来就是要读准节奏。要读准节奏,必须注意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还要分析课文的句式特点。句式特点存在着明显的文体差异,如散文、古体诗、词、赋、现代诗等皆有着明显的节奏特点。同时,在同一种文体中,不同的文章其节奏也有较大的差异,尤其是散文。本文以短句为主,因而节奏较快。读准节奏以后还要注意音的轻重,这样才会产生抑扬顿挫的效果。

4、分节朗读学习,学习重点:节奏、重音。

5、齐读全文,注意音准、节奏、重音。

6、跟读:跟录音带齐读全文。

7、学生自由朗读。

三、 读出画面美

朗读指导:朗读水平若要向高层次发展,必须深钻课文,才能身临其境,进而读出文章的画面美。

1、寻找本文主体画面的构成因素。

黄土高原(厚实、大气)、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热情、充满力量)、腰鼓(灵动而热烈的陕北打击乐器)

2、分析全文画面的构成。{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以打击腰鼓的不同过程为主,穿插一些想象的画面(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等)、陕北农民的生活画面、黄土高原与江南的对比画面等。

3、播放腰鼓表演的录象片段。很多地方的学生都没有见过这种画面,搜集并播放一点腰鼓表演的画面十分必要。

4、自由朗读(也可以分小组),力求进入课文情景,读出文中的画面美。

5、教师示范(选部分段落)。

6、全班齐读。在节奏、重音的基础上,力求读出画面美。

四、 读出力量美

1、讨论:本文的主旨。让学生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抒己见。

尽管本文的主旨不是很容易达到统一,但有些因素却是很明朗的:表现了腰鼓这种民间舞蹈的震撼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量。此外,作者仿佛还向我们暗示了西北这块土地所蕴涵的潜力。

2、播放配乐朗诵带,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力量美。

3、学生齐读。力求读出本文所特有的阳刚之美。

这里也可以反复指导一下。

五、 积累

1、将自己喜欢的句、段摘录下来。

2、在摘录的句、段中再作选择,背诵下来(不强求)。

篇四:《朗诵及朗诵的要领》

什么是朗诵及朗诵的要领

一、朗诵的定义

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二、朗诵的作用

1.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

2.朗诵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华语网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3.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

三、朗诵的重要性

从字面看,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四、朗诵前的准备

1.选择朗诵材料。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2.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正确、深入的理解;深刻。细致的感受;丰富、逼真的想象。

五、朗诵要领:

发音: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 形体:身体要直,重心要稳,上胸要开,双肩要松,面部自然,精神振奋 形体:沉肩、展胸、降隔、张肋、托腹、送腰、提臀

美声八字:通,实,圆,亮,纯,松,活,柔

六、朗诵和朗读的区别

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

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怎么让声音朗诵的响亮 响亮的声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