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优秀教案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静听贤明之心——《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昆八中语文组杨丽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陋室”的“陋”和“不陋”,进而掌握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

能力目标: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理解“铭”这种文体,可以赏析并仿写对偶句乃至铭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本研读及课外知识延伸,理解作者刘禹锡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并进而理解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交流探讨,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铭文的写作手法,尤其是比兴和类比的手法!

3、反复吟诵乃至当堂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通过有效教学,使学生真正理解、感悟中国古今名士的闲雅情趣和精神追求,能够静听贤明之心!

三、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1、导入:

人的一生当中,必定会经历很多挫折和磨难,但是,越是苦难的挫折,越能折射出“高人雅士”的坦荡胸襟和励志情怀!一路走来,我们接触过苏轼被贬但仍“夜游承天寺”,释怀地吟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龚自珍被迫离开朝廷,也是一路高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今天,我们再来听一听又一个被贬文人刘禹锡的故事,看看他又经历了什么?

2、【多媒体展示】话说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到和州做“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利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安排刘禹锡住在偏远的县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房门,请大家读一读:“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个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于是又刘禹锡搬到城北门的,一间半小房子。因为新居处于德胜河边,环境也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依然安心住下,又写了一副对联,请大家读一读:“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简陋房间。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一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之人——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修身养性

5、文章开头和结尾看似和陋室没有关系,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用名山名水来类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用名庐名亭及名人名言来类比“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代入诸葛亮、扬雄、孔子的典故)

联想一下,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高洁人士,不注重居所但是精神生活很富足?

引入“杜甫草堂”和“善洲草棚”,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惟吾德馨”的含义!

6、带着一种崇敬之心,再次朗读《陋室铭》,顺着思路当堂背诵。

7、了解“铭”这种文体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8、作业:

仿照《陋室铭》,修改《教室铭》,让它成为励志、高雅的好韵文!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

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

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

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

心里说,混张文凭。

附:“《陋室铭》赏析”课堂反思

昆八中杨丽

之前的教学构思自己是经过“几番斟酌”的,想通过简洁的步骤,利用文本研读上升到理解刘禹锡及像刘禹锡一样有“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雅人士的精神境界和情怀!

可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好像并不容易贴近理想。一堂课上下来,我明显觉得学生对于刘禹锡的敬重,对延伸出来的诸葛亮、扬雄、杜甫(对杨善洲的敬佩感稍微强一些),都只是达到了一种“观望”和“简单了解”,只知道他们的居所简陋,人物业绩可观,但是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感悟或感触到“居者德馨”使“陋室不陋”!细细思量,一是古代人物距离学生太远,如果只通过事例讲解,学生只能“浅尝辄止”,少了对比和挖掘!二是文本里对于刘禹锡的塑造,从生活情趣、居室环境到交往人物的分析也不够深入,所以这个人物是“一闪而过”,这个部分应该通过字词揣摩和对比引申再加强一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才能镌刻在学生心中,这对于后来其他人物的类比也是必须而更好的铺垫!

其次,对于作业拓展,仿写和修正“教室铭”,本来以为会是公开课的亮点,但是因为现场发挥,学生特别拘谨,很放不开,有些不够“闪亮”!

最后,因为节奏没有控制好,没有让学生当场背诵,有些遗憾!

封志莉

【篇二】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网友来稿)

程璐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

目标:1、理解背诵;2、学习骈句特点;3、品析作者的情趣。

设想:以读为主线,分四块推进,促进语言的品味

课时:1 课时

程序:

㈠导入:到庙山去的路上有一个标牌:“山不高而林深,水不深而澄清,城不大而洁净,人不多而文明。”这里的景:清新幽雅;这里的人:文明洁净。美不美?大家知道,它是仿照哪感受语言

1、齐读:注意字词句;

2、自读:找出写景、写人、写趣的句子

3、默读:《陋》中的哪句话能提挈全领悟语言

1、本文写句有一个特点:骈散结合,举一个例子。先请大家分读,然后分组对读,分工表演读。

2、“陋室”是何意?请从景、友、趣三方面证明它的陋?作者说它“不陋”,什么原因?请从“德馨”的角度证明它不陋?(品“上”、“入”;“有”、“无”;“无”、“无”)

3、你还能找到能证明作者德馨的句子吗?试分析(品:“在”,自喻)

㈣背读:积累语言

1、抄背背

2、自由背、小组背诵、分角色

3、背诵表演

㈤回读:运用语言

1、回忆庙山路上标牌是仿照哪句话写的?

2、欣赏仿铭新作《教室铭》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电影。可以打瞌睡,写家信。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苦心。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

3、请你也来仿一仿,写写你的居室看?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景:幽雅

惟吾德馨 人:儒雅 何陋之有

趣:高雅 作者邮箱: chenglulaotu@163.com

【篇三】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梁平县柏家初级中学2014年秋季公开课教学设计(修订稿)

上课年级:初2016级1班

上课教师:邓厚甜

《陋室铭》教案设计(修订稿)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字词,背诵本文

2.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3.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分析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背诵并默写课文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3分钟)

PPT展示图片金箍棒和羽毛扇,问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两样东西,是否也想拥有它们。大家之所以喜欢金箍棒可能是因为孙悟空,也可能是因为它本身能够变化,具有魔力,那么,一把平凡的羽毛扇为何能够妇孺皆知,流传千古?原来是因为它的主人诸葛亮。这样说来,某样东西的价值似乎与使用它的主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间简陋的小屋和它的主人之间,微妙的关系,一起学习《陋室铭》。导入课题,并图解“铭”这一文体。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1.听示范朗读。要求一边听一边给拿不准的字注音,并且划分节奏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整齐划一。

(三)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过渡:读完以后,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陋室”真的“陋”吗?如果不能,也没关系,可能对文章大意不太理解,因为这是本文共计九句话,全班12个小组,前9组,每小组翻译一句话,其余三组做评委。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分享成果。要求:先解释重点字词,再翻译整句话。

(四)抽丝剥茧,感悟情思

经过了疏通文意,大家已经了解了文章内容,那么现在能回答老师前面提出的那个问题吗?(ppt展示问题)作者笔下的这间“陋室”真的“陋”吗?请说说理由。(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板书)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作者既承认屋子简陋,又不觉得简陋,因为主人品德高尚。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陋室环境清幽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主人交往之雅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主人情趣高雅,生活悠闲,同时也看出作者较清贫,但作者却苦中作乐,体现出作者的安贫乐道。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亦有古代贤人的志趣和抱负。

(五)远观全文,探究写法

问:作者这写人。

问:主要写人的什么?

答:品德高尚

问:那同学们,作者借陋室来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什么?

答:托物言志

(PPT展示)托物——陋室

言志——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六)回顾全文,归纳主旨

揭示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本文主旨:作者以“陋室”不陋,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志趣。

(七)当堂背诵

比一比,看谁背得准又快

具体操作:以大组为单位,每人背一句,以“接龙”形式背诵,比比看哪一组最流畅、清楚、快速。

(八)拓展延伸

(PPT展示两组寝室图片,一组是巴蜀中学的,另一组是本校的。前后豪华与简陋相对比)

教师:虽然我们住得没有其他学校豪华舒适,但我却希望这简陋的屋子因为有了优秀的同学们而绽放无限光彩。老师期待有一天你们能成为柏家中学的骄傲。让我们深情齐读:“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九)板书

陋斯是陋室

主人品德高尚

陋环境清幽安贫乐道

室不陋交往之雅

铭情趣之雅高洁傲岸

反问引用

托物言志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内容不够精当,故导致教学任务没有按时完成。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邓厚甜

【篇四】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陋室铭

鄢陵县大马镇第三初级中学 李段齐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了解“铭”这一文体的特点。

3、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4、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如有一个华丽的别墅,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

B、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了解“铭”的特点: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下面,大家速读全文并圈出本文韵脚是什么?所押的韵是什么?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 押的是:ing 韵(学生回答)

听老师朗读课文,并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a、识记生字词。幻灯片 8

b、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感情的投入等。划出朗读的节奏。幻灯片 9

辨音识字:(学生齐读)

德馨(xīn) 苔(tái)痕 案牍(dú) 鸿儒(hónɡ rú) 西蜀(shǔ) 何陋(lòu) 调素琴(tiáo)

读准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学生翻译整篇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看着幻灯画面:齐读课文。

疏通文意:

再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出来,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共同解决。 (讨论、演板) 重点词:

名:出名 德馨:品德高尚 丝竹:奏乐的声音 鸿儒:博学的人 乱:使……扰乱 劳:使……劳累(使动用法)

重点句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宾语前置)

研读课文:(再读课文)弄懂下列内容:

1、作者怎样引出陋室?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比喻起兴 山 仙 陋室(比兴) 水 龙 德馨

2、在作者看来,陋室真的简陋吗?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主旨句)

不陋 惟吾德馨 (学生回答)

3、从哪些方面看得出来?(小组讨论)

居室环境高雅

陋室不陋 人物交往高雅

生活情趣高雅

4、作者在本文提到古代名贤有何用意?(讨论作答)

自比古代贤人,希望也像他们一样因为自己的高雅脱俗获得别人的尊敬与景仰。

5、“孔子云:何陋之有?”作者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提问)

画龙点睛,深化主旨。

6、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品德?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小组讨论,总结)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托物言志

小结: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拓展迁移:

学完陋室铭之后,有同学写了一篇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

成绩不佳,发奋则灵。

斯是求学,唯我辛勤。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

可以明事理,冶性情。

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

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

吾辈云:“何乐而不为?”

作业:

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请你学习一下诗豪刘禹锡,为你的家也描上一笔,用来表达一下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呢?

板书设计:

山 仙 陋室 设喻引题 比兴

水 龙 德馨

居室环境高雅 陋室铭 陋室不陋 人物交往高雅 生活情趣高雅

引古贤以自况 反问点题

托物言志 ————- 安贫乐道 高洁伟岸

【篇五】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罗山二中 方志嫌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4、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能告诉我们大家,你的座右铭是什么?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铭?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一篇千古铭文——来自刘禹锡的《陋室铭》。

2、简介作者及背景。 (学生解决,师补充)

3、解题。

二、初读陋室

过渡语:我国古代的诗文有很多都是用韵的,这些文章往往读起来琅琅上口,极具音乐美。因此,古文往往需要大声朗读。

请同学自由朗读本文,注意──大声朗读。

要求:朗读课文,要求:

1、大声朗读。

2、韵脚要读得清晰响亮。(找出韵脚)

3、读准字音、节奏, 读得顺畅,读出感情。

(自读、个别读、齐读)

三、译读陋室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注意以下重点词、句理解:

名 灵 德馨 鸿儒 白丁 调 丝竹 劳形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4、翻译全文。

四、品读陋室

过渡语:现在,我们已跨越千年的文字障碍,就让我们自信地走进陋室、品评陋室。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现陋室:

1、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间陋室简陋吗?表现在何处?

2、在作者自己看来,这间陋室简陋吗?为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总括。这句话在全文中

有何作用?如何引出的?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述的?(合作完成)

4、作者将自己的陋室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并论的用意是什么?文章结尾引用孔

子的话又有何作用?

小结:由以上我们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篇铭文字字紧扣“陋室”,句句围绕“德馨”,处处皆

可感触作者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5、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本文运用

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托何物?言何志?

小结: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齐读课文,再次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和高洁傲岸。

五、背默陋室 一人背一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默写课文。

六、装扮陋室

我准备了一些简单的物件,供你选择,看看哪些适合摆在刘禹锡的陋室之中?选择之后,请

说出你的理由。

(1)文房四宝 (2)虎皮太师椅 (3)官府的公文 (4)佛经

(5)不加装饰的琴 (6)锦衣玉食 (7)先秦诸子散文 (8)金碧辉煌的牌匾

小结:在刘禹锡看来:金银于我若粪土,名利于我若浮云;斗室一间,简陋异常,但是有青

苔碧草、知音相伴,如此惬意之境,正是我刘禹锡的钟爱啊!

八、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相信:刘禹锡的陋室情结,刘禹锡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刘禹锡的不与

世俗同流合污、莲花一般的纯洁,都将深深感染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也将随着《陋室铭》

的代代传诵,而继续感染着后世,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九、作业

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话,将

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表现出来。

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高洁傲岸 陋室 安贫乐道

托物言志

【篇六】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老先生的文章《陋室铭》。

2、出示学习目标。

3、请学生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写作背景:

据资料记载:刘禹锡因革新,曾参加王叔文组织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策县令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故意刁难。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 而这一间半位于德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他仍在此读书作文。策知县气的肺都要炸了,又和书丞商量,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就强迫刘禹锡一连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的策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由此可见《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刘禹锡写《陋室铭》本身就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的抗争,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他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二、初读课文。

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三、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5、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

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

1、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 如“萧湘馆”“ 秋爽斋”等,而作者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叫“陋室”。 为你的家取个好听的名字。

2、课堂交流。

【篇七】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方法:1、 兴趣导入法2、 诵读法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请一位学生用滑稽的语调读一读这篇《考试铭》。

教师评价学生的朗读后,提问:大家知不知道它是根据哪一篇文章改写的吗? (《陋室铭》 ) 铭是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座右铭》,《墓志铭》。

二、一读 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关注用韵。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掌握下列词的用法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 ,出名,著名

(2) 苔痕上阶绿。。 名词作动词,长上,爬上

(3) 无案牍之劳形。 使动用法,使劳累

(4)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加强反问语气

三、小知识 对偶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词性相同,意思相对或相近,这样的句子叫骈句,也就是修辞中的 对偶 。

找出课文中对偶句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调素琴,

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6、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四、二读:背诵这首《陋室铭》,回味它的隽永意境与深长韵味吧!

理解课文,用文中原句填空:

1、以虚衬实,表明陋室也具“名”“灵”性质的句(名句):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 。

2、主旨句: 惟吾德馨 统领全文的词语: 德馨 。

3、画龙点睛的句子:何陋之有?

4、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为“陋室”作证的句子: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6、写居室环境恬静雅致(景色之雅、室外景)的句子: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7、写室主人纵情畅怀、谈笑风生(交往人物、交往之雅、室中人)的句子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8写日常生活(情趣之雅、室中事)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趣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

反面虚写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五、归纳中心和写法

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 这是什么写法?

不慕荣华,安贫乐道 。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物——-志

陋室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六、三读:品味语言,体悟意蕴

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 。

改一改,读一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整散结合,长短错落,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赠言: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给自己在心底留一块净土。

“惟吾德馨”

七、拓展延伸

1.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如: 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2.仿写课文,如“电脑铭”,“考试铭”,“旅游铭”等等。

“托物言志”

奥运铭

国不在大,技高则名;人不在多,参与就行。

斯是奥运,众星如云。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

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一心破记录,论输赢;

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东土雄狮吼,

西方苍鹰鸣。国人云:“看我北京!”

公仆铭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服务于民。脚步迈基层,民情入脑深;谈笑有百姓,往来无私情。可以明实况,查真情。无谎报之乱耳,无偏颇之爱心。兰考焦裕禄,赢得万民钦。众人曰:“公仆精神!”

八、布置作业

你能仿写吗

看了刚才这些“铭”,你能否借鉴他们的写法写一篇仿作。

1、为自己要仿写的内容选定标题,如“电脑铭”,“考试铭”, “交友铭”“旅游铭”等;

2、仿写练笔的句式要基本相同,最好能大致押韵;

3、主题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考试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讨论:此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什么问题来谈的?我们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呢?

仿写作品之一:

学生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仿写作品之二:

检查铭(讽刺某些学生)

事不在大,有差则成;路不怕远,有玩就行。背手扬脸,架子哄哄。走路腆小肚,袋装一本子。遇人斜眼看,逢问鼻子哼。闻香流口水,举杯论英雄。八两白干下肚,吹、许、封。汇报皆未入耳,看啥全没记清。拎足土特产,摆手就回城。众人云:“官僚典型”。

结束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

板书设计

陋室铭 托物言志 物——-志 陋室 安贫乐道高洁傲岸

【篇八】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 公开课教案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

我先给大家读一篇讽刺机关科室工作人员逢迎拍马,庸碌无为的文章,文题是《科室铭》 才不在高,应付就行。学不在深,奉承则灵。斯是科室,唯吾聪明。庸俗当有趣,流言作笑柄。谈笑无边际,往来有后门。可以打毛衣,练气功。无书生之乱耳,无国事之劳神。调资不落后,级别很快升,有人云:“乐在其中”

谁知道这篇极具讽刺意味的《科室铭》是仿拟那篇文章写的?《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因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而脍炙人口,传诵不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质兼美的佳作《陋室铭》

二、解题并介绍作者

陋室什么意思?什么是铭?(指名读注解后补充)铭文的特点是: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含蓄,一般押韵,属于韵文类。本文是作者为自己的居室作得室铭。

用以自勉自慰。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指名交流查阅资料。

三、指名学生总结学习古文从哪几方面入手?

(1)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 (2)学会断句(不读破句)

(3)疏通文意(从字词句入手) (4)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5)学习文章的创作手法。

四、检查预习

1.你预习时扫清了哪些文字障碍?大家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室、吾、馨、儒、牍

2.指名学生划分朗读节奏

按音节划分,四字句节奏一般是:(2 /2)谁能举个例子?四字句有没有不是(2 /2)节奏的?(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1/2/1)五字句按音节划分节奏大多是(2/1/2)举例。也有(2/2/1的),举例。

注意:对偶句上下节奏要一致,韵脚要读出延长音。举例。

3.现在请同学们通览全文,找出文中所押之韵脚,用三角号标出。指名学生一一说出韵脚。

五、指导学生熟读课文

1.全班齐读,注意读的通顺,不读破句,字音正确,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一个层次。

2.听朗读录音,提醒大家注意听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3.二步轮读(男上句、女下句)题目、作者及结句齐读。读文时要注意语气、重音、停顿、速度,这是诵读文言文的第二个层次。

4.诵读文言文的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读得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谁来给大家范读一下?

七、疏通文意

1.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几遍课文,是否读懂了大意?现在四个人一组,借助课下注解疏通文意,一人口译,其他三人订正,有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先逐句落实重点词,在指名学生逐句口译。

八、与学生交流下列问题

1.熟悉了文章内容之后,谁能谈一谈你对陋室的印象如何?

(板书: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简陋呢?文中哪一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

使陋室生辉的光点正是“惟吾德馨”(板书),作者看重的是德行的美好,而不是生活条件,所以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

3.(陋室如何不陋,如何高雅呢?作者从正面做了具体描绘,最先写了陋室什么?(板书:环境)哪一句写环境?从这一句我们感受到陋室的环境怎样?

交流:别致幽雅,令人赏心悦目,以景色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4.陋室主人交往的都是些什么人?

刘禹锡擅长诗文,与白居易唱和甚多,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是挚交好友,可见交往的都是博学多才之人。

5.作者要表明的是“陋室不陋,惟吾德馨”,为何要写交往之人呢?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交往可见陋室主人的学识身份,以交往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

6.室主人除了和情投意合的朋友交往之外,还有哪些生活情趣呢?(板书:情趣)

7.从调弦抚琴,展卷读经可见室主人怎样的情趣?

高雅脱俗

8.作者崇尚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无无)认为案牍劳形,可见作者对官场生活持什么态度?

极端厌倦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品格?

不慕名利,以清高为乐。

小结:以上四句分别从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三方面写出了陋室主人高雅脱俗,文中没有一个“德”字,却处处可见品德之高尚,说明陋室不陋。

9.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陋室环境及室主人的情趣,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打开大脑电视机,一边听老师描述,一边放映一幅幅画面。陋室之外,苔痕碧绿,爬上台阶,芳草青葱,映入帘笼。让我们把镜头切换到室内,是主人或邀客谈笑,纵情畅怀,或窗下抚琴,怡然自得,或展卷读经,乐而忘忧。

指名学生描述一下刚才看到了什么景象,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描述:放眼看到一片郁郁葱葱景象,用耳听到的是纵情的欢笑,悠扬的乐声)

让我们用心来感受,有如此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的知音,爽心的雅事,会有身居陋室之感吗?

10.行文至此“陋室不陋”似乎可以做结了,作者为什么用所居之室与名人“草庐,玄亭”相提并论?

肯定此室不陋,隐隐以名人自比

11.诸葛亮和杨雄有哪些成就?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的丞相,他辅佐刘备,功勋卓著,是著名政治家。

杨雄是西汉文学家,才华横溢,文学成就斐然。

12.作者自比诸葛亮,杨雄,目的何在?

表明自己具有古代明贤的志向的志趣和抱负,文章境界至此突然上升,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13.本文题目就讲“陋室”,篇末为何又说“何陋之有”?

引孔子话,原话是:“君之居之,有何陋之?”隐含以君子居之,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把个“陋室”彻底翻了过来,达到完美的思想境界。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至此全文浑然一体,戛然而止。

九.总结艺术特色

提问:大家喜欢这篇文章吗?哪些写法值得学习?

1. 托物言志

所托之物是什么?所托之言是?

2. 排比,对偶——骈句

3. 押韵严格,压什么韵(ing)

总结:这篇不足白字的陋文,行而不陋地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性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资匮乏,但只要居住者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会越物质的神奇的精神力量。

十.当堂成诵

大家都非常喜欢这篇琅琅上口的铭文,我们当堂背诵下来好不好?老师教给同学们几种背诵方法:

(1)耳听背诵法(一半读文、一半试背,轮换一遍)

(2)抓文脉背诵法(看板书试背)

(3)抄读法(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先读后抄,边读边抄)

十一、作业:背诵并笔译全文

资料链接:

1.背景资料:

(1)气出来的《陋室铭》

刘禹锡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作家、诗人,他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和州知县策某是个势力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刘禹锡住到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见房子面对大江,不但没有埋怨,反而很高兴,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他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县,于是策某令衙内书吏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到一间半。新宅位于德胜河,附近还有一排排杨柳树,环境还不错。刘禹锡也没有计较,他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县见他仍是悠然自得,又把刘禹锡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其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狗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了,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一文。

(2)子云亭:即西汉文学家扬雄的草玄亭。据《汉书杨雄传》扬雄所处的成、哀、平三世,统治权被外戚和弄臣所篡,只有投靠他们才能青云直上,而扬雄不事谄媚,不屑逢迎,不会钻营,不愿投靠,因而“三世不徙官”。作者以扬雄德高不论室陋自比,可见作者之志。

拓展训练

2.全文的主旨句是 , 。

3.试写出本文的对偶句(至少两句)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4.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有仙则名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可以调素琴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篇九】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做官期间住的简易的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志向和情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铭”这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学习,理解作者的高尚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难点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1、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问题导入法

2、 诵读教学法

3、 合作讨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A、假设有一栋富丽堂皇的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良心话,做尽伤天害理的事;B、有一间简陋的屋子,那里风景迷人,有知音相伴。如果是你选择哪个呢?(学生回答:选择B,因为)

很好,你的选择与一位诗人一样,他是唐代刘禹锡。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很出名。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他的《陋室铭》吧!(板书题目)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适时解题目: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那么“铭”怎样理解?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作者在什么样情况写下这篇文章呢?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

2、背景

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他热心帮助一个叫王叔文的人改革,反对宦官势力。失败后,他被贬到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规定,他应得到三间三厢的房子。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故意刁难。于是把他安排在面对大江居的三间毛屋。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非常快乐,于是就写下了《陋室铭》表达自己理想和人生的抱负。

三、诵读课文并翻译

读一读:

1、学生自读,标出难读的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生齐读,读出感情。

翻译全文:

1、 学生合作翻译。

2、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奇。

斯:指示代词,此:这。惟:只。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上:长到,蔓到。

鸿儒: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四、分析课文、品析语句

1、 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 作者怎样来描写陋室?

(1)陋室的环境如何?

回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在我们的眼中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

(2)而在主人眼中是不是也很简陋呢?(不是)

首先作者写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回答:对偶、拟人。

教师讲解:“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陋室的环境——清幽(板书)

(3)过渡:而陋室主人都和些什么人交往呢?

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个陋室里.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

高谈阔论的人交往。

适时提问:为什么要写这些人?

教师讲解:因为通过他的朋友可知他是什么人。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就是说,要想知道他的为人,只要看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因此,我们便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这两句在于衬托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陋室主人的朋友——博学(板书)

(4)过渡:当他朋友走了之后,作者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回答:“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说的是主人的生活

情趣。在陋室里,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不健康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 可以看出作者生活情趣恬淡闲适、安贫乐道。

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安贫乐道(板书)

(5)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教师讲解:诸葛庐、子云亭都是最简陋的屋子。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西汉的文学家。虽然他们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房屋闻名天下。作者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在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

他又想证明我也要像诸葛亮、扬雄一样从政治上,文学上干一番事业被后人所敬仰。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

人生抱负、志向远大( 板书)

(6)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这句话是一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 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自己正是孔子一类的君子,自己的生活态度正如孔子一样安贫乐道。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 强调陋室因君子居住而不再简陋。

总之,陋室之景迷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陋室其实不陋。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五、探究

1、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课堂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

这种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课文。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陋室铭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