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学生作文网,您身边的作文指导专家!

顾城简介 诗人顾城简介

写作指导 zuowen 2浏览

【 – 写作指导】

【篇一】顾城简介

顾城

顾城

简介:

顾城,男,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 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充溢着一股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淡淡的,但又象铅一样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

经典语录: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人们围绕着自己,像一匹匹马,围绕着木桩"

“期待一种永恒,即使伤痕,也奋不顾身。” etc.

顾城的帽子:

顾城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腿改造成的帽子,他为什么戴帽子按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间污染了他思想,引用“谌赫”的话: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具来的。那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顾城之死:顾城杀妻真相考: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

改革开放之后,现代诗如同一声号角,一面旗帜,成爲当年无数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食粮。北岛、舒婷、顾城成爲领导中国现代诗歌的标志性人物。三人之中,顾城最年轻。

由于他的诗中有很多超现实的想象,顾城个人也获得了一个"童话诗人"的桂冠。

顾城简介

1988年,当时在中国如日中天的顾城远赴新西兰,与妻子谢烨(当年顾城的狂热崇拜者之一)定居于激流岛,并生下一个孩子。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激流岛上自己的住所,用斧头砍死了妻子,然后自杀。终年37岁。 按照顾城在自己的遗着《英儿》一书的内容,人们猜测顾城最后的疯狂是因爲一个追逐利益的女人伤害了他,导致他的崩溃。这个女人在顾城的书中被称爲"英儿",真名李英,曾经是《诗刊》社的编辑,笔名麦琪。

我认为,顾城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他的极端个人主义。作为一个人来说,顾城的人生态度像他的诗歌一样极具特征,简单归纳一下就是:极端自私的自我中心,极端愚昧的大男子主义,极端空想的自由主义,极端幼稚的幻想世界。顾城就是一个各种极端事物共生的矛盾体,有时候像个天真的孩子,有时候像个疯狂的暴君。

顾城宣示自己爱全人类,但是他不爱身边的人。顾城的妻子在去新西兰之前就有过一次怀孕,顾城没有像其他丈夫那样,对自己的骨肉充满期望和好奇,而是在整整一个星期里,向妻子抱怨说,这个孩子会把他逼疯。妻子不得不独自去做人工流産。到了新西兰后,妻子第二次怀孕,顾城故伎重演。但是妻子认爲自己再不生育就晚了,便以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打胎的时间,终于将孩子生了下来。是一个男孩。顾城说,妻子是一个狡猾的骗子,儿子是他童话城堡里的毒菌,他的世界里,不允许有第二个男人。顾城对妻子说:儿子不像你,也不像我,这样很好,感觉我不会同他有什麽关系。

顾城有了孩子后,他认爲自己的亲生孩子影响了妻子对他的关爱,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幼稚、可怜的谢烨不得不把孩子送(或者是寄养?)给了新西兰土着毛利人。但是,顾城的妻子之所以把儿子交给别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顾城对儿子的厌恶甚至发展到生理反应的级别,他会突然向儿子施暴,将儿子从沙发上踢下来,然后自己倒地,肌肉痉挛。顾城的妻子无法判定顾城是否故意装病,但是,爲了她所爱的两个男人都好,这个女人不得不把这两个男人分开,同时也将他自己与儿子分开。在顾城那里,谢烨只能是一个妻子,而不能是一个母亲。顾城社会生活能力极差,尤其是到了国外,离开了妻子几乎无法生存于社会。妻子谢烨某种程度上成爲他的全职保姆兼全职助理。

顾城理想中对全世界、全人类的爱,其实只是爱他自己。因爲,他认爲他自己就是全世界,就是全人类。当这种爱无法实现的时候,它的另一个极端便跳了出来,那就是顾城个性中的残忍。

(他说他有两个妻子(英儿)。顾城甚至感觉自己是大观园中的贾宝玉,两个女人还太少。他说,在他的童话城堡里,至少应该有12个女孩,他想让自己成爲女儿国的国王。他幻想着12个女孩都是银盔银甲,保卫着他的女儿国不被第二个男人侵犯(包括他自己的儿子)。英儿在她的文章里说:顾城很胆小地从洞口看世界。

顾城的悲剧还来自于他幼稚的政治观念。他因文革中所遭受的苦难而厌恶自己的国家。他以爲另一个自由的世界就是他的理想,可以使他忘掉中国这个糟糕的地方。德国之行给了他一个错觉,其实那只是德国汉学界的一次礼貌的欢迎,但他由此以爲自己再次成爲世界的中心。他以爲诗人还象拜伦、雪莱那个浪漫主义年代一样,能够成爲社会的旗帜。然而,在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人会白白养活他这个童话诗人,这个女儿国的国王。面对资本主义对艺术家的冷淡,极端的顾城真正崩溃了。在国内的朦胧诗时代,顾城被捧上了天,但他认爲这个给了他极高荣誉的中国社会,依然是使他窒息的社会,他以爲另一个世界会给他比中国社会给他更高的荣誉,更高的地位,更自由的空间。顾城简介

可以做素材的:

1、顾城1988年隐居新西兰后,在那个南太平洋的遥远的小岛创造着自己的家园,他想完全脱离这个喧嚣的世界,梦想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自给自足的生活。“我那么想有个小村庄,一个炉火的小屋”“我愿意干活,不愿意谋生”。每至碰到顾城的生命哲学时,就会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这种乡村牧歌式的简朴的生活追求其实是多么简单,但对于现代商业社会的人们又显得多么奢侈和不可企及。无论如何,这种盼望与追求是属于顾城这一类人的,他们不愿接受“适者生存”的世界,所谓的名利以及与此相关的争斗更是毫无意义,因而他们在这个热闹的世界是孤独的。但是顾城回归自然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妻子完全的认同,妻子要照顾诞生不久的幼子、要面对柴米油盐具体的现实。顾城在他的小岛仍然是孤独的。在顾城的心里,有着对创造世外桃源的渴望,更有着对与他有着同样生活哲学的同行者的盼望。

2、为什么爱向来呈示着一种矛盾心理——即为什么爱总是伴随着对同一对象的恨。性本能滋生了不可抑制的爱的渴望,渴望与对方融为一体;自我保护的本能却又时刻警惕着对方可能给自己的伤害,一旦遭遇伤害,怨恨便不可遏制地生发出来。爱与恨这两种极端的甚至是势不两立的感情就这样奇妙地交织在一起、难以离分。

3、 以下为2013年福建高考作文题:

顾城简介

根据顾城的《忧天》: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文体不限(不含诗歌),不少于800字

4、诗人顾城有句出名的诗:“你看云时,我觉得很近,你看我时,我觉得很远。”这里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成语中有“咫尺天涯”一词,意思是说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海南省海边有一块石碑,上面书“天涯海角”,那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天涯”,现在飞机几小时就到了。美国在地球的那一边,似乎也是“天涯”,但卫星电视一下子将它拉到我们面前。这是现代科技的神威,它使我们生存空间的距离相对缩短了,难怪有地球村之说。

【篇二】顾城简介

浅谈顾城

浅谈顾城

摘要:

顾城的诗篇闪动着诗篇和灵性的光辉,坦诚相对的心灵世界,以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向我们娓娓叙说着关于美好,关于纯净的种种传说。也许他这种对自然,对世外桃源的钟情缺乏世界性的眼光,也无法将它上升到宇宙意识和生命形式层次,但正是他率真的个性和执著的童心铸造了他独特的诗歌世界,显示了他的超凡才气,并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一 、浪漫主义的“童话诗人”

顾城是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因为他的诗歌总是充满了纯净明丽的意象、轻快自然的节奏和浪漫的童话色彩,因而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童话诗人”,同时也被认为是当代唯一唯灵浪漫主义诗人。与朦胧诗派的其它代表人物相比,顾城的诗显得纯真无瑕、纤弱纯净,尤其是他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和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顾城自一九七九年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作为当代新诗史上一位不可忽略的“重量级”诗人,毫无疑问,顾城是以他的朦胧诗奠定了自己在诗歌上的地位。然而,他的寓言诗以及旧体诗同样也因含义隽永而倍受世人注目。本文试着从其诗歌内容与艺术形式两方面来分析顾城诗歌前后期的转变。

二、顾城简介

如果解读顾城诗歌的内容转变,那么了解顾城的生活经历就不是应该的,而是必须的了。顾城1956年出生于北京,十几岁时随父顾工下放山东昌北火道村,在那里他写下了许多小诗,这些诗歌的一部分被他抄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取名为《无名的小花》。 1974年顾城回北京并于当年在《北京文艺》、《山东文艺》、《少年文艺》等报刊零星发表作品。1977年起重新进入写作,在《蒲公英》小报发表诗作,一跃而成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80年初他所在的单位解体,自此顾城便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创作年金, 1993年,又获德国伯尔创作基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于新西兰所居岛因为离婚与其妻谢烨发生冲突,导致其杀妻后自杀。顾城简介

三、诗歌前后期内容的不同

纵观顾城的诗歌,我们很明显的能感觉到他前后期诗歌有着明显不同的风格。1992年底,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时,把自己诗歌他作的演变化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1969 – 1974) 、文化阶段(1977 – 1982) 、反文化阶段 (1982 – 1986) 、和无我阶段( 1986 年以后) [ 1 ] ,这里,我们就以 1986年诗人的“无我”阶段为界,来分析一下顾城作品前后时期的转变主要表现在哪些

方面。前期作品的内容首先表现为作者以一种积极出世的态度、以极大的热情与耐心对现实给予很大的关注。正如发表于1979 年曾风靡全国的朦胧诗代表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短短的两行诗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十几个字,却揭示了十年浩劫中青年一代共同的命运,虽然在文革中他们遭受了打击磨难,但是这些人并未意志沉沦、悲观绝望,相反,他们却仍然以倔强的生命意志执着人生,在这里诗人清晰地勾画了一群探索者的坚定形象,道出了从文革中走出来的无数人的心声。顾城认为:“大诗人首先要具备的条件是灵魂,一个永远醒着微笑而痛苦的灵魂, 一个注视着酒杯、万物的反光和自身的灵魂”。正是曾经身怀这样的信念,使得顾城写下了除《一代人》以外其它很多的关注现实的名篇,比如《结束》和《永别了,墓地》等等。

除朦胧诗外, 顾城更是借助寓言的功效将寓言诗的讽刺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在吸收了中国古代寓言诗和外国寓言诗的基础上,将寓言诗在形式上的易控、内容上的易读灵活的运用到自己的寓言诗创作上, 推动了中国当代寓言诗的发展。如《轻浮的泡沫》中通过对“自吹自擂”、“飘飘欲飞”的轻浮泡沫命运的展示,讽刺了文革时人心的飘浮;《自大的湖泊》也是通过对不可一世的最终“只有一叶发臭的沼泽,瘫软在荒丘中间”湖泊的揭示,嘲弄了文革时期“夜郎自大”的风气;借《“励精图治”的国王》以及《怪豆转业记》讽刺了社会中盛行的官僚之风,以犀利的眼光审视着现实中的种种弊端;还有通过《台灯与路灯》中“华美又俊俏”的台灯与“沦落风尘”的路灯的对话,向我们展现了社会生活中不同人的不同价值取向。 其次,与关注现实相似,顾城在前期的很多作品也表现了对人性的关注。但是,顾城以一个儿童纯真的眼光看待描述这个世界的很多自然之物,虽然揭示国民性,却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不能揭示深层次的病态的国民性,他用孩子般的眼光关注着成人世界的一举一动,用调皮诙谐的语言揭示他所看到现实中的一切, 这就决定了他与鲁迅的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隐痛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后,从外界转向作者自身,他前期的作品里有较多是对自己的关注。写于1971年在火道村下放时的《无名的小花》,便是作者自我形象的展现,作者以无名的小花自喻,虽然“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但是这朵无名的小花却仍然要“把淡淡的芬芳,溶进美好,并且努力的“随着季节的风雨,悄悄地开放在寂寞的人间”。顾城后期的诗歌,无论是朦胧诗还是寓言诗亦或是古体诗, 在其内容上都不同于前期。首先表现为顾城后期的诗歌由单纯对具体自然的描写转变为对抽象哲理的凝思。顾城前期的朦胧诗,大多是通过小孩子的眼光来研究世界,而后期的很多朦胧诗, 则有着更多的哲思在里面。比如《神说》:“灰尘,也有生活,他们在风中飘着,在烟中恋爱,在暖气上抚摸,它们在好几个地方,找我”。这种哲思尤其渗透在顾城后期的寓言诗中。

其次,顾城后期的诗歌已有明显的私语化倾向,这已经被历来研究顾城的学者所重视。他后期的诗歌是真正意义上的“意识流”写作,诗歌的内容大多表现的是诗人自己的回忆、幻想、梦境以及潜意识等官能感受与心理体验。作于1990年的《看见》: “我看见苹果,在花开的时候,远远地看,只有这一片是红的;十五只鸟在路上飞,飞过,飞不走了”。

四、诗歌前后期意识形式的变化顾城简介

顾城诗歌前后时期艺术形式的变化与他诗歌内容有很大的关系。诗歌最重要的便是语言,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之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尤其是语言的艺术。而且顾城本人也认为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必须具有两个因素:“一个

是美的感觉,一个是精练的语言。光有美的感觉,只能产生诗意,不能产生诗;光有精练的语言,没有美的感觉,只能产生诗的形式,亦不能产生诗。”

所以,顾城前期的诗歌便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具有生动、准确而又浅显的语言。如《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 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生动直白的语言,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是他写的《佛语》,是作者思想纯真与深刻的统一,用简单明快的语言表现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我的职业是固定的, 固定地坐,坐一千年,来学习那种最富有的笑容,还要微妙地伸出手去,好像把什么交给了人类”,丰富深厚的内容却用浅淡而有节制的语言表达了出来,向世人展现的是司空见惯的却被他重新赋予了新意的事物。

顾城前期诗歌的第二个艺术特点便是大量意象的呈现。比如作者通过象征隐喻法来呈现诗歌的意象,这种方式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抒情角度转移,诗中的象征从表面看上去毫无联系,但深层却有无穷的意蕴,诗的感染力也就在于此。例如前面所举的《一代人》,它是由“黑夜”, “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它们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所代表的内在含义又都超越了这些词汇固有的客观意义,加上题目的指示,因而具有了强烈的象征性,即“黑夜” 象征置于那一代人心灵上的阴影,“眼睛”象征一代人探索的眼睛,而诗中的“我”则象征着一代人。

由此我们能够看出,诗歌象征的审美特性,实际上就是意象的一种内在的美学特性。除此之外,作者诗中意象的呈现还常常是自然随性,却仍然有着一种理性的思考。比如作于1980年8月的《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这四个意象并行排列彼此间是没有关联的,但是我们却能看出,有三种“弧线”是自然现象:疾风中的鸟儿、延伸触丝的葡萄藤、耸起背脊的海浪,这三种现象无不给人以或秀美或壮观的美感,而捡拾分币的少年在对比中却让人感觉到作者的一种暗示,暗示社会中已贬值的人的价值。

顾城后期的诗歌,因为他自身心态的变化,首先表现为语言上由丰富生动的语言转变为自然的语言,后期“无我”阶段的写作中语言口语化极为明显,他的诗歌所使用的词汇浅近通俗,大量使用象声词语,所用词语较前期变得随意、繁杂了许多。而且, 这些词语与所指事物之间的联系变得抽象、晦涩,给人一种断裂的、松散的、反逻辑的感觉。

正如德国文体学家施皮策在分析作家的文体风格与心理的关系时指出:“背离正常的精神生活引起的精神激动,必须有一种背离正常用法的语言来表达它” ,正是因为作者后期诗歌内容的私语化倾向,使得其诗歌语言变得晦涩难懂。三顾城因其诗独有的特色以及他自身的传奇经历而备受世人注目,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也是童话的,正如舒婷在《童话诗人》里所说:“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的幽蓝花. . . . . . 以纯银一样的声音,和你的梦对话,世界也许很小很小, 心的领域很大很大”。

他一直都想做一个“任性的孩子”,可是处处纳垢的现实却总在打破他纯洁的孩子梦,而最终他误杀妻子,以一个变态自私甚至让人恐怖的魔鬼的形象消失在这个世界,让人无比感慨且无限遗憾。

顾城简介

参考文献:

[ 1 ]《无目的的“我”———顾城访谈录》,顾工编《顾城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 1995年,第2页

[ 2 ] 顾城《顾城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年,第401页

[ 3 ] 顾城《顾城文选: 别有天地》,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5 年,第255页

[ 4 ]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 1984年,第197 页

[ 5 ] 舒婷《童话诗人》,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年,第923页 (杜小花(1981 – )女,宁夏银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17·

【篇三】顾城简介

舒婷、北岛、顾城的作者简介及创作概况

舒婷

舒婷,原名龚佩瑜,福建泉州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与顾城、北岛齐名。

著作:诗集主要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其中代表作主要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神女峰》《双桅船》《惠安女子》等。

散文集《心烟》《真水无香》等。

主题:对人格尊严与价值的追求,对人的关切和爱护,是舒婷是个的一个总主题。

风格:抒情气息浓郁,情调温柔而忧伤,具有典型的女性心理和情感特征。

北岛顾城简介

北岛,原名赵振开,中国当代诗人,朦胧诗的代表人之一。

诗集主要有《北岛诗选》《零度以上的风景—–北岛诗选》《北岛诗歌集》等,其诗歌代表作主要有《回答》《宣告》《触电》《结局或开始》等。

北岛诗歌创作于十年动乱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青年一代的心声。

北岛的诗热情而冷峻,奔放而凝重,闪烁着思辨的色彩。

顾城

顾城,被称为“童话诗人”。

著作:诗集《无名小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黑眼睛》《顾城诗集》等,另与谢烨合著长篇小说《英儿》

其中代表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生命幻想曲》《弧线》《一代人》《远和近》等

风格:诗显得纯真无暇、扑朔迷离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顾城简介 诗人顾城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