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作指导】
【篇一】《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小雁鹅》教案(长春版七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读文章,掌握生字、新词,并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目标:了解劳伦兹对生命的尊重以及他对动物行为科学工作的执着与热爱
教学重点:对劳伦兹行为背后高尚的精神境界的感悟与学习。
教学难点:带领学生对《所罗门的指环》这部书有一定的理解与把握。
教法:创设情境教学分析法教学问题式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二、介绍作者
康拉德•劳伦兹博士于1903年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73年,劳伦兹博士与其他两位动物行为学研究者同获诺贝尔医学奖,以褒扬他们在动物行为学上的奠基成就。劳伦兹得奖的原因,在于其严谨的观察与实验设计,对大家难以定义的“动物行为”进行详细研究并得到许多突破性的理论,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铭印”(imprinting)效应。铭印是一种特殊的学习行为,对于特定刺激讯息的学习过程发生的次数很少,甚至仅需要发生一次,就会对动物个体产生终生的行为影响,而且铭印通常有阶段性的因素,也就是说,仅在某一特定发育时期能够接受这种刺激讯号并产生记忆,超过这个时期,动物即使重复地接受到这类讯息,也不会产生与铭印同样的记忆效果。例如母亲之于子女,铭印使得幼小动物对于母亲产生记忆,追随并模仿母亲的行为。劳伦兹博士成功地使一群孵化的雁鹅把他当做是“母亲”,这些独特的研究经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雁鹅与劳伦兹》中有非常详尽的叙述。
除了是一位成功的行为科学家,他也致力于科普文学的写作,将个人的研究体验与大众分享,作品包括《所罗门王的指环》、《当狗遇见人》以及最后的著作《雁鹅与劳伦兹》,这些作品引导大众了解动物行为,并启发研究人类行为的途径。
1989年春天,劳伦兹在艾顿堡逝世,享年86岁,这位行为科学的开山祖师虽然已经不再与世人分享他的心得,但是他的精神,已经融入行为科学领域的许多层面中。
三、整体感知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一个魔戒,所罗门王戴着它,就能够听懂鸟兽鱼虫的语言。生物学家劳伦兹愿意相信这个传说,他将给世人“谈谈动物的私生活”看成自己的责任,于是他写了一系列科普作品,《所罗门王的指环》是最受欢迎的一部,课文《小雁鹅》恰是其中一个精彩的片段。
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小雁鹅写得活灵活现,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全文32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小雁鹅的出生。作者在简要介绍了小雁鹅的孵化过程后,详细描写了小雁鹅的破壳而出和刚出生时的状态。“今天是个大日子”“在这些雁鹅蛋里面一定有大事正在发生”,足见作者对第一只小雁鹅出生的极度重视和关注。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的视线几乎就没有离开那个雁鹅蛋,当幼雏一个伸展颈部的动作破壳而出的时候,作者的喜悦溢于言表。可是,刚刚出生的雁鹅只是一只可怜兮兮的丑小鸭,为什么它是一幅湿漉漉的模样?它的羽毛本来就是湿的吗?作者巧妙地以介绍一个小魔术的方式,交代出自己帮助雁鹅脱去蛋膜由丑小鸭变成可爱的小雁鹅的全过程,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生物知识讲得惟妙惟肖,真是独具匠心。
第二部分(9~15自然段):与雁鹅建立母子关系。作者怀着极大的热情对初生的雁鹅定神细视,引来了小雁鹅那小黑眼珠的一番仔细打量和一阵“热情的问候”,不料这短暂的对视却成了认亲仪式,小雁鹅将作者当成妈妈了,作者再想把它放回大白鹅身边已经成为不可能,尽管作者深知背上这“小小十字架”“不知道要花去我多少时间和精力”,可“可怜的小家伙嘶哑的稚嫩哭声”和它追赶作者时“惊人的速度和决心”,让人“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会变软”,万般无奈下,作者不得不履行“妈妈”的职责,将小雁鹅带在身边,并为之取名“玛蒂娜”。
第三部分(16~31自然段):雁鹅对孤独的本能排斥。这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
1、第一层(16~27自然段):小雁鹅对“我”的深情依恋。这一部分是课文最为精彩的部分,小雁鹅视“我”为妈妈,于是白天、晚上对我进行了百般“纠缠”,不依不饶。白天“我”不得不将它随时带在身边;晚上,小雁鹅对“我”的依赖更是变本加厉,尽管“我”想尽各种办法,可是都无法安然入睡,整整一个晚上,“我”与小雁鹅之间展开了一系列较量,可最终还是以“我”的屈服和顺从而告终。这一部分集中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作者的宽厚、仁慈和对动物的极大耐心。“我在这里,你在哪里?”“我在这里,你到底在哪里嘛?”“我要睡,晚安。”作者用一颗充满慈爱的心灵去感悟小雁鹅的内心世界,“我不得不投降”,不是作者的无能,恰是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我们仿佛能够想象,作者在小雁鹅的每日“折磨”下会怎样的心力交瘁,可是人类对幼儿最初的照料何尝不是如此,作者将这种平凡而伟大的爱给予小雁鹅,换来的是小雁鹅对“我”的深情的依恋,在第27自然段中,小雁鹅亦步亦趋地跟随,和它“没完没了的热情问候”,让“我”觉得感动莫名,这是超越任何物质的一种精神的满足和幸福,是生命与生命真诚尊重与沟通的硕果。
2、第二层(28~31自然段):小雁鹅对手足的依恋之情。有了与玛蒂娜的经历后,“我”不想再认养其他小雁鹅了,而玛蒂娜与作者特殊的亲密关系让作者对小雁鹅们的行为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他发现小雁鹅对手足的依恋并不针对任何特定对象,而只和数量有关。这一部分由玛蒂娜与其他几只雁鹅的关系很自然地从另外一个角度介绍了小雁鹅们对孤独的排斥,结构严谨而流畅,而作者最终不得不“要么就只带着玛蒂娜,要么就一帮兄弟姐妹全带上”的做法又与前文的慈爱与耐心一脉相承。
第四部分(32自然段):与雁鹅为伴的收获。其实在前文中读者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小雁鹅们超出常人的付出和超出常人的爱已经收获了常人难以了解的发现。而此段作者的直抒胸臆,进一步强调了“与一群雁鹅朝夕共处的那段日子”对自己科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全文没有丝毫呆板的介绍,自始至终饶有趣味,读来亲切自然而又意味深长。人和野生动物间竟然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友谊,这不啻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文中表现出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仔细观察、细心揣摩的科学精神。尤其是作者与动物之间平等共处的心境,作为人类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与呵护以及全身心陶醉其中的理解与沟通,更是全文最值得称道之处。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许本文能启发学生对和谐共存,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严肃的话题有更为深入的思考。
四、问题探究
劳伦兹对小雁鹅超出他自己想象的付出,获得了大大超出他预料的收获,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这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毋庸置疑的真理。而劳伦兹对小雁鹅的付出不是简单的时间和体力的付出,其背后是一颗对世间万物博爱的心灵,是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理解和敬畏,劳伦兹用他的仁慈和诚实换得了动物们全身心的信赖。其实地球上的动物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人,人类用什么样的情感去面对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就会以什么样的姿态去回报人类,当我们抱怨其他生命或自然带给我们的不幸时,想一想劳伦兹的付出和我们自己的行为,怎样更好地生存的答案就不言自明了。
五、思考与讨论
(一)有人说,《所罗门王的指环》中的劳伦兹就像老顽童,可以一边学雁鹅叫,一边带领一队小雁鹅在草丛中满地爬。读过课文,你对劳伦兹有了怎样的认识和评价?
(二)劳伦兹把小雁鹅当做自己的孩子。在人类日渐远离乡土和蛙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如何与其他动物相处呢?
(三)反复阅读课文第二段,与同学们讨论一下,应怎样具体生动地描写动物的行为?并仿照第二段对动物行为进行描写。
五、小结:劳伦兹作品的语言特点。
亲切自然,充满了爱心。劳伦兹将自己与小雁鹅之间的研究与被研究、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变成了“母子关系”,于是他笔下流淌的不只是文字,还有爱与亲情。如:“只见小家伙歪着一颗小脑袋瓜,用它那漆黑的大眼睛仰头望着我。正像大多数鸟类一样,这只小雁鹅也用一只眼睛定定地凝视着我,因为它想把我看个仔细。”“听到这可怜的小家伙嘶哑的稚嫩哭声,而且跌跌撞撞、连滚带爬地,以惊人的速度和决心向我这边冲过来,就算是铁石心肠也会变软。”
六、作业:由于课文是原著的节选,所以上课之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劳伦兹和《所罗门王的指环》的相关资料,便于交流和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设计:小雁鹅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小雁鹅的出生。
第二部分(9~15自然段):与雁鹅建立母子关系
第三部分(16~31自然段):雁鹅对孤独的本能排斥。
第四部分(32自然段):与雁鹅为伴的收获。
教学后记:
刘维萌
【篇二】《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一棵小桃树》教案设计
18 《一棵小桃树》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 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矜持、执着、猥琐、血气方刚,祸不单行”等词语。
2.比较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经历,领会小桃树的深刻内涵,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1.自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梳理小桃树的生长过程。
2.品析描写小桃树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小桃树的独特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强不屈,勇于和困难做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难点: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简介作者
1、悬念导入
一棵普通的小桃树,没有开出鲜艳的花却牵动着作者的心。读一读,看看作者是如何喜爱他的小桃树的呢?在“十年浩劫”中,一棵小桃树给了作者怎样的力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
2、简介作者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被誉为“鬼才”。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秦腔》 等。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二、预习检测,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测《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1、读准字音(注音) 忏(chàn)悔 哆嗦(duō suo) 褪(tuì)尽 矜(jīn)持 孱(càn)头 恍(huǎng)然 猥琐(wěi suǒ) 魂魄(hún pò) 颤(chàn)抖 血(xuè)气方刚 轰(hōng)轰烈烈 祸(huò)不单行
2、词语积累(抄成语)
②〔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①〔猥琐〕(容貌、举动)庸俗不大方。
①〔灼灼〕形容明亮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桃花繁盛明丽的样子。
①〔垂垂暮老〕形容渐渐衰老的状态。垂垂,渐渐。暮,(时间)将尽、晚。
②〔祸不单行〕表示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血气方刚: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
轰轰烈烈: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
(二)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描述一棵小桃树曲折艰难的生长过程,赞颂了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并借小桃树书写自己的情志、理想:面对生活的困难和磨难,要顽强地斗争,不懈地追求。
2、阅读课文,理清文脉
《一棵小桃树》flash朗读。
阅读中标示出能够提示结构层次的语句,并初步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我”写小桃树的缘由。
第二部分(第2段),写眼前情景,抒发怜悯、痛心、自责的心情。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8段),回忆小桃树以及“我”的经历。《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第四部分(至结束),回到眼前情景,呼应开头,点明主旨。
三、深入探究
1、本文在叙述中有几条线索?
这篇文章有两条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从小有梦想——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遭受种种磨难——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2、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的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了头,紧抱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3、小桃树经历了哪些磨难。
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时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第一次开花就遭到风雨的摧残。
4、哪些地方表现了“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文章开头即包含着“我”对小桃树的深情;当初是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深情,让它“蓄着我的梦”中下了它,所以偏爱它;见到它长得孱弱,花儿开得惨淡,又为自己漂泊异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生活受到挫折时,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更痛苦而又无可奈何了。最后看见小桃树勇敢地与风雨搏斗,保留下一朵欲绽的花苞,“我”受到感动。
5、作者的成长经历
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他的读书生涯是在一个破庙里开始的,初中二年级时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父亲被关进牛棚,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内心充满恐慌。成年后步入社会也遭受到了挫折。正如作者所言,他就像小桃树一样,自卑、瘦弱、渺小、饱受风雨的摧残。
6、思考“我”为什么关注和爱护小桃树,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作者借一棵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
7、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8、总结
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 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四、想一想:本文与《紫藤萝瀑布》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两文的相同点是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创作的背景都处在“文革”时期。
不同点是两文表达的主旨不尽相同,《紫藤萝瀑布》写出了历经苦难仍生生不息,生命的长河无止境的主旨,而《一棵小桃树》的作者通过对小桃树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五、课后作业《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写作:通过对一种植物描写,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
【篇三】《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18 一棵小桃树 教案
一棵小桃树 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能力: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3、德育: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4、重点目标: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5、目标难点: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老舍先生的《小麻雀》,小麻雀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它是个弱小者的形象,逆来顺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贾平凹的一篇《一棵小桃树》,小桃树同样是一个弱者,它的命运和结局是否和小麻雀相同呢?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另写散文。它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新千年第一部长篇小说《怀念狼》已问世。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三)检查预习
1、识记下列的字
伫孱嵬懊丧执著矜持
2、用下列的字
忏悔 撂 摞 裸 恍 涩 褪
3、理解下列词语
伫立——长久地站立
生灵——生命
孱头——软弱无能的人
矜持——拘谨,拘束。
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散步。
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样没有生气。
楚楚——较弱柔美
(四)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努力撑着”“挣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等等
———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五)阅读思考:
1、小桃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我”为什么那么关心爱护它?
小桃树是在几乎被“我”忘却是破土而出的。一出世,大家都笑它,连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在生长过程中被猪拱折过。险些被砍掉。它历经风雨的摧残。
文章一开头就饱含着作者对小桃树的一往情深:当初始怀着它能给我带来幸福的希望,让它“孕育着我的梦”而种下它,所以,“我”偏爱它。见到它长得纤弱,没人管它,为自己漂泊他乡忘却了它而难过。当自己生活遭到挫折,见到小桃树在风雨中挣扎,顽强同命运作斗争时,“我”不油对它产生赞美之情。总之,小桃树象征着“我”的幸福和希望,小桃树的坎坷经历又和我的相似,所以,我关注它、爱护它。
2、和老舍笔下的小麻雀比,小桃树和小麻雀在哪些方面有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的个性? 重点问题:《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摹形、传神。训练概括和推理能力(讨论)
寄意(托物言志)
它们同属被摧残的弱小者
但有不同的个性:小麻雀面对逆境不挣扎、不反抗,任凭摆布,想依靠别人活着;而小桃树虽历经磨难,却从没畏惧,顽强不屈,敢于同命运抗争,表现出百折不挠的追求精神。
3、你从小桃树的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自由发言)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等。
(六)总结全文:本文描写了一棵在逆境中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历经风雨仍顽强生存。赞颂了小桃树顽强同命运抗争的精神。揭示一个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战胜磨难,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七)课堂练习:16页一
(八)课后作业:
1、掌握字词
2、写作:通过对一种植物描写,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
三、板书设计(布置作业)
一棵小桃树
贾平凹
“纤纤”“黄黄的”“瘦瘦的”“单薄”——弱小者
“努力撑着”“挣扎”“摇着”“抖着”———顽强同命运抗争,
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
【篇四】《一棵小桃树》写作背景
第18课《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一棵小桃树》教学设计
课文赏析文
《一棵小桃树》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一篇语言含蓄,寓意深刻的记物抒情散文。虽是自读课文,但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状物的散文,往往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可谓物中有情、物中有人。作者笔下的小桃树实为作者本人的化身。说小桃树长的不是地方,就暗示作者自己从小就生在荒僻落后的小山村;说小桃树长得很委屈,暗示作者从小生活在小山村是孤陋寡闻,直到进城上学,才知道山外的天地如此广阔;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暗示我国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危害青年的成长;写风雨中的小桃树仍保留着一个欲绽的嫩红的花苞,那花是开得美的,而且会孕育出一个桃来的,这就暗示,即使在那动乱的年代,作者心头的希望没有熄灭,还坚信经过自己的顽强奋斗,定会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总之,作者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反映了自己对未来,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文章最后小桃树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个花蕾,岂止是"风浪里航道上远远的灯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怀大志、奋起直追、报效祖国的象征。
作者借一颗小桃树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情趣,小桃树就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小桃树的遭遇就是作者自己的遭遇。理解了这一点,再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就比较容易了。因此阅读时要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桃核儿埋在角落里——萌芽(嫩绿)——长到二尺来高(瘦,黄,没人理会)——有院墙高了(猪拱,讨人嫌,被遗忘,奶奶照顾)——开花(弱小,遭大雨,花零落,挣扎)——高高的一枝上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
暗线,“我”的经历:“我”出生在偏僻落后的山村小院,土生土长,生活贫苦。天地狭小,孤陋寡闻——离家出山,进城读书,感到自己渺小,但想干一番事业——长大成人后,方知人世复杂,社会复杂,感到自己太幼稚、太天真了,在极左路线的重压下,遭受种种不幸——但像小桃树一样,我心里“到底还有一朵花呢。”对理想对幸福的追求更加坚定了。
基调,是一部作品的主要精神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作品总体特征的表现。读了贾平凹《一棵小桃树》,不仅为作者清新、优美、含蓄的语言风格所折服,更为作者屡遭挫折却不屈命运,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所感动。这是作者感悟生活后思想感情的结晶。
课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梦,较明确的有两处:一是孩提时代埋桃核,“想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二是到城里上学前夕,桃树两尺来高的时候,那“梦是绿色的”。
早在孩提时代,作者便对美好的未来有了朦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让它在那儿蓄着我的梦”。进城上学以后,作者更是“血气方刚,常要以济于下的人物” 。这个梦自然是绿色的,因为绿色象征希望和生机,简言之便是“奋斗”,并且“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这便是作者的梦。
虽然走上社会以后,作者的际遇曾遭受到类似桃树那般的风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软,再不胆怯”,雨中仍“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作者的梦是顽强的,恰如作者的性格。通读全文之后不难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过对小桃树顽强生命力的赞美来表达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能力目标】阅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辨析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课文赞美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寄寓着什么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导入,创设情境
“逃之夭夭,灼灼其华”;“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一树桃花一树诗,千树花语为谁痴?”自古,桃花、桃树、桃木就是春天和美好的代名词。可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棵小桃树”却是个弱者。它有着怎样的命运和情操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
二、简介作者
贾平凹,生于陕西的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当代青年作家。父亲是乡村教师,母亲是农民。“文革”中,家庭遭到毁灭性摧残,他沦为“可教育子女”。1972年以偶然机会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字。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主要作品有小说《满月儿》《高老庄》等。他曾获全国文学奖三次。
三、字词教学
懊丧 执著 矜持忏悔 伫立 生灵孱头 矜持垂垂暮老
四、课文细读
(一)初读课文,一词识小树
任务:品读能力训练:写一词
话题: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描写小桃树在不同生长阶段中的形态、颜色、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并说说这些描写表现了小桃树的什么特点? 摹形着色的:“纤纤生灵”“太小”“瘦瘦的、黄黄的”“太白、太
淡”“单薄”等等———表现了它的弱小。
描写动作、神情的:“哆嗦”“弯着头,抱紧着身子 ”“努力撑着”“挣
扎”“抖着”“摇着”“苦涩涩地笑 ”等等———
表现它面对逆境顽强搏斗。
(二)熟读课文,一句析小树
任务:品析能力训练:写一句
话题:文中作者多次说:“小桃树可怜!”画出课文中表现小桃树可怜的句子,分析作者认为小桃树的“可怜”表现在哪些方面?
例:“我深深闭了柴门,伫窗坐下,看我的小桃树儿在风雨里哆嗦。”写小桃树遭受风雨的摧残来表现它的可怜。
师生对话,指导批注、朗读: 1. 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着身子的。
2. 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
3.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
4. 却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
写小桃树的外形:长得很委屈,样子很委琐,花儿单薄等来表现它的可怜;
1.他们曾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2. 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
可怜的小桃树儿!
写小桃树的遭遇:孤独寂寞,被人鄙视表现它的可怜; 1. 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了花了。
2. 雨却这么大地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
3. 雨还在下着,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变得赤裸的了,黑枯的了。
写小桃树的生长环境:遭受风雨等的摧残表现它的可怜。
(三)精读课文,一段赞小树
任务:精读课文13段,品析写作手法,赏析小桃树精神品格
话题:1.文中,作者为什么多次用段首一句中“我的小桃树”这一称呼?这深厚的情感从何而来? 【资料助读】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1976年。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终于结束,在这十年期间,无数被时代耽误年华和奋斗机会的青年人开始反思,开始追求。作家贾平凹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树"的形象来象征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通过它坎坷的出生、成长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长的真实历程。
明确本文的线索。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小桃树的经历
暗线:“我”的经历
文章由物及人,托物言志:
敢于克服困难,在逆境中顽强拼搏,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等。
话题:2.品析段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体现了小桃树哪些精神品质? 例:“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苞比作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表现了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给予作者希望和信念。