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古文阅读
古文阅读(含答案)
南京【古文阅读】
水仙
(清)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各司一时 (2)欲购无资
(3)请已之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中的“而”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2)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12.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3分)
对于水仙,作者可谓“爱花如命”,文中哪些事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文章两次写到“家人”的作用是什么?
9.(4分)(1)季节 (2)想要 (3)停止 (4)通“返”,返回(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
10.(2分)B
11.(4分)(1)一个季节剥夺我(喜欢的)一种花,这是剥夺我一个季节的生命啊。
(2)家人不能阻止我,(只好)听任我抵押首饰购买水仙花。(每小题2分)
12.(3分)冒雪赶回南京看水仙花;竭尽家财买水仙花。作用是衬托作者对水仙花的喜爱。(意对即可)
陕西【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1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2分)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①,约②官职,从权制③,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④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⑤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⑥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仪轨:礼仪法度。②约:省减,简约。③权制:合乎时宜的制度。④服罪输情:认罪并表示悔改。⑤物:指人,百姓。⑥亚匹:同一流人物。亚:同类。
17.判断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抚百姓,示仪轨 抚:安抚,抚慰 ( )
(2)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 益:利益 ( )
(3)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亲:亲人 ( )
(4)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爱:爱戴,拥戴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诸葛亮之为相国也 B.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D.刑政虽峻而无怨者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20.作者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课文《出师表》加以说明。(2分)
17.(1)√ (2)× (3)√ (4)√
18.C
19.善的(或:好的)没有(因为)微小而不奖赏;恶的(或:坏的)没有(因为)轻微而不贬黜。
20.答案示例:《出师表》中诸葛亮请求后主做到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任人唯贤(亲贤远佞),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湛江
(二)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21.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诸子禽之 禽:通“擒”,抓获 B.汝素寡悔 素:一向,平时
C.问其所欲 欲:欲望 D.卒为良民 卒:最终
2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23.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2分)
21.C
22.译文:你太穷了,晚上背着十贯铜钱回家,恐怕会被人责难的。
23.宽厚大方,处处为别人着想。
天津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16题。
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释]①棐(fěi)几:用榧木做的几案。棐,通“榧”,木名。②真草:楷书、草书。③蕺(jí)山:山名,在今浙江绍兴。④老姥(mǔ):老年妇女。⑤王右军:指王羲之。⑥重:看重,推崇。
14.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2分)
(1)王羲之尝诣门生家 尝:
(2)姥初有愠色 愠:
1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译文:
16.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羲之的书法“为世所重”?请简要概括。(3分)
14.(1)曾经 (2)生气、发怒 (2分)
15.(你)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用(它)(可以)卖一百钱。(2分)
16.王羲之写在棐几上的字被门生之父误刮去之后,“门生惊懊者累日”;在老姥卖的扇子上题字后,“姥如其言”,因此“人竞买之”。(3分)
仙桃(二)文言文阅读(6分)
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 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 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 而果昌赵。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①〔赵简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②〔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大儿子叫伯鲁,小儿子叫
无恤。③〔置后〕选立继承人。④〔二简〕两片竹简。⑤〔识(zhl)〕记住。⑥〔甚习〕很熟。习,熟悉,
熟练。⑦〔果昌赵〕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13.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 于舅家见之
B.以授二子 以彰其咎
C.问其简 其真无马邪
D.出诸袖中而奏之 人不知而不愠
14.文意理解。(4分)
(1)赵简子通过观察无恤“ ”、“ ”这两个细
节,认为他贤能,最后选定他做了继承人。(用原文作答)(2分)
(2)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13.A(2分)
14.(1)诵其词甚习 出诸袖中而奏之(2分)
(2)示例:①细节决定成败。②要选贤任能。(2分.从小事、细节、教诲、机遇、品 格、选人等任一角度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绍兴大鼠 蒲松龄
万历间①,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②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③自穴中出见猫怒奔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则跃下。如此往复,不啻④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龁⑤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则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则归,彼归则复,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剑,何异鼠乎! (选自《聊斋志异》)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②阖(hé):关闭。 ③逡(qūn)巡:从容,不慌不忙。 ④啻(chì):仅;止。 ⑤龁(hé):咬。
19.给文中画浪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限断三处)(3分)
猫 蹲 良 久 鼠 逡 巡 自 穴 中 出 见 猫怒 奔 之。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 ( ▲ ) (2)适异国来贡狮猫 ( ▲ )
(3)众咸谓猫怯,以为是无能为者 ( ▲ ) (4)既而鼠跳掷渐迟 ( ▲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句子:然后知猫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翻译:
22. 以下计策中,与文中猫所用的计策相类似的是( ▲ )(3分)
A.釜底抽薪 B.走为上计 C.欲擒故纵
D.调虎离山 E.声东击西
衢州卢君出牧衢州,有一士投贽①。公阅其文,十篇,皆公所制也。密语曰:“非秀才之文。”对曰:“某②苦心忧课③,非假手也。”公曰:“此某所为文。兼④能暗诵否?”客词穷,吐实曰:“得此文,无名姓,不知是员外撰述。”惶惶欲去。公曰:“此虽某所制,亦不示人,秀才但有之。”
比去,问其所之。曰:“汴州梁尚书也,是某亲丈人,须住旬日。”公曰:“大梁尚书乃亲表,与君若是内亲,即与君合是至亲。此说,想又妄耳。”其人战灼⑤,若无所容。公曰:“不必如此。前时恶文及大梁亲表,一时奉献!”
【注释】①投贽(zhì):投递求见的名贴,这里指秀才把文章递进去,求得提拔的意思。②某:自称,相当于“我”。③课:功课,学业。④兼:这里可译作“也”。⑤战灼:哆嗦,打战。
2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非假手也 (2)客词穷 (3)秀才但有之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比去,问其所之。
23、选文中秀才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
21、(1)借、假借 (2)尽、完 (3)只、只管
22、等到(秀才)要离开(的时候),(卢君)问他要到哪里去。
23、秀才是一个弄虚作假(虚荣浅薄,不学无术,不知悔改,爱吹牛)的人。
德州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佇≈劬椭>薹街粒烀挪磺岸怠H宋势涔剩踉唬骸拔岜境诵硕校司《担伪丶鳎 蓖踝娱喑⒃菁娜丝照。懔钪种瘛;蛭剩骸霸葑『畏扯俊蓖跣ビ搅季茫敝钢裨唬骸昂慰梢蝗瘴薮司
——《世说新语》
14.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①因起彷徨 ②尝暂寄人空宅住
15.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16.“雪夜访戴”表现了王子猷怎样的个性?“何可一日无此君”表达了古人怎样的理想和追求?(3分)
14.答案示例:①于是②曾经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
15.答案示例: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评分:3分,意思对即可。
16.答案要点:率性而为高尚有节正直谦虚坚韧不拔
评分:前一问1分,后一问2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潍坊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11分)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十六年,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奋,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
【篇二】古文阅读
初一文言文课外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一)《请君入瓮①》
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讯犯人。③推事:研究事情。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 2 ( )
3、当为何法 ( ) 4、因起谓兴曰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 ( ) 2 (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
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 的方法。
(四)《欧阳公事迹》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中外,指朝廷内外。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属。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 ) 2 )
3 ) 4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
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
(三)《马价十倍》①
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正编订。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环绕。④朝:早晨。⑤一旦:一天。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往见伯乐曰: (2)愿子还而视之 :
(3)去而顾之 : (4)伯乐乃还而视之:
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去死肌 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C、.则有去国怀乡 D、黄鹤一去不复返
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学而时习之
C、峨冠而多髯者 D、出淤泥而不染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这样不加分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初一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请君入瓮》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一、1、正在,正当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
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
三、l、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
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
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1、逮捕 2、希望 3、同“否” 4、不久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
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
(三)《马价十倍》
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1.(1)、拜见 (2)、尊称对方,您 (3)、回头看 (4)、于是
2、A 3、B 4、不对。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四)《欧阳公事迹》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1.D“写”的意思
2.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
只把读书当成唯一的事情。
3.不因环境的困苦而消沉,反而刻苦发奋,与生活抗争。
4.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条件艰苦,也要把欧阳修培养成才。
【篇三】古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
(一)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上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谓侍臣曰:“治国如治病
,病虽愈,尤宜将护,倘遽自放纵,
病复作,则不可救矣.今中国幸安,四夷俱服,诚自古所希
,然朕日慎一日,唯惧不终,故欲数闻卿辈谏争也.”
魏征曰:“内外治安,臣不以为喜,唯喜陛下居安思危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点的词。
(1)人恒过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3.【甲】【乙】两文表达的观点相似,请说说两篇文章表达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4.虽然【甲】【乙】两文表达的观点相似,但两篇文章的写法不同,请比较两篇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二)
(二)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
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蔓 不蔓.不枝
青树翠蔓《小石潭记》) .(
B.众 宜乎众.矣
众《出师表》) .议举宠为督(
C.鲜 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桃花源记》) .美(
D.益 香远益.清
益《桃花源记》) .慕圣贤之道(
2.把语段(甲)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语段(甲)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请从其表现手法谈谈你的认识。
4.语段(甲)周敦颐认为莲花是花中“君子”,语段(乙)陶渊明却喜欢菊花,请结合语段(甲)(乙)具体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晋大夫祁奚老,晋君问曰:“庸可使嗣
?”祁奚对曰:“解狐可.”君曰:“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仇也.”晋遂举解狐.后又问:“庸可以为国尉?”祁奚对曰:“午可也.”君曰:“非子之子耶?”对曰:“君问可,非问子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策之不以其道 2.用现代话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语段(甲)第一段中的“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两句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请用原文回答)
4.在对待人才方面,食马者与祁奚各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四)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悉焚常所为文,闭户益读书,遂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至和、嘉祐间,与其二子轼、辙皆至京师,翰林学士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既出,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章。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烨然若神人 ..
(2)主人日在食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甲)文在写法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语段(甲)(乙)的读书经历对你有什么启发?
(五)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世有三亡,而天下得之,其此之谓乎!臣闻之曰:‘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今天下之府库不盈,仓空虚,悉其士民张军数千百万,白刃在前,斧质在后,而皆去走,不能死,罪其百姓不能死也,其上不能也。言赏则不使,言罚则不行,赏罚不行,故民不死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肉食者鄙 .(2)彼竭我盈,故克之 .
2.把语段(甲)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3.从曹刿的论述来看,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4.请分析两个语段,(甲)中曹刿对战争的看法和(乙)中张仪对亡国的看法是否相同之处?请说明理由。
(一)
1.(1)犯错误
(2)在里面,指国内
(3)确实,实在,果真
(4)听,听取
2.译文: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3.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居安思危。
4.答:【甲】文是议论文,主要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说理;【乙】文是记叙文,主要采用比喻、对话的方式点明道理。
(二)
1.D
2.译文: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的竖立在水中。(意思对即可)
3.答:运用象征手法,用“莲”象征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具有高洁品质、情操的君子。
4.答:①周敦颐和陶渊明都是品质高洁的人,他们分别喜欢莲花和菊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态度不一样,陶渊明追求隐逸,而周敦颐不慕名利。②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语段(乙)中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与语段(甲)中“出淤泥而
不染”是相似的。
(三)
1.(1)鞭打
(2)你
2.(1)译文: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2)译文:咦!难得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答:食马者不辨人才,不能发现千里马的不凡之处,反而使千里马被埋没;而祁奚则能够知人善任,而且举贤不避亲、不避仇,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四)
1.(1)光彩照人的样子 (2)每天
2.(1)到了学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
(2)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
3.答:对比手法的运用,运用对比方式阐明道理,将同舍生的奢华穿戴和自己的粗袍破衣作对比,突出“我”求学之艰之勤,从而勉励太学生要珍惜优越学习环境,更加勤奋,专心致志学习。
4.答:读书必须勤奋刻苦;只要肯学习,就为时未晚。
(五)
1.(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
2.(1)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2)(他)下车察看齐军的车辙(轮迹),登上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军队)。
3.答:①政治上取信于民。②运用正确的战术和掌握时机。
4.答: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了要取信于民。(意思对即可)
【篇四】古文阅读
初中语文古文阅读练习及答案(1)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
七年级上册
(一)沈复的《童趣》
【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1、 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2、 翻译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3、选段中写出了作者细察之后的快乐心情的两个词语是: “”、“ 。
4、 作者在文中说“时有物外之趣”,那么请你概括一下选段中作者写到的两件有物外之趣的事。(每件不超过10个字)
① ②
【参考答案】
1、僵硬 用 2、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怡然称快 怡然自得 4、(1)观蚊如鹤之趣。 (2)神游山林之趣。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有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这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外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罚,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用加字和换字的方法解释下列加词语
A、项为之强( ) B、以虫蚁为兽( ) ..
C、以丛草为林( ) D、驱之别院( ) ..
2、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测下列“之”、“其”所指代的是什么古文阅读
A昂首观之。( ) B、驱之别院。( ) ..
C、必细察其纹理( ) D、蹲其身。( ) ..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文:所以时常有物体外面的乐趣。
B、心之所向 译文:心里之所以向往。
C、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文: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自己得到了很多。
D、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译文:仰着头观看群鹤舞于空中的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4、文章中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这趣”的语句。
A、B、C、5、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
6、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参考答案】
1、A、脖子B、蚂蚁C、树木D、驱赶
2、A 、蚊子B、癞虾蟆 C、藐小之物 D、“我”
3、D
4、A、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B、留蚊于素帐为之怡然称快。C、以丛草为林怡然自得。
5、一是观察力强;二是要观察得仔细。
6、示例: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富于联想和想象。
【丙】①余忆童稚时,能 ,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为之怡然称快。
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 ,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请在横线上将文段默写完整。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故时有物外之趣( ) ⑵项为之强( ) ..
⑶徐喷以烟( ) ⑷方出神( ) ..
3、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⑵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4、本文写作者的童年趣事,你认为“趣”在哪里?
答:
5、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丰富想象: ②仔细观察:
【参考答案】
1、能张目对日 明察秋毫 果如鹤唳云端 凹者为壑古文阅读
2、所以 脖子 慢慢地 正在
3、⑴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⑵想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4、(答案略)
5、①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②见而2虫斗草间;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二)《论语》十则古文阅读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吾日三省吾身( ) ②温故而知新( ) ..
③诲女知之乎( ) ④为人谋而不忠乎( ) ..
2、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 ( )
A.《论语》的作者是孔子,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
B.“不亦说乎”的“说”读“yuè”,“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读“xǐng”。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说,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平等待人。
3、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的一个句子
①求知态度 ②学习方法 ③修身做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
5、 拓展体验,探究课文思想内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论语>十则》中的“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都不足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好?
答:
【参考答案】
1、①多次 ②旧的知识 ③你 ④办事
2、A
3、略
4(1)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2)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5、既“学”又“思”——在“学”中“思”,在“思”中“学”,二者要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废。(意思对即可)
【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子曰:“由,诲女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⑥子曰:“见贤思齐焉。 。”
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 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⑨子曰:“岁寒, 。”
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在原文中补全句子。
2、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 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意思:
3、语录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找出来写在下面。
答:
4、写出语录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
答:
5、语录中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请写出其中的两个 。
【参考答案】
1、(略) 2、(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4、“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任重道远” “温故知新”
【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加点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说: ②省:
③信: ④女:
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 )
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
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
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
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
【参考答案】
1、 孔子 春秋
2、 ①愉快 ②反省 ③真诚、诚实 ④ 同“汝”,你
3、D
【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
【篇五】古文阅读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至3题。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至7题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
4、简要分析魏王是个怎样的人。
5、“捉刀”流传下来已成为一个固定词语。不查词典,模仿推敲的写法,对“捉刀”进行解释。
[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骑着驴做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作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向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儿说,用“敲”字好(见于《苕溪渔引丛话》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例:反复推敲/推敲词句。
[捉刀]古文阅读
6、用“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一成语形容文中的魏王是否恰当?为什么?
7、用匈奴使的眼光,对魏王作一个肖像描写。
只见那床头捉刀人,
三 阅读文言短文《郑人买履》,完成8-11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 )( ) (2)吾忘持度 ( )( ) (3)宁信度 ( )( )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 至之市( ) 而忘操之( )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
四、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至14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2、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13、翻译 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至16题。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
‘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5.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6.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7至19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1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2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2坐:因为。
17.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席上食菱 食 (2)欲以去热也 去
18.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9.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 4.他狡诈,怕自己形陋,叫人扮自己接待使者:他多疑,事毕后派间谍听消息;他残酷,怕匈奴使对自己不利,派人追杀。 5.曹操叫崔琰代替自己接见匈奴使臣,自己却持刀站立床头。接见完毕,叫人问匈奴使臣:“魏王何如?”回答说:“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见于《世说新语容止》)后来把代替别人做文章(代人做事)叫捉刀。 6.不恰当。因为匈奴使就是从相貌上看出“此乃英雄也”的;而“人不可貌相”常用在外表上看不出,实际上却很有本领的场合。 7.能写出传神的眼神和气势,就是佳作。 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 至之市( 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3.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4.略。言之成理即可。 15、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6、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17、(1)吃(2)除掉、去掉 18、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说成知道的。(关键词:曰,土产,强,知)
【篇六】古文阅读
六年级课外阅读之文言文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
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春秋》,非
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离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一心都扑到了书里。
有一天,一群儿童在庭院里捉迷藏,一儿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
大缸里,别人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众皆弃去( )( ) ..
(2)破之(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给这个故事加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反映了人物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gǔ)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选自刘向《烈女传》)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译文:
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
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闹市处,孟子又将商人吆喝的场景来游戏,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就将祭祀礼仪作为游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其舍近墓 ( ) (2)遂迁居市旁( ) ..
(3)嬉 ( ) (4)贾人 ( ) ..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用成语典故) 。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
②女:通“汝”;
③顾:回来;
④彘:猪;
⑤特:只不过。
译文:
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小声哭。母亲对她说:“你回
去,等我回家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看见曾子就要抓住猪把它杀了,妻子阻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和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随便戏弄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育。如今你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该用的方法。”于是就把猪煮了。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
者:的人。
株:树桩
耒(lěi):用较为老成坚韧的树枝制作而成的一种二分叉形的翻土工具。
译文: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 ..
④冀复得兔 冀 ( )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________ 。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
(1)本节选自《植弓》下。
(2)食(sì):拿饭给人吃。
(3)蒙袂(mèi):用衣袖蒙着脸。袂:袖子。
(4)辑屦(jù):身体无力迈不开步子的样子。
(5)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
(6)嗟:带有轻蔑意味的呼唤声。
(7)从:跟随。谢:表示歉意。
译文:
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 ②从而谢焉 谢 ...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转载请注明:中小学优秀作文大全_作文模板_写作指导_范文大全 » 古文阅读 初中古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