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
四川德阳五中 肖冬 编写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繁碎:fán s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 āi):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 míng è 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 gài):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 wén diǎn cè):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 hé):搀杂混合。
躬行(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shāng zhuó):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zì gù bù xiá):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dà shì suǒ qū):大势:指整个局势;趋:向、往。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bù jí bù lí):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修饰(xiū shì):①整理,装饰。②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③梳妆打扮,亦指讲究外表、形式。④修养品德
晦涩(huì sè):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méng lóng):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1):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
第二段(1-9):叶老待人宽待己严。
1.总写叶老品行(2)
2.叶老待人深厚
⑴文字往来谦和待人(3)
⑵日常交往守礼敬人(4-5)
3.叶老待己严格
⑴写作言文如一(7)
⑵文风倡导简洁(8)
⑶重语文求完美(9)
第三段(10):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
总结固趣:
本节课,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语言,从总体上了解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2.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格。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对叶老的去世深感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这句话中“过去的印象”指什么?“失之太浅”指什么?
明确:“过去的印象”指:中先生的作品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失之太浅”指:评价只看到了作品这一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汉魏以后中国读书人思想搀合的情况?
明确: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没有搀合,是单一的儒。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4.“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明确: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让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5.“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叶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
明确: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6.“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律己严的?
明确: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一,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为应如何效?
明确: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向叶先生学习,德行如一。
2.“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本文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XXX二三事》为题,写一
1.预习《驿路梨花》,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介绍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趣味教学资料
张中行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老头有骨气”。
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故事《稻草人》、长“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臧克家、新浪网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中国网评)
叶圣陶轶事
一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二
叶先生有一条原则: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教师一定不做。那天叶先生谆谆教导我的“交友处世之道”,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俞平伯先生上世纪50年代被点名“批判”以后,叶先生仍然年年约他共赏海棠,经常信来书往,赋诗论文。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政治运动中,二老的通信不但没有中断,反例“像打乒乓球似的”越发频繁起来。后来两家后人把来往信件集中整理,居然出版了厚厚的一部书。
三
著名作家萧乾先生在悼念叶先生的文章里说:“1957年以后,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为路人。可无论我被糟践成垃圾也罢,渣滓也罢,他见面或写信,始终称我作‘乾兄’──30年代我还是个小伙子时,他就一直这么称呼我──敬重之外,我对叶老还有满腔感激之情。”
可惜那时我对叶先生“交友处世”的重要教导领会不深,以致在那场政治灾难中,同不少亲友中断了交往,所幸与叶先生的交往如常。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去看望“赋闲”在家的叶先生,他非常恳切地劝我:“你该同我划清界限。”我流着眼泪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我确信叶先生的某种思想是不符合真理的,那我会同这种思想划清界限。至于叶先生,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还会常来看您,面聆教诲。”叶先生听了也潸然泪下。看到五屉柜上叶师母的大幅遣像旁边,新摆一个小镜框,里面装着60年代初期叶先生和我在青岛海滨的合影,知道叶先生还一直惦记着我。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
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二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
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够了。
三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多“吃”父亲的红圈。请看,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三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叶圣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叶老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四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只要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经常使用连续发问的技巧,像牧人拿着长竿子赶羊群似的,务必使学生走上老师自己预期的路线,说出老师自己预期的答案来。貌似启发式,其实还是灌输式。
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知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用那些知识和技能无法预料,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老师要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当然,提问本身也体现教师的功力。叶圣陶引导:提得太深了,学生无力应付;提得太多了,学生又无暇兼顾。因此,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思考时间。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 “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就是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在教师提示之外,学生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
教师职业≠教书
叶圣陶认为:教师的职业意义绝不只是教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考试,取功名的“匠人”。我们教育职业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教师职业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教师的职业应该作为事业来追求。知识分子的本能就是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赢得尊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尊重,社会的尊重承认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尊严和尊重职业内涵,包括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自身的人生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首先要有职业(通过课本的讲授,知识的魅力)的神圣感。教师在讲台上就是真理的化身,理直气壮的传承真理,培养学生敬畏真理,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
其次,教师要有职业的使命感。说教不如身教。从一件件小事上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师必须是正直、善良、宽容的,有责任感,有道德底限,完整满足的,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的热情、真情、温情、激情会化作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无限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成为朋友,得到学生的敬重。
再次,要有职业的魅力感。让自己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让自己享受解决悬念后的惊喜,再期待下一次的“悬念”。教育就是一种等待的艺术。等待着生命的奇迹,等待着遇合你的学生。
一代教育文宗的山高水长
中国青年网
近来,一套最早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一直在畅销书籍榜上有名,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给孩子买下这本书,他和孩子共同学习,为的就是能让孩子体会到五千年文化的绵远悠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热爱我们祖国自己的文化。
这套的语文课本是由叶圣陶亲自编写的,当时的他已是在文坛久享盛名的作家,对于这项看似茶余饭后随手挥写的“小儿科”,他以学者的才能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完成了第一部经教育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这本书课文内容平易贴切,通俗得来又不失传承经典的启蒙,字里行间,透出了文明和操守规则,透出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在时隔70多年后经过了漫长时光冲刷,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依然保存着那份朴实纯真的经典力量,并且用延绵的魅力穿透现下那些看似纷繁活脱实质日益贫瘠荒芜,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人们。
也许这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和清新、典雅、蓬勃、厚实的文化命脉的传承,而且更多向我们诉说的是一位蔼然长者如云山江水般的风范。
读书怀天下
叶圣陶出生在一个平凡质朴的市民之家,他出生的那年,父亲47岁,母亲30岁。晚年得子,喜悦的心情自不待言,望子成龙之心也分外心切。所以他3岁起就开始描红写字,到6岁进私塾是已经识字3000左右,且写来秀丽工整,得到老师的好评。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有幸最先体验新旧教育的不同,在新式教育下,呼吸到爱国民主的新鲜空气。1905年夏天,叶圣陶将满11岁,在父亲的安排下,赶赴科举考场。然而,就在1906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停止所有的岁试、乡试、会试,叶圣陶虽未能考中秀才,他的这次赶考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科试。
这年春天,他坐进了苏州城的第一所公立小学的课堂,他在这所小学里学习了历史、地理、博物等崭新的课程,学校专辟体育一课,组织学生一年一度远足旅游。这些无不给他日后的教育和文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中学时代也令叶圣陶终生难忘。1907年,新式小学只读了一年,他即以优异的成绩跳级考入苏州草桥中学。这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有新思想的青年人,他们倡导学生爱国、强国,教育学生热爱乡土,立志振兴中华,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叶圣陶在这里学会了篆刻、写诗,还办了小报。
大爱育人 薪火相传
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积累,学识坚实、兴趣广泛的叶圣陶选择了教师作为步入社会后选择的第一个职业,1912年,他开始他的粉笔、黑板生涯。叶圣陶性格温和,学识坚实,兴趣广泛,谁知还没有正式上课,便遇到流言,他教育上的意见不能见诸实行,这使得他精神上一度很痛苦。
“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经过了几年的摸爬滚打,初尝艰辛的叶圣陶来到了明丽清新、风物宜人的小镇甪直,从而吧,开始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一起研究教育的改革并逐项付诸实施,显示编写新的国文课本,每“你来的比我准时,这说明你很守时,奖励你的。”之后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说:“你能听从我的训斥把砖头放下,这是你对我的尊重,为了这一点,我奖励你第二块糖果。”学生半信半疑地拿了过去。这时叶圣陶又拿出了第三块糖果说:“听其他学生说,你要打的那人欺侮女人,所以你才动手教训他,从小就有正义感,这是奖励你的第三块糖。”当叶圣陶拿出第四颗糖时,该生已经泪流满面,有悔改之意。叶圣陶接着说:“你已经知道武力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自己错了,因此我把最后一颗也给你,奖励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1.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2.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3.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4.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5.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6.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7.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8.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9.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10.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11.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12.教育工作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抓,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益,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13.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14.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熏陶。就领受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自得。
15.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16.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17.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8.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19.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20.德行须从民主来修养。
21.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2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23.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备课、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
24.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5.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26.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
27.教训对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对于儿童,却有共鸣似的作用。所以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
28.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29.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30.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
31.或说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
32.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33.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
34.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35.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36.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37.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冶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篇二】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七年级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优秀教案(五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张中行,原名张璇,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小雅》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
今天我们所学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记载的叶圣陶先生就是一位拥有崇高德行的人,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看看叶老具有怎样的德行。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先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式,把握文章的要点,要求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波浪线标出抒情或议论的文字,批注自己的阅读心得,列出自己不懂之处。
略读方法指导:
略读又称跳读或浏览,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略读可以运用下列技巧:
1.不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快速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要利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小标题、斜体词、黑体词、脚注、标点符号等,对文章进行预测略读。
3.通过阅读段落的主题句和结论句以快速掌握大意。
4.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快速阅读,如记叙文六要素,议论文抓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等。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繁碎:fán suì,繁杂琐碎。
悲哀(bēi āi):指伤心、难过。
简明扼要(jiǎn míng è yào):指简单明了,抓住要点。
沾溉(zhān gài):浸润浇灌。 比喻使人受益。
高文典册(gāo wén diǎn cè):册:古代帝王发出的文书。指封建朝廷的重要文书、诏令。
搀合(chān hé):搀杂混合。
躬行(gōng xíng):指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师表(shī biǎo):①表率,在道德或学问上的学习榜样。②谓作表率。
不耻下问(bù chǐ xià wèn):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问题为耻。
商酌(shāng zhuó):指反复仔细地商量。
自顾不暇(zì gù bù xiá):光顾自己都没法动了,不能帮助别人了。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énzhějiànrénzhìzhějiànzhì):仁者从仁的角度看待,智者从智的角度看待。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大势所趋(dà shì suǒ qū):大势:指整个局势;趋:向、往。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
不即不离(bù jí bù lí):即:接近,靠近;离:疏远,离开。指对人既不接近,也不疏远。多指对人似亲非亲、似疏非疏的关系。
修饰(xiū shì):①整理,装饰。②修改润饰,使文字生动。③梳妆打扮,亦指讲究外表、形式。④修养品德
晦涩(huì sè):文辞等隐晦,不流畅,不易懂
朦胧(méng lóng):①月光不明;,看不清。 ②看不分明,没有鲜明轮廓或细节;,勉强看得见。③在感情或直觉的意义上微微感觉到或觉察到。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1.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段(1):叶老逝世我深感悲哀。
第二段(1-9):叶老待人宽待己严。
1.总写叶老品行(2)
2.叶老待人深厚
⑴文字往来谦和待人(3)
⑵日常交往守礼敬人(4-5)
3.叶老待己严格
⑴写作言文如一(7)
⑵文风倡导简洁(8)
⑶重语文求完美(9)
第三段(10):学叶老为人,学叶老为文。
2.本文的结构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
总结固趣:
本节课,我们一定要注意积累语言,从总体上了解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
1.本节课你有怎样的收获?
2.本节课按教学目标来检查,你还有哪些内容没有掌握?应怎样弥补?
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第2课时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2.学习叶老待人宽待己严的品格。
教学内容与步聚
情景激趣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记者和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上节课文,我们从总体上了解了叶老的德行以及在写作方面的主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要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他在为人与为文方面的风范。
探究生趣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句话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明确:对叶老的去世深感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二、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虽然不能说错,也失之太浅”,这句话中“过去的印象”指什么?“失之太浅”指什么?
明确:“过去的印象”指:中先生的作品叶先生只是平实规矩而已。
“失之太浅”指:评价只看到了作品这一表面现象,没有触及品格。
2.作者为什么要写汉魏以后中国读书人思想搀合的情况?
明确:强调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没有搀合,是单一的儒。
3.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4.“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三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叶老深厚的?
明确:为吕叔湘先生的文章改标点;让张中行先生帮助修改文章,叶老认为改得不妥之处,谦虚而恳切地问张中行先生,同意不同意恢复。
5.“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文中举了哪些事例来说叶老在日常生活方面宽以待人的?
明确:送别,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了,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我去拜访,他因与朋友有约不在家而他非常悔恨,以为朋友住旅店而悲伤。
6.“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律己严的?
明确:是从三方面来表现的。写文章方面要求自己言文如一,文风方面要求简洁,重视语文求完美。
三、朗读课文第三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1.“问题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认为应如何效?
明确:要知难而不畏难,要长记于心,向叶先生学习,德行如一。
2.“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语文方面要学习叶老关于写话的主张,要体会他提出那种主张的良苦用心。
四、理解课文表达的中心
学法指导:理解中心,要找出文章的写作重点和文章中对整体内容进行抒情或议论的部分;指导学生结合上述内容,根据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等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并理解含义;理解这个中心的深刻或新颖之处,并理解这个中心在原文中是如何表达出来的;指导学生理解这个中心对自己的启示。
1.这本文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
2.本文的中心思想对你有何启示?
第三步,选读相关内容,个性解读,读写结合。
一、个性解读。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等对作品作个性解读。
课堂探究:
1.你对本文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理解?
2.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与众不同的收获?
二、读写结合。
学法指导: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体现作者是如何表达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1.你认为文中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运用的?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2.以《XXX二三事》为题,写一
1.预习《驿路梨花》,要求能概述文章内容,拟出不懂或有质疑之处。
2.课外阅读介绍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趣味教学资料
张中行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治学严谨,博学多识,造诣深厚,精通中国古典文字,熟悉西方哲学。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许怡评价他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
张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老头有骨气”。
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叶圣陶简介
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当小学教师,并参加新潮社和文学研究会。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其代表作有童话故事《稻草人》、长“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臧克家、新浪网评)
叶老虚怀若谷,平易近人,办起事来刚强果断,认真负责。比如编讲义,写教材,他不但不满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须包括自己的研究,带有自己的心得,这种主张是他负责精神的表现。又如编制“引得”,尤其为大部头的书编制“引得”,许多人虽明知有益于学术研究,但觉得这毕竟是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进程中的辛苦和单调,不肯去尝试。叶老却曾用商务印书馆铜版《十三经》白文做底本,编出一部巨册的“引得”。初着手时,困难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认定这是有益于广大读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劳地去做,决不半途而废,这是他工作中负责精神的又一表现。(中国网评)
叶圣陶轶事
一
叶圣陶曾数次改名,他原名叶绍钧,他12岁入苏州长元吴公立小学时,请先生章伯寅取一个立志于爱国强国的字。章先生说:“你名绍钧,有诗曰‘秉国之钧’,取‘秉臣’为字好。”并教育他要爱国就得先爱乡土,晓得乡土的山川史地名人伟业。1911年10月15日,苏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复了。次日,叶绍钧找到章伯寅先生说:“清廷已覆没,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请先生改一个字。”先生笑了笑说:“你名绍钧,有诗曰‘圣人陶钧万物’,就取‘圣陶’为字吧。”这样叶绍钧满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叶绍钧在《小说丛报》第2期发表文言小说《玻璃窗内之画象》,署名“圣陶”。以后他又把姓“叶”与笔名“圣陶”连了起来,成为著名于世的笔名。
二
叶先生有一条原则: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实践;凡劝诫学生不要做的,教师一定不做。那天叶先生谆谆教导我的“交友处世之道”,自己就是身体力行的典范。
俞平伯先生上世纪50年代被点名“批判”以后,叶先生仍然年年约他共赏海棠,经常信来书往,赋诗论文。在史无前例的那场政治运动中,二老的通信不但没有中断,反例“像打乒乓球似的”越发频繁起来。后来两家后人把来往信件集中整理,居然出版了厚厚的一部书。
三
著名作家萧乾先生在悼念叶先生的文章里说:“1957年以后,许多张笑脸变成横眉竖眼,许多好友变为路人。可无论我被糟践成垃圾也罢,渣滓也罢,他见面或写信,始终称我作‘乾兄’──30年代我还是个小伙子时,他就一直这么称呼我──敬重之外,我对叶老还有满腔感激之情。”
可惜那时我对叶先生“交友处世”的重要教导领会不深,以致在那场政治灾难中,同不少亲友中断了交往,所幸与叶先生的交往如常。1966年下半年的一天,我去看望“赋闲”在家的叶先生,他非常恳切地劝我:“你该同我划清界限。”我流着眼泪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如果我确信叶先生的某种思想是不符合真理的,那我会同这种思想划清界限。至于叶先生,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我还会常来看您,面聆教诲。”叶先生听了也潸然泪下。看到五屉柜上叶师母的大幅遣像旁边,新摆一个小镜框,里面装着60年代初期叶先生和我在青岛海滨的合影,知道叶先生还一直惦记着我。
叶圣陶教育孩子的故事
一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小学时成绩不好,还留过三次级。后来,经过努力,叶至善考入一所以学风严格、学生成绩优异而闻名的省立中学。
他在这所学校读了一年,又因为有四门功课不及格要留级。刚进中学就留级,叶至善非常难过,面对那些不及格的成绩单,他难过得哭了。
叶至善的母亲很关心他的学习,她看到叶至善的成绩单上分数那么低,常常唠叨个没完,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
叶圣陶却什么也不说,他认为一门功课学得好不好,主要是看能否学以致用,以达到终生受益,这不是单凭考试成绩能衡量出来的。
他知道儿子不愿意死记硬背,特别是国文和英语,考试要默写整段甚至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二
叶圣陶喜欢看书,各种内容的书都看。孩子们可以随便到书架上拿书,只要自己愿意就行。
他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来问小至善,借以锻炼他的表达能力。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叶至善这个在小学和中学留过四次级的孩子最后取得了成功。
教育并不是为了分数,只要能培养能力,分数低也没关系。我们教育孩子,为了使孩子有学习的动力。
帮助孩子树立了他通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不过计划不如变化,即使孩子达不到当初设立的目标,也不要气馁,目标可以不断调整,退一步想,孩子努力达到目标的过程。已经锻炼了孩子的能力,这已经够了。
三
叶老有二儿一女:至善、至美、至诚。50年代后期,其子叶至诚与方之、高晓声等文学青年创办了文学杂志《探求者》,结果被错误批判,在人生之路上遭受不小的挫折。但他始终没有改变做人的真诚,没有改变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他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说与其父亲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叶至诚在谈到这段经历时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品格的形成,是与父亲的教诲和培养分不开的。父亲分别给我们子女起名至善、至美、至诚,就是希望我们子女具备完美的人格。父亲教导我们为文与做人是分不开的,但为文必先为人。”叶老既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介绍小时候父亲是怎样教授他作文时,用了“不教”这样的字眼。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
叶老在指导孩子作文、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教中有教,其高明之处在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启发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觉,让孩子自觉成才,自觉成长,而不是强制、苛求。
不教中有教,集中体现在叶老精心为子女修改文章上。叶至善在兄妹合集《花萼》出版时的《自序》中,记叙了当时的情景:“吃罢晚饭,碗筷收拾过,植物油灯移到了桌子的中央,父亲戴起老花眼镜,坐下来改我们的文章。我们各据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有时候,让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我们就尽情地笑了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适,我们就跟着他默诵。我们的原稿好像从乡间采回来的野花,蓬蓬松松的一大把,经过了父亲的选剔跟修剪,插在瓶子里才还像个样儿。”叶至诚也描写过父子们一起改文章的情景:“父亲先不说应该怎么改,让我们一起来说。你也想,我也想,父亲也想,一会儿提出了好几种不同的改法。经过掂量比较,选择最好的一种,然后修改定稿……”三个孩子,一起跟父亲学写作,仿佛在进行一场竞赛,每个人都暗自憋着劲要超过其他人,多“吃”父亲的红圈。请看,这是一种多好的学习氛围,其中有指导,有点拨,有热烈讨论,有激烈竞赛。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个个成才,确实得益于叶老的“不教”。
三
叶老重言教更重身教,其身教影响和示范对子女来说更全面、更深刻、更耐久、更具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叶圣陶是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家。细密的观察、客观的写实,亦庄亦谐、庄谐结合的笔法,平实朴素、凝炼精粹的文学语言,这一切就构成了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叶圣陶“一直留意语言”,他的语言有一种不雕凿、不做作的朴素美。他很少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词藻语汇,他的作品中很难发现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欧化句子。他特别讲究锤字炼句,讲究以少胜多、一语传神,自称有“斟酌字句的癖习”。叶老以身示范的艺术追求和人格修养,对孩子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孩子的兴趣广了,叶圣陶很高兴,鼓励孩子说:“很好,以后还要多读没有字的书。这‘没有字的书’就是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向社会和自然学习知识和技能。有用的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不只是在那些教科书里,还在社会生活中。”
四
叶圣陶先生很重视教育儿女。只要关系儿女个人的事,他总是给他们以极大的自主权;一旦涉及子女和他人之间关系的事,则一定要管。他反复告诫儿女们,使他们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譬如,他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又如,冬天,儿子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就在背后:“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儿子冷天进出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儿女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或带上,要轻轻地开关。抗战期间,叶老写了一经常使用连续发问的技巧,像牧人拿着长竿子赶羊群似的,务必使学生走上老师自己预期的路线,说出老师自己预期的答案来。貌似启发式,其实还是灌输式。
善于启发的老师都把学生看成有生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技能,只要给予适宜的培育和护理,就能自然而然地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知识是无止境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用那些知识和技能无法预料,所以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老师要帮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当然,提问本身也体现教师的功力。叶圣陶引导:提得太深了,学生无力应付;提得太多了,学生又无暇兼顾。因此,宜取学生能力所及的,分量多少又得顾到他们的思考时间。凡所提示的问题或题目,不只教他们 “神游冥想”,以求解答;还要让他们利用所有的凭借,就是序目、注释、批评及其他参考书。在教师提示之外,学生如能自己提出,当然大可奖励。但是提得有无价值,得当不得当,还须由教师注意与指导。
教师职业≠教书
叶圣陶认为:教师的职业意义绝不只是教书。教师不是教会学生考试,取功名的“匠人”。我们教育职业的更高要求是:培养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教师职业的关键是“帮助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经验。”
教师的职业应该作为事业来追求。知识分子的本能就是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即“赢得尊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尊重,社会的尊重承认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这种尊严和尊重职业内涵,包括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自身的人生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首先要有职业(通过课本的讲授,知识的魅力)的神圣感。教师在讲台上就是真理的化身,理直气壮的传承真理,培养学生敬畏真理,追求真理的可贵品质。
其次,教师要有职业的使命感。说教不如身教。从一件件小事上影响学生,使学生养成好习惯。教师必须是正直、善良、宽容的,有责任感,有道德底限,完整满足的,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的热情、真情、温情、激情会化作感动力、感化力、感召力,无限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成为朋友,得到学生的敬重。
再次,要有职业的魅力感。让自己的每一个工作日都充满创造的乐趣。让自己享受解决悬念后的惊喜,再期待下一次的“悬念”。教育就是一种等待的艺术。等待着生命的奇迹,等待着遇合你的学生。
一代教育文宗的山高水长
中国青年网
近来,一套最早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小学教科书《开明国语课本》一直在畅销书籍榜上有名,一位学生家长告诉记者,两年前他给孩子买下这本书,他和孩子共同学习,为的就是能让孩子体会到五千年文化的绵远悠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热爱我们祖国自己的文化。
这套的语文课本是由叶圣陶亲自编写的,当时的他已是在文坛久享盛名的作家,对于这项看似茶余饭后随手挥写的“小儿科”,他以学者的才能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完成了第一部经教育部审定的小学教科书。
这本书课文内容平易贴切,通俗得来又不失传承经典的启蒙,字里行间,透出了文明和操守规则,透出了人性的光辉和温暖。在时隔70多年后经过了漫长时光冲刷,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依然保存着那份朴实纯真的经典力量,并且用延绵的魅力穿透现下那些看似纷繁活脱实质日益贫瘠荒芜,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人们。
也许这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和清新、典雅、蓬勃、厚实的文化命脉的传承,而且更多向我们诉说的是一位蔼然长者如云山江水般的风范。
读书怀天下
叶圣陶出生在一个平凡质朴的市民之家,他出生的那年,父亲47岁,母亲30岁。晚年得子,喜悦的心情自不待言,望子成龙之心也分外心切。所以他3岁起就开始描红写字,到6岁进私塾是已经识字3000左右,且写来秀丽工整,得到老师的好评。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有幸最先体验新旧教育的不同,在新式教育下,呼吸到爱国民主的新鲜空气。1905年夏天,叶圣陶将满11岁,在父亲的安排下,赶赴科举考场。然而,就在1906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停止所有的岁试、乡试、会试,叶圣陶虽未能考中秀才,他的这次赶考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科试。
这年春天,他坐进了苏州城的第一所公立小学的课堂,他在这所小学里学习了历史、地理、博物等崭新的课程,学校专辟体育一课,组织学生一年一度远足旅游。这些无不给他日后的教育和文艺生涯奠定了基础。
中学时代也令叶圣陶终生难忘。1907年,新式小学只读了一年,他即以优异的成绩跳级考入苏州草桥中学。这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有新思想的青年人,他们倡导学生爱国、强国,教育学生热爱乡土,立志振兴中华,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叶圣陶在这里学会了篆刻、写诗,还办了小报。
大爱育人 薪火相传
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积累,学识坚实、兴趣广泛的叶圣陶选择了教师作为步入社会后选择的第一个职业,1912年,他开始他的粉笔、黑板生涯。叶圣陶性格温和,学识坚实,兴趣广泛,谁知还没有正式上课,便遇到流言,他教育上的意见不能见诸实行,这使得他精神上一度很痛苦。
“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经过了几年的摸爬滚打,初尝艰辛的叶圣陶来到了明丽清新、风物宜人的小镇甪直,从而吧,开始了他人生的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班志同道合的同事,他们一起研究教育的改革并逐项付诸实施,显示编写新的国文课本,每“你来的比我准时,这说明你很守时,奖励你的。”之后又拿出第二颗糖果说:“你能听从我的训斥把砖头放下,这是你对我的尊重,为了这一点,我奖励你第二块糖果。”学生半信半疑地拿了过去。这时叶圣陶又拿出了第三块糖果说:“听其他学生说,你要打的那人欺侮女人,所以你才动手教训他,从小就有正义感,这是奖励你的第三块糖。”当叶圣陶拿出第四颗糖时,该生已经泪流满面,有悔改之意。叶圣陶接着说:“你已经知道武力不能解决问题,看到自己错了,因此我把最后一颗也给你,奖励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
叶圣陶的教育名言
1.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2.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3.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4.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
5.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6.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7.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8.教师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9.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10.师范教育是推进和革新教育事业的根本。
11.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12.教育工作不限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抓,才能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实益,打下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
13.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
14.就作用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熏陶。就领受的方面说,进步的教育偏重自得。
15.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16.当教师的人,应当讲究修养。
17.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18.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19.端正教育思想是改革教育最紧要之点。
20.德行须从民主来修养。
21.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22.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23.在教育方面,什么学制、备课、训导纲要、教科书籍,比起教师来,都居于次要地位。
24.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5.在现代中国做一个人,决不可放弃丰富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个机会。
26.把依赖性的“受教育”转变为主动性的“自我教育”。
27.教训对于儿童,冷酷而疏远;感情对于儿童,却有共鸣似的作用。所以谆谆告语不如使之自化。
28.唯有老师善读善写,乃能导引学生渐进于善读善写。
29.国文是儿童所需要的学科,国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30.教习某科为教学工作,熏陶善诱为教育工作,凡为教师,固宜教学与教育兼任也。
31.或说写似技能而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
32.各种学科除了各自的目标之外,有个共通的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使之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33.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其义在“引导”,并非一切由教师主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听教师讲说。
34.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打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35.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
36.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37.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冶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 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3.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导语设计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也是他 教 学生涯的最好写照。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教育家,却时时在反省自己。我们呢?我们是否能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我们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你离别之时,你希望别人是怎样评价你呢?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2.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 :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 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2. 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 作者写这①注意首括句。文中的首括句往往告诉读者一段甚至整速读课文,梳理思路
1.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1.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
②以上说待人厚 ,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2.找出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语句,与同学交流,指出其表达效果。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 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叶老走了,鞭炮声所代表的乐景反衬出“我”的悲哀之情,这就是“双层的悲哀”。
(2)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这里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叶老尽管患病在床,他仍依旧“举手打拱”,说着“谢谢”,细腻而生动地表现出宽厚待人,虚怀若谷。
3.本文语言呈现出两种不同风格,你能举例加以说明吗?
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
目标导学三:理解写法,把握形象。
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 口说谢谢”,这样一些琐碎之事, 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 谨的程度。
这是因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目标导学四:联系生活,拓展训练。
1.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
2.文中,为了表明叶老在文风上追求“简洁”,作者举了“了”和“太”两个例子。读后,相信你也颇受启发,那么,请打 开你的作文簿,看看文字中有无“累赘”之语,并进行修改。 【教学提示】
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评判所填的结果。
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可提示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可指名朗读相关语段,在此基础上进行引导。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可事先准备好习作,进行示范修改。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因小见大的写法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 行文平易、内涵深厚
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效仿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本文的
1. 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细节问题,课后有必要进行补充。
2.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难点
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作者简介
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文本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二部分第二层(3~8):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修改文章;(2)送客;(3)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2.文章开“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5.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6.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在本文有所体现吗?举例说说。
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叶圣陶待人厚(1)修改文章(2)送客(3)复信律己严主张“写话”重视“简洁”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人之师表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
1、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学生和内容分析:
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尤其是对经历“文革”创伤的“我”至善至诚,让“我”感慨唏嘘,心生感激。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那是源于一位学者、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以平易简明的语言回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叙述平实,但感情深挚。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情致,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既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又让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规范。
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三、梳理内容
过渡: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1、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
2、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待人厚: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四、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2、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深切的怀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六、积累语言
过渡:“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
1、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繁碎 ——繁密细碎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遵嘱——遵照嘱咐 违理——违背情理 商讨——商量讨论
2、理解积累经典名句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4、再读课文
融入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题、开头段、结尾段。
七、总结全文
叶圣陶先生以他宽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以他严谨的治学引领着我们,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负先贤,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作文。
板书设计(可选)
技术运用(可选,说明在教学中使用了哪些相关的软硬件)
资源应用(说明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资料引用(说明所引用资料来源处)
创新点
抓典型语句感知叶圣陶先生的形象,感受叶圣陶先生做人宽厚,做学问严谨。
在朗读中品味、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深挚的感情,感受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的深情。
注重语言积累。
教学反思(对整堂课进行总结、分析)
这堂课的设计力求紧扣文本,在反复的朗读品味中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情感,在读中品,又在悟中读,让学生通过文字走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人物的灵魂,读出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感激、怀念,读出对朋友的深挚情谊,读出对语文的深沉忧虑,读出规范语言的殷切期盼。注重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捕捉提示性、过渡性等关键句段梳理思路,概括内容。注重语言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资源。力求让课堂变成书声琅琅的课堂,变成思考深沉的课堂,变成积累丰富的课堂。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五
执教者:施柯柯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习略读,能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3、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略读,快速捕捉阅读重点
2、理清全文思路,赏析精彩语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教学内容
1、教学板块之一:课程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2、教学板块之二:整体感知
① 人物简介
叶圣陶: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1] 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原名张璇,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代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② 初读课文
1、词语注音及解释
(注音)丁卯繁碎拖延搀合沾溉草率了事商酌冗长晦涩譬如牵涉遵嘱锋芒修润精炼冗长晦涩譬如牵涉商酌
(解释)简明扼要著作等身高文典册草率了事南腔北调不耻下问一以贯之自顾不暇街谈巷议付之一笑下里巴人一念之差
句子解释: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作者写这叶圣陶先生去世,做文纪念
题材:一是与作者有关的,二是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文章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情?最主要表现了他的什么品德?
明确: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第三自然段:(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第四自然段:(生活方面)送客
第五自然段:复信
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教学板块之三:精读细品
以第三自然段为例
1、齐声朗读第三自然段,概括叶圣陶先生有什么样的品质。
明确:严谨认真、谦虚真诚、随和客气等
2、有哪些句子体现了他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例如:
(1)有一天到叶先生的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语言描写,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总结:从语言、动作这些描写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谦和诚恳的品质,可见他的宽以待人的品质
4、教学板块之四:综合探究
再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或者说本
1、第二自然段——与鲁迅郁达夫做对比比较,叶圣陶先生的特点是平实规矩,做事踏实认真。
2、第四自然段——送别(典故)
3、第六自然段——不当面说别人的缺点,体现了他的宽容,待人仁慈。
点拨第七八自然段
以议论和记叙的描写方式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严以律己的品质特点。在面对“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问题,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坚持要“写话”,要用简明而有条理的话。不仅是做事,做人也力求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从《叶圣陶先生的二三事》一文,从这些小事中洞察到叶先生的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品格,也学习到了叶先生为人谦和诚恳、平易近人,做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深刻感受了叶圣陶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作为一个大儒者的风范,希望同学们也能向这些优秀的前辈学习,学习他们为人处事的方式并努力实践。
五、作业布置
1、尝试以“———-二三事”为题写写你身边的人,要求:突出人物特点。
六、板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特点:宽以待人、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工作方面)修改文章
(生活方面)送客
复信
会上发言
严以律己: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学习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 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他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为人敦厚,彬彬有礼。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理论作出了具有独创性、系统性的重要贡献。这一教育思想,以中国教育改革实践为逻辑起点,形成了唯物辩证的中国教育改革之学;在探索和回答中国教育改革实际问题中,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基本原理;在总结和提炼中国教育改革实践经验中,发展、创新了中国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他。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商酌(shānɡ zhuó)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uō tà)
搀和(chān huo) 冗长(rǒnɡ chánɡ)
(2)词义
累赘:拖累、麻烦。
拖沓:形容做事拖拉。
颠沛流离:指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遭受挫折或困难;沛:水草丰美的地方。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2.作者名片
张中行,原名张璇,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作者写这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交流点拨】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①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②第四自然段:送客;③第五自然段:复信;④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交流点拨】“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交流点拨】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真挚。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2.拓展延伸
叶圣陶文章为何大受欢迎?
【交流点拨】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著特征。强调词语的运用。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具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因此,文学作品难以被普通大众接受。
板书设计
律己严作文做人
力求完美
以身作则
鞠躬尽瘁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探究写法。
步骤四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最新教案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文对人物以小见大的刻画方法。
2.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
重难点
重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难点
领会文章叙议结合、朴实简洁、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以及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人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交流法。
课前准备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教育家,他的一生为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作等身,但他一向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今天我们一起跟随张中行的目光,看看他眼中的叶圣陶。
作者简介
张中行,河北省香河县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文本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开明少年》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整体感知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及“我”的悲哀心情。
第二部分(2~8):先总写后分写,歌颂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二部分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二部分第二层(3~8):从待人厚和律己严两个方面写叶圣陶先生过人的品性。
第三部分(9):谈对学习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修改文章;(2)送客;(3)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
2.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
3.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2)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
(3)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通过送客、回信这两件事来表现叶老先生待人宽厚。
(4)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赞扬了叶老先生事事躬行,严于律己。
(5)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4.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5.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6.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在本文有所体现吗?举例说说。
本文叙述平实,语言朴素,所写正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语,同时又不失其深致。本文的文字转换之处,下笔至简,如“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又如“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些地方都是文意转换的地方,而张中行先生均以一句话就完成了转折,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1)在感情表达方面:善于理性控制感情,反显其真挚。
(2)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在文风方面:态度诚恳,叙述平实,语言朴素。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修改文章待人厚(2)送客(3)复信
叶圣陶人之师表 主张“写话”律己严重视“简洁”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待人,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对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并能根据文中议论的语句把握叶老先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品性。但对于叶圣陶先生的语言主张,
学生目前能够从内容的层次理解即可,在实践中运用还需要长时间的训练。
14 驿路梨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
过程与方法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重点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写人技法。
难点
对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朗读法、品析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媒体课件。
2课时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粉红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
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4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鹿衔草》《断肠草》《绿月亮》等,长篇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长篇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短篇小说集《当芦笙吹响的时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绿色的网》《红指甲》等,中篇小说集《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雾茫茫》等,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学评论集《彭荆风谈文学》,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绿色的网》等。
本文发表于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说,写的是发生在哀牢山中的一个助人为乐的故事。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以“梨花”为线索。
2.划出文章中描写梨花的句子。
第一处:4—6自然段(文章的开头)
第二处:27自然段(文章的中间)
第三处:37自然段(文章结尾)
3.这几处的描写哪些是实写的,哪些是虚写的?
第一处:实写;第二处:虚写;第三处:望梨花(实写),想梨花诗句(虚写)。
一、一写梨花。
1.小说是怎样开头的?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
写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动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作铺垫。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树林着意渲染山的险峻。
2.文章开头交代了什么?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3.“我们”是怎样发现小屋的?
正当我们处于前不挨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的尴尬处境时,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并发现了小屋。
4.朗读描写梨花美景的语句。品味写景的语言,体会写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出现,不仅给人以惊喜,更多的是给人以希望和安慰。我们焦急的心顿时平静下来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样的呢?
一座草顶、竹篾泥墙的小屋。屋里黑漆漆的没有灯也没有人声。
门是从外扣着的。
白木门板上有黑炭写的两个字:“请进!”
火塘里的灰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 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在这所没人的房子里,我们却受到了许多优待:①邀请的方式是热情的:“请进!”
②准备的物质是丰厚的。③安排是细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谁呢?
——从瑶族老人嘴里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写梨花
1.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2.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小结:文中两次写梨花,一实一虚,既写环境之美,
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质。
瑶族老人为我们讲小屋的故事,是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解开悬念,同时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
一、三写梨花
1.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2.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4.用书上的哪句话可以概括上一点,并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驿路梨花处处开
处处开的不仅仅是梨花,而是助人为乐的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处处开”就是雷锋精神处处得到了发扬光大,加深了主题。
5.文章结尾以诗句作结有什么作用?
——引用陆游诗句作结,既点题又点人,把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交织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强,升华了中心思想。
6.怎样理解课文题目“驿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锋精神。
二、归纳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军民之间,各族人民之间团结互助的情谊和助人为乐的精神面貌,歌颂了雷锋精神,表现出社会主义新风尚在祖国处处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三、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采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
【篇三】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了解文中记述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事。
2、感知形象,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3、积累语言,领悟作者简洁的表达,体会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和内容分析:
叶圣陶先生和张中行先生是规范现代汉语的先驱,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了,与叶老亦师亦友的张中行先生的悲伤不言而喻。张中行先生敬仰叶圣陶先生的人格,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不管是文字研讨还是日常交往,叶圣陶先生总是以他的真诚、热情、宽厚关怀人,帮助人。尤其是对经历“文革”创伤的“我”至善至诚,让“我”感慨唏嘘,心生感激。对叶圣陶先生的写话风格和简洁文风深以为然,对叶圣陶先生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追求语文规范充满敬意,对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深重的苦心感同身受。那是源于一位学者、作家的良知和责任。情到深处言至简,张中行先生把深沉的怀念、深挚的敬意、深远的忧虑埋藏在心底,以平易简明的语言回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几件小事,叙述平实,但感情深挚。学生往往体会不到这样的情致,教师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渐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既使学生获得情感上的熏陶,又让学生习得写文章的规范。
教学方法设计:注重学法指导,朗读品析,丰富积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就是叶圣陶,他的作品有散文《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二、检查预习
正音释词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搀和:chān huo 掺杂混合
东四八条:北京东城区胡同名
冗长:rǒng cháng
(文章、讲话等)废话多,拉得很长,含贬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极多,叠起来能跟作者的身高相等。
沾溉:浸润浇灌
高文典册:经典性著作
三、 品读题目
1、学生齐读课题,说说你读到了什么?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
2、学生带着崇敬的感情再次朗读课题。
三、 梳理内容
过渡: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先生的哪几件事? 1、 勾画文中总结提示性的、过渡性的语句。
“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2、 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些事情。
待人厚: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律己严: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四、感知形象
1、回味先生的语言
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2、 回忆先生的身影
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3、 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 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叶圣陶先生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等。
五、 体会情感
1、 品味作者评价叶圣陶先生的语句,读出深情的赞美。
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
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2、 品味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情感的语句,读出深切的怀念。
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六、 积累语言
过渡:“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作者张中行先生也是如此,他是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
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他也是真正的儒生,他和叶圣陶先生亦师亦友,对先生最好的怀念就是理解先生的苦心,传承先生的语文主张。张中行先生的语言既有儒生的典雅,又有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平易简洁的写话风格。
1、 理解积累典雅的双音节词
繁碎 ——繁密细碎 修润——修改润色 商酌——商量斟酌
遵嘱——遵照嘱咐 违理——违背情理 商讨——商量讨论
2、 理解积累经典名句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而不倦,何有于我哉: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去看有不同的看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人,自己决定对人建立仁爱之心,别人才会对你仁爱,自己决定对人豁达(宽容),别人才会对你豁达(宽容)。
3、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4、 再读课文 融入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情感有感情朗读课题、开头段、结尾段。
七、 总结全文
叶圣陶先生以他宽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以他严谨的治学引领着我们,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负先贤,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作文。
布置作业
1、表现于本文中的作者的情感,是平淡的还是浓烈的?试加以分析。
2、通过网络或其他传媒方式了解叶圣陶与张中行的文学作品。
【篇四】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教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掌握文中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
2、过程与方法 :掌握本文对人物因小见大的刻画方法。领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重点:
1.掌握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掌握本文对人物的刻画方法: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教学难点:
1.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性:待人宽、律己严,及体现这一品性的典型事例。
2.掌握本文所记述的叶圣陶先生在的语文方面的两项重要主张“写话”和“简洁”及其具体内涵。
教学方法:阅读 讲授 讨论
教课课时: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有这样几种人,有的待人甚宽、律己甚严,有的舍生取义、以身报国,有的以苦为乐、境界高远,有的借物明志、高洁傲岸。今天,我们就认识一位待人宽厚,律己严谨的大家,他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事例,来更为直观、真切的了解、学习他的为人处世风格。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1.重点字
丁卯(mǎo) 繁碎(suì) 商酌(zhuó ) 颠沛流离(pèi)妥帖(tiē) .....
晦涩(sè) 譬如(pì) 冗长(rǒng) 冗赘(zhuì) 鞠躬尽瘁(jū cuì) ......
2.多音字
tiē)妥帖 kōng)空话
帖tiè)画帖 kòng)空格
(tiě)字帖 kǒng)同“孔”
3.形近字
晦(huì)晦涩suì)繁碎
悔(huǐ)后悔粹(cuì)国粹
侮(wǔ)欺侮 萃(cuì)萃集
4.词语解释
(1)沾溉:浸润浇灌,比喻使人受益。
(2)搀合:搀杂混合。
(3)修润:助益,增益。
(3)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4)自顾不暇: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5)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7)晦涩:(诗文、乐曲等的含意)隐晦不易懂。形容人的话大概指说话迟钝不流利让人费解。
(8)冗长:(形容词)指文章或演讲废话多、持续时间过长。重复、啰唆,拉得过长。
(9)下里巴人:脸色像泥土一样,形容极端惊恐。
(二)作者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省香河县河北屯乡石庄(今属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三)写作背景
1988年2月16日,叶圣陶先生逝世,作者难忍悲痛,写下此篇文章以缅怀叶圣陶先生的的过人品性和重要主张。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明确: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明确: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三自然段:修改文章
(2)第四自然段:送客
(3)第五自然段:复信
(4)第六自然段:会上发言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明确:“写话”
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4、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明确:(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5、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为文章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6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7-10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11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四、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叶圣陶先生逝世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关于纪念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答:一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叶圣陶先生业绩多,写不尽;二是因为遗体告别仪式上已经简明扼要地概述了他一生的贡献;三是叶圣陶先生著作等身,足以沾溉后人。
2.作者打算在他写的纪念文章中选取什么样的题材?
答:一是写与我有关的,二是写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3.作者在第二段是如何总说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
答:先写自己以前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引出后面的论述;再把叶圣陶先生与鲁迅、郁达夫相对比,指出叶圣陶先生性格平实规矩;最后从儒、道、释三种思想层面阐述叶圣陶先生在立德方面的过人之处;最后引用《论语》中的话和自己的话再次印证。
4.第三段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
答:一是他修订吕叔湘先生的文章,使吕叔湘深受教育,再不敢写文章草率了事;二是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还不耻下问,坚决要我帮他修润。
5.第三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性格特点?
答:语言描写。“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谦逊、虚心的性格,同时表现了他对作者十分信任;“好,就这样”,表现了叶圣陶先生说话做事干净利落,与作者感情深厚,言语之间直来直去。
6.生活中的叶圣陶先生又是怎样深厚待人的?
答:叶圣陶先生在生活方面犹如治学一样,待人也是宽厚待人。文章举出了叶圣陶先生送人一定要送到大门口,还要鞠躬,说声谢谢。即使是在自己身体不便的情况下,也依然不废这些礼节。
7.作者引用《尚书》:“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在文革中叶圣陶先生也受到冲击,正因为叶圣陶先生为人厚道,所以他未受到什么冲击,这句话不仅是对叶圣陶先生待人深厚的品性的肯定,也寄托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牵挂。
五、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
风貌,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叶圣陶先生做到了,我们能做到吗?通过本文的学习,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叶先生的品格,宽厚做人,严格要求自己。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篇五】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第1课时
【篇六】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体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领会文章主要内容。
2.学习与运用略读的方式,抓住阅读重点,并读出自己的心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教学难点:1. 体会本文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语言特色。
2.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总第42课时) 教学要点:1. 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2.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
(一)预习步骤
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
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
1、作家作品填空。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自《读书》。叶圣陶,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本文作者张中行,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录《负暄琐话》等。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丁卯(mǎo) 繁碎(suì) 草率(shuài) 修润(rùn) 朦胧(méng lóng) 累赘(léi zhui) 别扭(niǔ) 拖沓(tà) 妥帖(tiē) 诲(huì)人不倦(juàn) 不耻(chǐ)下问 颠沛(diān pèi)流离 鞠(jū)躬尽瘁(cuì)
3、解释下列词语。
(1)〔修润〕修改润色。
(2)〔商酌〕商量斟酌。
(3)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诲:教导。
(4)不耻下问:比喻谦虚好学,不介意向不及自己的人请教。指人好学。耻:以为耻。问:请教。
(5)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
{6}付之一笑:用笑一笑来回答。比喻不计较,不当一回事。
助词(一)
助词是起辅助作用的词,不能单用,没有实在意义。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 结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所”“似的”。例如:
(1)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哥儿,你牢牢记住!”她极其郑重地说。(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3)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朱自清《春》)
(4)有一次,他撞在电杆上,撞得半面肿胀,又青又紫。(杨绛《老王》)
(5)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杨绛《老王》)
“的”“地”在连接前后词语时,前边的词语“明确”“ 牧童”“ 极其郑重”“ 嘹亮”主要起修饰或限制作用;“得”则主要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它后面的成分起补充说明作用。
“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后边加“的”,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如“所写的”“所说的”“所认识的”“所面临的”等。
“似的”附着在词或短语的后边,相当于“像……一样”,用来做比喻,或者说明情况相似。例如: 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听见蒙古狗深夜的嗥鸣和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4、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5、品读题目传达的信息。
“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内容)
“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情感)
二、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资料链接1:张中行主要著述:
19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出版散文集《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顺生论》、《流年碎影》等,另著有《文言与白话》、《文言津逮》、《诗词读写丛话》、《佛教与中国文学》等,收录于《张中行作品选》六卷。
资料链接2:张中行与叶圣陶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43课时) 教学要点:1.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2. 整体把握,感知形象
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两种过人品行
2、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
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两种过人品行
2、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和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二)感知形象
1、概括文中写了关于叶圣陶的哪两种过人品行,然后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1)待人厚:
修改文章
恭送客人
真诚复信
(2)律己严: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
文风方面重视简洁
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2、回忆先生的身影
(1)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治学严谨
(2)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才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待人宽厚
3、回味先生的语言
(1)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待人平易,为学谦虚。
(2)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 ——待人真诚,关怀备至。
导学反思:
第二课时 (总第44课时)
教学要点:1. 品味语言
2. 拓展延伸,当堂练习
(三)品味语言
1、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1)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第一个方面领起句)
(2)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3)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 。 (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个方面总起 )
2、品读评价(议论)性语句——体会作者情感
(1)读出深情的赞美:
①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②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2)读出深切的怀念:
①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②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③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3)理解先生的苦心
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写文章用写话风格,文风方面重视简洁,重视语文力求完美。
3、品析文中表意含蓄、内涵深刻的语句
(1)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2)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
“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
4、领会叶圣陶提出的“写话”主张,进一步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
(1)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书上的原话回答)
“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2)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 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练习三)
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3)“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随意中透着亲切;“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三层意思用三个短句表达,语气舒缓,读来顺口,如同日常说话一般。
总结全文:叶圣陶先生以他宽厚的人格感染着我们,以他严谨的治学引领着我们,以他深重的苦心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负先贤,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规规矩矩作文。
六、拓展延伸,扩大外延
练习五 课外阅读吕叔湘的《怀念叶圣陶先生》,想一想:文中写了哪些事?从中你还看出叶圣陶先
生哪些精神品质?
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给人看稿一丝不苟,不仅要改正笔误,理顺词句,甚至要描清标点;为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所做的大量工作;“文革”期间迫于形势不得不应对一些责难和压力,并深切关心朋友们的安危;给吕叔湘先生送书法作品,并为其女文章题诗,待人诚挚;和吕叔湘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形;等等。
本文所叙及和课文一样都表现出叶圣陶先生是一位躬行君子,为人师表,待人温良,倾全力专注于事业。除此之外,从此文还可以看出叶圣陶先生在普及汉语言知识及语文教育事业中的巨大贡献;对友人的关怀鼓励,充满文人情怀和雅趣;淡泊名利,不爱无谓的交际应酬,生活追求简朴;等等。
七、当堂练习,达标测评
积累平易深挚的语句:
“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
八、课后作业
练习四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对你有启发吗?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一些修改。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良好的用语习惯,并通过反复修改,锤炼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导学反思:
【篇七】叶圣陶二三事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案第二课时
主备人 刘甜甜 执教人
年级 学期 学科教案(第 页 共 页)
年级 学期 学科教案(第 页 共 页)
年级 学期 学科教案(第 页 共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